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7

名楼文韵 — 从湖南岳阳楼到山西边靖楼

编辑

       楼阁是我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类型之一,大多为木结构,《说文解字》称:“楼,重屋也”,即两层以上的房屋。先秦典籍中很少出现“楼”字,其诞生大约在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盛行起来,当时已有高达3层的楼。楼大多与阁联用,阁就是架空的楼,后世楼阁二字互通,并无严格区分。楼阁有多种构架形式,将单层建筑逐层重叠而构成的称重屋式,以方木相交叠垒成井栏形状而构成的称井干式。唐宋以后在层间增设平台结构层,其内檐形成暗层和楼面,其外檐挑出成为挑台,这种形式宋代称为平坐,各层上下柱之间不相通,构造交接方式较复杂。明清以来的楼阁构架将各层木柱相续成为通长的柱材,与梁枋交搭成为整体框架,称之为通柱式。中国自古就有“盛世修史、丰年盖楼”之说,楼阁在古代城市的建筑群中多为重要建筑,如城楼、箭楼、钟鼓楼、过街楼等,本文主题指的是观景楼。1987年邮电部发行《中国历代名楼》特种邮票,分别为将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蓬莱阁的风姿,在2007年中国文物古迹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专业委员会年会上,确认产生了“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

《中国历代名楼》邮票

 分别是湖南岳阳岳阳楼、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山西永济鹳雀楼、山东烟台蓬莱阁、陕西西安钟鼓楼、云南昆明大观楼、江苏南京阅江楼、湖南长沙天心阁、浙江宁波天一阁,其中前7座和天一阁我均已游过,后者实际上是一座藏书楼。上述名楼都有一共同特点,就是大多与名人名文有关,而且往往是楼以文名、文以楼传,文楼并重于天下,本文主要说说其中前7座名楼的前世今生和文脉情缘,最后再谈谈3座山西古楼。    

        岳阳楼居中国十大名楼之首,其位于湖南岳阳古城西门城墙之上,西临烟波浩渺的洞庭湖,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此楼历经了由军事楼—城门楼—观景楼的演变,属于真正的文物古迹,但也几经兴废,数遭水患兵燹,屡圯屡修,历代不止,有史可查的就达30余次,其前身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相传为东汉末期东吴名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时改称巴陵城楼,东晋时被毁。唐开元年间一代文宗张说任岳阳刺史,在城楼的旧址上建造楼阁,并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因巴陵城已改名岳阳城,此楼也随之称为岳阳楼了,相传吕洞宾南游至此,曾三醉于楼上。唐宋至明清1830多年间,岳阳楼多次毁于火灾和战乱,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岳州知府张德容重建,并将楼址东移18米多,构造古朴独特,气势恢宏凝重,

 岳阳楼(网络图片)
岳阳楼
 岳阳楼

是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其中台基以花岗岩图砌而成,台基宽度17米,进深14.5米,高度为0.65米,台基上主楼坐西朝东,纯木结构,三层四柱,飞檐盔顶,顶置宝瓶,楼高19.4米,进深14.5米,宽17.4米,楼中4根直径0.46米的楠木金柱直贯楼顶,承荷楼体大部分重量,周围绕以12根木廊柱和24根木檐柱,支撑柱上架梁,梁上立柱全部采用插榫法构造,互相榫合结为整体。整个楼阁结构严谨,工艺精巧,二楼设回廊,三楼檐间为如意斗拱,层迭相衬,拱顶托楼,这种拱而复翘的独特的屋顶,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结,其结构外形酷似古代将军的头盔故称为盔顶,楼名匾为郭沫若所题,1988年岳阳楼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是2008年4月去的,在景区内还看到不同朝代岳阳楼的模型,使游人对岳阳楼的发展变化有了直观的认识。

历代岳阳楼模型
历代岳阳楼模型
历代岳阳楼模型

岳阳楼著称于世与文人有关,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的“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等皆为千古绝唱,但真正使岳阳楼名闻天下的应归功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范仲淹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其出身贫寒,年幼丧父,但小有大志,苦读及第,先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被贬居邓州。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春,范仲淹的好友滕子京也被贬为岳州知州,他认为“天下郡,非山水环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遂于次年重建岳阳楼,

