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陕西旅游(游记,三十一)世界第九大奇迹“真身宝塔”——宝鸡法门寺(宝鸡法门寺珍宝馆)

作者去了这些地方:
宝鸡
法门寺
秦岭

发表于 2019-05-26 23:15

2007年9月17日 星期日 下午 睛

2007陕西旅游(游记三十一,西线游)


世界第九大奇迹,“真身宝塔”——宝鸡法门寺(宝鸡法门寺珍宝馆)


法门寺是今天出来游玩的最后一处景点,在陕西省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东距西安市110公里,西距宝鸡市90公里。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

法门寺“创始东汉”,相传西(天竺)典(佛法)东(中国)来,由东汉到北魏均名阿育王寺。阿育是梵语“无忧”之意。阿育王是古天竺(印度)的国王。释迦牟尼佛灭度后,遗体火化结成舍利。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佛的舍利分成四万八千份,使诸鬼神于南阎浮提,分别送往世界各国建塔供奉。中国有十九处,法门寺为第五处。由于战争动乱,朝代更迭,能够流传至今的也就只有在法门寺地宫发现的这一块,所以足以见其珍贵,而同时出土的还有当时为了保护真身舍利而制作的影骨(也即是仿制品)三块,但其价值依然弥足珍贵,被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称为是“一月印三江”。

“因塔置寺,寺因塔著”。原塔系木结构,高四层。《闻见后录》载:“寺有古塔四层,瘗佛手指骨一节,唐宪宗盛仪卫迎入禁中。塔下层有芙渠,工制精妙,每一叶芙渠上刻一施金钱人姓名,殆数千人,宫女名为多。又刻白玉石像,瘗佛指骨节置金莲花中,隔琉璃水晶匣可见。”故名“真身宝塔”。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后裔拓跋育曾扩建,并于元魏二年(494年)首次开塔瞻礼舍利。隋文帝开皇三年(583)改称“成实道场”,仁寿二年(602年)右内史李敏二次开塔瞻礼。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625年)敕建并改名“法门寺”。唐贞观年间曾三次开塔就地瞻礼舍利。原塔俗名“圣冢”,后改建成四级木塔。高宗显庆年间修成瑰琳宫二十四院,建筑极为壮观。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峰,也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时期,中国已成为佛教的第二故乡。这一时期,法门寺兼有宫寺、国寺和名刹三重身份,这一历史地位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在唐代近200年的历史,二十余位皇帝中,除武宗李炎外,无一例外均崇信佛法,只是虞诚的程度和崇佛的方式不同而已,但都以在法门寺供养佛指舍利为主要目的。自开国皇帝李渊赐名法门寺后,从太宗李世民起,先后又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每次迎送声势浩大,朝野轰动,皇帝顶礼膜拜,等级之高,绝无仅有。

公元631年,歧州刺史张德亮上书奏请重修法门寺,且请求开示舍利。唐太宗即恩准,于2月15日开启塔基,请出舍利就地顶礼膜拜。京师长安为之沸腾,每天有数千人来到法门寺瞻仰佛骨。这次开示佛指舍利未迎入京师,但却拉开了唐代皇室迎送佛指舍利这一盛大佛事活动的序幕。唐太宗开启法门寺塔基供养佛指舍利之举渐成以后30年一开的定制,为以后诸帝敬佛、礼佛开创了先例,做出了榜样,也对唐王朝三教合一的宗教政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唐宪宗李纯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史称宪宗“容谋英断”。他继位后,一改德宗放任政策,立志削藩。在执政的十多年中,他采取了断然措施,先后削平强藩,取得了“中兴”,稳定了局面,他诏令天下有道高僧均赴京都长安,弘扬佛法。为了夸示功业,点缀升平,祈福延寿,依循旧例迎奉法门寺舍利。

公元819年正月,宪宗令中使杜英奇率宫中30余人,持香花,赴法门寺迎请佛骨舍利。舍利迎入京都长安,唐宪宗当时亲御安福门迎拜瞻仰佛骨。唐宪宗的这一举动震动了京师,人们奔走相告,上行下效。舍利在宫中供奉三日后,送到京城内各大寺院,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整个京城长安掀起了一股崇佛热潮。迎奉佛骨的活动,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造成巨大的浪费,损害了国家经济,无疑也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赋役负担。面对这种狂热的迎佛骨活动,当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挥笔写下了著名的《论佛骨表》,以触目惊心的事实,尖锐深刻的语言,猛烈抨击迎佛骨之举,极力谏阻唐宪宗迎佛骨的举动。当时,宪宗大怒将加极刑,若非诸位大臣的求情、劝说,皇帝法外施仁,韩愈差点掉了脑袋。但最终还是被谪贬潮州。幸免一死的韩愈接到诏命不敢久留,当天便辞别亲友,离京南下,途经蓝田关时,适逢风雪交加,心灰意冷的韩愈即赋诗一首:“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本为圣朝除弊政,敢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其悲凉之情充满字里行间,成为千古绝唱。

唐懿宗时代,藩镇势力重又扩张,天灾人祸不断,大唐帝国日薄西山,全国性农民起义的暴风骤雨即将来临。蘸宗本人疾病染身,久治不愈,迫感来日不多,回天乏术,无力再治理这样一个泱泱大国,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安定政治局面,转而虔诚事佛,祈求佛祖真身舍利显灵,因而他怠临朝政,癖于奉佛。

公元873年3月,懿宗下诏组建了由朝廷大臣、御封高僧、僧官头目、首座大师、地方要员等承担的迎佛骨班子。由此可见懿宗把这次迎奉佛骨活动设计得已远非佛门法会,而是国家大典。这次迎奉佛骨,从法门寺到京城长安300里路间,道路上车马昼夜不绝。4月8日佛骨到达京师,以御林军作为仪仗队,公私音乐,沸天烛地绵直数十里。蘸宗亲自到安福门迎请、礼拜佛指舍利,且激动得泪流满面。宰相以下竞施金帛不可胜数。更有甚者,瞻礼佛骨时有断臂、燃顶、啮指、截发等之举,以示虞诚。佛指骨在宫中供养3日后被请往安国寺、崇化寺供奉。

同年7月,懿宗未及送还佛骨即晏驾,僖宗继位。12月19日,唐僖宗诏送佛骨回归法门寺,返回时的威仪只是迎奉时的十分之一二。公元874年,敕命法门寺地宫封门。这次迎奉佛指舍利,既是唐代帝王崇佛的最后一次高潮,也是法门寺佛指舍利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次现世。迎奉活动历经两朝,历时近10个月,声势浩大,耗费空前,集唐代事佛侈靡之大成,皇帝赏赐规模惊人,皇后公主竞相供奉。按照佛教仪轨,将佛指舍利及数千件稀世珍宝一同封入塔下地宫,用唐密曼荼罗结坛供养。唐代诸帝笃信佛法,对舍利虔诚供养,寺院大小乘并弘,显密圆融,使法门寺成为皇家寺院及举世仰望的佛教圣地。佛塔被誉为“护国真身宝塔”。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衣物碑》详细记载了有关物品。佛指舍利及唐皇室供奉的数千件稀世珍宝埋人地下,千余年来不被人知。沉重的石门在封闭地宫的同时,也掩上了法门寺在唐代那轰轰烈烈的一幕幕历史,给唐代诸帝礼迎佛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佛陀涅磐后,佛舍利就成为佛教界至高无上的圣物,佛教徒把它视为佛在人世间的代表,便其发挥着弘法功能,所以供奉舍利就成为佛教活动的重要内容。

据史载 “三十年一开,则岁丰人和”,可干戈平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宋代时期,法门寺承袭了唐代皇家寺院之宏阔气势,被恢复到最大规模,当时仅二十四院之一的“浴室院”即可日浴千人。宋徽宗曾手书“皇帝佛国”四字于山门之上。金元之际,法门寺仍是关中名刹,“藏经碑”中有寺僧抄写大藏经5000卷之记载。金人也刻“诗碑”盛赞其寺塔:“三级风檐压鲁地,九盘轮相壮秦川”。明清以后,法门寺逐渐衰落。明隆庆三年(1569),历经数百年历史的唐代四级木塔崩塌。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地方绅士杨禹臣、党万良等捐资修塔,历时30年建成八棱十三级砖塔,高四十七米,极为壮观。清顺治十一年(1654)因地震塔体倾斜裂缝。民国二十八年(1939)在爱国志士朱子桥先生的主持下,完成了晚明以来最大规模的维修。文革期间,红卫兵欲挖地开塔,良卿法师点火自焚,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塔下珍宝。

