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江淮请您来丨泗州戏:蚌埠璀璨的国家级“非遗”之花

普通用户  0篇游记

玩法:人文
作者去了这些地方:
蚌埠

发表于 2020-05-06 15:56

蚌埠,这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泗州戏正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代表。
泗州戏是安徽省四大剧种之一,原名拉魂腔,流行于淮河两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作为与徽剧、黄梅戏、庐剧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泗州戏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以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唱响淮河两岸,大江南北。

清代,随着康乾盛世的衰落,淮河水旱灾害频繁,淮北人背乡离井,游食四方。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却使鲁南、苏北、淮北一带的民间文化艺术得到了传播与交流,产生了淮北地方特色浓郁的戏曲艺术。


据说,清乾隆年间,从临沂来到泗水下 游徐州的三位流民,都是“拉魂腔”的艺人,因为性情相投,就在徐州云龙山的一棵树下撮土为炉、插草为香,结为“金兰兄弟”。老大姓张、老二姓葛、老三姓邱,三人共同立下誓愿,要把“拉魂腔”传布四方,流传后世。经分工,张姓艺人向东,邱姓艺人向南,葛姓艺人留徐州一带,边演唱边收徒传艺,把他们在流浪乞讨生活中唱的“拉魂腔”传播开来。

由于传播的路线不同,泗州戏产生了许多“戏路”。由郯城而南至新沂、邳县、海州、淮阴的称为“东路”。其中传入海州、淮阴的“拉魂腔”,因方言不同或受到其他艺术的影响,渐渐与新沂一带的出现了差异;后来在京剧的影响下,形成“淮海戏”。由东路向南,到了安徽泗县、灵璧、宿县、蚌埠、滁州一带的称为“南路”。泗县到蚌埠一带,当时已是花鼓灯盛行的地方。南路的艺人们把花鼓灯灯歌及后场小戏吸收进去,又把淮北农家妇女的哭腔、男人们在田野里赶车的号子也吸收到自己的旋律和唱法中来,逐渐形成了地方特点,改名为“泗州戏”。经过200多年的发展,泗州戏早已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泗州戏这种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用淮北人自己的方言,表演着农家生活的故事,真能勾魂摄魄,因此,乡村里也把它亲切地叫做“拉魂腔”。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泗县、灵璧、五河、凤阳曾组织泗州戏艺人排练了《打濠城》等一批密切联系抗日斗争现实的小剧目。这些经历使得泗州戏的表演更加生活化、自然化。

1954年,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地区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泗州戏以《拾棉花》、《打干棒》、《拦马》和《结婚之前》四个剧目到会参演,其中生活小戏《拾棉花》因其浓郁的喜剧色彩和生活情趣而备受欢迎。这一次的华东汇演,推出了泗州戏建国后第一代担纲演员李宝琴、霍桂霞、周凤云等。


李宝琴可以说是泗州戏的代表人物。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进入淮光剧场之后,只要海报上出现她的名字,观众肯定爆满。十里八乡的农民为了一张戏票,干脆带着干粮、卷着铺盖,头一天赶来排队买票。而霍桂霞则以自己悠扬洪亮的唱功,赢得更多的戏迷。“拉魂腔,拉魂腔,不怕我不听,就怕你不唱”,这就是对她最高的赞誉。


泗州戏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泗州戏与皖北人民的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显示出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在蚌埠乃至整个安徽省的戏剧史上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今在蚌埠周边的农村,泗州戏仍然广受欢迎。每到过年或逢集赶会,上年纪的老人们都会早早坐在台下,细心倾听着那牵魂绕梦的拉魂腔。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推荐相关游记更多

更多相关问答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蚌埠142
春游江淮请您来丨泗州戏:蚌埠璀璨的国家级“非遗”之花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旅游攻略导航

蚌埠旅游攻略指南? 携程攻略社区! 靠谱的旅游攻略平台,最佳的蚌埠自助游、自由行、自驾游、跟团旅线路,海量蚌埠旅游景点图片、游记、交通、美食、购物、住宿、娱乐、行程、指南等旅游攻略信息,了解更多蚌埠旅游信息就来携程旅游攻略。

安徽旅游快速入口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

      最新游友动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