 岳阳楼
 岳阳楼

并从湖南来信要范仲淹为新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滕二人同为被贬之人,因而有共同的思想情感,范仲淹一口答应,其实他并没有去过岳阳楼,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范仲淹在其花洲书院里看图挥毫,撰写了这篇《岳阳楼记》,全文360余字,文情并茂,哲理精深,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晴时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心,也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情怀。这篇传颂千古的名作影响深远,文中思想成为延绵千年的治国理念之一。范仲淹北宋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去世,宋仁宗皇帝亲岳阳楼著称于世与文人有关,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的“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岳阳楼
 岳阳楼

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等,皆为千古绝唱,但真正使岳阳楼名闻天下的应归功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范仲淹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其出身贫寒,年幼丧父,但小有大志,苦读及第,先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被贬居邓州。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春,范仲淹的好友滕子京也被贬为岳州知州,他认为“天下郡,非山水环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遂于次年重建岳阳楼,书其碑额为“褒贤之碑”,后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魏国公,清代以后相继从祀于孔庙及历代帝王庙。

 岳阳楼
 岳阳楼

        湖北武汉的黄鹤楼为中国四大名楼之一,中国人对其耳熟能详,其实此楼并非文物古迹,而是一座现代建筑,且也不位于原来的位置,1957年建武汉长江大桥引桥时占用了清代黄鹤楼的遗址,现在人们看到的黄鹤楼重建1985年,距离长江边的原址约1公里远。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公元223年),原为一座瞭望守戍的军事设施,后来才逐步演变成为“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景楼,为何以“黄鹤”为名有多种版本流传,一是原楼建在黄鹄矶上,后人念“鹄”为“鹤”,以讹传讹;二是带有神异色彩的“仙人黄鹤”传说,称吕洞宾在此跨黄鹤升天而去;还有一民间传说称此地原为辛氏开设的酒楼,一道士在壁上画了一只鹤,能飞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

黄鹤楼

黄鹤楼之所以名震华夏,主功应属唐朝诗人崔颢,此楼自创建1700多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打卡”,仅旧志中收录的诗文就多达近400多篇(首),其中有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孟浩然的“昔登江上黄鹤楼,遥爱江中鹦鹉洲。”(《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贾岛的“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黄鹤楼》),毛泽东1927年到此也感叹道:“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菩萨蛮·黄鹤楼》),但最著名的是崔颢的七律《黄鹤楼》:“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南门牌坊

崔颢为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登进士第,20年外官生涯中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虽以才名著称,但好饮酒和赌博,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代对他的记述不多,其前期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后来游览山川,经历边塞,精神视野大开,风格一变而为雄浑自然,尤其是边塞诗慷慨豪迈,雄浑奔放,《全唐诗》存其诗42首。这首七律《黄鹤楼》为吊古怀乡之佳作,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后世称为“唐人七律第一”,绝奇之笔,独步千古,唐代诸多诗选的七律部分,均以此诗开篇或压卷。

黄鹤楼

崔颢为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登进士第,20年外官生涯中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虽以才名著称,但好饮酒和赌博,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代对他的记述不多,其前期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后来游览山川,经历边塞,精神视野大开,风格一变而为雄浑自然,尤其是边塞诗慷慨豪迈,雄浑奔放,《全唐诗》存其诗42首。这首七律《黄鹤楼》为吊古怀乡之佳作,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后世称为“唐人七律第一”,绝奇之笔,独步千古,唐代诸多诗选的七律部分,均以此诗开篇或压卷。

黄鹤楼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正想题诗留念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此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但李白确曾两次拟此诗格调作诗,其中七律《登金陵凤凰台》明显地摹学此诗:“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但历代对崔颢《黄鹤楼》的评价都非常高,而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多有贬低。

黄鹤楼

 黄鹤楼在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就已具规模,北宋至上世纪50年代还曾作为道教圣地,是吕洞宾传道、修行、教化的道场,然而历代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仅在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古代最后一座黄鹤楼建于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现在的黄鹤楼建于1985年,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加高大雄伟,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主楼高5层51.4米,底层边长30米,攒尖黄色琉璃瓦楼顶,60个翘角凌空舒展,楼内有电梯可以登顶,向北可一览武汉长江大桥风光。

