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9

安徽省博物院游记

天数:1 天 时间:5 月 和谁:一个人

      2020年5月1日,五一小长假,我不愿意去那些热门的旅游景点凑热闹,自己一个人来到了安徽博物院,静静地欣赏每一件展品,仿佛自己已经穿越到了遥远的历史,品味着时间的美味。这已经是我第二次来安徽博物院了,对于博物馆,我是百看不厌,尤其是省级的大型博物馆,更是内容丰富,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

      安徽省博物馆是1956年成立的,于2010年更名为安徽博物院。安徽博物院现为一院两馆运行模式。老馆展陈大楼为仿苏式建筑,常设展览有“安徽革命史陈列”“安徽古生物陈列”“安徽好人馆”等。新馆建筑造型体现了五方相连、四水归堂的徽派建筑风格,常设展览有“安徽文明史陈列”以及“徽州古建筑”“安徽文房四宝” “江淮撷珍”“欧豪年美术馆”等专题。安徽博物院现藏文物22万余件套,特色藏品包括商周青铜器、汉代画像石、古代陶瓷器、宋元金银器、文房四宝、明清书画、徽州雕刻、古籍善本、契约文书、近现代文物及潘玉良美术作品等。古旧字画装裱修复、青铜器保护修复、碑刻保护拓片等技术力量雄厚,在漆木器保护、油画保护修复、文物预防性保护方面具备一定实力。

      因为疫情原因,必须控制观众的数量,所以,要进入馆内参观,先要在网上预约,到了博物院门口,还要扫健康码,量体温,口罩自然是必不可少的。进入馆内的大厅,眼前是一幅巨大的铜版浮雕像。浮雕的主题是“皖风徽韵”,上面有黄山等诸多安徽省境内的山脉,有迎客松,有白云,有河流,有典型的徽派建筑马头墙,在浮雕的最上方,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图案,这个就是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玉鹰。那么,安徽博物院馆藏的珍贵文物不计其数,镇馆之宝也不少,可是为什么独独要把一个不怎么起眼的玉鹰放到如此显赫的位置呢?具体的情况我会在本文做一次独家解读。

      我参观的第一个内容是《安徽文明史陈列》。安徽地跨长江、淮河,自然地貌多元,文化兼有南北,在中国文明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安徽人类历史可上溯至200多万年前,各地发现的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显示了安徽境内氏族社会文化的高度发达。夏商周时期,方国林立,至战国统一于楚,礼乐制度深受中原王朝影响,皖南铜矿的采冶为中国青铜文明的辉煌做出了重要贡献。秦汉之际及魏晋时期,留下众多遗址遗迹。汉代经济、文化、科技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隋唐宋元时期,以大运河为代表的水陆交通发达,带动了安徽及东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发端。明清时期,徽商推动了中国城镇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鼎盛于清中叶的桐城文派,为中国文学史谱写了浓墨重彩的华章。安徽文明史陈列选取体现安徽各个历史阶段社会发展代表性的文化遗存、珍贵文物、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从不同侧面反映安徽历史文明发展的脉络。

      在整个安徽文明史陈列展厅,我花时间最多的就是在这一只凌家滩玉鹰面前。据检测,凌家滩出土的玉鹰是在5800年前,而最神奇的是这只玉鹰的图案竟然与7000里外公元前二十四世纪中期的苏美尔人徽章一模一样。在神秘的北纬31度,有埃及金字塔,有苏美尔文明,有古印度文明,有四川的三星堆,有湖北的盘龙城,有安徽的凌家滩,有南美的玛雅文明,这些难道都是偶然吗?不可能,我认为他们之间一定是有联系的,有传承的。凌家滩玉鹰的中间是太阳,而苏美尔、三星堆,金沙,盘龙城,埃及,玛雅都是崇拜太阳神的。有人猜测凌家滩是少昊族的分支,现在已经有学者在苏美尔、三星堆,埃及都找到了少昊族的存在依据和可靠的出土文物,所以,在这只双猪首八卦太阳和双展翅鹰蜗头玉鹰里面隐藏着很多的密码,我会在以后的文章中逐步揭开,很有可能将彻底推翻中华文明出自黄河流域的学说。

