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汉墓
在保定期间去了一趟满城汉墓参观,满城汉墓,又名中山靖王墓,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陵山之上,距保定市约21公里,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二月,刘胜薨, 窦绾葬于西汉元鼎四年之后、太初元年之前,即前113~前104年之间。说是“天下第一崖墓”,但位于江苏徐州市鼓楼区龟山西麓,西汉第六代楚王襄王刘注(即位于公元前128年—前116年)的夫妻合葬墓龟山汉墓,应该比满城汉墓规模还要大。
满城汉墓
1988年中山靖王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满城汉墓被评选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2021年中山靖王墓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满城汉墓
满城汉墓属于横穴式的“崖墓”,均采用以山为陵的营建方式,墓道及墓室凿山而成,呈弧形。满城汉墓平面布局上大同小异,均由墓道、甬道、北耳室、南耳室、中室、后室六个部分组成。墓中还设有构思精妙的防盗和排水系统。 两墓的墓室庞大,随葬品豪华奢侈,共出土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玉器、石器、陶器、漆器、丝织品等遗物1万余件,其中包括“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铜博山炉”等器物。
满城汉墓
满城汉墓游客中心
满城汉墓
满城汉墓
满城汉墓
满城汉墓
满城汉墓
满城汉墓
满城汉墓位置不是很高,可以步行上山,短时间不够的话可以坐缆车上下。
满城汉墓
1968年5月23日下午3时许,解放军某部工兵团在满城县城西南约1.5千米处的陵山主峰东坡开凿隧道时,凿穿了中山王刘胜墓室发现满城汉墓。这是坑道口。
满城汉墓
墓主人刘胜(前165年-前113年),是刘邦的第曾孙,汉景帝刘启之子,汉武帝刘彻异母兄,后人三国的刘备常说是:吾乃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西汉中山靖王。刘胜是第一代中山王,统治中山国42年。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二月,刘胜去世。西汉中山国,位于太行山东麓,大致包括今易水以南、滹沱河以北的地区,首府设在卢奴(今河北省定州市),此时满城县为中山国的北平县。
满城汉墓
满城汉墓
满城汉墓
靖王墓以山为陵的营建方式,墓道及墓室凿山而成,呈弧形。全长51.7米,最宽处37.5米,最高处6.8米,容积2700立方米,分为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6个部分,墓室中分别修建了木结构瓦房和石板房,形成了一座功能齐备的地下宫殿。陵墓布局模仿了地上宫殿,耳室象征车马房和库房、中室模拟宴客厅堂、后室象征卧室并附有象征浴室的侧室,墓中还设有构思精妙的防盗和排水系统。
满城汉墓
满城汉墓
满城汉墓
满城汉墓
满城汉墓
满城汉墓
满城汉墓
满城汉墓
靖王墓前堂长约15米,宽约12米,是一个修在岩洞里的瓦顶木结构建筑,厅堂里摆满了铜器、铁器、陶器、瓷器和金银器,还有象征侍从的陶甬和石甬,以及出行时使用的仪仗等。前厅是象征墓主人生前宴饮作乐的大厅。
满城汉墓
满城汉墓
后室用大小不同的石板筑成,分石门、石道、主室和侧室。主室是一间石屋,内置汉白玉铺成的棺床,上置棺椁。室内放置了许多贵重器物。墓内有完整的排水系统。整个墓道先用石块填满,后在墓道外口砌两道土坯墙,其间浇灌铁水加以严封。
满城汉墓
满城汉墓
靖王的金缕玉衣全长1.88米,用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玉衣外貌和男子体型一样,体躯肥大,腹部突鼓,头枕鎏金镶玉铜枕,两手握璜形玉器。全身可分为头、上衣、裤筒、手套和鞋五个部分,包括脸盖、头罩、上衣前片、上衣后片、左袖筒、右袖筒、左手套、右手套、左裤筒、右裤筒、左鞋、右鞋等十二个部件组成。袖筒、裤筒、手套和鞋都有开缝。脸盖上刻画出眼、鼻和嘴的形象。手作握拳状,足部呈方头平底高腰靴状。在“玉衣”内还发现玉璧十八块,以及饭含等佩戴之物。
