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4

五岳归来不看山?(二)

编辑

                                                                                    西岳华山

        华山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南接秦岭,北瞰黄渭,景区面积约148平方公里,山脉为灰白色的花岗岩浑然巨石,形成期距今约1.21亿年左右,后来完整的花岗岩体逐步风化剥蚀,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岩块,形成了多座险峻的山峰,其中东、西、南三峰呈鼎形相依,中峰、北峰相辅,周围各小峰环卫而立,这里不同于衡山,土少石多,满山皆白,著名景点多达210余处,其中“华岳仙掌”被列为关中八景之首。华山山名最早出现在《山海经》和《禹贡》中,即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华山”之名,《水经· 渭水注》曰:“其高五千仞,削成四方,远而望之,又若花状”,古时“花”、“华”二字通用,故“华山”即“花山”。据《史记》载,黄帝、虞舜都曾到此巡狩,《书经》、《资治通鉴》等书均记有“唐尧四巡西岳”、“舜三巡西岳”,《舜典》载:“(舜帝)八月西巡狩,至于西岳”。华山与东岳泰山并称为西岳,最早见于《尔雅·释山》一书,据说是因周平王东迁,华山在东周国之西,故称西岳,后来秦建都咸阳、西汉建都长安,均在华山之西,所以华山不再称为西岳,直到东汉时华山才恢复了“西岳”之称,并沿用至今,唐代李白咏道:“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自秦始皇首祭华山后,汉唐以来封号递增,愈演愈烈,清朝从顺治、康熙、雍正、乾隆一直到光绪祭祀不断。华山在五岳中以险著称,自古以来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有凌空架设的“长空栈道”、三面临空的“鹞子翻身”以及在峭壁绝崖上凿出的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等,山势险峻在五岳之中居于首位,所以唐代以前很少有人登临,魏晋南北朝时还没有通向华山峰顶的道路,历代君王祭西岳都是在山下西岳庙进行,直到唐代随着道教兴盛,道徒开始逐渐在北坡沿溪谷而上开凿了一条险道,这就是“自古华山一条路”的由来。华山还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为“第四洞天”,共有72个半悬空洞,道观20余座,比较著名的有玉泉院、都龙庙、东道院、镇岳宫等。1949年华阴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残部百余人逃上华山,妄图凭借天险负隅顽抗,解放军在华阴群众的帮助下,创造了神兵天降、智取华山的奇迹。我曾经两上华山 ,第一次是住在华山镇,并从北麓山脚的东道院上山,途中经过千尺幢和百尺峡,前者坡度为70°,曾是华山第一险境,两侧山壁直立,其间仅容二人通过,上下需抓着铁链,370多个台阶皆不满足宽,顶端有仅容一人的石洞,当爬上最后一个石级时便从洞中钻出,故此洞名叫“天井”。“天井”上有一平台,刻写有“太华咽喉”4字,形象地说明了这里的路况。

千尺幢
“太华咽喉”只剩3字

据史书记载,此处本无路可通,因有人从北斗坪望见猿猴上下于崖隙间,探奇者循猴径而登,才发现了此条登山路,千尺幢打通是在汉代。当小心翼翼的游人手脚并用地爬上千尺幢,再往前走还有一处险路—百尺峡,百尺峡位于千尺幢北、平台以上,是登华山的第二个险境,只见两壁欲合却被飞来的两块巨石从中撑开,人从石头下钻过,无不胆战心惊,生怕石块从两壁间掉下来,这就是“惊心石”,通过此石后悬着的心才放下来,所以此石又被称之为“平心石”。这一段路形如人的咽喉食管,既窄又突且长,千尺幢为咽喉下段,百尺峡为咽喉上段,峡下的平台如同突出的喉头,“天井”口为咽喉中段,若从此堵住,上下就会绝路,当年国民党残匪曾在“天井”口加一块铁盖,