1976年四川松潘地震余波引起真身宝塔塔身裂缝进而扩大。1981年8月连续阴雨后,24日这座明万历年间修造的人棱十三级砖塔在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又因雨水浸渗,塔基下陷而半壁坍塌,剩余一半巍然斜立,一时成为奇观。

随着岁月的变迁,历史的更迭,到了近现代,几乎已经衰落到籍籍无名的地步,真正使法门寺重放光芒的是法门寺地宫的发掘,由于法门寺宝塔坍塌,政府在1986年决定重新修建, 87年2月底正式动工,在适逢四月初八佛诞日为修复砖塔而清理塔基时,发现了这一唐代地宫,地宫总长21.2米,面积31.84平方米,是迄今国内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寺塔地宫。地宫里所保存的大批金银器皿、丝绸绫绢及文物,不但等级高,品种多,有的甚至完好如故,成为研究唐代政治、经济、文化,其中包括宗教、工艺美术的重要资料。

在地宫中,还发现了唐代深藏后遗失千年之久的释迦牟尼指骨舍利和供养舍利的大批唐代珍贵文物,“从地涌出多宝龛,照古腾今无与并”。在沉寂了1113年之后,2499多件大唐国宝重器,簇拥着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间!地宫内出土的稀世珍宝,不论在中国社会政治史、文化史、科技史、中外交流史、美术史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消息传出,轰动了国内外,被誉为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是佛教史上的一大盛事。特别是四枚灵指的再现,引起了佛徒的强烈反响。这批国之瑰宝数量之多、品类之繁、等级之高、保存之完好是极为罕见的。这是20世纪中国考古界继半坡、秦兵马桶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考古新发现,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件幸事。

下午5点钟才到达法门寺所在地法门镇,从整个法门镇来看,这里还是比较穷的。从房屋建造、老百姓的穿着和生活条件来看只能说是一般吧!只有在法门寺门口那一片有点儿现代都市的模样(其建筑都比较矮小),我想这都是借法门寺的光,在游客那里敲刮富起来的一部份。

法门寺大门朝南,西面就是法门寺珍宝珍宝馆,门朝东。大门外有一较大的停车场,我们乘坐的中巴就停放在这里。导游把门票买好后便把大伙儿带到了法门寺珍宝馆门口说:由于法门寺那里面现在游客较多,我们先观看珍宝馆后再游览法门寺。

珍宝馆在法门寺西侧,一墙之隔就是闻名天下的法门寺。珍宝馆其外观古典雅致,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深谙唐代建筑风韵。馆内主要陈列着从法门寺地宫里出土的各种文物珍品,博物馆里陈列着从法门寺地宫里出土的各种文物,其中有44件国宝级文物,99件一级文物,它是陕西88个博物馆中国宝级文物比例最大的一个博物馆,包括著名的鎏金迎真身银金花四轮十二环锡杖(又称银莲花四轮十二环锡杖)、包裹舍利用的宝函、大唐盛世的丝绸珍品、制作精美的地宫四重石门、石刻的护法金刚、唐朝六次奉迎佛骨所用的各种金银琉璃器皿、已失传千年,被称为“千峰翠色”的秘瓷和世间仅见的13枚玳瑁开元通宝等等,这些都充分展示了我国金银器时代顶峰时期的艺术工艺水平。一切的一切,都在向世人述说着一段千年前繁盛的历史,一个人类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编织的神话,一首用梦想和憧憬唱就的史诗。

一入珍宝楼展厅,首先看到的是大玻璃展柜里存放第四枚舍利的三重棺塔。棺塔是汉白玉雕刻,彩绘而成的,它是古印度南北统一,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阿育王,在向世界散施佛祖释迦牟尼舍利时,因敬仰华夏文明和秦朝的强大,把世上仅存的一枚中指灵骨用塔安置,并送来了中国。随后八百年,元魏统治者想用佛力统一中国,开启了这个土冢。在金光万道的地下深处,发现了这枚佛骨,使法门寺成为了中世纪世界四大佛教圣地之一。

当时三重塔棺是安置于地宫前室的,现在将这套文物陈列于此,在于他们以实物形式述说了舍利进入了中国后,供养方式受到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已被民族化的一系列发展过程。这种类型的塔一般被称为阿育王塔,是印度低矮的土钵与中国早期的亭榭结合的产物,中间的铜浮图四方四正,是中国两汉以来高层建筑的飞跃,与其它建筑不同的是顶有为九盘轮相这是典型的唐式佛塔样式,专家认为铜浮图是唐代法门寺四级木塔的模型,因而我们所在的珍宝阁就是以此塔为模型建造的,棺椁本是中国传统的葬具,舍利进入中国后,不在是印度原有的缸式埋葬而采用中国化的棺椁存放舍利,这说明在佛教传入中国后,已受到中国文化的融合,反之中国的建筑艺术发展也受到佛教的影响。

中国人在舍利掩埋方式上进行了改造,而且在舍利供养方面的中国化进程更为鲜明,其最为突出的便是迎佛骨活动。

这尊小塔就是汉白玉阿育王塔,体高78厘米,由塔刹、塔盖、塔身和塔座4部分组成。从上到下精雕细刻。塔盖为9层棱台,塔身为四面,每面中心设假门,门两侧各有一端庄秀丽的菩萨像,共8尊。朱红色的裙裤和粉绿色的披带,色泽鲜丽如同刚涂上一般。从雕刻手法及此器造型看,此塔是在盛唐时期雕造,而晚唐咸通年间入藏佛指舍利时重新妆绘。

馏金铜浮屠,原置于地宫前室的阿育王塔内,高54厘米,重1000克。模铸成形,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为唐代楼阁建筑的典型代表。法门寺博物馆的珍宝阁当时即按此设计,是一座典型的仿唐建筑。

馏金迦陵频枷鸟纹银棺,原置于馏金铜浮屠内,用外罗里绢的丝绸夹袱包裹。棺体两侧壁各錾出两只迦陵频枷鸟。迦陵频侧本是一种能发出妙音的鸟,又译作美音鸟,或妙声,按佛教经义:“此鸟发声微妙,胜于余鸟。听者无厌,喻大行大度众生。”传说释迹牟尼在传教时,逢供养日,迦陵频伽来做乐舞。在佛经中迦陵频伽演变为拟人之鸟,是吉祥的化身。

在这里陈列的《志文碑》叙述了唐代六次迎佛骨的历史,特别详细的叙述了咸通年间迎佛骨的盛况:唐朝时皇帝认为将佛骨迎送到长安瞻仰,可保证岁丰人安,天下太平,所以迎佛奉骨是件隆重的事情。通过碑文可知此次活动事先就准备了2年,当时从长安到法门寺200多里车马昼夜不停,茶水饮食摆在路旁,供香客随便饮用,佛骨由万人组成的仪仗队,刀杖齐全的皇家御林军护卫,长安城内张灯结彩,文武百官延街相送,盛况空前。人们的狂热程度不亚于现在的中国申奥成功及足球进入世界杯的情形。

与《志文碑》放在一起的还有《物帐碑》,从长安送奉舍利回法门寺要经过许多的手续,为确保皇室供物完整无损归安法门寺,随真身供养,皇室派卫队护送到寺后进行清点移交,并刻此碑,这相当于现在的帐单,它不仅为我们现在的考古发掘提供了便利,也为唐代物质文化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物资料,通过这块碑我们知道了许多文物真实的名称。

在珍宝楼三楼显眼主要位置,陈列的是鎏金迎真身银金花四轮十二环锡杖,又称银莲花四轮十二环锡杖,简称锡杖,或叫禅杖。

释迦牟尼所在的印度属于温暖湿润地区,常有野兽,蟒蛇出没,弟子们为信守不杀生的戒律,行走时要摇动锡杖,惊走野兽。和尚化缘如果在施主家门口摇动三次锡杖,见应答须主动离去。后来佛的这一用具被赋予特殊意义,被作为和尚在举行法事过程中的一种法器。作为佛法的最高象征,相当于指挥棒,旌旗一类作用,是法力和地位的标志。

