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故宫博物院游记(之十二)
2009年4月5日,下午,我在北京故宫参观完毕,接着参观紫禁城的“左祖右社”。所谓左祖右社,指的是在天子宫殿的左边(东)是祖庙,是帝王祭拜祖先的地方,因为是天子的祖庙,故称太庙。右边(西)是社禝坛,社为土地,稷为粮食,社稷坛是帝王祭祀土地神、粮食神的地方。祖庙建在东边,社稷坛建在西边,左右对称。古代以左为上,所以左在前,右在后。根据《周礼·考工记》上的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在中国的礼制思想中,有一个重要内容,则是崇敬祖先、提倡孝道;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有土地才有粮食,民以食为天,有粮则安,无粮则乱,国泰民安这是人所共知的天经地义。
在中国传统思想里左代表着生位阳位,而右代表的是阴位死位。左右之分在先秦时期是吉祥喜悦的事情尚左,而不好的事情尚右,君子文士贵左,而将军士兵贵右。一般人们认为左代表着贵、大、上,而右则代表着贱、小、下。这些思想在道教文化中也是如此,所以在道观烧香时,拈香时要把左手放在外面右手放里面,因为道教认为左手是干净的手,而做事多用右手,所以右手比较污秽,将左手放外面包住右手就是用善包容恶。这种观念同时也体现在了政治文化中,在一些官位称呼上也会体现左贵右贱、左的官职比右的要高,左丞相就比右丞相要高。这个现象在元朝时是相反的,元朝是左低右高,但是到了明朝又恢复了左上右下尚左的传统,并且一直延续到清朝。所以太庙在左,社稷坛在右,也体现了太庙的重要性,也是提醒后人尊重先人,不要忘本。
明朝兴建紫禁城时,根据皇宫“前朝后廷”,“左祖右社”的规则,统建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和社稷坛(今中山公园),太庙与社稷坛相对称。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家的祖庙,是帝王祭祀祖先的的场所,始建于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坐北朝南,布局对称。明嘉靖十五年 (1536年) 世宗朱厚磐将太庙合祀制度改为分祭,设九庙分别供奉历代祖先。嘉靖二十年 (1541年) ,九庙中的八庙被焚,仅存睿庙。嘉靖二十四年 (1545年) ,重建新庙,恢复了“同堂异室”的合祀制度。太庙的后殿及两庑是弘治四年 (1491年) 建成的,以后不断有扩建。清帝逊位后,祭典始废,但太庙仍由清室保管。民国十三年 (1924年) ,太庙由清室移交北洋政府,曾作为和平公园对外开放,民国二十年(1931年),由故宫博物院接管,1950年改名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其南门上的“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横额为毛泽东手书。
太庙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3.9万平方米,南北长475米,东西宽249米。太庙的建筑群共有三重围墙,均为黄琉璃瓦顶红墙身。在第一重和第二重围墙之间是浓郁古老的柏树,清幽宁静的环境使人产生沉静严肃的感觉。在第一道围墙的西边原有三座门,最南边的称为太庙街门,共5间,通向天安门里;中间的称为太庙右门,也叫神厨门,共三间,通向端门里;最北边的称为太庙西北门,通向午门外的阙左门。三座门都是坐东朝西。太庙中的四座殿堂式建筑沿中轴线依次递进。戟门是礼仪之门,享殿是举行祭祖大典的场所,寝殿是供奉祖先牌位的禁地,祧庙是供奉远祖的殿堂。庙内主体建筑为前、中、后三大殿,每逢登基、亲政、监国、摄政、大婚、上尊号、徽号、万寿、册立、凯旋、献俘等,皇帝、嫔妃均到此祭祀。
