2020.08.15

游福州三坊七巷,品味坊巷间的历史、名人和难以抗拒的美食(上)

编辑
天数:2 天 时间:2 月 人均:300 元 和谁:亲子

福州旅游,首选景点恐怕非三坊七巷莫属。国内各地古街古巷也不在少数,以明清的居多。这其中哪些的历史可以上溯一两千年?想必凤毛麟角,而三坊七巷位列其中!

上大学时痴迷金庸小说,看《笑傲江湖》中描述林平之家在福州向阳巷老宅,当时觉得明朝那会儿福州哪会有什么巷之类的地方呀?!殊不知就算从明朝算起,数百年之前三坊七巷早已有之了。

一、三坊七巷的形成历史

福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公元前202年作为闽越国的国都开始的。归入中原版图后,地处一隅偏安的沿海地区,其两次兴盛均与乱世有关,真可谓乱中取胜!

第一次兴盛缘于“衣冠南渡”。西晋八王之乱(291年开始),之后北方进入五胡乱华时期。西晋政权自首都洛阳南迁至建康(南京)建立了东晋,史称衣冠南渡。对于福建来说,衣冠南渡同时伴随着“八姓入闽”。自永嘉二年(308年)起,中原汉人开始大规模进入福建,主要有林、陈、黄、郑、詹、邱、何、胡八姓。这些移民带来了中原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福州地区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三坊七巷中的“黄巷”就是当时黄姓的居住处,至今还有族谱记录为证。

第二次兴盛是在唐宋之间的五代十国时期。北方五代(梁-唐-晋-汉-周),南方十国(十个割据政权),其中福建属王审知建立的闽国。王审知为福建的社会安定、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被尊为“开闽第一人”。

注:关于福建的历史,在福州的“福建博物院”中有相关展览,可以安排在行程中去看一看。

三坊七巷起于东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从目前景区的角度,准确地说应该是“三坊七巷一条街”,即景区由三个坊、七条巷和一条街组成。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从北到南依次为杨桥巷(No.1)、郎官巷(No.2)、塔巷(No.3)、黄巷(No.4)、安民巷(No.5)、宫巷(No.6)、吉庇巷(No.7);一条街是南北走向的南后街,景区的中轴线,三坊和七巷分别位于它的西侧和东侧。

坊巷中有的自上世纪以来发生了变化。杨桥巷(No.1)是七巷中最北的一条,民国时被扩建为马路,所以早已更名为“杨桥路”了。光禄坊吉庇巷(No.7)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道路改造中被辟为马路,并改称吉庇巷为“吉庇路”。也就是说,杨桥路与光禄坊-吉庇路现在是作为景区的北南边界存在。景区内所游览的,是二坊五巷+南后街

如何玩转“三坊七巷”?很简单,先在坊间走一走,再到五巷转一转(不妨关注巷中的名人故居),其间以南后街作为坊巷串连即可。南后街上美食众多,一路逛吃逛吃,即便对历史、故居不感兴趣,一样也会收获满满。

坊巷看历史,南后尝美食。不得不说,景区规划是很用心的,实现了商业化与历史传承的完美融合,老少咸宜、雅俗共赏。我们分了两次来逛(中间隔了一天),第一次三坊+部分巷,第二次几个巷子再转一遍。当然两次都以南后街为主线,美食岂能错过!

二、坊巷与名人

吉庇巷(No.7)进入,开始了游览。“吉庇”名字怪怪的,其实很好记,由“急避”谐音而来。“庇”字有点生僻,别读成“屁”就是了。吉庇巷与光禄坊是一条街,街上车水马龙。巷口有百年老字号安泰楼和万寿桥煎包,都是不可错过的美食(在下集介绍)。

三坊七巷

南后街位于吉庇巷与光禄坊的交点上,也是景区的南入口。一棵大榕树立于街心,要知道,福州又称榕城。把角是“汉化”的麦当劳,非常显眼。

三坊七巷

南后街上游人如织。

三坊七巷

进入坊巷,仿佛来到了另一个清静世界。三坊内都是深宅大院,较七巷中的住户,更为富有和气派,至少在当初形成建筑布局时是这样的。下图是傍晚时分的文儒坊

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一直是“闽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宝琛、林觉民、林旭、冰心、林纾等大量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皆出自于此 —— 此段摘录于网络。

