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9

纵横西南(中)

编辑
天数:12 天 时间:5 月 人均:5600 元 和谁:夫妻

                                                                                  白鹤梁

        次日上午返回城里,坐的是个体中巴,可见这条线有公司专线车和个体中巴两种车在跑,但票价一样,途中又见朝东岩,没有云雾烘托,绝壁景观减色不少。

朝东岩
朝东岩
朝东岩

我们在恩施站坐首班动车2小时至涪陵北站,再坐101路公交进城,这是一条漫长的线路,全程时间竟长达近1小时,但下车一问才知这里已不是客运中心,两年前就搬到高山湾去了,但此站至今仍称客运中心真是误导乘客,这里距白鹤梁博物馆站不远,坐公交车仅7站路,而距高山湾却有16站,于是我急中生智,马上打114查询高山湾客运中心的电话号码,并询问去武隆的客车班次,得知是流水发车、下午最后一班6:10点后才放下心来,打的前往白鹤梁博物馆。涪陵位于长江、乌江交汇处,原为地级市,现为重庆的市辖区,是著名的“榨菜之乡”,生产的乌江榨菜位居世界三大名腌菜(即涪陵榨菜、法国酸黄瓜、德国甜酸甘蓝)之首,历来被列为素菜佳品。涪陵也是一座山城,地势高差较大,楼房鳞次栉比,道路多弯曲、坡度大,但长江南岸的滨江大道宽阔平坦,很有气势,白鹤梁博物馆就位于滨江大道东段,分地上和水下两部分,其中水下部分的参观要分批集中进行,由讲解员带领着参观,不允许个人随意游走。白鹤梁原为长江涪陵段水中一条天然巨型石梁,全长达1600米,宽10到15米,石梁分为上、中、下三段,自西向东延伸,距长江南岸约100米,呈一字形与江流平行,平时均淹没在水下,每年12月到次年3月枯水季节才露出水面2至3米,人们才能一睹其真容。

枯水季节的白鹤梁原貌

白鹤梁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文物价值在于石梁上的题刻,从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至1963年涪陵文化馆的最后题刻,1200年间来多少文人墨客在此题名刻字,或诗或文,记事抒情,吊古怀旧,形成了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主要集中在北坡中段长约220米、宽约15米的梁体上,有题刻约165段,300多人题写,文字约3万多字,集颜、柳、苏、黄、真、草、隶、篆体于一梁,大多出自历代名家之手,其中尤以宋代黄庭坚的“元符庚辰涪翁来”题刻最为著名,而最早明确纪年的是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甚至还有一段八思巴文(蒙文的前文)题刻,大意是“生命的意义在于荣誉”,

黄庭坚题刻

此外,还有石鱼18尾、观音2尊、白鹤1只,共计180多处,成为集文学、书法、绘画、石刻艺术为一体的“水下碑林”。白鹤梁题刻不仅具有文化艺术观赏内容,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其水文价值,先人们以在石梁上刻石鱼的方法记录了长江的枯水位,许多诗文题刻也写到了石鱼出水的时间和石鱼距离枯水线的尺度,当地有“石鱼出水兆丰年”之说,如果石鱼在冬天枯水期露出水面,则第二年必是丰收年 。据统计石梁上涉及水文内容的题刻有108段,占题刻总数近2/3,记载了千年以来长江72个枯水年份的水文情况,其中有一尾标注最早的枯水题刻的石鱼,其眼睛正好是长江中上游的零点水位,比1865年我国在长江上设立的第一根水尺——武汉江汉关水文站的水位观测记录要早1100多年,葛洲坝和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都曾以此题刻作为重要参考依据, 因此,白鹤梁题刻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不仅是三峡所有文物景观中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上已知时间最早、数量最多、延续时间最长的水文题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但三峡大坝蓄水175米后,白鹤梁题刻将永远淹没于近40米的江底。

