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8

2023年6月承德三日游

编辑
天数:3 天 时间:6 月 人均:700 元 和谁:夫妻

        6月5日,晚上和老伴赵先生看电视,说到高考,这不就是本周吗,高考完孩子也该出来玩儿了,别和他们碰在一起,要不明天去承德吧。说走就走,看了看火车站离家太远,不方便,西客站的车次都没有票,开车去吧。订个酒店,估计要玩三天,订两晚。

一、交通

    北京到承德往返自驾,市内游玩均为网约车。北京京承主站至河北承德南站,95元通行费,往返190元。

二、住宿

如家-承德避暑山庄都统府大街店。大床房,234元两晚。酒店周围有很多吃饭的小店,交通也很方便,附近有超市、夜市。

三、门票

1、磬锤峰国家森林公园+普宁寺+安远庙

   门票:成人130元,60-69岁老人半价优惠,65元,门票中还包含普乐寺和安远庙,门票三日内有效。

缆车:单程50元,往返80元。

2、避暑山庄

    门票:成人130元,60-69周岁老人票65元。

3、承德博物馆:免费。

4、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

门票:成人80元,60-69周岁老人票40元。

摆渡车:两庙之间有免费摆渡车。

四、用餐

1、早餐:酒店提供餐券,在酒店旁的小店用餐,套餐(包子、粥、鸡蛋、小菜);面条。

2、午餐:

       喜兰老丁羊汤:半发面的烧饼两面有芝麻,羊汤选择很多,肚、肠、肝等部位各种搭配。不限量加汤,里面的肉量也不少,汤略咸。推荐。

清真小店

        清真小馆:居民楼里的小店。牛肉烧麦18元一笼,多汁,凉菜口味一般,量大。两笼烧麦、一个凉菜、一瓶啤酒,共计54元。推荐。

牛肉角瓜有点儿淡,再咸一点就好了,感觉没有牛肉大葱的好。

        砣姐小吃:清真小店,牛肉馅饼的饼皮很酥;杏仁茶,汤很浓,不太甜,杏仁味不是很窜;碗坨块比较大,浇麻酱和蒜汁;牛肉烧麦没有清真小馆的好吃。肉饼和杏仁茶推荐。

网上说饭点儿人很多,我们去时还好,有空桌。

3、晚餐

        杏好遇见你:网红店,驴打滚很粘,不太甜,价格比路边小摊的不贵;杏仁豆腐和杏仁奶酪一般,碗坨量小,口感好,蘸料是麻酱、孜然等佐料调的粉;定价比砣姐高,就餐环境好。

据说杏仁茶好喝,我们没尝试。
五、行程
第一天(6月6日) 北京→磬锤峰国家森林公园→普乐寺

        早晨8点出发,五环还是挺堵的。开了一个半小时,终于上到京承高速公路,此后一路顺畅,车很少,至承德南站驶出。

        出高速按导航提示,大约12点半到酒店。办理入住,步行到“喜兰老丁羊汤”吃午饭。

        吃完饭已经下午1点半,决定乘网约车去磬锤峰。

        司机停在停车场外的环岛边,我们看到有售票的地方,结果是缆车站,太热了,不爬山,座缆车上去吧。磬锤峰索道为目前全国最长的吊椅式索道,长达1620米。我们准备走下来,买了单程票。14:40下缆车到公园大门,在携程网上买的门票,刷身份证入园。

缆车上拍摄馨锤峰(棒槌山)。
磬锤峰公园
下缆车后进入磬锤峰公园。
磬锤峰公园

        磬锤峰国家森林公园环抱承德市区,与驰名中外的避暑山庄和外八庙风景名胜镶嵌相融,总面积159万亩,距市区约2.5公里。公园自然景观奇特,以千岩竞秀、异峰峥嵘的丹霞地貌著名。 景区内有一挺拔峭立的石柱擎天而立直插云端,石柱高59.42米,其上粗下细,形如洗衣用的棒棰,故康熙皇帝赐名“磬锤峰”,俗称“棒棰山”。磬锤峰为承德十大名山之一,古称“石挺”,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濡水(今滦河)又东南流,武列水入焉,其水三派合……东南历石挺下。挺在层峦之上,孤石云举,临崖危峻,可高百余仞……”。磬锤峰半山腰有棵树龄达300余年的桑树,名蒙桑,虽生长在石缝间,却长得枝繁叶茂,结白桑葚,又肥又大,据说,吃了它可以益寿延年。特别提示 关于磬锤峰的成因民间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很久以前,,承德一带是一片汪洋大海,磬锤峰处为海眼。当时有一只海怪经常伤人,一个小伙子为民除了害,却触怒了龙王,被绑入龙宫。龙女路过见小伙 儿眉清目秀、威武不屈,产生爱慕之情,于是就盗取了龙王的定海针,带小伙子逃出龙宫。龙王派兵追赶,龙女便甩出定海针,将海眼堵住,这里就渐渐变成了陆地。龙女和小伙子结了婚,日子过得很美满。玉皇大帝知道以后派兵来抓龙女,龙女宁死不屈,被点化成桑树,栽在定海针即棒槌山半山腰上。 

        宝山寺系清朝末年由名僧麻祥主持建造。寺中摩崖造像共有七尊,其中殿内五尊,分别为弥勒佛、七世达赖、宗喀巴、五世班禅、不动金刚;殿外两尊,分别为吉祥天母、米拉日巴。摩崖造像填补了燕山文化摩崖石刻的空白,2008年宝山寺摩崖造像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磬锤峰公园-宝山寺
磬锤峰公园-宝山寺摩崖石刻

