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7日,下午,我在西塘古镇游览,走在狭小的西街北边,看到一座砖木结构老宅的大门上写着“纽扣博物馆”,于是,出于好奇,我赶紧进去参观。这座老宅是薛宅,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临街依河,是西塘典型的商住民居,为前店后宅的结构,总占地面积约350平方米。据说原址为一南货店,遭火毁后由薛姓建造而成,薛宅的建造者为薛幼民,他买进这块“火烧白场”后建成薛宅,因其临街依河,从前街到后面的河只有30米左右,要在这样小的地方兴建像明清传统式样的纵深大宅显然不可能,故薛宅仅前后有两进,第一进为沿街店面为东三西一四开间,现东三间为大门。薛宅建筑的特点一是浅,虽说有两进,但两进之间连接紧凑,也可以说是一进,从高处看,回字形的屋中镶嵌一天井,连成一片,根本无埭可言。二是简,没有陪弄,一律从大门进出,只是在登楼时有两只楼梯。另外,整个建筑的细部并无花俏的装饰,非常朴素。三是亮,一反传统的以暗为上、暗能藏财的习俗,所有的窗上都配有玻璃,玻璃窗上饰有花形条格,看起来也很漂亮。
薛宅头进的墙壁约有6米深,造屋方法与结构仍是传统的。楼上面积与底面一样,屋顶为人字形屋面,但比一般的居民要高爽得多。楼上的楼板不太好,楼窗也一般。然而它在整个西塘镇这个时期建筑的民居中,还是非常突出的。后进是正厅,前后进之间有一小天井,天井前也有墙门,这似乎也是传统结构的仿造。天井很小,左右两边留出狭狭的厢房,如同走廊一般。厢房都有长玻璃窗,可看到天井。由于装上玻璃,采光比传统的房屋明亮多了。砖雕门楼写着“垂裕后昆”,就是为子孙后代造福的意思。表示薛宅的主人希望自己创下的这片基业可以永远保存下去。
正厅也是三开间,地面铺有方砖,中间有支柱。按传统厅堂布设,后半部有长门拦阻,跨过门槛留出半间,通往市河杨秀泾,还设有河埠可供船客上下。正厅右面是楼梯间、厨房,结构紧凑。正厅连着左右两厢,如同两只虎脚。正厅上的“崇稷堂”额为现代书法家江蔚云题字。江蔚云(1914-2000)原名禄灿,字印舸,号晚耘、怀云、桐城词客,浙江嘉善西塘人。词人、书法家。柱子上的楹联:案净甄香捉客影襟算是一时盛举,水明风软登楼纵目且休辜半日清。
在纽扣博物馆的崇稷堂的两侧,挂有"胸腹为君添异彩,容颜使妾日憔悴"一副对联,是以纽扣的自诉表达她打扮了别人,辛苦了自身的意思。西塘被誉为中国纽扣之乡,拥有近500家纽扣生产企业,年产纽扣几百亿枚,产量占全国生产交易的40%,年产值二十多亿元。纽扣博物馆开创了中国钮扣史上崭新的一页,也成为钮扣之乡的西塘古镇上一道新的风景线,共有六个展厅:古代纽扣展示区、近代纽扣展示区、现代纽扣展示区、贝壳纽扣生产工艺流程展示区、纽扣应用区、中国结展示区。通过中国展览,可以了解到纽扣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繁到简,从粗到精的发展过程,以及各种材料为带子束缚到金属纽扣的制作过程,凝聚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博物馆分上下两层,共有上万粒纽扣展品,从原始社会的“带”到现代社会的“塑料扣”、“有机扣”、“树脂扣”,走进纽扣博物馆,就像进入了纽扣的海洋。古代纽扣展区中展示的是中国纽扣从原始社会到唐代的过程,在这个阶段,人们都是以带代扣,“衣带渐宽终不悔”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手工业发展后,布纽扣和圆形纽扣慢慢代替了带扣,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当时纽扣不仅实用,将衣裳组合在一起,使其严紧、保温、仪表整齐,而且还添加了点缀的功能。