武汉长江大桥

        历史上的滕王阁有3处,分别位于山东滕州、江西南昌和四川阆中,其中位于南昌市东湖区的这座最为有名,与湖南岳阳岳阳楼、湖北武汉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在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时,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调任江南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次年在赣江边筑阁为歌舞之地,因李元婴曾被封于山东省滕州,故名为滕王阁。“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称:“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关,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滕王阁能跻身江南三大名楼之列,唐代文学家王勃功不可没,其脍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阁序》就是产生于此地。

滕王阁(网络图片)
滕王阁

王勃为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自幼聪敏好学,6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称为“神童”,14岁举幽素科,授朝散郎,但因作文得罪唐高宗而被放逐,漫游于蜀中山水,创作了大量诗文,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多登临山水、怀乡别友之作,其中五律成就最高,对盛唐的诗歌文学影响很大,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其中王勃为四杰之首,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中有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但其主要文学成就为骈文—一种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为一时之最

滕王阁
滕王阁

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洪州都督阎伯屿重修滕王阁,并于重阳节时在此阁大宴宾客,正逢王勃南下探亲路过这里,阎早知他的名气,便请他参加宴会。宴会上阎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的才学,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都推辞不写,而王勃竟接过纸笔,当众作《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便沉吟不语,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阎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次年冬长安城里都传颂着《滕王阁序》,唐高宗也读到这篇脍炙人口的序文,看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时也不禁拍案,惊道:“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

滕王阁(网络图片)
滕王阁

王勃的这篇代表作品全文行思缜密,紧扣题目,不拘一格,将事、景、情融于一体,描写了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壮美的山川秋景。《滕王阁序》拓展了骈文的艺术境界,又在骈文的形式上加以散文化,达到了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是唐朝骈文通俗化、格律化之先声。此后序以阁而闻名,阁以序而著称,唐代王绪又写《滕王阁赋》,王仲舒也写《滕王阁记》,史书称之为“三王记滕阁”佳话。滕王阁历经1300多年,兴废多达28次,到元代时已破败不堪,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再次重修滕王阁,高达16.8米,据说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曾在此设宴观灯,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年)重修,3层高27米。清代滕王阁4次毁于大火,光绪末年即1908年再遭火焚,

滕王阁(网络图片)
滕王阁

次年重建时清廷已内外交困,民穷财尽,修阁规模大不如前,1926年时又被军阀纵火烧毁,现在人们看到的滕王阁,与黄鹤楼一样也是现代建筑,新建于1989年,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高耸于南昌城西、赣江之滨,主体建筑高57.5米,建筑面积达13000平方米,与黄鹤楼的主色调的黄色不同,滕王阁是以绿色为主色调,其下部为象征古城墙的两级12米高台座,台座以上的主阁取“明三暗七”格式,外观3层带回廊,内部7层分为3明层、3暗层及阁楼,绿色琉璃瓦楼顶,高3.5米的正脊鸱吻为仿宋特制。我是2007年7月去的,比黄鹤楼还早了一年。

滕王阁

        鹳雀楼位于晋秦豫三省交界的山西永济市,始建于南北朝的北周时期(公元557—571年),原为一座军事防御瞭望楼,坐落于蒲州古城西郊外的黄河东畔,由北周大将军宇文护建造,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特,加之区位优越,气势雄伟,唐宋之际即为河东名胜,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一书中描述了此楼当时的盛况:“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历经隋、唐、五代、宋、金,鹳雀楼存世约700多年,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留下许多不朽诗篇,其中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富盛名。此楼建成100多年后,

  鹳雀楼
  鹳雀楼公园全景

此楼建成100多年后,唐长安四年(公元704年)王之涣游蒲州到此,写下这首 《登颧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全诗仅4句寥寥20个字,就写出落日山河的苍茫壮阔景色,以及登高望远、极目骋怀的一片雄心,诗思高远,气势磅礴。此诗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运用对仗的技巧也十分成熟,其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却无对仗的痕迹。清代《增订唐诗摘钞》评之曰:“两对工整,却又流动,五言绝,允推此为第一首。”