        各角度拍的磬锤峰

磬锤峰公园
磬锤峰公园

        看完蛤蟆石,如果乘缆车下山,就原路返回,步行下山,则按路标,走小路,途中可同时看到棒槌和蛤蟆石。

磬锤峰公园
磬锤峰公园-蛤蟆石

        走路下山时在另一角度看到的蛤蟆石。

磬锤峰公园-蛤蟆石
磬锤峰公园

        16点10分步行下山,途经普乐寺,此时已经下午5点,半小时后工作人员将关闭展室,抓紧看。

        普乐寺建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是乾隆帝为西北少数民族王公贵族瞻礼而建,突出体现了其“因其教,不易俗”巩固北部边防的治世思想。乾隆帝御题“普乐寺”,取“普照天同乐”之意。寺庙占地2.4万平方米,坐东朝西,中轴线直对避暑山庄。分前后两部分,西部为前半部,“伽蓝七堂”汉式布局;东部为后半部,典型的藏式阇城(曼陀罗),阇城三层平台之上为主体建筑旭光阁,殿内供奉铜铸密宗上乐王佛双身像。

普乐寺-山门

  

        鼓楼,单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楼中置一鼓,为当年做佛事时使用。钟楼正在维修。

        天王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檐下原有乾隆帝御题“天王殿”云龙陡匾(现已不存)。殿内正面供奉大肚弥勒佛,背面供奉护法神韦陀,两侧供奉木骨泥塑南方增长天王,东方持国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合称护世四大天王,俗称“四大天王”。

普乐寺天王殿

        宗印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黄琉璃瓦歇山顶,正脊满饰龙纹,并置喇嘛塔和八法具。大殿建在1.36米高的基座上,前后各出三阶,正面中内设丹陛,雕刻精美。殿内主尊供奉横三世佛,即东方琉璃世界药师佛、婆娑世界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两侧为八大菩萨。

普乐寺宗印殿。

        阇城,也称“经坛”、“坛城”等,用石条砌筑的三层高台。从西侧沿二十级台阶可达二层的门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单檐山顶,内置乾隆帝御制《普乐寺碑记》碑,以满、汉、蒙、藏四种文字携刻而成。碑文记述了建造普乐寺的缘起及目的。

普乐寺阇城
普乐寺门殿《普乐寺碑记》碑。

        出门殿,二层东半部平面布局独特,分为内外三重。最外一重是周边呈正方形的群房共八十四间,每边各二十一间,现已毁。

普乐寺阇城群房

        第二重东西南北四面正中均辟门,正门面西,乾隆帝御题“真如境”。

        喇嘛塔位于阇城第二层,共八座。阇城四面的四座,分别为黑色、紫色、青色、白色;四角的四座均为黄色。这五种颜色代表了藏传佛教的五行,即地、水、火、风、空。五色塔免征五色土,中国九州之土为五色,寓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八座塔取佛教“八正觉”之意,作为佛祖释迦牟尼佛八大成就的功德塔,免征着清政府对四面八方长期稳固的统治。

普乐寺,喇嘛塔与磬锤峰同框。

        第三重为旭光阁石基。阇城第三层即旭光阁,是普乐寺最高处,也是阇城的核心。

        旭光阁位于普乐寺主体建筑阇城的最高处,仿北京天坛祈年殿而建,意为面向东方旭日的佛阁。阁平面为圆形,直径21米,高24米,重檐黄琉璃攒尖顶。阁的藻井是外八庙中最精美的一处,采用三层重翘重昂九踩斗拱形式,层层缩小,直径5.7米,进深七层,外层往里依次是云龙、斗拱、龙、凤、双重斗拱和团龙戏珠,中心的浮雕团龙口衔宝珠垂下约一米。乾隆帝依国师三世章嘉活佛的建议,建曼陀罗(坛城)供奉胜乐王佛,以保国泰民安。旭光阁的阇城属藏伟佛教曼陀罗四大类型之一的揭摩曼陀罗,而旭光阁是坛城的核心。阁内供奉的主尊胜乐王佛为密宗双修造像,高达1.2米,像有白、黄、红、蓝四面,每面有三睛、十二臂,主臂拥抱明妃金刚亥母(即多吉帕母),造型优美,工艺精湛,为乾隆时期宫廷造像之佳作。

普乐寺阇城

        从普乐寺出来,继续往山下走,走出来就是我们下车的那个环岛,如果步行上山,社会车辆是可以开到普乐寺的。

        带的两瓶水都喝完了,在山下的小店里买了冷饮,东西加价不多,水和冰糕都比超市贵一元。

小结:我们到景点时间较晚,而且走的慢,如果想把三个景点都看一遍,提前一小时应该能走完。

        网约车回酒店,先冲个澡,休息一会儿,出去逛街。二仙居东街、西街,没有什么当地小吃,不推荐。

       本想吃晚饭,可是两人都不饿,算了,不吃了,超市买点水果,回酒店。

第二天(6月7日) 避暑山庄→承德博物馆

          今天的重头戏是避暑山庄,先来了解一下。

          承德避暑山庄: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建成。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避暑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整个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是中国古典园林之最高范例。 

        1961年3月4日,避暑山庄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颐和园、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4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避暑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宫殿区位于湖泊南岸,地形平坦,是皇帝处理朝政、举行庆典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占地10万平方米,由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四组建筑组成。湖泊区在宫殿区的北面,湖泊面积包括州岛约占43公顷,有8个小岛屿,将湖面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区域,层次分明,洲岛错落,碧波荡漾,富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特色。东北角有清泉,即著名的热河泉。平原区在湖区北面的山脚下,地势开阔,有万树园和试马埭,是一片碧草茵茵,林木茂盛,茫茫草原风光。山峦区在山庄的西北部,面积约占全园的五分之四,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众多楼堂殿阁、寺庙点缀其间。整个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平原区西部绿草如茵,一派蒙古草原风光; 东部古木参天,具有大兴安岭莽莽森林景象。

