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华东、华北、东北、华南、华中、西南、西北和疆藏8大地理板块中,旅游景点最多、最密集的当属西南地区,因此,我们已去过西南多次,前四次都是单省游,第一次去四川黄龙、九寨沟和乐山、峨嵋山,第二次去云南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第三、四次分别横穿和纵贯贵州,今年3月第五次是游云、贵两省。时隔仅2个月再赴西南,计划走川、渝、贵3省市,外加邻近的湖北、广西各1个景点,行程12天,第一站四川成都。
都江堰
位于成都西北的岷江之上,都江堰距市区约50公里,距青城山约20公里,是战国时期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组织修建的古代水利工程,时间约为公元前256-前251年,主体工程包括宝瓶进水口、鱼嘴分水堤和飞沙堰溢洪道。关于“都江”名称的由来,唐代地理学专著《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从宋代开始将此水利工程称为都江堰,一直沿用至今。都江堰的建设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和地理原因,成都平原古时水旱灾害十分严重,这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的自然地理条件造成的。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年均径流量900多亿立方米,为黄河的两倍多,水力资源蕴藏量占长江水系的1/5,但其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来到成都平原时,是一条地道的地上悬江,二者高差竟达273米,每到雨季岷江水势骤涨,到成都平原时水速突然减慢,往往泛滥成灾,一片汪洋,夹带的大量泥沙和岩石也随即沉积下来。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战国末期,秦昭襄王委任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郡太守,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李冰及儿子选择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县,主持修建了这项水利工程,首先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山口,使岷江水分道流向东西两侧,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与玉垒山分离的余脉称“离堆”;因地势东高西低,又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一分为二,西侧顺江而下,称为外江,东侧流入宝瓶口,称为内江,因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故被称为“鱼嘴”。由于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枯水时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洪水来临时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最后还在鱼嘴分水堤尾部的宝瓶口旁,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溢洪道,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工程前后历时长达8年,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成都平原水旱无忧,“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天府之国”的称谓由此而来。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马迁奉命出使西南时,实地考察了都江堰,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了李冰创建都江堰的功绩。元世祖至元年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陕西汉中骑马,行20多日抵达成都,游览了都江堰,并体现在其《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来都江堰考察,并在其所著《李希霍芬男爵书简》中设专章介绍,盛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他是把都江堰详细介绍给世界的第一人。