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5

潮州纪游

编辑
天数:3 天

一直想去趟广东潮州,谒访韩文公祠,看看著名的广济桥和潮州古城。2024年1月20日上午,我从上海虹桥站乘高铁前往潮州,晚7点半许抵达潮汕站,坐了一段公交k2,打的到预定的馆驿下榻,开启潮州之旅。

“潮州”之名源起于1600多年前的隋朝,取“在潮之洲,潮水往复”之意;至明清时期设“潮州府”,范围覆盖现在的广东潮州、汕头、揭阳以及梅州的大埔、丰顺两县。潮州古城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是潮州历代郡、州、路、府之治所, 是“潮文化”的发祥地和粤东地区文化中心, 素有“岭海名邦”、“海滨邹鲁”的美誉。

翌日上午,打的前往韩文公祠。“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潮州之所以能声誉鹊起离不开韩愈。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正月,五十一岁的刑部侍郎韩愈因《谏迎佛骨表》触怒唐宪宗,贬为潮州刺史,“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朝阳路八千”,路上走了两个多月,是年三月二十五日抵达潮州。韩愈就任后,秉持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付诸于实实在在的为民办实事的行动,关心吏民疾苦,因民众“恶溪有鳄鱼,食民畜产且尽,民以是穷”,韩愈撰《祭鳄鱼文》望江设祭,驱鳄除害,“自是潮无鳄鱼患”;关心农桑;延师办学,推荐地方贤能赵德主持州学;又下令对被典卖的男女奴婢得用钱或做工抵债赎身,离任前为此立下长期制度。韩愈被贬潮州,是其个人官场失意,却也将中原的先进文化带入昔日荒凉的南蛮之地。韩愈治潮,虽只有不到八个月,却在潮州历史上留下深远的影响。在其清正的吏治下,潮州在文化和经济上得到很大的提升和发展,潮州能成为“海滨邹鲁”是韩愈开局打下基础。“八月居潮万古名”,潮州民众感激韩愈,把他登临过的笔架山称“韩山”,把员水鳄溪改名为韩江,修建韩文公祠、韩山书院,把韩愈手植的一棵橡树称为“韩木”。

车过潮州古城和韩江大桥,来到韩江东岸笔架山中峰山麓的韩文公祠。韩文公祠旁是始建于宋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的韩山书院,现为韩山师范学院。

韩文公祠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是国内现存最早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祠宇。韩文公祠原先建造潮州城南,因韩愈曾游笔架山并手植橡木,南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迁建现址。自元代以后,韩文公祠曾经多次毁废,又多次维修或重建。清代最后一次大修在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现在韩文公祠主体建筑大致还保留着清光绪年间形态。1984年韩文公祠全面修缮,并增建复建“韩文公祠”石牌坊、“天南碑胜”名家书法长廊、侍郎阁等一些附属建筑。

走过韩文公祠坊,来到韩文公祠前,我留意寻找传说中植于次前的韩祠橡木,并不得见。据宋礼部尚书王大宝《韩木赞》,橡树形如华盖,遮蔽屋檐,春夏之交开花,红白相间。不知为何,此株韩愈所植的橡木在清代乾隆中后期慢慢枯萎,未能保存下来。

韩文公祠前侧有一处“天南碑胜”庑廊,碑廊陈列不少当代名家对韩愈和韩文公祠的书法题刻。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赵朴初《访韩文公祠口占》“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

沿51级台阶而上,来到利用山坡天然高台建起的韩文公祠前。祠前有庭,进仅丈许,外砌石栏。

祠门上有石匾古隶书“韩文公之祠”,祠堂不大,数米青墙,却让人产生高台楼阁般的感受。

韩文公祠分前、后两进,中间小院,左右庑廊。头进为门厅,梁上悬挂着林若的“三启南云”、刘海粟的“百世师”匾额。

后进是建于12级台阶高台上的三开间大堂。殿堂上悬挂许涤新的“尊贤有祠”门额和饶宗颐的“泰山北斗”、周培源“百代文宗”等匾额。

堂上供奉韩文公像,两旁塑侍从张千、李万。

韩文公祠内石柱镌刻对联、四壁镶嵌历代碑刻近40块,记载着韩祠的历史和韩愈治潮业绩以及颂扬韩祠的诗文。

正殿左侧有碑刻“功不在禹下”,这本是韩愈称颂孟子传播儒家思想的功绩不比大禹治水低,后人引此语赞颂韩愈对潮州教化的功绩。

祠内有苏轼的《潮州韩文公庙碑》,不过此碑已不是苏轼手迹原碑了。

清康熙年间的这个古碑上镌刻的四字龙飞凤舞,因字形特殊,究竟是哪四字莫之能辨,较为认同的是“传道起文”。

韩文公祠建筑体现出岭南尤其是潮州古建筑美学特征 ,无论在市井古屋或寺庙文祠经常会看到在飞檐挂角或正脊尾勾用许多精美的彩色瓷片剪裁镶嵌装饰出栩栩如生的山水花树,飞禽走兽或历史人物故事,这就是著名的潮州嵌瓷。