太庙外垣正面为祭殿正门,即前琉璃门,也称五彩门,此门得名于五彩琉璃的装饰,为黄琉璃瓦顶,檐下饰有黄绿琉璃斗栱额枋及垂莲柱,墙下为汉白玉须弥座,富丽夺目,始建于明代,清代改建。嵌于太庙中墙南面。中间三座拱门,旁门二座为过梁式门。门内为玉带河及金水桥,始建于明代,其作用和名称与紫禁城之内的金水桥相同。乾隆年间引故宫御河水于此,并对原桥进行改建,形如玉带,故又称“玉带桥”,为七座单孔石桥,桥宽八米,两侧有汉白玉护栏,龙凤望柱交替排列。中间一座为皇帝走的御路桥,两边为王公桥,次为品官桥,边桥二座供常人行走。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玉带桥东西有盝顶井亭相伴,境界自殊,玉带桥向西与故宫端门相望。戟门内左为神库,戟门门内右为神厨。
过了玉带桥就是戟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年) ,规模宏大,五开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屋顶起翘平缓,檐下斗拱用材硕大。汉白玉绕栏须弥座,中饰丹陛,两侧各有一旁门。该建筑是太庙始建后惟一没有经过改动的重要遗物,是明初官式建筑的重要代表。门外车间原有木制小金殿一座,为皇帝临祭前更衣工孻盥盟洗之处。按最高等级的仪门礼制,门内外原有朱漆戟架八座,每架陈戟15支,共插银镦红杆金龙戟120枝,由此得名。1900年被入侵北京的八国联军全部掠走。此外,还有神库、神橱、宰牲亭、井亭等建筑。井亭始建于明代,高8.55米,为黄琉璃瓦盝顶六角亭,梁架用鎏金斗栱承托,亭内正中有水井一口,上置六角汉白玉井圈。外垣中的绝大部分种植柏树,这与一墙之隔的紫禁城绿植设计有着天壤之别,紫禁城内除特定的花园和十八槐等地,并无大殿周边的大面积种植。据说这与宫内的安全保卫有关,而太庙的主要作用为祭祀场所,所以更重视松柏等树木的美好寓意。皇帝祭祀太庙时所走之门,并非今长安街上劳动人民文化宫之正门,而是从午门至天安门御道东侧的阙左门出入太庙街正门。皇帝斋戒于斋宫。祭日时刻,皇帝御祭服,乘礼舆出宫。
太庙中轴线主要建筑前殿,名曰享殿,是三殿之主,为皇帝举行大祀之处,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享殿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享殿的檐下悬挂满汉文书写的“太庙”九龙贴金题额。享殿面阔十一间,长68.2米,进深六间,宽30.2米,坐落在高3.46米的三层汉白玉须弥座上,殿高32.46米。殿内有六十八根整根金丝楠木大柱,最高的达13.32米,直径最大的达1.2米,殿顶用片金沥粉彩画装饰,地面墁铺金砖。享殿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祖大典的场所。每年四季月祭典称“月享”,岁末祭典称“袷祭”,凡婚丧、登极、亲政、册立、征战等国家大事之祭典称“告祭”。殿内设木制金漆神座,座前设笾豆案等祭器,罝稻梁、果蔬、牺牲、香烛、福酒等祭品。祭典时将祖先牌位从寝殿移至此处神座安放,然后举行隆重而庄严的仪式。其两庑各有配殿,东供有功的皇族神位,西供功臣神位。享殿气势雄伟,庄严朴素。每年举行大典时,香烟缭绕、仪仗簇拥、钟鼓齐鸣、韶乐悠扬、佾舞翩迁,是中华祭祖文化的集中表现。
中轴线上中殿,名曰寝殿,供奉皇帝祖先牌位的地方,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黄琉璃瓦单櫓庑殿顶。寝殿面阔九间,长62.31米,进深四间,宽20.54米,殿高21.95米。汉白玉须弥座,周绕石栏,望柱交错雕以龙凤,台阶中饰丹陛,通过石露台连接前殿,殿外的石阶下左右各有二个石灯。寝殿是平时供奉历代皇帝、皇后牌位的地方。殿内正中室供太祖,其余各祖分供于各夹室。清末供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玄烨、胤祯、弘历等十一代皇帝及皇后的牌位。神龛之外陈列着与神牌数目相同的帝后神椅,香案、床榻、褥枕等物,牌位立于褥上,象征祖宗起居安寝。对于皇后的祭祀,明代仅供原配,清代兼祀继配,两侧有配殿储存祭器。每次祭典前一天,将牌位移至享殿安放于神座之上,祭毕奉回。
