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6

浙江舟山普陀山法雨寺景区游记

天数:1 天 时间:3 月 和谁:一个人

2017年3月26日,我游览了普济禅寺景区,继续游览法雨寺景区。法雨寺景区禅林成片,宗教色彩浓厚,规制宏伟的法雨寺是景区中心,寺内玉佛殿、御碑殿、九龙殿、九龙壁、二十四孝图石刻,及龙凤古柏、千年银杏等,皆为游人流连处。以供奉卧佛为主的大乘庵、供奉杨枝观音碑的杨枝庵、供奉五祖碑的净土堂、珍藏全山一千二百余件文物古董的文物馆(悦岭庵),以及鹤鸣庵、双泉庵、伴山庵,均在此景区内。

 

普陀山法雨禅寺又称后寺,在普陀山白华顶左、光熙峰下,距普济寺2.8公里,为普陀三大寺之一。法雨寺占地33408平方米,现存殿宇294间,建筑布局依山取势,分群递升,层层叠建,宏大高远,气象超凡。周围古木参天,极为幽静,分列六层台基上。入山门依次升级,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后有玉佛殿,两殿之间有钟鼓楼,又后依次为观音殿、御碑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方丈殿。整座寺庙宏大高远,气象超凡;不远处的千步金沙空旷舒坦,海浪声日夜轰鸣;北宋王安石曾赞之“树色秋擎书,钟声浪答回”。法雨寺寺内的龙凤柏、连理罗汉松、古银杏等佳木与《二十四孝图》、《雕龙栏板》、《云龙游天》等石刻浮雕,都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寺后山花如绣的锦屏山,寺前荫藏天日的巨樟群,寺右高标参天的枫树林和寺左功德岭的奇松怪石,都为游客寻幽觅雅,陶情赏心的好去处。现今的“法雨禅寺”额系原中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胡厥文所题。

 

法雨禅寺创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麻城僧大智(名真融)从西蜀华蓥山来普陀礼佛,见此地泉石幽胜,结茅为庵,取“法海潮音”之义,取名“海潮庵”。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郡守吴安国将其改额“海潮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寺毁于火。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增建殿宇。万历三十四年(1906年)朝廷敕赐“护国镇海禅寺”匾额并《龙藏》一部。后几经兵火,寺院遭毁,至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别庵和尚前来住持,再度扩建。清康熙二十八年,普济、法雨二寺领朝廷赐帑,同时兴建。后法雨寺的明益禅师又孤身入闽募资,历时三年,将所募财物用以建圆通殿,专供观音佛像,两年后又建大雄宝殿,供诸菩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清朝廷又赐金修寺,修缮大殿,并赐“天华法雨”和“法雨禅寺”匾额,始定今名。雍正九年(1731)朝延又一次赐帑修建,从此,法雨寺殿堂楼阁整齐完美,与普济寺并耀海山。光绪十九年(1893),法雨寺住持化闻和尚入都请藏经,印光作为助手随化闻南下来到法雨寺,印光在法雨寺住下来后,足不出户,闭门研究佛经,一住就是三十七年。他晚年自号“常惭愧饭粥僧”,以宏扬净土,阐释因果为职志,潜心著书,著有《净土决疑论》等,示寂后,门人辑成《印光法师文钞》四册行世,时人推其为净土宗(莲宗)第十三代祖师。同治、光绪年间又陆续建造殿宇,成为名动江南的一代名刹。法雨寺寺门不在中轴线上,而在东南角上,建筑为重檐方亭,也不同于一般寺院山门,匾额表蓝底金字,上题“天花华雨”四字。

 

法雨禅寺门亭西是影壁,面对着天王殿,原是砖雕三龙壁,上书梵文“唵嘛呢叭”,意即神力不可思议,十年动乱中被毁。1987年,在这里建立了九龙壁一座,宽12米,高2米,厚1米,全部用青石浮雕砌成,群龙飞舞,栩栩如生。此壁不同于故宫、北海、大同三处的陶制九龙壁,而是用60块70厘米见方的青石拼接,雕刻嵌镶精致,不露缝隙,犹如一整块大石板雕刻而成。全壁高达2米、长12米,浮雕纵深16厘米,极富立体感,下盘为清式须弥座,四边顶端飞檐翘角,上部都是石梁石瓦,梁与梁之间雕有造型各异的17条小龙。壁中九龙昂首舞爪,腾飞于云山碧海之间,争夺龙珠,形态逼真。此壁由香港同胞捐款,普陀山佛教协会延请浙江温岭长屿镇民间石雕艺匠梁宗涛等人仿北京九龙壁刻制。