锡杖有股、环多少之分。《锡杖经》云:迦叶佛为二股十二环,地藏菩萨为二股六环,释迦佛为四股十二环。四股十二环锡杖为释迦牟尼佛所持,等级最高,双股十二环为迦叶佛所用,等级次之。双股六环为地藏王菩萨所持,等级最低。

现在我们见到的这枚迎真身银金花四股十二环锡杖,是于1987年4月在法门寺地宫后室发现的,为唐懿宗所供奉。四股以银条盘曲而成,每股套装雕花金环3枚,股侧铭刻:“文思院准咸通十四年(873年)三月二十三日敕令造迎真身银金花十二环锡杖一枚,并金共重六十两,内金重二两,五十八两银,打造匠臣安淑郧,判官赐紫金鱼袋臣王全护,副使小供奉官臣虔诣,使左监门卫将军弘悫”。

四股十二环代表佛教基本教义中的“四谛”即:“苦、集、灭、道”四谛,和 “十二因缘或十二部经”。“十二因缘”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部经”即:“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等。锡杖属释迦佛所持,是等级最高的,被誉为佛门法器之瑰宝、金银之冠、锡杖之王,比日本奈良招提寺正仓院的白钼头锡杖(1.75米长)还长21厘米。该锡杖全长1.96米,重2390克。锡杖中饰柿蒂状忍冬花结座,上托流云仰莲,5钴杵及智慧珠。锡杖尊体由复莲八瓣组成,锡杖下端有三栏团花纹饰,栏之间以珠纹为界,极为精细,杖身中空,通体衬以缠枝蔓草,上面錾刻圆觉十二僧,手持法铃立于莲花台之上,个个憨憨可掬,神情动人,锡杖下端缀饰蔓草、云气和团花。杖首用银丝盘曲成双桃形两轮,轮顶有仰莲流云束腰座,上托智慧珠一枚。这枚锡杖是佛教世界的权威,为佛门法器中的至宝,属佛祖释迦牟尼,是世界锡杖之王。《锡杖经》云,佛告诸比丘:“持此杖即持佛身,万行尽在其中”。

这枚锡杖对研究密教法器及李唐王朝与密教的关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从杖股上的篓文可知,这枚大锡杖是唐咸通十四年(873年)懿宗皇帝为迎送佛指舍利敕令工匠专门制作的。整体造型精美绝伦,古今罕见,因比现藏于日本正仓院被称为锡杖之王的白铜头锡杖等级更高,形制更为宏伟,工艺更显精巧,堪称佛门奇宝,是独一无二的世界锡杖之王。

在楼的正中央,放着一尊跪拜的捧真身菩萨,她象征着唐代皇帝(懿宗)的供奉真身,她手里端着一个铭文匾,上有四句话,代表了李唐王朝事佛的心态:“圣寿万春,圣枝万叶,八荒来服,四海无波。”除虔诚外,更表达了李唐王朝能子孙繁衍,帝王长寿,永远统治天下的宏愿。

往里除了各种文物外,最吸引人的,也是争议最大,能给地宫一个确切定位的五重宝函。在地宫它被安放于后室密龛之中,在三重鎏金银函上錾刻了45尊造像,组成金刚界成身会曼陀罗(坛城、道场);函顶中台刻大日如来,四方为萨宝法羯四波罗密(四菩萨)、四隅为嬉曼歌舞内四供(四菩萨)、围绕中台周刻香花灯涂外四供(四菩萨)、钩索锁铃四摄(四菩萨)、地水火风四大神及四大明王。以三股金刚杵及宝蔓草为界道。函体四面,分别以不动佛、宝生佛、无量寿佛、不空成就佛为中心,各自配列萨王喜爱。宝光幢笑、法利因语、业护牙拳等各自四亲近菩萨。

45尊造像,构成唐密金刚界成身会曼陀罗,代表了佛世界的最高境界。而佛指舍利就安放在这五重宝函里,由于地宫的独特构造及它特有的内部摆设,成为了学术界和考古学家及宗教界的争论焦点,经过了十一年的反复论证,一九九四年终于破译了五重宝函和地宫是唐代密宗的内道场,又再次震惊了世界。它的破译,使失传了千年之久的唐密文化打开了神秘的大门,展示了法门寺内道场佛舍利供养世界和唐密文化的真实内涵,填补了晚唐密宗史的空白,考证解释了日本东、台二密存疑的问题,明确了唐密的传承,进一步昭示了法门寺祖庭和唐密最高法界的历史地位。

地宫内供奉的4枚佛指舍利,其中一枚是释迎牟尼的真身指骨舍利,又称灵骨,另3枚是唐代所做的复制品,又称影骨,4枚舍利在佛教徒心目中是同样的神圣。4枚舍利被分别安置在地宫不同位置的不同器皿中。

第一枚舍利 (影骨)为玉质,面世于1987年5月5日,为阴历四月初八,即佛祖释迹牟尼2552年的诞辰日。是感应还是巧合?真是令人不可思议。这枚舍利原供奉在唐懿宗供养的八重宝函内,安置在地宫北壁正中位置。

八重宝函是整个地宫最重要的供奉物。出土时,外用一个大红锦袋包裹着。八重宝函层层相套,锁钥俱全。宝函上文化内涵丰富,人物众多、纹饰华丽、工艺精湛。其上整刻有丰富的密教坛场、造像等,庄严肃穆,是研究唐代佛教及密宗曼荼罗的重要资料。

这套宝函原置于地宫中室,用以供养第二枚佛指舍利,由外及里依次为汉白玉灵帐、需顶铁函、馏金双凤纹银棺。第二枚佛指舍利的形状、大小、色泽与第一枚基本相似。为玉质,外表是不规则的多面体,上有人为的三条纹理。这枚舍利于1987年5月9日凌晨2时发现,原供养在这宝函内。

第三枚佛指舍利于1987年5月10日早8时发现。其为骨质的管状物,外壁为不规则的六面体,上有自然裂纹,呈灰白色。内壁有六道沟槽,呈暗黄色,高3.7厘米。这枚舍利的形状与地宫内《志文碑》记载的:“长一寸二分,上齐下折,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上下俱通,两角有纹,纹并不彻”完全相符。这枚舍利经专家鉴定和史料佐证是佛教徒苦苦寻找了2000余年的佛祖释逝牟尼的真身指骨舍利。它原供奉在五重宝函中,安放在地宫后室秘完内。

五重宝函最外一层是铁函,其里依次为馏金45尊造像盝顶银函、银包角檀香木函、水晶橔子、白玉棺。释迎牟尼佛真身指骨舍利就安奉在白玉棺中。

小白玉棺仅有6.5厘米长,棺体小巧,形状很像沿用到今天的木棺,通体以白玉琢磨而成。整个玉棺棺体放置在棺床之上,小玉棺通体呈乳白色,并泛淡青色,玉质细腻柔和,棱角分明,工艺非常精致。释迎牟尼佛的真身指骨舍利就静躺在其内。由于佛指舍利在地下秘藏1000余年,水分渐渗了进去,据考古专家们介绍,刚一打开玉棺,舍利骨质松软,而且还有白色小霉点附于其上。

第四枚佛指舍利是1987年5月12日发现,为骨质的管状物,高3.7厘米,内孔方阔,外形为不规则六面体,灰褐色,其中三面各有一道人为的沟槽,这枚舍利原供奉在地宫前室的三重宝函内。

看完这组特殊文物后,又来到另一展厅,这里陈列展出的金银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活用具和与佛教方面有关的法器等。

金银器具有金碧辉煌、典雅玲咙、富丽堂皇的勉力,给人以高雅华丽之感。在古代,金银器是专供上层统治阶级享用,间或用于君臣间的赏赐、进奉以及对寺院的施舍,是财富、地位、权力和级别的象征。

唐代是我国金银器制作的繁荣时期,其造型精巧优美、装饰干富多彩,纹饰或典雅大方或富丽堂皇。唐代金银器是我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绚丽的瑰宝,在金银工艺的发展史上,占有极为光辉的一页。前期金银器受中亚、西亚风格的影响,具有浓郁的异域色彩;中晚期以后,外来影响逐渐与中国传统的图案、造型融为一体,被博大精深的唐文化所吸收、融化。法门寺地宫出土晚唐金银器121件 (组),其中唐韶宗、唐信宗父子供养的金银器就达l000多件。这批器物器形雍容华贵,纹饰精美富丽,代表了当时金银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凝聚着唐代工艺大师们的高超智慧和心血,是研究唐代历史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宝贵资料。

