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25-01-16 19:08
长城
长城,它东起山海关,“老龙头”伸进大海,如饮沧波,搅得涛澜浩荡,海天晃漾。巨龙蜿蜒一万二千余里,伸至大西北的茫茫戈壁,便以嘉峪关为龙尾而收束。但要想登长城,则非八达岭莫属。到北京的第三天,我们登上北京的八达岭长城,领悟到“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意境。
早晨,群山弥漫着蒸腾的白雾,青灰色的万里长城像一条巨龙,随山势逶迤而下。远望长城,它盘踞的地势之险令我叹为观止。攀上峰顶最高处,举目眺望,万里望不见尽头,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婉蜒盘旋。
在八达岭山脉上,一个个高耸的烽火台孤独地兀立着,仿佛是岁月留下的坚硬的残片。手抚城墙,触摸到的斑驳,隐藏了太多的历史印痕。青砖无言,一块块垒起的青砖就像一部史书,历经千年沧桑的空间和时间,广阔而悠远。长城以北,旷野无边,似乎能聆听历史深处传来的幽怨的羌笛,沉浸在“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境。
旧人已去,山川依旧,那些遗痕,残留着人们对往昔的最后记忆。此刻,没有战马的嘶鸣,也没有凄厉的号角声,更没有炮火烽烟…… 历史毕竟已留在我们身后,长城和关口砖石被风雨侵蚀,争战击射的斑驳痕迹已经荡然无存。通过关口的石道,因人马践踏的深沟也已经修平,可以想象,曾经有多少厮杀呐喊,多少人马的血汗滴落在上面。如今只是游客们的欢笑。
遐思漫忆,难以忘怀,在漫长的岁月中沦海桑田,世事浮沉,迭经盛衰,岁月悠悠,长城毕竟是伟大的。是千百万劳动者用血汗和身躯塑成的一条巨龙。朝朝暮暮,迎大海日出,送戈壁落照,或翘首于峰巅之上,或俯身于峡谷之中,跌宕起伏,延绵干万里,这样的雄伟奇拔,这样的坚韧古朴,留给我博大厚重的印象,积淀着历史的凝重。
如今登长城非常方便,乘坐缆车,十几分钟就到了。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国人的骄傲,这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防御性建筑。
长城最早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经两千多年,它贯穿中国北部,蜿蜒曲折,气势磅薄,除了蜿蜓曲折的墙体外,还有关城、城台和烽火台。
关城一般设在险要且易守难攻之处,是屯兵、屯粮及守关将领居住之所。
城台有两种,即墙台和敌楼,墙台设施简单,供巡城守卫的军士们暂时避风、御寒之处。
敌台不仅结构复杂,而且作用大,一般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供守城兵士了望,有时也燃放烟火,下层不仅储存粮草、弹药,也是守城兵士的住处。
烽火台是当年传递军情的建筑,一般是建在长城两侧,遇有军情白天燃烟,叫燧,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狼烟。
北京的长城大多是明代修筑的,最著名的几段长城是延庆的八达岭长城,怀柔的慕田峪长城及密云的司马台长城。
八达岭长城是因其地势险要、四通八达而著名。
早晨,群山弥漫着蒸腾的白雾,青灰色的万里长城像一条巨龙,随山势逶迤而下。
举目眺望,万里望不见尽头,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婉蜒盘旋。
如今,长城已失去了最初的防御功能,更多的时候是发挥旅游景点的作用,姑且不去论它修建的功过是非。
上下数千年,蜿蜒几万里,的确是世界奇迹!
八达岭一段已成旅游胜地,每天迎接来自不同国家与地区的肤色各异的人,当他们登上高台,内心都有一种自豪
手抚城墙,放眼远眺,望着长城上川流不息的人群,抚摸着古老斑驳的青砖,历史在耳边轻轻低吟,
登上八达岭长城的最高处——好汉坡。
长城,中华民族的脊梁。一条腾飞的巨龙,在千里关山、万里寒漠中,在朗朗青天下,在巍巍大地上,奔腾跌宕。
在八达岭山脉上,一个个高耸的烽火台孤独地兀立着,仿佛是岁月留下的坚硬的残片。
少却了战火喧天的壮响,罢却了鼓角争鸣的余音,在血与泪所凝聚起的沐死抵抗和杀伐声后,大漠孤烟,浩浩黄沙,万里长城显得如此的荒凉寂寞。
我们登上北京的八达岭长城,领悟到“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意境。
今日沸腾,在长城的肩山、脊背上,都是喧嚣的人声,
站在八达岭最高的箭楼里,眺望长城内外墨绿色的山,眺望顺着山岭延伸到远方的长城,也许走了太多太多的路,也许是承受了太重太重的负荷,长城于是踏过雾霭弥漫的群峰,在云雾中显得飘逸而轻盈。
一块块垒起的青砖就像一部史书,历经千年沧桑的空间和时间,广阔而悠远。
一路上,我看到长城上一道亮丽的风景,那是天津康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女员工正在留下倩影。
我主动上前替她们拍照,答应传到公司的邮箱。
城墙上的路时缓时陡,一块块铺地的砖石被游人的脚步磨出了凹槽。两千多年的战火也许并没有给它留下多少印记,即使血迹也是可以被雨水融化的,如今的这些脚印却留给它永远的印痕!
