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玩法:摄影,自驾,人文,自由行
发表于 2021-10-22 15:40
北京目标行动文旅与北大荒知青享老旅游联合会联袂组织的“晋陕大峡谷之旅”团队,结束了山西宁武芦芽山风景区的游览后,开始进入第三天的行程,继续驱车向位于晋陕交界处,黄河之畔的山西碛口古镇进发。
古镇红色旅游景点图(摄影:冯赣勇)
2021.10.10,中午13:00,团队驱车近5小时车程,顺利抵达碛口古镇。作为此次活动负责人之一的目标行动老总赵湘杰,曾多次率领自驾车队到此采风,故对这里十分熟悉,在车上,赵总也如数家珍般地将碛口古镇的情况娓娓道来。
黄河畔一景(摄影:冯赣勇)
碛口镇位于晋西吕梁山西麓,是黄河岸畔的一座古镇,山西临县的一个古渡口。古时候,黄河下游凶险,上游来往的船只,往往在碛口停泊转旱路。这里依吕梁山,襟黄河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名镇之一。
碛口对岸的陕西(摄影:冯赣勇)
碛口所在位置,因黄河由北而来,湫水从东而至,卧虎山横亘镇北,黑龙庙雄峙河东,山环水抱,阴阳交会,山的气势,河的雄浑,形成了一幅大自然的“虎啸黄河,龙吟碛口”的壮丽图景。
远望碛口古镇(摄影:冯赣勇)
碛口古为军事要冲,在明清至民国年间凭黄河水运一跃成为我国北方著名商贸重镇,西接陕、甘、宁、蒙,东连太原、京、津,为东西经济、文化之枢纽,享有 “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
碛口古镇广场(摄影:冯赣勇)
碛口的繁荣缘于大同碛的惊险,大同碛号称“黄河第二碛”,是一段近500米长的暗礁,落差10米,水急浪高,船筏难以通行,碛口遂成为黄河北干流上水运航道的中转站,并由此而得名。
流淌的黄河(摄影:赵清波)
说话间大巴车已经行进在碛口古镇上一条沿黄河之畔不宽的公路上,顺向前行,左手是滚滚流淌的黄河,右面则是鳞次栉比的商铺,只见这里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从一个侧面展现着古镇当今的繁荣风貌。
巧遇抬花轿(摄影:王珏)
由于道路狭窄来往的车都行驶缓慢,突然一阵热烈的敲锣打鼓声响了起来,透过车窗向外望去,只见一队身披五颜六色节日盛装的乡民们,喜庆地扭着秧歌迎面而来,一个个透着精神焕发,喜气洋洋,神采飞扬的表情。刚上车不久前来迎接团队的导游刘世英告诉大家,原来这是此地办喜事的风俗。
碛口客栈门首(摄影:冯赣勇)
大巴车经过缓慢的行进,终于抵达当天下榻的碛口客栈。面对具有浓郁西北风貌建筑的碛口客栈,虽然赶不上当今大宾馆的豪华,但却别有一番质朴的味道。原来这里是一座创立于清乾隆年间甚至更早,因其购建之初为四份银股,名为“四和堂”的老宅院。
客栈客房一角(摄影:冯赣勇)
客栈所在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处于碛口古镇的核心地段,依黄河水畔,紧靠碛口码头。并且客栈还有着一段说不上悠久,但也也颇值得一说的历史。
从客栈看黄河(摄影:冯赣勇)
客栈经理兼导游刘世英说,四和堂在创建之后凭靠“天时、地利、人和”,一直经营麻油营销,久盛不衰。鼎盛时期,“窗泊百舟、门走千驼”,生意北达包头、银川,西接陕西“三边”,东至太原、京、津。
碛口客栈留影(摄影:冯赣勇)
1940年碛口解放后,八路军120师在四和堂原址投资开办了“新华商行”,专营过载货物的运转,繁荣了边区经济。全国解放后,四和堂演变为碛口粮站。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粮站乔迁,四和堂闲置,随之大面积坍塌。2005年,本地人张庆德集资购买并开发为碛口客栈,遂成为接待往来游客的主要大型客栈之一。
写生画作(摄影:冯赣勇)
登上客栈二楼的客房俯瞰,黄河近在眼前,远眺对岸是陕西,一座名为黄龙塔的宝塔矗立于山头之上分外醒目,堪称是一道美景。只见在二楼的平台上还有几个面对黄河,在此写生的画家。环顾周边,一些油画作品就摆放在房檐之下,生动的画面十分养眼。
走进李家山村(摄影:冯赣勇)