熏香器是驱虫防腐,改变房屋气味的用具,香炉炉面镂孔,顶部为欢喜天造像,造型十分可爱。馏金卧龟莲花纹五足朵带银熏炉及银炉台,是一种熏香器。以炉熏香是我国古代生活中常见的美化和卫生措施。到了唐代,无论是荐天祭地、供养释迎,还是礼敬老子、尊宗礼祖,都要点香熏香。唐代时香炉造型开始趋向多元化,熏香器生产也更为发达,从铜而金银,且式样丰繁。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这个熏炉及银炉台充分说明,古代人同样有着强烈的审美意识,总是千方百计地追求美好的生活方式,这件文物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佛教焚香的风习。这件文物原置于地宫后室,由唐蘸宗供养。其形制高大,制作精美,为唐代同类金银器最宏大的一个,精湛的制造工艺和精美的装饰图案令人叹为观止。熏炉、炉台成组配套出土,在我国尚属首次。

馏金双蛾团花纹楼空银香囊,出土于地宫后室,重547克。是唐傅宗所供奉。系唐代香囊存世品中迄今发现最大的一枚。香囊囊盖、囊身各作半球状,上下对称,以子母扣相扣合,一侧以铰链连接,另一侧则以勾环相连。在圆琢滚动时,内、外平衡环也随之转动而香盂的重心始终不变,便香盂面始终保持平衡状态。这种平衡装置,与现代运用于航海、航空上的陀螺仪原理完全相同,这种陀螺仪原理与技术,欧洲十七八世纪才掌握,而我们的祖先,早在8世纪之前,就已熟练地掌握了。

馏金鸳鸯团花双耳大银盆,出土于法门寺唐塔地宫后室,系唐僵宗供佛用品。重6265克。此器浇铸成形,其外饰乃朵莲花。盆底外壁,妻刻“浙西”二字,说明此盆为唐代浙酉道 (今江苏镇江)所生产。浙西道是唐代后期南方金银器的制作中心。

这尊造像叫捧真身菩萨是最珍贵。出土于地宫中室汉白玉灵帐之后,整个造型由菩萨、莲台座上下两部分组成。菩萨身上挂满了珍珠,手上有一个荷叶造型的托盘,盘子上有一块纯金的金匾,金匾上有文字,经考证是一位叫诚一的和尚于公元871年唐懿宗李崔送的39岁生日礼物。说它珍贵是因为这位菩萨还完成一桩重要的历史使命,唐懿宗李崔当时为了迎请法门寺的舍利,曾经说:“生得见舍利,死而无憾”。所以,舍利迎到长安之后,在兴跪拜之礼的时候就是安置在菩萨手中所捧的荷叶盘之上,所以这尊菩萨也叫捧真身菩萨。后由僧人澄依在公元873年迎送佛指舍利时供奉,是地宫内唯一有皇帝名号的文物。该菩萨制作精巧,工艺独特,装饰华丽,金碧辉煌,特别是人物图像造型优美,榔棚如生,堪称地宫出土文物中的极品,确系唐代皇室所供奉之等级最高的器物。

这里呈现的瓷器叫秘色瓷,秘色瓷原产于浙江越窑,专为宫廷烧造的,庶民百姓不得缄用的专用瓷器。因工艺复杂,制作难度高,配方秘而不宣,故称秘色瓷。它颜色呈湖蓝青色,显得典雅高贵。过去历史学家在古书上看到秘色瓷这个词,却没有见到过实物。宋人赵德鳞有 “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迸,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的记载。1987年4月12日,考古专家在清理法门寺地宫中室文物时,在一朽坏的木箱内发现了13件瓷器,有碗、盘、碟,器形较大而且规整,造型精美,胎质优良,釉色自然,制作精巧,器物口、腹、底浑然一体,宛若天成。法门寺地宫的发掘,结合《物账碑》明确记载它们为秘色瓷,使得人们知道了这就是真正的秘色瓷,现世界仅发现这使13件而已。而其釉色也与古人记载相吻合,这就破解了一直笼罩在秘色瓷身上的种种谜团。

秘色应是一种青中泛湖绿的釉色,它是越窑青瓷中极为罕见的一种色调。由于秘色瓷在制胎施釉及烧造等方面独具特色,使烧制成型的秘色瓷器似冰类玉,在光线的照射下,盘内无中生有,似盛有水,清澈明亮;玲咙剔透,给人以“巧剃明月染春水”之感。

我们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可以看到,唐代越窑在装烧工艺方面的革新,已取得重大突破,并对唐宋以后的烧制工艺,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中国古代被誉为丝绸王国,考古工作者打开地宫呈现在他们眼前的是金碧辉煌,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些丝绸很有规则的摆放着,有的铺在地宫地面,有的累在器物上,有的装在箱子里,层层叠叠,神神秘秘,令人不敢相信这是1113年前的唐人世界。地宫里的丝绸囊括了唐代丝绸的所有种类,仅绢就有76种组织结构不同的种类,特别是织金锦的发现使得这种工艺和考古年代提前了300多年。

中国丝绸以其精良的质地和迷人的风采被欧洲人誉为“大地的鲜花和天空的彩霞”。唐代是中国丝绸制造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无论是花色品种,还是织造技艺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在辉煌多彩的唐代社会中,各种丝绸精品通过多种渠道汇集于唐都皇宫,而皇室贵族竞相择其上乘者制成佛教法衣或帝后服饰供奉于法门寺地宫释逝牟尼指骨舍利前以身事佛。当法门寺地宫被打开后,花团锦簇,五彩续纷的丝绸世界令人眼花缀乱,丝织品几乎布满了整个地宫,有五光十色的金丝架装,色彩斑谰的绣袱,灿烂夺目的加金织物等。据地宫内《物账碑》记载,地宫内有武则天、魏宗、僖宗、惠安皇太后、昭仪、晋国大人等皇室帝胄供奉释逝牟尼的各类丝织物700余件。包括绫、罗、绸、缎、锦、绮、绢、绣、纱、绘等30多种品类,堪称唐代皇家的一座地下丝绸宝库。这批丝织品几乎涉及了唐代各个时期、各个类型的丝织品精华,是我国唐代丝绸考古发掘中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纺织史、服饰史、织造技术史等以及研究中国丝绸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提供了最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吸引了不同国家的亿万信徒,它为全世界信徒描绘了一个极为魅力的西放极乐世界,这几枚由香料雕刻成的山脉,尖耸入云,以此来模拟西方极乐世界的仙境。

除宗教象征意义外,地宫内放香料可杀菌防腐。这些香料包括檀香,丁香,乳香,沉香。从这么高的品位来看,应是东南亚进贡来的。

如果把香料山看成是唐代的盆景,这枚香函应算是唐代微雕的珍品,这些实物不到两公分的佛菩萨像,眉毛、眼睛、手指、嘴唇清晰可见,姿态十分优美,樱桃小嘴上口红鲜亮。后边的力士胳膊非常强健三角肌突暴;梅花肚一如今日健美运动员,其比例适中,身材匀称,充满力量,给人以美的享受。

当年的考古工作者打开地宫大吃一惊,从地宫踏步到平台,撒满了唐代历朝的铜钱这叫“金钱铺地”。特别珍贵的是在此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玳瑁纪念币“开元通宝”。这是绝代珍品只有11枚。

五件蹙金绣是为捧真身菩萨特制的微形衣物,也是地宫内保存最完好的丝绸织物,依旧流光溢彩,是目前保存唐代规格最高,保存最完好的丝绸蹙金绣是一种工艺。蹙金绣是用金银丝盘结成各种图案,然后将图案固定在丝绸上的一种刺绣针法。这五件蹙金绣上所用的捻金丝加工复杂,它的中间是一根丝线,外面缠绕金丝,每米蚕丝上绕金箔3000圈。据考证当今世界手工捻金线的最细直径为0.12毫米,而l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在这种蹙金绣上所用的捻金丝的最细直径仅为0.06毫米头发丝还要细,堪称古今一绝。它们的刺绣针法精细纤巧,制作工艺精湛,质料考究,作为宫廷加金绣品,虽历经千载,依然色泽艳丽,灿然如新,不愧为丝绸史上的一大奇迹。

