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6

逛一逛北京历代帝王庙

编辑
天数:1 天 和谁:和朋友

北京历代帝王庙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嘉靖十一年(1532)建成,经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帝的不断提升,形成今天的基本规模和格局。占地面积约2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中轴线上的建筑由南向北依次为影壁、下马碑、庙门、景德门、景德崇圣殿、祭器库。景德门南侧的前院设有钟楼、东小院(内有井亭、宰牲亭、神厨、神库)、西小院(内有关帝庙、典守房、乐舞执事房等)。景德门北院的后院设有东燎炉、西燎炉、东配殿、西配殿、大殿两侧有四座碑亭。这里是明清两代祭祀三皇五帝和历代帝王的一座皇家庙宇,共祭祀着188位皇帝和80位名臣,是现存入祀人物最多的皇家群体性祭祀庙宇。1996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影壁*下马碑

历代帝王庙有“四大怪”:有桥没有水,有碑没有驮,有钟没有鼓,有庙没有佛。

有桥没有水:历代帝王庙门前原有三孔石桥,据记载里面是有水的,在民国之后,历代帝王庙常年无人打理,水渐渐干枯,可见,“四大怪”是从那时流传下来的。
景德门
金莲水草天花:清代早中期官式彩花的一种法式天花彩画。以金莲、水草为图案主题,三朵沥粉贴金莲花,水草用绿色敷染。
天花即现代的顶棚或吊顶。天花有死、活之分,天花板可取下来的为“活天花”,天花板不能取下或平顶画出的天花为“死天花”。用木枝条天花板的又称为硬天花,无枝条天花板的并在顶上糊纸的称为软天花。硬天花将天花板取下,由油作分别完成天花板和支条的地仗,再由画作分别完成刷色和绘画。工程严格依法进行,坚持三大原则。即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前提下,从古建筑的损坏程度出发,合理运用修旧如旧(如大殿内檐彩画)、修旧如初(如大殿外檐彩画)和局部复建(如关帝庙)三种手法进行全面修缮。“修旧如旧”和“延年益寿”是中国建筑学的奠基人、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对古建筑的修复工作定下的两大原则。在“修旧如旧”的前提下,努力寻求一种新与旧的调和,既能看出修缮过程中的时代痕迹,又要努力恢复原有的风貌。
景德崇圣殿

   古代中国,祭天、祭社和祭祖是三大祭祀礼仪。对历代帝王的祭祀就属于祭祖的一部分。北京历代帝王庙是现存全国唯一的祭祀历代帝王及功臣的建筑,入祀的帝王188位,名臣79位,再加关羽,共80位,他们是中国历史上各个阶段的领袖人物。

北京历代帝王庙的前身是南京历代帝王庙,最初是由明太祖朱元璋创建。朱元璋以“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出身贫苦的朱元璋深知“立国安民者必兴,无道昏君必亡”的道理,也为巩固新生的大明王朝,于是,在南京修建了一座庙宇,崇祀三皇五帝和历代开国帝王共16位,其中就有元世祖忽必烈。帝王皆塑衮冕坐像,惟伏羲、神农未有衣裳之制,不必加冕服。朱元璋亲自命名历代帝王庙,连续4次亲祭历代帝王庙。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修建紫禁城,没有修建历代帝王庙,依然使用南京历代帝王庙,是由当时南京的太常寺负责祭祀。(太常寺是封建社会中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秦时称奉常。汉景帝六年 (公元前151年)改称太常(《汉书·百官公卿表》)。汉以后改称太常寺、太常礼乐官等。《隋书·百官志》:“太常,掌陵庙群祀,礼乐仪制,天文术数衣冠之属。’历代大体相同。)

从建庙到清朝灭亡的380年间,在这里一共举行了660多次祭祀大典,其中皇帝亲自祭祀的有20次(从明代嘉靖十一年(1532年)的首次祭祀,到清代宣统三年(1911年)的最后一次祭祀,总共举行过660多次祭祀,其中,清朝祭祀527次。皇帝亲祭20次,其中,明代嘉靖1次,清代顺治1次、雍正5次,乾隆7次,嘉庆4次、道光1次、咸丰1次),剩下的均由大臣代为完成。