        避暑山庄建有楼、堂、殿、阁、轩、斋、房、馆、舫、廊、亭、榭、庙、塔、台、桥120多组,其中著名的有康熙皇帝于康熙五十年(1711),以四个字题名的36处景点,称“康熙三十六景”。还有乾隆皇帝以三个字题名的36处景点,称“乾隆三十六景”。康熙与乾隆二帝题名的这72处景观,史称“康乾七十二景”。

                                                                康熙三十六景

烟波致爽     芝径云堤     无暑清凉     延薰山馆     水芳岩秀     万壑松风     松鹤清樾     云山胜地

四面云山     北枕双峰     西岭晨霞     锤峰落照     南山积雪     梨花伴月     曲水荷香     风泉清听

濠濮间想     天宇咸畅     暖流暄波     泉源石壁     青枫绿屿     莺啭乔木     香远益清     金莲映日

远近泉声     云帆月舫     芳渚临流     云容水态     澄泉绕石     澄波叠翠     石矶观鱼     镜水云岑

双湖夹镜     长虹饮练     甫田丛樾     水流云在

                                                  乾隆三十六景

丽正门     勤政殿     松鹤斋     如意湖     青雀舫     绮望楼     驯鹿坡     水心榭

颐志堂     畅远台     静好堂     冷香亭     采菱渡     观莲所     清晖亭     般若相

沧浪屿     一片云     萍香泮     万树园     试马埭     嘉树轩     乐成阁     宿去檐

澄观斋     翠云岩     罨画窗     凌太虚     千尺雪     宁静斋     玉琴轩     临芳墅

知鱼矶     涌翠岩     素尚斋     永恬居

        早上吃过早饭,步行,9点到达丽正门,扫码购票。正好赶上几个旅游团,排队刷身份证入园。

        丽正门是乾隆三十六景第一景,避暑山庄九门之首,初建于康熙年间,重修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门南向,上建城堞和阙楼。丽正门门额为乾隆帝御题。“丽正”二字出自《易经.离卦》:“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意思是说:帝王就像日月依附于天、植物依附于地那样依附于正道,才能教化统治天下。

        过丽正门,来到午门。

宫门(午门)

        下面随我们的参观路线一起游览吧。入园先参观避暑山庄博物馆。

        进入午门后,来到内午门。内午门又名阅射门,面宽五楹,中间开三门,中门上悬挂有康熙帝御题“避暑山庄”鎏金云龙陡匾。康熙、乾隆二帝经常在此通过阅射,选拔官员。门东、西侧的墙壁上有乾隆帝御题诗匾四块,其中三首阅射诗,一首策马诗。

内午门(阅射门)

        宫殿区坐落在避暑山庄南部,东北接平原区和湖区,西北连山区。主体建筑居中,附属建筑置于两侧,基本均衡对称,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而又加以改造,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巧妙结合,使避暑山庄宫殿建筑园林化,又显示出皇家园林的气派。宫殿区由正宫(被辟为避暑山庄博物馆)、松鹤斋、东宫(已毁)和万壑松风四组建筑组成。

         正宫是宫殿区的主体建筑,正宫建于康熙五十年至五十二年修建,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新修缮,改建,占地1万平方米。包括九进院落,由丽正门、午门、阅射门、澹泊敬诚殿、四知书屋、十九间照房、烟波致爽殿、云山胜地楼、岫云门以及一些朝房、配殿和回廊等组成。分为“前朝”、“后寝”两部分。前朝是皇帝处理军机政务的办公区;后寝是皇帝和后妃们日常起居的生活区。主殿叫“澹泊敬诚”。

        穿过内午门,来到主殿,澹泊敬诚。建于康熙五十年(1711),乾隆十九年(1754)用楠木改建。康熙帝御题“澹泊敬诚”。“澹泊“源于《易经》之”不烦不扰,澹泊不失”,意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此殿是清帝举行重大庆典、接受百官朝觐、接见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节的地方。

避暑山庄博物馆-澹泊敬诚

        澹泊敬诚旁的配殿现在展出的是钟表。由于清朝帝王强烈的好奇心和占有欲,使皇宫及皇家园囿成为钟表最集中的典藏地,皇帝成为拥有钟表最多的收藏者。康熙皇帝热爱西方科学,内廷设置“自鸣钟处”,学习钟表机械原理,仿制西洋钟表,日晷、滴漏等逐渐被取代,成为高居庙堂的礼仪性陈设。雍正时期,钟表作为计时工具已在宫廷中普遍使用。乾隆五年(1740年),内务府成立做钟处,专门为宫廷制造各种精美的钟表。历史上避暑山庄所藏钟表300余座,既有来自英、法等国家的舶来品,也有清宫造办处和广州等地制作的精品。这些钟表造型独特、装饰华美、寓意吉祥,见证过帝王嫔妃曾经的生活,也提醒我们:它留得住记忆,留不住宝贵的时间。

避暑山庄博物馆-钟表馆

        御书房是宫廷中兼具实用功能和文化意境的常设建筑。现仅存基址。

避暑山庄博物馆-御书房基址

        十五间照房,位于松鹤斋最北部,共计15间房,一字排开,中三间为佛堂。此照房具有隔景作用。为随侍人员备差之所。

避暑山庄博物馆-十五间照房
避暑山庄博物馆-十五间照房
避暑山庄博物馆-宫廷车舆 

        十九间照房,亦称“万岁照房”,共计19间,一字排开,中三间设作佛堂,乾隆帝御题“宝筏喻”,是随侍人员候差之所。以照房为界,正宫区分为前朝后寝两部分。现展出瓷器等。