对清末民国的历史知识了解有限,除了林则徐、沈葆桢、严复、冰心外,其他人基本都不认识,对林觉民只依稀有些印象。文儒坊中也有不认识的名人 —— 清代饮誉全国的“民进士”之家(五代都中进士)陈承裘。陈承裘长子是宣统皇帝的老师陈宝琛。

文儒坊中有一条通往衣锦坊的深深的小巷 —— 闽山巷,俗称“三官堂”。

三坊七巷

从文儒坊穿闽北巷来到衣锦坊。坊中有一景点“水榭戏台”,不过因晚上关门错过了。坊名的由来是因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官,之后衣锦还乡,荣耀乡里,所以称为“衣锦坊”。

三坊七巷

注意上图中右侧的白墙,这是福州民居独具特色的曲线形马鞍墙。

从衣锦坊出到南后街。这是南后街北端的风雨长廊。

三坊七巷

南后街的东侧是那五个巷子。首先来到黄巷(No.4)。

三坊七巷

黄巷因东晋时期迁入的黄姓居民而得名。唐末黄巢起义军入福州,因当时崇文官校书郎黄璞在巷中居住,兵士被命令夜间“灭烛而过”,勿扰其家。上万大军与一条小巷的故事,历史罕见!黄巷中有两个小景点:小黄楼和黄家大院,晚上都关门了。

黄巷北边是塔巷(No.3)。巷口的牌楼上有一座小塔,十分好认。塔巷的名称是因五代闽国在此建有“育王塔院”而来(王审知笃信佛教)。

三坊七巷

其他几个巷子,是在第二个白天逛的。从南到北,首先来到宫巷(No.6)。宫巷因古时巷中有“紫极宫”而得名。

三坊七巷

沈葆桢故居在这条巷子里。沈葆桢是中国“船政之父”,曾担任福建船政大臣,是早期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在船政文化博物馆有他的相关介绍。如果不知道沈葆桢,一定知道林则徐吧,沈是林则徐的二女婿。

注: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也是福州必游景点之一,在马尾区, 离市区稍远。

三坊七巷

安民巷(No.5)在宫巷以北,是因黄巢大军入闽时,到此巷即出示安民而得名。当年新四军福州办事处也设在安民巷,想来是有意为之吧。在巷子中看到了这样一幅英文对联,也真是别出心裁,洋为中用。

三坊七巷

最后来到郎官巷(No.2)。所谓郎官,是古代对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员的统称。巷名是因宋朝有数代刘姓郎官居住于此而得。巷中有福建民俗博物馆、天后宫、严复故居等小景点,下图为天后宫。

三坊七巷

严复故居与天后宫对门。严复是清晚期著名的翻译家和教育家,对后世的翻译工作有深远的影响。

三坊七巷
三、南后街上的美食

南后街是三坊七巷的中轴线,同时堪称美食街。这是街上的老字号永和鱼丸,有将近百年的历史,是来福州必尝的小吃。

三坊七巷

鼎边糊是福建名小吃,也叫锅边糊。据说该小吃与抗倭名将戚继光有关:明嘉靖年间,戚继光带兵入闽剿灭倭寇。有一天,戚家军来到了福州南部,当地百姓准备吃食慰劳军士。就在此时,倭寇突然来袭,戚大将军得知后,马上召集部队准备出征。老百姓一听急了,无论如何一定要让将士们吃饱再上路。于是有人灵机一动,取一大锅煮清汤,将食材一股脑丢入,大米磨成浆,涂在锅沿,因热而成形,刮入汤中成了鼎边糊。将士们饱餐鼎边糊后出征,大胜而归,自此便有了这道著名小吃。

三坊七巷

花生汤是厦门的特色小吃。南后街上也有一家。

三坊七巷

木金肉丸铺的水煎包:

三坊七巷

薛文保黄米糕。黄米糕是福州最古早(怀旧)、简单的传统小吃,一定要尝一尝。

三坊七巷

南后街上安民巷塔巷这一段,有一家小吃城,具体位置忘了,里面也有很多各色小吃。这家的土笋冻味道很好。

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
结束语

三坊七巷周边,还有林则徐纪念馆、百年老号安泰楼美食,且看下集分解。

 

我是@清泉咖啡,一个走遍了全中国的旅游爱好者!欢迎关注!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游福州三坊七巷,品味坊巷间的历史、名人和难以抗拒的美食(上)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