景德崇圣殿,无论在形制上,还是在柱、梁、瓦、彩画等方面,都彰显皇家建筑的尊贵和气派。“景德崇圣”四字寓意景仰德政,崇尚圣贤。大殿坐北朝南,重檐庑殿顶,黄色琉璃瓦,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寓意“九五之尊”。景德崇圣殿宽51米,进深27米。
“庑殿顶”是建筑里级别最高的屋顶,它的特点是屋顶有四面斜坡,   所以又叫“四阿(ē)顶”。明清时期,重檐庑殿顶只用在皇家宫殿,例如故宫的太和殿以及孔庙、历代帝王庙等皇家建筑。规制仅次于重檐庑殿顶的是重檐歇山顶,历代帝王庙里,四个碑亭、东小院的宰牲亭就是重檐歇山顶,景德门、庙门是单檐歇山顶。它的特点是上半截有垂脊,侧面有山墙,形制像硬山顶;下半截叫戗脊,略微翘起,形状像庑殿顶。
坐龙天花彩画:清代最高级别的天花彩画。在天花彩画的圆光内,画一条成圆团状的龙,龙头朝向观赏者。

牌位的陈列按照“先祖居中,左昭右穆”的次序。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一世为昭,二世为穆。共七个龛,三皇居中,左为五帝,右为夏、商,依朝代顺序左右排列,每龛中又是按照中左右排序,到明朝结束。因清王朝灭亡,帝制结束,清代帝王无法入庙,在太庙里祭祀。

[牌位:北京历代帝王庙的祀主仅设神主灵牌而不设神像。神牌也称牌位、神主,是古人独创的一种供奉祖先神灵的木主。北京历代帝王庙的牌位为帝王朱地金书,名臣赤地墨书。据159中学的老师讲,文革中,所有牌位都做成板凳。2001年西城区政府决定出资50万元收集散落在民间的文物,包括牌位,但是非常遗憾。]

历代帝王庙中没有入祀秦始皇,晋武帝,隋文帝,究其原因,明太祖朱元璋认为他们“功德有愧,故斥而不与”。再有明朝的崇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属亡国之君,却入庙享祀。原因是清人认为,明朝灭亡,是因为万历、泰昌、天启三位帝王的昏庸造成的,虽然崇祯帝励精图治,但也挽救不了国家危亡,最后自缢身亡。所以崇祯入祀,将万历、泰昌、天启罢祀。

[“偏安之国”汉昭烈帝刘备入祀:三国时期,刘备、曹操、孙权称王一方,唯有刘备入祀,乾隆认为汉昭烈皇帝为正统,曹操、曹丕不得列为正统君王。如没有这些帝王入祀,中华统绪就断了。

统绪论:“中华统绪   不绝如线”是乾隆所提出。晚年乾隆重新审视165位入祀帝王,感觉有缺憾,指出如果说南北朝是偏居一方的政权不能列入正统朝代,那么辽、金所建的国家也是偏居一方,为什么取一弃一?从三国刘备到唐高祖李渊统一中国时隔三百余年,没有这些偏安之国帝王入祀,中华统绪就断了,所以乾隆又选择东晋、北魏、南朝宋、齐、陈和五代后唐后周的25位帝王入祀。入祀的历代帝王由165位增加到188位,中华帝系一脉相传。]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后,祭祀帝王很不方便,只能在郊区捎带着祭祀。到明世宗嘉靖时期,嘉靖皇帝取得“大仪礼”胜利后,对礼制研究饶有兴趣,修建了地坛、日坛、月坛及历代帝王庙。北京历代帝王庙选址在阜成门内的保安寺旧址,新建历代帝王庙在嘉靖十一年(1532)建成,对历代帝王的祭祀活动改在北京进行,南京历代帝王庙渐渐废弃,北京历代帝王庙成为唯一。