避暑山庄博物馆-十九间照房
避暑山庄博物馆-珠源寺铜匾和抱柱楹联

        后寝部分以“烟波致爽”殿为中心,“烟波致爽”殿是清帝的寝宫,建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居康熙三十六景之首,殿内陈设富丽典雅,正中三间设御座,西次间为佛堂,西稍间为暖阁,是皇帝的寝室,寝宫的东西各有一个小院落称东所、西所,与寝宫有侧门相通,是后妃住所,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嘉庆皇帝在北巡秋狝期间病死在此殿,咸丰十一年(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皇帝逃到避暑山庄,第二年病逝于此殿西暖阁,他死前曾在这里发出诣旨,批准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并追认《中俄瑗珲条约》有效,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咸丰死后,慈禧与奕在这里策划了辛酉政变,实现了太后垂帘听政,奕摄政监国,开始了中国长达四十八年的统治,烟波致爽殿后面是一幢面阔五楹的两层楼,名“云山胜地”,为康熙三十六景之第八景,楼下原设有小戏台,帝后可雅兴听戏,可良宵揽月,这里地处岗阜,频临湖水,朝晖夕霭,岚气不绝,是正宫四时观景的佳处所在。

        “烟波致爽”位于避暑山庄正宫区的后部,面阔七间,前后出廊。正中三间为厅,设有宝座,是皇帝接受后妃朝拜的地方。厅内正中悬挂康熙御题“烟波致爽”匾,匾下是斗大的福字。两旁挂乾隆御笔对联:“三秀草呈云彩焕,万年枝茂露凝香。”殿的外观朴素淡雅,殿内陈设富丽奢华。每当春夏或雨后初晴,烟波浩渺,令人心旷神怡。东室门楣上悬“戒急用忍”匾一面,原是康熙题给四皇子雍正的,目的在于规劝雍正涵养德行,同时借以自勉。后来咸丰十年(1860)避难到此居住,因匾年久破损,他又重写了四字悬挂于此。西次间是佛堂,乃皇帝早晚礼佛之所。稍间阁门上悬挂乾隆御题“抑斋”匾一面。是乾隆给自己定的座右铭,告诫自己要懂得稼穑之艰难,克制享乐思想。

避暑山庄博物馆-烟波致爽

        西所,康乾嘉时期曾为后寝书斋。“辛酉政变”策划地。后面小院的房间展出朝珠等物。

避暑山庄博物馆-西所
避暑山庄博物馆-西所

        行至“云山胜地”,博物馆参观完毕。

避暑山庄博物馆-云山胜地
避暑山庄-岫云门

       出了宫殿区,公园有几条推荐路线,我俩还是按照走哪儿算哪儿的原则,沿水边走,主要走的东线和中线。

避暑山庄

         “万壑松风”,康熙三十六景第六景,是宫殿区兴建最早的一组建筑,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为康熙帝接见官吏,批阅奏章,读书写字建造。1722年,康熙发现皇四子和硕雍亲王胤禛之第四子弘历(乾隆帝)聪明伶俐,十分喜爱,于是传旨,命将弘历送入宫中。这年的夏天,弘历由父母带领,随祖父前往承德避暑山庄。康熙将避暑山庄的侧堂“万壑松风”赐给弘历居住,平时进宴或批阅奏章,都要乾隆侍奉在旁,朝夕教诲。弘历继位后,将这座殿宇题名为纪恩堂。乾隆三十年,乾隆写《避暑山庄纪恩堂记》,纪念康熙皇帝对他的眷顾养育之恩。

避暑山庄-万壑松风
避暑山庄

        水心榭,乾隆三十六景第八景,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题额水心榭。榭是指建在台上的屋子。水心榭意为建筑在水中高台上的房屋,榭下有水闸八孔,俗称八孔闸榭,四周碧波荡漾,风景如画。

避暑山庄-水心榭

        月色江声,建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取自苏轼《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门殿五间,康熙御题“月色江声”。西南为“冷香亭”,系乾隆三十六景之第十二景。主殿“静寄山房”,乃清帝书斋。后殿“莹心堂”,堂后“湖山罨画”为静修及下榻之所。

避暑山庄-月色江声
避暑山庄-莹心堂

        金山,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仿镇江金山寺而建。岛上堆砌假山,山上筑殿,面阔五间,康熙帝御题“镜水云岑”,循石级而上,抵达“天宇咸畅”。两殿均被收入康熙三十六景。岛上制高点建有三层木塔,名“上帝阁”,为清帝祭祀真武大帝和玉皇大帝之所。此岛虽由人工堆砌,却宛如天开地造。康熙帝赞其“仰临碧水,如登妙高峰上”。

避暑山庄-金山
避暑山庄-金山“上帝阁”
避暑山庄-芳洲亭

        香远益清,建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康熙三十六景之第二十三景。前殿五间,康熙帝题名“香远益清”,取意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句题名香远益清,联曰“远见波光来玉涧,近临山翠入书窗”。后殿三楹名紫浮,紫浮西有殿五楹,名依绿斋,联曰“乔木佛窗连翠岭,澄波映槛接天光”。由此沿东廊南行,可达水中方亭,名流杯亭,康熙题名曲水荷香,后乾隆改名含澄景,曲水荷香匾额挪至文津阁前一组建筑。

避暑山庄

        热河泉。避暑山庄内一处温泉,也是一处水源。泉侧有一石碣,今刻“热河”二字。这里春季泉水泠泠,盛夏浮萍点点,严冬薄雾蒸蒸,泉水涌动,不见冰凌,确是一番奇景。

避暑山庄-热河泉

        蘋香沜,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至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乾隆三十六景之第十九景。门殿三楹,依水而建,院中有四角方亭。乾隆帝御题“蘋香沜”,每值炎夏三伏,水中青蘋片片,凉风微度,拂袖生香,别有风致,是清帝后游湖时常憩之处。