白鹤梁题刻

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白鹤梁题刻的保护工作,先后共产生了7个保护方案,经过10年的反复论证,仍未寻找到最佳方案,只能计划将白鹤梁就地淹没,工程院院士葛修润得知此事后,分析总结了各种方法优劣,在天津大学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思路,将有压容器改为无压容器,将题刻连石带水罩进一个巨大的容器中,不仅可使容器内外的水压达到平衡,建造的难度、费用和风险均大幅下降,而且符合《威尼斯宪章》中不可移动文物以原地保护为主的原则,2002年国家采用了这个方案,在白鹤梁原址上建设椭圆形双层壳体,创造性地修建世界上唯一在水深40米处的水下博物馆 ,此工程居三峡工程的四大文物保护项目之首,总投资约2亿元,历时6年终于落成,并被国家文物局评为科学技术创新一等奖。我们进入博物馆,首先参观地上部分展厅,通过文字图片了解中国水文史和白鹤梁的概况,其中最夺人眼球的是大厅正中的高浮雕石鱼实物,说明牌文字显示,此鱼为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由涪州州牧张师范镌刻而成,长3.1米,宽1米,重3.5吨,是白鹤梁18尾石鱼中体积最大的,也是白鹤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但此鱼并非从白鹤梁上切割下来的,而是一直与白鹤梁题刻相对独立存在的个体。

镇馆之宝—高浮雕石鱼
石鱼原貌

博物馆的水下部分需乘坐一条长88米的电扶梯,进入长江水面以下40米的深处,这里设计成轮船形态,进入舱门后是150米的走廊,游人通过一侧23个半米大小的水下视窗向内观看,最近的题刻只有1米远,最远的也不过8米左右,水下安装了1万多盏节能灯和28台可旋转摄像机,

水下博物馆水中照明

我们不仅看到“白鹤梁”、“中流砥柱”,也看到了黄庭坚的题刻和水中石鱼,感觉颇为奇妙,水中还有潜水工正在清洗题刻。

水中石刻
水中石刻
水中石刻
水中石刻
水中石刻
黄庭坚石刻
水中石鱼
潜水工清洗题刻

下午3点半离开博物馆,我原计划在去武隆的途中在白涛镇停留,参观816核设施,但白涛镇位于乌江西岸,816核设施位于乌江东岸,需要过乌江大桥,来回交通不便,时间也比较紧张,最后只能放弃。816工程是1966年由周恩来总理批准建设的核原料工业基地,该工程打山洞用时8年,先后投入6万多建设大军,内有大型洞室18个,主洞高达近80米,导洞、支洞、道路及竖井130多条,全长达20余公里,建筑布局宛如迷宫,为世界最大的人工洞体,1982年接到中央缓建指示时,已完成85%的建筑工程、60%的安装工程,2017年816工程遗址被列入“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单。

                                                                              天生三桥 · 龙水峡

        武隆也是重庆的一个市辖区,沿乌江一带的街容街貌不错,我原计划住景区附近的仙女山镇游客中心,由于到达武隆时间已晚,故临时改住城南的汽车站旁,周边环境虽然杂乱,但就餐、乘车方便。武隆最著名的景点就是天生三桥和相邻的龙水峡地缝,均位于城北的仙女山附近,距城区约24公里,上山交通较为方便,汽车站有流水发车的专线中巴,每半小时也有公交前往。天生桥是喀斯特地貌中一种特有的景观,其产生的机理是可溶性的岩石的下部受地下河流水溶蚀,溶洞的顶板崩塌后独留中心一段横跨两边岩墙的岩体,其两端与地面连接,中间悬空而形成的拱桥状地貌,广西、贵州、云南等省是天生桥的多发区。武隆天生三桥由天龙、青龙、黑龙三座巨型天然石桥组成,在1.2公里之内三桥呈纵向排列,平行横跨在羊水河峡谷上,三桥之间便是两个巨大的天坑,形成了“三桥夹两坑”的奇特景观,不仅在国内非常罕见,也是世界最大的天生桥群,景区内林森木秀,植被丰厚,奇石怪岩,飞泉流瀑,包容了山、水、泉、峡、峰、瀑等众多景色。2006年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选中这里作为唯一的外景拍摄地点,2007年武隆天生三桥与芙蓉洞、箐口天坑景区一起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13年美国电影《变形金刚4》也在此取景,为配合支持电影拍摄,景区甚至关闭5天,既将从上海出发游览此地的300多人的旅行团不得不改期,在我国因电影拍摄关闭世界自然遗产景区尚属首次,引发舆论哗然。2009年我重游九寨沟、黄龙时曾中转重庆,在江北机场有武隆天生三桥景区专柜正在推销,当时天生三桥名气不大,交通也不太方便,近190公里的路程需坐汽车4个小时,所以没有去成,此事一直是我心中的梗,时隔12年终于补上。次日一早我们乘车上山,到达时将近8点半,游客中心还未开门,不少人已等在门口,我们坐景交车首先来到5公里外的天生三桥景区,再坐电梯直达坑底,