[大礼议是指发生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到嘉靖三年(1524年)间的一场皇统问题上的政治争论,原因是明世宗以地方 藩王、藩王入主皇位,为其改换父母的问题所引起,是明朝历史第二次小宗入大宗的事件。

据史书记载,嘉靖九年令建帝王庙于都城西,十年(1531年)正月选址于保安寺旧址,嘉靖十一年(1532年)正式建成。院内两棵槐树(东值守房外、正西碑亭外)为保安寺留存。]

为什么供奉了188位帝王?康熙皇帝晚年对历代帝王庙的入祀划定了一个标准“凡曾在位,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外,应尽入庙崇祀”,并提出了两个重要意见,第一个是开国创业和治国守业的帝王都应重视;第二个是对亡国之君要具体分析。根据康熙的旨意,大学士们花费很长一段时间领悟研究皇帝的圣意,由礼部拿出了一个入祀164位帝王和79位功臣的方案,可惜还来得及上奏,康熙皇帝就驾崩了。雍正皇帝继承皇位,对先皇尤为尊崇。在继位的第28天,就落实了历代帝王庙帝王及名臣的入祀,并且亲自书写了牌位,此时是康熙六十一年。雍正皇帝在位13年,大修帝王庙,亲书碑文(东南碑亭),5次亲祭。那么祭祀最多的皇帝是谁呢?是乾隆皇帝,他7次亲祭,5次赋诗,4次撰写碑文。他在位60年里,对历代帝王庙做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就是重修历代帝王庙,将景德崇圣殿提升到乾清宫级;第二就是提出“法戒论”作为祭祀要义:历代帝王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对昏庸无道的皇帝要引以为戒。第三提出“中华统绪   不绝如线”作为祭祀的最高准则,他认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分民族、地域,所以他又下令入祀少数民族和偏安之国的帝王。自此历代帝王庙崇祭的帝王达到188位,就是展现在大家眼前朱“地”金书的这些牌位,这里成为中华民族的家庙。“中华统绪   不绝如线”,揭示了历代帝王庙入祀帝王有一脉相承的传承特点,现在之所以把帝王庙重新复原和保护,是因为,帝王庙里入祀的每一位帝王,都代表了他那个时期的社会发展历史,将其串联起来就是我们中华5000年的文明发展史。历代帝王庙,佐证了中华民族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他的发展进程是一脉相承、连绵不断的。同时也见证了中国建筑的辉煌历史。

在殿内的两侧,可以看到祭祀所用的部分乐器。祭祀规定要用中和韶乐。中和韶乐是清代大乐,也是称为最美好的音乐。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礼仪活动,祭祖是古代社会生活的大事,清代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王朝,则是我国封建典制的集大成者,历代帝王庙的祭祀典仪则集中体现了这种典制。]

历代帝王庙为中祀等级,但正殿祭祀的是三皇五帝和历代帝王,故祭牲使用太牢,属大祀规格,东西配殿从祀历代名臣,祭牲为少牢。祭器明代是瓷器,清代改为青铜礼器,更符合礼制。每年春秋二仲月为祭祀时间。前面摆放的祭器是根据孔庙的规制复原陈列的。

[古代,朝廷官方祭祀中,分大祀、中祀、小祀三个级别,历代帝王庙属中祭。《礼记*王制第五》——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太牢是古代帝王祭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坐龙天花彩画:清代最高级别的天花彩画。在天花彩画的圆光内,画一条成圆团状的龙,龙头朝向观赏者。
碑亭

殿外有4座碑亭,即正东碑亭、正西碑亭、东南碑亭、西南碑亭。因为四座碑都是御碑,故而形制皆为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而且四个碑亭都与乾隆有关。

[正东碑亭、正西碑亭为龙趺碑,东南碑亭、西南碑亭为赑屃。水盘为海水江崖图案,四角旋涡刻鱼鳖虾蟹等。海水江崖图案为传统图案,明清朝官服下部为此图案,2014年北京APEC领导人着装也用此图案。]

正东碑亭与正西碑亭是同时代的,都建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由和珅督办。据乾隆朝《内务府奏案》载:因报销延迟,乾隆帝罚了和珅六个月的俸禄。