  鹳雀楼
  鹳雀楼

王之涣出身望族,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幼年聪颖,善于写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与岑参、高适、王昌龄一同被世人称为唐代“四大边塞诗人”,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凉州词二首》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性格豪放不羁,仕途坎坷,在《旧唐书》、《新唐书》均无传,《唐才子传》所记也很简单,其作品散失严重,传世很少,《全唐诗》仅存绝句6首,皆为佳作,尤以《凉州词》、《登鹳雀楼》两首最为脍炙人口,给王之涣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可谓“皤发垂髫,皆能吟诵”。

  鹳雀楼
  鹳雀楼

司马光《温公续诗话》称:“唐之中叶,文章特盛,其姓名湮没不传于世者甚众。如河中府鹳雀楼有王之涣……皆当时贤士所不数,如后人擅诗名者,岂能及之哉?”2011年中华书局出版《唐诗排行榜》一书,王之涣的《凉州词》、《登鹳雀楼》排名分别高居第3、4位,被人们誉为七绝和五绝的压卷之作。《登颧雀楼》成为千古绝唱,名扬天下,鹳雀楼也被人所熟知,但金元光元年(公元1222年,一说为元初的1272年)金、元争夺蒲州时鹳雀楼毁于战火,明初时故址尚存,后因黄河水泛滥,河道摆动频繁,其故址便难以寻觅,

  鹳雀楼
  鹳雀楼

数百年来游人只能望河兴叹,空留下无尽的遗憾,后来只得以蒲州西城楼当作鹳雀楼登临作赋,但真正的鹳雀楼一直没有重建。1992年近百名专家、学者联名倡议重建鹳雀楼,十年后新鹳雀楼终于落成,这是此楼自元初毁灭700余年后的首次重建,结构为四檐三层的仿唐式建筑,高台式十字歇山顶楼阁,楼高达73.9米,在中国四大名楼以及十大名楼中均最高,建筑共分9层,其中台基3层,主楼6层为明暗各3层,内设电梯可登楼远望西面的黄河,楼里装饰的油漆彩画是国内失传的唐代彩画艺术,鹳雀楼也是国内唯一采用唐代彩画艺术的建筑,楼名匾为江泽民所题

登楼远望西面黄河
楼名匾为江泽民所题

         蓬莱阁位于山东蓬莱市西北的丹崖山上,其临海的一面为陡峭的绝壁,因山岩纹理为暗红色故有此名,山上有蓬莱阁、三清殿、吕祖殿、苏公祠、天后宫、龙王宫、弥陀寺等,是由祠庙、殿堂、阁楼、亭坊组成的建筑群,其中南面是三清殿、吕祖殿、天后宫、龙王宫等6大单体道教宫观建筑,均依丹崖山势而筑,层层而上,高低错落,主体建筑蓬莱阁建于山顶,阁楼高15米,坐北面南,系双层木结构建筑,始建于北宋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历代屡加修葺,没有经过重建,至今仍保持北宋原貌,是四大名楼中唯一没有经过重建的,“蓬莱阁”3个苍劲大字为清代书法家铁保手书。蓬莱阁还是十大名楼中唯一的临海建筑,阁北的海域就是黄海、渤海交汇处,

 蓬莱阁
 蓬莱阁

有黄渤海分界坐标,蓬莱阁上四周环以明廊,可供游人登临远眺,是观赏海景的最佳处所,如运气好可看到海市蜃楼的奇异景观。海市蜃楼又称蜃景,是一种因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产生原因是太阳使地面温度上升后形成的一种气温梯度,由于密度不同光线会在气温梯度分界处产生折射现象,在平静的海面、江面、湖面、沙漠或戈壁等地,在空中或地面会出现楼台城廓等光学幻景,古人认为是蛟龙之属的蜃吐气而成,因而得名,现代科学已经对大多数蜃景作出了正确解释,认为这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蓬莱、海口、广州、深圳、珠海等沿海城市多发,其特点是同一地点重复出现和出现的时间一致,蓬莱的蜃景大多出现于每年的5、6月份。