天生三桥导览图
天龙桥电梯

向下走没多远就看到第一座天生桥—天龙桥,又称天坑一桥,是羊水河峡谷上年代最早的天生桥,以雄壮称奇,宽阔厚重,气势磅礴,视觉效果极为震撼,虽然我们早有思想准备,但仍被天龙桥的宏大壮观所惊倒。天龙桥高235米,平均拱孔高度96米,桥厚150米,桥宽147米,高度和厚度均居世界天生桥的第二位。

天龙桥入口
天龙桥入口

洞的进口位于半坡上,和出口高差120米,此洞还是个拐弯洞,进洞时看不到出口,向下左拐才见谷底,人在其下实在是渺小可怜,

天龙桥
天龙桥
天龙桥

前面那座大四合院就是天福官驿,据说始建于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是古代涪州和黔州官方信息传递的重要驿馆,后毁于兵燹,拍摄《满城尽带黄金甲》时重建,现已成为游客休息、购物场所。

天福官驿
天福官驿

出洞就是谷底,我们发现左边不远还有一洞,底部平坦,拱顶高敞。天龙桥的规模不仅令人惊叹,更奇特的就是这桥下发育的两个穿洞,为三座天生桥中唯一的双洞桥,其中南侧我们刚走过的是迷魂洞,北侧为拇指洞,称为拇指不是形容其小,而是洞口的剪影酷似拇指,据说地下暗河曾经从迷魂洞流过,后来裁弯取直改道拇指洞,遂形成这一桥双洞的奇观。

拇指洞口
拇指洞口

这时小雨渐渐变大,山上云雾弥漫,前面的峡谷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天坑,名为天龙天坑,坑内有舍身崖、望峰石、绿茵塘、仙女洞等众多景点缀其间,但现在都看不见了。

天龙天坑

向前不远便是第二座天生桥—青龙桥,因雨后飞瀑自桥面倾泻成雾,日照化为彩虹,似青龙扶摇直上而得名,也称天坑二桥,以高大著称,桥面高度为281米,是三座天生桥中最高的,也是世界天生桥高度之最,平均拱孔高度103米,桥面宽124米,而桥面厚度则达168米,度居世界天生桥厚度之首,从桥下仰视,拱孔高旷,壁立千仞,令人叹为观止。

青龙桥
青龙桥
青龙桥
青龙桥
青龙桥
青龙桥

出青龙桥后又是一个大天坑,坑口呈十分规则的口字型,因高处悬崖边的山岩酷似一只展翅飞翔的老鹰俯视坑底,故名神鹰天坑。向前不远便是最后一座黑龙桥,此桥平均拱孔高度116米,为天生三桥中最高者,桥面更是宽达193米,桥宽和平均拱高在世界天生桥中均居首位,在三桥中也最为幽深暗黑,说是桥实际更像洞。

黑龙桥
黑龙桥
黑龙桥

黑龙桥不仅高大宽敞,还有四泉奇景,洞壁北侧发育有风格迥异的雾泉、珍珠泉、一线泉、三迭泉等4处悬挂泉,据说能见全四泉也不易,我们只看到二泉,其中洞顶中部流下的一线泉,实际已分为两线水流。

三迭泉?
一线泉
黑龙桥

走出黑龙桥洞,顿觉天地豁然开朗,山清水碧,生机盎然,我们在天生三桥景区游览了2个半小时。走到乘车点自费15元坐电瓶车至服务区,在此简单吃了午饭,再转观光车去龙水峡,但大部分人在此是坐车回游客中心,去10公里外龙水峡的游客并不多。

