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法:自由行,徒步,省钱,周末游
发表于 2025-10-25 23:31
九溪十八涧+云栖竹径,各平台都很容易刷到这条步行路线,也有身边的朋友推荐。个人的运动水平一般,实地走下来是四个小时左右,难度很低。我是九月二十日,在周末去的,就感觉到这条路线走的人比较多,不推荐国庆去,人少的时候走会比较舒服。
我先去浙江大学之江校区转了会,再从入口(之江路与九溪路交界)走到九溪烟树,这一段都是公路,时不时有汽车开过,坡度很小。从九溪烟树往龙井村走,就变成石路和土路,也几乎没有坡度,有一些地方被溪流阻断(我中途开始数了就记得八九处)。
从龙井村开始就是爬茶山了,这边有几条岔路,一定要注意地图位置,确定和自己的原定路线有没有偏差。一直到山顶,就开始时上时下,落差也不大,视野开阔,山下茶园一览眼底,旁边的小山景色很美,有时远远地能看见西湖,走着很舒服,是这段步行里我最喜欢的地方,走起来很有古趣、野趣。路围着山顶转,不见首尾,树林时隐时现,有行人大喊,不见其人,只听其音,让人想起欧阳修《醉翁亭记》里说的“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 伛偻提携”。
到真际院就开始走下坡了,也就是网上很有名气的杭州最早的财神庙之一,16:30关闭,想去的话可以注意下时间,尽量中午十二点抵达入口处,总路程四个小时刚好可以赶着落日下山。云栖竹径也有一些网红景点,比如抖音很火的“一棵孤独的树”,不过我到的时候已经天黑,所以就没看着了。
我是坐公交抵达“浙大之江校区”站,目前我去过紫金港、西溪、之江三个校区。感觉西溪和之江都是比较小的,之江校区很有西方建筑的风格,看资料可以知道:它是基督教美北长老会和美南长老会在中国杭州联合创办的一所教会大学,也是中国的十三所基督教大学之一。1911年2月正式迁入新校舍,因地处钱塘江弯曲处,成“之”字形,故改名称之江学堂,1914年因办之江大学计划实现,又改名为之江大学。1958年浙江大学组建核物理系后,归为浙江大学,当时名“浙江大学物理无线电系”,又称“浙大三分部”。
从公路往上走,有一车多宽的小道通往之江校区。墙上写着“浙江大学之江学院”,另一边是浙江大学校徽,四面刻着求是鹰。校区人很少,出示预约码就能进去了。
整个之江校区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荣获世界近代学府建筑完整保护建筑第二名。
没走几步路就看到了钟楼,网上说,钟楼原名同怀堂,又名经济学馆,建于1936年,由《申报》总经理史量才先生的家属捐建。史量才先生生前对之江大学贡献颇多,1934年他不幸遇刺身亡后,其家属遵其遗愿,捐建了这座建筑。
钟楼是典型的近代建筑,主体三层,中间四层为钟塔,红砖清水外墙,中间是大拱门过厅,左右对称,线条简洁,风格严谨,没有繁琐的花纹。第三层的北面现仍标有时任校长李培恩亲笔题写的“经济学馆”字样。
从钟楼的四个方向均能看到圆形的巨钟,前后有拱形门贯通,朱红色的木楼梯踩上去微微作响,窗户是老底子的木框窗。其高耸的钟楼部分使得整座建筑呈山字形。原来的机械钟因年久失修而停摆数年,2007年学校重新检修后,钟楼又恢复其运作,至今仍在每个整点响彻整个学校。
继续往东北方向一直走,是情人湖和情人桥。
远远的就能看到在茂密的树丛后面,有着一潭碧绿色的湖水,周边满是树林,倒映在水里。网上说,因为矿物质含量较高,所以湖水的颜色随着季节变化,有时蓝有时绿。