这种装饰工艺构图雄伟、色彩绚丽、形象生动、质地坚实,久经风雨或烈日曝晒而不褪色,被誉为“永远亮丽的造型艺术”,使韩文公祠的屋面装饰很是精美灵动。

韩文公祠后的最高处是侍郎阁,这是1988年在原侍郎亭旧址新建的建筑,在此可远眺韩江对岸的潮州古城。凭栏前眺,偌大一个潮州城如同韩文公祠的外庭,气势相当壮阔。

韩文公祠内布局逐层递进升高,向内而望有高山仰止之感,向外远眺则视野开阔,韩文公祠如此坐落和布局可谓匠心独运。

离开韩文公祠,下至韩江江畔,来到广济桥前。

广济桥,又称湘子桥,始建于南宋乾道年间(公元1171年),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也是中国桥梁是上的孤例。曾数次毁于战乱和洪水,与河北赵县的赵州桥、 福建泉州的洛阳桥、北京的卢沟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

广济桥由东西两段石梁桥和中间一段浮桥组合而成,石梁桥由桥墩、石梁和桥亭三部分组成,东西两段石梁桥的桥亭有二十四座,建筑形态各不相同。

广济桥中间则是可启闭的的浮桥,长97.3m,由十八艘梭船并联成浮桥供人通行。因而,广济桥有“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的说法。通常白天在一定时间段广济桥十八艘梭船按时并联成通行的浮桥,夜晚则梭船分拆驶离,便于韩江通行。但实际上白天广济桥浮桥未必能按时装桥联结通行,遇到江上风浪较大,为安全起见,浮桥就不能起用。

我在潮州两天就未能实现行走浮桥,只能站在桥亭栏杆前隔河看对岸的桥亭,可见韩江过桥通行之不易。

广济桥有着“一里长桥一里市”之美称,走上广济桥,虽是阴天,临江观景景色也可。桥下波浪微湍的韩江曾经是鳄鱼肆虐的凶险之地,因为韩愈,从此不见鳄鱼踪影。

经指点看到宋代广济桥的桥梁石。知道原先广济桥应该没有桥亭,桥亭是后来才有。韩江江阔潮急,广济桥应该历经毁修,现在的广济桥是前些年重修过的,捐资修桥人中就有李嘉诚等人。

回到广济桥东堍,乘车过韩江大桥来到潮州古城下水门。

那里有一段潮州古城墙遗址,距此十余米外是前些年修缮的潮州古城墙,这样看来现在的潮州古城墙和城门未必是原址原物了。

登上潮州古城墙北行,不远处就是广济门城楼。

广济门城楼俗称东门楼,始建于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是原潮州城七门中最巍峨壮观的一座。

广济门城楼主体是宫殿式三层歇山顶阁楼,上有书“东为万春”、“岭东首邑”的匾额。

记挂着第二天1月22日星期一是潮州古迹闭馆日,我决定赶在21日一天里游完潮州主要人文景点,走下广济门后,去附近的天后宫看了看。

潮州东门的这座供奉妈祖的天后宫始建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其历史比明代的广济楼要早得多。2002年因防洪通道拆迁重建,是潮州城唯一一座春秋二祭的天后宫。

离开天后宫,入城沿东门街西行,街上有两座牌坊和一口宋代古井。

古井井壁上镌刻“熙宁八年”,熙宁为宋神宗年号,即公元1075年。

穿过太平路牌坊街,辗转来到义安路铁巷的己略黄公祠。

己略黄公祠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据说祠堂主人是一个号“己略”的潮州布商,建筑之精致奢华程度非一般民居可以比拟。此祠建造年代较近,建造面积也不算大,但其集石雕、金漆画、嵌瓷、彩绘、木雕于一体,雕刻工艺尤其的木雕堪称一绝,有“潮州木雕艺术殿堂”的美誉。

己略黄公祠是一座硬山式建筑,祠门凹斗形的门楼门首横额正面刻着“己略黄公祠”,门面墙金色隶书书写的满满当当的“己略黄公祠堂颂”,使祠门显得别具一格。

进得祠内,这是二进式院落,分前进和后进,中间是天井,后厅是拜亭。

拜亭是祠堂的中心,屋顶采用了歇山顶式屋顶,以潮州民间工艺品嵌瓷和灰塑作装饰。拜亭的地面铺满了龟背形红砖,寓意“长寿”。

拜亭木载下的金漆木雕是整座祠堂木雕最集中、最精彩,更是木雕艺人最着力雕刻的地方。木雕内容多以历史典故、戏曲传奇和民间故事为题材,如《水漫金山》、《将相和》、《三顾茅庐》、《八仙过海》、《刘备招亲》、《洛神》、《铜雀台》、《张羽煮海》、《完璧归赵》等,琳琅满目,花鸟人物,比比皆是。

梁枋间、屋檐下满眼都是金漆木雕图案,雕刻精美绝伦,工艺精湛,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这些木雕在技法上采用了圆雕、沉雕、浮雕和镂空雕等不同手法,形象地表现出多层次的复杂内容;在色彩上采用了黑漆装金、五彩装金、本色素雕三大类,互相映衬,相得益彰;在构图上采用了“之”字形的布局,层层不同,杂而不乱,内容丰富且十分有趣。

