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6

贵州阳明洞游记

编辑
天数:1 天 时间:9 月 和谁:夫妻

2021年9月20日。早上,我们离开酒店,按照手机上地图的指引,我们计划乘坐公交车从贵阳修文县的阳明洞,非常凑巧的是当我们步行到酒店的附近的公交车站的时候,就有一辆前往修文县的大巴在等着我们,看来我与阳明先生真是有缘啊。大巴到了修文县,我们转出租车就到了阳明文化园的大门前,大门气势恢宏,正门有 “知行合一”四个大字。

 

王阳明是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是我心中的偶像。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赫赫,依据《左传》所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阳明先生完全可以称得上是“真三不朽”,因此,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我之所以专程来到贵州修文阳明洞,犹如研究孔、孟必到山东,研究二程(程颢、程颐)必到河南,研究朱熹必到江西一样,研究阳明之学,不能不到贵州,不能不到修文,不能不到阳明洞。

 

我们所来到的修文县城,是明代奢香夫人所开“龙场九驿”的第一站,也就是今日的龙场镇。因为王阳明在这里传播文化,文教日渐兴起,所以后来便改为“修文县”。它的邻县叫息烽,就是平息烽火的意思。“修文”与“息烽”寄托了贵州人民的良好愿望,要平息战争,发展文化教育。修文县东北的龙冈山也称栖霞山,正是阳明洞的所在地,明代王守仁谪为龙场驿丞时,于正德三年(1508)年曾居于此洞,并在此悟出“心即理”这一重要心学思想,标志着“阳明心学”的诞生。因此,阳明洞是阳明文化的发源地和传播地,是中外驰名的王学圣地,被誉为中国第一哲理山洞。

 

贵州的修文县既是王阳明学说的诞生地,同时又是王阳明学说传播的始发地,所以,推崇王阳明学说的人,都把修文誉为“王学圣地”。当地政府为了纪念这位文化巨人,建成了这座规模宏大的“阳明园”,里面除有阳明洞外,还有龙冈书院、王文成公祠、何陋轩、君子亭、宾阳堂、阳明碑苑、王阳明纪念馆、阳明文化交流中心等建筑。广场上矗立的是王阳明先生给学生讲学的大型铜像,他气宇轩昂,眼界宽阔,循循善诱,弟子们全神贯注地聆听他的教导。

 

明宪宗成化年间,王阳明(1472-1528),姓王名守仁,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封新建伯,谥文成,生于绍兴府余姚县,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義之的后裔。父王华,王华在明朝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中了状元,王守仁就随父移居北平,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任刑部、兵部主事,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侯爵。王阳明曾筑室讲学于浙江会阳明洞中,自谓阳明子、阳明山人,世称阳明先生。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替中正之士上书辩护,反对专横跋扈的大宦官刘瑾,顶撞了明朝的武宗皇帝,被梃杖四十,出狱后,由京城远谪贵州龙场(今修文县城)当驿丞。当时驿站属兵部所管,于是被下放到最基层,做了龙场驿丞,相当于招待所长,这年他35岁。他的父亲礼部侍郎王华当时听到这个讯息却大喜,对身边的人说:“吾子为忠臣,将名垂青史,得此吾心愿已足。”

 

王阳明是正德二年(1507)夏天从北京出发的,第二年春天才到达龙场,为什么在路上走了半年多呢?路途遥远、行旅艰难固然是一个原因,不愿来又不得不来,故意拖延也是一个原因。这里有一个传奇故事:他先从北京回到家乡,刚到钱塘江,刘谨派人前来追杀。他见势不好,装作投水自尽,乘机登上了一艘商船。不料,这条船在海上又遭到台风袭击,随风飘到了福建海岸。上岸以后,他再次返回故乡,与亲人告别之后,才经过江西、湖南,翻山越岭、长途跋涉来到贵州。在他去贵州前夕,于绝壁题诗一首,以明心志:“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此后,虽经磨难,却终于让阳明先生找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不在余姚,更不在北京,而是西南贬谪的龙场。贵州的龙场虽然崎岖难行,却是通往光明的地方。

 