点缀功能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盘花扣,旗袍上形式各异的盘花扣更平添了身姿的曼妙。纽扣是服装上的一种固结件或作为装饰点缀的饰物,纽扣虽小,可其历史十分悠久,花样也十分繁杂。从汉代到现代,从最古老质朴的贝壳纽扣,到华丽精美的饰物类扣子,在西塘的这座纽扣博物馆收藏了各个时代的纽扣约千余种,同时还有纽扣起源、发展、演变的专题介绍。这里既有实物,又有图片,内容丰富翔实,资料齐全。
纽扣是人类常相伴守的生活服装用品,关于纽扣的使用,距今已经有六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四千年前,伊朗的祖先波斯人,就已经用石块做成纽扣使用。中国考古专家在临洮县发现迄今国内发现的最早的纽扣,经考证,这枚纽扣属于齐家文化类型,距今已有4600多年的历史,该纽扣直径2.5厘米,中间厚1厘米,四周边缘比较薄,上面有两个类似扣眼的小孔。整个纽扣为泥质橙黄陶,颜色呈土黄色,陶器表面比较粗糙。这枚在临洮出土的陶制纽扣,全国仅此一枚,这发现,印证了4000多年前先民已开始缝制衣服遮羞避寒,对于研究先民的生活极具价值。最初的纽扣主要是石纽扣、木纽扣、贝壳纽扣,后来发展到用布料制成的带纽扣、盘结纽扣。盘结纽扣在我们服装的发展历史上起了很大的作用,由最初的服装功能扣件向服装装饰过渡。中式盘扣是我国传统服饰的纽扣形式,是用各种布料缝成细条,盘结成各种各样形状的花式纽扣。中式盘扣造型优美,做工精巧,宛如千姿百态的工艺品,可以说是我国服饰百花园中独树一帜的奇葩。中式盘扣除具有与其他纽扣同样的使用价值,较多地用来装饰和美化服装,特别是应用在民族服装上,更加体现出其服装的美感。
我国周代已开始采用上衣下裳制,不论男女都穿着上衣下裳的两截衣服。朝内有专管制作礼服的官员,文武百官做大典时,必须穿着礼服。当时对服装的使用比较规范,服装制度也相当完备。周朝反映周王朝礼仪的《周礼》、《礼记》等书中出现了“纽”字,“纽”是相互交结的纽结,也就是扣结。根据我收藏的西周铜制阴文纽扣及我国考古发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对纽扣的使用。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战国文物中,就已用兰、苹果绿、浅灰色的绿松石做成的圆、椭圆、动物头状和不规范形状的纽扣。每颗都有一、二个小孔。有的镌刻花纹,造型别致,艳丽多彩,具有妙美的蜡光光泽。纽扣就是衣服上用于两边衣襟相连的系结物。最初的作用是用来连接衣服的门襟的,现已逐渐发展为除保持其原有功能以外更具有艺术性及装饰性,也就是个性化。好的纽扣它能够使你的服装更加完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起到一定的美观作用。尤其是女性服装出现了很多花花绿绿的装饰纽扣。详细来说:连接衣服胸襟的为钮,即我们现常说的纽扣另如风衣带连接扣等为非连接衣襟则为扣,但我们习惯于将二者合二为一,统称为纽扣。