都江堰与郑国渠、灵渠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著名水利工程,也是全世界年代最早且仍在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水利工程系统,至今已有2270多年历史。此项工程至今依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是由于建立了一整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古代竹笼结构的堰体在岷江急流冲击之下并不稳固,而且内江河道尽管有排沙机制但仍不能避免淤积,因此需要定期对都江堰进行整修,以使其有效运作。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设专职堰官进行经常性的管理维护,开此后历代设专职水利官员管理都江堰之先河,各朝均以堰首所在地的县令为主。宋朝时又制定了施行至今的岁修制度,每年修整堰体,深淘河道,深度以挖到埋在滩底的石马为准,堰体高度以与对岸岩壁上的水则为准。1982年,都江堰与青城山一起被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2000年都江堰又与青城山一起共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市也成为一座因堰而起、因水而兴的城市,已有2000多年建城史,原为灌州,后称灌县,1988年改为都江堰市。
2003年我初游四川,从九寨沟返回成都途中,曾临时加游都江堰,这次是时隔18年故地重游,所以是熟门熟路。今天是周末,上午10点走进略显简陋的景区大门时,里面到处游人熙熙攘攘,这一片又称离堆公园,
我们首先看到一座圆形喷泉,后面长长步道的尽头就是伏龙观,背倚江流,三面悬绝,现存殿宇三重,始建年代不详,因李冰父子治水时曾在此降伏孽龙,故于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龙观,
2008年“5.12”大地震中受到重创,现存殿宇三重,门外立有光绪年间的石碑,上书“离堆”两个大字,殿内正中是东汉灵帝初年(约公元168年)所雕的李冰石像,高2.9米,重4.5吨,系1974年修建外江时从河床中出土,距今已1800多年历史,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圆雕石像。
伏龙观后下方便是宝瓶口,只见河道狭窄,水流湍急,向南滚滚而去。
离开伏龙观,过飞沙堰前索桥后便是狭长的分水堤,在此看宝瓶口角度最佳。继续沿堤上行,走到最北的鱼嘴处,岷江在此一分为二,左侧流向外江,最后在宜宾汇入长江,右侧流向宝瓶口,灌溉成都平原。
在内外两江上有安澜索桥横跨,此桥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之一,1962年我国发行的邮票《中国古代建—桥》,第3枚展现的就是安澜索桥。此桥始建年代已不可考,应该不会晚于修筑都江堰时期,原名珠浦桥,宋代改称评事桥,明末毁于战火。
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当地人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更名为安澜桥,民间为纪念又称之为“夫妻桥”,现桥为1974年重建,下移100多米,将竹索改为钢索,已经不是古桥了。
过安澜桥登上玉垒山坡上的王庙,庙前石壁上嵌有都江堰治水6字格言的楷书大字:“深淘滩,低作堰”,还有邓小平的题词:“造福万代”。
王庙后还有二王庙,歌功颂德的牌匾不少,这里原为纪念蜀王的望帝祠,齐建武年间(公元494~498年)时改祀李冰父子,宋代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故后人称之为二王庙,唐、宋、元、明、清年间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为1925年遭火灾焚毁后重建。
中午近12点我们走出景区,东侧有座架在内江上的南桥,此地原有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县令陆葆德用丁宝桢大修都江堰的结余银两建成的普济桥,后多次被毁,现桥为1979年改建,廊桥形式,规模巨大,颇有些古桥风貌,建筑艺术十分考究,1982年国务院将其划入都江堰文物保护区范围,过桥就是热闹的餐饮、购物一条街。
青城山
