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介绍了在马蹄寺参观游览的上半部分,主要是在“1—4号特窟”之前的内容,本节介绍“1—4号特窟”后的参观游览见闻。
离开“1—4号特窟”,前行数百米,到达马蹄寺停车场,下车后沿着一条小路从山下慢慢往右侧山梁走,山梁上树立着两座白塔,原为萨迦班智达和西夏王元昊的舍利塔。
在白塔旁往左看,一座山峰呈现在眼前,山上长满苍松灌木,在山峰正面高耸陡立的山崖上,排列着许多洞窟、楼阁,颇为壮观。这里是马蹄寺的主体,明朝永乐十四年,当时寺院主持通过钦差大臣启奏皇上,请求赐扁额之际,恰逢皇上获得南安平定黎利军获胜的消息,甚为喜悦,于是赐名为普光寺。
走到山崖下,清晰地看到在高达60多米的陡岩峭壁上,从下到上分布着21个窟龛,而山脚下还有许多洞窟楼阁,规模宏大,建筑宏伟。
马蹄殿位于陡崖的北侧山崖下,楼阁不大,正面也没有牌匾,洞窟内供奉着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和其大弟子嘉操杰、二弟子克珠杰的塑像,在塑像的左下角、玻璃罩保护着的镇寺之宝——天马马蹄印,传说天马在此饮水留下的印迹。
马蹄殿的左侧是站佛殿,这里是马蹄寺最大的洞窟,深33.5米、宽27.43米、高15米,开凿于北魏,由前堂、拜殿、甬道组成。殿内现供奉着一尊站佛。
旁边一玻璃罩保护着一尊石坐佛,不过佛像的头部已经掉落,据说现存于肃南县博物馆。
左侧墙上还保留着一幅菩萨壁画,色彩鲜艳、栩栩如生。
站佛后面的拜殿内的佛像已不见踪影,现在挂着一幅唐卡象征神位。
左右侧及后部甬道的两侧均开凿有佛龛,部分佛龛内还保留着完整的佛像,部分已毁。
在甬道内还有一眼“八功德圣水”井,据说饮用此水可以强身健体、祛病消灾。
离开站佛殿,来到药王殿,药王殿两侧绘着千佛像。
走过药王殿,向上不远就是三十三天石窟洞前。“三十三天” 源自佛教,在佛教的世界中,帝释天住在善见城,统领四方的诸天,而四方的山峰中各居住着八位诸天神,即四八三十二天,它们与中央的帝释天合为 “三十三天”,代表着佛教里修行的一种境界。“三十三天” 石窟则是人们仿照天上的三十三天胜境开凿石窟,寓意着行善积德之人可从人间的三十三天到达天上的三十三天,与诸神同游。
进入三十三天洞内,需要上台阶、穿石洞,方能到达第二层洞窟,这一层有五各佛龛洞,佛龛内有新塑的佛像,石窟佛龛之间由连通洞相连,而连通洞外侧向山外开了五个洞,既可以通风又可以透光照明。
到了二层的尽头,有楼梯、竖井可以攀爬至第三层。第三层的石窟佛龛外由悬空木联廊相连,佛龛内也是新塑的佛像。
第三层的端头有楼梯上到第四层,第四层有三窟,洞窟前面是半洞半廊,即地面是洞、扶手栏杆及上部是木廊。
佛龛内的佛像是新塑的,周围洞壁上绘有许多佛像,比下面两层氛围感强一些。
第四层端头有一石洞石梯通往第五层的文殊菩萨殿关闭了。
不过从另一端有一个陡直的石梯可以通往一个封闭的洞窟内,洞窟的佛龛内供奉着藏传佛教的绿度母。
从这个洞窟的另一侧石梯下来,穿过一个小洞,又进入另一个封闭洞窟内,这个洞窟石壁被烟熏得发黑,佛龛内供奉着新塑的释迦牟尼金佛像,佛像顶上的飞兽应该是在洞窟开凿过程中就雕琢完成的,雕刻得非常细腻逼真。
参观完这个洞窟,原路返回山崖下,沿着来路回到停车场,驾车前往格萨尔王殿,它位于普光寺南侧的一座小山腰上。
殿内供奉着格萨尔王与他的三十六位战将的骑着战马的塑像。
在格萨尔殿门前向南望去,连绵起伏的祁连山就在眼前,皑皑白雪覆盖的山野上,一群梅花鹿在觅食。
———本节完————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这个夏天,感受最美好的厦门 46360
- 感悟禅道、圆梦武侠,舟山,我们后会有期 73188
- 【南岳衡山赋】及南岳衡山的十二种玩法攻略 26913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