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7

寻找历史的足迹——京西古道

时间:7 月 人均:40 元 和谁:亲子
京西古道的历史

       北京境内的西部山区统称为北京西山,亦简称京西,是北京西部的天然屏障,也是京城连接河北、山西和内蒙古等地的重要通道。京西矿产资源丰富,尤其盛产优质煤炭,是京城重要的能源基地。京西风景秀美,宗教文化渊源深厚,是北京周边的宗教圣地。连接京西重要军事设施、宗教场所和数百个自然村落的古代道路统称京西古道,主要繁荣于明清年间。随着现代铁路和公路开通,这些古道渐渐冷清。但近年来,成了人们郊游的良好场所。

       在周家楣和缪荃孙等编著的《光绪顺天府志》第20卷中记载着“西山”这一地名的由来,北京“城西三十里曰西山,总名也”。西山即今门头沟区境域的山地,京西古道概念源自于此,主要有以芦潭古道、玉河古道和西山大道3条主道及其支(附)线所形成的古道网络。按其功能,可分为商旅古道、军事古道和进香古道,沿途分布有诸多的古村落、古寺庙、古关城等历史遗存。自秦以降,北京地区的交通地位随着北京城市地位的不断提升而提升,辽以后成为全国性的交通中心,对外联系通衢包括平原古道与山地古道。平原古道(京石、京榆、京承与京津线)的历史遗存,已被近现代的公路铁路建设所覆盖,但山地古道(京张线)因地处中国第二、第三阶梯地形的过渡地带,其遗产资源则保存比较丰富,尤以北京西北门头沟区的京张古道分支为最。

       京西古道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可上溯到远古时代的原住民,成建制的历史至少始于唐代在京西大石河流域设置的威州以及龙泉寺(潭柘寺)、大历寺等庙宇的兴建。元代后期,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京西陆续出现了一些村落(侯仁之,1988)。元代还专门设立了“柴炭局”,在西山设置了煤窑场。

       1403 年,明成祖朱棣决定将明朝国都迁到北京后,为营建京城,从全国征调工匠 23 万人,军民百余万人。除宫殿外,还在京西修建了长城等许多军事设施,此后,京西人口和村落数明显增加。明代京西煤炭资源的开采规模比元代有所扩大,但有严格的限制,主要原因是为保护京城和皇陵的风水,此所谓明朝的“凿山伐石之禁”。

       进入清代,特别是康熙年间(公元 1662 ~ 1722年),京城人口迅速增加,对煤炭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官方采取了多种优惠措施,使西山煤炭开采的规模大大超越了元明两朝,成为北京城乡居于首位的能源类型。乾隆年间京西煤矿一年的最高产煤量为 32 万吨,清末京西煤窑的数量更是达到了 273 座。伴随着煤炭业的发展,京西的人口和道路迅速增加。

        京西纵横交错的古代道路格局与京西地区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经历了大致相似的演变过程:元朝初创、明朝的快速发展、清朝彻底成型。在这套密布繁杂的交通系统中,等级高且具有代表性的古道有:①玉河古道、② 西山大路北道、③ 卢沟桥潭柘寺古道。绝大部分山区古道的路面用石块铺砌而成,每隔 1~1.5m栽立石一排,立石不是平铺在表面,而是深埋地下,并高出平铺路面约 3~15cm左右,类似牙齿一样突出路面,因而也被称为路牙。路牙的主要作用有:① 保护道路,防止路面石块松动下滑;②可有效将雨水引至道路两侧,阻挡绝大部分雨水对路面的冲刷破坏;③ 上下山时(特别是在雨雪天气)可为行人和驮运货物的牲畜起到蹬踏助力或防滑刹车的作用。道路的选址和修建既考虑了连接沿途的军事关口、村庄、寺庙和煤矿的需要,更考虑了水患、滑坡等安全因素。永定河、大石河流域常降暴雨,山洪和泥石流频发,因此许多路段不是沿河而建,而是翻山越岭,甚至不惜劈山凿石。沿途多处关口和寺庙中有碑刻记载了古道的修建过程。

       西山大路北道:亦称王平古道,东侧始于三家店,经琉璃渠、斜河涧、水峪嘴,翻牛角岭,再经桥儿涧、石佛岭、王平村等古村落,在王平口与玉河古道相汇。过去斋堂附近所产的煤炭,大部分通过这条古道用驴驮运到三家店,再换用骆驼或车辆运往京城。故而在古道上也留下了众多遗迹。西山大路北道在牛角岭和石佛岭两个垭口处有人工劈山开凿的路段。明清时期,牛角岭是王平口巡检司的东界,曾建有关城,因此有古道第一关之称,清代乾隆42年(1777 年)所立“永远免夫交界碑”至今保留在此,关城两侧基岩路面上留有大量蹄窝。东西石古岩两村之间的石佛岭路段修建在永定河右岸40 余米的悬崖绝壁上,崖壁上刻有明万历六年(1578)的四块摩崖碑,记述了当时修建古道的主要过程和捐资者名单。西山大路北道的坡度较小,是京西古道中使用时间最长的道路,一直到 1977 年下苇甸—色树坟—王平—清水公路修通之后,这条古道才自然废止。

