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集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于一体的《岳阳楼记》写出了中国古代士人“喜不忘忧,悲不失志”“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也成就了岳阳楼和湖南岳阳市的美名。
如果说行走湖南岳阳让人感受到的是范仲淹的士人情怀,那么在甘肃庆阳更能够感受到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了不起——他在当时的宋夏边城写下著名词作《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一篇《岳阳楼记》、一首《渔家傲·秋思》折射的不仅是一个历史人物的人生历程,更标识了中国历史上读书人的人生标杆。
庆州古城,历史上的征战前线
庆阳市位于广袤的甘肃东部董志塬上,自古以农耕为传统,号称“陇东粮仓”。庆阳市下辖的庆城县曾名庆州、庆阳县,更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交通便利、资源富集,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县城三面环山,两水绕城,形似飞凤,因此也有“凤城”之名。
庆城是周祖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国医鼻祖岐伯的故里。传说周代先祖后稷世代为夏朝农官,夏末乱世,其子不窋率众西迁至此地落户,直至后代公刘率众东返至豳,然后又至关中丰、镐间定都。虽然三千多年前周部落迁徙史很难考证,但周祖陵等遗存可以确信这里文化积淀深厚。
到了秦代,庆城属北地郡。西汉初设郁郅县,武帝时期为防御匈奴而在此屯田戍边,促进了农耕与边防的融合。隋开皇十六年(596)置庆州,治所弘化县就是今天的庆城。唐代延续庆州建制,成为陇东政治、军事中心。“安史之乱”后,吐蕃多次侵扰,庆州成为唐蕃对峙的前线。北宋时,庆州属环庆路,成为抵御西夏的边防重镇。元代,改庆州为庆阳府,行政地位提升。明初庆阳府辖陇东多县,庆城作为府治,城防体系进一步完善。清代延续府制,商贸繁荣,文教兴盛。民国初废府存县,称庆阳县。2002年,撤销庆阳地区设庆阳市,庆阳县更名为庆城县。
庆城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长庆油田的发源地和主产区,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的庆城是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古城南门外周礼广场上的巨大石雕上丹书“庆州,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这是庆城的城市标语,也是庆城人继续打造这座小城的努力方向,希望她生生不息、生机勃勃。
当地人说,2016年以来庆城以恢复古“庆阳八景”和庆城历史文化为主,实施“庆州古城历史再现”系列工程,复建城门、加固亮化城墙、治理河道、建设岐黄养生民俗文化基地等。古城内则在修复历史街区,尤其是与范仲淹有关的范文正公纪念馆、住宅、塑像等成为着力打造的主题景点,并与永春门、凤城书院、周旧邦广场、陇东中学旧址等形成呼应,有望成为古城里的文旅地标。
站在东城墙上俯视,河道里虽然没有水,但是夏日里水流冲刷痕迹可见。遥想古代,这里城池完整,矗立在两水之间的台地上,南北狭长,或如新疆的交河故城。从十六国及北朝诸民族间,到隋唐与西域的回鹘、吐蕃,再到北宋与西夏党项,一场场拉锯战在其周边展开。
范仲淹,曾经易名朱说
庆州古城永春门内的广场上矗立着范仲淹青铜塑像。石材基座上范公策马出征,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范仲淹戎马一生戍守西北并知庆州、延州的丰功伟绩。花岗岩底座正面的“范仲淹”名字和南面的范仲淹名词《渔家傲·秋思》以及背面的《范文正公戍边文》均出自中国范仲淹研究会会长范国强之手,雕塑基座北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由范仲淹二十八世孙、著名新闻人范进宜题写。
