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7

走遍京北长城 —延庆、昌平篇

编辑
天数:6 天 时间:9 月 人均:50 元 和谁:夫妻

      

                                                                                  序

       长城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古代防御工程,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文物古迹。据考证中国最早的长城出现于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战争频繁,燕、赵、魏、韩、秦等都在边界筑起了小段长城,其中公元前688年修建的楚国长城是中国最古老的长城,被中国长城学会秘书长董耀会称之为“长城之父”。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将燕、赵、秦原有的北方长城连接起来,筑成西起甘肃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万余里。此后汉、晋、隋、唐、宋、辽、金、元、明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清朝也是到了康熙时才决定不再修长城。长期以来中国的外部威胁始终来自北方,秦汉的匈奴、唐代的突厥、北宋的辽、南宋的金、明代的蒙古瓦剌等,为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劫掠,历代的汉族封建统治者大都热衷修筑长城,其中尤以汉代和明代为最,汉代的长城最长,分南、北两线,长度超过两万里,明朝修筑长城更是不遗余力,200多年中几乎没有停止过,是长城修筑史上最后一个高峰,在建筑工程技术和防御设备方面也有了许多的改进和发展,是长城防御工程技术发展的最高阶段。

中国早期的长城多为土筑,大多已坍塌损毁甚至消失,至今已基本无存,目前人们常说的万里长城多指明长城,所见到的长城遗迹也多为明长城。根据国家文物局2012年发布的长城资源调查成果,中国历代长城分布于15个省区市404个县市区,总长度达21196.18公里,其中明长城的长度为8851.8公里,除去2000多公里自然天险作为墙体的段落外,其中人工墙体长度为6259.6公里。2016年11月国家文物局发布的《中国长城保护报告》显示,以长城长度论,内蒙古占31.5%居首位,河北占近19%,甘肃、辽宁、陕西分列三、四、五位,北京占5.38%,仅居第六,但多为精品。

长城主要分布区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陕西、甘肃、青海、宁夏10个省、区、市,其主线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东部地区明长城以石砌包砖、黄土包砖或石砌为主,西部地区则多为夯土构筑。明长城资源保存相对完整、形制类型丰富,砖石结构的明长城大部分分布在河北和北京境内,其中以戚继光修筑的山海关至居庸关一段最为精致,建筑水平最高,保存状况也最好,但2014年中国长城学会的调查显示,长城保护状况不容乐观,以明长城为例,在6千多公里的人工墙体中,目前保存较好的510多公里,仅占8.2%,保存一般、较差、差的占60%,已消失的1960多公里,竟占31%,也就是说万里长城现已不足万里了。

       长城的形象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每个人身份证的背面就是万里长城的雄姿,长城与大家朝夕相处,形影不离,每一个中国人都熟悉长城,但对长城的认识上仍存在许多误区,在此试举几例:一是孟姜女哭长城,这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但据最新考证,这个传说纯属子虚乌有,凭空捏造,系后唐一文人和尚移花接木所编篡,其原型是战国时期的杞良妻,杞良从军出征战死,其妻闻讯痛哭,哭倒的也不是长城,而是都城城墙,此文人和尚将其改编后套在秦始皇头上,此后便以讹传讹,越传越真了,至今山海关还设有孟姜女庙;二是明长城的起止点,过去一般的说法是东起山海关,西止嘉峪关,实际上明长城最东端在辽宁丹东附近的虎山南麓,故称虎山长城,始建于明成化五年即公元1469年,由于损毁严重,1992年曾进行修复,而汉长城在西北延伸得更远,最西端在嘉峪关以西400多公里的敦煌玉门关,在古代玉门关和其南面的阳关之外便是塞外西域诸国,荒无人烟,黄沙漫漫,所以诗人曰“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但由于年代久远,汉长城遗址基本只余一道土埂,阳关也仅存半座汉代烽燧了;三是太空看长城,这也是一个美丽的现代版神话,说在太空的宇航员遥望地球,肉眼唯一能看到的人工建筑只有中国的长城。此说法现已得到否定,长城虽长达万里,但宽度只有几米,在太空之上用肉眼根本看不清长城,这则消息只能满足国人的虚荣心,但却缺乏科学依据;四是长城的实际作用,虽然历代统治者热衷修筑长城,但从历史上看,长城和国外一些著名的防线一样,除了在少数几个局部战役中曾发挥过阻滞功能外,最终并不能挡住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马蹄,甚至还发生攻陷京城、连皇帝都被北掳的“靖康之难”,倒是元、清两朝北方无战事,特别是清朝统治者深知此道,善于与蒙族搞好关系,于是长城的作用日见式微,修建工作逐渐停止,实际上到了18世纪的晚清,中国的外部威胁已从北方转到东南沿海,长城更无用处。我认为,今天人们游览长城,应主要关注其历史和建筑价值、营造艺术。