避暑山庄-蘋香沜

        御瓜圃,避暑山庄建立初期,康熙帝曾在万树园东南部、热河一带,开垦种植了数十亩农田,名为“瓜圃”。这里的瓜圃就是农田,种植着粮食、蔬菜及瓜类等多种作物,目的是为轮作倒茬。因此,当年甫田丛樾亭内设有紫檀宝座,供皇帝步行围猎和观赏农田时休息之用。

避暑山庄-御瓜圃

        甫田丛樾,康熙三十六景之第三十五景,清代这里是皇家的农田和瓜圃,此亭是当年皇帝观看庄稼瓜圃时小憩之处,也是领略乔木成林,泉甘剖翠瓜的地方。

避暑山庄-甫田丛樾

        濠濮间想,康熙三十六景之第十七景,坐此亭中北览万树园,南望湖光碧水,山清水秀,令人叹为观止。

避暑山庄-濠濮间想

        绿毯八韵碑,乾隆帝御制诗碑。其正面镌刻《绿毯八韵》诗,背面镌刻《平旦》诗。前者赞山庄土肥草丰,以讽汉唐帝王之奢侈,诫子孙应崇朴尚俭。后者述山庄清晨美景,同时自誉虽年过古稀,仍孜孜不倦,勤政爱民。

避暑山庄-绿毯八韵碑

        莺啭乔木,康熙三十六景之第二十二景,系八角卷棚式敞亭。此处百鸟争鸣,极富诗情画意,是当年皇帝在朝霞映衬下听莺鸣鸟啼的地方。乾隆有诗赞道“山深悦鸟性,乔木早迁莺”。

避暑山庄-莺啭乔木

        水流云在,康熙三十六景最后一景,取意杜甫的"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的诗句,流水与浮云相映成趣,动静变化,妙不可言,当年帝后常在此赏景休息。

避暑山庄-水流云在

        西岭晨霞,康熙三十六景之第十一景,位于如意洲西端,原为一座临湖而立的楼阁。

避暑山庄-如意洲  

        烟雨楼,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坐落于避暑山庄青莲岛上,乾隆南巡时,见浙江南湖鸳鸯岛上的烟雨楼晨烟暮雨,非常奇妙,就命画师临摹,并在青莲岛上仿建。此楼面阔五间,上下两层,四面皆辟窗,正面檐下悬挂乾隆御题云龙金匾“烟雨楼”,联为:“百尺起空濛,碧涵莲岛;八窗临渺瀰,澄印鸳湖”。二楼四周有栏杆,可凭栏环览四周景色。月台下两处石雕须弥座上有根据古代“河图洛书”制造的铜质海马一对。烟雨楼东侧跨院有“青杨书屋”,其南北各有亭。西侧有“对山斋”,其南堆假山,山上置亭,形若鸟翼,名曰“翼亭”。

避暑山庄-烟雨楼

        如意洲,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因形似如意而得名。避暑山庄七十二景中有十二景荟萃于此,沿中轴线依次有无暑清凉、延薰山馆、水芳岩秀,东侧有一片云、般若相、清晖亭,西侧有金莲映日、沧浪屿、云帆月舫、西岭晨霞,北有澄波叠翠,南有观莲所。如意洲是清帝最早的起居理政的宫殿区。

避暑山庄-如意洲  一片云

        水芳岩秀,位于“延薰山馆”之北,与“无暑清凉”是同一组建筑,康熙三十六景之第五景。建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面阔七间,前出廊五间,后抱厦三间,原为康熙寝宫,正宫落成后,太后移居此处。乾隆为母在此祝寿时,题额为“乐寿堂”。殿内的陈设就是当年乾隆为其母亲祝寿时的原貌。匾额“奉三无私”为乾隆御题,“三无私”是指“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三无私”表明了乾隆皇帝大公无私的宽阔胸怀。

避暑山庄-如意洲  水芳岩秀

        延薰山馆,位于如意洲岛上 “无暑清凉”内的正殿,建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康熙三十六景之第四景。面阔七间,前出廊五间,东西朝房各五间。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不施彩绘,颇具山野情趣。在正宫建成前,这里是朝房,是康熙接见少数民族首领和处理朝政的主殿,之后改为后妃寝宫。此殿现在是按乾隆年间的布置风格所复原,北墙上方“敷畴丰泽”横匾为康熙御題,意思是让皇帝的恩泽遍布全国,让传统的道德文化陶冶百姓。

避暑山庄-如意洲  延薰山馆

        无暑清凉,位于如意洲岛前,建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康熙三十六景之第三景,是岛上一组三进院落的门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这里四面环水,绿树成荫,即使在盛夏时节,也有习习凉风,异常凉爽。康熙题额“无暑清凉”。柱子上的楹联为康熙的两句诗赞:三庚退暑清风至,九夏迎凉称物芳。

避暑山庄-如意洲   无暑清凉

        芝径云堤,位于上湖和如意湖之间,建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是仿杭州西湖苏堤所建,其形似躺在水面上的三叶灵芝,使一堤连三岛(月色江声岛、如意洲岛、环碧岛),造成了山庄湖区“一池三山”的意境。

避暑山庄-芝径云堤

        城关门,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避暑山庄九门之一,位于丽正门与德汇门之间。此门当年主要供宫里差役人等出入,运送柴炭、粮食、蔬菜等物品之用。