一路西南,圣者终于找到了他该去的地方。正德三年(1508年)的春天,王阳明一路坎坷地来到了龙场,来到了这个荒山野岭,穷乡僻壤的蛮夷之地,初到龙场时,没有房子,胡乱搭起一间茅屋暂避风雨,举目无亲,与当地人又不通言语,他和仆人一起上山打柴,挑水做饭,采蕨菜佐食,生活十分艰苦,心里更是彷徨、苦闷、悲哀。王阳明初来之时,心中的悲愤忧思无法排解,终夜不能入睡,起来仰天长啸,悲歌以抒情怀。当时龙场环境之恶劣,生存之艰难,阳明处于山洞之中,经常沉浸于在思索之中。一天夜里,忽而惊坐起,口中发出惊呼之声,顿悟得道,阳明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被后世称为“龙场悟道”。阳明心学正如夜空中的一颗星,光耀后人。王文成公祠门上有这样的一副对联,“三载栖迟,洞古三深含至乐;一宵觉悟,文经武纬是全才。”龙场是王阳明绝处逢生的地方,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也是他走向新生的起点。

 

王阳明他们自己搭建的草庵太矮小,也太简陋,难避风雨,只能暂时栖身,不可能作为长期的居所。王阳明为了解决居住问题每天都在龙场附近寻找适合居住的安身之所。他爬山涉水,四处探察,终于在东峰发现一个非常宽敞的石洞,适合居住,因为王阳明非常怀念在家乡居住过的会稽山上的阳明洞天,所以他将此洞改名为“阳明小洞天”,当时他曾经写下一首诗《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记录了他发现阳明洞的过程。诗文如下:“群峭会龙场,戟雉四环集。迩觏有遗观,远览颇未给。寻溪涉深林,陟巘下层隰。东峰丛石秀,独往凌日夕。崖穹洞萝偃,苔骨径路涩。月照石门开,风飘客衣入。仰窥嵌窦玄,俯聆暗泉急。惬意恋清夜,会景忘旅邑。熠熠岩鹘翻,凄凄草虫泣。点咏怀沂朋,孔叹阻陈楫。踌躇且归休,毋使霜露及。”

 

龙冈山山不高,却是山清水秀,古木参天,亭阁相映,碑刻历历,不仅文化内涵丰富,而且风景幽雅宜人,多少年来游人不断。我们顺着侧面石阶拾级而上,石阶附近有密密麻麻的竹林,向里望去,树木交错,树根覆盖着厚厚的青苔。上山的石级曲经两旁,绿树夹道,环境幽美,上山之后首先看到的的何陋轩,这是王守仁初来修文时的居穴。王阳明于正德三年(1508年)忍辱莅任,初到龙场,居无处所,在一天然溶洞内埋头玩味《易经》,洞因名“玩易窝”,尔后移居龙岗山。山腰天生一洞,土民称为“东洞”,洞颇宽敞明亮,于是王守仁在此栖身,住的日子久了,王阳明与当地百姓渐渐亲密起来,他们对王阳明的遭遇深表同情,看到王守仁住在这既阴又湿的石洞中,洞顶时有滴水,便主动为他伐木修建房屋,在洞口右下方为之建屋,房屋虽然简陋,但可遮风避雨。这些与他非亲非故的人,给他无私的援助,使他非常感动,感受到人间确有真情在,萌发了“致良知”的思想。感动之余,他欣然写了一篇《何陋轩记》,所取名称出处是孔子《论语》:“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将此住室命名为“何陋轩”。现轩内墙壁,嵌有清道光年间乔用迁、许大纶书录王阳明《玩易窝记》、《何陋轩记》、《宾阳堂序》所刻广四通石碑。

 

