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北口
古北口位于北京市密云区东北部,距离密云城区55公里,距北京市区115公里。古北口有著名的古北口长城。1933年古北口抗战在此进行,360余名阵亡将士遗体合葬于古北口长城脚下,1934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为纪念古北口长城抗战中牺牲的抗日将士,修建了“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
当地传说中,“古北口”之名是乾隆皇帝给起的。乾隆元年,乾隆帝前去热河途中经过古北口,感叹于长城内外的美景,便问刘墉此地为何名。刘墉如实回答:“春秋时叫北口,北魏时叫出峡,唐时叫虎北口。”乾隆帝心想:我来来去去从此口过,怎能叫“虎北口”!于是派刘墉前去查找此地有什么古迹,终于在城南门的门楣的城砖上找到“古关”二字,又在北门的门楣的城砖上找到“北口”二字。乾隆帝便将此地改作“古北口”,流传至今。
古北口著名的景点有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古北口长城抗战纪念馆、古北口镇城、古北口瓮城、东关二郎庙、杨令公庙、药王庙,最著名的当属古北长城,近些年还有古北水镇。
古北口长城是中国长城史上最完整的长城体系,由卧虎山长城、蟠龙山长城、金山岭长城和司马台长城组成。北齐天保六年(555)修筑一道自西河起(今陕西榆林河)至山海关共1500余千米的长城。其中,古北口是重点设防的关口。金、元两代曾对此关口增建。望京楼为该段长城的最高点,海拔986米,据说站在望京楼上能够看到北京城里的灯光,因此得名望京楼。
古北口明长城是古北口北部的第一道军事防线,是明万里长城中最坚固最雄伟的一段,更是今天唯一一段完整保留了明长城最精华部分原貌。在长达40多公里的长城线上,有敌楼烽火台172座,烟墩14座,建立了16个关口;3个水关长城;6个关城;以及三个瓮城;还有许多卫、所、堡分布在外围。古北口北齐长城位于明长城南面,从西八大楼子至东司马台长城全长20公里构成古北口的第二道军事防线。明朝洪武十一年(1368年)朱元璋派开国大将徐达重修明长城时建古北口关城,设置东、南、北三门防守,并在北齐长城基础上砌石块,增强长城的防御能力。明朝1569年戚继光在古北口修复长城时,保留了北齐长城并在墙外贴长城墙砖,形成了古北口著名的双长城,在齐长城上至今仍然保留着著名的大花楼烽火台,并有七个著名的关口,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保护和防护作用。
古北口是山海关、居庸关两关之间的长城要塞,为辽东平原和内蒙古通往中原地区的咽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在辽、金、元、明、清这五朝,大大小小争夺古北口的战役从未停止过,因此长城的作用突显得尤为重要。
从西周开始,延至春秋战国便在古北口筑墩设防。
古北口在早期并没有长城,战国和秦,汉时期的长城是从古北口以北很远的地方经过的。
汉武帝刘彻时为防北部匈奴入侵扰边,命守军在古北口开始筑城布兵,使古北口成了汉与匈奴屡次交战的必争之地。数不清的战争都以攻占古北口为第一步,使它成了夺取中原的桥头堡。
北朝时期,为了防御更北方的游牧民族和邻近的其它政权,各朝非常重视修筑长城。据《北史·齐本纪》载,北齐天保七年(556)年,“自西河总秦戍(在今山西大同西北)筑长城,东至海(指山海关勃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北齐此次为了防御突厥、奚和契丹族而修筑的长城经过古北口,这是古北口第一次出现长城。 但是北齐长城比较低小,为土石所筑,遗迹已经不多了。
北齐长城曾被隋唐修缮利用。古北口自唐代始获其名,因是唐幽州(今北京)之北重要长城关口而得名“北口”。唐在此设有北口守捉,屯兵驻守。守捉是唐代在边疆设兵戍守之军事区域,其上有军,其下有城、镇、戍。当时幽州长城之外为奚族聚居区,所以古北口又称“奚关”。唐代北口,五代起称虎北口。
最早见于记载发生在古北口的战事,就是五代后梁乾化三年(913年),晋王李存勖攻取幽州时,遣大将刘光睿率领一路兵马攻克古北口。后梁龙德元年(921年)十月,契丹主阿保机军自古北口入边寇檀州(治今密云)、顺州(治今顺义)等10余城,十二月又自古北口出。
金代泰和五年,章宗又命人在此筑东陉二城,金贞佑二年(1214年)在这里设过铁门关。
