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日,上午。昨天我与夫人长途奔波,从上海外高桥出发,一路驱车西行,昨晚夜宿宣城,入住的酒店不错,早上酒店办理退房时,服务员推荐我们去敬亭山,于是,我们就驱车前往,距离不是很远,到达停车场,停好车,我们就开始了敬亭山的文化之旅。
敬亭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也是宣城文化魂之所在,位于宣城市区北郊,原名昭亭山,西晋时为避文帝司马昭名讳,改称敬亭山。敬亭山不算高,但拥有绵延的山峦、潋滟的水光、烂漫的山花和悠闲的白云,在此丘陵地带拔地而起,远看满目清翠,云漫雾绕,犹如猛虎卧伏;近观林壑幽深,泉水淙淙,显得格外灵秀。
敬亭山自古以来就为文人名士所偏爱,留下大量吟诵。“江山也要才人捧”,敬亭山从此名闻中外。南齐诗人谢眺《游敬亭山》诗有“兹山亘百里,合杳与云齐,隐沦既已托,灵异居然栖。”的描绘,开创了山水诗的新风。唐代李白先后7次登临,写敬亭山的诗有45首,其中《独坐敬亭山》成为千古绝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随着谢李诗篇的传颂,敬亭山声名鹊起,直追五岳,敬亭山便成为“吟无虚日”的江南诗地。 唐历代文人追寻谢、李的足迹,纷纷上敬亭山挥毫泼黑。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王维,孟浩然,李商隐,颜真卿,韦应物,陆龟蒙;宋代苏东坡,梅尧臣,欧阳修,范仲淹,晏殊,黄庭坚,文天祥,吴潜;元代贡奎,贡师泰;明代李东洋,汤显祖,袁中道,文征明;清代施闰章,石涛,梅清,梅庚,姚鼐等。相继以生花之笔,为敬亭山吟诗写赋,绘画做记,寄情山景,抒发胸怀。自唐至清,历代咏颂敬亭山的诗,文,记,画数以千记,被称之为“江南诗山”,饮誉海内外。
谢脁(464~499年),字玄晖,陈郡阳夏人。谢朓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主张“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是“永明体”的开创者。谢脁做过宣城太守,故又称谢宣城。后官至尚书吏部郎,后被始安王萧遥光诬陷,下狱致死。一生写过不少优美的山水诗,对律诗、绝句的形成和李白等唐代诗人的创作有一定影响,因与谢灵运同族,人称“小谢”。在宣城任上,谢朓将他的诗歌创作推向了数量和艺术的高峰,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游敬亭山》:“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隐沦既已托,灵异俱然栖。上干蔽白日,下属带逥溪。交藤荒且蔓,樛枝耸复低。独鹤方朝唳,饥鼯此夜啼。渫云已漫漫,多雨亦凄凄。我行虽纡组,兼得寻幽蹊。缘源殊未极,归径窅如迷。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皇恩既已矣,兹理庶无睽。”宣城又被称为“小谢城”,城与人交相辉映。谢朓对于唐代诗坛有着深刻的影响,唐人“多法宣城”,杜甫说“谢朓每篇堪讽诵”,大诗人李白更是“一生低首谢宣城”,7次飘然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这首诗或许不是作于天宝十二载,而是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的可能性更大。上元二年,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他兀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爬上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十分伤感,孤独凄凉袭上心头,情不自禁地吟下了《独坐敬亭山》这首千古绝唱。这比较符合李白创作此诗的时空背景。第二年底,即762年12月,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