从何陋轩再向前,山体的中间部分,便是阳明洞,阳明洞原名“东洞”,洞口苔痕苍绿,藤萝密布,洞内宽敞明亮,洞深约几十步,宽约十余步,高度恰有一人多高,可容百人,四壁石乳凝结,可通往后山,入口处宽阔,越向内部变得越加狭窄,从洞中向外望去,远处群山连绵,郁郁葱葱,近处有一片水域,视野极为开阔。洞中水滴声不断,脚下汇集成小小的水溪,此时洞中空无一人,唯有滴滴答答的滴水声,仿佛在提示着时间的流逝。王阳明谪居龙场三年,曾结庐研读于此,常在此冥思苦索,重新思考孔孟之道,省度朱熹的理学。他这一改变,跳出了“以经解经”、“以经注经”的巢臼,走上了独立思考的道路。他写成了《五经臆说》,标新立异,创立新说。《五经臆说》是“龙场悟道”的结晶,是王阳明心学的开山之作,从而成为王阳明学说的新起点。在大悟“格物致知”之后,成就了著名的“心即理”和“知行合一”学说,并萌发“致良知”思想,从而构成了阳明心学的核心,后人遂将东洞更名为“阳明洞”。

 

阳明洞历史久远,这里是王阳明行踪遗迹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东洞中有明、清、民国年间的摩崖石刻43幅,是国内外溶洞摩崖最多的一处,字的大小不等,书体行、楷、隶、篆各具风格。洞口上方最大一幅“阳明先生遗爱处”为明万历(1589年)贵州宣慰使安国享书,这“遗爱”是永恒的爱,是无限的爱,是发自内心的爱,充分表达了贵州人民对王阳明的思念之情。洞右侧有明罗汝芳题刻“阳明别洞”,左侧有清庞霖题刻“奇境”等。洞外是长12米,宽9米的青石铺地的院落,岩坎边用青石栏杆围绕;院落南边石级两旁,洞旁的石梯两边,有两株参天古柏,相传是王阳明先生亲手所植,称为守仁柏,至今仍然枝叶繁茂。

 

往前是立在小山岩上的君子亭,为六角重檐攒尖式清代建筑,亭子周围栽种了许多竹子,以竹子的优良品性来比喻君子的节操,故名君子亭。亭东北岩石上有清代贺长龄书录王守仁《君子亭记》碑刻,碑刻文中叙述了这件事情。亭前有一株古梅,据说也是阳明先生手植的。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阳明学说于后世影响甚巨,晚清名臣如曾国藩、李鸿章和近代名人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皆受其影响。蒋介石最崇敬王阳明,曾经三顾阳明洞,在君子亭下的岩壁上,刻有“知行合一”四字,点明了王阳明学说的精髓,就是蒋介石第三次重游阳明洞时所题。1949年蒋介石到了台北之后,还将所住之草山更名为阳明山。不独海内,就是日本、朝鲜等皆感风振。很多日本学者甚至认为,王阳明的学说是明治维新的最重要精神武器,如果没有王阳明的学说,就不可能有日本的明治维新,因此,在日本,阳明学一度被奉为"显学",至今影响依然深广。

 

在君子亭后的院落内有宾阳堂,这是王阳明与学生和乡人们会聚的地方。在宾阳堂里见到东方日出,仿佛重见天日,看见光明,感到温暖,于是喜出望外,对天跪拜,写下了《宾阳堂记》。正是这些善良、忠厚的人们,使王阳明度过了生活的难关,度过了生死的关头。是龙场人民给了他新生的力量,给了他奋斗的勇气,给了他“悟道’的灵感,从而产生了阳明心学。

 

王阳明还在此创办了“龙冈书院”,召集学生讲学,并受邀贵阳讲学,开创了贵州一代学风,为中国儒学作出了杰出贡献,同时,“王学”对中国乃至日本、朝鲜,韩国等国的思想界影响极大。龙冈书院就在龙冈山顶,他离开高州时,在镇远曾经给他的学生写过一封信,提到了17个人的名字,这是他亲自传授的第一批弟子。以后,又应贵州学政席书的邀请,到贵阳文明书院首次讲解“知行合一”学说。王阳明学说的传播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书院,龙冈书院一江西濂溪书院一浙江稽山书院,构成了王阳明学说的传播路线。他的教育思想,也发端于龙场,《龙场诸生问答》和《教条示龙场诸生》两篇奠基之作便是在这里写的。明朝嘉靖年间,在龙冈书院旧址上修建王阳明祠。清代乾隆年间改为王文成公祠,祠为四合院结构,正殿上有王阳明像,壁上有不少石刻、碑文和匾联。

 