博物馆收藏的纽扣藏品中,仍然有用小石块、贝片、动物角和核桃、椰壳制作的简单纽扣。这说明我们华夏民族在周朝、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有人使用纽扣。日本出土的古坟时代中期,以人体形象做成的埴轮上所展现的图样显示,男服装是衣和裙子组成,衣为窄袖上衣,前胸的对襟由纽扣连接。可见,日本人在古坟时期前就已经使用了纽扣。十六世纪,中国人把纽扣传到了欧洲,当时只有男人使用,女性使用者较少,多数人只是用做服饰。一些达官贵人为了显示自己的富有,用珍贵的金银、珍珠、宝石、钻石、犀角、羚羊角、象牙的贵重的材料,精做成纽扣使用。法国有国王路易十四,用1.3万枚珍贵纽扣镶做一件王袍的记载。博物馆藏品中就有用珍贵的牛角、羚羊角、象牙、金银贵重材料制作的珍贵纽扣。在我国服饰发展史上,纽扣的出现很早,唐代时纽襻扣就广泛使用,一般都使用三对,是后来衣服使用排扣之滥觞。唐代之后,纽扣的形制更多,明代女性主要使用金属纽扣,清代以后纽扣成为衣服上最主要的系结物。
随着时代的发展,纽扣从材质到形状以及制作工艺都越来越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资料显示:清代衣服上的纽扣,多为铜制的小圆扣,大的有如榛子,小的有如豆粒,民间多用素面,即表面光滑无纹,宫廷中或贵族则多用大颗铜扣或铜鎏金扣、金扣、银扣。纽扣上常常是镌刻或镂雕各种纹饰,如盘龙纹、飞凤纹以及一般花纹。纽扣的钉法也不一样,有单排、双排或三排纽。乾隆以后,纽扣的制作工艺日趋精巧,衣用纽扣也愈加讲究,以各种材质制作的各式纽扣纷纷应市,光怪陆离,斗胜争奇,应有尽有。比如有镀金扣、镀银扣、螺纹扣、烧蓝扣、料扣等等。另外贵重的还有白玉佛手扣、包金珍珠扣、三镶翡翠扣、嵌金玛瑙扣以及珊瑚扣、蜜蜡扣、琥珀扣等等甚至还有钻石纽扣。纽扣的纹饰也丰富多样,诸如折枝花卉、飞禽走兽、福禄寿禧,甚至十二生肖等等,可以说无所不有、五花八门。
贝壳纽扣是我国第一代的专业纽扣,地处杭嘉湖平原的水乡西塘贝壳原料极为丰富。过去衬衣上的小田扣就是用江南盛产的蚌壳做的,小小的衬衣田扣,要经过冲剪、磨光、打孔、漂白、整形,当时的纽扣生产机器大都用人力脚踏操作,完全是手工方式,是一种纯体力的劳动。在纽扣博物馆的一楼有一个用蚌壳做纽扣的第一代手工作坊,专门有师傅现场演绎贝壳纽扣生产工艺流程。先从贝壳上冲出毛胚,再经过成形、打磨、压花、钻孔、抛光等多到工序制成,很短的时间,一颗晶莹透亮,闪烁着珍珠光泽的纽扣做成了。
“夏冠明纽扣精品陈列馆”于2010年2月9日正式对外开放。夏冠明老先生捐赠予西塘的5万2千粒钮扣中的精品、珍品展示于钮扣博物馆中,从古到今、从简到繁、从粗到精,让每位来此的游客都能清晰、系统地学习到百万年来人类服饰及钮扣配饰发展的演化道路。夏冠明,系苏州纽扣世家,一生致力于纽扣的收藏和研究,此次是将他于2006年捐赠给西塘景区的纽扣精品、珍品进行展出。主要分成三大类:玉石类、金属类、纪念类,做工精思、用料讲究,有些还十分具有纪念意义,如纪念“九一八”的、孙中山担任大总统时期的总统服上的纽扣。
博物馆二楼中厅,展示了一颗世界最大的纽扣,这颗纽扣总重420.2公斤,直径1.8米,厚度0.18米,比平常见到的28型纽扣大一百倍,是吉尼斯纪录的创造者,用泰国红木制成,被称为“纽扣王”,难得一见。纽扣两边还有对联,上联“日财万萝”寓意着这个纽扣的厂家每天可生产一万萝的纽扣,下联“风采凌罗”说明西塘生产的纽扣最漂亮、最精致。这颗纽扣的周边还雕刻有九条龙和古钱币,象征着西塘的纽扣远销国外誉满全球,西塘的百姓是靠着它发家致富的。一颗小小的纽扣,不仅诉说着一段和衣服相关的历史,更是西塘人勤劳发家的一个印证。