      下面我就逐个简单地介绍一下安徽省博物院里比较有名的展品情况。这个是吴王光鉴,1955年寿县蔡侯墓出土,直口,折沿,方唇, 颈腹部对置兽耳衔环,内壁铸铭八列五十二字。器表模印蟠虺纹。此鉴是吴王光为其女叔姬寺吁出嫁蔡侯所作的陪嫁器,自铭“荐鉴”。对于研究春秋时期诸侯国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这个是蔡侯莲瓣盖铜方壶,1955年安徽省寿县西门蔡侯墓出土,盖饰镂空八瓣莲花形。方颈,圆腹。颈部饰对称兽耳。腹部作“十”字带区划。圈足四角各有一兽,昂首跪伏。有铭文6字。此壶形体高大,装饰华丽,为春秋青铜艺术之珍品。

      这个是鄂君启金节,1957年安徽省寿县邱家花园出土,共发现车节3件(形式和铭文均相同),舟节2件(形式和铭文均同)。自铭“金节”,是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凭证。据节文记载,颁发此节的时间是楚国的“大司马邵阳败晋师于襄陵之岁”,为公元前322年。鄂君的封地约在今湖北鄂城一带。舟节规定鄂君使用船只的限额是150艘。自鄂出发,一年往返一次。水路的范围涉及今汉水、长江、湘江、资水、沅水、澧水等。车节规定的运输限额是50辆,也是一年往返一次。陆路的范围涉及今河南南部和安徽、湖北等地。节文还规定载运牛、马及有关折算的办法,禁止运输铜和皮革等物资。凭此节通过各处关卡可以免税,否则必须征税。金节是研究当时楚国的交通、商业、地理、符节制度、楚国王权的集中和强化,以及楚王与封君的关系等方面的重要实物。此“金节”用铜铸成,文字错金。因形似劈开的竹节,故名“节”。这种“车节”和“舟节”,迄今为止仅此一见,因而极为珍贵。

      这个是铸客大鼎,1933年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今属淮南市谢家集区)出土。鼎是商周时期最重要的青铜礼器,是统治阶级用来“明尊卑,别上下”的等级和权力的标志。铸客大鼎圆口,方唇,鼓腹,圜底,附耳,耳的上部外侈,三蹄足。腹部饰一周突起的圆箍,箍上饰模印羽翅纹,双耳和颈部外壁模印变体鸟首几何纹,足的根部高浮雕兽首纹。鼎口平沿处阴刻铭文十二字“铸客为集腏、伸腏、睘腋腏为之”,前足足根和左腹下外壁各刻“安邦”二字。“铸客”,是从其他诸侯国请来的工匠,说明战国时期的工匠已不再是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主的附属物,身份比较自由。该鼎在众多楚器当中最为雄伟,为楚王重器。铸客大鼎体量巨大,造型设计上处处追求力量与气势的完美结合,无不呈现出其主人拔山盖世的雄心壮志。

      这个是龙虎纹四环铜鼓座,1980年舒城九里墩春秋墓出土,鼓座为圆圈形,上沿四周运用高浮雕的手法塑有怒吼的猛虎与独角翘立的游龙,造型奇特,体型巨大,气势雄浑。器身满饰羽翅纹。外壁饰四个衔环铺首,并铸有铭文两周,上周约98字,下周约52字。从铭文看,此鼓座为钟离公自用之器。建鼓在古代常用于战争、祭祀、娱乐等场合,一般由鼓座、楹杆和形体硕大的鼓体三部分组成,楹杆上部还有旌旗或羽毛之类的装饰物,由两个鼓手相对敲击。

      这个是兽首鼎,1974年舒城县五里出土,器作兽形,前端兽首突出,双角耸立,双目圆睁,附耳,垂腹,圜底,三蹄足。腹部饰一周蟠虺纹。此式鼎为群舒代表性器物,地域特征明显。

