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亲爱的用户:感谢您对游记业务的长久支持。由于战略方向的调整,我们将于2025-11-30 23:59 停止游记业务的运维。您已发布的游记会继续保留,但不再提供“编辑”功能。后续您可以通过【发布笔记】,记录您的美好旅行。
2025.09.28

河南之旅---登封市(二)

    2024年5月20日 (星期一),一大早我们来到了位于嵩山太室山南麓的黄盖峰下的中岳庙。

名山第一坊

    中岳庙,是世界文化遗产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八处十一项之一。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4A级景区(点)。中岳庙始建于秦,原名“太室祠”,为祭祀太室山神的场所。汉武帝游嵩山时令祠官加封扩建。北魏时,祠址三迁,定名为中岳庙,从此由道教管理。天册万岁元年(公元696年),武则天在此封禅后,从黄盖峰登中岳峻极峰。为纪念此次封禅,她下旨改嵩阳县为“登封”,改阳城县为“告成”,以永志她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清乾隆年间,高宗弘历将中岳庙仿照北京故宫的形式进行大规模的修建,因此中岳庙又有“小故宫”之称,现存庙制也基本上保留了清代重修以后的规模。中岳庙是中国道教在中原地区最早活动基地,被誉为“道教第六小洞天”。现存明清建筑400余间,汉至宋代古柏300余株,占地面积近11万平方米,中轴线建筑有名山第一坊、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财神殿、文昌殿、峻极门、嵩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和御书楼共七进十一层院落,是五岳之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道教古建筑群。庙内的秦汉古柏、北魏碑刻、宋代铁人等真实反映了道教文化发展的悠久历程和丰富内涵。

名山第一坊前一对麒麟

    在“名山第一”坊前左右两侧,各有一尊“翁仲”。据史书记载,翁仲姓阮,今甘肃岷县人氏,为秦朝大将,英勇善战,死后铸像于咸阳宫避马门外,后来历代沿用,把铸刻的无名的铜像、石像都称为翁仲。此像为东汉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雕刻,高约1米,平顶大脸,腰系大扣纽带,古朴大方虽经风雨侵蚀,但衣着服饰仍很清晰,是研究汉代雕刻艺术和衣着服饰的宝贵资料。

翁仲

    过  “名山第一”坊,便入中岳庙。首先看到的是中轴线上的遥参亭。

遥参亭

    遥参亭,原为清式重檐四角亭,1942年改建为八角攒尖黄琉璃瓦重檐亭。此亭是昔日过往旅行无暇亲谒岳神时,在此遥远参拜以了心愿,故名“遥参亭”。

中岳庙山门

    遥参亭后才是中岳庙的山门。在庙门前有一对石狮和一对华表

石狮
华表

    在中岳庙前有一段小道,那是东到开封西到洛阳的一条官道。虽然破旧,但建于唐代,历经千年沧桑,但风貌依旧。

唐代小道
天中阁

    天中阁,原名“黄中楼”,为清朝以前中岳庙的大门,也是中岳庙的第一进重门,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 改建为天中阁,清代重修。天中阁建筑雄伟,形似北京天安门,中门上额刻“中岳庙”三个大字,天中阁为中岳庙主要建筑之一。

    穿过中岳庙大门,便看到“配天作镇”坊。

“配天作镇”坊

   配天作镇坊原名叫“字宙坊”,1979年元月翻修,古时称中岳为土神,意思是以地配天。正楼额书“配天作镇”左右配楼分别书宇宙”“俱瞻”。古代的“五行”之说,中岳属“土位,土即地的意思,唯地才能配天,故名“配天作镇”。

“配天作镇”坊
“配天作镇”坊
“配天作镇”坊

    过配天作镇坊向北(沿中轴)是财神殿,文昌殿

财神殿

   财神殿(原名崇圣门),崇圣门因宋太宗赵光义于兴国八年(公元983年)赠奉中岳庙神为“中天崇圣大帝”而得名。原为过往门庭,形制和峻极门相似,1942年改建为现存的歇山房,已失原貌。

文昌殿

     文昌殿(原名化三门),宋金时亦称“外三门”和“中三门”, 清代改名为“化三门”,源于道教的“一气化三清”, 是中岳庙的过往门庭,形式和峻极门相似,现存歇山房建筑是1942年改建而成。

峻极门

    过文昌阁是峻极门,又称“将军门”,为中岳大殿中心院的山门,左右两侧为东西两棭门。创建于金世宗大定年间(公元1161—1189年),明崇祯14年(公元1641年)失火被毁,清世祖顺治10年(公元1653年)重建。现存制式为清乾隆年间重修后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六架,面积为290平方米,是清代典型的官式建筑。