碑文(满汉)是乾隆五十年书《祭历代帝王庙礼成恭记》。乾隆说,历代帝王齐聚于景德崇圣殿,在这些皇帝里面,哪些有德,哪些无德,哪些值得效法,哪些要引以为戒,千百年之后来帝王庙祭祀的人,一定会从中有所领悟,并且怀有警惕、畏惧之心。最后他告诫子孙要“安不忘危,治不忘乱”。

年老的乾隆总结了祭祀历代帝王庙的历史,并进行了深入思考,最后告诫大清子孙要以不能入庙享祀而感到惧怕。

东南碑亭(碑文 阳面 满汉,阴面 汉)

东南碑亭始建于清代雍正十一年(1733年),亭内所立之碑,碑阳是雍正所书,碑阴是乾隆所书,所以又叫   “父子碑”。乾隆为什么要把碑文刻在他父亲的碑文后面呢?是因为两个人都讲了同一件事,就是为什么要增加入祀帝王。雍正修缮帝王庙,雍正十一年峻工后,他亲自书《历代帝王庙碑》。他认为,创业难,守业更难,所以他增加了许多守业之君,将入祀帝王增加到164个。碑阴是乾隆五十年(1785年)书《历代帝王庙礼成述事》。乾隆说,之前的大臣都没有深刻理解康熙的意思,所以他将入祀帝王增加到188个。

[父子碑,雍正碑阳,乾隆碑阴,说的同样一件事情,体现了他们祖孙三代的传承关系。康熙是入祀底线的创立者;雍正是大规模增祀的落实者;乾隆是以统绪论为增祀理念的终结者。]

祭器库,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存放祭祀物品场所。2003年复建。
正西碑亭,建成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重檐歇山顶,海水江崖石雕地面,亭内立“无字碑”,通高7.83米。

正西(北)碑亭

是乾隆五十一年御制的“无字碑”。我们知道,武则天营造乾陵时,立了一通无字碑,意思是把是非功过留给后人评说。而乾隆立的无字碑却是另外一个意思,后人猜想,依照乾隆的个性,可能是,他对历代帝王庙想说的话,已经说尽了,无需后人再作评论。

正东、正西碑亭是遵从乾隆的旨意:碑亭照样准做,碑身照依东边旧碑尺寸,花纹照长陵碑趺式样做成。

西南碑亭,建于清乾隆年间,重檐歇山顶,海水江崖石雕地面,亭内立乾隆二十九年(1764)御制碑,通高6米。碑阳为《重修历代帝王庙碑》碑文,满汉合文,碑阴为《历代帝王庙瞻礼诗》碑文,汉文。
[海水江崖水盘:海水图案中自东向西刻有鱼、虾、骑兽、猪、鱼尾、龟、献礼人、鹿、牛、带有翅膀的羊,手托礼物的瑞兽、人面龟身双手捧宝珠的瑞兽、两手各拿一宝珠的小人、鱼,海螺、螃蟹、回头马等,有趣的是水盘的东西两侧,刻有的两个献礼人,不是汉人形象,手托珊瑚,像西域人。水盘之上刻有如此多的形象,内容之多实属罕见,也非常有趣,让我们浮想联翩。立碑时的乾隆54岁,也是他统治的巅峰时期:先后平定准噶尔叛乱、大小和卓,使天山南路重新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疆域达1454万平方公里(现在960),并且在新疆设伊犁将军,此后六十年无战事。此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疆域辽阔,乾隆本人也是踌躇满志,颇为自得,自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已通有无。再加上他的个性,爱听赞扬、奉承话,还自诩为十全皇帝。水盘上刻的这些是遵乾隆的旨意,还是官员或工匠所为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西南碑亭(碑文 满汉)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重修历代帝王庙后立的碑(修缮耗时三年,资金是乾隆从内务府提取),通高6米。碑阳是《重修历代帝王庙碑》,碑阴是一首《长律述事诗》,第一句就是“三皇五帝道功崇”。所以,这首诗的主题是歌功颂德。