      这个是龙柄盉,1978年安徽省庐江县泥河区出土,此盉上部作盘口束颈式,下部为空足鬲状。腹部一侧置短流。鋬长而曲,端部为一独角兽首,作回首探视状,形象颇为生动。

      这个是云纹铜五柱器,1959年安徽省屯溪市弈棋出土,器上竖五柱,等高,间距亦相同。方座中空,四壁微鼓,委角。长方形扁脊的两侧和方座四壁,均饰双钩云纹。此种器形,不见于诸家著录,用途待考。

      这个是凤纹铜方鼎,1965年安徽省屯溪市弈棋出土,立耳,直腹,平底,矮足。腹部四面纹饰相同,均为长冠垂尾的两只凤鸟,作隔棱脊相对。主纹突出,上下以粗细凸弦纹为栏,无地纹,简洁明快。短足作二箍节相叠,外圆内空,截面呈半环形。这种作法,亦属少见。这件器物融合了中原和江南地区的青铜文化特色。

      从安徽文明史陈列参观出来,我来到了徽州古建筑展馆。古徽州一府六县,境内山清水秀,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历史背景,孕育了内涵丰富、极具特色的徽文化。根植于徽文化的徽州古建筑是我国民间建筑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徽州古建筑的营造秉持“天人合一”的理念,遵循天地造化,顺应自然生态,其总体布局依山就势,空间规划结构严谨,建筑构件雕镂精湛,尤以民居、祠堂、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徽州古建筑以其粉墙黛瓦、高脊飞檐、层楼叠院、曲径回廊、亭台水榭等景观,构建起古徽州别样的“画里乡村”,描绘出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优美画卷,使得人们驻足徽州古建筑之中,能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徽州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安徽、浙江、江西三省交界处,古称新安、歙州。北宋宣和三年(1121),歙州改为徽州,此为徽州得名之始。古徽州一府六县,即徽州府,下辖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府治在今歙县徽城镇。至1912年撤府留县,徽州建制延续了近800年。建国后,先后设立徽州专区、徽州地区,1987年撤销徽州地区,成立黄山市,辖歙县、黟县、休宁、祁门四县。绩溪县今属安徽省宣城市,婺源县今属江西省上饶市。

  徽州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境内群峰参天,岭谷交错。北部有黄山耸立,东部有白际山与天目山南北相接,成为皖、浙两省天然分界线,五龙山矗立于休宁与婺源之间。阊江、乐安江水系向西南汇入鄱阳湖;黄湓河、秋浦河、青弋江、水阳江水系向北注入长江。新安江是徽州境内最大的水系,汇纳了率水、横江、练江等支流,在屯溪浦口汇合后,曲折流向东南,进入浙江淳安千岛湖,再流到富春江、钱塘江,最后汇入东海,这也是当年徽商乘船辛苦跋涉的路线之一。

  徽州地区群山环抱,环境相对封闭,历代少有战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山越人在此伐山为业、刀耕火种。秦汉以后,中原世家大族为避战乱多次南迁,定居徽州,带来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与当地山越文化交流融合,历经秦汉至隋唐五代,逐渐孕育出内涵丰富、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兴起于宋代,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徽州人聚族而居、崇尚儒学、重视教育,同时又积极进取、吃苦耐劳。山多田少的现状迫使他们外出谋生,造就了明清徽商的崛起。徽商贾而好儒,回报桑梓,更促进了徽州文化的繁荣。明清时期徽州文化异彩纷呈,涵盖了徽州教育、新安理学、新安画派、徽州版画、徽派篆刻、徽派建筑、新安医学,以及自然科学、数学、徽剧、徽菜等诸多领域。徽州文化植根于本土,却不局限于徽州,经徽州人不断发展并向外传播,显示出高度开放性和强烈凝聚力。

      表现“赵子龙单骑救阿斗”的场景。赵云怀抱阿斗,与曹军大将张郃战于长坂坡,曹操在景山观战,人物主次分明。

      匾书“钦授工部尚书曹振镛加衔太子少保 大清嘉庆十二年四月”。曹振镛(1755-1835),字俪生,歙县雄村人。乾隆四十六年进士,历任首席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兼上书房总师傅,太子太师,赐画像入紫光阁,列次功臣之首。曹振镛嘉庆十一年(1806)任工部尚书,加官进爵,宗族引以为荣。