五瓣葵口高圈足秘色瓷碗,被定为国宝级文物,高圈足与碗壁比例恰倒好处,给人舒适之感。光薄的唇舌,向外翻卷,如一朵荷叶,俯视碗内总觉得有一汪擦不干的清水。

中国古代陶瓷与青铜器制造业很发达,而疏忽了玻璃的生产。玻璃的生产一直是我国的弱项,地宫出土的这些玻璃器皿是阿拉伯皇帝送给中国皇帝的礼物,唐懿宗为表示虔诚之心将这些当时视为国宝的玻璃器皿送入法门寺供养了舍利。

在20件玻璃中,没有两件物器的文饰是完全一致,这表明当年在供奉入寺时,玻璃器经过了认真的筛选。玻璃器上的刻花反映了典型的依斯兰风格,这些玻璃器属于依斯兰早期玻璃制品,它反映了当时玻璃制造的最高水平,不仅在我国罕见,在世界上也是很少见的,所以其中九件被定为国家级文物。值得注意的是这副茶杯茶盏可是唐代人自己所生产的,它的工艺造型明显沿袭了中国传统青铜工艺的浇铸法,反映了唐代人玻璃制造业在努力学习外国的同时还继承了本国的传统。达到了当时中国玻璃生产的最高成就,也表明了中国唐代茶道形成从煮茶向点茶的过度,由于点茶是将茶沫放入盏内直接开水冲注,因而表明这套茶具已能够经得起开水烧烫,司马光《资治通鉴》中认为玻璃器透明度好,不能用开水烫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商周被称为青铜器时代,唐代被称为金银器时代,近年来唐代金银器有三次重大考古发现,一次在浙江,两次都在陕西。其中法门寺是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次发现。

值得注意一个银盆,盆底是正在交欢的一对雌雄鸳鸯,艺术手法表现的极为坦诚大胆,这似与佛教不符,实际上它是含蓄的反映了男女双修的密教教义,此盆用于皇帝日常生活(脸盆),在寺院用于装香水洗浴佛像或烧纸钱等。银圆盆底部有同心圆圈,如同车床车出一样,它显示了当时机械加工的明显烙印。

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是高洁的象征,为佛门圣花。地宫出土这对莲花用白银片裁剪而成,微风一吹,莲花左右摇摆不定,仿佛连籽随时会被吹落。唐代工匠成竹于胸,简单明了的制作风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表示“忍辱”。这是成佛修行的第一步,在充满斗争的世界要成佛须先能“忍辱”。

一切生命离不开水的滋养,水是被认为最具有奉献精神的东西,地宫出土的两枚水碗,表示水供养,引申为“布施”,大乘佛教要求信徒不但超度自己还要不是众生,没有布施之心便无从言佛。

经长期的修行,修得一些正果,此时不能产生自满情绪。佛教要求弟子不断上进,这就是“精进”思想的来源。手炉、熏香器视为“焚香供养”。表示“精进”,香烟袅袅上升寓示不断上进的意思。

佛教有许多戒律,要求弟子持戒不能放任自己,这个粉盒表示“涂香供养”,涂香表示持戒,好像脸上香脂香粉可以隔除尘垢一样。佛教认为修行是长期的事,不是一蹴而就的,应保持一颗平常心,修行要像一日三餐一样。地宫供养器中的小盘子,银碟就表示饮食供养,象征“禅定”。

旗帜就是方向,力量来自于信念,一个佛教弟子应对佛的无边法力充满信念,不能有任何怀疑,地宫出土的银灯表示“灯明供养”引申为佛的智慧之火可烧尽一切烦恼。

实际上“忍辱”“布施”“持戒”“禅定”“精进”“智慧”是出家成佛的六种方法,六种道路,即六度。有叫“六波罗蜜”是佛教实现的六种大法。

钵盂是一种量器,为和尚化缘乞讨时所用,后来演变成为一种法器,在法会上钵盂盛水来救助饿鬼。

银如意出叫痒痒挠,后引申为法器,为菩萨所执,因为如意能达到人手达不到的地方,有人身难以达到的境界,所以用如意比哈佛的法力无边。

唐人最注重生活情趣,有品茶之风气,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一套完整的唐皇室金银茶具,是唐代宫廷茶文化的一个历史缩影和真实再现。据地宫内《物账碑》记载,这套茶具是唐僖宗的御用珍品,作为国宝重器奉献给佛祖真身舍利,以事虔诚礼佛的心愿,与佛教中的茶供养相吻合。可见当时的茶文化已是皇家礼佛的最高礼仪。该套茶具被评为十项世界之最之一,也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唐代宫廷茶事兴盛,在文人和寺院僧侣茶道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尚繁缛、群体,重等级、礼仪,表现了高度艺术化的茶文化活动和唐宫廷茶道。

地宫出土的这套茶具主要包括烘焙、碾罗、贮藏、烹煮、饮用等器皿。

金银丝结条笼子以金丝和银丝编结而成。笼体为椭圆形桶状,上有盖,下有足。顶部以金丝编织成盘旋而上的七层锥状物,象征七级浮屠。盖口与笼口以子母扣扣合,上下口及底边均以馏金银片镶口。整个笼体编结成网眼状,笼底亦镂空,原有木片垫底,出土时木片已朽。此器制作精巧细腻,玲珑剔透,是唐代金银编织工艺中绝无仅有的精品,代表了晚唐时期金银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

馏金鸿雁纹银茶碾子、银轴,由碾槽、辖板、槽身、槽座4部分组成。唐代人喝茶先要将茶叶烘焙干,碾碎过罗,加以作料,最后煮而饮用。这套茶具小巧玲珑,设计十分科学,是专门碾茶用的。

镏金仙人驾鹤纹壶门座茶罗子,仿木制箱匣体结构,由盖、身、座、罗、屉五部分组成。罗身上部为双层框罗斗,岁斗两端有空隙可来回抽动。岁屉用来呈接过罗的茶末。罗的出现是人对茶末的细度有更高要求的结果。唐代以前茶罗从末出土过,此件茶罗为首次发现,弥足珍贵。整件茶罗无论是做工,还是结构质地都呈现出了皇家的气魄。

馏金银龟盒,是贮存茶末所用,既可揭盖取茶,又可以从龟口倒出。整体造型惟妙惟肖,极富动感,实为稀世之宝。龟在唐人的心目中象征着吉祥长寿,作为茶具的装饰图案,则表现了唐皇室祈求圣寿万春、圣枝万叶的心愿,比喻饮茶有益健康长寿。

馏金蕾纽摩竭纹三足架银盐台,整件盐台近似为由一簇荷叶、莲花、莲蕊、荷叶秆组成的立体造型,并有摩褐、花草等附件装饰,新颖别致。唐人饮茶或调以盐、姜、椒等,盐台即为盛放作料的器具。历代茶书均未记载盐台,此器为首次发现。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这套茶具,向人们全面展示了从烘焙、研磨过筛、贮藏到烹煮、饮用等制茶工序及饮茶的全过程,系统形象地再现了唐代宫廷茶道的历史风貌,反映了唐代茶文化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为我们认识茶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关系提供了生动的实物资料,是不可多得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兼具的历史艺术珍品。

那么唐代人又是怎样吃茶?又是怎样烹茶的呢?他们是先将茶叶蒸干,然后拍成饼或团放在争笼中烘干保存,吃茶时,将茶饼取出,用这里陈列的鎏金银筷子,夹住茶饼在木炭上反复不停烘烤,第二步是碾茶,将烤好的茶饼用洁净的纸包好,放在木墩子上敲碎然后倒入茶碾子中碾砸,使之细碎。茶叶不得烤的太干,否则叫苦起茶来会绿烟乱飞。为了防止茶叶香味的流失,对茶碾子要求很严格,碾槽和碾轮空隙不能太大,窄而深的槽子,薄而重的碾子是最上乘的茶具了。这里展出的是皇家最精致最豪华的茶具。唐代人品茶图个真香真味,使茶味全部发挥出来,并且边茶末一同吃下去,要把碾好的茶末用网目在60目以上的细罗筛一下。这里陈列的茶罗子是唐僖宗皇帝小时吃茶用过的筛罗器,龟形盒是用来盛放罗筛好的茶面的。

品茶被唐人视为雅事,备茶的同时还要备水,水不要烧的太过,要恰到好处,这里陈列的四件盐台是干什么的呢。原来古人在茶里要放盐的,古人在饮茶前还要吃一些小食品,例如粽子,水果等垫垫肚子,压压茶的苦涩味,这此小食品称为茶点,这进而的碟子、盘子是用来装放茶点的。