时光如水,许多物事随波逐流,你以厚重的真实,伫立于历史回眸的路上。虽然身心疲惫,满目沧桑。
汗水和着泪水勾缝,火焰煅烧,时间沉淀,成伟岸,气节,风骨。智慧和血肉垒砌成子子孙孙仰望的高度。
在崇山峻岭峭壁深壑之上,演绎气势磅礴,铺展匠心独运,雄峙北方大地。
岁月沧桑,记忆已千疮百孔。那些肩并肩走过冷暖的石头,已被风霜磨平了最初的棱角,黯淡了原始容颜。以平静面对日月星辰,前生今世。
畅游在长城上的人流中,我想起了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的伟大;垒在山梁上的铜墙铁壁,又使我联想到祖先们的智慧和胆识。
极目远望。在广阔的天宇下,这古老的砖墙随着群山万壑绵延伸展,跌宕起伏。
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和艰巨工程。
八达岭长城像一条巨龙蜿蜒于群山之中。八达岭长城以地势复杂,敌楼众多而着名。它的墙体平均高度为7.8米,底宽7.5米,顶宽5.8米,可以五马并行。
旷野无边,似乎能聆听历史深处传来的幽怨的羌笛,
那些筑城的民工啊!那些守关的将士啊!那些靠长城御敌的英雄好汉啊!如今仿佛还肃立在长城的垛口上!
下长城时,身边的游人依旧拥簇,愿这长城之影、长城之势永远定格在脑海里!
我无意追朔历史,冥冥中,感觉仍有战马嘶鸣,烽火狼烟,民夫哀怨!
此时此刻,望长城内外,绿色的植披,如绿色的海洋,
遥望长空,思绪翩翩:长城的古老,长城的苍茫,长城的磅礴,长城的壮观,留下了几多传说。
天坛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由祈年殿、祈年门皇乾殿以及皇穹宇和圜丘组成,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天祈丰收的地方,也是现存最大的一处坛庙建筑。
天坛里除了建筑物,便是树的海洋了,大片大片的柏树林,将肃穆的气氛烘托到了极致。据说,这大片的柏林多根植于明清两代。高寿者距今已有七、八百年。树干苍劲,枝叶繁茂,堪称稀世之宝。粗大的树体足够几个人的连手合围。由于年代久远,饱经风蚀,许多树体裸露、扭曲、凸凹、断裂,早现老态龙钟。有的状若堆石累卵,有的形同缠筋绕肠,有的好像残垣断壁、沟壑纵横……。
柏树遮天蔽日,四季常青,与园中雄伟的古建筑浑然一体,相映成辉。不仅构成一幅优美的风景,还凸显了皇家祭天场所庄重肃穆、神圣至尊的氛围。柏树在中国乃万木之长。素为正气、高尚、不朽的象征。据说,天坛植柏是很有讲究的。祈谷坛多侧柏,而圜丘坛多侩柏。环植柏树本身,就寓《周礼》“苍璧礼天”之意。身处幽静的柏树林中,细细体味柏树神韵,足可养育人的心灵。
古柏借天坛传名,天坛凭古柏增辉。没有古柏,天坛不会有现在这样得誉于海内外的身价和名气。时光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唯这空灵的树影能横亘历史,
··
望
灯杆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当时仅有1座,明崇祯年间增至3座,1914年袁世凯祭天时拆掉两座,现仅存一座。望灯杆高九丈,举行祭天大典时望灯杆上挂直径、高的大灯笼,灯笼内立5只点燃的蜡烛。
天坛古树多。园里主要古树是松柏树,一棵棵、一排排,粗壮苍幽,向远处延伸,
最独特的一棵当属回音壁西侧的“九龙柏”,树冠不大,树干却很粗壮。从树根起,一股股苍灰色密布竖纹的柱状突起树干,扭曲纠结着向上,到顶结束在树杈处,宛如九条盘旋而上、竞相逐走的蟠龙,故此得名。
草坪中踩出了许多小径,这些小径蜿蜒曲折,交错着向每一颗大树下延伸,而每一颗大树的周围几乎都踩出了一圈光滑的表面
千株柏树一排排,或纵或横或斜,笔直成行。树龄最大的已有八百年的历史了,看那树干遍布沟壑,却依然生机盎然。
芳草的枝叶轻轻地撩拨着裤脚,湿润的空气混和着松枝的芳香沁入心脾。
树干苍劲,枝叶繁茂,堪称稀世之宝。
粗大的树体足够几个人的连手合围。
圜丘坛,是古代皇帝举行祭天大典的地方,是一座洁白如云的三层白石圆坛。
圜丘很特别,从里到外分三层,每层都有三个扶手,三级墙阶,三三得九,犹如九重天。
丹陛桥在我们眼前豁然出现一条平坦、宽阔的大道,它叫海墁大道,有叫丹陛桥。
内外壝墙南面的两道棂星门的大小是不一样的,中间的最大,是皇天上帝所用之门;东面次之,是皇帝所走之门;西面的最小,是陪祀人员走的。
中间宽阔的路面为神道,就连皇帝也不能走,东侧的窄路为“御”道,供皇帝专用,西侧为“王”道,为随同皇帝祭祀来的文武大臣们而设。
