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玩法:自驾,自由行
发表于 2025-01-10 12:29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是湖北省唯一一个,以及全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3年更名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恩施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东连荆楚,南接潇湘,西临渝黔,北靠神农架,辖恩施、利川两市和建始、巴东、宣恩、来凤、咸丰、鹤峰六县。恩施州属亚热带季风性山地湿润气候。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境内年均气温16.2℃,年平均降水量1600毫米。地处武汉和重庆两大“火炉”之间,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
恩施之名,先有“施”字,后有“恩”字。究其来历,据《恩施县志》记载:明设施州卫,雍正六年称施县。雍正七年以来,以恩赐施县之意改称恩施。
参观博物馆是了解一个城市的开端。恩施土家族博物馆和恩施州博物馆合二为一。
博物馆中的《武陵之音》从直立人、剑齿象开始到清江流域的巴文化,再到鄂西南地区元、明、清土司文化和奇特的崖葬文化,展示恩施地区人类形成、发展、壮大的整个历程。
廪君是土家族的祖先。远古的时候,土家族的祖先巴务相被推为五姓部落的酋领,称为“廪君”。 廪君初名务相,土家语讹“相”为“向”,世代相袭,称廪君为向王天子。
“廪”字本指粮仓,引申指粮食。对于那个时代的人。粮食是最重要的物资,是生存的基础,因此称头领为“廪君”是符合时代特色的。
下图是“虎钮錞于”,一个双虎,一个单虎。
“虎纽錞于”是土家先民巴人所使用的一种军乐器,也是巴人进行祭祀、娱乐等活动时所使用的乐器,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下图是猎神。
在参观博物馆时,听到了一位土家族导游介绍了关于猎神的故事。据土家族导游介绍,猎神是很灵验的,猎人打到猎物后,要将猎物的头割下供奉给猎神,以保佑猎人的平安,否则会有不测发生。他爷爷上山打猎,猎打一只野猪,不舍得将猪头全部供奉给猎神,只割下了一只猪耳朵供奉给猎神。在下山的途中,在山中转来转去也下不了山,最后只好向猎神赔罪,供奉了整个猪头并搭上一对猪蹄,方才走出了山中。
下图是土家族纺织“西兰卡普”的场景。
在土家语中,西兰卡普的意思是“土花铺盖”,是土家族民间的家庭手工织锦。这种织物色泽鲜艳,深色的棉线为经,各色的粗丝、棉、毛绒线为纬,质地厚实。一整幅西兰卡普通常要一个月才能完成,这种织棉一般是用于铺盖被面。
“傩”是一种古老、神秘的文化现象。恩施傩戏艺术形态原始古朴。博物馆展出了大量的傩戏面具。
土家的吊脚楼是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吊脚楼半为陆地,半为水,多依山就势而建。吊脚楼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土家族青年男子在吊脚楼下与楼上的女子对歌谈情。
博物馆中《生态恩施》则展现了这片土地上物种丰富的动植物、能源基地和矿产宝库,其中“世界硒都”是恩施在国际上最耀眼的符号和响亮的名片。
恩施土司城(正面),又称墨卫楼(背面),坐落在恩施市西北,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土家族地区土司文化标志性工程,也是全国土家族吊脚楼中规模最大、风格最典型的仿古建筑群。土司城城门楼的牌匾“恩施土司城”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命名并题写的。
土家族历史悠久,为远古巴人的后裔。土司制度是历史上中央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归属中央,权力自治的一种政治管理体制,土司其实就是当地的“土皇帝”。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制度,起于元代止于清朝雍正13年的“改土归流”,历经元明清三朝,前后450余年。
九进堂是整个土司城的核心部分。下图是从后向前俯瞰九进堂。
下图是九进堂入口。
九进堂门前两边的崖雕为土家族尊奉的四大天神,亦即守护神。