午饭后,团队的战友们开始在组织者耿和平、张秋月、邹小霏等人的召集下,分乘两辆中巴车前往碛口的首个观光景点,李家山村民居建筑群参观。顺着黄河行驶了一段,开始进入蜿蜒曲折的山道,经过大约20多分钟的车程,抵达隐于大山深处,空灵幽雅的李家山民居。
山村写生者(摄影:冯赣勇)
进入民居景区后顺坡下行不远,顿时,眼前一片位于山体上参差错落的窑洞建筑群,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真是好壮观啊!其山体与建筑结合之完美,人居环境自然之美,窑洞层层叠置错落之美的景象,尽在这里得到了完美体现。刘世英介绍道,李家山民居的出名,得益于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
李家山留影(摄影:杜望基)
1989年10月,吴冠中先生来到位于山西碛口镇黄河岸边向南五公里的李家山采风时,看到眼前的景象不禁为之惊叹。他说:从外部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子,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找到。
山村的小狗(摄影:冯赣勇)
相关资料记载,如果从风水学讲,李家山村形似凤凰,民居依凤身、两翼而建,错落有致地分布于70度的山坡上,构成了一种极具视觉震撼力的效果。典型的黄土地貌、幽雅的自然环境、层叠的窑洞大厦、浓郁的黄河风情、纯朴的百姓人家……每年吸引着许多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前来采风、创作。
李家山留影(摄影:耿和平)
一个地方再美妙,如果少了人文的痕迹都会变得寡淡。吴冠中对于李家山就如同王羲之对于浙江绍兴兰亭;欧阳修对于安徽滁州醉翁亭一样,因为有了这一份美丽的印记和美好的回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黄土高原小山村从此声名远播,且越来越大。
李家山的欢乐时光(摄影:杜望基)
李家山据说原来叫陈家湾。这里至今还住着陈姓的人家,后来大约是在530多年前的明代中叶,李家的祖上才迁到这里。李家先祖当时迁过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碛口做生意方便,碛口有很多商铺都属于李家。
李家山一角(摄影:杜望基)
也有一种说法,李家是从黄河对岸不远处的米脂迁过来的李自成的后人,那样的话就不是汉族人了。究竟哪一种说法是真的暂且不论证,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李家是经商的,富裕的第一代叫老财主,是他将家安在这个地方的,因为这里背风面水,深居山内,居地犹如凤凰两翼,是一块绝佳的风水宝地。难怪现在山上还有几位财主的院落。
吴冠中住过的窑洞(摄影:冯赣勇)
当日下午16:00,晋陕大峡谷团队结束了李家山的参观,驱车来到第二个景点碛口古镇。这里位于晋西临县之南端。明清至民国年间,凭借黄河水运一跃成为北方商贸重镇,是晋商发祥地之一。
碛口古镇合影(摄影:冯赣勇)
大巴车来到碛口古镇前的广场,团队下车后,首先在墙体上标有七个红色大字的“九曲黄河第一镇”前合影留念。之后,大家开始自由活动,在上古镇尽兴漫游。
古镇街巷(摄影:冯赣勇)
漫步在碛口古镇窄窄的街巷中,人们能看到这里的街道、店铺是清代山区传统建筑的典范。主街道顺着卧虎山从东开始,沿湫水河西去,再逆黄河北上,时曲时折。更有趣的是,古镇后街只有200余米,却转了十八道弯,这些建筑完全依地形而建,街道都用石头铺砌,店铺都是平板门,门前都有高圪台。
古镇留影(摄影:冯赣勇)
在主街道南有二道街、三道街,一条比一条短,形成了梯型的建筑格局。据记载,碛口店铺大规模修建是从清乾隆年间开始的,道光年间,全镇已有店铺60余个,到民国五年,店铺林立,除本县外还有包头、河曲、绥德、府谷、孟门、汾阳、孝义、介休、平遥等地人开的店铺,多达204家。
俯瞰碛口古镇(摄影:冯赣勇)