 

进山门,过九龙壁,对面是一座重檐歇山式建筑,檐间额题“天王殿”,现有的两座五层石经幢塔为1988年重建时设立。天王殿前古樟成林,甬道两侧竖有旗杆两根,这也有别于山上其他寺院,其中一根已变换过七八次,而另一根虽常被香客当作神物,剥皮作药,但仍然巍峨高耸,故有“后寺活旗杆”之称。殿内四大天王的位置排列与众不同,据说是为了避免与普济寺重复。

 

天王殿后的玉佛殿面阔三间,外加围栏,黄琉璃顶,是一座小巧玲珑的重檐歇山式建筑。大殿东西有钟楼鼓楼各一,月台上有古柏一株,苍老劲健,西侧植罗汉松一株,围粗3米多,颇为罕见。玉佛殿原供有清光绪八年(1882年)普陀山僧人慧根赴印度礼佛,途经缅甸时请得的释迦牟尼玉佛像一尊,像高2米,玉色皎洁,雕琢极工。后来被毁,如今供奉的玉佛高1.3米,是1985年从北京永乐宫移来的。

 

观音殿又称九龙殿,为法雨寺主殿,殿阔7间,深5间,高22米,面阔35.35米,进深20.31米,面积达957.96平方米。用柱48根,全采用包镶工艺,重檐琉璃顶,殿前有古树十余株,其中有两棵银杏高入云天,树围粗约三抱。东侧的龙凤柏蟠屈如虬螭,形奇状怪。殿台前三面石栏板上分刻二十四行孝图,取自元郭居敬编辑的古今二十四孝子故事。孝梯本是儒教内容,在这里儒为佛用。大殿是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皇帝赐“法雨禅寺”额时,批准法雨寺住持性统的奏请,仿明故宫九龙殿盖成,为目前国内寺院建筑上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殿。

 

九龙殿上檐九跺斗拱,下檐五跺斗拱。殿内八根金柱的柱础是精致的雕龙砖。藻井是按古朴典雅的九龙戏珠图案雕刻的,一条龙盘顶,八条龙环八根垂柱昂首飞舞而下,造型优美,古朴典雅。正中悬吊一盏琉璃灯,宛若一颗明珠,组成九龙戏珠的立体图案,九龙雕刻十分精致生动,九龙殿内的九龙藻井及部分琉璃瓦从南京明代宫殿拆迁而来,甚为珍贵。殿内有普陀山风景名胜区三宝之一的九龙藻井,精工巧作,栩栩如生,艺术价值极高,为国家级文物。殿内正中供奉高6.6米的毗卢观世音坐像。后壁为大型海岛观音及善财五十三参群像,两旁列十八罗汉。殿内柱磉均透雕蟠龙,刀法粗犷,系明万历时雕刻。

 

九龙殿前月台,有二十四块青石栏板,每块阔127厘米,高65.5厘米,浮雕成《二十四孝》故事图,构图完整,刀法简练,线条流畅,为明时石刻浮雕精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石刻图中24位孝子既有广泛性,又有代表性。从社会地位上看,上至帝王公卿,下至平民百姓都有;从年龄上看,有老、中青和幼年人;有一贯奉亲至孝者,也有危难之际奋身救亲者,体现了中华民族敬老养亲的传统美德,其事迹生动感人,其影响可谓遍及朝野,深入人心。

 

御碑殿宇五间,黄瓦盖顶,大殿面宽五间(宽约32米),进深四间,前有外廊,斗拱承担,殿中供三世佛。殿东耳殿三间,为“三圣殿”,供三圣立像。西耳殿三间为“关帝殿”,供关公金坐像。两侧配房(客堂)各五间。院内有古银杏树两棵,有一棵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西侧楼屋内有门可通上佛顶山香云路

 

方丈院为全寺最高处,二层檐楼房一排共27间,分隔为五个院。中间七间过去为印光法师方丈室,后改为纪念室。印光法师(1853-1941),俗名赵绍严,清咸丰三年(1853年)生于陕西。21岁在终南山莲花洞出家,后赴北京红螺山资福寺。光绪十九年(1893年),印光随普陀山法寸禅寺赴北京请藏经的僧人化闻来普陀山,遂在法雨寺研究佛经,长达四十余年。来山向他问道的人络绎不绝,有数万人在他的影响下皈依佛教。1930年,印光在苏州灵岩山寺净土道场,弘扬净土法门。1941年圆寂,僧众推他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后人在普陀山法雨寺将其方丈室辟为纪念堂,以纪念这位高僧。印光法师著有《印光法师文钞》等佛学名著,在中国佛教界影响深远。

