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6

北京香山饭店游学记

编辑
天数:1 天 人均:600 元 和谁:和朋友

1978 年,当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受邀到中国访问的时候,中央政府和北京市的官员希望他在故宫附近设计一幢二三十层的现代化高层旅馆,为中国建筑树立一个现代化的样板,同时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追求现代化的标志。这个想法在今天看来显得十分荒唐,在当时却反映出整个中国社会对西方文明所代表的现代化的急切向往。贝聿铭回绝了这个建议。他希望做一个既不是照搬美国的现代摩天楼风格,也不是完全模仿中国古代建筑形式的新建筑。最后,贝聿铭选择了在北京郊外的香山设计一个低层的旅游宾馆。 

1980 年,贝聿铭在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时这样说:“我体会到中国建筑已处于死胡同,无方向可寻。中国建筑师会同意这点,他们不能走回头路。庙宇殿堂式的建筑不仅经济上难以办到,思想意识也接受不了。他们走过苏联的道路,他们不喜欢这样的建筑。现在他们在试走西方的道路,我恐怕他们也会接受不了。中国建筑师正在进退两难,他们不知道走哪条路。” 他表示,愿意利用设计香山饭店的机会帮助中国建筑师寻找一条新路。

贝聿铭所设计的香山饭店方案是一个只有三到四层的分散布局的庭院式建筑。它的建筑形式采用了一些中国江南民居的细部,加上现代风格的形体和内部空间,是“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征的现代建筑”。

在差不多四年的时间里,贝聿铭和他的设计团队不辞辛劳,克服种种困难以实现他的意图。香山饭店是围绕一系列庭院空间组合而成的建筑,园林景观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贝聿铭为了完整地表现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说服了当时中国政府的副总理,从远在云南的石林景区采集搬运了 230 吨的石头到香山,供造园之用。在施工的过程中,驻现场的建筑师必须和消极怠工的施工队作斗争,和当时中国社会大锅饭体制下的种种规章制度周旋,甚至到了开幕前一天,贝聿铭和他的夫人要亲自清扫大理石地面上的污物,他的助手要把马桶一个个擦干净。

在建造过程中,香山饭店已经受到中国建筑师和媒体的高度关注,贝聿铭也在一些场合对他的设计构思作了阐述和解释。但中国方面对香山饭店并没有一面倒地加以赞美,而是既十分好奇,又充满了疑虑。

香山饭店落成投入使用之后,中国的官方媒体对这栋建筑进行了报导。《人民日报》这样写道:“一开始,香山饭店似乎并不引人注目,甚至有些怪异。这种建筑在中国北方很少见,有些人甚至觉得它太素淡。如果你进饭店看看,你会觉得别有洞天。” 建筑界的官方媒体《建筑学报》专门组织了研讨会对香山饭店进行评论。 在各种各样的场合,中国的建筑师从各个角度对这栋建筑展开讨论,表现出了有保留的肯定态度。大多数建筑师折服于贝聿铭高超的设计手法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对香山饭店的空间和细节的处理、造型的丰富和统一性、对传统形式的借鉴和转化,以及建筑与园林景观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处理都大为赞赏。

另一方面,对香山饭店的批评集中在建筑之外的一些状况。一些建筑师认为贝聿铭选择在香山设计一个四星级旅游宾馆的做法根本是错误的,从旅馆经营的角度看,香山并不是一个大的风景区,离市区不过二十几公里,游人可以一天之内游完主要景区,回到市内过夜。在此处建造一个300 多间客房的旅馆,客源无法得到保证。有一些建筑师指责贝聿铭滥用政府给予的特权,在此地建造一个 38000平米的庞大建筑群,尽管采用分散式的布局,仍然砍伐了不少上百年的古树,而且造成对香山自然环境的污染。贝聿铭为了特殊的建筑效果,不惜采用磨砖对缝这样的传统手工做法,大大提高了建筑的造价。极端例子是灰砖价格高达每块十元人民币,庭院中的鹅卵石甚至比鸡蛋还贵。他动用政府资源从云南搬运巨石的做法也为人所诟病。还有人认为,如果政府能像尊重贝聿铭那样尊重中国本土建筑师,那么毫无疑问他们也能创造出同样的精品。

总体而言,香山饭店所引起的争议和它的影响力在 1980 年代初期没有任何其他建筑能比得上。但由于贝聿铭无人可比的特殊地位和对项目的完全控制,加上项目本身的特殊性,使得多数人认为香山饭店虽然是一个好的艺术品,但不可能如贝聿铭所希望的那样,成为中国建筑未来发展的样本。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北京香山饭店游学记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