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1.10

观红墙金瓦,赏明清皇宫之四:前三殿(下)(修订版)

普通用户  0篇游记

天数:10 天 时间:1 月 人均:150 元 和谁:一个人
玩法:摄影,人文,自由行,徒步

发表于 2022-01-10 11:34

鄙人2021版故宫套贴,连载的《观红墙金瓦,赏明清皇宫》十七弹,得到了不少读者不吝赐读。其中有一些读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指出一些谬误。这次修订版二刻重发,采纳了前期读者们的意见和建议,充实了一些内容,校勘了笔误,并更新和补充了一些图片。虽然不敢说纠正了所有谬误,但应该是大部分得到了更正。详记赏明清皇宫所见的中国古代顶级宫殿建筑艺术、故宫展出的一些皇家文物收藏和清宫皇家生活痕迹,也联想到明清皇宫里发生的一些故事和传说,不敢说“以飨读者”,只是希望和读者共享。谢谢。

——————————————————————————————

上集说太和殿广场是极大的,它是世上最大的建筑内广场,有三万多平方米。广场四周有一圈高台基上的庑廊或者叫庑殿,太和殿在更高的三层台基上,差不多和旁边庑廊建筑的屋檐一样高。站在太和殿前月台往广场看,它是下沉广场。皇帝高高在上,下面几万人都在深坑里撅腚趴着给他叩头。为了防止人们叩头太嗨把广场地面砸出各种尺寸的坑,墁地的广场砖铺了七层。御路是青石的,两边还各有一路青石,皇家仪仗队到典礼时就站在御路两边的青石板上。每隔一段距离有一个记号,就会有一个仪仗队员站在那里,手举的有旌旗盖伞戟钺刀枪等,都是从端门楼上取来的。文武百官在广场上列好阵势,“咕咚”跪在地上磕三个头;站起来掸掸身上的土,“咕咚”又跪下磕三个头;凡此三遭,叫做“三跪九叩”。

太和殿广场东西庑廊上各有一座相当于配殿的楼阁,东面庑廊正中间的是体仁阁。

西面庑廊正中间的是弘义阁。

你看这二阁的额匾都是只有汉字,这也是当年袁世凯破坏的印记。朱棣的体仁阁叫做文楼,弘义阁叫做武楼;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奉天殿改皇极殿时,这两座楼改成文昭阁和武成阁,还是一文一武。清初顺治把皇极殿改太和殿时,这两座配楼改成体仁阁和弘义阁,至今。这二座楼阁遭过和太和殿一样的火焚,自己还单独在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又自燃了一次,然后重修。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乾隆重修后的楼,近年又上过色。

这文武二楼相对而立,建筑形式完全一样。楼阁是在青石高台基上,台基上有汉白玉扶手栏杆,前面有汉白玉扶手踏跺,这是御路。它们都是二层楼阁,面阔九间进深三间。下层之上是腰檐,腰檐之上是二层的平座,平座上有一圈撑檐柱。平座上还有一圈木栏杆,这个木栏杆是和下面汉白玉扶手栏杆一样的寻杖栏杆。二层上是黄色琉璃瓦单檐庑殿顶,垂脊上有七只脊兽。你如果仔细看,就会发现二层平座栏杆下的一圈黄绿琉璃围脊后面有斗拱结构,说明这里有一个暗层,那这二座楼阁就应该是三层楼阁。

两层都是面阔九间,明间开门,次间和稍间槛门槛窗,一层两端尽间是砌砖封闭;二层的尽间是木板墙,有利于减轻体重。下层双面板门,那个窗户叫做一抹三箭直棂隔扇。二层是斜格棂花隔扇。上下层和暗层的梁枋上都是贴金双龙和玺,非常漂亮。

因为体仁阁原来是文楼,康熙当年就学唐皇那样在这里招集文人写诗奏颂,还把先人的标准像们挂在这里,算是诗画社。乾隆重修之后,这里成了库房,叫做缎库,存放缎绣木架,包括令妃魏璎珞使过的那座木架。乾隆重修体仁阁时,令妃去世还不到十年。魏璎珞做绣女其实是戏说,清宫记载中并无此论。对了,据说孙殿英盗挖清东陵乾隆的裕陵后,有人去收拾残局时发现令妃的遗体居然一百四五十年未腐,还面带笑容,不知道乾隆给她上了什么药。

这二座楼阁在明代叫楼,到清代叫阁。这个改得很重要,中国古建的楼和阁是有区别的。楼就是“重屋”,几层房子摞在一起。阁是外面看有腰檐和平座的,这个平座和腰檐是一个暗层,在室内这里也是有一个夹层的。带有腰檐和平座,这是阁不同于楼的特征。太和殿东西庑廊上的这两座建筑,恐怕在明代嘉靖年间火后重建时是有建筑形式变化的,不知有人考证没有?