王守仁先后在龙场的龙岗书院、贵阳的文明书院聚徒讲学,使“连峰际天”、“飞鸟不通”的“山国”贵州从此人文蔚起,风气大开。对于多民族的贵州来说,王守仁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亦有许多值得称道之处,因此受到各族人民包括上层人士的信赖与善待。在著名的《瘗旅文》中,他谆谆告诫外来者,“尔安尔居兮,无为厉于兹墟兮!”用现代人的话说,便是“你就安心居住在你该住的地方吧,别给这里的村落造成祸害啊!” 确实,王守仁很注意民族关系。彝族土司贵州宣慰使安贵荣与王阳明有着深厚的情谊,雪里送炭,经常派人给他送米、送肉、送鸡鸭和柴薪,还馈赠金帛鞍马。后来安贵荣有废除“龙场九驿”之意,王阳明耐心规劝,使他打消了这个念头,这便有了三封《致安宣慰书》,嘱其以大局为重,不要撒减驿站,以免引火烧身。他还受安宣慰之托,撰写《象祠记》。《象祠记》与《瘗旅文》后来都被收入《古文观止》,成了千古绝唱。他离开龙场后,贵州宣慰使安国享亲笔书题“阳明先生遗爱处”,镌于洞口崖壁上,迄今完好无损,备受世人珍惜。

 

王阳明在龙场创办龙岗书院,不断讲学,传播自己的思想,在讲学研讨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思想,历经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个阶段,从而形成了阳明心学的哲学体系。他的学术思想日趋完整,投奔他的学生越来越多,这两年他已经超脱荣辱,又遍尝生死之“理”,不依靠外物,才能超越外物,不怕困难,才能胜过困难,阳明先生心内之花越开越盛,心内阳光,越来越明。阳明弟子遍布社会各个阶层,明朝及清朝官位极高的大臣都是阳明弟子或是阳明思想的继承者,此中人物不胜枚举。

 

阳明心学影响之深远,在于完善和发展完整的人格之学,是直指人心灵之学。这在《传习录》及阳明的诗中都能读出来,诸如“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此后他的学说带动了整个明朝社会学术的发展乃至思想的解放与提升,使其民德“几比东汉”。实际上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毛泽东等近代名人都或多或少的受过阳明先生思想的影响,如蔡元培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主张就是汲于阳明先生强调的人的主体精神,重实践思想。王学对近代的民主思想和维新变法的产生奠定了重要基础。

 

王阳明后刘瑾被诛后,复出任庐陵县知事,累进南太仆寺少卿。其时,王琼任兵部尚书,以为守仁有不世之才,荐举朝廷。正德十一年(1516)擢右佥都御史,继任南赣巡抚。他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谋略于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以镇压匪患和平定“宸濠之乱”拜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后因功高遭忌,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

 

嘉靖六年(1527)复被派总督两广军事,后因肺病加疾,上疏乞归,多次向朝廷告假归乡而不被允许,最后知悉剩日无多,便自行返乡,嘉靖七年(1528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于肺炎病逝于江西南安境内舟中,享年57岁,当时仅有弟子在身边,弟子问阳明还有什么遗言之时,阳明先生以手指心微笑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是的,一个人一生如果能做到心地光明,不以物累,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圣贤的一生自是在不断的求索,不断的精进,也是与各种苦难挫折搏斗的一生。真正的快乐是精神上能够自给自足的快乐,而人生更大的意义和价值也在精神层面,这在阳明的心学中处处都可以感悟出来。王守仁去世23年后的嘉靖三十年(1551年),巡抚贵州监察御史赵锦将龙岗书院改建为“王文成公祠”,阳明洞因此成了王守仁的重要纪念地。

 

王阳明纪念馆庄严、古朴,典雅而又显得生机勃勃,把古典文化与现代文化融为一体。馆内有王阳明先生的生平事迹展览,着重介绍他在贵州的活动。进入纪念馆,其中有很多名人的落款题字,为冷清的场景增添了些许气氛。并且有梁启超对王阳明的评价题在墙上:“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其伟大,军事上、政治上,亦有很大的勋业”。嘉靖六年,王阳明应弟子所请,提出了著名的“四句教”,即:“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心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史称“天泉证道”。至此,阳明心学终归圆满。