唐诗人李白在宣城创作的诗作很多,除了脍炙人口的《独坐敬亭山》之外,还有一首诗也被今天的现代人广为流传,这首诗就是《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当时李白与李云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李白现场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共九十二字,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表达了自己的强烈不满和对美好世界的执著追求。诗中虽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全诗语言明朗朴素,音调激越高昂,如歌如诉,强烈的思想情感起伏涨落,一波三折,如奔腾的江河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腾挪跌宕、跳跃发展的艺术结构完美结合,韵味深长,断续无迹,达到了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明人评此诗“如天马行空,神龙出海”。
我与夫人从敬亭广场开始游览,敬亭广场又称为登山广场,敬亭广场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粉墙黛瓦马头墙。敬亭广场因广场上的“敬亭”而得名,敬亭广场地雕的主体为:诗载千秋。选取了自南北朝南齐谢朓开始,唐、宋、元、明、清历代有代表性的诗作,浓缩一千多年来敬亭山诗歌的辉煌成就,展现中国诗歌的发展脉络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间的雕塑为铜铸的《宣城揽胜图》。清朝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时,宫廷画师苏州人张宗苍,绘制了吴中十六景,献给乾隆皇帝,《宣城揽胜图》是其中的一副。
矗立眼前的敬亭山石门坊上,刻有楚图南的题字和李白、陈毅的诗作。穿过门坊,但见尊身挎剑、仰望青天、气韵非凡的李白塑像静立在昭亭湖畔。沿着林荫小道,直达双塔风景区,这对幸存的北宋古塔,好似两个忠诚的卫士。广教寺双塔亦称敬亭双塔,是中国国宝级古建筑,位于敬亭山南麓,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是国家森林公园敬亭山的重要文物古迹。广教寺双塔建于北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双塔具有宋代宝塔的韵味,又较多地体现唐代宝塔的传统风貌。两塔均为四方形,高均约20米,为七级方形平面直井式塔心室仿木楼阁式砖塔。“双塔如两翁,颓然比肩立”,它们东西对峙,俨如华表,巍峨挺秀,令人瞩目。东塔比西塔略大,每面2.65米,西塔每面2.35米。两塔底层三面设门,东塔东面和西塔西面不设济,以上各层的四面开门。塔外壁间或用佛像砖砌成,现在仍可以见到东塔第5层佛像4对。塔的飞檐为砖木结构,内楼为木板。塔檐有华拱出跳,墙面嵌有宝相花,呈现出佛教特有的庄严气氛。塔底座有白色浮雕,中心无塔心柱和其他建筑装饰。古塔在全国尚属稀有,历为古建筑家的重视。两塔的第2层内壁均横嵌着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书正楷碑刻——《观自在菩萨如意陀罗尼经》。其文末有“元丰四年二月二十七日,贡拔黄州团练副使眉阳苏轼书以赠宣城广教院横上人”的署款。苏轼的墨迹,在我国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
广教寺建于唐大中三年(849年),位于敬亭山南麓,为江南千古名刹,是一代名相裴休任宣州刺史时,为迎希运和尚即黄檗禅师所建。黄檗禅师是禅宗的五大流派之一临济宗的始祖,临济宗也称“当头棒喝派”,此宗后传入日本、朝鲜等地,成为这些国家的禅宗主流。广教寺曾与九华山化城寺、黄山翠峰寺、琅玡开化寺合称四大名寺。曾有“山前山后寺连珠,寺外青山列车图,山中不雨花常润,林下无人兰自馨的”壮观景象。史书记载:“宋太宗赐广教寺御书百二十卷,元朝皇帝赐广教寺住持荣佑崖法师金袈裟”。《石涛罗汉百开册页》是画僧石涛在安徽宣城广教寺出家的时候创作的,他以敬亭山风光为创作背景,画作完成后便捐予宣城广教寺,20年后,画家方士庶看到之后爱不释手,并收藏了该册页。几经辗转,20世纪40年代,册页又流入日本藏家手中。1999年春,崔如琢先生在日本看到了《石涛罗汉百开册页》,并从日本藏家手里高价购回这套传世册页。
敬亭山的佛教文化很有特色,山上的两大寺庙分属汉传佛教的两大重要流派,禅宗和净土宗。弘愿寺,是一座专修专弘净土宗的道场,占地百余亩,总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为仿唐建筑风格。匾额中间这个古朴苍劲的三个字“弘愿寺”,“弘愿”这两个字出自善导大师的著作,就是弘扬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大愿。