体仁阁的北侧,东庑廊上有一座门,叫做左翼门。

按照对称规则,弘义阁的北面,西庑廊上肯定就会有一座右翼门呗。

左翼门外是文华殿,右翼门出去是武英殿。这两座门是顺治三年建的,朱棣时期没有。说是叫做翼门,其实就像是在胳肢窝里,很局促。

太和殿广场东西有庑廊,南边有太和门。太和门两侧有宫墙,宫墙上有通往太和殿广场的旁门,就是前面说的左手昭德门和右手贞度门,也叫前左门和前右门。

太和殿东西两侧也有宫墙,宫墙对应左右前门的地方是中左门和中右门。看看中右门。

看看中左门。

在太和殿月台上往屋后走,两边都有一座随墙门。门前有鎏金铜缸,很有名,因为它上面的鎏金在1900年被八国联军用刺刀刮走。

这两口缸铜重各一吨七,鎏金各一百两,都是乾隆年间所造。

太和殿台基直通后面的中和殿和保和殿,前三殿台基是连在一起的。这个台基如果坐北朝南看,是一个“土”字。你要说它是“工”字也行,那是因为你没有看见太和殿前巨大的月台。为什么要说它是“土”?因为这就可以有话说。在古代,土代表“社”,也就是“社稷”的社。对于华夏民族,土地是根本,自古便得到祭祀。公子重耳流浪时,走到五鹿乡间便就饥饿难忍,有老农舍其土食。重耳怒,随从狐偃劝曰此乃送主公社稷,大吉。重耳转喜,食之,乃饱。现在要说谁“吃土”,那就是说他是像重耳那样将来做王公的料。皇宫大殿立于“土”上,便是《诗经》中所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

过了太和殿西侧的随墙门,明清皇帝们抬头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明皇们只能看到宫墙和屋顶,清皇们却还可以看见北海公园里的白塔和宫内西路高高的雨花阁。

那座白塔是顺治进北京后,由脑木汗活佛金巴嘉措在北海琼华岛上建的永安寺白塔。这是北京城里的第一座藏式白塔,之前元代是在阜成门内妙应寺建有一座尼泊尔式白塔。它们虽然都是印度佛塔,但风格不一样,最明显的区别在覆钵之上的相轮。清代藏式塔的十三层相轮苗条,元代的粗壮。那座雨花阁是白塔之后的乾隆时期所造,一座佛堂。

转过去就可以看见正中间的中和殿。

这中和殿最早在朱棣建成时叫做华盖殿,嘉靖四十一年火后重建改称中极殿,顺治改成中和殿至今。“中”意为天下之本,“和”意为天下之道;走中庸之道,致天下和谐。中和殿是一座四方形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四周有檐廊。正面是三路垂带踏跺,中间一路是御路,有云龙纹丹陛石。 看看它的门。

这个也是六抹隔扇门,三交六椀棂花,如意图案裙板,框架上有铅锻面叶。门框上面的横披也是三交六椀棂花。中和殿东西两面下部是青砖槛墙,上部是三交六椀隔扇窗。

朱元璋的南京皇宫中,这座殿就叫华盖殿,朱棣照搬了南京皇宫的布局、形制和殿名。中和殿上面是斗拱抬梁结构,黄色琉璃瓦单檐四角攒尖顶,看起来是有华盖的意思。四条垂脊上各有七只脊兽。中和殿是前朝建筑中唯一有脊刹的一座,这个脊刹非常华丽。

下面是一个黄色琉璃承露盘,带有花卉图案;其上是铜鎏金覆钵,上有八条飞龙;覆钵之上是龙柱,四面都有一只龙首;最上面是承露盘上的宝珠,都是铜鎏金。

站在垂脊下看看中和殿的檐下构造,梁枋上是贴金双龙和玺彩绘。据说中和殿在一些阴暗角落的建材上还有“中极殿”的字样,说明这座殿还是明嘉靖四十一年产品。这么一说,闯王放火时虽然烧毁了前面的皇极殿,但是并没有蔓延到后面这座中极殿和后面的建极殿。我们现在看见的中和殿糙旧彩绘应该是乾隆年间重油的,锃新的是近年修葺的结果。