潮州木雕雕刻所使用的木头多是软硬度适中的樟木和杉木,因为潮州位于南方地区,气候特点是多潮湿,潮州木雕艺人便在雕刻完整的木雕作品上髹漆,再贴上一层薄薄的纯金箔,这样做对木雕有防虫蛀,延年不老的保护作用,又使得木雕金碧辉煌,华光四溢。

拜亭木载下十六只金漆木雕凤凰使沉重的梁架和屋顶有了飞腾的轻盈之感。

在天井的东西边各有一个厢房,西厢房的横载下木雕有两对凤凰,周围围绕着许多代表富贵吉祥的牡丹花,寓意“风生水起,富贵吉祥”。横载下还有一木雕作品《喜上眉梢》,是一只喜鹊停留在梅梢上,“梅梢”与“眉梢”谐音。

祠堂的大厅门楣上装有潮州传统艺术品金漆画《郭子仪拜寿》,画面内容是唐朝文武官员到汾阳府给郭子仪拜寿的热闹场景。

大厅悬挂着匾额“衍庆堂”,寄托了主人希望家族繁衍吉庆的期盼。

大厅的中槽是一个抬梁式梁架,俗称“三载五木瓜十八块花坯”。三载是指三条水平大梁;五木瓜是指用五块木墩雕刻而成的木雕瓜,有多柱受力的作用;十八块花坯是指由八宝、八吉祥、四艺、文房四宝、祥云、吉祥等图案组成的图案。寓意“子孙昌衍,五福奉寿、四季平安”等。大厅的地上铺满了“人”字形和“丁”字形两种红砖,寓意“人丁兴旺”。

己略黄公祠现辟为潮州木雕展览馆,集潮州木雕之大成,其木雕艺术值得一观。

离开己略黄公祠,前往昌黎路上的海阳县儒学宫。

走过学宫前的牌坊,此牌坊始建于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正面刻“昌黎旧治”,“昌黎”是指韩愈。背面刻“岭海名邦”。此牌坊与潮州古城的许多牌坊一样应是前些年复建的新“古董”。

过棂星门进入儒学宫。海阳县儒学宫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元兵攻陷潮州并焚城,学宫被烧毁。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重建。宫内现存大成殿、泮池、棂星门、照壁等建筑,已只占原来面积的三分之一。

历经沧桑,学宫的主体建筑大成殿是明代古建筑,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金箱斗底槽柱网布置,基本保留了明初粤东地区宫殿式建筑的风貌特点。

大成殿屋顶正脊中央有祥云托宝珠雕塑,抬梁式屋架由鼓磴柱础垫托的48根大柱牢固支撑着,殿周有石栏杆围护。

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大成殿大气古朴,气势恢宏。

离开海阳县儒学宫,前往许驸马府。

沿路看到一些民居因地块狭小,因地制宜建成造型奇特的楼宇。

途径镇海楼,这里曾经是潮州府衙所在地。潮州府曾有“一府管九县”的辉煌历史,曾下辖海阳、潮阳、揭阳、饶平、惠来、澄海、普宁、大埔、丰顺共九县。镇海楼是潮州府署配套设施,既是头门,也是谯楼、鼓楼,是整个府署建筑群的重要建筑,潮州人称其为“府楼”。镇海楼创建于明洪武初年,原名揭阳楼,清乾隆年间改名为镇海楼,寓“雄镇海疆,拱卫家邦”之意。1911年辛亥革命,革命军为攻克潮州府衙,府楼火毁,现在的镇海楼是2022年复建的。

位于潮州古城中山路葡萄巷东府埕的许驸马府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是北宋宋英宗之女德安公主之驸马许钰的府第。经过历代大修,尽管宋代实物已保存不多,但至今仍保留始建年代的平面布局和形制,是全国罕有的宋代府第民居建筑。。

许驸马府主体建筑为三进五开间。首进与后座均带插山厅、房合为九间。中厅东西围屋带从厝厅、房及书斋,后面有横贯全宅的后包(仅供下人居住)。墙体为板筑夯灰和青砖条浆砌,后座正厅东侧二幅墙壁仍保留桃红之竹编灰。主体的三进与插山构成“工字”格局,围屋隐伏于中座两旁山墙外,形成独厅、独院、独天井之独特设置。

整座府第屋面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正脊两端从山尖伸出石质鳌尖,垂脊头开嘴甚长,体现了古朴大方、结构严谨的宋代建筑风格。府内四口井中有一口井至今水质清冽。

许驸马府这种三进的院落,五开间,既有从厝,又有后包(仅供下人居住)的以中庭为中心的主次分明的建筑样式,据说源于古老的地主庄院布局,也是现存潮州“府第式”民居的最早形制。

许驸马府前些年经过修缮保护,看上去整齐如新,未见老建筑常见的破败感。

许驸马府附近的街巷还有不少古民居,这座儒林第不知是哪位明清时期官吏的府第。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潮州纪游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