“崧高峻极”坊

    入峻极门看到的是“崧高峻极”坊,又名“迎神门”, 因坊后即是供奉岳神的中岳大殿而得名。坊起三架,额题“崧高峻极”四字,传为清康熙皇帝御笔。坊名源出《寺经·大雅·嵩高》“崧高维岳,峻极于天” 诗句,是全国现存清代木结构建筑的精品之一。

峻极殿

    过“崧高峻极”坊就是中岳庙的核心大殿---峻极殿。峻极殿又名“中岳大殿”,初建于宋,明末被火烧毁,清朝重建,是历代中岳庙道徒活动的中心场所。该殿面阔九间,进深五架,占地面积1205.12平方米,形制和北京故宫太和殿相似,是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单体木结构建筑。

峻极殿
峻极殿
峻极殿上九块匾

     出了峻极殿,后面是寝殿。寝殿传说是岳神天中王与天灵妃起居之所,是根据前朝后寝的皇宫制度而建的。明宪宗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重建,清高宗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重修,面阔七间,进深三架,面积370平方米,是河南省现存最早的官式建筑。殿内神龛里,有“天中王睡像” 和天灵妃的坐像,俗称睡爷爷、坐奶奶。

寝殿院落门
寝殿
寝殿上的三块匾

    中岳庙中轴线上最后的大殿---御书楼

御书楼

   御书楼是中岳庙最后一座殿宇,原名“黄箓殿”,是储存道经之地。创建于明万历年间,后来清代乾隆皇帝游中岳时,曾在此殿题碑书铭,故又称“御书楼”。现为硬山庑殿式黄色琉璃瓦楼房,为民国所建,两侧顺山房是储存祭器的地方。

     在峻极门前广场有四座殿宇,分别是南岳殿、东岳殿、北岳殿和西岳殿,象征五岳中的四岳。  

南岳殿
象征衡山
东岳殿
象征泰山
北岳殿
象征恒山
西岳殿
象征华山

    在中岳庙里,至今保存着四尊宋代铁人,因其分别站在神库的四角,所以又称“镇库铁人”。

   宋代铁人铸造于北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高3米许,重约3吨,是我国现存形体最大,保存最好,造型最佳的艺术珍品,奉为中岳嵩山的“镇山之宝”。

宋代铁人
宋代铁人
宋代铁人
宋代铁人

    中岳庙内还有众多的千年以上的柏树,最长的达3000多年。

千年古柏
侧柏,树龄3000年
千年古柏
千年古柏
三公柏(侧柏)树龄2500年
卧羊柏(侧柏)树龄1800年
卧羊柏(侧柏)树龄1800年
侧柏,树龄3000年
侧柏,树龄2300年
侧柏,树龄3000年
侧柏,树龄3000年
侧柏,树龄3000年
千年古柏
千年古柏
千年古柏
千年古柏
千年古柏
千年古柏
千年古柏
千年古柏
五岳真形图碑

   五岳真形图碑,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刻立,高3.85米、宽1.25米、厚0.33米。圆首方跌,上雕刻着象征五岳形象的符篆,图旁附注文字说明,阐述五岳的地理位置及作用。近年来有学者考证五岳真形图是一种山脉图,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按原始等高线作图法,作出抽象的五岳山势形状的地图。

五岳真形图碑复制品
五岳真形图碑复制品
五岳真形图碑复制品
五岳真形图碑复制品

    在中岳庙内游览了一上午,下午去嵩阳书院和大法王寺。

高山仰止牌坊

    嵩阳书院位于登封市区北侧峻极峰下,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初名嵩阳寺,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5年)更名为嵩阳观,宋仁宗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赐名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是我国古代高等学府,为我国北宋四大书院之一,也是宋代理学的策源地和传播中心。历史上曾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杨时、朱熹、李纲、范纯仁等二十四名圣贤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完成的。著名的学典故“程门立雪”也发生在这里。

    嵩阳书院于明末毁于兵火,后经历代多次增建修补,目前书院内建筑布局保持着清代的风格,现存殿堂廊房五百余间,由中轴线上的高山仰止牌坊、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五进院落组成,其规划布局和实物留存独具特色,对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标本意义。

    嵩阳书院是世界文化遗产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八处十一项之一,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点),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岳嵩阳寺伦统碑

    中岳嵩阳寺伦统碑刻立于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公元535年)。高3.05米,宽1.10米,厚0.26米。碑首雕有六条盘龙和佛像,卑阳上半部雕有一尊大佛像,内做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像,下半部为铭文,隶书,39行,流利雅致,记述嵩阳寺生禅师造峇之事。碑阴雕刻佛像12层,共94佛,碑两侧浮雕连枝荷花图案,规制整齐大方。其雕工之精,线条之美,布局结构之匀称,为中原石刻艺术中上乘之作。