百尺峡

解放军八勇士飞越天险,消灭了据守在这里的一个班的兵力,为增援部队打开了通道,解放后由于游人逐年增多,千尺幢和百尺峡的道路曾作过两次大的修整,现已没有那么险。出百尺峡,过仙人桥,前面又是一段险路“老君犁沟”,据传这里原来没有路,是老子李耳驾青牛用铁犁开的,形如耕地时留下的犁沟,故被称为“老君犁沟”。当初人们上下华山便是从沟两旁的石窝爬行的,当地流传说:“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慢慢爬”,至今人们还可看到两旁的石窝。“老君犁沟”同千尺幢、百尺峡一样,也曾是登华山的必经险道之一,现在犁沟的右上方,凿成了

老君犁沟

271个石级,两旁铁链下垂,行走较为安全。过“老君犁沟”,登苍龙岭,越金锁关,我一直走到中峰和最近的北峰,中峰海拔2038米,居东、西、南三峰中央,这里林木葱茏,环境清幽,给我留下最深印象是“只手擎天”摩崖石刻,为袁世凯的叔父袁保恒所书,袁保恒是晚清重臣,也是使袁氏家族成为一方望族的关键人物,曾先后佐李鸿章、左宗棠军幕二十余年,最后官至刑部侍郎,所以口气不小。

只手擎天

北峰海拔1614米,在华山五峰中是最低的,峰头是由几组巨石拼接,浑然天成,绝顶处有平台,是南望华山三峰和苍龙岭的好地方,这里四面悬绝,巍然独秀,有若云台,因此又名云台峰,唐代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诗云:“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1949年解放军就是从黄甫峪攀上北峰,智取华山,今真武殿前建有解放华山纪念碑。后来我又向西峰方向走了一段,当时已过下午5点,考虑到下山缆车运营的截止时间,无奈中途折返,以致意犹未尽。

       第二次去华山是2008年,我从皇甫峪进入瓦庙沟,从东麓直接乘缆车到达北峰,上下站落差755米,缆车下面便是当年解放军智取华山走的小路,现在已建成了一级级的登山步道,包括缆车在内上华山已有三个途径(注:当时西峰索道还未建),但“自古华山一条路”的说法还适用上半山,三条路在北峰口汇聚后,向上走仍只有一条路。站在北峰向南远处上方仰望,只见险峰陡立,直插云天,看来登华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后来的经历证明,其难度不亚于中路登泰山,因为岱顶只有一座,而华山是五峰,且泰山缆车上站出来后基本都是平路,而华山缆车上站距西、南、东三峰相对高度还有500多米,各峰之间的距离也较远,仍有大段台阶要爬。

北峰南望

首先遇到就是苍龙岭,在这里西峰南崖有山脊与南峰相连,脊长300余米,石色苍黛,形态好象一条屈缩的巨龙,也是华山著名险道之一,两侧是千尺绝壑,中间是窄窄的石阶,其如履薄刃的地势,使得很多游客胆战心惊,不少人到此胆战心惊,甚至半途而返,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唐代韩愈在此大哭投书求助的故事,据说韩愈好容易鼓足勇气爬上了苍龙岭,但回头一望,见山路如此险绝,不禁大惊失色,想着这次可能回不去,于是写了遗书投下山涧,这故事很可能是后人编的,但引发了大量的相关典故和考证,而该处也因此留下了“韩退之投书处”的石刻,“退之”是韩愈的字。明清时期随着朝廷对华山神祭祀次数增多,整修华山道路有了大动作,苍龙岭建起了250级石阶,民国年间岭上石阶增到350级,新中国建立后多次对苍龙岭险道拓修,护栏逐年加固,石阶增至530余级,