追溯祖上,范仲淹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之后,但其祖父只是五代吴越国的小官。公元989年,范仲淹在苏州出生,其父范墉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两年后范墉去世,母亲谢氏携幼子改嫁平江推官朱文翰,范仲淹自此易名朱说,由继父抚养长大。23岁时,朱说偶然得知身世真相后孤身游学来到应天书院,就教于戚同文门下,开启“断齑画粥”的生活,在寒冬腊月仍保持“夜寝不脱衣,晨起面有冰霜”的苦修状态。那时的商丘应天书院海内闻名,每年都有大量士子考中进士。朱说在书院扎扎实实地学习了3年,26岁参加科考高中进士,被任命为商丘广德军司理参军(九品),掌管讼狱、案件等事宜。
天禧元年(1017),朱说由于政绩突出升任为亳州集庆军节度推官(主管刑律)。历经两年的努力,范仲淹也在这一年恢复了姓名,并在苏州家族中举行了祭祖仪式。公元1023年,范仲淹任兴化知县,把盐城、海州、南通、泰州统一起来修筑海堤。为此,他把自己的俸禄和积蓄全部捐出,亲率4万人叠石挑土。其间,虽有资金不足之难、母亲丁忧之恸,却始终不改为民之心、修堤之志。历经5年,一条绵延数百里的捍海长堤终于建成,“束内水不致伤盐,隔外潮不伤庄稼”,成就了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个伟大杰作。
天圣五年(1027),38岁的范仲淹被应天知府、大才子晏殊所赏识,任应天书院教席。后在时任宰相王曾和调任枢密院的晏殊共同推荐下,仁宗赵祯召范仲淹入京,任其为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此后,范仲淹经历自贬去河中府任通判、回京任右司谏、再贬知睦州等等人生起起伏伏。
宋夏交锋,范公经略西北
秉持着进亦忧退亦忧从政理念,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范仲淹都兢兢业业从不懈怠。就在范仲淹认真地做着地方官时,公元1038年,原称臣于宋的西北党项首领李元昊称帝,建立大夏国。36岁的李元昊一改前辈的战略,《疾驰的草原征服者》一书说,“李元昊终于宣布进攻关中地区和长安即京兆府,毅然开始了和北宋的全面战争。北宋连吃败仗,跌至劣势。”尤其是三川口之战宋军大败,消息传至京师朝野震惊。
范仲淹很快被召回京师,和韩琦一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并兼庆州知州,协助安抚使夏竦共同抵御西夏。范仲淹首先根据宋军与夏军的特点,调整战略。范仲淹认识到,西夏人少地贫,但行军打仗章法严谨,战术素养不逊于宋军,机动性更远超宋军。另一方面,西夏国力较弱,在北宋断绝贸易的情况下,其财力物力无法支持长久战争。
鉴于此,范仲淹调整了与夏军作战的方略。首先是选拔将领、改变军队建制,将手下军队分为六将管理,分部训练,轮流御敌,从而大大提高了抵御西夏的能力。就是在此番优秀军事人才选拔中,范仲淹发现了狄青、郭逵等,并予以培养、重用。尤其是狄青堪称仁宗一朝最出色的武将。
范仲淹深知宋军机动性不足,但在建筑城堡和守城方面胜过西夏军队。于是他在战略要地构筑堡寨,作为坚守要点,先后复筑和增修城寨二十余处,使环州、原州等地的堡垒连为一片,成为捍卫边界要地的重要屏障。同时,范仲淹实施“营田”制度充实边境实力,屯田养兵、且耕且战,既保障了军队的战斗力又解决了部分驻军的兵饷粮运问题。
范仲淹的一系列措施让边境线转危为安,宋夏对峙进入新阶段。就在此期间,范仲淹下了《渔家傲·秋思》,忧国忧民之情跃然纸上,同时映照了范仲淹的一生。
庆历四年(1044),李元昊认识到取胜无望,用著名史学家顾颉刚的话说就是“直到元昊自觉困疲了,才投书给庞籍请和”(《宋蒙三百年》),于是宋夏重订和约,历时7年的消耗战告一段落。这就是历史上的“庆历议和”。
此前一年,范仲淹从局势已经稳定的庆州前线回京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并在宋仁宗支持下开启“庆历新政”。遗憾的是庆历五年(1045)仁宗又废除新政,范仲淹只得再次离京外任,次年写下《岳阳楼记》,6年后病逝。
斯人已去,怀念却不曾停止。苏轼评价范仲淹,“出为名相,处为名贤。乐在人后,忧在人先。经天纬地,阙谥宜然。贤哉斯诣,轶后空前。”康熙和乾隆的评价分别是“济时良相”“学醇业广”。今天穿行庆阳县城,还会看到有居民的门楣上书写着“范公遗风”。行至北城门更可见高大的镇朔楼,这是在范仲淹当年修筑的城楼原址上予以复建。经略西北、治理庆州已经成为历史,但范仲淹没有成为历史,而是依然活在无数人的心中。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这个夏天,感受最美好的厦门 49730
- 感悟禅道、圆梦武侠,舟山,我们后会有期 77471
- 【南岳衡山赋】及南岳衡山的十二种玩法攻略 27057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