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3

修文:王阳明龙场悟道

编辑
天数:2 天 时间:5 月 人均:500 元 和谁:和朋友

明朝正德三年(1508)春,贵州龙场崎岖湿滑的驿道上走来了一位被贬谪的官员,他伤痕累累甚至九死一生才抵达这里,他将担任龙场驿驿丞。

从此,这片偏远荒凉、少数民族杂居之地便与一个伟大的名字紧紧地连在了一起,直到今天他的名字依然是当地及贵州省的骄傲,而他开创的心学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个人就是王阳明(1472—1529)。

王阳明,浙江余姚人,本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其在龙场驿开创心学的过程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阳明洞牌坊

大明正德元年的冬天

舒大刚主编的《中国历代大儒》一书说,正德元年(1506)冬,王守仁直言政事触怒刘瑾,被下诏狱,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正德三年(1508)春,抵达蛊毒瘴疠弥漫、人烟稀少、民族杂居、语言不通、尚属蛮荒的谪所。栖居山洞,种粮、菜,苦熬度日。

王阳明塑像

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王守仁出身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家庭,其父王华是成化十七年(1481)状元,历任翰林院学士、礼部左侍郎等职。王华喜爱绍兴的山水,于是举家离开余姚移居绍兴。

王守仁12岁时正式入读私塾,不过他的心思已经非同常人。一次与塾师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时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人。他还发誓要学好兵法为国效忠。15岁时,王守仁北上出游居庸关、山海关等地,纵观塞外,显示出经略四方之志。

弘治二年(1489),18岁的王守仁拜谒著名理学家娄谅。娄谅讲授“格物致知”之学,之后王守仁遍读朱熹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此间,留下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典故。

弘治十二年(1499),28岁的王守仁参加礼部会试,赐二甲进士第七。弘治十七年(1504),到兵部武选司任职主事。

王阳明纪念馆

时光很快就来到弘治十八年(1505),明朝为数不多的明君之一朱祐樘驾崩。16岁的朱厚照继位,这就是留下“游龙戏凤”等诸多荒诞故事的正德皇帝。

大明正德元年(1506)正月,朱厚照开始重用宦官刘瑾。刘瑾既聪明又狠毒,投德皇帝所好,每天以鹰犬、歌舞、摔跤取悦皇帝,还带着皇帝偷偷出宫玩耍。同时,刘瑾在京畿附近置办皇庄300多处,怂恿皇帝下令各地镇守太监进贡万金。很快,刘瑾走向权力中心。

正德元年六月,郊坛禁门、太庙脊兽、奉天殿鸱吻被雷击。按照“天人感应”说,这表明朝中出现了大问题。于是,大学士刘健、谢迁、李东阳等接连上疏,请求诛杀刘瑾等8个大太监。

到了冬天,王守仁向皇帝上了一道《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请求宽宥言官,去除刘瑾等大太监。刘瑾等人勃然大怒,马上派锦衣卫将王守仁抓进诏狱。王守仁的传世诗文中没有记述他在狱中受刑的过程,但《明武宗实录》记载:“守仁具奏救之,下镇抚司考讯狱具”,受刑恐是难免。

1个月后,王守仁从诏狱中被提出来,廷杖四十,打得“既绝复苏”,差点儿活活打死。余恨未消的刘瑾将王守仁贬谪为贵州龙场驿驿丞,从正六品京官一下子降为荒山野岭间的卑末小吏。受儿子牵连,王华也被赶出京师到南京任职,不久又被致仕归田。

王守仁离开京城南下途中,刘瑾故伎重演派锦衣卫追杀而来。发现情况后,王守仁伪造跳水自尽现场方才躲过一劫。锦衣卫回京复命,王守仁投江自尽的消息也传开了。

 

龙场洞穴里的半夜呼跃

正德二年(1507)初春,逃过追杀的王守仁暗中到南京面见了父亲王华,随后踏上征途,从杭州逆流而上,经过鄱阳湖、沅江、湘江,要去“万山丛薄,苗、僚杂居”未开化的龙场。