苍龙岭

但游人到此仍不免腿软,好在两旁设有栏杆,扶着栏慢慢往前走,眼睛别向险处看就可以了。过金锁关我右转直奔西峰,山上积雪未化,路旁草丛中一片白茫茫,过了镇岳宫,很快登上海拔2082.6米的西峰,西峰为一块浑然天成的完整巨石,西北侧绝崖千丈似刀削锯劈,其陡峭巍峨、阳刚挺拔之势令人叹为观止,峰上建有气象站和翠云宫,宫前覆石如花,所以西峰又名莲花峰。穿过翠云宫,左侧有斧劈石,传说沉香劈山救母的神话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再往上走不远就是西峰顶,巨石上布满摩崖石刻,握着铁链爬上岩顶,眼界大开,山风浩荡,吹得人都有点站不住。离开西峰前往南峰途中,回望西峰,只见山体高耸,小道逶迤,左侧绝壁万仞直落崖底,这就是华山标志性景点,上次未见挂念多年,此次前来早已留心,经多次查阅资料证实为西峰南脊无疑,今日终于如愿以偿,当然是一阵狂拍留影。离开此地后,我又一鼓作气走了东、南两峰,把华山五峰全部游遍,也弥补了上次仅游两峰留下的缺憾。

西峰

 我继续向上攀登,很快来到南峰,这里海拔2155米,是华山最高处,也是五岳最高峰,南峰由一峰二顶组成,东侧一顶叫松桧峰,西侧一顶叫落雁峰,也有说南峰由三顶组成,把落雁峰之西的孝子峰也算在其内,落雁峰最高居中,松桧峰居东,孝子峰居西,整体象一把圈椅,三个峰顶恰似一尊面北而坐的巨人。落雁峰名称的由来,传说是因为回归大雁常在这里落下歇息,峰顶最高处就是华山极顶,登山人都以能攀上绝顶而引以为豪,历代的文人们往往在此豪情大发,赋诗挥毫,因此留给后世诗文记述颇多,宋代名相寇准写下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的诗句,峰顶摩崖题刻更是琳琅满目,俯拾皆是。松桧峰稍低于落雁峰,而面积大于落雁峰,峰顶乔松巨桧参天蔽日,因而叫松桧峰,峰南侧是千丈绝壁,直立如削,下临一断层深壑,对面几座条形山峰陡峭挺拔,形态奇特。从南峰往东走,经南天门来到华山最险处的“长空栈道”,只见绝壁上凿出一条狭窄的小路,即使边上有栏杆铁链,也不免使人战战惊惊,古往今来历险探胜者络绎不绝,其中不乏文士名流,多有记述传世。“长空栈道”居华山几大著名险道之首,大致可分三段:南天门石坊至朝元洞西,路依崖凿出,长20米,宽二尺许,为上段;折而下,崖隙横贯铁棍,形如凌空悬梯,游人须挽索逐级而下,称之“鸡下架”,是为中段;再西折为下段,筑路者在峭壁上凿出石孔,楔进石桩,石桩之间架木椽三根,游人至此须挂着“保险带”,面壁贴腹,脚踏木椽,横向移动前行,在此我也冒险体验了一把,尽头还有一座小庙。

长空栈道
长空栈道

最后我来到海拔2096米的东峰,峰顶有一平台,居高临险,视野开阔,是著名的观日出之地,人称朝阳台,古时登东峰道路艰险,山崖如削出的一面坡,高数十丈,上面仅凿了几个足窝,两边又无树枝藤蔓可以攀援,登峰的人只有爬在岗石上,脚手并用才能到达峰巅,今已开辟并拓宽几条登峰台阶路,游人可安全到达。东峰由一主三仆四个山头组成,朝阳台最高,玉女峰在西,石楼峰居东、博台偏南,宾主有序,各呈千秋,朝阳台东侧的崖壁上有天然石纹,象一巨型掌印,这就是被列为关中八景之首的“华岳仙掌”,巨灵神开山导河的故事就源于此。

