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2

河南之旅---白马寺

编辑
白马寺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瀍(chan)河回族区白马寺镇310国道边,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

    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营造的第一座寺院。它的营建与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紧密相连。相传汉明帝夜寝南宫,梦金神头放白光,飞绕殿庭。次日得知梦为佛,遂遣使臣蔡音、秦景等前往西域拜求佛法。蔡、秦等人在月氏(今阿富汗一带)遇上了宣教的天竺(古印度)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于是邀请他们到中国宣讲佛法,并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跋山涉水,于永平十年(公元67年)来到京城洛阳。汉明帝敕令仿天竺式样修建寺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遂将寺院取名“白马寺”。

    进入白马寺,第一个院落左边鼓楼,右边钟楼,前面天王殿。

钟楼

    钟楼初建于元代,明代重修。现今的钟楼建于1991年,为方形歇山顶双重檐两层楼阁式建筑。钟楼原有的大钟是由明代太监黄锦等铸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高1.65米,重2500斤。据史载: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更深人静之时,僧人杵击,钟声四野传响,远闻数里,经久不息。更妙的是,此钟可与远在25里外的洛阳城钟楼上的大钟形成共鸣,使得“洛阳两古钟,东西相和鸣“。故“马寺钟声”被誉为 “洛阳八大景”之一。

鼓楼

    “东楼悬钟,西楼架鼓”。白马寺在钟楼修建不久,又于山门内西南角修建了与其东西相望的方形歇山顶双重檐楼阁式鼓楼,均为两层,底部长宽各7.3米。

    “释源鼓音”雄浑厚重,犹如雷鸣,振聋发聩,仿佛阵前敲响的战鼓,催人奋进。晨曦初露时敲钟,红日西沉时击鼓。“晨钟薯鼓”乃寺院号令,提醒僧众精进修行的同时,也播撒着吉祥和如意。

天王殿

    天王殿是寺内的第一重大殿。天王殿顶作九脊歇山式,正脊中央饰圆形“佛光”,“佛光”两旁塑龙头,两端饰鸱尾。脊正面字为“风调雨顺”,背面字为“国泰民安”。

    殿内正中置木雕佛龛,贴金雕龙,富丽堂皇。龛顶和四周共雕有五十多条不同姿态的龙,雕工精细,活灵活现,为清代的上乘木雕艺术品。

   佛龛内供奉弥勒佛,像高约1米,面带笑容,赤脚打坐,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袋,是一尊明代的“夹纻干漆”造像。按照佛教的说法,弥勒为大乘菩萨之一,他居于兜率天,在释迦牟尼灭度之后,弥勒由兜率天降临世间,在龙华树下成佛,代替释迦牟尼讲经说法。

    殿内两侧,分塑四大天王,统御诸神恶鬼,令其不敢肆虐。四大天王造像,皆身躯魁梧,威风凛凛,是一组清代的泥塑造像。

    面北站像为韦驮天将,立于弥勒佛后,正对大佛殿内释迦牟尼佛,执行维护道场、不许邪魔侵扰的任务。

    看点:木雕佛龛,贴金雕龙。弥勒佛像,“夹纻干漆”制造。

    大佛殿在第二个院落,二院还有六祖殿和客堂。

大佛殿
大佛殿匾额

    大佛殿系明代重建。顶作单檐九脊歇山式,筒瓦覆盖。脊正面字为“佛光普照”,背面字为“法轮常转”,正脊两端饰鸱尾。

    殿内正中须弥座上供奉塑像七尊,正中主尊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须弥座,像高2.4米。释迦佛左侧站像为大弟子摩诃迦叶,立于莲台被尊为传承佛法的第一代祖师。释迦佛右侧站像为阿难,立于莲台,被尊为传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师。迦叶左侧坐像为文殊菩萨,阿难右侧坐像为普贤菩萨。

    大佛殿内的释迦牟尼佛与左胁侍文殊菩萨、右胁侍普贤菩萨合称为“释迦三尊”为明代泥塑造像。大佛面容丰满,庄严凝重,双目下垂,慈祥肃穆。二菩萨头戴花冠,项佩璎珞,姿态端严。最靠边侍立的是两尊供养天人,体态婀娜。大佛殿内面北而坐的为观世音菩萨。