      张果老是我国民间神话传说八仙之一,手持渔鼓法器,常常倒骑毛驴,日行万里。张果老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唐朝人,民间的隐士,善于长寿之道。

      由78块砖雕组合而成,以几何纹为地,自上而下图案可分为六层,最上层饰博古图,由博古通今、儒雅高洁之意;第二层两侧为博古花瓶图案,中间分列“渔、樵、耕、读”四块砖雕;第三层雕刻瓜上枝叶缠绕,蝴蝶花丛展翅,“蝶”与“瓞”谐音,寓意“绵绵瓜瓞”,象征子孙繁茂;第四层以几何纹间以“暗八仙”以及仙桃、金钱、万字纹等纹饰,有长寿吉祥之意;第五层为门罩主题图案“游春图”,以镂雕、浮雕技法雕刻游春踏青、休闲娱乐的场景,山石树木、小桥流水、宝塔亭阁,成为人物活动的背景,形成了“人大于山”的艺术效果;第六层雕饰石榴、荔枝、鱼蟹、蝈蝈、元宝、水仙、并蒂莲等吉祥纹样。底部两端为雕刻太狮少狮。整幅门罩砖雕图案主次分明,纹饰内涵丰富,表达了徽州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中间人物场景为士绅阶层的文娱活动,室内桌椅板凳俱全,弈棋、读书、赏画,各得其乐。两边骑马人物动态十足。左右两端雕饰才子佳人、母子嬉戏。上部分别镂雕松鼠葡萄、凤戏牡丹、双龙戏珠,底部饰狮子滚绣球、禽鸟荔枝。整体内容丰富,雕刻精细,人物面部表情栩栩如生。

      “百子”嬉戏于亭台楼阁间,儿童姿态各异,采用多层次深浮雕。百子图寓意多子多福,传说周文王生百子,《诗经》称颂周文王“则百斯男”,多子多孙则是人类永恒不变的愿望。百子图:又称百子嬉春图。“百”含有大或者无穷的意思,“百子”指儿子多,《诗经?大雅?思齐》有言“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毛诗诂训传》曰“大姒十子,众妾则宜百子也”,意指周文王子孙众多。古代中国,上至皇家贵胄,下至平民百姓,皆希望子孙越多越好,所以在喜庆之日都会使用此类题材。古建筑中也多常见百子图题材,寓意家族多子多孙,子孙昌盛,延续万代。

      梅、竹以君子称,文人士大夫喜欢以之自喻,象征高洁操守。撑拱为立体透雕,表现了徽州庭院景色,人物遥相呼应,似有唱答。撑栱常用于建筑物外檐的梁、枋柱节点下,为梁、枋悬挑部位的支点,属“出挑”构件。一般梁柱结合用独木圆雕,以狮兽造型为多,而在枋柱结合则用琵琶撑、卷草撑等浮雕或浅浮雕撑拱。其样式为斜杆件或三角形实木件两类,故亦称为“牛腿”。

      砖面雕刻了二十四孝之一《百里负米》的故事,画面中一对老年夫妇,面带笑容,立于低矮而简陋的瓦屋门前,迎接前来送米的男子,其中年迈的男子手持拐杖,向远处眺望,老妇人作疾走状,双手迎接。年轻男子背负米粮,身后以青山翠松作背景。此图以精湛的雕刻技艺,向人们展示了徽州人敬宗睦族、以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图案以圆雕、透雕等技法雕刻了麒麟、仙鹤、松树等物象,栩栩如生,立体感强烈。麒麟、仙鹤皆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瑞兽、仙禽,古代官服胸前补子以麒麟为一品武官官阶形象,仙鹤为一品文官官阶形象,两者结合一起,寓意官运亨通。