[“三皇五帝道功崇,历代君王懋建中。虽是乘除抚人世,莫非兢业代天工。”翻译过来就是:“三皇五帝的功德崇高伟大,其他君王也都有勉力建业之功。虽然世事消长引发朝代更替,但是,各位帝王没有不兢兢业业、代天职事的”]

乾隆御碑,一文一诗阐述了他的“法戒论”思想。认为在他们身上既有值得效法的功德,也有引以为戒的教训,祭祀他们的意义全在于法戒兼备。我们把乾隆的这一思想称为“法戒论”。当然,乾隆的“法戒论”也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青年乾隆立志效法先贤做一个好皇帝;中年乾隆强调效法先贤功德与力戒前人教训都要重视;老年乾隆的内心则充满了戒意与警惕。

东西配殿

东西配殿是崇祀历代名臣的场所。历代帝王庙,明太祖朱元璋初建于南京,明嘉靖帝再建于北京,至清乾隆时,正殿主祀三皇五帝和历代帝王188位,东西配殿从祀历代名臣79位,是史上入祀历代君臣最多的皇家庙宇。

“功在社稷  德协股肱”是清雍正皇帝对历代名臣的两大赞誉:所建功业益于江山社稷;高尚品德堪称国家栋梁。强调开国元勋有创业之功,长治久安更需治国良臣,从祀他们全为激发明智,使德教相续,让功业重光。

在封建时代,名臣得以配享,是人臣死后的最高荣誉。对于历代王朝而言,治国不单单需要明君,同时还要有贤臣辅佐,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早在先秦时期,《礼记·祭法》中就记载了凡“法施于民”、“以死勤事”、“以劳定国”、“能御大灾”、“能捍大患”者,都应祭祀,认为伏羲、炎帝、黄帝、尧、舜、禹等,都是这些人物的重要代表。那这些帝王有配祀名臣吗?功臣配享起源甚古,目前与此相关最早记载有《尚书·盘庚》载“兹予大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在《明实录》明太祖实录·卷八四中有相关史料记载:伏羲以勾芒配,神农以祝融配,黄帝以风后、力牧配。

由此可见,有主祭帝王同时也要有从祀名臣,这也是祭祀传统。历代帝王庙从祀名臣有以下几个特点:

1、南京历代帝王庙帝王入祀与名臣入祀时间不同步。

朱元璋于洪武六年(1373年)在南京创建历代帝王庙。建庙之初,朱元璋选取了开国大一统时16人入祀历代帝王庙。按礼制来说有主祀帝王就应有从祀的名臣,明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选取了37位名臣从祀历代帝王庙,二者入祀时间相差15年。

2、有从祀名臣未必有其辅佐的帝王入祀。

朱元璋选取开国大一统时帝王16人入祀帝王庙,选取37人名臣从祀。一般情况下,一个主祀帝王配一个或几个名臣从祀,但历代帝王庙并不是这样。我们从37位名臣可以看出,有傅说未有商王武丁、有召虎和方叔未有周厉王与周宣王、有郭子仪未有唐玄宗。朱元璋选取帝王是以开国大一统为标准,名臣则是以功绩大小有依据,这就出现了有一些从祀名臣比其辅佐帝王早一步入祀帝王庙情况。

3、从祀名臣有一显著特点是名臣随入祀帝王的变化而变化,或增祀,或罢祀。

嘉靖帝听从了群臣建议,不顾违背祖制,罢祀了元世祖忽必烈及其从祀名臣。历代帝王庙内撤出5位元代从祀名臣,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明朝末年。

清朝是继元朝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统治全国的王朝。在“清承明制”的同时,又有族裔、民族偏向。新增加了成吉思汗和辽、金帝王入祀。这一时期历代帝王庙从祀名臣数量有所改变,但特点是增祀名臣以少数民族为主。