寝殿后(北面)有黄琉璃瓦顶五座过梁式琉璃门,即中琉璃门,穿过此门,就是后殿。后殿又名祧庙,始建于明弘治四年(1491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面阔九间,长61.99米,进深四间,宽20.33米。后殿自成院落,殿前有红墙同中殿隔开,是供奉皇帝远祖神主的地方,殿内陈设亦如寝殿。清代规则,正中肇袓、左兴祖﹑再左显袓、右景祖。每季首月时享皇帝委托官员在本殿祭祀,岁末将先祖牌位移至享殿袷祭。祧庙后面是太庙北外垣墙,在墙中设五座过梁式门。
在北京皇城内,只有三个建筑是被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架起来的,三级基座是最高的等级,一是紫禁城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整组建筑,二是天坛祈年殿,三是太庙。太庙还是北京的第一大殿,太庙的享殿比紫禁城中的太和殿高出2米多,而且太庙享殿殿柱的柱高、柱径也是老北京所有殿宇中最高大的。太和殿是紫禁城的中心,理应至高无上,让祭祖的太庙享殿高过皇帝主理朝政的太和殿,反映出中国古代礼制中皇帝虽“位尊权高但不可压祖”。太庙还是保存最久,仅有的从明朝一直保存到当代的皇家建筑的金丝楠木殿提到北京最高大的殿宇,太庙大殿还是皇宫保留最长久的建筑,无论是李自成,还是明清到现在,他都从未被焚毁,可以说是一大奇迹,所以留下的最好的金丝楠木便在这里。太庙整体建筑布局严谨,顶级形制,红墙金瓦,高居石基之上是皇城内仅次于紫禁城三大殿的建筑群,又以柏树环绕,也为太庙的高贵肃穆增添了不少份量。
天安门右侧是与太庙对称的社稷坛是今天的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原为辽、金时代的兴国寺、元朝的万寿兴国寺旧址。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按“左祖右社”的规制于此设坛,以后一直为明清两代皇帝春秋祀祭土地之神和五谷之神的地方。社稷坛位于中山公园的中央,坐南朝北。坛为汉白玉砌成的三层方台,每层用白石栏杆圈围。社稷坛祭坛(五色土)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位于内坛核心区,正方形,高0.96米,上层周长15.95米,中层周长16.9米,下层周长17.85米,四面各设四步台阶,青白石砌筑。上层按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中黄,铺设五色坛土,俗称“五色土”,分别象征金、木、水、火、土,是万物之本,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周易认为,南为火其土为红色,北为水其土为黑色,东为木其土为青色,西为金其土为白色,中央土为黄色,皇帝把神州大地东南{西北中不同颜色的土收集在一起,表明中华大地都属于皇家,通过祭祖五色土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东北是含腐殖质高的黑土;南方广东广西等地则是含矿物质的红色土;东方山东、苏北的土是青色的,好像水泥色;西边是白色的,极淡的黄色,似牛奶;中央地河南、河北则是黄色土。