 蓬莱阁
 蓬莱阁

与大多数古代楼阁不同,蓬莱阁的成名与文人名作无关,主要是依靠神话和道教传说。蓬莱是道教中的神仙住所,认为蓬莱、瀛州、方丈3座海中神山为神仙居住之地,民间广为流传的“八仙过海”也源于此地,相传吕洞宾等8位神仙在蓬莱阁醉酒后,凭借各自的宝器凌波踏浪、飘洋渡海而去,留下“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神奇传说,古代齐威王、燕昭王派出探险家到海中寻求神山,秦始皇也东巡寻求长生不老药,传说汉武帝曾多次驾临山东半岛,登上突入渤海的丹崖山,后人就把此山唤作蓬莱。

 蓬莱阁
 蓬莱阁(网络图片)

唐贞观年间(公元627年—649年)渔民在丹崖山巅建有广德王庙,北宋登州知州朱处约迁广德王庙于西侧,并在此庙旧址上始建蓬莱阁,此后历代都曾进行多次扩建重修,这里便成为文人墨客雅集之地,附近现存历代观海述景题刻200余处。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苏轼调任登州仅5日,便又接调令赴京改任礼部郎中,故人称“五日太守”,其登临蓬莱阁时有幸看到了令人神往的海市奇观,作《望海》、《海市诗》、《北海十二石记》等诗文,并勒石为记。蓬莱阁下还有一座水城,自古就是海防要塞和海运枢纽,原为宋代边防水寨“刁鱼寨”旧址,

 蓬莱阁
蓬莱阁

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为防倭寇改为水城,依山势构筑城墙,引海水入内以停泊船舰、操练水师,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又做大规模的整修,将水城的土城墙改为砖石结构,并在水门东、西两侧居高临下各建一处炮台,呈犄角之势控制附近海面,有“京津门户”、“渤海锁钥”之称,宋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曾镇守于此。蓬莱水城总面积27万平方米,南宽北窄呈不规则长方形,水门、防浪堤、码头、灯塔等海防建筑至今保存完好,蓬莱阁及水城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这里已发展成为以蓬莱阁古建筑群为中轴、水城和田横山为两翼的景区。

水城
水城

          西安钟楼是十大名楼中唯一的钟楼,在古代城市中钟楼是用以报时的公共建筑,目前全国各地尚存的钟楼不少,但西安钟楼是规模最大、建筑年代最久、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无论从建筑规模、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看,均居全国同类建筑前列。西安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原来位于广济街迎祥观,随着城市中心东移和城门改建,西安形成新的东、南、西、北4条大街,位于迎祥观的钟楼便日益显得偏离城市中心,在建成198年后的明神宗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在时任陕西巡抚龚懋贤主持下,钟楼整体向东迁1公里到现在的位置,

西安钟楼
西安钟楼

完成这样一座庞大建筑的迁移装建,即使在现代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钟楼二层西墙上嵌有一方《钟楼碑》,记述了这座巨大建筑令人难以置信的东迁。这是一次几乎原件原样的整体迁移,移建工程除基座为重建外,木质结构的楼体全部是原配重构,既要严密精细的工程组织,又需高超的建筑安装技术,这项完成于16世纪的特殊工程,实在是中国建筑史上值得自豪的创举。清代曾3次对钟楼进行大范围整修,新中国成立后50年中又大修过5次,1996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西安的地标建筑,曾先后接待过周恩来、朱德、陈毅、邓小平等一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每逢五一和国庆钟楼都成为游行、检阅和庆祝大会的主席台。

西安钟楼
西安钟楼

西安钟楼位于南北中轴线上,呈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由基座、楼体及宝顶3部分组成,通高36米,其中基座为正方形,高8.6米,边长35.5米,占地面积1377.6平方米,四面正中各有高宽均为6米的十字相交券形门洞,成为一座横跨东西、呼应南北的轴心建筑,以此为中心辐射出东南西北4条大街,并分别与明城墙4门相接,过去曾是4条大街交会的通道,人流、车辆从券洞中穿过。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券洞无法适应交通流量早已封闭,现在钟楼周围建有公路转盘,地下有专供人行的环行通道,钟楼商圈是西安最重要的商业中心,