羊水河峡谷
龙泉洞
羊水河峡谷

龙水峡也是世界自然遗产的组成部分,峡谷长5公里,游程约2公里,以峡深壁立、原始植被、飞瀑流泉为其特色,其标志性景观有蛟龙寒窟、银河飞瀑、九滩十八潭等。

龙水峡导览图

我们下车后先穿过一段人工凿成的隧道,弯曲下行至峡谷深处,途中还开有挂壁公路式的“天窗”,可见一道白练在林木中左弯右拐,最后泻入崖下深谷。

林中飞瀑

走出隧道后首先看到龙水峡第一景、也是地缝的尽头—蛟龙寒窟,这是一个巨大的浅洞,宽60多米,高100多米,为亿万年前的早期地下河水沿岩层裂缝不断溶蚀形成。

蛟龙寒窟
蛟龙寒窟
蛟龙寒窟

由此向下一直走到谷底,可见一道飞瀑从右壁上方的山洞中飞泻而下,这就是刚才在隧道“天窗”看到的瀑流下段,其上段在沿坡壁冲蚀成几个大小不等的深潭,从上至下形成4级阶梯状跌水,眼前是最后一级,高差达80米。

走向谷底
走向谷底
银河飞瀑
银河飞瀑
银河飞瀑

由此向前是一线天,两壁夹峙,不见天日,龙水峡也称地缝,但比恩施大峡谷的云龙地缝更窄更小,大多只有二、三米宽,幽深曲折,道路狭窄,最后一景是小小天生桥,前面山势逐渐开朗。

地缝
流水
地缝
一线天

坐景交车返回游客中心,再转专线中巴下山,原计划去武隆站乘普速火车前往重庆,但在下山途中查询12306时发现票已售罄,于是改为从汽车站乘直达大巴,正好赶上下午3:50点这一班,全程走高速公路,2个小时便到达重庆的“四公里”交通枢纽,比普速火车还快半个小时,在“四公里”我们坐3号轨道交通直奔重庆北站南广场,这里不仅紧邻地铁口,坐动车也非常便捷。

                                                                                            钓鱼城

        大多数人可能都没听说过此地,也不了解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这里曾是宋、元时期的古战场,也是创造中外战争奇迹的军事要塞、改变世界中古历史的英雄之城,西方学者则称钓鱼城为“上帝折鞭之处”。钓鱼城原为钓鱼山,位于合川区城东北部,距县城仅5公里,是一座仅300米高的半岛小山,三面被嘉陵江、涪江、渠江包围,山上有块平整巨石名为钓鱼台,传说远古时一位大神持竿钓鱼处,

钓鱼城环境图

钓鱼山变成钓鱼城是在13世纪,依山筑城是战争的需要,钓鱼山三面环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1239—1244年间南宋开始在此悬崖峭壁上构筑城堡,合州治及石照(今合川)县衙也移于其上,城内有大片田地和丰富水源,具备长期坚守的必要条件,1254年合州守将王坚进一步完善城筑,四川边地之民多避兵乱至此。1257年蒙古人大举入侵,分兵三路伐宋,其中四川是战略主攻方向,由大汗蒙哥亲率主力进攻,入蜀以来所经沿途各山城寨堡,多因南宋守将投降而轻易得手,1259年2月蒙哥亲率大军直逼钓鱼城下,但连攻数门均失利,后期改为重点进攻护国门,南宋守军在主将王坚及副将张珏的指挥下顽强扺抗,击退了蒙军上百次的进攻,时间长达5个多月,大汗蒙哥也因病去世在钓鱼城下(一说重伤而死),年仅50岁,进攻四川的蒙军被迫撤退,护送蒙哥灵柩北还,留下少数兵力继续围困,钓鱼城之战演变成一场长达20年的持久战(注:网上称36年应有误,1943年时钓鱼城仍在修筑),甚至在元朝1271年建立后还坚守了8年,钓鱼城几乎以一城之力逆转宋元战局,合州石照县衙也成为唯一延续到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的南宋地方政权机构,素有“南宋最后的一座县衙”、“大元统一之后唯一的南宋县衙”之称。钓鱼城之战是中国古代防御战的最浓重的一笔,也是蒙古伐宋以来所遇到的费时最长、耗力最大、最为棘手的一场战争,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古代战争馆特意制作了钓鱼城古战场的沙盘模型,以展示其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钓鱼城古战场的沙盘模型