 

阳明洞只是龙冈山上的一个很小的山洞,但方寸之地,成为阳明先生囊括宇宙之所,一寸心脉,成为连通天下至理的本源。这里成为了一代巨人沉思的地方,在这里,一个新的思想在萌动,冲破思想的牢笼,一个充满智慧的学说开始。历史上曾有 “文王演周易”的故事,周文王被殷纣王囚禁的时候,他从《易经》中悟出了许多道理。王守仁谪居龙场三年,在这风餐露宿的山洞中潜心“悟道”,成就了他著名的“心即理”和“知行合一”学说,并萌发“致良知”思想,为其后成为著名哲学家奠定了基础。那时他已三十又七,但阳明学说的成形无疑就是他最大的快慰了。

 

也许,苦难正是人生的老师,在穷乡僻壤的龙场,王阳明对人生对社会深深的思索终于有了结晶,他提出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学说,明确反对宋朝朱熹的“知先行后”论,反对道学家崇尚空谈、言行不一的作风。在程朱哲学一统天下的当时,王阳明的学说对于解放读书人的思想,使人敢想敢做起到了燎原星火的作用。王阳明在贵州仅仅三年。这三年,对王阳明来说是折磨,困顿,而对贵州人来说,确是一大幸事。在这三年中,王阳明创办了龙冈书院,首开贵州书院讲学之风。他对学生提出了“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四条规定,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基本精神。尤其是他强调,“求古圣贤之心,以蓄其德”是为了“达诸用”,对于贵州学子“学以致用”的思想影响甚巨。

 

什么是致良知,良知是心本体,致是功夫。心即是理,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这个世界是客观的,但作为人,外在的一切都是自己内心的映射,是自我对外界的解读。人每时每刻都在按照自我认知行事,行为体现了认知的水平;思维认知决定了行为的方式,所以说知行是一体两面的。知道一个人的思维,就知道他会怎么做,看一个人怎么做,也就知道他的思维方式,这不就是知行合一嘛。当然,思维认知是需要通过“致良知”不断提升的,也就是人的生命能量不断修炼提升的过程。当然,知行也分阴阳,知为阴,行做阳,只有通过行,才能去检讨,进而驱动“知”的提升,所以阳明会说“事上磨”。

 

王阳明先生是中国思想史中一座崇高的山脉,云蒸霞蔚,气势磅礴,巍峨耸立在我民族哲学思想的自信高地。他的学说是拯救心灵的一剂良药。他是儒者,却内圣外王,他历经磨难,却能独创心学一脉,用心认识世界,改造自我,逐步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良知在阳明先生看来是极端重要的“知”,超越一切“知”的重要性,他说:“良知不因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孔子云‘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良知之外,则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门教人第一义。”他甚至苦口婆心反复阐述致良知的必然要求,“凡有血气,其皆昆弟赤子之亲,莫不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君子所常讲的敬畏,并非我们所认为的恐惧忧患,戒慎不睹则恐惧不闻。君子所常讲的洒落,也并非旷荡放逸之意,而是君子的心体不为欲望所累,没有什么能牵绊追求自由,心之本体就是天理。”

 

缅怀先哲就是寻找我们的民族之根,用求知的脚步走向通往内心的道路,圣哲的背影是我们追逐彼岸的方向。五百余年的沧桑岁月侵蚀不了阳明先生的思想,在泛黄的古卷中,依旧闪烁着照亮心底的光芒。用阳明先生的良知精神监督自我的私欲和品格,不断砥砺洗刷自我内心,以此让浩然正气永驻心中。历史是一个放大镜,透过五百年,清晰地放大了阳明先生的精神品格,然而阳明先生的伟大在于他从不标榜追求自我的私利,世间人一日功成名就,多以傲视群雄不可一世向周围人炫耀,但是阳明先生却终日在自我省察之中不断改造自我,他的所有功业只是他彰显“知行合一”的重要举措,他遭受的苦难、菲薄如同阴霾一扫而空,他所追求的是以一种强烈的文化自觉搭建民族生存的大道,为天下生民提供更好生活的精神食粮和道德指引。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贵州阳明洞游记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