整个路面底部由南向北逐渐升高,最北端与最南端相差,而路面上部看起来很平坦,这种设计方法的妙处是象征皇帝步步升高,寓为升天、祈福。
圜丘坛周围有4座门,南为昭亨门、北为成贞门、东为泰元门、西为广利门。内外壝墙的四正位各有三座石门,共有24座,称“棂星门”。
祈年殿平面为圆形,围墙北圆南方,象征“天圆地方”。殿中央四柱代表四季,外圈十二根柱子代表十二个月和十二时辰。
由于年代久远,饱经风蚀,许多树体裸露、扭曲、凸凹、断裂,早现老态龙钟。有的状若堆石累卵,有的形同缠筋绕肠,
游客们抚摸树节,沾沾福气
当年祭拜的神圣气氛似乎一直弥漫在天坛里。
明嘉靖年间改革礼制,实行天地分祭,在天地坛的南侧增建圜丘坛,专门用于祭天.这才有了这组建筑。
到了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又对这组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我们今天看到的圜丘坛建筑群,基本上是乾隆年间留下的风貌。
圜丘坛3层,东南西北四出陛,每层九级。通体铺以艾叶青石,四周围以汉白玉护栏。
三层台面一、三、五、七、九阳数俱全,相加为二十五,以应天数。三层台面直径相加为四十五,寓意“九五”之尊”。
圆明园
圆明园位于北京市西郊,原为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御苑,它的陆上建筑面积和故宫一样大,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这座超巨型园林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园林之王”了。遗憾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园中的建筑被烧毁,文物被劫掠,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只剩断垣残壁,供游人凭吊。
然而我所了解的事实是黄花阵在清朝灭亡后被民国时期的京城老百姓拆毁的。圆明园从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被英法联军掠夺开始,长达一百多年时间被断断续续的拆毁,先是英法强盗抢走部分重要易匿藏或易运输的宝物;烧毁了所有木质建筑后又有当地土匪掠夺余下的精华,甚至有民众和守园太监宫女等小偷在废墟中挖宝;1900年八国联军攻下北京后圆明园无人看守,部分京城人趁火打劫,园内炭厂林立,把园内的树木都烧成炭卖了;到军阀时期,废墟中的砖瓦石头又成了掠夺对象;甚至到后来,农民在园内开垦水田鱼塘,彻底毁了圆明园;建国后再经过十年动乱时期,圆明园才开始慢慢恢复部分景色,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才建成今天我们见到的圆明园。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 西郊海淀区 ,与颐和园 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 46年(1709年),由圆明园、长春园 、绮春园 三园组成。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是清朝 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 。
圆明园有“万园之园”之称。1860年10月,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此事件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页屈辱史。
“圆明园 ”,这一名称是由康熙皇帝 命名的。康熙皇帝御书三字匾牌,就悬挂在圆明园殿的门楣上方。对这个"圆明"雍正皇帝 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说,“圆”是指个人品质阶级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
西洋楼是由谐奇趣、黄花阵、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线法画等十余座
谐奇趣,是乾隆十六年秋建成的第一座建筑,这里设有演奏中西音乐的大厅.