钓鱼城之战不仅仅是南宋与蒙古大军之间的一场生死决战,也是改变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争,蒙哥在钓鱼城下的败亡,其影响是十分巨大的:首先,它导致这场战争的攻势全面瓦解,当时蒙古大军基本上是按预定计划分两路进军,西路军一路克捷,已进至潭州(今长沙) 城下,因蒙哥之死而功亏一篑,只得渡过长江北返,率东路军突破长江天险包围鄂州(今武昌)的忽必烈,为争夺汗位也不得不撤军;其次,蒙哥此前还派遣其弟旭烈兀发动第三次西征,先后攻占今伊朗、伊拉克及叙利亚等阿拉伯半岛大片土地,正准备进攻埃及的旭烈兀,获悉蒙哥死讯后率大军东还,留守的蒙军被埃及军队击溃,始终未能打进非洲、欧洲,蒙古的大规模扩张行动也从此走向低潮,因此,钓鱼城之战不仅延续了南宋的统治,也改变了世界的格局;第三,为忽必烈掌权提供了契机,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蒙哥突然暴毙,死前未确定其继承人,导致忽必烈与其弟为争夺汗位而内战五年,而忽必烈是蒙古统治集团中少有的一位倾慕汉文化的开明之士,登上大汗宝座后,推行汉化政策,逐步改变蒙军滥杀的政策。蒙哥曾留下遗言,日后攻下钓鱼城,当尽屠城中之民,但1279年钓鱼城以不可杀城中一人为条件,放下武器停止抵抗,南宋全国仅有钓鱼城一地能免遭杀戮,全身而退,而守城的32名将军却全部拔剑自刎,可谓忠烈千秋,气壮山河。

        合川也是重庆的市辖区,距重庆仅80公里,有动车可达,而且车次较多,时间仅需20多分钟,网上对合川城区至钓鱼城的公交说法不一,实地看有929路可达,滴滴打车也很方便。上山有两种办法,一是步行登山,二是坐景交车,山上有较场(古军营)、忠义祠(现为展览馆)、县衙、宋街、跑马道等,走到临江的崖边可看江景,在悬崖绝壁上的古城墙有17里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700多年的战火硝烟早已散去,远山如黛,江水青碧。

古城墙
古城墙
古城墙
古城墙
江景

钓鱼城的主要景点多在山顶临江一侧,我们首先看到的是飞檐洞,这里原是山顶岩石上一道天然缝隙,因上面修筑了城垣,故而形成巨石夹峙,仅能容单人通过的暗道,当年南宋守军就是从此杀出,在蒙军背后突然发起攻击。再向前就是护国门,这是钓鱼城八座城门中最为宏伟的一道险关,也是扼守城内外交通的重要孔道,右倚悬崖绝壁,左临悬崖绝壁,门楼上书“护国门”和“全蜀关键”,当年宋蒙双方在这里经历了上百次惨烈的战斗,

护国门
护国门

但此门一直未被攻破,门内左侧有古炮台遗址,右侧石壁有蒋介石题写的“艰苦卓绝”和何应钦题写的“十年教训”,1943年是抗日战争最为艰难的时期,日军对合川进行了多次狂轰滥炸,原住合川县城的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特别训练班就搬迁到了钓鱼城上,在训练班创办十周年之际,兼任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长的蒋中正亲笔题词,并委派何应卿、白崇禧和张治中等要员前来钓鱼城参加了纪念活动,从而留下了这一片摩崖题刻。

古炮台遗址
古炮台遗址
民国题刻

护国门外石壁上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还有“钓鱼城”、明代徐澜、近代郭沫若诗等摩崖石刻,路边岩壁上还有方型凿孔,这是古代栈道的遗迹,当年护国门曾以栈道出入,去时修复栈道,返回即拆除。

“国保”碑
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

回到门内向上西行,可以看明代“独钓中原”石牌坊,坊后就是护国寺,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元朝时毁于兵火,明朝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重建,大门上一幅石刻对联:城号钓鱼,三江送水开巴堑;寺名护国,孤嶂飞云控蜀江,以示钓鱼城护国的重任,寺旁的忠义祠门口的石狮似乎也有些年头了,祠内有一株种植于明代天启年间的黄葛树大如巨伞,遮天蔽日。