      砖雕原为徽州屯溪“鸿楼书屋”门罩上的主体部分,一组共7块。画面正中雕刻大堂,梁上悬挂“九世忠臣”四字匾额。堂前数人,有老者、中年官宦、幼童等,反映了这个家族人丁兴旺;左侧两块雕刻武将挎刀骑马奔赴战场的场景,追忆先祖在驰骋疆场建功立业;右侧两块雕刻先祖入朝为官,以文传家的良好家风。鸿楼书屋是明清时期徽州私人藏书读书之所,世家大族和富商建造比较多。明清时期,富甲一方的徽商极为推崇新朱理学,崇文重教,建造了较多的私家书屋。如歙县吕文奎建造岩溪书屋六间,“经史子集庋藏其中,法书名画陈列于前,暇日则授徒训子,从容乎礼法,沉潜乎仁义”。鸿楼书屋位于安徽省歙县北岸镇大阜村,属于私家藏书之地。书屋入口的门罩砖雕雕刻精美,图案内容丰富,既有忠臣告老还乡、儿孙承欢膝下的兴旺场景,又有文武建功光耀门楣的画面,表现了徽州人理想的人生追求。

     荷鹭砖雕,荷花盛开,白鹭在荷叶浓荫下觅食,正吞食一尾鲜活的鱼,是徽州塘头溪边常见之景象。

      鳌鱼脊饰,科举时代的殿试发榜,头名状元一般站在宫殿石阶上刻有鳌鱼的地方,迎接放榜,因此高中状元又称为独占鳌头。这种脊饰既有传统吻兽防火避灾的功能,又蕴含期望子孙科举荣登榜首的社会心理。

      参观完了徽州古建筑展馆,进入江淮撷珍馆。安徽襟江带淮,文物资源丰富,馆藏古代工艺品种类繁多。富丽华贵的金银器、典雅润泽的玉石器、巧夺天工的漆器、工艺独特的铁画、造型别致的竹木牙角器,无不凝聚着古代能工巧匠的心血与才智。这里展示的数十余件珍品,精微工巧,反映了时代的风尚和审美情趣,体现了灿烂的中华文化,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这个是瓜头簪,1969年出土于明光(原嘉山县)李贞夫妇墓。簪首造型为瓜状,一朵瓜花开于中央,瓜叶对叠而生,位于上下左右,花叶之上露出小半个瓜体,锥点纹的装饰使得瓜棱的弯曲与经脉刻画的栩栩如生,生动立体。李贞之妻为朱元璋的姐姐(曹国长公主),根据出土圹志可知,元至正十年(1350年)前后,曹国长公主去世,至李贞死后(1378年)迁来合葬。该墓金器的制作很大程度上传承了元代的风格,代表了元末明初金器制作与使用的具体情况,这在出土玉器的加工和艺术表现也得到了同样的印证。

      这个是心形活环玉坠,1956年安庆市棋盘山范文虎墓出土。白玉质。此套玉饰由三部分组成。上有活环,下坠为心形,坠与活环之间由一梅花形栓柱连接。活环由两个圆环相连,下环底部磨平,琢出一梅花形孔;心形坠中间部分鼓突,向外呈弧形渐低,周边突起为窄边。心形坠顶部磨平,镌有一梅花孔。这样,活环底部及心形坠上部均可与梅花形栓柱相连接。此玉坠打磨光滑,素面无纹。整器细腻剔透,构思极为巧妙,显示了元代高超的碾玉水平。

      这个是葵花式金盏,1952年安徽省休宁县朱晞颜墓出土。葵花形金盏为敞口,浅腹,矮圈足,外撇。整体器型似是一朵绽放的秋葵花,由六片花瓣组成,每片花瓣的边缘均镌刻着连续的花卉纹一周。金盏的圈足焊接于盏底,边缘錾刻一圈二方连续的线纹。圈足似为花蒂形,仿佛承托着一朵正在盛开的秋葵花。盏心用六瓣花苞形小柱捧起香梅一朵,好似正有暗香袭来。从上看去,花中有花,秋葵花瓣又像是围绕着梅花而旋转,真是花团锦簇,富丽堂皇,美不胜收,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宋人好酒,同时对喝酒的器皿也非常讲究。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词曰:“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此金盏也应为酒具,并极具仿真效果,寓意美好幸福、健康长寿。葵花形金盏采用了焊接、錾刻等金银器加工技法,刻工精致细腻,线条流畅挺拔,设计构思巧妙,制作工艺精美。整体器型端庄大方,造型纹饰精美绝伦,让人叹为观止,加之金器所特有的绚丽色泽,更给人以庄重华美之感,真不愧为一件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国之珍宝。该墓葬同时出土的还有六楞形金杯和六角形金盘,亦为金银器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这个是金扣玛瑙碗,1972年安徽省来安县相官公社出土。口沿镶金边,深腹微鼓,平底。此碗器壁较薄,于半透明中朦胧地显露出自然纹理。口沿饰以金边,显得富丽雅致。宋代的官宦阶层和富裕之家,往往在瓷器和玉器的口沿上包镶金边,特别是碗、盘、奁等瓷器上的芒口,镶金施彩,甚为流行。这种锦上添花的包镶技术,更增加了器物的富丽和豪华。