历史上的土司城地点不在恩施市,而是在咸丰县的尖山,始建于元朝(公元1346),明天启初年(公元1621)唐崖长官司长官覃鼎扩建。我们现在参观的“恩施土司城”乃是2003年底落成的仿古建筑群。它集土家族、苗族、侗族三个主要少数民族的传统建筑于一体,
“九进堂”是其中最具特色的建筑群。九进堂由祠堂和庄园两个部分组成。所谓九进,却表示有九台纵深递进的意思,它包括祠堂有四进和庄园的五进,合称九进。“九”为极数,古代帝王才配享有“九五之尊”。
中堂。
戏楼。
什用殿(土司办公的地方)。
粮仓和钱库。
土司城周围是岩壁,岩壁上建有城墙和城楼。
城墙上的钟鼓楼。
下图土家人的图腾—白虎。
下图是历代容美土司的塑像。
要降落的航班,恩施机场距市区较近。
土司城内建有廪君祠,廪君是土家族十分崇尚的先祖。关于巴人及其后裔土家族崇尚的廪君,有一段十分神奇而动人的传说。
相传巴廪君是生活在长阳武洛钟离山的巴人之子,名叫巴务相。钟离山上有赤黑二穴,分别住着巴、樊、覃、相、郑五姓人氏,巴人住在赤穴,其它四姓住在黑穴。
蛮荒之初,没有头领。于是五姓人氏商定以投剑于石穴,投中者尊为头领。经比试,唯巴人之子巴务相一剑投中,其余四姓皆未投中。四姓不服气,再次约定乘坐土船游于江中,土船不沉的立为头领。比试结果。偏偏又是巴务相乘坐的土船不沉,其余四姓的土船下水即沉。四姓至此认为这是天意,于是推举巴务相作头领,统称巴人。
巴务相胸怀大志,嫌钟离山狭小,决意要为巴人另创基业。便领五姓巴人,沿古称为夷水的清江而上,去开疆拓土。
途中经过盐阳地方,盐阳有位专司熬盐济世的女神,爱慕巴务相超凡豪雄,以身相许要与巴务相结为夫妻,并劝巴务相留居盐阳,巴务相虽感女神多情,但仍觉得盐阳不够广大。非巴人久留之地,坚持溯江而上继续前进。女神无奈,便晚上前来陪宿,早上化为飞虫与诸虫同飞,遮天蔽日,令巴务相与众巴人不辩南北西东,寸步难行。巴务相于焦虑中断定是女神暗中阻挠,便乘女神陪宿之机割下自己一绺头发,作为信物赠为与女神。女神即将头发系于项间。待次日诸虫再飞之时,巴务相瞄准系有头发的飞虫,挽弓搭箭,将化为飞虫的女神射落,天开明朗。巴务相便率巴人前进,直到古称夷城的恩施地方,巴务相觉得夷城地方广阔,便留住下来,建立了巴国,巴人由此便从以渔猎为生的原始落后生活方式转变了较先进的农耕生活。恩施博物馆中有一个雕塑场景描述了这个传说故事。
巴务相心愿已了,便坐化升天,死后化为白虎,众巴人为缅怀巴务相功德,建廪君祠立像祭祀,同时也感女神熬盐济世之恩,便也塑女神像陪于廪君之侧,称巴务相为廪君,称女神为德济娘娘,春秋饷祭,四时烟火不绝。从此,廪君成了巴人及巴人后裔土家族世代尊奉的生命之神,白虎也就成为土家人的图腾。
景区内的双虎虎纽錞于。
美女化妆旅拍。
坐落在五峰山第一峰龙首山顶的连珠塔是恩施的地标性建筑,始建于清道光12年(1832年)。连珠塔位于五峰山玉龙寺内,塔身七层,高34.8米,有129阶石梯盘旋而上直达塔顶。塔身基层八方有大力士托塔。
五峰山玉龙寺的山门。
可见即将降落的航班。
最先在此建塔的是清乾隆辛卯年(公元1771年),由太守张应桃主持建造,但未成。60年后的道光11年(公元1831年)蜀人姒朝绾鼓舞绅庶,招募筹款,仅造二级而终止。次年知县陈肖仪同准贡生朱荣录、杨联绶、李大魁等锐意成之民意,续修该塔竣工。
道光13年(1833年)至15年(1835年)又于塔前建石坊。
连珠塔有石阶可登塔。塔顶层的支撑木柱,狭窄的登塔盘旋石阶。
塔基上的托塔力士。
连珠塔位于六角亭老城东门外清江东岸五峰山主峰龙首山顶,是登高俯瞰恩施城的绝佳处。登至塔顶,可将整个恩施山城风光和恩施盆地之景物尽收眼底。
“一曲清江漫陆离,山开五指垒牟尼。羁人计日珠江去,说著连珠泪一垂”。清代诗人庞一德作诗《五岭连连珠》很好地形容了人与塔、山水合一相融之美景。
飞临恩施机场的航班飞过宝塔。
幽径通向宝寺,宝寺矗立宝塔。
抗日战争时期,恩施是国民党湖北省省会所在地,国民党驻恩施防空指挥部认为连珠塔目标太大,会被日机轰炸或成为轰炸恩施的目标,打算拆掉。拆毁连珠塔的消息一经传遍山城,在社会上便引起强烈反响。恩施县民众教育馆长高荷鲜邀请社会贤达胡凤偕、张翼洲、高吉甫等召开座谈会。会上,张翼洲先生慷慨陈词:“连珠塔是恩施民众用聪明智慧和血汗修建起来的,是一百多年的古建筑,万万不可拆掉,如果说它目标大,那清江桥、飞机场、施巴公路比宝塔要大得多,又怎么去拆除呢? ”大家一致赞同他的远见卓识,公议不能拆除宝塔,人人有责任保护好古文物,后来防空指挥部放弃了拆毁连珠塔的打算。“张翼洲语救连珠塔”在恩施传为佳话,体现了恩施人民重文物保护的热情。
恩施风雨桥2004年3月建成,位于恩施境内清江河之上,连接清江东西两岸。东临施州大道,西接凤凰山森林公园,是人行桥。风雨桥上是茶坊。
土家女儿城是仿古与土家吊脚楼相结合的人造古镇,吃喝玩乐设施齐全。
女儿街是女儿城的代表,位于古城的核心位置,是恩施市区商业最为繁华的街区之一,游玩女儿城最好的时间晚上,华灯初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