在注重祭祀的明清时期,祭坛和寺庙都成为人们祭祀神明的重要场所。通常台而不屋为坛,设屋而祭为庙,坛庙建筑的精心之处绝不亚于皇宫重地,也同样是中国建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稷坛台中央立“社主石”,亦称“江山石”,社主石高三尺五寸,上锐处中高四寸二分,下方一尺五寸五分,埋入土中,与土平。明清两朝皇帝每年的农历二月、八月上戊日例行在此举行祭祀仪式,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坛台四周建有矮墙,也称壝垣。壝垣总周长230.4米,高1.36米,厚0.65米,明朝初建时是用砖砌墙,后涂上青、赤、白、黑色。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将壝垣改为用四色琉璃砖、瓦砌成,瓦色与坛上土色相呼应。壝垣四面各有一座汉白玉的棂星门,显得庄严肃穆,门洞高2.8米,宽2.55米,门柱高5.45米,门槛高0.18米,每门原有棂星式朱漆门两扇,现已无存。
在坛北有一既庄重又精巧的木构大殿,称拜殿。此殿始建于明永乐年间,顶为单檐歇山黄琉璃瓦,面阔5间,进深3间,朱红门窗,白石台基,是为皇帝在祭祀途中避风雨而设。皇帝来社稷坛祭祀时,从阙右门进社稷坛东北门至坛的门外,下辇坐轿入右门,顺戟门往东行至拜殿东阶下轿,在乐舞声中到坛上行祀。坛上没有神牌,太社位于右,太稷位于左,均朝北。每年皇帝之所以要亲祀,是以表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王者以土为重,为天下求福报功”。在拜殿的北侧有一座门叫戟门,为明代所建,进深5间,原门内曾陈列有铁戟72把,每把铁戟长1.1丈,号称“银镦红杆金龙戟”,可惜在1900年被八国联军掠走。此外还有位于内坛墙西门外南侧的宰牲亭和位于社稷坛外西南的神橱、神库等附属建筑。
在五色坛的西南角方向,有神厨、神库各5间,神库在南,神厨在北。台明高0.36米,共678平方米,均为悬山黄琉璃瓦屋面,金龙枋心旋子彩画。神库用于安放太社、太稷神牌、神龛及有关各种陈设、祭器等物品。每到祭祀时,将神牌请出,将各种陈设、祭器、案桌等按位次安放在五色土坛上,祭祀后收回安放原处。神厨为制作祭品的处所,并存放各种厨具。宰牲亭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为祭祀时屠宰牲畜处所,故名打牲亭、宰牲亭。此亭为重檐歇山黄琉璃瓦屋面,建筑面积143.7平方米。明清时期,亭北、西、南有矮墙,与内坛墙相接。北有宰牲院门,为歇山黄琉璃瓦屋面。亭南有奉祀署用房,东、西房各3间,水井1口。亭周围墙及奉祀署用房因残破不堪于1914年建园时拆除。古井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为六方形,井口、水井盖板为青白石砌筑,井水供祭祀时清洗、蒸煮祭物用。
石狮位于南坛门外两侧,与习礼亭相对。这对石狮是1918年河北大明镇镇守使王怀庆和统领李阶平捐献。两个石狮重8800余斤,为蹲坐式,昂首挺立,雄俊有神。西侧石狮基座地上部分高47厘米,宽63.3厘米,长93厘米;石狮高199.5厘米,背宽72厘米。东侧石狮基座地上部分高49厘米,宽64厘米,长95厘米;石狮高205厘米,背宽79厘米。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公园职工为了保护石狮,就地挖坑掩埋,直到1971年才挖出来,安置在南坛门外,供游客观赏。
习礼亭位于南坛门南侧,为黄琉璃瓦顶,六角形,建在两层台基上,南北两面石阶,北阶3步,南阶6步。上层台基为石质,台高0.65米,围长22.32米。亭为单檐攒尖,黄琉璃瓦屋面,金龙仿心旋子彩画,朱棂门窗,面北一方为隔扇门,其余为槛窗。下层台基为砖砌,台高0.63米,围长35.76米。该亭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址在正阳门内兵部街鸿胪寺衙门内,是明、清两朝专为初次来京的文武官员、少数民族首领和附属国贡使等演习朝觐皇帝礼仪之用,故名习礼亭,亦称演礼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鸿胪寺被焚,此亭幸免。不久英军强占鸿胪寺做操场,清政府被迫将习礼亭迁至户部街礼部衙门院中。清末,礼部改为典礼院。1912年典礼院为盐务署占驻,1915年4月移建此亭到中央公园。现在公园在此举办小型礼仪展。