西安钟楼((网络图片)
西安钟楼

由此东去是西安最繁华的商业大街,向西是建于1996年的钟鼓楼广场,北行是西安最年轻最宽阔的大街,往南去则是高楼林立的科技文化区。钟楼基座之上为两层木结构楼体,重檐三滴水四角攒顶,描梁之端的斗拱巧妙地运用力学原理形成均匀负荷,四角攒尖的楼顶按对角线构筑四条垂脊,从檐角到楼顶逐渐收分,使得金顶稳重庄严。在构造技术上钟楼应用了唐宋建筑的法则,深、阔各三间,下层为一重屋檐,上层有两重屋檐,每层四角均有明柱回廊、彩枋细窗及雕花门扇,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

西安钟楼

 钟楼位于迎祥观时,原钟为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铸造,唐睿宗李旦亲自为其撰书铭文,钟高2米,直径1.5米,重达万斤,钟身鹤飞龙翔,钟鸣声扬数十里,但钟楼迁到现址之后,虽然楼的式样大小并没有改变,景云钟却怎么也敲不响了,只好另外仿制再造新钟,高2.45米,直径1.65米,重6.5吨,其外观纹饰、铭文与原钟近似,音质嘹亮雄浑,可与原钟媲美,而景云钟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但钟楼的西北角悬挂的大钟,已不再有报时功用,只有到逢年过节时才会敲响。

钟楼夜景
钟楼夜景

         大观楼位于云南昆明西南滇池北岸,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据《云南风物志》载:“巡抚王继文巡察四境路过此地,看中这里的湖光山色,命人鸠工备材,修建亭台楼阁”,登楼四顾景致壮观,便取名为大观楼,从此文人雅士登临者无虚日,遂成省城第一名胜。古时滇池水位很高,宋元时大观楼一带还波涛滚滚,元明以来不断开挖海口河,导致滇池水位下降水域缩小,现在的大观楼一带才渐露水面成为小岛。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云南按察使翟觐光重修大观楼,将原来的二层增建为三层,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皇帝奕詝曾为大观楼题“拔浪千层”匾额。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云南回民起义反清,大观楼毁于战火,

大观楼
大观楼

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云南署提督马如龙出捐重资,大观楼得以重建,后又遭遇了大水灾害,光绪九年(1883年)此楼再次重建。大观楼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平面呈方形,周围环绕着4个月台,南面临水,楼高18米,面阔17米,进深10米,为三重檐四攒尖顶式楼阁,黄色琉璃戗角木结构建筑,3个层楼面积呈递减递减式,楼檐宽宽次第伸出,檐角飞翘次第雄飞,楼宇轩昂,气势恢弘,既沿袭了中国主流传统建筑文化,又注入了昆明特色的“五墨”彩绘和挑檐檩枋头木雕,这些彩绘和木雕以象头和花卉图案为主,展示出地方民族文化的特色,彰显了中原文化与边疆民族文化的交融与融合,2023年起游客可以登楼观景,但需提前预约,每天限1440人。

大观楼
大观楼

大观楼的成名不是因为名家诗文,而是一介平民的一副对联,此人为姓孙名髯翁,清康熙、乾隆年间一普通布衣寒士,原籍陕西三原,父亲来云南任职,举家流寓昆明,其自幼聪明,才气超群,入学考试时,因入场搜身,不愿受侮而离去,以致终身不仕。他喜好诗文,广交诗人墨客,常与之聚会在名胜古迹,著有《永言堂诗集》、《永言堂文集》、《国朝诗文》等,晚年穷困潦倒,62岁时病故于广西弥勒。孙髯翁常到滇池畔观赏水光山色,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挥就180字长联,其中上联描写滇池的景色,头一句“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便令人惊叹,下联是咏史述事,追忆云南历史,最后以“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收尾,揭示了封建王朝必然衰亡的规律。此联写景咏史,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对仗工整,气魄宏大,