      这个是六角形金杯金盏,1952年安徽省休宁县朱晞颜墓出土。杯和盏均作六棱。杯的口沿和圈足均刻连续的雷纹一周。杯心刻三朵菱花穿环纹。盏口錾刻一条精细的二方连续带形雷纹,盏底外周饰菱形二方连续纹,盏心錾刻六组双线编穿的如意纹,寓“六合如意”。

      这个是玛瑙杯,1952年安徽省休宁县朱晞颜墓出土。大口,浅腹,平底。杯口一侧雕琢一新月形耳,耳下有一环形鋬手。造型别致,晶莹滋润。器壁极薄,呈半透明状,纹理清晰。朴实无华,优美古雅;设计奇巧,风格清新,是一件精美的工艺珍品。

      这个是菱花形凤纹银果盒,1955年在合肥市孔庙旧基出土。菱边圆形,由盖、底和格层组成。盖顶平,顶面线刻精细,以两首相对的凤凰为主体飞舞在百花丛中,周围10个互相连接的莲瓣。盖边缘和腹部精刻千姿百态的四季花卉,足部线刻带形卷草纹,格层精刻一株枝叶繁茂的牡丹花。器身扣合部分做成了母口。此器制作规整,镌刻刚健匀细,图案新颖,构图紧密和谐。根据同时出土器物上所刻“庐州丁(原为了)铺”,“章仲英造”,“至顺癸酉”等铭文看,这件银果盒也是至顺二年(1333年),庐州丁铺,章仲英制造的。

      这个是镂空双龙纹霞帔坠。霞帔坠为鸡心形,由两片金叶捶压合成,中心微鼓,边缘较薄,边缘镌刻连珠纹和草叶纹,两面纹饰一样,均镂刻首尾相对的双龙纹,龙尾部上卷,坠顶端有一穿孔,用以穿系佩挂。此器采用了捶揲、透雕、焊接、线刻、压模等多种金银器加工技法。霞帔是宋代妇女礼服中的重要装饰,为了使霞帔平展的下垂,在其底部系以帔坠。这件霞帔坠整体造型玲珑剔透,精美别致,将实用与装饰的功能完美结合。

      这个是“宜子孙”钟形金饰,1955年在合肥市西郊乌龟墩砖石墓出土。梯形钮的中心穿一小孔,中部竖列“宜子孙”3篆书字,为汉代习用的吉语。边饰连珠纹,“子孙”两字外侧饰对称的瓣叶纹。和汉草叶纹镜的瓣叶纹相似,系用极细的金丝和金珠作成花朵,与花茎瓣叶联为一体,联缀盘筑而成。金饰光彩夺目,显示了汉代的高度工艺水平。

      这个是木雕铁拐李。铁拐李为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这件作品造型独特,神态怪异。作者十分注意突出人物的个性。他左手执壶,作仰面张嘴喝酒状。肌肉结实有力,衣纹飘逸,刚柔相济,栩栩如生。

      这个是张成造剔犀云纹漆盒,此盒底部边缘有针刻“张成造”三字款。据记载,张成和杨茂都是元代著名的雕漆艺人。“剔犀”是指在漆胎上髹两种或三种颜色相间的漆层,每色均髹一定的厚度。由于各色漆层相间,雕刻处便露出不同的色层。经过磨光,即为成品。此盒漆层厚约百道,深刻近底,斜面显露红黑线条。刀法圆润,刚劲有力。此盒漆质坚密,光泽可鉴,令人赏心悦目。