清雍正时期,历代帝王庙入祀帝王增至164人,从祀名臣增至79人。

4、历代帝王庙东西配殿陈设。

朱元璋建南京历代帝王庙时入祀帝王除设有牌位外还有塑像,而名臣是有牌位无塑像。东西配殿内各设两坛,名臣大体按照“文东武西”的格局,安排在东西配殿从祀。北京历代帝王庙建成之初,其从祀名臣的配殿规制与南京旧庙大体相同。清代东西配殿内部有所变化,不分坛从祀,而是改成了“通一龛”从祀。

历代帝王庙的从祀名臣,并非历代名臣的全部,但褒扬的却是一种共通的“为臣之道”,即尽忠报国的理想、才能、品德和气节。诚如清代儒臣秦蕙田在《五礼通考》中所明示的“配享之典,国家所以报功而劝忠也”。

因史料不足,无法还原之前的样子。于是,我们以古代入祀名臣为主线,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制作了《历代帝王庙从祀名臣展》,并于2015年5月18日正式推出。“功在社稷   德协股肱”这八个字用的是东南碑亭内雍正亲书的碑文,“功”和“德”是雍正皇帝特意为之,寓意:历代名臣虽有功德,但是还没有尽全力,功德还可以更好。这也是我们作为展览的主题,突出功臣的德行,歌颂他们的高尚品德和丰功伟绩。背景墙是我们汲取了龙趺碑上的浮雕,江崖和海水,代表江山社稷。展厅内我们按照时代先后把名臣以画像的形式给予展示。我们在一些细节给予了体现,比如墙纸的设计(时代不同墙纸的纹饰也不同),贯穿展厅的卍字纹(寓意绵延不断中华发展史),画像版面的设计(象牌位的形式)及每位名臣画像下都设有Ipad,当中详细介绍了名臣的生平事迹。展柜内陈列了同时期的器物,不过这些器物都是仿制品。

东西燎炉是皇帝、大臣祭祀后焚烧祭品的地方。两座燎炉材质有别,东侧是琉璃瓦的,西侧是灰砖的,可见等级不同。

东侧是琉璃瓦的,
东侧燎炉焚烧的是祭祀历代皇帝的祝文和祭品
西侧是灰砖的
西侧燎炉焚烧的是祭祀历代名臣的祭品。
西小院关帝庙

关帝庙 《关羽身首魂尊专题展》

《关羽身首魂尊专题展》内容分为:身卧当阳、头枕洛阳、魂归故里、位尊帝王庙等部分,介绍了关羽的相关历史。关羽的地位很特殊,民间供奉他,称他为“关帝”,关羽已经神化了。把他与皇帝放在一个殿里显然不够规格,放在配殿中又降低了他的身份,所以,单独建庙祭祀,以突出他的特殊地位。清朝皇帝对关羽推崇备至。嘉庆以后,清朝的统治出现危机,已经回天乏力,所以,在帝王庙内又设一个关帝庙,也是想求助于关羽,求他保佑大清江山永固。历代帝王庙里的关帝庙还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那就是这里所敬奉的关羽,不是通常的红脸而是金面。既没有手握青龙偃月刀,也没有捧读《春秋》,而是头戴王冠冕旒,双手持牙笏,神色俨然。金脸是成佛的象征。而且百姓敬重关公,早已把他当做神一样供奉。因为来供奉的人很多,我们门前的砖被踩出了坑,这是已经被换过的。关帝庙2003年复建的。

[关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他效君忠、待人义、征战勇、处世仁,其“忠、义、仁、勇”的人格品质自唐宋以来不断被儒化、仙化、神话,成为一种倍受推崇的道德价值标准;对关羽的崇拜,也就是对“忠、义、仁、勇”的道德价值观念的褒扬。关羽由人而神的地位演变使其幻化为“忠义仁勇”的形象化身,历代对关羽崇拜的不断发展,揭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诸多价值内涵的历史演变过程。]

东小院百家姓
井亭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专用于清洗牺牲和调制祭祀羹汤。屋面为盝顶,中心露空,与井口相对,为天地一气之意。
 井亭还是历代帝王庙内最低矮的建筑,灰色小筒瓦顶。井有七八米深,目前已枯。井口上的石墩曾被后来的学校用作旗杆石。
(与皇帝有关系的建筑群中,井亭的顶部多是露天的,叫作盝顶。故宫、太庙、天坛、国子监、帝王庙都有这类井。)