天下第一长联
大观楼

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联”,清道光初年云贵总督阮元慕名至此观景,对长联越看越有气,认为:“孙髯原联,以正统元汉、唐、宋、元,传业丰功总归一空为主,岂不乎说到我朝?”于是他另制一副长联挂在大观楼前,但其被调离后此长联也就悄然撤走了,换上的仍是布衣诗人孙髯的佳作。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云贵总督岑毓英重修大观楼后,命云南近代白族法家赵潘工笔楷书书写,蓝底金字,光彩夺目,在此已经悬挂了100多年了,毛泽东评价其“从古未有,别创一格”,陈毅观后赋诗赞道:“诗人穷死非不幸,迄今长联是预言”。2013年大观楼成为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此地以长联历史文化为主题建成游览区,分为近华浦文物古迹景区、南园中西合壁园林景区和西园现代园林景区3大部分。

大观楼
大观楼公园

        说到中国的古代楼阁,文物大省山西不能缺席,有好几座都值得一游,其中运城万荣一个县就独占两座,一是位于万荣城区东岳庙内的飞云楼,相传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隋将王行本据蒲州反叛,李世民带兵平叛曾在此驻兵,为作纪念在东岳庙建起这座飞云楼,现存为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所建,建筑结构与造型完全属于元明遗风。按中国早期寺庙的布局规制,飞云楼设置在中轴线最前端,是东岳庙内建筑群中的精华所在,占地面积570多平方米面,宽进深各五间,楼高23.19米,在墙外的街上就能看到,

飞云楼所在的东岳庙大门
飞云楼
飞云楼

楼内有木梯可登顶,但现在已不对游客开放上楼。此楼在建筑技术上有四奇:一是纯木结构,大小接口均用榫卯,没有一个铁钉,木面不上漆,通体显现木材本色;二是明三暗五,外观看上去是三层,隐于平座之内有两暗层,实际为五层;三是各层不同,形状各异,结构极富变化,底层为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五间,中为4根15.45米的通天柱直达楼顶,周围有32根木柱巧妙联成棋盘状,中层平面变为折角十字,第三层平面又恢复为方形,最上面再覆以十字脊歇山顶;四是结构复杂,全楼斗栱造型多样,这是飞云楼最典型的奇妙之处,

飞云楼
飞云楼
飞云楼

几乎每层斗栱数与翘角形式都不相同,构成极其丰富的轮廓线,此楼三层四滴水,其中三、四层出檐,二、三层每面各出一抱厦(沿外柱出挑的门廊或房间),与上部十字歇山屋顶组合巧妙,位置各不相同,并与檐头32个翘角互相交织,宛若心花奔放。飞云楼虽然体量不大,但有4层屋檐、12个三角形屋顶侧面、32个翘角、斗拱345组,各层屋顶构成非常丰富的立面构图,堪称我国楼阁式建筑的精品,故有“中国第一木楼”的美誉,与山西应县木塔并称为“南楼北塔”,但其匾额却非名人大家所题,落款竟是县文物管理委员会。

飞云楼
飞云楼
飞云楼

此外距县城38公里的后土祠还有一座秋风楼,为保存汉武帝的《秋风辞》碑而建,据《史记·孝武本纪》及《汉书·武帝纪》记载,汉武帝刘彻曾5次巡幸河东,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刘彻祭祀后土庙时正值晚秋,乘坐楼船泛舟汾河,饮宴中流,欢宴群臣,慷慨高歌,写下《秋风辞》:“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秋风楼所在的后土祠大门
秋风楼
秋风楼

秋风楼一带是秦晋枢纽,地处黄河与汾河交汇处,历代名流学士在此吟诗作赋颇多,唐代王勃、杨炯、明代周有光都曾留有名篇。秋风楼始建年代不详,曾多次被黄河洪淹没,曾于清代康熙、同治年间重修,现存建筑为清代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重建,也是一座木建筑,外型酷似飞云楼,高达32.6米,下部筑有高大的台基,

秋风楼
秋风楼

南面为正门,周围砖砌花墙,东门上方雕字“瞻鲁”,西门雕“望秦”,楼分三层,面阔、进深各五间,四周回廊,楼两侧下方有精雕吊柱28根,传说代表汉武帝的云台28将,上层的十字歇山顶有36个挑角,象征隋末瓦岗寨36兄弟,每个挑角上有彩色琉璃武将形象108个,象征梁山一百单八将,楼内上层藏有“秋风辞”石碑两块。秋风楼下还有一条东西贯通的古道,战国时张仪曾经此道入秦拜相,故称“张仪古道”,1937年八路军也曾于此道北上太行。