      这个是象牙圆雕说书艺人,象牙质地细腻,硬度适中,是制作工艺品的绝佳材料,这件牙雕说书艺人采用整段象牙雕刻而成,运用了圆雕、镂雕等雕刻技法,线条流畅,极具动感,人物笑容可掬,神态自然。石桌下雕四只小兽,顽皮可爱,更增加了作品的情趣。

      纸、墨、笔、砚是我国传统的书写用具,在传承祖国文化、促进世界文明中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 “文房四宝”。 安徽是宣纸、徽墨、宣笔、歙砚的故乡,“四宝” 俱全。千百年来,伴随着文化的发展和无数能工巧匠的琢磨营造,“安徽文房四宝”逐渐演变为实用与观赏于一体的艺术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笔筒、墨床、砚滴、水盂等辅助文具泛称文房清供,品类繁多、型制美观,与纸、墨、笔、砚构成了笔耕丹青不可或缺的用具。本陈列还展示了纸、墨、笔、砚的制作流程,愿观者从中领略古人的匠心独运与情思雅趣,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个是兽形铜盒石砚,1957年安徽省肥东县出土,砚盒为铜质,由盖与底座两部分组成,盖顶置一环钮。兽身原镶嵌绿松石,出土时多已脱落。内置砚石一片,作研墨之用。此砚制作精美,显示出我国汉代铸造工艺的水平。

      这个是三足兽纹石砚,1956年太和县李阁乡双古堆汉代空心砖墓出土,圆形,由砚盖和砚身两部分组成。盖外面中部隆起,透雕双螭首,昂首相对。吻部相连处有四个小圆孔,孔下镂雕为提梁。盖边有细线浅刻小方格纹,边缘有一周浅刻锯齿纹。砚底有三足,足上浅刻熊纹图案。此砚雕刻精细,造型浑朴,为汉代石砚精品。

      这个是古麻纸,高昌出土,北凉神玺三年(公元399年)道人宝贤抄写《干佛名经卷》,通长122.7厘米,高23.5厘米。北凉经纸以麻纤维制成,质地厚硬粗糙,表面无光,坚韧耐用。此纸年代久远,今已鲜见。

      这个是药黄纸,隋开皇十三年癸丑(公元594年)李思贤抄写《法华大智论经卷第五十三》 ,通长911厘米,高26厘米。纸质精匀腻薄、纹理细美,色呈药黄,舔之味苦,系以大麻为主要原料制成,染以黄檗之汁,取其避虫。一般用于书写经文。

      这个是鸡距笔,笔管与笔帽选用湘妃竹,笔头呈笋尖式,用鹿毫为柱心,麻纸裹柱根,兔毫为外披。因其形制似鸡爪后面突出的距,故称鸡距笔。并以形容其笔锋短小犀利,诗人白居易《鸡距笔赋》曰:“足之健兮有鸡足,毛之劲兮有兔毛”鸡距笔劲健硬挺,“不名鸡距,无以表入木之功”、“以中山兔毫作之尤妙”。古中山即今安徽宣城一带。

      这个是金粟山藏经纸,宋《金粟山大藏阿毗达摩法蕴足论卷第一卷》,每纸长60厘米,幅幅纸心钤盖:“金粟山藏经纸”小红文长方印,并绘朱丝栏行界。金粟山(浙江省海盐县广惠惮院)藏经纸,乃宋代特有的著名纸品,此纸大约造於宋代熙宁至元丰年间(公元1068年至1085年),纸坊在苏州承天寺。系经楮树皮加工而成,专供寺院写经之用。其内外加蜡加砑使之硬,黄药濡染而发黄。兼因纸厚重,纹理粗,精细莹滑,久存不朽,甚为名贵。其内外加腊砑光工艺,乃宋代造纸业由笺纸生产发展过程中所创造之技法,与唐代的仅仅加腊使纸坚挺平滑、透明美观之法不同。故其不但书写效果尤佳,而且历经千年沧桑,纸面仍然黄艳硬韧,墨色如初,黝泽似漆。