 

杨枝禅林位于清凉岗东下,原名杨枝庵。据清康熙《南海普陀山志》等记载,明万历十六年(1588),抗倭名将侯继高督师海疆,顺游普陀,将历年所得阎立本和吴道子所绘观音像勒石,植碑于宝陀寺(今普济寺)前殿。万历二十六年(1598),殿宇毁于兵灾,碑亦遭劫。万历三十六年(1608),宁绍参将刘炳文觅得阎立本观音碑拓本,备倭都司梁文、痒生刘聚福捐资,请名匠重新勒刻杨枝观音碑,并捐资建庵供奉,镇海禅寺(今法雨寺)住持如光建,以“杨枝庵”命名。清康熙间(1662-1722)僧通律、源升重建。光绪十八年(1892)僧开量同徒了根大修。民国十一年(1922)僧根心续修。禅院四周古木参天,拾级而上,西侧为1996年所建孙中山《游普陀志奇》碑亭,东侧为2003年增建的钟亭。大殿南北厢楼2幢,南楼后有寮房12间,北楼后为寮房和客堂。

 

杨枝庵300多年来,殿宇几经废兴,幸运的是这块普陀三宝之一的唐著名画家阎立本绘杨枝观音碑一直都被珍藏着,没有损坏。阎立本为唐初著名画家,传世作品极少,至于佛像仅此一帖,可谓稀世珍宝。杨枝禅林第一重天冠殿;第二重天王殿;第三重杨枝观音殿,中供泥塑贴金杨枝观音立像;后面竖“杨枝观音碑”,碑上中间鎸刻观音大士立像,珠冠锦袍,缨络飘披,面部丰满,雍容华贵,脸似冠玉,右手执杨枝,左手托净瓶,妙相庄严。此画像整体线条流畅,造型壮丽,刻划细腻,雕刻刚柔相间,造诣深湛,系艺术珍品,为国家级文物。碑的背面刻有《杨枝庵记》,系布政使司刘庭蕙撰文,刑部主事邵辅忠书。此碑高2.34米,宽1.33米。

 

鹤鸣禅院位于中山烟墩峰东下,原名鹤鸣庵。据民国《普陀洛迦新志》等记载,宋代,僧野鹤结茅于此。清光绪年间(1875-1908)僧景山建庵,未竣圆寂,徒文莲、孙广通将北侧妙智庵并入,续建完工,并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创立“净土胜会”,提倡念佛往生西方,入会信徒440余人,立碑名“净土胜会碑”(今存)。民国十年(1921)秋,僧清福建天王殿。后来经过整修,重建殿宇,塑佛像,新建南厢楼、天王殿3间,大雄宝殿中供释迦牟尼佛座像,两旁阿难、迦叶立像;后面挂铜刻金彩童子拜观音壁画;后壁供奉文殊、普贤两菩萨;两边为20尊“二十诸天”菩萨。后有方丈楼,用作寮房,殿侧为斋堂。1996年在院北侧建过廊,与大乘庵贯通。南边旧山门两侧遗有民国初所镌古篆石联1副:“峰接象王,更上承烟墩巍峨,兰花顶开山洞晓;池衍鹤祖,长留得潮音酬答,蒲座吼出海门秋。”与大乘禅院合二为一。

 

大乘禅院位于象王峰东下。据民国《普陀洛迦新志》等记载,院址旧有兜率篷,民国四年(1915)慧济寺监院庆祥募资改建为庵院,隶属慧济分支。光绪三十四年(1908),僧善慧从缅甸请35公分高玉佛千尊,供奉千佛楼,楼下塑大卧佛,为福建一带信徒香火地。现在已经恢复了千佛楼及卧佛,翻建斋楼、香积厨。1996年建过廊,与西侧鹤鸣庵打通。1999年新建天王殿,翻建后厢楼。原圆通宝殿中供泥塑贴金净瓶观音座像,两边文殊、普贤菩萨。2003年11月起,拆建圆通殿及东西厢楼。千佛楼上供新雕玉佛千尊;楼下卧佛长9米,右手枕耳,侧身而卧,神态安详,为释迦牟尼佛涅槃相。2014年初山门前新建巨型照壁,额云“双林圣迹”,两边联云“入大乘门中观三界五蕴皆幻化;住禅院深处融六度四摄即归宗。”

 