东小院里是一组为祭祀服务的建筑,烹制祭祀用品。它们包括井亭、宰牲亭、神厨和神库。

  宰牲亭  用来宰杀牛、羊、猪。重檐歇山顶。
  宰牲亭  用来宰杀牛、羊、猪。重檐歇山顶。
神厨    用来制作祭品的厨房。 硬山顶。

《三皇五帝与百家姓》

神厨内举办了《三皇五帝与百家姓》展览。三皇五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繁衍出来的姓氏,是华夏子民的重要标志。姓名本是个人形象的一个识别符号。它伴随每个人的一生。然而,您却未必清楚它所有的内涵。比如您的姓氏源出何方,聚居在哪里,有多少年历史,有多少位先贤,尤其是您的姓氏系自哪位祖先?与三皇五帝有没有关连?对多数人来讲,都是饶有意思的待解之谜。

《三皇五帝与百家姓》专题展览,以伏羲、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帝、舜帝这八位古帝为主线,展陈由他们衍生出来的100个姓氏,一一介绍各姓的始祖(含远祖和先祖),门匾堂号,厅室楹联,族姓郡望,异姓联宗,源流播迁,历代先贤和主要胜迹。

在以三皇五帝祭祀中心的历代帝王庙内举办《三皇五帝与百家姓》专题展览,有助您在寻根问祖中,通过姓氏文化的相关知识,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始祖――三皇五帝的理解。

但愿您步入《三皇五帝与百家姓》的展厅之时,能真切地感受到:百姓一家,根在华夏!

我们以三皇五帝为主线,由他们衍生出来的姓氏,在这个展览中予以介绍,展厅内共有近200个姓氏,各位可以参与,找找您的姓氏,始祖是谁,聚居在哪里。

[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姓氏历来有百家姓之说,这里的“百”是指复数和很多的意思,并非按意特指百个之意,流传至今的宋代《百家姓》读本,收录姓氏440个,中国人见于文献的姓氏有5662个,解放以来,在北京市的户口档案中就有二千二百多个姓氏。]

   神库    

清朝灭亡后,历代帝王庙曾当过兵营,河北省国术馆也曾占用。1930年,张雪门应香山慈幼院院长熊希龄之聘,为给院培养老师,创办香山幼稚师范学校。1931年迁到历代帝王庙。1941年改市立女子第三中学、1972更名为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学。

解放初期,人们出于对建设新城市的热忱,视老北京的城墙、城门和牌楼为封建腐朽的废物,毫不怜惜地将其拆除。帝王庙前的两座景德街牌楼,因发生过几次交通事故,被列入首拆范围。著名古建专家、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向周恩来总理进言说,北京的古牌楼属帝王庙这两座形式最好,雕刻最精,晴天时衬托着阜成门,可以望见西山,落日余霞时景观尤为优美。周总理答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1954年1月8日,这两座明代牌楼还是被拆除了。梁思成难过至极,伤心落泪了好几天。(见梁思成夫人林洙所著《建筑师梁思成》)。但也接受他的建议,保护性拆除,拆除时保留卯榫,构件给以编号,拍照存档,为50年后复原提供了帮助。

2000年5月,北京市政府在申奥的关键阶段做出决定,拨出3.3亿元专款,计划用3年时间修缮一批年久失修、隐患严重的重点文物,即“3.3亿工程”。

2003年至2008年的“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规划,重点是营造北京历史文化名  城的基本格局及风貌,规划确定的指导方针是“保用并举、恢复景观、成片整治、形成风貌”。

历代帝王庙修缮工程纳入到“3.3亿”文物修缮工作及“人文奥运”规划之内,西城区政府斥巨资,用了近四年的时间完成了159中学腾退、修缮庙宇、恢复陈设。于2004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华人祭祖炎黄、颂扬先贤、增强历史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文化场所。现为公益性博物馆,全国AA级旅游景区。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逛一逛北京历代帝王庙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