古昭亭牌坊由明朝崇祯年间(1636年)宣城的县令陈泰来所建。咸丰二年(1852年)重修。坊高4.5米,宽2.5米。左边的池塘和凉亭,名为“皓月流影”。
玉真公主塑像位于敬亭山南麓竹林中,玉真公主李持盈,字玄玄(692年-762年),是武则天的孙女,唐朝睿宗皇帝李旦第十女,明皇李隆基胞妹,始封崇昌县主,俄进号上清玄都大洞三景师。在唐代公主的影响力中,仅次于太平公主和安乐公主,居于第三的位置。公主塑像梳着唐式发髻,一手持书,一手持团扇。竹林里除立有这座2.6米净高的玉真公主聚脂塑像外,还立有一座玉真公主墓和一块黑色大理石墓碑,碑高1.75米,宽0.71米,厚0.075米。
史书记载,天宝三载,上言曰:“先帝许妾舍家,今仍叨主第,食租赋,诚愿去公主号,罢邑司,归之王府。”玄宗不许。又言:“妾,高宗之孙,睿宗之女,陛下之女弟,于天下不为贱,何必名系主号、资汤沐,然后为贵,请入数百家之产,延十年之命。”帝知至意,乃许之。薨宝应时。玉真公主降世之初,母窦氏被执掌皇权的祖母武则天赐死,自幼由姑母太平公主抚养。受父皇和姑母敬奉道教影响,豆蔻年华便入道为女冠,号持盈法师,号上清玄都大洞三景师,封崇昌县主食租赋。入道后广游天下名山,好结有识之士,尤垂青才华横溢的平民道友李白,力荐李白供奉翰林为圣上潜草诏诰。李白傲视权贵遭谗言而赐金还山,公主郁郁寡欢,愤然上书去公主称号。据传安史之乱后,她追寻李白,隐居敬亭山直至香消玉殒魂寄斯山,百姓称其安息之地为皇姑坟,世代祭拜。
太白楼又名太白独坐楼,位于敬亭山南腰处。建于天宝十二年(753年),因李白在此所著名诗《独坐敬亭山》,后人在此处建“拥翠亭”,并立碑记事。此亭又俗称“太白亭”。清代,将此亭改建成太白楼,楼高33米,共4层,仿唐建筑。
敬亭山没有“五岳”之雄奇,不纳“四佛”之烟火,但自有清丽时俏之容,千古诗山之誉,风流不绝之趣。从敬亭山的整体布置来看,确实是朝着“江南诗山”这个方向在努力,我们沿着上山的小道一路走,路边的石头上、游客休息的板凳上,到处都刻着诗词歌赋,文化的氛围很浓。敬亭山有四大文化特色,即诗、茶、佛、酒。四大文化特色对应四大景区,即双塔景区、独坐楼景区、一峰景区和宛陵湖景区,而诗歌串连起了这四大文化。名胜古迹多汇于双塔景区和独坐楼景区,我们按照从山下到山上的顺序,沿途参观了敬亭山门牌坊、广教寺双塔、广教寺、弘愿寺、古昭亭坊、玉真公主塑像、皇姑泉、太白独坐楼等楼台亭阁、寺庙宫观、摩崖石刻风景名胜。
敬亭山还以茶闻名,早就有了采茶的文字记录。敬亭山脚下的敬亭山茶场是安徽农垦皖地茶区一大型茶业企业,现有优质茶园万余亩,果园(梨、板粟等)2000亩,山林4.2 万亩。年产敬亭绿雪系列名优茶10万千克、大宗茶(眉茶、珠茶)260万千克。场区生态环境优越,敬亭绿雪茶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茶,名于明代,盛于清代,明清时列为贡茶。《宣城县志》光绪本·卷六载:“松萝茶处处皆有,味苦而薄,然所用甚广,唯敬亭绿雪最为高品。”一代文毫郭沫若欣然为之挥毫题名。清施闰章咏绿雪茶:“敬亭雀舌争相传,手制从过谷雨天。酌向素瓷浑不变,乍疑花气扑山泉”。数十年来,敬亭绿雪畅销于安徽、上海、江苏、北京等省市,亦有少量间接销往香港、台湾、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敬亭山诗名远播,人杰地灵。而且,敬亭山还有更加神奇的地方,不知道什么缘故,从历史上来看,宣传敬亭山似乎与皇帝的渊源极其深厚,曾经先后为了避二位皇帝和二位皇帝生父名讳而更名;有六位皇帝对民间供奉的敬亭山神进行诏封;一位皇帝诏封敬亭山为“南国神山”;一位皇帝赐御书藏于敬亭山中的寺庙;敬亭山上的两位大和尚曾先后受两位皇帝召见,并赐其金襕袈裟;一位皇帝登基前曾亲自至敬亭山拜见隐居的大和尚,登基后又在京都专门为其赐建庙宇。单从这一点来看,不仅声名远扬的黄山、九华山无法比拟,而且在我国山川史上也实属罕见。所以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是什么让敬亭山享有盛名,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给出了答案:“宣城谢守一首诗,遂使声名齐五岳”。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这个夏天,感受最美好的厦门 45445
- 感悟禅道、圆梦武侠,舟山,我们后会有期 72454
- 【南岳衡山赋】及南岳衡山的十二种玩法攻略 268948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