双泉禅院位手象王峰东北麓下。据清康熙《南海普陀山志》等记载,明万历间(1573-1619)僧真静建,即开《华严经》筵,众人乏水,持咒求之,岩下双泉涌出,因名双泉庵,后废。清康熙间(1662-1722)十四世孙广信重修。光绪间(1875-1908)僧愿宗复修。民国十二年(1923)僧广印扩建。山门内庭院墙间有照壁,携“天风海涛”四个字,落款:“中华民国十一年八月长宁梁叔子敬书”。经过适当扩建,大殿正中供奉夹纻制作贴金千佛绕毗卢座像。殿宇内外古木成荫,岚光山色,明丽洁净。

 

香林净院位于千步沙西上。清道光间(1821-1850)僧妙权创,取名香林庵。年久颓废,光绪间僧觉梵重建,取名香林净院。极乐宝殿正中主供夹纻制作贴金阿弥陀佛座像,两旁为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立像。大殿正中悬“慈航普渡”涂纯金字匾额,光泽如初。庵宇濒临千步金沙,风光旖旎。

 

悦岭禅院,原名悦岭庵,位于千步沙西南炼丹峰东下。据民国《普陀洛迦新志》等记载,明万历间(1573-1619)僧一峰同徒静庵创建,清康熙间(1662-1722)僧普升重建。嘉庆间(1796-1820)僧寿松同徒慧济重修。民国十八年(1929)监院珍道翻建。现在经过整修后用作“普陀山文物馆”,捜集散失文物,经充实调整,分5个陈列室展出。天王殿曾作流通处;大殿、南楼以及北楼曾为文物陈列室。南楼后有方丈殿,北楼后有斋堂和寮房。1998年新建文物大楼。2003年重塑弥勒、韦驮、四天王像,并将原大乘庵十六罗汉移入大殿,重配须弥台,彩绘山水壁画,新建照壁。山门前有月印池,形似半月,粉墙环堵,古木苍翠,池外为千步金沙,依山临海,风光优美。2011年,文物楼内1200余件文物移交新建的普陀山佛教博物馆。悦岭禅院规制宏大,历史悠久,建筑精美,保持民国初年建筑特色。

祥慧净院位于青鼓垒西南青石湾。据民国《普陀洛迦新志》等记载,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原名长慧庵。嘉庆间(1796-1820)僧广褔改建,改名祥慧庵。光绪十八年(1892)秋,徒化池等大修。有三圣宝殿3间,由隐秀庵旧大殿建材建成,中奉泥塑贴金“西方三圣”立像。廊间“重修祥慧净院碑”。东西厢楼各14间,西楼用作寮房,后面有念佛堂、斋堂。

 

善财古洞位于岛东青鼓垒西北麓。据民国《普陀洛迦新志》等记载,原为茅篷,建于清康熙间(1662-1722),民国初尚存,新中国成立后圮。篷侧洞内琢有一尊高1.2米古佛,因洞外藤萝遍布,佛像尚存。1980年,信徒们发现此像居然完好无损,以为神奇,焚香供奉,成为自发祈持场所。1988年,在原茅篷基址建庵。观音宝殿3间,建于洞东侧,中供香樟木雕贴金柳瓶观音立像,两旁善财、龙女;西侧供送子观音立像;两边排列镜框53帧,内木刻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故事,五彩缤纷,形象生动,乃全山之最。大殿东侧厢房用作库房僧寮。庵之西侧为善财古洞,亦名“老鹰窝”,洞高4米,宽4.5米,纵深1.5米,顶覆巨石,平整如盖;洞内壁,原有阿弥陀佛像,两旁新塑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佛像前突起一岩,状如案桌。清康熙间释通树书《善财洞》诗云:“为听文殊嘱,宁辞烟水途。参罢来海外,一目了然潮。”庵之西北临陡崖,松柏起伏,鹰隼出没。

 

伴山禅院位手象王峰东麓,旧名伴云庵,又名伴山庵。其殿宇净室,庐结半山,朝云出岫,岚影映坡,环境幽绝。据清康熙《南海普陀山志》等记载,明万历间(1573-1619)僧真觉创。清康熙间(1662-1722)僧在璇重建,改名伴山庵。名士裘琏《过在璇禅师新构伴山精舍有赠》诗云:“嫌尘萧寺未全除,更向涛端小卜居。得我性情为好友,留山面目是精庐。茗新炉旧香偏和,花洁泉清味有余。事事对君人世外,浮生半日即非虚”。后殿宇年久失修,民国九年(1920)法雨寺监院开如同侄了清翻造为退居处。圆通宝殿中供汉白玉十一面干手观音座像。大殿对面照壁上书“南无观世音菩萨”。殿右侧壁间竖“佛七会功德碑”,系民国十八年(1929)法雨寺退居僧了清立。东西厢楼用作寮房和库房,西楼后教室3间,曾办有佛学院尼众正科班。山门外有古樟1株,树龄300年以上。