东峰
下棋亭

再游华山有些新的感受,华山之名缘于五峰呈花状,但从地图看北峰远离其他四峰,偏居一隅,怎么看都组合不成五个花瓣,实际上古人所称华山三峰,指的是东、西、南三峰,并无中峰和北峰,玉女峰则是东峰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在将玉女峰称为中峰,使其作为华山一座主峰单独存在,此外,华山之险可谓冠于五岳,这一点毫无疑问,有些地段几乎呈九十度,需握着铁链上下,而且山形直立高耸,西峰、东峰均有万仞绝壁,清人魏源形容五岳时称“ 华山如立”,真是恰如其分,准确到位。此外,我发现华山松也很有特色,完全可以按黄山归纳十大名松一样,也来评个八大名松之类。

                                                                                     北岳恒山

        恒山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城南4公里处,是经历次造山运动和地壳升降形成的断层山,岩层为古老的寒武纪奥陶系石灰岩,距今已有五亿年,这里基岩风化严重,表面破碎不堪,整个山脉由东北向西南延伸,东西绵延五百里,是海河支流桑干河与滹沱河的分水岭,主景区面积122.38平方公里,中心区有东西两座主峰,东为天峰岭,西为翠屏峰,其中天峰岭为最高峰,海拔2012米,在五岳中排行第二,两峰之间是金龙峡,沟谷幽深,峭壁侧立,相对高差达1000米以上,是古往今来的绝塞天险、交通要冲。其实古代北岳并非在此,而是位于河北省阜平县东北70里的常山,当时也称恒山,海拔1989米,而北岳庙则在阜平东南的曲阳县,据说四千年前舜帝巡狩四方,来到常山时看到这里山势险峻,峰奇壁立,遂封常山为北岳。秦始皇时封天下十二名山,常山被推崇为天下第二山,历史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曾到恒山巡视、祭奠,以后的历代帝王也常差使臣到恒山朝圣。明朝朱棣移都北京后,从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至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50多年间有官员三次上书,认为常山位于京城南面,作为北岳不妥,应改祀北岳于山西浑源,但均因有人反对而被否决,其实从地图上看,恒山也不在北京以北,而是位于北京西面,仅比常山靠北170公里而已。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山西巡抚再次奏请改祀北岳于浑源,朝廷才改封山西浑源玄岳山为北岳,并改名为恒山,因此,浑源北岳仅有430多年历史,在五岳中是时间最短的,但国家祭祀仍留在河北曲阳,恒山作为北岳仍名不正言不顺,直到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又有官员上奏朝廷要求改祀,顺治帝御批“移祀北岳于浑源”,封祀合一的争论才终于落幕。

恒山

浑源恒山位于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冲,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周边有倒马关、紫荆关、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虎踞为险。这里历来有十八景之说,历代名人、学士,诸如李白、贾岛、元好问、徐霞客等人都游览过恒山,并留下吟咏的诗章。恒山以道教闻名,其始于西汉,北魏时达到鼎盛,成为主流全真派圣地,据说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就是在此隐居潜修的,至清代时恒山已经寺观成群,规模很大,人们称之为“三寺四祠九亭阁,七宫八洞十二庙”,但后来遭到破坏,所剩不多。2019年5月游恒山之前,我从未听说过浑源这个县名,汽车站地处偏僻,是城西最边缘的建筑,只有路的斜对面有排店铺,进城还要再坐公交,我订的酒店就在这排店铺中,听店老板说对面的山就是恒山,我不禁大吃一惊,北岳竟然这么矮?这里距恒山仅3—4公里,但无公交车前往,的士报价一般是20元。第二天还未吃早饭,就发现有的士司机等在门口,8点后上车出发,但上车伊始司机便滔滔不绝,大意是20元是到恒山脚下大门口的价,山脚到半山沿途无景可看,游客一般是从半山停车场开始登山,但山脚到半山停车场有82道弯,另需计价,如送到半山,返程在缆车下站接回酒店则需140元。我很快来到达半山停车场,看上去主峰天峰岭的确不高,和其他四岳相去甚远,据说山脚至山顶的垂直高度仅232米,也不知当初是怎么被确立为北岳的。进入景区没走多久,就看见前方山崖下“恒宗”二字的摩崖石刻,其中下面的“宗”字被树木遮住了一半