青城山为邛崃山脉的分支,东距成都市区68公里,与夔门之壮、剑门之险、峨嵋之秀并列为四川“四绝”,素有“青城天下幽”之誉,据说白娘子也是在此修行的,电视剧《白蛇传》中有歌唱道:“青城山下白素贞,洞中前年修此身”。关于青城山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青城山林木葱郁,植被茂密,诸峰环绕状如城廓,另一种说法是此山原名清城山,古人认为清都是天帝所居的地方,即神仙居住之处,唐时山上发生了佛道之争,于是唐玄宗下诏:“观还道家,寺依山外”,但诏书中将清城山的“清”字写成了没有三点水的“青”字,从此清城山更名为“青城山”。青城山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山地,著名的“华西雨屏带”的中北段,属亚热带温湿型气候,气候温和湿润,山中植被茂密,林木葱翠,有飞泉、神仙、五龙、红岩四条沟壑,地质以“丹岩沟谷,赤壁陡崖”为特征,母岩为侏罗纪紫色砂岩,古时就有“八大洞”、“三十六峰”、“七十二小洞”、“一百零八景”之说,最高峰彭祖峰海拔1260米。
杜甫有诗写道:“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池。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唐代诗人岑参、钱起、贾岛、宋代诗人陆游、范成大等,对青城山都有题咏。除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环境外,青城山的人文景观更为丰富,这里是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五洞天,也是全真派道教的圣地,与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并列为道教四大名山,因此,都江堰市旅游宣传口号是:“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采用的是著名学者余秋雨在游览都江堰、青城山后留下的墨宝。奠定青城山道教名山地位的是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公元34年-156年),江苏徐州丰县人,其最初创立的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故又称张天师。张道陵自幼聪慧过人,26岁时曾官拜江州(今重庆)令,不久就辞官隐居到洛阳北邙山中精思学道,后云游名山大川,访道求仙,曾到江西云锦山结庐而居,并筑坛炼丹,三年后神丹炼成,龙虎出现,故此山又称龙虎山。时年张道陵60岁,听闻蜀中民风纯厚,易可教化,便移居四川鹤鸣山(今成都市大邑县境内)创立了道教,尊老子为教祖,东汉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张道陵到达青城山,在此结茅传道13年,永寿二年(公元156年)羽化青城山中,据说时年123岁。唐玄宗封其为“太师”,唐禧宗封其为“大法师”,其后宋徽宗、理宗、元成宗和明崇祯皇帝对其不断加封,至“六合无穷高明上帝”。晋隋时期北天师道和南天师道相继兴起,青城山属于南天师道的正一教派,这一时期道教兴盛,高道辈出。天宝之乱后中原不宁,唐玄宗、僖宗先后入蜀避难,唐僖宗命青城山修灵宝道场罗天大醮,设醮位2400个。唐末五代时道门的一些著名人物也都出入蜀中,明代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与正一道并为道教两大派别。青城山早期的山居道士,大多穴居山洞,或者在洞旁结茅舍,晋代青城山始建宫观,极盛时有道观70余处,因此,道观建筑是青城山的重要特色之一,现存主要宫观以常道观(天师洞)为核心,有祖师殿、慈云阁、上清宫、老君阁、建福宫、圆明宫、玉清宫等,如步行上山,到达山顶的路线只有一条,几乎百步就可看到一座宫观,而坐索道上山,直接到达慈云阁前,半山处的大部分宫观都看不到。
2003年我从成都北上南下,饱览巴山蜀水,唯独遗漏了青城山,这次肯定要补上。青城山分为前山、后山两部分,前山是景区的主体部分,面积不大,仅15平方公里,但文物古迹多;后山面积较大,约100平方公里,宫殿香火虽不如前山,但更加清幽洁净,保持了相当原始的风貌。多数人去的是前山,这也是我们的选择。游罢都江堰过来,有101路公交可达,我们下午1点抵达景区大门,但这里距山门较远,还需坐一段电瓶车,下车点旁有一片高大绿树,拥簇着“西蜀第一山”坊,
后面不远处就是位于山脚的第一座道观 — 建福宫,始建于唐开元十八年(730年),后经历代多次修复,现存两殿三院,立于峭壁之下,为清代光绪年间(1888年)重建,道教名人和诸神都被奉祀于此,甚至还有雷火总司、财神爷、灶王,面阔极宽的正殿牌匾不少,殿内柱上的394字的对联,被赞为“青城一绝”。宋代诗人范成大曾在此为宋帝祈祷,皇帝特授名为“会庆建福宫”,诗人陆游也有诗描写建福宫:“黄金篆书榜金门,夹道巨竹屯苍云”。