 

常乐禅院位于象王峰东麓,原名常乐庵。据清康熙《商海普陀山志》等记载,清康熙中(1699-1709)普济寺监院海安创,道光(1821-1850)后废。民国二年(1913)僧根常重建,未竣,僧了尘续建之。民国十九年(1930),监院根明翻造。院内天王殿3间;圆通宝殿3间,中供香樟木雕贴金毗卢观音座像,两旁善财、龙女;后两边文殊、普贤菩萨;两壁为十八罗汉。大殿东侧墙间竖“了尘上人重建常乐庵赞碑”,民国二十年(1931)郭慧海撰文;山门对面照壁镌“南无观世音菩萨”。山门外院额为民国十三年(1924)密显书。常乐禅院山门工艺精湛,顶饰花脊、龙吻,保留民国时期建筑特色。

 

羼提禅院位于千步沙北上,原名羼提庵。清康熙年间(1662-1722)僧果贤创。僧定觉重建。民国十六年(1927),沪上书画家王一亭题“羼提禅院”额。民国二十年,监院德成在庵对面建净土堂,庵对面濒临千步沙建有照壁,镌“南无观世音菩萨”七个大字,王一亭书。现正由普陀山佛协修复中,未对外开放。

 

龙寿禅院位于象王峰东下,原名龙寿庵。据民国《普陀洛迦新志》等记载,明万历间(1573-1619)僧真蕊创,僧性越、照敔同徒善性、善成重修。乾隆间(1736-1795)僧开智同徒绣岩重建。后年久倒圮。宣统二年(1910),圆通庵监院莲禅命徒侄化能接法,在原址重建。民国十一年(1922)农商总长李根源题额。现为佛协修建组用房。龙寿禅院规模较大,保持原结构,具历史艺术价值。

 

梵音古洞原名梵音洞庵,位于青鼓垒东尽处。据清康熙《南海普陀山志》等记载,明崇祯二年(1629),镇海寺(今法雨寺)住持寂住建为退居处。清康熙二十五年(1688),僧普福同徒博文大修。三十八年(1701),康熙御书“梵音洞”额赐挂于此。四十年,和硕显亲王书赐“洛迦胜景”匾。康熙五十五年,原宁波知府甘国璧捐资建瞻圣阁。法雨寺住持性统撰《梵音洞建阁记》。雍正九年(1731),赐帑金鼎新殿字。嘉庆十一年(1806),年久失修,僧仁贤外出募捐,画商林聪官捐款鼎新之。同治间(1862-1874),僧良俗同徒性春重建。

 

山门内甬道间照壁镌“南无观世音菩萨”七个大字。殿台两重,筑有雕栏石阶。第一重东西厢楼各6间,用作僧寮、客房和库房。西楼后有罗汉堂3间,内供奉木雕贴金罗汉立像500尊。第二重观音宝殿3间,供奉泥塑贴金鳌鱼观音立像。大殿东南隅濒海有梵音古洞,与潮音洞南北相对。梵音洞山色清黔,峭壁危峻,洞壁高80余米,宽仅3至6米,纵深约50米,深邃莫测,两崖劈裂如门,距崖顶数丈的洞腰部,中间嵌一巨岩,如巨蚌街珠,也好像是一颗含在苍龙口中的宝玉。

 

洞壁陡峭,中间挂一天然石桥,桥上筑有双层佛龛,名“观佛阁”,是梵音洞观潮最佳处,前可望海,后可观洞,洞深幽,阳光海潮作用下,洞内岩石各显奇形变幻莫测。普陀十二胜景之一的“天门清梵”就是指梵音洞的奇丽景色。观佛阁下海潮波涛翻滚,汹涌入洞,拍崖涛声如雷,如万马奔腾、龙吟虎啸,昼夜不绝。洞内浪花相击,雾霭茫茫,幽泉滴滴,潜岩隐现,朝晖夕阴,变幻莫测,相传为大士现身处。崖间有“梵音洞”三字石刻。清代刘廷漠《梵音洞》诗云:“高崖绝磴势穹窿,峭壁平分浩渺中。色相俨然波接引,洒来花雨化长虹。”因此,梵音洞又与潮音洞并称为“两洞潮音”,是普陀山上最适宜听潮观海的两个地方。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浙江舟山普陀山法雨寺景区游记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