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玩法:自由行,徒步
发表于 2021-02-25 23:30
“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自清人何绍基的此幅名联题就以来,人日游草堂就成为成都的民俗。不过一般而言是限于有些文墨的读书人群体。地处城西一、二环路之间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彼时还是纯粹的郊外,正月初七气候转暖大地回春,挥毫吟唱兼带踏青赏花,正合文人墨客的所谓雅趣,引得众人竞相效仿,遂成风俗。
这种习俗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杜甫与唐代另一位大诗人高适的友谊。杜甫流寓成都,生活艰辛,常得正在蜀州(今崇州)刺史任上的高适资助。公元761年即上元二年正月初七,高适题诗赠甫:“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人日寄杜二拾遗》。公元770年即大历五年,漂泊于湖南的杜甫偶翻书佚,重读此诗,高适已亡故数年。睹物伤情,感慨万千,遂和唱云:“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诗久零落。今晨散帙眼忽开,迸泪幽吟事如昨”《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同一年,杜甫亦故。杜高人日唱和的悲情故事令人黯然,却又成为诗坛佳话,并成人日踏青风俗的渊源。
“人日游草堂”虽是一种风俗,但毕竟是小众活动,以前从未来过。现今退休有闲,就附庸一下风雅。进得园来,人还真是不少,老年人为主。不过往年吟诗作赋的场面没有看到,估计是因疫情而取消。身穿各朝服装的“小姐公子”倒是不少,青春靓丽很是养眼,就是没有看到刘姥姥级的古装大妈,让人感觉画面不够完善,有些遗憾。
杜甫草堂的称呼是后来才有的。老成都口中被称为“草堂寺”,在幼年的记忆里,去“草堂寺”游玩属顶级开心事。后来也疑惑,草堂并非庙宇,何以称“寺”?待游逛至园中记念杜甫的“工部祠”时方恍然大悟:所谓“草堂寺”,其实是“草堂祠”,盖因传统的成都口音寺祠不分,例如“武侯祠”,在老成都人读来就是“武侯寺”。当然这只是个人推测。是否真的如此,还以民俗学者说法为准。
杜甫草堂相比以前有所扩大,除照壁、工部祠、诗史堂、花径、草堂碑庐等旧建筑外,增加了茅屋、万佛楼及湖面水榭等新的景观。特别是二十多年前新建的茅屋景区,据称是按杜甫文章线索设计,重现了诗人故居的旧貌。包括有客厅(堂屋)、书房、三个卧室、厨房及小院和柴门,虽然简单,却也舒适。与人们想象中的那个为秋风所破的旧茅屋还是有些距离。
当年,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携家避祸于成都,在此结庐居住将近四年,生活清贫而安定,这在战乱年代也还不算太坏。此间创作诗歌共计240余首,这之中当然也包括那首最能反映诗人窘困生活却又心悯天下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到唐末五代,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其后历代均有修葺和扩建,终在清嘉庆年形成现在的格局。
杜甫草堂侧畔是浣花溪,因唐代浣花夫人溪中涤衣莲花盛开的传说而得名。关于浣花溪的景色,杜诗中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描述。记得以前的杜甫草堂,照壁外是一条并不算窄的河流,水势湍急,河上有桥沟通两岸,垂柳依依。河的对面是田野树木农舍林盘,典型的川西农村田园风光。春天麦绿花黄,夏季稻谷飘香,与杜诗的意境颇有神似。一千多年的时光,地形地貌的改变不可避免。然农耕时代的变化渐进而缓慢,且大多属社会进化中的自然演变,历史的血脉在这里不曾中断。
如今的浣花溪已经重新打造,彻底改观,号称成都市“唯一”的一座五星级公园。山地湖面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一应俱全,作为城市公园,也确实漂亮。
作为顶级文学大咖,李白和杜甫被认为是唐诗的巅峰,合称“李杜”。根据其诗风,又分别被奉为所谓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代表,享有“诗仙”和“诗圣”的美名。中国文化喜欢论高低,排座次,犹如武林争夺盟主一般。对李杜谁才是唐诗第一人,史学界也是争得不可开交,“扬李抑杜”亦或“扬杜抑李”七嘴八舌各抒见解,却也争不出个本就没有必要的输赢。
杜甫出生殷实之家,成年后却历经坎坷。长安十年,宦海失意,生活穷困潦倒,竟致威胁生存,其小儿活活饿死,足见其生存状态的恶劣程度。然又生不逢时,偏遇安史之乱,为避战祸颠沛流离,最后病逝于漂泊途中。
正是这些悲苦的经历,加之与生俱来的忧患意识和沉郁性格,造就杜诗的最大特点:“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清人杨伦如此评价杜甫:“上悯国难,下痛民穷”,对民间疾苦的体察入微,对底层民众的深切同情,对社会不公的彻骨感受,这些因素反映在诗里,其深度在中国文学史中并不多见,故有“诗圣”美称。“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是郭沫若先生撰于杜甫草堂诗史堂的对联。
杜诗首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是在知青时期。文革十年很不幸正好是我的基础教育(小学至高中)阶段,除了一大堆乱七八糟的阶级斗争说教以及学工学农的所谓“再教育”,书实在没有念过几天,仅有的几首“精选”过的唐诗宋词也早淹没于没完没了的政治运动之中。虽后来有幸进大学接受所谓的“高等教育”,但这种基础教育缺失带来的文化底蕴薄弱的后果,在日后的生活工作之中还是显露无遗。
高中毕业,上山下乡,然后文革结束,肃杀空气开始松动,一批文革前的文化作品逐渐解封。公社的喇叭传来刘白羽先生的长篇散文《长江三日》。文中关于长江三峡的精彩描述,让听惯了样板戏和大批判文章,又对“诗和远方”满怀憧憬的我如醉如痴。而文中引用的那句杜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印象极深刻。一个“赴”字,让西陵峡的群山万壑倏然鲜明生动起来。这一瞬间的体验应该算是自己对优秀作品的第一次发自本能的欣赏。
杜甫对中国文学史贡献巨大,属泰山北斗级人物,已属定论。我不是诗词评论家,文学造诣也不高,既无能力也无资格对杜诗进行点评。不过真心喜欢杜诗,特别是其中的律诗,合律不显,对仗不露,朗朗上口,意蕴隽永。金句名言信手而来,字里行间比比皆是。其精彩纷呈就连我这样不懂诗的人也能看出端倪,我想这就是顶级作品的巨大感染力之所在。
欣赏两首杜甫作于成都的律诗,以此表达对诗圣的景仰,并为家乡而自豪:
1、《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2021年2月18日
推荐相关游记更多
更多相关问答
-
四天三夜重庆成都游,想去大熊猫基地,都江堰,武侯祠,宽窄巷子,长江索道,洪崖洞,解放碑,杜甫草堂,太古里时间来得及吗,该怎么规划路线呢
2023-02-17 90回答 -
请问九寨沟—黄龙—镇江关这个路线靠谱不,游玩时间充足否,能赶上当天17:40回成都东的高铁吗?
2024-07-01 23回答 - 2023-04-07 12回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