湖上有三座桥,其中两座需要下台阶步行,第三座则是车行道。因为没有支流,水量还是比较小的。南边和北边的桥下都是堤坝,保持了情人湖的水位比较高。
从北边的桥往出看,到了秋季树叶颜色也层次丰富,湖水绵延向上,看不到尽头。
中间那座桥,湖岸往外延伸了一部分,可以走下去靠近湖水,有石头刻有“情人桥”三字。官方资料说:据说,“情人桥”是司徒雷登的弟弟司徒华林(之江大学第三任校长)所建,建成之后,渐成为学生的约会胜地。20世纪30年代曾执教于此的词学大师夏承焘,曾在日记中写道:“夜与雍如倚情人桥听水,繁星在天,万绿如梦,畅谈甚久。”
资料说:1911年,之江大学迁址于此并建成新校舍后,头龙头为教师宿舍区,二龙头、三龙头为教学和学生宿舍区,两山相隔,师生往来必须沿山坡下至谷底,再涉溪上山,十分不便,特别是夜晚行走更困难。1912年校方在两山之间建造了一座长约60米,宽2.5米左右的木桥,因桥建在情人谷上而取名为情人桥,成为校园內一大景观。原先的情人桥是木质的,后因为年久失修破损拆除,现在的桥是后修的。
可以看到近处的河岸比较浅,还有树根从泥土中裸露而出。看完情人桥再往东北可看的不多,可以就此返回,往里走到主楼。
主楼始建于1910年,该建筑最初是供行政办公和教学等之用的一座多功能综合性重要建筑,原名为总讲堂。因该建筑是由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的赛佛伦斯先生及夫人共同捐资(总计约1850美元)兴建,故又命名赛佛伦堂。
1930年,此楼又改称“慎思堂”。现为浙江大学之江校区行政楼。它是一座典型的西方古典建筑,具有红砖清水外墙,圆拱门廊和雕花柱子,留有古罗马建筑痕迹。
1912年,孙中山先生曾到访之江大学,并在慎思堂前与师生合影留念。慎思堂前有一片开阔的草坪,呈轴对称分布,周围绿树成荫,正前方便是钟楼。
这边的樟树也是枝繁叶茂,如同闪电一般向外延伸。
从主楼往前走一段就是小礼堂,官方资料说:原为基督会礼拜堂,于1919年投入使用,是当时学校唯一的专供开展宗教活动和其他集会的建筑,也是作为教会大学的象征性建筑,该建筑由美国新泽西州的都克家族捐款建造,故原名都克堂督会礼拜堂,现为浙江大学之江校区小礼堂,用于举办各类学术与艺术活动。
继续往北走能看到各类建筑的标识,上红房、下红房、灰房都是第一批建造的8幢主体建筑之一,也是最早建造的5幢外籍教授别墅之一。上红房、下红房于1909年落成,建筑周围环境优美,高燥清旷,宜于家居。灰房于1910年落成,原为院长住宅,现已年久失修,无人居住。白房也是外籍教授别墅之一,于1918年建成。
灰房现在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研究院。
下红房暂时没有得到使用,走廊上还有一些落叶垃圾。
上红房地势比较高,坡上植被茂密。到门前才发现没有开放,围栏上锁,不能进入。
沿着道路一直往东南走,就是白房。走到这边再往下也没有什么可看的地方了,值得一提的是在学校里几乎看不见几个人,游客来得少,遇见的老师学生也很少,倒是遇见了一些施工的人,令人惊奇的是路下挖出来的土少,倒是樟木很多,路过都能闻到樟木的香味。校园里植被茂密,石阶上能看见不少蚂蚁,路边的森林不像大部分学校一样是人造的,就像在山林里一样原生态,还能看到蘑菇之类的。
路过宿舍就是食堂,再往前就是南门。
走出校门就能看见远处的钱塘江,钱塘江在此处拐弯,呈现出“之”字形,之江校区的“之江“两个字就是这么来的。接下去就是步行到九溪,正式开始徒步了。我们下一篇再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