        13:05,我俩从城关门出景区。早上过来时路过一个小区,有几个小馆,中午饭准备在那里吃。清真小馆,吃的挺舒服。

        下午2点,吃完饭叫车到承德博物馆。博物馆5点闭馆,我们看的比较慢,时间刚刚好。

        承德博物馆开放时间:第周二至周日9:00-17:00,每日16:00停止入馆,每周一为闭馆日(逢法定假日正常开馆)。

承德博物馆
承德博物馆
承德博物馆-青铜烧酒锅
承德博物馆-紫檀木座铜胎珐琅塔

        参观完博物馆先回酒店,休息。19:00出去逛街。出酒店马路斜对面就是康熙大街,那里有金龙热河青年集市,比二仙居夜市摊位多一些,有碗坨、驴打滚这些当地小吃。我俩从这个集市的尽头绕过去,就是金龙购物广场。

承德金龙购物广场。广场上有康熙帝的塑像。
承德-康熙大街
承德-康熙大街

        地图上看,网红店杏好遇见你与金龙购物广场只隔了一条街,于是走过去,吃点儿小吃,算是晚饭了。

        20:30回到酒店,休息。

第三天(6月8日)   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北京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诸蒙古王公为庆贺康熙帝60寿辰,上书“奏请”在承德避暑山庄外,围建一寺院作庆寿盛会之所。康熙帝欣然“恩准”,遂建造了溥仁、溥善二寺。溥善寺早已荒废,溥仁寺便成康熙年间仅存的庙宇,更是珍贵。溥通普,普遍、广大意,有皇帝深仁厚爱普及天下之意。于是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的67年间,康熙、乾隆两帝在避暑山庄东部和北部外围陆续建造了11座大型寺庙,因其中8座有朝廷派驻喇嘛,享有“俸银”,且在京师之外,故称外八庙。

        布达拉·行宫景区坐落于避暑山庄正北狮子岭南麓,占地25.79万平方米。景区由皇家寺庙群中的普陀宗乘之庙和须弥福寿之庙组成,两座寺庙先后修建于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因仿拉萨布达拉宫和日喀则扎什伦布寺而建,俗称小布达拉宫和班禅行宫。布达拉·行宫景区为两座汉藏结合式寺庙,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庄严 。

        普陀宗乘之庙占地22万平方米,为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宏大者。建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是乾隆为了庆祝他本人60寿辰和他母亲皇太后80寿辰而建的。殿宇依山就势,布局自然,富于变化,基本是藏传佛教的建筑风格。主体建筑位于山巅,60余座(现存40余座)平顶碉房式白台和梵塔白台随山势呈纵深式自由布局,无明显轴线。乾隆皇帝在这里接见了万里东归的土尔扈首领渥巴锡一行,并举行了隆重的讲经、说法、祝寿等活动。

        7:30出门吃早饭,由于赶上早高峰,网约车等了十多分钟才到,8:30到普陀宗乘之庙,售票口没人买票,直接在窗口买,这样比扫码购票要快。遇到了几个旅游团,排队入园。

        山门南向,由藏式城台及汉式庑殿组成。城台为砖石结构,前开三孔拱门,拱门上列一横排盲窗,上砌雉碟。城台上起庑殿,前后设廊,廊内置槛窗,两侧封实壁,面阔五楹,进深二间,单檐琉璃瓦顶,边沿施绿琉璃瓦,中供护法神,从左至右依次为四面护法神,章古鲁蓬护法神,大黑天玛哈戛拉护法神。山门前置石狮一对,再南为五孔石桥,山门两侧设腰门,有围墙相连。

普陀宗乘之庙-山门
普陀宗乘之庙-导览图

        漫步五孔石桥,进入藏式山门,便是黄琉璃瓦覆顶的碑亭。碑亭,平面呈正方形,面阔三间,重檐黄琉璃歇山顶,砖拱结构,封实壁,四面开拱门,下承须弥台基。亭内立石碑三座:中为《普陀宗乘之庙碑记》,记述建庙背景及经过;东为《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西为《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记述厄鲁特蒙古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过程及清政府抚恤该部的情况。碑文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汉文为乾隆亲笔。

普陀宗乘之庙-碑亭

        碑亭后是五塔门。五塔门是一座藏式白台,上砌女儿墙,门额为乾隆帝御题“广圆妙觉”。墙上有三层藏式盲窗,下为三座拱门,台上有红、绿、黄、白、黑五座喇嘛塔,对应构成藏传佛教的火、地、水、风、空五大元素,同时代表藏传佛教的五大教派。清代尊黄教为国教,故黄色居中。塔身上装饰莲花代表无量寿佛、宝剑代表不空成就佛、摩尼珠代表宝源佛、法轮代表大日如来、金刚杵代表不动金刚佛,代表五佛五智。门前有一对大石象,象征着吉祥和佛教大乘派的力量无边。从塔门下经过表示向佛顶礼膜拜。

        三个拱门,“过门”也是有讲究的,“升官走中间,发财走东边,健康走西边” 。

普陀宗乘之庙-五塔门

        石象。象在佛教中代表大乘教派,有普度众生之意。此石象高2.45米,雕刻精美,富贵而华丽。象头顶置宝瓶,寓意“太平盛世、五谷丰登”。

普陀宗乘之庙-石象

        五塔门北为琉璃牌坊,三间四柱七楼形制。正面镌刻乾隆帝御题“普门应现”,意为观音菩萨显现普度众生之门。背面题为"莲界庄严",意为观音菩萨居住的道场威严神圣。据载:“凡来瞻礼者,王以下、头等台吉以上及喇嘛准入,其余官职许在琉璃牌坊瞻仰,不得入内”。此处牌坊还起到分界的作用,将寺庙南北部汉藏两种风格的建筑分割开来,堪称汉藏合璧的佛教寺庙经典。

普陀宗乘之庙-琉璃牌坊

        琉璃牌坊前有一对石狮。狮子为百兽之王,原本来自外邦。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狮子方始随之传入我国,雕刻石狮也就渐次盛行。中式建筑前设置石狮子,通常为一对:雄狮爪下按绣球,雌狮爪下按幼崽。石狮就成了中国古代彰显权利和威严的象征。外八庙的石狮子,寓意皇权至高无上。佛教中的狮子是吉祥瑞兽,文殊菩萨的坐骑就是狮子,而寺庙中的大象寓意佛教,与狮子互为援应,代表着佛教与皇权的完美结合。