中岳嵩阳寺伦统碑

    杏坛,清初中州著名学者耿介主持倡兴嵩阳书院,循孔子杏坛讲学旧学,在此除地为坛,讲学其章节。杏坛上古杏树一株,传为耿介手植。今甃(zhòu)石护坛,周匝台栏杆,恢复旧貌。

杏坛

    《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刻立于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碑高9.02米,宽2.04米,厚1.05米,重约80余吨。由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额,徐浩八分隶书。文意记载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治病而炼丹九转的故事,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
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
先圣殿

    先圣殿,又名先师祠,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著名教育家、理学家耿介修建,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登封知县施奕簪重修,1982年落架翻修,油漆彩绘,修补月台等。殿内正中奉孔子行教立像。

先圣殿
先圣殿
道统祠

    道统祠,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河南巡抚闫兴邦捐俸银创建,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重修,建国初期再次维修。室内供奉尧帝、夏禹、周公石膏头像,后壁悬挂尧帝、夏禹、周公当年在嵩山地区巡狩、治水、测影等活动图。

道统祠
道统祠
讲堂

    讲堂,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河南学道林尧英为纪念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讲学嵩阳书院而捐俸银修建,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重修,1982年落架翻修。历久流传的“程门立雪”著名成语典故就发生在这里。

御碑享

    御碑享,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高宗弘历巡祀中岳,驾临嵩阳书院,御制诗二章。次年建亭,镌刻成嵩阳书院御诗碑立于亭内。清末亭毁,1967年碑被损。2005年在原基础上重建亭子,将碑首及残碑加固复立。

古碑
古碑
二将军柏

    二将军柏,据传汉武帝刘彻于西汉元封年(公元前110年) 游历嵩山时,见二株柏树非常高大,一时高兴,将其封为“将军”。 是中国最古老的柏树,人称“原始柏” 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二将军柏树高20余米,胸围13余米,冠幅19余米。据专家考证此数树龄4500年以上。

古柏
古柏
古柏
黄庭坚书诗碑
真武经石碣
神州第一圣地牌坊
大法王寺

    法王寺位于登封市区西北5公里处的太室山南麓玉柱峰下,寺内古树参天,寺后有隋唐砖塔,溪水潺潺,景色秀丽,被誉为“嵩山第一胜地”。法王寺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比白马寺晚三年,比少林寺早四百二十四年,其在汉传佛教界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法王寺占地面积64000余平方,建筑面积达5500平方米,现有山门、未来佛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西方圣人殿、卧佛殿七进院落。寺后山坡上有建于隋文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的四角抛物线形15层正方形舍利塔,还有唐代砖塔3座。2001年6月法王寺塔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法王寺山门
大法王寺山门
大法王寺
未来佛殿
大法王寺
天王殿
大法王寺
大法王寺
鼓楼
钟楼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
大法王寺
大法王寺
大雄宝殿
大法王寺
大法王寺
地藏殿
华严宝殿
大法王寺
大法王寺
舍利塔
舍利塔

   嵩岳寺位于登封市北4公里处嵩山南麓,始建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 公元 509年)原是宣武帝的离宫,后改为佛教寺院,北魏正光元年( 公元 520 年)改名闲居寺。隋仁寿元年(公元 601年)改名嵩岳寺。

嵩岳寺
大雄宝殿
白衣殿
伽蓝殿

    大德大证禅师碑,刻立于唐代宗四年(公元769年),主要记述了大德大证的生平事迹和佛教禅宗初祖达摩至大证北宗九祖的传法世系,以及对大证禅师的热情颂扬和伴念,碑文为王维之弟王缙所撰, 徐浩书。该碑对研究禅宗历史有很高的价值。

大德大证禅师碑

    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也是全国古塔中的孤例,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简体建筑,被誉为“华夏第一塔”。塔高36.8米,底层直径10.6米,为单层密檐式抛物线形砖塔,塔身呈平面等边十二角形上下混砖砌就,外涂白灰,中央塔室为正八角形,全塔刚劲雄伟, 轻快秀丽,建筑工艺极为精巧。

嵩岳寺塔

    新中国成立后,建筑大师梁思成曾向中央政府列出了一份国家应重点保护的文物建筑清单,根据重要程度,梁思成在其前面标上一至五个圈,而清单上的嵩岳寺塔前被标上五个圈。

嵩岳寺塔

    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8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嵩岳寺塔

    该塔历经1500多年风雨侵蚀仍巍然屹立,充分证明了我国古代建筑工艺之高。嵩岳寺塔的形制,具有古印度“犍陀罗艺术”风格,是中国建筑艺术与西域建筑艺术交流结合的完美见证,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卧龙槐(国槐)树龄:2000年以上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河南之旅---登封市(二)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