       京西古道是京城连接河北、山西和内蒙的重要通道。数百年间,运货拉煤的驴马成群结队,年复一年、日夜不断地穿行往来,把古道上铺就的坚硬的石块踩磨得锃光瓦亮,在基岩路面或者较大的石块上留下了永久的痕迹,那就是长时间持续踩踏形成的串串蹄窝。它们有时零星散布在较大的石块表面,有时三三两两地出现在小面积裸露的基岩路面,更多的蹄窝成群、成串出现在峰口鞍、牛角岭和石佛岭三个完全由人工开凿的基岩路段。

京西古道风景区

       京西古道景区位于门头沟妙峰山镇水峪嘴村,景区占地1.5平方公里,景区内有门头沟区第一家村级民俗博物馆,该博物馆从古道历史沿革、历代对古道的修复、古道的功能及古道民俗风情四个部分来介绍古道文化。博物馆旁是水峪嘴村利用原林彪工事的防空洞,改建成的军事主题酒吧。京西古道在水峪嘴村域内有1500米,保存基本完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是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产。牛角岭是西山大道上的第一道关隘,是当时捕衙南乡与坪口巡检司的分水岭,也是重要的收费关隘,被称为西出京西古道的第一隘口。

交通

公交路线:929路(苹果园—木城涧)、892路(苹果园—斋堂),到陇驾庄站下车南行500米,过水峪嘴桥即到。

自驾路线:阜石路(莲石路)—石担路—陇驾庄—水峪嘴桥—水峪嘴村京西古道景区即到。

风景

1、京西古道博物馆

2、旧军事装备

3、军事酒吧

       0498。04是一个国防工程代号,当年林彪在世时搞的,还没完工。98,即酒吧。现在这儿打造成了一个军事主题的酒吧。

4、牛角岭关城

       在京西古道上行走,韭园村的牛角岭关城,是必去的地点。牛角岭关城在门头沟区王平镇韭园村东的山岭上,属京西最古老的“西山大道”上的重要关口,也是出行的第一个关口。牛角岭关城又名牛脚岭关城。明清时期是宛平县捕卫南乡与王平口巡检司分界处,建有关城,至今城垣犹存。今天是妙峰山镇与王平镇的分水岭。牛角岭关城是西山大路自东向西第一隘口,关城建在两山坡对峙之处,扼守着古道之要冲。古代这里有官吏把手,对过往商旅收取过路费用。牛角岭关城坐东朝西,砖石结构,在山石上直接用石块垒砌,青砖券边,青石做腿。门洞高7米,进深9.3米,横宽4.3米,体量甚大。

         今天,牛角岭关城西侧路边还存有石碑两块,一块是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所立“永远免夫交界碑”,是康乾“盛世滋丁,永不加税”政策的具体体现,碑文载:“……如我西山一带,村墟寥落,旗人一半联居,石厚田薄,里人走窑度日,一应夫差,家中每叹糊口之艰,距京遥远,往返不堪征途之苦……恩准王平、齐家、石港三司夫役尽行豁免。”

       另一块是清朝同治十一年(1872年)所立“重修西山大路碑”。碑文曰:“盖闻造桥梁以济人渡,修道路以便人行,务民之义,此善举第一也。况西山一带仰赖乌金以资生理,而京师吹爨之用,尤不可缺。道路忽尔梗塞,各行生计攸关。”碑文中记载了同治十年,暴雨成灾,冲毁道路,民间举善修复道路的情况。这两块石碑是研究京西古道历史重要史料,现在专门建了碑亭将这座石碑保护起来。

        牛角岭的古道保存很完整,正好能看出古道从山脚下盘旋而上,在山顶穿过关城城券,再“翻山”而下。古道上的一串串或深或浅的蹄印清晰可见,而蹄窝最集中的就在关城城券下面的一段,牛角岭山顶是一整块巨石,这一段古道就是在这块巨石上凿出来的,路面凹凸不平,几百年的踏磨让石头的天然纹理更加光滑清晰,与蹄窝印交织在一起,像是在诉说着千年沧桑。

老爷庙与观景台

        古道旁的一座关帝庙,村民叫它老爷庙。以前的庙残破了,现在是整修后的。

玻璃栈道

路上其它风景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词相信很多人都会背,这是元代大剧作家马致远写的,他的故居就在这条古道边。京西古道正是“古道西风瘦马”中提到的古道。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寻找历史的足迹——京西古道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