“恒宗”石刻

但进去的路已被封闭,游人无法靠近,只能另找个较高处拍摄,但“宗”字的下半部仍被遮住一小部,拍出的照片也不清晰。“恒宗”二字为竖写,工整刚劲,遒劲有力,系明成化三十年(公元1494年)大同知府张升手笔,每个字高约13米,应是恒山最大的摩崖石刻,也是恒山数以千计的摩崖中最具特色的题刻,所在的山湾因此而被人称作“大字湾”,实际上只是一条小小的山沟而已。继续向上,道路宽敞且不陡峭,一路有悬根松、虎风口、白云洞、果老岭等小景,但未看到四大夫松,在经过一个因维修而封闭的路口时也未在意,很快就到了核心景点庙群区,恒山门票30元,但进庙群区还需另补17元。进崇灵门迎面是陡峭的103级石阶,上面就是贞元殿,殿外左有振衣楼,右有藏经楼,

103级石阶
贞元殿
藏经楼

在此眺望对面山崖,才发现刚才因维修而封闭的路口通向北岳寝宫,该建筑藏在两面90度直角的岩壁下,东、南、西三面环壁,仅北面豁开如门,后面高耸的崖壁上带许多摩崖石刻,但我只能隐约看见最大的“云中胜迹”4字。北岳寝宫最早创建于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公元435年),为北岳恒山主庙的前身,俗称旧岳庙,也是北岳恒山古建筑之祖,该建筑在唐高祖武德年间、金初、元初皆毁,后屡次重建,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2年)再次扩建时让位于新主庙,这里则改为寝宫,另在恒宗峰南半腰岩间重建岳庙正殿,此景为恒山十八景之首的“幽窟飞石”,但现在已被施工的铁架绿网遮住,游人只能远观、无法近前了。

北岳寝宫

继续上行,很快就到了会仙府,后面上方的崖壁上,摩崖石刻众多,字体硕大,左边是“壁立万仞”、“天地大观”,右边是“天山下山”、“绝地通天”,还有小一些的“灵山耸秀”、“苍翠常新”等,无不充溢着对恒山的赞美之词,庙前两棵高高的青松临风挺立。游览至此已约1个半小时,攀登难度的确比其他四岳小得多,此山并不以奇峰异石见长,主要还是看寺庙建筑,而我则更喜欢这里的摩崖石刻。

会仙府
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

从会仙府向左进凌极门,过姐妹松,可达恒顶连天峰,据网友说登顶还要走500多米的大段台阶,而且山顶除了一块石碑什么也没有,此时晴空万里,烈日正毒,我就此打住,向西横穿过关帝庙、文昌庙、九天宫,坐缆车直接下山了。相比其他四岳来说,恒山的难度不大,最多两小时可以登顶,所有的寺庙都在上下山的必经之路上,游览起来比较省心,上下山可以控制在3个小时之内。回到酒店,提起打车经历,酒店老板这才说恒山售票处至半山停车场仅6公里,实际上有景交车往返,票价每人10元,但他昨天并未讲明,而的士司机也有意隐瞒。