最后陈列的一副玻璃茶杯茶盏是很珍贵的文物,被茶学界称为“玻璃茶具的始祖”反映了唐代饮茶从锅中烹煮向盏中冲注的形式上过渡,唐代茶文化是科学,艺术,生活碱者高度的结合,唐代两种茶道形式是现今日本茶道貌岸然的母源。后来日本的谴唐使学问僧将唐朝饮茶法带回国民族化形成了现今日本的茶道,今天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都很重视茶文化研究,这所有一切都得益于我国唐代的饮茶文化。

从珍宝馆的出来,来到了法门寺的后院,首先见到的一座大殿叫铜佛殿,位于法门寺院山门之后,真身宝塔之前。铜佛殿建于1769年,后经历了多次修补,现保存的是清光绪年间重修的建筑。殿内供奉的主尊为佛教教主释迹牟尼的造像。

在释迦牟尼的身旁,塑有两位比丘立像,年老者为逝叶尊者,年少者为阿难尊者,是释迦佛的两位弟子。逝叶因苦修行而著称,人称头陀第一,阿难为佛祖之堂弟,记忆惊人,人称多闻第一。佛陀去世后,逝叶和阿难率500弟子汇集王舍城,对佛陀一生说教的内容进行忆诵修证,确定教典,史称佛教第一次集结。阿难根据记忆,把佛陀在不同地点对不同人所说的教法一一讲述,其他人修补更正,这样便出现了佛教第一部经典《阿含经》。

释迦佛的两侧,塑有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他们是释迦佛的两大胁侍菩萨。文殊菩萨手持如意,坐于狮座之上,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萨有很高的地位,为众菩萨之首,又称法王子,他为智慧的化身,协同释迦佛宣讲佛法。普贤菩萨头戴宝冠,坐于白象之上。普贤菩萨作为释迹牟尼佛另一胁侍,又称十大愿主或十大愿王,普贤象征真理。

铜佛殿的东西两侧,是十八罗汉,罗汉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成果,佛涅磐之前,嘱咐他们不要涅磐,常住世间为众生培福德。罗汉在佛教中的地位低于菩萨。所以铜佛殿也叫罗汉殿。

在殿的后部,塑有韦驮天,为佛教的护法天神。

穿过铜佛殿,迎面是一座雄浑高大的砖塔——“法门寺真身宝塔”。但我们看到的是1987年开始重修而成的,法门寺自古因安置于释加牟尼佛的指骨舍利而著称于世,也是因舍利建塔,因塔成寺,佛殿中记载,公元前485年,释加牟尼灭度,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教,为了使佛光远大,将佛祖骨分成八万四千件,分藏于世界各地,并建成八万四千座塔。我国有19座,佛祖舍利塔,法门寺塔是其中的第五处。所以最初的法门寺叫阿育王寺,法门寺塔叫阿育王塔。这是法门寺的中心建筑物,塔身屹立院中,塔顶指向湛蓝的天空,塔身上刻着“真身宝塔”4个大字,塔周有迥廓,廓内有云龙图案,中间有金粉彩画。

该塔于1988年11月9日修葺一新,向世界开放的。重修的真身宝塔高47米,巍峨耸立,仍8棱13层,从第2层至第12层,每层供置8个佛龛。塔内新设有旋转梯可登高远眺。

围着真身宝塔转了一圈,紧接着又钻进了法门寺宝塔的地宫,地宫是游人和香客进寺院朝拜的主要场所。隧道是地宫的主体,据说,原地宫隧道入口很小,基本呈正方形,刚好能容一个人爬着出入。蹲下来向隧道里看,里面有灯光照射,可依次看见前室、中室、后室和秘龛,这四个部分之间都有两扇刻着雄狮的石门,四枚舍利子原来就是放置于这四重内室的。但现在,所能清楚看到的是前室两旁靠着的两道石碑:一道是《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叙述了唐代六次迎佛骨的历史;另一道是《物账碑》,该碑堪称唐代记载物品最多的一个账单,对地宫内文物的名称、重量、尺寸、制作工艺、质地、纹饰、配件等进行了详细的登载,而且账物相符。地宫展厅墙壁及中心立柱上刻着的梵文字母,和浮雕组图、彩绘像等组合在一起,表现出了佛教特有的神秘氛围。

现在游人通过宽厂地宫隧道自如进入法门寺地宫,这都是在1997年经过重新整修的,于1998年农历十月初一,即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纪念日,举行开光仪式,并对外开放的。

1987年开春不久,文物考古工作者便开始对法门寺塔进行考古发掘,2月27日开始对塔基进行发掘,到4月2日当洛阳铲打到石板上,清理了埋土以后,露出一米见方的大理石盖,西北角有三块碎石,人们把碎石刨开,一个地洞显露了出来。10点多钟太阳直射下去,底下云雾缭绕,看起来很神秘也很壮观,那里面是金碧辉煌的金银器。尽管当时还不清楚地洞下面究竟有什么,但人们知道,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即将诞生。

考古人员迅速掩埋好洞口,然后按科学的程序,在塔基的正南面找到了进入地宫的通道。在挖掘出19级青石台阶后,一道石门显露出来。

考古人员巧妙地打开了石门上一把锈蚀的铁锁,这把锁已默默锁住佛塔之下1113年的光阴。

第一道石门后面是长长的甬道,甬道的地面铺了一层厚厚的钱币,总数大约有两万枚,其中13枚用玳瑁制成的纪念币,是中国钱币考古的首次发现。

甬道尽头又是一道石门,石门前立着两块刻满汉字的石碑。一块碑上的文字,记载着从阿育王分送舍利于法门寺供奉,到中国历朝特别是唐朝皇帝供养佛指舍利的盛况;另一块碑上详细记录着为供奉佛指舍利捐献物品的名称、数量以及奉献者的姓名。两块石碑告诉人们,那个记载与传说中神秘的佛指舍利和无数珍宝是存在的。

虽然由于塔身的巨大压力、地震以及年代久远,造成了天顶和地面损毁,但考古人员发现,洞内放置的物品却安然如初。一千多年前的阿育王塔依旧色彩夺目,它用整块汉白玉雕成,塔的四面雕刻着身姿婀娜的菩萨像,朱红色的裙裤和粉绿色的披带,就像刚刚画就的一般。

在一个白藤箱中发现的已经粘成一堆的丝绸服装,更让考古人员兴奋不已。此前人们根本不知道唐代皇家丝绸是什么样的,而这次发现的箱子里一共有几百件衣服,里面有惠安皇太后的,甚至包括武则天的裙子。遗憾的是,大部分丝织品已经炭化和部分炭化。但在炭化的丝织品中,人们惊讶地发现有5件蹙金绣竟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在显微镜下人们发现,这5件蹙金绣的金线是用黄金拉成的,它们平均只有0.1毫米,最细的地方仅有0.06毫米,比头发丝还要细,就是现代的高科技手段也很难达到这样的工艺水平。正是这些镶嵌在织物中的金线阻挡了时光的侵蚀,让人们在1000多年后还能一睹唐代丝绸的真容。

当考古人员揭开已经破碎的大理石盖板,直接从顶部进入时发现,这间石室中摆满了珍宝,其中金银器就有121件,各种珠宝玉石400多件……

在金银器中,最奇妙的是两个鎏金银质圆球,叫“香囊”,在球内的小碗中装上香料,点燃后香气就从镂空的纹饰中溢出。当年,它们是被悬挂着使用的,为了防止香囊晃动时香料流出,工匠们在内部装了两个平衡环,圆球滚动时,内外平衡环也随之滚动而香碗的重心却不动。这种平衡装置,与现代运用于航海、航空的陀螺仪原理完全相同。

锡杖相传是佛祖释迦牟尼出行时驱赶毒蛇害虫用的,后来演变成佛教权威的象征。这次出土的长1.96米的双环12轮鎏金银锡杖,一共用去了62两黄金、58两白银。杖首两个金轮上套着12枚雕花的金环,金环围绕着两重象征圣洁的莲花宝座,顶端是一颗象征智慧的宝珠。如此巨大而精美的锡杖,在全世界的佛教法器中都是独一无二的,被称为“世界锡杖之王”。