万花阵亦称黄花阵,是仿照欧洲的迷宫而建的花园。
万花阵:万花阵亦称黄花阵 ,是仿照欧洲的迷宫而建的花园。用四尺高的字图案 的雕花砖墙,分隔成若干道迷阵,因而称作“万花阵”。
虽然从入口到中心亭的直径距离不过30余米,但因为此阵易进难出,每当中秋之夜,清帝坐在阵中心的圆亭里,太监、宫女们手持黄色彩绸扎成的莲花灯,寻径飞跑,先到者便可领到皇帝的赏物。所以也叫黄花阵或黄花灯。清帝坐在高处,四望莲花灯东流西奔,引为乐事。
喷水池
这里原是一座乾隆帝为香妃建的清真寺,名曰“方外观”,现在只剩下几根石头在此了,昔日的辉煌只留下残石孤影,
站在迷宫中央的欧式八角亭中看进入此处的人群,是一种美景;当我细看这个欧式八角亭时,感觉有部分中式的元素,
方外观,原来是清真寺
海晏堂,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就是安在这里喷水的
这就是放十二生肖兽首的地方,十二生肖铜首按十二时辰周期逐个时辰在不同的生肖中喷水出来,每当正午时分(中午十二点正)就一齐喷水,
1860年,“英法联军”烧劫圆明园后至今,十二生肖铜兽首构件流失海外140多年。
十二生肖兽首铜像是原圆明园喷水池中“水力钟”的喷头,该“水力钟”的全称“十二生肖报时喷泉”。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呈“八”字形,分列在喷水池的两旁的人身石台上的。
每个动物就是一个喷泉机关,每到一个时辰,相应的动物口中就会喷水两个小时。因为古人的一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十二个时辰正好是二十四小时。不过到了正午,它们就要一起喷水,此时,景象蔚为壮观。
海晏堂,是西洋楼最大的宫殿。
主建筑正门向西,阶前有大型水池,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引有十二只兽面人身铜像(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个属相),每昼夜依次辍流喷水,各一时辰(2小时),正午时刻,十二生肖一齐喷水,俗称“水力钟”。
本来是以欧洲风格的裸体女人像,但乾隆皇帝觉得裸体女人不和中国的风俗就改为十二生肖铜像,用青铜制造。
海晏堂的蓄水楼,十二生肖铜首喷泉用的水就储在这个漏斗形的蓄水楼里,看这巨大的蓄水楼,提供海晏堂所有的喷泉用水,每时每刻都在消耗大量的水,古人聪慧,在蓄水楼两边设计水车把水提到蓄水楼内,利用水位落差经铜管流向各个大大小小的喷泉。
蓄水楼自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建成到1860年被毁,再到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历经255年,蓄水楼已经严重风化,
大水法
远瀛观大水法,现在已经大家心目中圆明园 遗址的象征
大水法是圆明园 中的西洋楼 景区的一部分。西洋楼景区的主体,其实就是人工喷泉 ,时称“水法”。特点是数量多、气势大、构思奇恃。西邻海晏堂,在长春园南北主轴线与西洋楼东西轴线交会处,是最为壮观的欧式喷泉景观。
1860年(咸丰十年),包括大水法在内的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破坏。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使得其愈加破败。1910年(宣统二年)后残存的石屏风雕花石心被载涛运往朗润园内,1977年运回原处。1928年大水法遗址石料被拆走修建绥远阵亡将士碑。
大水法建筑造形为石龛式,酷似门洞。下边有一大型狮子头喷水,形成七层水帘。前下方为椭圆菊花式喷水池,池中心有一只铜梅花鹿,从鹿角喷水八道;两佣有十只铜狗,从口中喷出水柱,直射鹿身,溅起层层浪花。俗称“猎狗逐鹿”。大水法的左右前方,各有一座巨大的喷水塔,塔为方形,十三层,顶端喷出水柱,塔四周有八十八根铜管,也都一齐喷水。
观水法,乾隆看喷水的地方
“观水法”台,这里曾经只是让皇帝和妃嫔在此独享其乐、欣赏喷泉奇趣的地方,因此圆明园的所有喷泉景区合称“谐奇趣”,在当时,能欣赏喷泉就已经是“奇趣”了,
大水法,是当年西洋楼最壮观的喷泉。
曾经的雄伟壮观场景,如今只剩唏嘘,来这里不是欣赏它的美,而是看它有多残,
建筑造形为石龛式,酷似门洞。
下边有一大型狮子头喷水,形成七层水帘。
前下方为椭圆菊花式喷水池,池中心有一只铜梅花鹿,从鹿角喷水八道;两佣有十只铜狗,从口中喷出水柱,直射鹿身,溅起层层浪花。
大水法的左右前方,各有一座巨大的喷水塔,塔为方形,十三层,顶端喷出水柱,塔四周有八十八根铜管于,也都一齐喷水。
当年,皇帝是坐在对面的观水法,观赏这一组喷泉的。
推荐相关游记更多
更多相关问答
- 2023-01-20 27回答
- 2024-04-22 20回答
-
天安门广场,故宫,天坛,颐和园,圆明园,景山,什刹海,北海公园,水立方,鸟巢,清华,北大,南鼓锣巷,
2022-10-15 18回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