中和殿内上面是蟠龙平棋天花,没有藻井。殿中间地坪上也摆着皇帝宝座,上面悬一块乾隆所书横匾“允执厥中”。

“允执厥中”,允:诚信;执:秉持;厥:其。允执其中就是行为中庸,不偏不倚。典出《尚书》“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乾隆此匾所题既引经据典,又对应了祖上名此殿“中和”之意,也算是给祖宗一个交代。

前面说太和殿是典仪大堂,皇上遇上这样的大典也免不了有个小激动什么的。虽然是坐轿,从大内一路颠到三大殿台基上也会骨松筋软、头晕眼花。皇上就要在这中和殿里中它一下,顺便换身衣服解个手,宝座后面可以放一个恭桶。你要是注意,就会发现宝座两边墙下各有一乘小轿子,叫做“肩舆”,一主一备,防止其中之一脱臼了皇上就上不了殿。皇上在宝座后面套上太监拎了一路的那条秋裤,然后从宝座后面转出来登上御座,就是“上御宝座”。这时候,有个叫“鞭师”的人在殿外击鞭三响,表示皇上已经安稳落座。大典的各部执事们便进入中和殿跪下一排,有报“执仗已竖起”的,有报“宫门已开,门卫在岗”的,有报“香烟已缭绕”的,还有报“各部官员和各界群众代表均已到齐”的。他们报告这功夫,皇上也歇得差不多了,便说“起驾”,下了宝座向前进,太和殿门前又有一老几击鞭三响。从中和殿进入太和殿时,皇上可不会像我这样走两边墙上的随墙门出去转到太和殿大门前。皇上直接走中和殿门前的御路步入太和殿后门,缓步转过太和殿宝座后的大屏风。为什么要缓步?因为身后会有二个宫女举着长柄孔雀翎掌扇,她们斜着举扇,在皇上脑瓜后面打一个叉,后面还有几个太监排队端着茶壶茶碗和御笔手戳等等。皇上如果走太快,这些宫女太监就会走乱,队伍就不好带了。皇上行进期间,太和殿皇家乐团要奏乐,叫做“中和韶乐”,节奏舒缓,曲调悠扬。

除了上述诸项大典前奏要在中和殿完成,皇上还会在中和殿批改大典上发布的讲话,就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些讲话有的是在太和殿念,有的是要送到午门上宣读的,所以不能有差错。还有皇家大祭典礼如果是皇上亲祭的,那祭文肯定也要皇上批改。这些都叫御览,由翰林学士起草后“恭进中和殿御览”。

所以你看,中和殿就是皇上办理歇脚、更衣、出恭等私务的地方,偶尔在此编改文件。其实,中和殿真正的意义是皇上在重大活动之前在此静坐冥想自省。可以总结此前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自己的功功过过,也可以回望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或自鸣得意,或暗自垂泪。叹那黄河之水奔腾到海不复回,悲那镜中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最后一咬牙一跺脚,喊一句“烹羊宰牛且为乐,将进酒,杯莫停。古来圣贤皆寂寞,钟鼓馔玉不足贵。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中和殿后面那座大殿叫做保和殿,朱棣时期叫做谨身殿,也是沿用南京明皇宫。谨身殿被烧了几次之后,在嘉靖四十一年重建改成建极殿,现在看见的还是这次重建后的大殿原作。顺治进京后改称保和殿至今,最初顺治住在保和殿,把它还叫作位育宫。康熙即位后在这里住了八年,称它为清宁宫。沈阳故宫里,皇太极和哲哲皇后的中宫就叫清宁宫,它的左手是宸妃海兰珠的关雎宫,右手是庄妃的永福宫。庄妃是顺治帝的亲娘,后来的孝庄太后。

易经乾卦中有“保合太和,乃利贞”,太和意为天下太平,所以当年顺治取太和殿和保和殿为名。

保和殿前面也是贯通三大殿的宽大月台,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前面有檐廊,它各间的尺寸看上去比太和殿稍小,所以看上去整体比太和殿稍小。上面是黄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戗脊上有九只脊兽,也比太和殿等级稍低。从建筑规格上看,太和殿最高,保和殿次之,中和殿再次。保和殿也是斗拱抬梁结构,梁枋上的彩绘也是贴金双龙和玺,似乎是清代遗留。