普陀宗乘之庙-石狮

        中罡殿,平面呈长方形,碉房式高墙围成封闭院落,墙壁上饰有红色梯形盲窗。院内西北最高处建庑殿顶小殿,内供三尊密宗护法神,东侧为一精致小巧的木质曼陀罗。此处原为经堂。

普陀宗乘之庙-中罡殿

        西罡殿,平面呈曲尺形的封闭院落。北房五间为二层楼,殿内供奉佛像、唐卡。此殿原为经堂,现辟为展室。

普陀宗乘之庙-西罡殿

        最后为雄伟高大的主体建筑大红台。大红台高43米,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分白台和红台两部分,白台高18米,其上耸立着高达25米的大红台。大红台内部建筑呈回字形,红台内四周为三层群楼,中央是重檐攒尖鎏金铜瓦项的"万法归一"殿。

普陀宗乘之庙-大红台

        白色的基座共计有104级台阶,据说每登上一级,可以减少人的一种苦难。在人的一生中共有108种苦难,除了“生、老、病、死”四种不能左右外,其余的104种都可以通过这104级台阶来免除。所以要一口气登上104级台阶,不要回头。

普陀宗乘之庙-大红台

        大红台南面正中嵌饰垂直琉璃佛龛六个,黄绿相间,汉式手法,一是标记轴线,二起装饰作用。六尊无量寿佛,象征乾隆皇帝六十大寿,而大红台内部边缘饰有80个小佛龛,供有80尊无量寿佛,象征皇太后的八十大寿。

普陀宗乘之庙-琉璃佛龛

        文殊圣境,位于大白台南端,为藏式平顶碉房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内供奉文殊菩萨像和护法神像。

普陀宗乘之庙-文殊圣境

        大红台御座楼的下层,是乾隆和后妃们看戏的地方。

普陀宗乘之庙-大红台

        红台内四周为三层群楼,中央是重檐攒尖鎏金铜瓦项的"万法归一"殿。

普陀宗乘之庙-大红台

        万法归一,坐落在群楼正中的主殿,面宽、进深均为七间,平面呈正方形,重檐四角攒尖顶,周围有回廊。殿外檐下悬挂乾隆帝御题“万法归一”云龙陡匾,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书写。整个殿顶全部采用鎏金鱼鳞瓦覆盖,耗费头等金叶万余两。殿内陈设为复原陈列,佛龛后安置的宝座床,系乾隆帝为西藏政教首领达赖喇嘛设置的。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普陀宗乘之庙落成时,八世达赖强白嘉错年仅13岁,尚未坐床,不能前来朝觐,特设此座虚位以待,以示乾隆帝尊崇藏传佛教之意。

普陀宗乘之庙-大红台  万法归一殿

        西侧群楼乾隆题额为“大乘妙峰”,意思是佛居圣地;北侧群楼题额为“极乐世界”,意思是阿弥陀佛居住的地方;东侧群楼题额为“庋经之阁”,收藏经文的殿阁;南侧群楼为“秘密圣境”,意思是传授密法的道场。红台的每一层都有文物展览。

普陀宗乘之庙-大红台

         金顶,为大红台群楼主殿“万法归一”殿金顶,殿顶为重檐四角攒尖顶,全部采用鎏金鱼鳞瓦覆盖,宝顶为藏式法铃状,殿脊饰以云纹,四角飞檐高挑,装饰豪华。万法归一、慈航普渡、权衡三界三处鎏金顶,仅铜瓦鎏金一项即用头等金叶15000多两,此金顶就占用万余两。

普陀宗乘之庙-金顶
普陀宗乘之庙-金顶

        慈航普渡位于大红台群楼平台西北端最高处。坐北朝南,是一座铜墙铁壁鎏金鱼鳞瓦覆顶的重檐六角亭,殿内供奉观世音菩萨。分两层,上层檐下悬有乾隆帝御题“慈航普渡”云龙陡匾,意为佛慈悲愿力如船一般,能普渡众生脱离苦海。下层檐下乾隆帝御题匾额“普胜三界”,意为佛教是普渡三界众生之妙法。在那里可以看到寺庙和全景,和万法归一殿的金顶。

普陀宗乘之庙-慈航普渡

        1933年3月,日本关东军侵占承德,并盘踞承德达十二年之久。其间,侵华日军在普陀宗乘之庙的多座古建筑上刻字以示炫耀。这是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和肆意破坏历史建筑的铁证。

普陀宗乘之庙-侵华日军刻字遗迹

        按路标指示出寺。寺外有免费乘座的电瓶车,送游客至须弥福寿之庙。

        10:30到达须弥福寿之庙。

        须弥福寿之庙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是乾隆帝为前来祝寿的西藏政教首领六世班禅仿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而建,供六世班禅驻锡之用,俗称“班禅行宫”。“须弥福寿”意为像须弥山一样多福多寿。坐北朝南,占地3.79万平方米,以琉璃牌坊为界,分前后两部分。前部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碑亭、琉璃牌坊,至此为汉式建筑风格;后部为藏式风格,主体建筑为大红台,其主殿妙高庄严殿以鎏金覆顶,大红台以北依山就势循坡建有吉祥法喜、万法宗源、金贺堂、生欢喜心、琉璃万寿塔。整座寺庙凸现出汉藏结合的独特建筑风格。

        须弥福寿之庙前面有一条季节性小河,在中轴线上南北向架一五孔石桥。桥北为山门,三券门重台起殿。门殿面阔三楹,进深一间,单檐歇山琉璃瓦顶,内供财宝天王像。门前左右分置石狮一对,下砌墩台。