建福宫的左侧就是略显矮小的青城山山门,门后就是林木遮天蔽日的山谷,溪水潺潺,曲径通幽,过一座小桥后左拐,来到上山两种走法的三岔路口,向左是步行上山的路,沿途文物古迹众多,除天师洞、祖师殿、朝阳洞、齐云阁等宫观外,还有天然画图、降魔石、九倒拐、壮观台等景观,但登顶需三、四个小时;
向右是木栈道,可达索道下站,因时间关系我们选择了后者,沿木栈道拾级而上,尽头就是月城湖,山色树影倒映水中,索道下站就在对岸,可坐游船也可走左侧湖边步道前往,这可能是我坐过最短的索道,很快到达上站,
出站上行不远就到慈云阁,山门上悬挂三匾,中间是“慈云阁”,两旁分别是“普度众生”及“国泰民安”,慈云阁劵门左侧是土地祠,劵门右侧是镇山王,慈云阁两旁还有慈云殿、财神殿、长生殿与药王殿。
穿过慈云阁继续往上便是上清宫,宫内祀奉道教始祖李老君,始建于晋代,后废,唐玄宗时重建,五代时又加修建,明末毁于火,现存殿宇建于清代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现有老君殿、三清殿、道德经堂、文武殿和玉皇殿,据说张大千曾在此居住过,但不对游客开放,宫门上方的“上清宫”三字为蒋介石所题,山门外侧石壁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
从上清宫右侧边门出,上行再左拐就是大赤天宫,据说是道教中的第三十三重天阙,为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的道场,再经过正在维修的东华殿,老君阁已遥遥在望。
老君阁位于彭祖峰绝顶,是青城山最高的道观,此地原有呼应亭,取“登高一呼,众山皆应”之意,上世纪80年代末改亭建阁,但原建筑已毁于“5.12”汶川大地震,下方上圆,九层八角,高33米,现阁为震后重建,完全是一座现代建筑,也是青城山最年轻的宫观。
原路返回山下,在路边拍了一张上清宫至老君阁一带的景点示意图,可见步行上山线路人文景观很多,可惜我们时间有限,只能走马观花,匆匆一游,回到景区门口已过3点半,我们在青城山游览了2个半小时,宫观只看了大约近一半,但山中浓荫遮天蔽日,处处飞泉流水,我们已深切感受到青城山之“幽”了。
恩施大峡谷
湖北恩施是世界硒都,硒矿蕴藏量居世界第一,据说那里的美景和风光也是世界级的,清江大峡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全长108公里,主要由大河碥、前山绝壁、龙门峰林、板桥洞群、龙桥暗河、云龙河地缝、朝东岩绝壁和屯堡清江画廊等组成,是八百里清江的精华地段,有关专家称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难分仲伯。恩施大峡谷是清江大峡谷的一段,过去从未听说过,这几年却名声震耳,网上游记不少,画面令人惊艳。恩施位于湖北省西部,这里当然不属西南地区,但与重庆石柱县紧邻,故纳入此次行程,我们上午在成都东站出发,下午近3点就已到达恩施站,出站后路对面左侧就是旅游集散中心和客运中心大楼,有直达大峡谷的专线车,售票窗口称是流水发车,墙上时刻表显示是每50分钟1班,车程68公里。专线车出城后走233省道溯水上行,此河名为清江其实并不清澈,我原以为大峡谷荒无人烟,实际上一路都是村镇,过屯堡乡、穿圆梦隧道后清江西岸的山景突变,大段的绝壁陡崖高高耸立,绵延长达十几公里,在云雾的映衬下更显得大气磅礴,气象万千,我们还未进景区,恩施大峡谷就送上一份特殊的见面礼,上网一查眼前这段绝崖应是朝东岩,我对明天的游程充满期待。
恩施大峡谷景区分云龙地缝、七星寨两大块,前者在沟底,后者在山上,均呈南北向平行排列,据说最佳的游览季节是4月-10月,特别是春夏之交,峡谷间出现云雾的概率很高,一般人的游法都是先云龙地缝后七星寨,全程游览时间约5—6小时。 我选择了一家距游客中心最近的民宿,在阳台就能一览七星寨群峰全景。
次日上午在游客中心坐地缆车来到云龙地缝入口,一段下行台阶后钻入地下,这是由暗河坍塌形成的深沟,沟底这条河为云龙河,地缝因此得名。据说云龙地缝形成于5千万年前,和一般的地层陷落、河水切割峡谷不同,云龙地缝属于河流溶蚀地形,它最初为云龙河的伏流段,亿万年间暗河不断淘蚀、溶解,最终导致地表石灰岩崩塌,地下暗河才得以面世,成为恩施大峡谷一景。云龙地缝长约3.6公里,平均深度75米以上,最窄处不过10米,目前已开发1.6公里,地缝底部峡谷幽深,怪石遍布,古木苍翠,碧流潺潺,尤其是两侧的黄龙瀑布、彩虹瀑布、云龙瀑布等七条半瀑布,由悬崖上飞流而下,令人心旷神怡,如遇晴天还伴有两三道彩虹出现,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云龙瀑,落差约70多米,为地缝中的第二大瀑布,上方可见一桥飞架和远处的上山索道。
沿暗河古道东侧而建的栈道上行,上方均设有斜檐,既防止崖上坠石伤人,也为游客起到遮挡雨淋和滴水作用,说是地缝大多也有十几米宽,实际上也是一条小峡谷,但眼下云龙河水量很小,露出一河乱石岩块,