       我是一个名符其实的“长城控”,对长城怀有特殊的感情,早在1992年就已游览了八达岭和山海关老龙头,2005年我曾独自一人沿河西走廊东至甘肃,到明长城最西面的终点嘉裕关一游,此地为明朝大将冯胜于1372年修筑,比山海关还早10年,是长城沿线最大的关城,工匠们对所用建筑材料计算精准,建完后仅多余出一块墙砖,还放在关城上。2016年我登上位于中朝界河鸭绿江畔的虎山长城,看到了“万里长城第一步”的一号墩台,据了解虎山长城始建公元1469年,努尔哈赤在修柳条边时将其拆除,上世纪90年代初,经过罗哲文等长城专家学者实地考察认定为万里长城东端起点,使教科书中的传统说法得以改写,当地政府在遗址上重新修复。北京作为明朝首都,是国家防御的重点,也是长城修筑的重点,在其东北、西北和正北方向还筑有内外两道长城,因此,北京北部一带的延庆昌平怀柔密云区,明长城遗迹最为密集,也是万里长城中保存最为完整的精华地段。作为一个“长城控”,我立志走遍京北长城。

                                                                                    八达岭

        在万里长城的众多景区中,八达岭闻名中外,长期以来一直是北京热门景点之一。根据我的研究,八达岭至少拥有三个“最”,一是修复开放最早,清末民国时八达岭基本荒废,经郭沫若提议1953年就已大部修复,辟为旅游区,因此,八达岭是明长城中修复最早、向游人开放最早的景区;二是游客人数最多,大多数人到北京游长城,不一定去慕田峪、居庸关,但八达岭一定是首选,实际上在全国众多的长城景区中,八达岭也应是游客最多的一处;三是光临的外国元首最多,竟高达500多人,央视曾介绍过一位专门为外国元首导游讲解的老者,其中就有提及攀登八达岭的尼克松、撒切尔、戈尔巴乔夫等,可见外宾来华访问时外事部门一般都安排在八达岭,将其作为展示中国长城的主要窗口,这是其他长城景区所不具有的特殊之最。对于如此热门的景点,游人趋之若骛可以想象,1992年我首次登临的长城就是八达岭,是在北京前门上车的所谓“一日四游”中的最后一项内容,在经过几处人工景点后,到长城脚下已无多少时间,只能坐缆车上下,真正在长城的时间大约只有半个小时。前不久在央视新闻中看到,这种骗人的“一日四游”还存在,可见其生命力之顽强,十余年来不知骗了多少外地人。这次去八达岭我行前作了充分的准备,并专门选择了个非周末的日子前往。根据事前攻略,八达岭位于北京西北部昌平区,距京城80公里,前往的方法至少有4种,一是在前门箭楼西南角坐游1专线车,二是在黄土店站乘市郊S2和谐号列车,三是在德胜门坐919路公交,四是在同一处坐877路直达公交车,我选择了最近、最快的第四种。9月21日起了个大早,坐地铁2号线积水潭站下B2口出来,一路向东是长廊式的公交场站,路旁不断有明确的指示牌,根本无需张口问路,德胜门箭楼正后方就是877路上车点,919路也在此发车,但因途中要停15站,几乎无人坐,而877路却排着很长的队,看来我的选择也是大多数人的选择。排队虽长,但公交车载客量大,第二辆就轮到我们,一人一座,不能站人,车况良好,坐垫舒适,还配备一名讲解员,介绍八达岭情况和注意事项,途中除居庸关外一路不停,直达终点。此次是重游八达岭,上次是1993年,在北京前门被骗上10元一日游的车,到八达岭已是下午二、三点,坐缆车上去随便逛逛就下来了,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印象,此次一定尽兴细游,不坐缆车,走完全程。80分钟后我们于9点半到达八达岭前山,这里地势局促,两边是山,停车场和商业街都位于沟底斜坡,虽不是周末却也熙熙攘攘,人声鼎沸,不知节假日会挤成什么样,但来回走了一趟却未发现售票处,穿过商业街上坡再右拐才看到瓮城东门,上有明嘉靖年额题“居庸外镇”,没有城楼建筑,显得狭窄简陋,瓮城也不大,东、西门之间仅64米,西门外有明万历年额题“北门锁钥”,实际上此处仅为隘口,并非真正的关城,瓮城东、西门的额题说明八达岭只是居庸关的“外镇”和“北门”,即居庸关的前哨阵地和外围防线,但古称“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明朝在此修建长城历时长达80余年。