保和殿内减掉了中间六根金柱,所以宝座前非常宽敞,这是宋代开始正规化的减柱法。殿内也是金砖墁地,中柱下坐北朝南摆放红漆贴金地台,地台上是宝座。东西尽间像太和殿一样,也是做成了暖阁。天花板和中和殿一样,是蟠龙平棋天花,没有藻井。这些梁架结构都还是嘉靖四十一年火后重建的。

保和殿和太和殿遇有大典或者设宴时,地上会铺满明黄色长绒地毯,宝座前是一块最大的,有青龙图案。典礼时,大臣们可以随意“噗通”一下跪在地上,磕不坏膝盖;“哐当哐当”叩头也不会脑门儿起大包。大宴时,在宝座前地毯两侧摆桌子,每人一个,都是矮桌。吃席的人盘腿坐在矮桌后面,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这场景和刘邦去吃项羽的鸿门宴一模一样。这些地毯如今还在故宫仓库里藏着,晴天会拿出来晒晒太阳,日落后再卷起来收回去,不会忘了放樟脑丸。民国初年,有盗世欺名者伪造了若干明黄色地毯,标上“保和殿御用”,然后在黑市高价出售。现在还有一些被擅自收藏在海外傻叉手中,前些年还有人拿出来炫耀,被故宫专家嗤之以鼻。

保和殿什么时候有大典?明代的时候,凡太和殿有凤来仪,皇上就先来保和殿穿衣戴帽抹红脸蛋。皇上册封皇后或太子的时候,除了太和殿典礼,还在这里接受祝贺。这么一说,这保和殿在明代是和太和殿配套使用的。

到了清代,开始的时候,保和殿有顺治皇上暂住。康熙后来住到乾清宫以后,这里才又恢复典仪功用。乾隆上岁数以后,嫌太和殿和文华殿太远,在他七十八岁的时候就把每科殿试都挪到保和殿。自此,清代三年一科的殿试就都在保和殿了。每到殿试时,那些考生叫贡士,凌晨时有鸿胪寺派专人领着他们在保和殿外两边丹墀列队忐忑。日出时鸿胪寺鞭师三声鞭响,皇上在韶乐声中缓步登上保和殿宝座。这些贡士们在殿外向皇上三叩九拜颤抖一百下,皇上受礼后说一句“么哈么哈”就又乘着三声鞭响伴中和韶乐回宫了。考试期间,皇上派人给大家送饭,早餐每人有四个馒头,吃不了留中午吃;晚餐是四张饼,没有肉和菜,但是给喝凉水。日落时,贡士们必须交卷。试卷先由专家委员会评判,选前十名送皇上终审,皇上钦定出前三名。四天后在太和殿发榜,就是传胪。状元、榜眼和探花当场就被封官,其他人获得进士出身去吏部候选。中国古代第一次殿试是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唐高宗李治亲自开科取士。最后一次殿试是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甲辰科,状元是刘春霖。这一年是加试,叫做恩科。光绪三十一年,清廷取消科举,改办新学,中国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终止。

保和殿宝座背后有照例的屏风,顶上挂着一幅横匾,两侧一副楹联,都是乾隆所题。

上联:“祖训昭垂,我后嗣子孙,尚克钦承有永”;下联:“天心降鉴,惟万方臣庶,当思容保无疆”。尚:仍然;克:能够;钦承:恭敬地继承。上联是勉励自己认真继承祖训,当个好皇上。清代最重要的祖训是“敬天法祖,勤政亲贤”。天心降鉴:上天之心在俯察你的行为;疆:止境。下联是告诫自己上天有眼在监督你是不是努力安天下惠臣民。横匾上是“皇建有极”,典出《尚书》“皇建其有极”。极:房子的正梁,也就是栋梁。这是说皇上要建立治国之政。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在一个整体台基上。中和殿和保和殿月台的东西两侧有汉白玉扶手踏跺上下。