1个小时后我们到达终点,七条半瀑布只看到头尾两条,最后一瀑为沐抚飞瀑,是云龙地缝中最大的瀑布,落差高度不明,应该超过80米,恩施大峡谷最早发现时被称作沐抚大峡谷,因其大部分处于当时的沐抚乡境内而得名,后沐抚乡被分别划归板桥镇、屯堡乡管辖,以沐抚命名此瀑算是一种纪念,
而半途中的五彩黄龙瀑布、银龙瀑布、彩虹瀑布等,由于不是雨季均未出现,或水量如丝,难以成形,
我对云龙地缝感觉一般,未看到网上的一叶轻舟浮绿水的景致,途中的峰石也比较普通,如果没有景点牌的文字说明,游客很难看得出来。
在沐抚飞瀑旁可自费30元乘电梯上行,一旁便是曲折的之字形登山栈道,
出电梯西望七星寨群峰,距离更近、角度更正,但这里返回地缝入口没有景交车,步行下山需20多分钟,地缝入口旁就是七星寨索道下站。
上午10点半我们乘索道前往上山,途中可低看云龙地缝,远观朝东岩绝壁,七星寨的奇石和栈道也尽收眼底,实际上七星寨并非七座村寨,而是与云龙地缝西面的一系列山峰,大致呈南北走向,在索道上站原有一座土司城堡,当年土司在各山隘关口设小楼门、中楼门、大楼门和刹流洞、草皮千、鸡公岭、东云庙七座寨门,在平面分布上形似北斗七星,故名七星寨。
我们在索道上站附近的观景台极目眺望,视野开阔,远处群山逶迤,白云如练,近处奇岩怪石,千姿百态。
在饱览远山近石美景后,我们开始七星寨的徒步行程,一路向北,向上攀登,过悬棺石,穿石芽迷宫,下一线天,来到全长488米的绝壁栈道上,这是一段高600多米的断崖绝壁,栈道就建在离地300米的悬崖半腰上,但过往游人并不胆战心惊,有几位大妈甚至情不自禁地引吭高歌,在此俯看,下方谷底坡地宽阔,村庄民舍密集。
中午12点我们来到中楼门服务点,这里餐馆小店众多,行前攻略时听网友说,景区内有饭馆和小吃摊,价格也公道,所以未自带食品,找家店简单吃了顿午饭,休息片刻后再出发。过峡谷轩酒店后就是古象岭和祥云火炬,一路奇石异峰,接踵而来,
但路边的一种奇石更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这些石头虽然外形各异,但表面均呈水平状纹理,也成途中一景。
下午1点半,我们来到游客钟爱的拍照打卡点 — 大楼门峰丛,隔着深谷只见对面数峰亭亭玉立,比肩争奇,不同于峰林和石林,这是二、三亿年前石灰岩经过风化剥蚀形成的一组巨型柱状岩群体,最大的一块长800米,高近200米,顶部两头高中间低,呈弧形平面状。
过迎客松再向前不远,更是奇景连连,有的似张家界群峰耸立,围护着中间的一小石柱;有的像黄山梦笔生花,顶部也立有一松,
最后我们来到被誉为镇谷之宝的“一柱香”前,这是一根挺拔独立的石柱,据说高150米(一说97米),而且上粗下细,最窄处直径仅有4米,看上去似乎摇摇欲坠,但它已在此屹立了上千年了。
“一柱香”在同类喀斯特地貌中十分罕见,2013年被美国CNN评为中国最美的40个景点之一,属于世界级的地质遗迹。2009年成都理工大学水文地质教授万新南在恩施大峡谷考察时无意发现了它,同年央视《走近科学》栏目的专题报道,掀起“一柱香”遮掩已久的面纱。为了解开其千年不倒之谜,有关专家用仪器检测出岩石密度为2.7克/立方厘米,受力为800千克/立方厘米,从“一柱香”的高度和横截面推算,其底部每平方厘米实际受力仅40多千克,只是岩石最大受力的1/20,且“一柱香”的底部又与大山连为一体,可以共同受力,再加上周边有5座山峰环峙,宛如一只巨大的佛掌围护着,因此,“一柱香”千年不倒。
去年七星寨曾发生坠石伤人事故,这一带曾封闭修整,直到9月份才重新开放,作为恩施大峡谷的标志性景观,的确令人叹为观止,在此拍照留影的人络绎不绝,但因场地狭小,只能排队轮候,我也难得地在此留了个影,其实在下面有个平台地方更大,距“一柱香”也更近。
告别“一柱香”,向下还有“双子塔”、“母子情深”等景观,其中“双子塔”又称迪恩波特双子峰,被誉为世界探险第一人的美国探险家迪恩·波特,2012年曾在双峰之间的160米高空无保护走扁带41米,刷新了之前由他创下的走扁带世界纪录,现在两峰正在施工架设空中之桥,双子峰已是遍体鳞伤。
继续下山,在走了一段石阶后,终于到达扶梯上站,由9段组成的电扶梯很快把我们送到下站,再转景交车、地缆车回到游客中心,这个景区的交通方式不少,组织也还顺畅,没有让游客等待太长的时间。
山下是一个很大的餐饮购物区,在此回望山上七星寨,群峰高耸,绝壁万仞,右侧那根孤石应该就是“一柱香”了。
游七星寨我们用了整整5个小时,是云龙地缝的5倍,说明七星寨的路程长、景点多,是景区的主体部分。从上午8点半到下午4点,我们的游览历时7个半小时,根据手机的测算,全天行程长达16.5公里,但严格地说,七星寨属于山景而非峡谷,且山下谷地宽阔,对面群山也相距甚远,与一般概念上的峡谷完全不同,景区命名为大峡谷并不准确。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这个夏天,感受最美好的厦门 46210
- 感悟禅道、圆梦武侠,舟山,我们后会有期 73019
- 【南岳衡山赋】及南岳衡山的十二种玩法攻略 269086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