       登上瓮城北的城台,长城在两侧向山上延伸,以此为界可分为南、北两段,南段长1176米,有7座敌楼,最高处为南4楼;北段长2565米,有12座敌楼,最高处为北8楼,这些空心敌楼为戚继光首创,上层可站岗值守,下层可藏兵储粮。我先左拐向南,原计划1小时往返,但我走过约500米处的南3楼不久,发现南3楼至南4楼之间山势陡峭,游人锐减,而在此观赏对面婉延如龙的北段长城已是最佳角度,北1至北8楼尽收眼底,便放弃前往150米处的南4楼,掉头返回至城台,仅用半小时。

北段是八达岭的重点,游人如潮,拍照困难,周末将更拥挤,据说国庆时1小时只能走30米,

其中北4楼前这段景观最佳,其典型特是楼前墙体有一道左拐的有力转折。北4楼已15次登上邮票画面,最著名的是普票21中8分的《万里长城》,曾在我脑中留下深刻印象,习近平办公室墙上的长城画作就是北4楼,

因此,人称“万里长城第一楼”。过北4楼后,城墙左拐向上是北5至7楼,但过北6楼后需走下城墙,再从右侧小路行至缆车上站处才能再回到城墙上,在攀登北8楼途中回望,才知北7楼东侧下方是近90度的悬崖峭壁,长城无法修建,留下一段空白,形成墙体中断的特有奇观,当年的士兵来往北7、8楼都只能从墙外绕行。

长城在前面的山脊上右拐左弯,宛如游龙,

向前看北8楼遥遥在望,我一鼓作气冲上八达岭长城最高处,

这里距起点的山下瓮城约1500米,长城由此向东急拐下行,但游客骤减80%,过前往缆车的栈道口后人更少了,其实这一段全是下坡,景观也不差,正如网友说的“景美人少”,游览也更加从容,我一直走过北11楼,此处地势较低但山风强劲,吹得人都站不住,前方不远便是北12楼,

我们由此下城,时间刚过中午12点,比原计划提前1小时,八达岭的行程到此结束,19个敌楼走了15个,城墙上的路程3.5公里,基本按原计划走完。下城后沿沟底过熊园一直走到停车场,前往长陵的879路公交起点站就在877路旁的柳树下,但车次更少,据说每半小时才发1班。