中和殿两边没有院墙,过了太和殿院墙的地方是可以看见三大殿各一部的所在。

保和殿两边有院墙,过了墙上的随墙门,站在台基上就可以看见后宫的那些屋顶和宫外的景山,游客多有在此睃巡瞭望的。

还有工作人员随时准备扶起摔倒的游客,或者按倒不守纪律的捣乱份子。

保和殿后三层汉白玉台基有三路扶手踏跺可以下楼,中间一路是御路丹陛。

御路丹陛一共三段,最下面一段中间的丹陛石就是著名的“故宫大石雕”。

因为无处考证,所以据推论这块丹陛石是朱棣初建紫禁城就有的。大家都知道这块石头产自京郊房山大石窝,也都知道这块石头从山里开采出来的时候净重三百吨,是冬天泼水成冰,然后在冰道上拖进城的。这块石头不是汉白玉,而是和御路石一样的青石。当年运来的时候,肯定是三大殿还没盖起来,石头运到保和殿后就开春了。冰没了,当然就没法儿再往太和殿拖了,就把它用在了保和殿后面。太和殿前御路下层丹陛石和这块一样大,但那是三块石料拼起来的。所以这块大石雕是故宫里最大的单块石刻。朱棣这人好大喜功,喜欢玩大石。他登基以后,想给他爸的明孝陵前立一块大石碑。他就在南京郊外山里找了一块大石凿成碑料,那块碑料太大了,比保和殿后这块大石雕大多了,足有太和殿大殿个头那么大。你想,这么大的石头肯定是千牛万马都拉不动呀,只好扔在山里不要了。

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保和殿后这块丹陛石落成,之后三百四十年是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这一年,乾隆在这块丹陛石这里出了一档子事,便下旨改造这块丹陛石。具体出了一档子什么事?清宫档案里没有记载。这一年乾隆三十九岁,正值壮年。我估计他肯定是想从丹陛石上走过去,显摆一下自己的腿脚功夫了得,结果因为三百四十年的石刻花纹风化了,脚底下一滑就翻了下来。清宫档案里记载的是“奴才遵旨”改造,奴才们管这块丹陛石叫“保和殿后檐下层起垫御路石”。乾隆让他们去掉上层旧图案重新刻花,这些奴才下手非常狠毒,他们把上层足足打掉了一尺二寸厚。按照现在公制,这清尺的一尺二寸是38cm。档案里记载是“重做阳纹立龙、番草、海水江崖”,你看,这和太和殿前丹陛石是一样的花纹。这个番草现在叫缠枝莲。这次改造还把上面两块丹陛石也重刻了一遍,我们现在看见的保和殿后三块丹陛石都是乾隆二十五年重刻的结果。好在这些奴才没浪费打掉的那层石头,它们被用来“改做两边踏跺石二十八块”。看看两边的踏跺石,花纹图案不一样,有新有旧吧?新的是这次新换的,旧的还是朱棣的。

看看夕阳下的保和殿。

保和殿两边院墙上各有一座旁门。太和门两边的侧门贞度门和昭德门叫做前右门和前左门;太和殿两边的叫中右门和中左门;那保和殿两边的就应该叫做后右门和后左门。看看后右门。

这六座门建筑形式是一样的,它们的院墙和东西两边高台阶上的庑廊,把皇宫前朝部分隔出来三个院子。午门和太和门之间是第一进,也就是太和门广场。太和门和太和殿之间是第二进院子,就是太和殿广场。太和殿到保和殿是第三进,就是三大殿。

过了保和殿,后面就是叫做乾清门广场。乾清门广场是前朝和内寝之间的过渡区,前面是皇上的办公室,后面是宿舍。这个乾清门广场东西两端是沿着前朝东西庑廊延伸过来的,之间有二百米。而南北则是保和殿和乾清门,它们之间比较近,只有五十米。这个广场比前朝的那几个广场都小得多,因为太窄了,所以它又叫横街。

这条横街上只有一对附属于前三殿的建筑,那就是保和殿东北角和西北角的井亭。

前面说三大殿遇有典礼是要铺地毯的,铺地毯之前肯定要把地面打扫干净吧?这就要从井亭打水去给皇上洗地。皇上不喝这口井里打上来的水,皇上要喝从玉泉山打来的泉水。玉泉山的泉水在茶碗里不像其它的水那样水平面下凹,它是水平面上凸的,这是因为泉水里含有太多矿物质。

横街上还有其它一些建筑,下集接着说。

(未完待续)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推荐相关游记更多

更多相关问答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北京27051
观红墙金瓦,赏明清皇宫之四:前三殿(下)(修订版)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旅游攻略导航

北京旅游攻略指南? 携程攻略社区! 靠谱的旅游攻略平台,最佳的北京自助游、自由行、自驾游、跟团旅线路,海量北京旅游景点图片、游记、交通、美食、购物、住宿、娱乐、行程、指南等旅游攻略信息,了解更多北京旅游信息就来携程旅游攻略。

中国旅游快速入口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

      最新游友动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