地宫中的第三道石门后是地宫的中室。一顶硕大的汉白玉灵帐几乎把中室占满了,灵帐顶端罩着3件用纯金罗纹线和丝线交织而成的袈裟,旁边还放着一双金丝绣鞋。考古人员在灵帐后边发现了一只已经腐朽的檀木箱,箱中装满了瓷器,初看起来,这些瓷器不过是碗碟一类的生活用具,但仔细端详发现这些瓷器的颜色非同一般。这就是秘色瓷,秘色瓷是青瓷中的顶级之作,烧制工艺非常复杂,每一件成品都是珍品,在当时比金银还贵重,只作为贡品献给皇室。由于烧制工艺早已失传,现代人从未见过真正的秘色瓷,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这些秘色瓷器,不仅揭开了这个千古之谜,也让今天的人们有幸看到当年只有皇帝才可享用的瓷宝。

此外,在法门寺地宫中室,考古人员还意外地发现了20件玻璃制品。在煤还没有被广泛使用前,玻璃制品几乎可以与珠宝钻石等价。当时只有伊斯兰国家才掌握精湛的玻璃烧造工艺,因此,考古专家相信,这些玻璃制品来自异域,玻璃器上的纹饰有着典型的伊斯兰风格。刻纹玻璃在伊斯兰早期十分流行,但像这样完好无损保存下来的整件器皿却极为罕见,其中的玻璃盘被认为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伊斯兰釉彩玻璃。

仿佛冥冥之中的安排,1987年5月5日凌晨1点,在古老的东方历法上恰好是佛诞生的时刻,那个千百年来在民间流传、在古籍中记载、在信徒心里膜拜的佛指舍利真的在法门寺地宫出现了……

地宫内的挖掘已接近尾声,只剩下前室的阿育王塔、中室的汉白玉灵帐和后室的一个用丝绸包着的大包裹没有打开。考古人员开始小心地解这个包裹已经炭化的结。大约用了两个小时,他们成功了,光彩夺目的宝函露了出来。宝函一层套着一层,最外面是檀香木的,已经朽烂,接下来是金、银、玉、珍珠镶嵌的各种宝函,一共套了8层,最里面是一座闪闪发光的纯金四门小塔。

考古人员把那个宝珠顶的单檐四门纯金塔动了一下,发现它是可以移动的,然后就把盖子揭开,在塔座上有个银柱,银柱上套着一个白色的管子,完全和真身志文塔上面说的佛指舍利一样,那就是佛指舍利!考古工作人员无不激动!这是第一枚舍利长40.3毫米,上下俱通。

人们激动过后仔细鉴定,发现这枚舍利是玉质的。就在人们有些失望地离去前,一位年轻的考古人员无意间发现,已经清理空的地宫后室,有一个角落有片松动的浮土。挖开浮土后,一个密龛显露出来,密龛中有个不大的包裹,里面是一个锈迹斑斑的铁函。打开铁函,里面又是一层套一层。银函内是檀香木函,木函里有一只镶嵌着硕大宝石的水晶棺椁,最里面是洁白的小玉棺,一枚佛指静静地躺在玉棺里!法门寺的高僧们已经开始顶礼膜拜。

接下来,第三枚在后室秘龛五重宝函里的白玉棺内发现,管状,长37毫米,白中泛黄。第四枚舍利藏在前室彩塔绘菩萨阿育王塔内,色泽形状与第一枚和第二枚相似。经国家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和副会长周绍良先生坚定,其中第三枚是灵骨,即佛祖的真身指骨,是至高无上的佛祖释迦牟尼真身指骨。其余三枚为影骨,是为保护真骨而命人仿制的。但在佛教徒的眼中,影骨也是圣骨,与有同等的意义。

法门寺鉴院智严法师介绍说,据史料记载,指骨不像其他舍利,其他舍利还有同类的舍利还有若干处。但指骨世界上只有惟一的一枚,就是法门寺的这个指骨。那么为什么会有一骨三玉四枚佛指舍利呢?

据说,唐代第15位皇帝唐武宗不喜欢佛教,他上台后,颁布法令抑制佛教并要毁灭佛骨。公元841到845年连续进行了5年的灭佛运动,法门寺当时受破坏最重。石碑上记载,就是要把舍利调到武宗的面前当殿碾碎。在这个时候,法门寺的和尚冒着生命危险把舍利保留下来,搞了一个复制的,把皇帝搪塞过去。

法门寺地宫中的四枚佛指舍利,与这一说法吻合起来。一枚真身佛指,是灵骨;三枚玉质佛指,是影骨。影骨既是保护真身的复制品,又是真身的影像。就像有人把它们比作天上的月亮和水中的影子一样,能分虚实,但不分真假。

佛的世界充满玄机。当法门寺地宫中的珍宝终于被转移到精心修建的博物馆展厅时,人们却发现还有更多的谜团没有破解。用大理石砌的地宫为什么全部涂成了神秘的黑色?为什么法器上凡有空隙的地方都刻着各种菩萨像?为什么这些菩萨像跟一般佛教寺庙中的不一样?所有珍宝的摆放似乎是有秩序的,但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秩序?又有着怎样的内涵呢?

今天,考古专家们仍在不断地努力发现与认知,但要完全破解法门寺地宫中的秘密,尚需足够的时日和更深的思考。

经重新整修后的地宫入口处有四个大字念“入 涅盘城”,这里的涅盘是指寂灭无明,解脱烦恼,达到不是生不灭的境界。“入涅盘城”是说进入了佛教的最高境界,无漏解脱,净化自身灵魂,做到乐善好施,利乐有情。

左侧墙上是两个飞天拥护的**和佛手,**常转指佛法不灭,佛力无边,时刻为众生指引着除障业,断烦恼的途径.右侧墙上是密宗十大高僧中的五位——龙猛,龙智,金刚智,善无畏和不空。

密宗是佛教的一个部派,也叫密乘或密教,是成佛的速成法,也就是手打印契,口诵真言,心想佛教教义和佛的功德,在佛和菩萨的帮助下可以快速成佛。

在八世纪的时候,密宗出现了《大日经》和《金刚顶经》两部大法,对密宗的仪轨进行了总结和补充,唐开元年间,印度高僧善无畏和金刚智携弟子不空到唐朝传法,善无畏传《大日经》,金刚智传《金刚顶经》,后来不空把两部大法融为一体进行弘扬,历史上把这三个人称为“开元三大士”。

再以后,不空的弟子中国僧人惠果创造出了曼荼罗图示法,即用曼荼罗图画把密宗的教仪,佛的功德法力,佛教徒修习过程都表现出来。

曼荼罗是坛场的意思,即密宗修行时专门布设的佛和菩萨聚集的坛场,在此修行可得到佛的加持而快速成佛,在既定的坛场中,以专门的梵文代替绘画佛菩萨,称为种子曼荼罗,只画个别佛菩萨所执法器来代替,称为三昧耶曼荼罗。

正对的墙上是密宗胎藏界种子“阿”,表示进入了胎藏界曼荼罗法界,代表佛的功德,修行,法力的曼荼罗称为胎藏界曼荼罗,它以《大日经》为根本大法,以毗卢遮那佛为主尊,强调宇宙的物质性,因其象胎儿和母体的关系一样,父母的遗传基因如果充满慈悲,这个胎儿则以善为本心,他长的越大越成熟,善心慈悲之愿就更大,能更好的普济众生,这种慈悲之心是遗传得来的,所以叫胎藏。

天花板上是四只伽陵频迦鸟,这是一种人首鸟身的神物,它优美的叫声能向众生传播佛音。

下楼梯以后,就是地宫的前厅,这里是舍利供养曼荼罗法界的护摩部,两侧由四大天王守护着。东方持国天王双手拄剑,护持国土,安抚众生;南方增长天王手握慧剑,能折服邪恶,增长智慧;西方广目天王左手执弓,右手执箭,以净天眼观摩世间众生,司掌处罚恶人,令起善心;北方多闻天王常守护道场,听闻佛法,能赐福胡财。这四大天王威风凛凛,各司其职的维护着佛法。

地宫的大厅的入口,门楣上刻着一对朱雀,整个地宫全长21.12米,面积有31.48平方米,俯视呈甲字形。前室、中室、后室、秘龛各供佛指舍利一枚,数千件唐皇室供佛珍宝按照佛教的最高仪轨和礼佛阵容放置其中,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时代最久、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由踏步漫道,平台,隧道,前室,中室,后室和秘龛七个部分组成,是目前世界上等级最高,年代最久的佛塔地宫,地宫内安放着金胎合曼舍利塔,供奉着特级一号舍利,这是在1987年5月5日凌晨1点发现的,也就是农历四也初八,佛祖第2552个生日时被发现的,这枚舍利为玉质,管状,高4.03厘米,宽2厘米,重16克,内壁有七个褐黑色小圆点,形如北斗七星。