石牌坊
护国寺
忠义祠
石狮
黄葛古树

出寺再向西就是传说中的钓鱼台,从崖边石阶下去可见雕刻于晚唐时期的悬空卧佛,身长11米,肩宽2.2米,端庄慈祥,情态自然,虽然没有世界闻名的大足石刻的卧佛之宏大,但其悬空雕刻成像亦堪称全国一绝。附近还有“一卧千古”、“鱼山八景”、“佛号大字”、孙元良等摩崖石刻。

钓鱼台旁
钓鱼台下
摩崖石刻
悬空卧佛
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

回到崖上再向西行,可见九口锅遗址遗址,这是一片宽阔平坦的石台,面积近千平方米,遗存有建筑基槽和柱础,其间还分布有表面磨制光滑、圆心犹如柱础的锅状凹坑,有关专家认定该遗址为当年的兵工作坊遗址,是钓鱼城军民碾磨火药原料和制作兵器的地方,故有“中国现存最早的兵工厂遗址”之称。我们在此游览了3个小时,钓鱼城之战历史厚重,王坚、张珏的事迹值得大力宣扬,中国人应该铭记这段历史。.

钓鱼城
钓鱼城

                                                                        李子坝站 · 洪崖洞

        重庆是我国最大的直辖市,下辖26区、12县,人口达3200万,居4个直辖市之首,面积是京、津、沪总面积之和的近2.4倍。重庆主城区是一座两江夹峙的山城,独特的地形使其交通与其他城市大不相同,有些出行方式也别具一格,过江缆车、电扶梯、单轨列车等在其他城市难得一见。一般城市地铁采用的是传统的两条钢轨,重庆轨道交通2、3号线则是跨座式单轨,车体嵌入轨道,如同骑马姿式,而且不少地段位于空中,造就一些奇异的城市景观,李子坝站的“轻轨穿楼”就是其中的代表。从合江回到重庆的当天下午,我们也去一睹为快,过嘉陵江大桥从牛角沱右转就是李子坝站,站台设在一幢19层大楼内,轨道2号线从中穿越而过的这栋楼,1楼至8楼是商铺,9—19楼是住宅,站台设在中间的7—8楼,列车穿楼的长度有130多米。

嘉陵江大桥
李子坝站

我们出站下楼至地面一层,路对面就是宽大的观景台,在此仰望“轻轨穿楼”景观的游客熙熙攘攘,每次列车从楼中进站都会引起一阵轰动。据说这是全国没有先例的设计,当时设计团队面临三大必须解决的难题,首先,要保证轨道能顺利穿过大楼;其次,轨道穿过大楼时不能影响楼体结构;最后,轨道站点交通转换的功能布局要合理,能快速疏导客流,满足周边居民出行。就和先有鸡蛋还是鸡一样,每一个到这里的游客总会发出不变的疑问:是先有楼还是先有轻轨?这个问题或许不少重庆当地人都有可能回答不上来,其实李子坝站与这栋楼是同时设计、同时修建的,并没有谁先谁后的问题,也不是一些网友猜测可能遇到了钉子户,不得已才采取此办法。无论楼房还是轨道,一旦其中一个先建,要想把两者很好地结合,其难度是无法估量的。

“轻轨穿楼”
“轻轨穿楼”
“轻轨穿楼”