历史的辉煌,留下了灿烂的文化。这里的主要景点有“古镇风韵”、“水旱码头”、“卧虎龙庙”、“黄河漂流”、“二碛冲浪”、“麒麟沙滩”、“黄河土林”、“红枣园林”和以“西湾民居”为代表的一批具有黄土高原建筑特色的晋商“老宅院”。
隔窗望美景(摄影:冯赣勇)
如今的碛口古镇依然古色古香,脚下是石板路,两边是高圪台,房檐连着房檐,店铺挨着店铺。门对门,窗对窗,夜间屋里说话,对面总能听得清楚。老店铺、老字号、老房子上有明清风格的砖雕、木雕、石刻,到处是文化,遍地见艺术。漫步在五里长街上,仿佛穿越了一个时空隧道,一下走进了历史,一切都那么悠远、深沉、厚重。
饱含沧桑的印记(摄影:冯赣勇)
突然一阵浓浓的带着大枣芳香的酸味儿刺入鼻骨,驻足一看,原来是这里很多店家门口都摆着几口黑色的大缸,上面一个特大红色的“醋”字异常醒目。而边上则正在现场演示着酿制的工艺流程。
古镇老醋坊(摄影:冯赣勇)
原来这是当地盛产的枣醋。由于碛口枣树种植源远流长,据县志记载,早在西周时期,碛口黄河沿岸就有大片枣园。唐宋后,因为枣树耐旱,被誉为“铁杆庄稼”,被人们移植到湫水河东岸而使全县大部分地方都有了成片的枣林。红枣产业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而枣醋也应运而生,成为当地衍生的特色产品之一。
醋香的诱惑(摄影:冯赣勇)
记者也禁不住诱惑,于是走进一家醋店里,打上了两斤枣醋,也算是来碛口没有空手而归。来碛口古镇一定要登高来到位于古镇制高点的黑龙庙一观。记者与团友一行顺着窄窄的山道来到这座庙宇,从这里俯瞰碛口古镇的大美风光尽收眼底。
登上黑龙寺(摄影:冯赣勇)
黑龙庙位于临县南端湫水河入口处的碛口镇卧虎山。据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增修钟鼓楼碑记载:庙创建于明代。雍正年间增建乐楼。道光年间重修正殿和东西耳殿。庙宇规模壮阔,昭然入目。黑龙庙气势恢宏,总面积4800平方米,是碛口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碛口景区的主要景点之一。
走进黑龙寺(摄影:冯赣勇)
站在庙宇门前,居高临下,可以远眺黄河气势,近观湫水曲折,聆听二碛涛声,俯瞰古镇全貌。黑龙庙建于明代,供奉黑龙、河伯、风伯、关圣帝、华佗,是为保佑往来船只平安,商家诚实有信、生意兴隆,人人健康无病。
黑龙寺内大殿(摄影:冯赣勇)
在此,不得不提提关圣帝,在山西每个县都建有关帝庙,忠义神勇的关羽既是晋商的财神、保护神甚至祖师神(关羽曾卖杂粮),也是维系晋商这一群体的精神纽带,就像徽商供奉朱熹一样。
黑龙寺上留影(摄影:高林)
黑龙庙座东北向西南,依山傍水。中轴线上,首先是山门,由三道石拱门洞组成。门前是一座面阔三间的门庭。门庭上又盖一座歇山顶门楼,两层建筑全凭8根大木柱支撑。紧挨门楼又建倒座乐楼(大戏台)。前后建筑连为一体。乐楼为欧山顶,琉璃瓦剪边,十分美观大方。乐楼左右是十字歇山顶式的钟鼓楼,规模不大,却小巧玲珑,别具风格。
寺内大戏台(摄影:冯赣勇)
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硬山顶,内供黑龙大王。左右两耳殿分别供奉河伯、财神,其余仓官、金龙、庙童各得其所。此外东西配殿、看台、廊房共22间。黑龙庙整体建筑严谨合理,左右对称,奇伟壮观。
从黑龙寺上看陕西(摄影:冯赣勇)
仰观庙宇叠于石崖之险,雕梁画栋,古朴典雅,无不使人悦目赏心。倚庙廊俯而环视,只见黄河滔滔,批水潺潺,古老的碛口镇尽收眼底。这山、水、镇、庙在黄河巍谷之间相映成趣,故秦晋两省遐迩闻名。
黑龙寺钟楼一角(摄影:冯赣勇)
乐楼的音响效果更为奇特,不用扩音设备,万人看戏,声音清脆,乃至响彻数里,故有“黄涛共鸣,湫水助唱”之说。所以每逢古会隆节,秦晋两省四乡群众不畏陡峭山路,观光游览者络绎不绝。
碛口古镇夜色(摄影:冯赣勇)
碛口古镇的夜景是很值得一看的。当天晚上,记者一行又来到白天漫步而过,店铺林立的古镇街巷,只见这里一街灯火,昼夜辉煌,在灯火阑珊的映衬下又变得美轮美奂。小镇上的店铺老板热情的招呼每一位途径门前的游客,令来碛口古镇一游的人们不禁为之心暖。(图文:冯赣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