东门瞻鲁”
西门“望秦”
“张仪古道”
“张仪古道”

         山西代县的边靖楼,坐落在城中央东、西大街和大南街、鼓楼后街交汇处,为代县的标志性建筑,是山西楼阁式建筑中体量最大的一座,也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大的古代木质鼓楼,而且为明代原物,并非现代重建,2001年成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鼓楼由砖砌券洞基座和木结构3层楼身两部分组成,占地面积2402平方米,其中基座东西长近50米,南北宽40米,高13米,开南北向券洞,台基东北隅设偏门,门外依基墙砌有坡式马道,游人可拾级可上。边靖楼上部为三层四檐歇山顶建筑,主体全部由木材架构而成,梁柱承重,榫卯连接,整座建筑回廊转阁飞檐斗拱,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和多次地震冲击,至今完好无损,

边靖楼
边靖楼南门
边靖楼
边靖楼

当地民间素有“代州鼓楼应州塔,正定府的大菩萨”之说,楼身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底层筑围廊,楼内设有楼梯可达顶层远眺。‍楼南第1层和山门分别是“晋北形胜”、“共登青云”匾,第3层为“声闻四达”横匾,匾高3米、长8米,为清雍正时期雁平兵备道汤豫诚所立;第4层为草书“雁门第一楼”横匾,匾高2.7米、长7.3米;楼北面第3层为高3米长、宽8米的“威镇三关”匾,为清雍正时期知州杨弘志立,三关指的是外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两巨匾均为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时原物,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木匾,超过山海关宽5.9米、高1.6米的“天下第一关”匾,据说也是亚洲第一匾。

边靖楼
边靖楼
亚洲第一匾

边靖楼始建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其名取边塞安靖、靖边安民之意,从楼名和匾文看军事意味浓厚,这是边靖楼与其他城市鼓楼的不同之处,此楼应是战争年代的产物,其中第1层为屯兵处,第2层为指挥中心,第3层为观敌瞭望台。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代县境内曾发生叛乱,明军平叛后于第4年筑起此楼。明朝时的代县也是边陲重镇,距此20多公里的雁门关是其门户,明代雁门关附近战事不断,敌寇侵犯时士兵们登楼擂响大鼓,提醒守城官兵和百姓做好战斗准备,将领们根据烽火台狼烟的变化情况来判断敌情的紧急程度,随时决定是否派兵增援雁门关前线,此时的边靖楼不仅是发出预警的场所,还是调兵、用兵的指挥中心。

边靖楼
边靖楼
边靖楼

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边靖楼焚毁,6年后再度重建,将台基增高到13米,楼身增高到27米,总高达40米,比天安门还高5米多,比山海关高15米,比嘉峪关也高17米,即便是到了现代,边靖楼在县城中也是鹤立鸡群,1947年秋叶剑英元帅曾登楼赋诗:“威镇三关壮代州,声闻四达雁门楼。欲穷千里登临眺,紫塞滹沱固卧牛。”除了上述三楼外,山西还有介休祆神楼、长治五凤楼、大同鼓楼等,这些名楼建于元明清时期,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是货真价实的古迹,如果有兴趣完全可以来一次山西古楼之旅。

长治五凤楼(网络图片)

       附: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于2003年成立,十大名楼原计划联合申遗,但内部没有达到完全统一的意见。在2012年中国历史文化名楼市长论坛暨第九届名楼年会开幕式上,我国11个城市签署《中国历史文化名楼保护长沙宣言》,将建立中国历史文化名楼联合保护机制,共同探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但内容未包含此前引起各方争议的10大名楼联合申遗,实际上十大名楼中有多座属于现代建筑,申遗难度很大,且公众对“新遗产”有种种议论,申遗计划只能搁浅,此后再无有关消息。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名楼文韵 — 从湖南岳阳楼到山西边靖楼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