满城汉墓
满城汉墓
满城汉墓
满城汉墓
满城汉墓
靖王刘胜墓和窦绾墓相距约120米,这两座墓南北并列,窦绾墓平面布局与靖王墓大同小异,分为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等六个部分,全长49.7米,最宽处65米,最高处7.9米,容积3000立方米。就墓室建造来说,规模、气魄、开凿工艺均超过靖王墓的水平。
窦绾墓
窦绾墓
窦绾墓
窦绾墓
窦绾墓
窦绾墓
窦绾墓
窦绾墓
窦绾墓
窦绾墓的中室比刘胜墓的还有大,可能是窦绾是窦太后家族之人吧。
窦绾墓
窦绾墓
窦绾墓
窦绾墓
窦绾墓
窦绾的玉衣全长1.72米,用玉片2160片,金丝约600克。 头下枕一鎏金镶玉铜枕。在玉衣内,放置玉璧15块。
窦绾墓
鎏银骑兽人物博山炉,出于窦绾墓中室,熏香用具。高32.3厘米、口径13.1厘米、底径22.3厘米,由炉盖、炉身、底座三部分组成。盘形底座,折沿,浅腹,平底,四周饰同心圆和一组柿蒂纹。底盘内有一骑兽力士,兽作俯卧昂首张口状,力士上身赤裸,下身着短裤,腰间束带,跪坐于兽背,兽体下面有一支钉,安插于底盘上的小圆孔中。力士左手撑在兽颈部,右手上举托住炉身,并回首仰望着炉体,笑面可掬。炉身呈钵状,子母口,圆鼓腹,底部有一小圆座和力士的右手铆接在一起。炉盖分上下两层,上层铸出山峦和流云,山云间有虎熊出没、人兽搏斗和人驾牛车等场面;下层铸龙、虎、朱雀、骆驼及草木、云气等纹饰。
窦绾墓
铜朱雀衔环杯,出于窦绾墓中室。通体错金,朱雀衔环矗立于两高足杯的兽背上,朱雀展翅翘尾,喙部衔一能自由转动的白玉环。兽昂首张口,四足蹬于高足杯的底座上。朱雀的颈、腹与两杯的表面嵌有圆形和心形绿松石十三颗。出土时杯内尚存朱红色痕迹。
窦绾墓
窦绾墓
铜朱雀衔环杯,出于窦绾墓中室。通体错金,朱雀衔环矗立于两高足杯的兽背上,朱雀展翅翘尾,喙部衔一能自由转动的白玉环。兽昂首张口,四足蹬于高足杯的底座上。朱雀的颈、腹与两杯的表面嵌有圆形和心形绿松石十三颗。出土时杯内尚存朱红色痕迹。
窦绾墓
窦绾墓
窦绾墓
窦绾墓
窦绾墓有棺无椁,为镶玉漆棺,装饰颇为特殊,棺内周壁用192块玉版镶嵌,棺的外壁镶嵌玉璧共26块,棺盖及左右侧壁各镶8块,前后端均嵌大型玉璧一块,这种内外镶玉的漆棺未见于记载,在考古工作中也属首次发现。这一镶玉嵌璧木棺的出土,是中国考古学上的首次发现。
窦绾墓
长信宫灯,出土于窦绾墓。外形是个宫女跪坐执灯的形象,灯高48厘米,通体鎏金,作宫女跪坐双手执灯状,灯的各部分是分铸而成,可以随时拆卸,结合起来却天衣无缝,构成了一个整体。灯盘可以转动,灯罩在圆形轨道内可以开合,能根据需要调节光亮的大小和照射的方向。宫女的体内中空,烛火的烟滓可以通过宫女的右臂进入体内,使烟滓停滞在灯身中,用以保持室内的清洁。长信宫灯是一件罕见的古代艺术珍品,设计精巧,宫女的造型极其生动。灯体上6处“阳信家”字,字迹比较工整;上部和灯座底部周边刻有“长信尚浴,容一升少半升,重六斤,百八十九,今内者卧”的铭文,其字迹稍嫌潦草,说明宫灯原本是属于阳信夷侯的刘揭之家,后为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居所长信宫中使用,故名“长信宫灯”,现藏于河北博物院。
窦绾墓
最让现代人稀罕的争议的是出土的这个2000多年前的铜祖,它是铜制的形似双头男性器具的一个工具,第一种推测为生殖崇拜。汉朝人以铜祖陪葬,可能有祈祷多子多孙、枝繁叶茂的寓意。这种风俗源远流长。第二种推测为生活用品。如果这种推测成立,因为铜祖是窦绾墓出土的,应该是窦绾日常所用。在夫妻生活中,丈夫刘胜兴趣点似乎不在窦绾这,史书记载刘胜酒色之徒,不可一日无酒亦不可一日无美女相伴。根据《汉书》记载,“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百二十余人。”所以窦绾嫁给刘胜后估计也没同过几次房,久居后宫想见一面也不是很容易,使用铜祖解决性生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