                                                                             居庸关

       居庸关在汉朝时就颇具规模,现存关城也是徐达督建,有南北两个关口,北面即为居庸关,明朝时其历史地位和作用远超八达岭,为“天下九塞”之一、“太行八陉”的军都陉所在,也是明长城内三关的东关,战略地位极其重要,非八达岭可比。作为北京西北门户,这里地势险要,常年兵患不断,从东汉匈奴、元初鲜卑、南宋金人攻辽、蒙古伐金均由此进犯,是兵家必争之地,附近还有长18公里的关沟,山峦重叠,树木葱郁,春天里更是山花烂漫,景色宜人,即古代燕京八景之一的“居庸叠翠”。北京来此比八达岭近20公里,去八达岭也必经居庸关,但如今风头已被八达岭盖过,来此游览的客人并不多,879路公交满满一车乘客,在此下车仅有2人,景区售票处前更是门可罗雀,回京的交通也没八达岭方便,保安告之3号停车场有昌20路公交车至昌平,这才解了后顾之忧。登上南关,新修的城楼倒很高大雄伟,还挂着“天下第一雄关”匾额,门上方“居庸关”三字应是原物,但未描红所以不甚清晰,周围还有角楼、闸楼、关王庙等附属建筑,U形的瓮城也不小,比八达岭下的隘口气派多了。

以城楼为中心城墙向左右延伸,向左上山为西线,长2.1公里,有8座敌楼,最高处是12号敌楼;向右过水门再上山,长1.5公主,有6座敌楼,最高处是东山箭楼,环形城墙总周长4142米,1998年修复开放。

我原计划只游东线,但发现西线更美,游人较多,且有山峰遮阳,而东线较直,阳光强烈,几乎无人游览,遂临时更改计划,先攀登更高更陡的西线长城,一路上见到不少外国老头老太,中国人则相对较少,看来还是老外识货,途中还见路边一片白色石壁,上面写满英语留言,可见老外也爱涂鸦。西线山势虽陡峭,台阶也很高,但城墙曲折优美,令我欲罢不能,原打算只爬到9、10楼之间的西山箭楼,但看到前方几座敌楼都不太远,便一鼓作气冲到最高的12号敌楼,这也是居庸关最高处,向下看全景一览无余,京张高速公路从中穿过,将居庸关分为东西两部分。

        我还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居庸关与长城并不相连,而是一座封闭独立的城池,这在长城八大名关中可是特例,实际上居庸关并非长城,而是关城,其环形城墙总周长4142米,东西山顶相距1150米,南北两关相距850米,墙顶宽度也仅1米多,比八达岭的5米左右窄了不少,垛口全部朝外。

12号敌楼前是个叉路口,向右是来路,向左下去是北关,但既无指示牌,也不见一个游人,为保险起见我还是原路返回,并从半道出口下山了,回到南关大约是下午近3点,14个敌楼走了6个。从导游图推断,全长2100米的西线,南关至12号敌楼大约是1500米,返程约3公里,小腿也有异样的感觉,便放弃再登东线的念头,过“国计坊”直奔云台而去。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台建于元代1344年,汉白玉砌成,原为过街塔基座,台上建有三座白色喇叭塔,明初被毁,后建泰安寺又毁,仅留此高台遗迹,门券浮雕精美,券洞内有6种文字,佛像石刻堪称一绝,四大天王栩栩如生,但现场竟无一人流连观赏。

走出景区,正好有一辆昌20路公交车始发,我们便上车返京,游北关之事竟抛至脑后,此时约下午3点半。原计划坐879路至南口转919路至德胜门,但从中午来时情况,879路无人在此下车,我们也上不了,昌20路解决了大问题,到南口镇转919路也很方便,但中途拥堵严重,此车竟坐了1个多小时。明天将奔向北京东北部、密云与河北交界的古北口,开始第二阶段的旅程。10年前去避暑山庄途经那里,就已看到公路两侧山上长城逶迤,敌楼众多,心中不免好奇,一问才知是古北口,可能大多数人并不了解这个地名,但对我而言却是大名鼎鼎。事前攻略得知,古北口是北京东北方向的重要屏障,北方来敌如攻下古北口,前往北京将是一马平川,再无阻挡,所以历代不遗余力在此修筑长城,是北京周边长城最多、最密集的地区,其中蟠龙山、金山岭、司马台距离只有都只有十几公里,距离如此近完全可以安排一并游览。(未完待续)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走遍京北长城 —延庆、昌平篇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