博物馆陈述了钮扣的起源和发展史,系统地展现了钮扣从古到今、从简到繁、从粗到精的演化过程。馆内收藏了各个时代的纽扣约千余种,从最古老质朴的贝壳纽扣,到华丽精美的饰物类扣子。纽扣的种类很多,仅以质地来分就有玉、宝石、珍珠、玛瑙、钻石、贝壳、牛角、象牙、骨、竹、木、布、革、瓷、塑料、玻璃、珐琅、椰壳、核桃壳、水晶、赛璐珞、金、银、铜、铁、铝、铅、铂、不锈钢等30多种,因此你要全面了解纽扣历史与发展过程,就要仔细品味这些珍贵的历代纽扣了。在这里还展出大量形式多样的腰带钩和腰带扣以及与纽扣有关的中国传统服饰等。
很多人把纽扣与钮扣不分,认为都是衣服上的扣子,长期以来,这两种用法纠缠不清。纽与钮,右边都是一个“丑”字。其实,“丑”是“扭”字最初的写法,从甲骨文的字形来看,像一只手紧抓一样东西,表示揪住不放的意思。纽在《说文解字》上说:“系也,一曰结而可解。从糸,丑声。”是一个动词,义为系束,或打活结。钮在《说文解字》上说:“印鼻也。从金,丑声。”所谓“印鼻”,即印章的顶端部分,因隆起似鼻,故以鼻名之。古代官印,除玉石外,多用金、银、铜制成,“钮”字从金便反映了材质特点。纽、钮二字后来多有相通之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解难分。为了厘清两者的关系,凡是以“系”为特征的词,应以“纽”为首选。纽子、纽扣、纽襻、纽结、纽带、秤纽也应用“纽”,事物连结的中心部位枢纽,同样应该用 “纽”。凡是形态上可供把控或在功能上和操作相关,应以“钮”为首选,印钮、门钮、锁钮、按钮、电钮、旋钮之类,无不是操作、控制、调节的关键部位,无疑也在用“钮”之列。
纽扣为何男士在右,女士在左?因为现代服饰是以西方服饰为基础的。西方人普遍穿着衬衫和西装,纽扣在右边符合人扣纽扣的姿势习惯。而在若干久以前,在西方,小姐们一般是不自己扣纽扣的,一般由伺候小姐穿戴的女仆扣纽扣,为了让女仆扣纽扣的时候方便,所以女士服饰的纽扣和男士是相反的。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每个物品都承载其历史意义,在时间的流逝中低吟、呓语,哪怕只是一枚小小的纽扣,那也是要将福愿给扣上的心愿,胡马数番来去,家国几度沧桑,传统的装饰一直在历史的穿梭中与我们相遇。自古以来,从最质朴的贝壳纽扣,到华丽精美的饰物类扣子,在历史的长河里,它跟着服饰的变化而变化,即使在现代,拉链横行,中国人对于纽扣服饰的喜爱依然没变。走在木质的楼阁里,看着各个时期的纽扣图片、实物以及各个它的发展与演变。对于服装设计师来说,这里绝对值得一看,因为一个扣子可能就是一件服装的点睛之笔,从历史中寻找答案,肯定会有惊喜。
纽扣博物馆只是西塘古镇中一幅最寻常不过的图景,却也是西塘最让人沉醉的地方。平平淡淡却又那么真实地活着,在西塘的点点滴滴里,却蕴藏着西塘的真味。一颗最寻常不过的纽扣,却能投射出西塘人民勤劳致富、聪明智慧的影子。不光是纽扣,拣起西塘随意一处都包含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西塘不仅是它粉黛瓦墙橹声悠扬,更是这处处藏着的故事和人情味儿。这个曾经的浙北重镇,在它最辉煌的时候创造了许多财富但现在的它却显得那样低调,内炼不张扬。时间匆忙,我只匆匆看了一遍纽扣博物馆,真的好想停下脚步,回头再去看看西塘,读一读这个历史古镇,感受它那份独有的宁静和平淡。放慢脚步、慢一点再慢一点。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嘉兴盐官】一城故事一江潮,观钱塘江潮、访名人故居 58228
- 嘉兴旅行|两天一夜,开着房车去旅行 12219
- 邂逅秋日嘉兴,一场上天入水的户外冒险纪 52541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