         可能对于很多游人来说,更关注的是恒山脚下的悬空寺,实际上悬空寺并不是完全悬空,而是贴崖而立,其位于天峰岭、翠屏峰之间的金龙峡中,始建于公元491年的北魏王朝后期,原来只是道家的道坛,历代均有修缮,后儒、道、佛三教在此合一,全国唯有这一处,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我关注的是它的地理环境和建筑艺术。悬空寺的选址非常巧妙,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悬空寺能完好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该寺位于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悬崖峭壁下,紧贴崖壁,浑然一体,全部建筑都藏在崖壁凹进去的地方,上方突出的岩石好像一道长檐,使古寺免受雨水冲刷,而两边突出的山崖又缓解了风势,东边天峰岭遮挡了太阳,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小时,风侵、雨蚀、日晒都对其损害不大,此外位置也较高,距地面约80米,山中洪水泛滥时不会被淹,后因历年河床淤积仅剩58米,近几年来恒山景区对悬空寺大力进行环境综合治理,清除恒山水库、恒山隧道施工遗留的工程废渣废料及经年河床淤泥20万立方米,悬空寺距离谷底的高度重新“回”到80米。

悬空寺

悬空寺不仅外貌惊险、奇特、壮观,建筑构造也颇具特色,整个寺院布局上分为三组横向从低向高排列,第一组是二层长廊带左右两侧钟鼓楼,第二、三组均为三层,之间有栈桥相连,殿楼的分布对称中有变化,分散中有联络,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紧连,曲折回环,虚实相生,层次多变,小中见大,布局紧凑,错落相依,其布局既不同于平川寺院的中轴突出,左右对称,也不同于山地宫观依山势逐步升高的格局,均依崖壁凹凸,审形度势,顺其自然,凌空而构,看上去层叠错落,变化微妙,使形体的组合和空间对比达到了井然有序的艺术效果,

悬空寺
悬空寺

形成一种窟中有楼、楼中有穴、窟连殿、殿连楼的独特风格。悬空寺共有大大小小多达41个房间,包括寺院、禅房、佛堂、鼓楼、钟楼,供有铜、铁、石、泥佛像80多尊,这里既有佛教的送子观音殿、地藏王菩萨殿、千手观音殿、释迦殿等,也有道教的纯阳宫、太乙殿,甚至还有关帝庙以及三教合于一堂的三官殿、三教殿等,此外,屋檐的格式也很丰富,有单檐、重檐、三层檐,结构有抬梁结构、平顶结构、斗拱结构,屋顶有正脊、垂脊、戗脊、贫脊,奇怪的是悬空寺并非皇家道场,房顶却用黄、绿琉璃瓦。

黄、绿琉璃瓦顶
黄、绿琉璃瓦顶

悬空寺还有一奇是,虽地处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和边塞民族融合之地的恒山,在长期金戈铁马的战争环境中,1500多年均未遭到破坏,我想可能因为悬空寺三教合一的缘故,历代统治者都加以维修、完善,现存的是金大定十八年(公元1178年)修缮后的基本原貌。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游览悬空寺后,在石崖上书写了“壮观”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也叹其为“天下巨观”,美国《时代》周刊将其评为世界十大奇险建筑之一。

“壮观”

我进入景区时大雨滂沱,但也顾不了那么多,撑着一把小伞、趟着一地雨水,过吊桥,登石阶,急急奔向悬空寺,一是观景心切,二是为了避雨,因为寺院位于岩壁内凹,游客进去后就基本淋不到雨。我沿下层进、上层出的路线行进,走廊狭窄拥挤,栏杆却非常低矮,上下时有几处关口则更加狭小,经过时要手脚并用,经过最惊险

悬空寺

的栈桥时并未感到紧张,甚至有些不知不觉,一直走到最边缘、最高处、离地面90米高的三教殿。悬空寺看似危楼,实际上安如磐石,建寺者巧妙利用力学原理,半插横梁入石为托,在其上再铺板立柱,那些横梁是用当地特产铁杉木制成,浸过桐油可防腐防蛀,所以插在岩石里千年也无妨,倒是那些立柱并不受力,只是做做样子罢了

立柱如林

返回途中,雨势渐小,补拍了几张悬空寺的正面全景和山脚巨石上李白题字石刻,强烈的寒风从南面的峡口吹进来,令人感到阵阵凉意。(未完待续)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五岳归来不看山?(二)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