还有不少网友关心轻轨列车驶过时,对楼上楼下有无微震?会不会噪音扰民?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虽然轻轨与楼房看似一体,实际上是互不干扰,因为李子坝站的设计与其他站台不一样,在大楼的第一层有6根柱子把轨道托举起来,每根长约22米,这些柱子在楼外看不见,而是藏在下层的楼体中间,而大楼本身的柱子约有90多根,每根高度近70米,与轻轨的6根柱子并不在一起,而且在轻轨柱子与楼房建筑之间,还有20厘米的安全距离,轻轨列车经过时不会带来楼体的震动。此外,轻轨采用低噪声和低振动设备,车轮为充气体橡胶轮胎,并由空气弹簧支持整个车体,运行时噪声远远低于城区交通干线的噪声平均声级75.8分贝,住在楼上的居民几乎察觉不到轻轨的噪音。至于辐射的问题,因为轻轨车辆采用直流电牵引,所以也不会产生电磁波,但专家说穿楼的设计并不适合地铁,地铁除了噪音比轻轨大以外,承载量也远大于轻轨,如果也像轻轨那样穿越大楼,对近邻肯定会产生影响。             重庆最热门的网红打卡地,除了这个位于渝中区嘉陵江畔的李子坝站外,另一个是东面不远处大名鼎鼎的洪崖洞美食城,2009年我们重游九寨沟路过重庆时曾慕名前来,但那是白天,感觉一般,所以这次专门选择晚上。网友中流行的一句口头禅,就是“无夜景,不重庆  ”,2008年我曾在南岸区的南滨公园漫步,亲眼目睹长江对岸渝中半岛南侧滨江路一带的繁华夜景,场面极为震撼,到重庆看夜景也是大部分游客的保留项目,2020年首届“山水重庆夜景文化节”评选,洪崖洞居15个最美夜景打卡地之首,是重庆的一张烫金名片。晚饭后我们坐轨道交通6号线在重庆大剧院站下车,这一带也是重庆5条最佳夜游线路之一,嘉陵江两岸处处流光溢彩,灯光璀璨,千厮门大桥本身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们走上大桥左侧人行道漫步欣赏,附近色彩变幻的是重庆大剧院,远方灯火阑珊的朝天门码头,这几年又新盖了来福士广场,但8幢摩天大楼体量太大,毫无美感,压得朝天门喘不过气来。

千厮门大桥
重庆大剧院

千厮门大桥右侧人行道的桥头段非常拥挤,连拍照都很困难,因为桥下就是洪崖洞—一片大型娱乐休闲美食城,滨江路临江一侧更是人如潮涌。我们没有下去,往北走100多米,人行道上的人少了很多,在此观景拍照更从容,时隔12年没见,洪崖洞规模更大、更辉煌了,沿江全长达600米,据说商业建筑总面积逾6万平方米,洪崖洞后的上方就是渝中半岛的北部、重庆最繁荣的解放碑中央商务区,高楼林立,比肩接踵,比上海陆家嘴毫不逊色。

洪崖洞
洪崖洞
中央商务区
洪崖洞

重庆在秦代时环绕渝中半岛修筑有近八公里的城墙,城门九开八闭共十七座,洪崖洞所在的洪崖门就是其中一座闭门,历来为军事要塞,也是重庆古城的一大胜景,洪崖洞就在洪崖门外岩下崖边,原是一个巨大的石窟,又叫洪岩洞、神仙洞。上述古城门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城市改造时大部分都被拆除,洪崖门也是如此,但保留了江隘炮台、纸盐码头、明代城墙、辛亥碑文等大部分历史遗迹。洪崖洞是重庆历史文化的见证和象征,2006年重庆市政府总投资3.85亿元,在此兴建兼具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等功能的旅游区,成为重庆娱乐生活、夜生活的标向。洪崖洞以具有巴渝传统建筑特色的“吊脚楼”风貌为主体,通过分层筑台、吊脚、错叠、临崖等山地建筑手法,把餐饮、娱乐、休闲、保健、酒店和特色文化购物等六大业态有机整合在一起,建起别具一格的立体式空中步行街,一共多达11层,夜景灯晚上6点开、10点关,是重庆具有层次与质感的城市景区和商业中心,形成了“一态、三绝、四街、八景”的经营形态,“一态”指的是文化休闲业态,“三绝”指的是吊脚楼、集镇老街、巴文化,“四街”指洪崖洞的动感酒吧街、巴渝风情街、盛宴美食街、异域风情街,“八景”指的是洪崖滴翠、两江汇流、嘉陵夕照、吊脚楼群、洪崖群雕、城市阳台、巴文化柱、滨江好吃街。如此大规模的餐饮、购物、娱乐中心,恐怕在全国也不多见,据说2020年重庆又启动洪崖洞二期工程,总占地近3平方米,将再现重庆大梯步、老城门景观,洪崖洞会更大、更好、更美。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纵横西南(中)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