    看点:明朝原物。

六祖殿
客堂
大佛殿北面

   观世音菩萨,又称“南海观音”。 这里是指观音菩萨在鱼、龟戏游的南海,岩岭秀丽的普陀山,茂密的紫竹林等处修行。

    观音菩萨左边置有插着柳枝的净瓶,瓶内装的是甘露水;右边有只鹦鹉,口衔念珠,表示“佛法无边”,“诸有情类”也都可以被佛法感化。观音左腿盘在莲花座上,右腿下垂在莲蓬上,背对大佛,故称“倒坐观音”。“问观音何以倒坐,叹世人不肯回头”。

    观音菩萨大慈大悲,可示现三十二化身,众生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菩萨便会寻声救度,使众生得解脱。

第三院落有大雄殿、卧玉佛殿及玉佛殿

大雄殿

    大雄殿为元代重建。殿中央置巨大的木雕贴金双层佛龛,精雕细刻,金碧辉煌。在上层龛额正中,雕有一只大鹏金翅鸟,鸟吻人身,袒胸露腹,项佩璎珞。其两翅向左右张开,两翅下方,各雕一人,一臂侧上伸,一臂曲肘,作跳跃腾空状。在大鹏金翅鸟的两边,还各雕有三条龙。

    佛龛内三尊主佛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之上。正中主尊为释迦牟尼佛,其左侧为药师佛,右侧为阿弥陀佛。三主佛之前,左右相对而立者,是两位护法。左侧是韦驮天将,右侧是韦力天将。这两尊造像,通体匀称,气韵生动,一个温和,一个暴烈,形成强烈的艺术对比,     在国内极为罕见。

    在大殿两侧供奉有十八罗汉。

    看点: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为国内仅存的一套元代“夹纻干漆”造像,以及巨大佛龛。

韦力天将
伽蓝菩萨

   韦力天将,为寺内现今仅存的一尊 元代泥塑造像。左手执戟,右手握拳,站立在通高2.55米的须弥座上,威武无比,护持道场。

    伽蓝是梵语“僧伽蓝摩”的简称,意为“众园”,后来成为寺院的总称。伽蓝神,就狭义而言,指伽蓝土地的守护神;广义而言泛指所有拥护佛法的诸天善神。故韦力天将也称为伽蓝菩萨

卧玉佛殿

    卧玉佛殿位于大佛殿东侧,原为斋堂,1996年辟建。该殿为5开间硬山式建筑,南北长17.25米,东西宽5.4米,建于石砌台基之上,殿内供奉有身长5米,重八吨的缅甸卧玉佛一尊。

    第四院落有接引殿。

接引殿

    接引殿内须弥座上供奉三尊立像。正中主尊阿弥陀佛,为梵文音译,意译为“无量光”“无量寿”,像高约3.5米。他右手向前下伸,作接引众生状,左手指向西方“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左侧为其胁侍观世音菩萨,手执净瓶;右侧为其胁侍大势至菩萨,手托莲花。

    这里的一佛二菩萨,合称“西方三圣”,均为清代泥塑造像。

    第五个院落是清凉台,也是最后的一个。

清凉台

    清凉台原是汉明帝刘庄小时候避暑、读书的地方。后来两位印度僧人摄摩腾、竺法兰来到洛阳,被安排在此居住并译经传教。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就是在清凉台上译出的。两位印度僧人在清凉台上的译经工作,奠定了白马寺作为中国第一译经道场的地位。

   东汉以后,清凉台成为白马寺的藏经之所。毗卢殿就在清凉台内,周围有配殿、僧房和廊庑等。

清凉台
清凉台

    这是一座特殊的墙,分三层,最下面一层,是用石头垒砌,是东汉的原物。最上面一层(带窗的)是民国时期建的。中间一层是宋元时期重新加固的。这充分说明了白马寺在历史上屡毁屡建,也见证了历朝历代都在对它进行修缮和保护。

清凉台
藏经阁
藏经阁额
法宝阁
法宝阁

    结束了白马寺的参观,出口连接着有异国风格的三国---泰国、印度和缅甸的佛殿。

泰国风情佛殿
缅甸风情佛殿
印度风情佛殿

      三国对佛祖释迦牟尼佛的刻画都不一样。 

卜密帕达柚木佛(释迦牟尼成道像)
萨纳手印玉佛(释迦牟尼禅定像)
阿别亚手铜佛(释迦牟尼布施像)
德玛瑟嘎手印翡翠像(释迦牟尼说法像)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河南之旅---白马寺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