地宫的踏步漫道,供放着捧真身菩萨像,正对着这枚舍利朝拜,犹如在朝拜佛祖,两侧墙上是汉白玉浮雕的坚牢地神,墙上还有赵朴初先生手书的两通碑石,左侧是《舍利出土赞歌》,右侧是《志文碑》,记载了法门寺的历史。

头顶是密宗五方五佛种子图,五佛各用一个梵文字母表示叫做五佛种子,它是五佛的象征,也就是中央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代表法界体性智;东方阿閦佛,代表大圆镜智;南方宝生佛,代表平等性智;西方阿弥陀佛,代表妙观察智;北方不空成就佛,代表成所作智。密宗认为,有了这五种智慧,即使你吃肉,喝酒,不禁欲,也能达到佛的境界,可以肉身成佛。

顶部中间二龙绕杵代表天龙八部,这是佛教的护法队伍,分别是:天众,“天”是指天神,也就是大梵天,帝释天,四大天王等二十四诸天.在佛教中,天神的地位也不是至高无上的,它的寿命到了也是会死的,天神临死前有五种症状:衣裳垢腻,头上花萎,身体臭秽,腋下汗出,玉女离散,这就是所谓的“天神五衰”,是天神最大的悲哀;二是龙众,龙是指神,主管兴云降雨;三是夜叉,它是能吃鬼的神,又有敏捷,秘密,轻灵的意思,现在所说的夜叉大都是指恶鬼;四是乾闼婆,它在梵文中是变幻莫测的意思,象魔术师也叫乾闼婆,海市蜃楼也叫乾闼婆城,这是一种不吃酒肉,只寻香气作为滋养的神,据说有6333个,是一群专门为佛唱赞歌的音乐家,飞天就是中国化的乾闼婆;五是阿修罗,这种神男的特别丑陋,女的特别美丽,阿修罗王经常和帝释打仗,因为阿修罗有美女而无美食,帝释有美食而无美女,双方互相嫉妒抢夺,总是打的太内翻地覆,我们常把尸横遍野的大战场叫“修罗场”,就是由此而来的。六是迦楼罗,也就是中国神话中的大鹏金翅鸟,两个翅膀相距336万里,每天要出一个龙和500条小龙,到它命终时,诸龙吐毒,无法再吃,于是上下翻飞七次,飞到金刚山顶上命终。由于体内积蓄的毒气太多,临死时毒发自焚,肉身烧去后只留下一颗心,颜色为纯青琉璃色;七是紧耶罗,它在梵文中是“人非人”的意思,它形状象人,但头上生有一只角,所以叫“人非人”,它善于歌舞,是奏法乐的歌神;八是摩侯罗迦,即大蟒神,人身而蛇头.以上这八部众,以天部和龙部最重要,所以叫天龙八部。

四个角是地水风火四大天神,表示地,水,风,火和含在其中的空,识等六大缘起的哲学神话。密宗认为,宇宙是由地水风火空识这六大性能所组成的,因缘在不停的运动变化着,包括佛自己,宇宙的真相就是它的最高法界。

地宫的正厅,也是地宫的核心,由中心塔柱,围墙和顶部组成,全面展示了佛法主要教义和舍利供养曼荼罗坛场。

中心塔柱和地面上的真身宝塔是相连的,用汉白玉雕成,共有八面三层.南面是唐代地宫,期于七面各有一个佛龛,其上供奉的舍利是金胎两界大日如来的象征,和供奉的四方四佛组成唐密曼荼罗坛的最高领导层,也就是法界的政治局。

周边围墙上半部分的铜像都是表面镀金,内容以五重宝函中的第二重为依据,包括慧门十六尊,定门十六尊,二十天,八大明王和贤劫千佛等。

佛本生故事记载了佛生前化身为国王,商人,动物等,行善积德的故事,通过因果轮回劝化众生多行善,不作恶。

盛装特级二号舍利的汉白玉灵帐,高164厘米,边长43厘米,帐座为须弥座,下有禅座,每面都有托座金刚力士,是唐中宗李显命华严宗祖师法藏敬造的,曾供奉过佛指舍利,是国宝级文物。

我们现在看到的地宫,其内地宫为唐代法门寺地宫的原型,外地宫为1987年重修宝塔时所建的,外地宫可谓金碧辉煌,富丽典雅。地宫内壁雕刻着佛本生故事和八大处圣迹。顶部为镀金的各种曼茶罗铜板佛、菩萨造像。在地宫的后部中央,供奉着释逝牟尼佛指骨舍利。

从地宫出来抬头就看见一座古色古香的仿唐式建筑——“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位于寺院上院中心地带,原殿建于1884年,为三开间大殿。1992年寺院澄观法师、静一法师筹资600万元,重建唐风大雄宝殿。新的大雄宝殿于1994年落成开光的,大殿为五进七开间,总面积731平方米,正面的佛龛中供奉的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金身塑像,由于历史上的法门寺是显密两教兼容的寺院,因而该大殿在布设上采用了显密两兼的做法。里面还供奉有佛教密宗教派的五方佛,分别代表五个方位东西南北,中间为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佛),两侧分别为东方阿明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五佛并坐,各事一方。在五佛的两侧,为24诸天,代表天上的二十四天神。这里是僧众日常举行法事活动的主要场所,整体具有唐代宫殿风格,据说为陕西目前最大的佛殿。

大殿门上匣额 “大雄宝殿”四个大字为我国原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生前所题,殿前有文怀沙先生撰写的对联:“法、非法、非非法、舍非非法,门、无门、无无门、大无无门。”

悬于大雄宝殿东侧钟楼上的大铁钟是1472年铸的,重3600斤,钟体铸有阳文,是一部完整的《金刚经》。其铸造技术的高超与钟声的宏亮,是关中塔庙中少有的。由于法门晓钟的特殊声誉,从古到今,许多文人骚客对其赞誉有加。

从大雄宝殿出来便进了卧佛殿。卧佛殿位于寺院东院,其内供奉的卧佛长2米,重5吨,系用汉白玉雕刻而成。

卧佛是释迹佛留给人间的最后一个形象。在他80岁感到将要离去时,召集弟子,并告诉他们,我虽然要离开你们了,但我说的法你们还记着,依法修行吧!说完后即头枕右手侧卧入涅槃。而依法不依人的弘法原则也由此产生。遵循这一原则,弟子们在释迹灭度不久以其弟子逝叶、阿难、优波离主持了第一次集结,整理了释迹讲过的法理,这是佛经、戒律的最初形成。过了几百年,又进行了两次集结,佛经才较完整。正是由于对释迦佛说法讲道的不同理解,才形成后来的各个宗派。

游览完法门寺后,对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法门寺文物,以佛教密宗礼佛之完美形态,向当今世界展现了千年之前大唐文明的风采神韵。

文化名人季羡林在他的散文 《法门寺》中写道:“这里到处是诗,美妙的诗;这里到处是梦,神奇的梦;这里是一个诗和梦的世界。如今又出现了如来真身舍利,它将给这个诗和梦的世界涂上一层神光,使它同西天净土、大千世界联系在一起,生为西安人,生为陕西人,生为中国人有福了。”

今天有缘踏上了这块神奇的佛教圣地,礼拜了佛祖真身舍利,观赏了这批“穷天上之庄严,极人间之焕丽”的大唐皇室珍宝,有一种不可言传的幸福之感。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推荐相关游记更多

更多相关问答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宝鸡483
2007陕西旅游(游记,三十一)世界第九大奇迹“真身宝塔”——宝鸡法门寺(宝鸡法门寺珍宝馆)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旅游攻略导航

宝鸡旅游攻略指南? 携程攻略社区! 靠谱的旅游攻略平台,最佳的宝鸡自助游、自由行、自驾游、跟团旅线路,海量宝鸡旅游景点图片、游记、交通、美食、购物、住宿、娱乐、行程、指南等旅游攻略信息,了解更多宝鸡旅游信息就来携程旅游攻略。

陕西旅游快速入口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

      最新游友动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