      这个是胡开文地球墨,墨呈扁圆体地球形,中部微凸,边缘略薄,通体漱金,局部填朱彩绘。墨的两面为世界地图,一面东半球,一面西半球,分别代表了东西两半球,生动的描绘了六大洲(没有南极洲)、五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南冰洋),绘制有清晰的经线和纬线,并标注了不少国家,字体为隶书和楷书,亚洲的版图上可以清晰的看到“中国”、“安徽省”。经纬线、水陆界俱清晰分明,在中国地域内所标“安徽省”三字尤为醒目。边侧阳刻英文款识一圈字母大写,边侧大写英文款识:A MEMORIAL FOR PANAMA  EXHIBITION U.S.A ,1915  MANUFACTURED BY HU KAWEN, THE FIRST ESTABLISHED FACTORY HSIU-NIN, ANHUI,CHINA,释文为“1915年中国安徽休宁胡开文第一制墨厂纪念美国巴拿马国际展览会制”。该墨参加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并荣获金奖。

      这个是程君房百爵图石绿墨,墨的正面为程君房的楷书阴文“题丁南羽百爵图”填金和楷书阳文七言诗:“丁生画手妙入神,间画禽鸟皆逼真。顷余墨苑收名笔,却看百爵图中出。图式如规径尺余,群飞群啄仍萧疏。一时见者殊惊异,咸说林良远不如。百爵联翩谁作长,无竟未须愁俯仰。鲲鹏变化本逢时,九万排云能直上。圣朝将相多才贤,盖世勋名四海传。期尔丹青都市里,为图高阁拟凌烟。”全诗16句,共112字。后钤“程幼博”篆体长方印填金。墨背为百爵图,因“爵”通“雀”,故百雀图即百爵图。

      这个是笈游道人铁砚,铁质,圆形,两范合铸,范线在砚侧中部,砚面下凹,砚背相应鼓出,侧壁较高,下部形成圈足,砚背中间铸有“笈游道人”四字。

      这个是玉熊镇纸,玉熊呈伏卧状,首微昂,口稍张,尾卷曲。两前腿卧地,一后爪挠颈,背部雕刻乳丁纹。前掌处有一小孔,可系绳,便於携带。玉熊采用圆雕技法琢制,突出了熊的体态特徵,其简练概括的刀法,雕刻出栩栩如生的可爱神态。

      这个是包绶用砚,1973年合肥市大兴集包绶夫妇墓出土,长方形,砚石灰黑,质较硬,无纹理。砚面前部刻有椭圆形水池,中间刻一流,与砚堂相接,四侧向下内收,底部作抄手式,较低。造型简洁。包绶为北宋名臣包拯次子,此砚是研究宋代歙砚的重要资料。

      这个是长方形兰亭序端砚,1965年7月24日太平县旧货店,长方形,绿端石,色碧,石质细润。砚面平直,砚首雕亭内文士几上作文,砚堂、水池为亭下之池塘、山石,四侧平雕兰亭修葺图,底平,刻王羲之《兰亭序》全文。

      最后简单参观了一下欧豪年美术馆。“岭南画派”是十九世纪末中国画坛上颇具影响的画派之一。欧豪年先生(1935— )十七岁师从岭南画派巨擘赵少昂,力学精研,深攻笔墨,传承岭南画派“折衷”思想之衣钵,学贯中西,兼容并蓄,成为岭南画派第三代的中坚人物。欧豪年善画花鸟、山水、人物、畜兽,对书法与诗文亦多有研究,艺术成就多元。《欧豪年美术馆》所展作品不仅有欧豪年先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红梅》、《海鹰》,亦有近年新创之力作,时间跨度近六十年,作品题材广泛,书画并行,呈现了其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历程。赏味欧豪年的书画艺术,观者可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岭南画派艺术的张力与感染力,领略神州大地的气象万千与自然生命的无限生机。

      参观博物馆,可以做到让历史不再遥远,让文明变得亲近,让文化走进生活,现代人应该多走进博物馆,了解历史,了解过去,只有以史为鉴,才能不断创新、不断探索,继往开来,铿锵前行,这就是我为什么喜欢参观博物馆的原因了。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安徽省博物院游记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