须弥福寿之庙-山门

        山门北为碑亭,面阔三间,四面开拱门。重檐黄琉璃歇山顶,前檐题额“智光普照”。亭内立《御制段弥福寿之庙碑记》碑,碑文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记述建庙意义及经过。碑下置龟趺,龟趺名  。碑亭东西围墙辟侧门,侧门置蹬道,上起庑殿,左右对称。东门题额“梵香遍满”,西门题额“法界圆成”。

须弥福寿之庙-碑亭

        碑身之下负重神兽名赑屃,乃传说龙生九子之一,寓意吉祥长寿,标志着此庙尊贵的等级地位。

须弥福寿之庙-御制须弥福寿之庙碑记
须弥福寿之庙-布局图

        琉璃牌坊,三间四柱七楼汉式形制。翼角飞翘,斗拱层叠,流光溢彩。乾隆帝御题匾额“总持佛境”,取意佛居住胜境,统领天下万法。

须弥福寿之庙-琉璃碑坊

        石象。象在佛教中代表大乘教派,有普度人生之意。此石象高2.45米,雕刻精美,富贵而华丽。象头顶置宝瓶,以寓“太平盛世、五谷丰登”之意。

须弥福寿之庙-石象

        大红台,由三层群楼围绕三层阁楼组成,平面呈“回”字形布置,群楼东西各十三间,南北各十一间。群楼内正面五间突出,北面七间突出,檐柱之间装以隔扇 。外墙下部装花岗岩条石,上部砌砖,抹朱红灰面,三层。壁开矩窗,窗头嵌琉璃花罩,真窗、盲窗相间。中做琉璃门,由东西踏道上达。大红台顶部为平面,平铺方砖,砖下为锡板防水,设内外女儿墙,红台四角各设庑殿一座,象片四方王天,保卫须弥山(妙高庄殿)。

须弥福寿之庙-大红台

        一楼南殿为群楼入口,共三间。明间为门殿,悬挂四幅天王唐卡。东西次间各供奉佛像三尊。墙槅内有嚓嚓无量寿佛2811尊。

        妙高庄严殿平面为正方形,位群楼正中央,楹额“妙高庄严”。殿高28.8米,七开间,中央五间柱距相等,尽间缩小。一、二层及南、北正中三间设前廊,余皆设围廊,东西间设楼梯,六世班禅曾在此为乾隆讲经,并把从西藏至热河途中的每一站对乾隆的祈祷、祝福记录献给乾隆,乾隆在此回敬礼物40余件,并题“宝地祥轮”匾额。此殿一层前面供宗喀巴,西面宝座为班禅讲经之用,正面宝座为乾隆听经之用,后供释迦牟尼;二层中供释迦牟尼,左右为阿难、迦叶;三层供三尊密宗佛。殿内面南匾额“宝地祥轮”。

        大殿为重檐攒尖屋顶,上覆鱼鳞镏金铜瓦,四条波纹垂脊之上各置镏金铜龙两条,升降相反,弓身翘尾,似乘风腾云跃向广袤苍穹之状,形态栩栩如生。大殿与群楼形成全封闭内院,光线暗淡,气氛阴森,神秘莫测。

须弥福寿之庙-大红台  妙高庄严殿

        大红台西北角利用地势建殿,名吉祥法喜殿,方形五间两层,为班禅起居之所。重檐歇山,上覆鱼鳞镏金铜瓦,前后檐装隔扇,东西山墙直贯到顶,墙上设藏式小窗两层,东西间设扶梯通达二楼。一楼为班禅住所,设佛床六张,明间供释迦牟尼,地面与大红台外顶部持平。二楼为佛堂,设宝座床、楠木屏风、佛龛等。殿内陈设琳琅满目,富丽堂皇,俗称金殿。殿内有联“宝阁护香云静资礼梵,灵峰呈寿相妙悦安禅”。殿前以群房相围,外墙封以实壁,正南开门。门前陡坡按山地园林手法顺坡势曲折以大块自然石料蹬道,间植油松,行宫特征突出。

须弥福寿之庙-妙高庄严殿金顶(左)
须弥福寿之庙-妙高庄严殿金顶

        中轴线上建有金贺堂和万法宗源殿,组成一独立院落,原为班禅眷属及弟子住所,后为经堂。金贺堂建于石砌高台之上,进深面阔均三间,一进为单层、二、三进两层。北出廊,南出窗,后檐立隔扇,东西设平顶抄手廊形呈通道与北面万法宗源殿相连。万法宗源殿面阔九楹,进深三间,高两层。前正中三间一层突出一进,绿剪边黄琉璃瓦歇山顶,四壁封实墙,墙壁置盲窗,殿前两层设廊。

须弥福寿之庙-万法宗源.金贺堂

        万法宗源殿后山建万寿琉璃塔,七层八角密檐实心塔。塔基为石砌八角须弥座,坐上装栏,南砌踏步。正中起八角形石料心柱,四面辟门。心柱正南浮雕无量寿佛,往西顺时针方向依次为不空成就、无量光、宝源佛、不动金刚、大日如来、不动金刚、无量寿。塔身黄绿琉璃相间,镶嵌56尊无量寿佛,寓意乾隆帝万寿无疆。佛塔巍踞山巅,风铃轻吟间,如诵经不息。

须弥福寿之庙-万寿琉璃塔

        至此,参观基本完毕,沿指路牌出庙。

须弥福寿之庙-观馨锤峰
须弥福寿之庙

        11:15出庙。网约车到砣姐小吃店吃午饭。回酒店,12:00退房,开车回京。

        赶在晚高峰前到家,不给社会添乱。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2023年6月承德三日游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