正德三年(1508)三月,王守仁抵达龙场。

王阳明纪念馆展出书影

龙场驿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由彝族女英雄、水西宣慰使奢香夫人(1358年-1396年)所设,水西宣慰使司负责房屋修葺和物资供应。正德年间的水西宣慰使叫安贵荣,是奢香夫人的八世孙。他对朝廷在贵州设驿站非常不满,以消极的方式对待,房屋破败不修理,粮食、食盐供应不及时。

作为贬谪之地,对龙场驿的穷荒僻远,王守仁虽然有心理准备,但眼前的景况还是让他大吃一惊,孤零零的几间破屋已经无法居住,还不如荒山野庙。无奈之下,他和仆人不得不自己动手搭建了几间草棚栖身。由于物资供应匮乏,常常断粮,王守仁不得不学习开荒种地来维持生计,甚至还得到山上去挖野菜充饥。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吃不上盐。盐在明朝也由国家专营,普通老百姓吃盐一直是大问题,至于龙场就更困难了,“蛮居长叹食无盐”。艰难的生活环境没有吓倒王守仁,反而奇迹般地矗立起了一座丰碑。

游学的贵阳小学生

500多年后的一个春天,贵州已是别样景色,我乘坐高铁到达修文县寻找历史旧迹龙场。当年的驿站早已不再,但是王守仁居住过的石头洞穴还在,潮湿并有些阴冷,对于我这个北方人来说不是好地方。遥想当年王守仁居住洞内,也不件舒服的事情。

来到陌生的地方,王守仁与当地居民虽然语言不通,“群僚环聚讯,语庞意颇质”,但他还是在问候中能感受到友好之情。自己动手、大家帮忙,新的房屋终于建起了,王守仁引用《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以“何陋轩”“君子亭”“宾阳堂”等命名新修的建筑。当然,今天看到的已是整修后的砖木结构建筑了,面貌有别于最初。

何陋轩

驿站的条件改善后,王守仁就有时间读书。他认为自己“得失荣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念尚觉未化”,于是就在山洞“阳明小洞天”里日夜静坐、苦求精思“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如果圣人处在这种环境中,会有什么办法呢?有一天半夜正在睡觉,王守仁似乎感觉有人跟他说话,忽然大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禁不住大叫起来,身边的人都被惊醒了。《中国历代大儒》一书说,“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阳明小洞天

这就是“龙场悟道”。王守仁解决了自身的生存危机,形成了以自我为价值标准的人生态度,同时成为否定程朱理学而建立心学体系的关键。

见性明心,王守仁破了生死牢关,通过主观之心与客观之物的感通,呈现出心物合一、古今澄明的生命境界。此时,帝都大邑的众多读书人还在争论“理气先后”时,龙场的王守仁已悟出“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思想精髓。一个边远驿站的思想觉醒,显示了明代士人开始艰难地摆脱长期的从属地位,“从原来政治工具的角色转向道义的承担者,从妾妇的心态转向独立自主的心态”。

“大悟”后七日,王守仁在当地居民帮助下搭建起了龙冈书院并授徒讲学,首批弟子中还有不通汉字的土人。龙岗书院开启了当地的文化教育,还培养出了科考进士。

正德四年(1509年)闰九月,王守仁终于盼来了好消息,流放期满,复官庐陵县(今江西吉安)知县。他作《将归与诸生别于城南蔡氏楼》诗云:“颇恨眼前离别近,惟余他日梦魂来。”离别之日,天空飘雪,门人弟子冒着风雪将王守仁护送至龙里卫甚至更远的黔东镇远府——这里距离龙场将近五百里,由此可见师友情深。

500多年后,更多的人在以王阳明之名尊崇这个地位至高的历史人物——“中国历史上一共出了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另一个便是王阳明。曾国藩算是半个。”

历代碑刻

今天,来到龙场的人会得悟道的山洞很普通,与洞壁上清人题写的“奇境”似乎形成了反差。反差中我们或许更能明白后人为什么喜爱王守仁——他向世人证明人的精神力量可以很强大,知行合一,实现“高于现实”的理想是有可能的。

嘉靖七年(1528),在远征广西凯旋回程江西南安青龙铺时,王守仁走到了生命的尽头,遗言只有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他自信良知,心地光明,心中安宁,无复牵挂,自无遗憾。王守仁去世后,各地百姓争相立祠祭祀,阳明学派越传越广。

龙场悟道原址已经打造成文旅景区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修文:王阳明龙场悟道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