古北口成为一处雄关隘口,是从明朝开始的。 明朝初年把鞑靼统治者推翻之后,朱元璋派徐达等来修筑居庸关、古北口、喜峰口等处的城关,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太祖令徐达建古北口关城,并在北齐长城基础上砌石块以增强防御能力。加修关城、大小关口和烽火台等关塞设施,并增修门关2道,一门设于长城关口处,称“铁门关”,仅容一骑一车通过;一门设于潮河上,称“水门关”,存遗址。西北的居庸关、东北的古北口成了明王朝首都的两个重要门户。
明弘治十年(1427年)鞑靼王子率兵入侵古北口,因明军守备森严,使侵略者无功返。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人又率骑兵近万人攻打古北口,也是大败而归。
隆庆三年(1569年)张居正为了加强防务,特别把著名的抗倭名将戚继光、谭纶调来北方。谭纶任蓟辽总督,戚继光任蓟镇总兵。蓟镇所管辖的一千二百多里的长城,经戚继光的精筹划,亲自督修,十数年之间便成了一道城墙高峙、墩台林立,烽火台相望的坚固防线。戚继光在修复古北口长城时,不仅保留了北齐长城,还在长城墙外又加砌了长城城砖,至此才有了著名的古北口双长城。
1933年,当日本侵略者把魔爪由东北伸向华北的时候,中国军队进行了著名的长城抗战,为古老的长城谱写了新的悲壮篇章。素有"京师锁钥"之称的长城要塞一古北口,成为长城抗战的主要战场。1933年3月10日到5月14日,古北口抗战在此进行。
司马台长城
司马台长城位于古北口镇司马台村北,紧邻古北水镇,距离北京120公里,属燕山山脉,司马台长城依险峻山势而筑,并以险、密、齐、巧、全五大特点著称于世。司马台长城东起望京楼,西至后川口,全长5.7公里,其中鸳鸯湖水库将该长城分为东西两段。东段有敌楼16座,西段有敌楼19座,共计35座(包括已毁水中一座)。1987年司马台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我国唯一保留明代原貌的古建筑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原始长城”。中国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曾评价“中国长城是世界之最,司马台长城堪称中国长城之最”。2012年,司马台长城被英国泰晤士报评为“全球不容错过的二十五处风景之首”。
司马台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公元1373年),是在北齐长城的基础上修筑的,属明代“九镇”中蓟镇古北路所辖。明万历年间,又经蓟镇总兵戚继光和总督谭纶率兵进行了重点整修,极大地完善了防御体系。其山势陡峭,地势险峻,工程浩繁,易守难攻。
“望京楼”,海拔986米,是司马台和古北口一线长城的最高点。远望,它就像一把锥子,直插蓝天。据当地人讲,从前站在这座楼上依稀可见京城的轮廓,夜晚还可看见北京城的万家灯火,故此得名“望京楼”。爬上望京楼,景色壮美秀丽,俯首看脚下的悬崖,刀削斧劈一般,几缕雾岚挂在绝壁处,更显得陡峭惊险。西北边金山岭长城与司马台长城浑然一体,活像一条即将腾飞的苍龙。
古北水镇
古北水镇依托司马台遗留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度发掘,将9平方公里的度假区整体规划为“六区三谷”,分别为老营区、民国街区、水街风情区、卧龙堡民俗文化区、汤河古寨区、民宿餐饮区与后川禅谷、伊甸谷、云峰翠谷。古北水镇是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创意文化等旅游业态为一体,服务与设施一流、参与性和体验性极高的综合性特色休闲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度假区内拥有43万平方米精美的明清及民国风格的山地合院建筑,包含7家主题酒店、10家精品酒店、28家民宿客栈、30余家独立餐厅、50余处商铺和10多个文化展示体验区及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
此次游玩路线
停车场——水镇大门——摆渡车——司马台长城——水镇——返回大门——停车场
此次,选择先爬长城,后逛古北水镇主要是考虑体力问题。先趴长城,体力比较充沛,坐索道下长城,然后逛水镇,吃饭,休息。逛完水镇,返回停车场。
古北水镇停车场
从停车场远眺司马台长城。
从停车场去入口的路上
古北水镇入口
登司马台长城
从古北水镇入口坐摆渡车,到最后一站——望京街下车,然后步行到司马台长城入口。
从长城入口检票,往登城口走,步行大约1.5km。
开始登城。
坐缆车下山。
游古北水镇
回到水镇大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