在中山公园内茶社南侧不远处有一块巨大的太湖石“青云片”,石高九尺,长一丈,围二丈一尺。原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别有洞天”景区内时赏斋前的遗物。“青云片”和“青芝岫”原都是明万历年进士、书画家米万钟的爱物。米万钟是大书法家米芾的孙子,家中十分阔绰。米万钟喜欢画石,也喜欢到处寻找奇石。“青云片”和“青芝岫”均采自京西南房山大石窝山中,米万钟原想将它们移至勺园,后因家财耗尽而弃于房山良乡山野中。之后,二石被乾隆发现,将“青芝岫”运到了颐和园,“青云片”运到了圆明园时赏斋。乾隆对“青云片”十分喜爱,曾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亲自为“青云片”题写名字并做御诗八首。诗中云:“当门湖石秀屏横,坐喜松阴满砌清。时赏试言应为好,树姿花意盼春晴。”圆明园因遭八国联军焚毁而荒废,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这一园林瑰宝,“青云片”石1925年由圆明园移至中央公园,置于来今雨轩长廊以西路旁。1971年后移至今天的位置。
兰亭八柱亭内有一块石碑和八根刻有文字的石柱,石碑高六尺,宽五尺,厚一尺,正面刻有晋永和九年《兰亭修褉图》及《题记》,阴面刻有清高宗御制诗,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坐石临流”中的一个景点,1917年从圆明园购买运来。为保护文物,添置景观,在坛外仿圆明园“兰亭”之形建造。亭面阔5间,进深3间,为七檩歇山、黑筒瓦过陇脊屋面,单檐,四周围廊,檐柱间下设木坐凳,金柱间安装门窗,台明南、北两面筑三步如意台阶。1924年修建长廊时,该亭东、西两端与长廊衔接。“文革”初期,“红卫兵”增曾勒令拆除此碑,公园管理处为保护文物,用三合板木罩护住碑体,木罩外涂漆做成毛主席语录牌才得以保存。1971年公园恢复景观,将在“社左门”内存放了30年之久的珍贵文物“兰亭八柱”清理出来,与碑一起重建兰亭八柱碑亭。新建亭子位于唐花坞以西,连接长廊的西端,攒尖重檐,孔雀兰琉璃瓦屋面,上有黄色宝顶,斗拱为上檐7踩,下檐为3踩,檐柱为八棱水泥柱,金柱为原石柱,亭中树碑屏。亭子台基高0.58米,南、北设垂带台阶各四步,东面与长廊相接,檐柱为红色,一字枋心旋子彩画,建筑面积101.57平方米。亭子南额方之上悬清高宗御题“景自天成”、“引派涵星”匾。“兰亭八柱”上所刻的是我国历朝书法大家柳公权、虞世南、楚遂良、董其昌、冯承素及乾隆帝临摹的《兰亭集序》帖。
祖与社都是封建政权的象征。社稷是“太社”和“太稷”的合称,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祭坛为正方形,上层铺五色土: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俗称“五色土”,象征五行。坛中央原有一方形石柱,为“社主”,又名“江山石”,象征江山永固。社稷坛为明清两代祭祀社、稷神袛的祭坛。社稷为“太社”和“太稷”的合称,社为土地神,稷为五谷神,两者均是农业社会的重要根基,所以也是古代帝王必不可少的参拜神明。太庙以巍峨的三大殿作为建筑核心,而社稷坛则以低矮的祭坛空间为核心,形成一实一虚的空间对比。北京,是一处可以给人以时空穿越之感的城市,人们的“博古论今”博学多闻很多都来自这些可以走进的“历史书籍”,它们不仅仅是冰冷的古代建筑群,而是可以把历史一一展现于人们眼前的一道风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