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玩法:自驾
发表于 2023-12-23 20:42
到广安的主要目的是参观邓小平故里。
邓小平故里占地面积3.19平方千米,包括邓小平故居、邓小平缅怀馆、邓小平故居陈列馆、邓小平铜像广场、蚕房院子、翰林院子等参观点。目前邓小平铜像广场正在维修改造,不能参观。除翰林院子外,其它景点免费参观,景区门口有挺大的停车场,停车费10元。
一早进入邓小平故里参观,由于是周末,参观的人不少。
邓小平故里旁边是邓小平干部学院,对面的村子称为牌坊村,因为邓小平的七世先祖邓时敏曾任乾隆年间的大理寺正卿,朝廷为表彰他的功绩,赐造一座“德政坊”牌坊,故附近的村子得名“牌坊村”。我们就住在牌坊村的牌坊客栈。
“德政坊”牌坊旁边的神道碑。神道碑是清嘉庆年间,朝廷为表彰邓小平先祖邓时敏的功德而赐造的。原牌坊和神道碑在动乱中被毁,目前的牌坊和神道碑是2002年重建的。
邓小平故居对面的山称为“佛手山”,邓小平的祖母戴氏、母亲淡氏等邓家先孺的墓地就坐落在佛手山半山腰。“先孺”是对已去世的女性长辈的尊称。
邓小平缅怀馆陈列邓小平相关文物、遗物、图片、资料等,展示邓小平生前的工作和生活场景。
下图是邓小平一家的合影,前排右起坐在邓小平左手边的是邓小平的继母夏伯根。
下图邓小平与工作人员登黄山,从图片中仿佛可以感觉到邓小平坚毅、深邃的目光。
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早年就读于成都法政学校,回乡后教过书,当过协兴乡团总和广安县团练局局长。他参加了当地的袍哥组织,做过协兴“码头”的当家三爷,后升为“掌旗大爷”。辛亥革命前后,广安建立了革命军,邓绍昌加入革命军当上了新兵训练营营长,率部参加了地方的武装暴动。他一生中最大的功绩就是为邓小平同志选择了赴法国留学的道路,这个决策对于邓小平的一生乃至整个中国的命运都有着重大影响。
邓小平的生母姓淡,出生于当地名门大家。淡氏家教很好,但并不曾读过书。淡氏婚后一年生了一个女儿,两年后,陆续为邓家生了三子。1904年的8月22日,长子邓小平在邓家的期盼中来到这个世界。母亲主张让儿子读书。1926年,邓小平离开家乡7年后,母亲病故,终年42岁。邓小平常常回忆说,母亲最疼爱的是自己,正是母亲的引导,才使邓小平立志离开家乡,去法国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邓小平的继母夏伯根出生于船工之家,是邓老爷子的最后一位妻子。1949年四川解放,邓小平将继母接来操持家务。建国之初,邓小平日理万机,家中事务全由夏氏料理。夏氏最大的功劳是在邓小平文革蒙难时期,与邓家一起艰难度日。那时,她成为邓家至关重要的人物。邓小平第一次蒙难,孩子尚小,她像只老鹰一样,用翅膀呵护着这群受到歧视的小鸟。邓小平下放江西时,提出要带这位老人一同去。在邓小平的饮食生活里,一是酒,二是豆瓣酱,但当时缺少供应。可这没有难倒夏氏,她同卓琳反复试验,终于做出了邓家的酒和豆瓣酱,也为邓家在下放的生活里添加了一道佐餐。
夏氏把一生献给了邓家。当邓小平晚年住在医院时,她得不到他病情的音讯,就不断问孩子们:“宝忠回来了吗?”张宝忠是邓小平形影不离的老警卫。她知道只要张宝忠回来,小平就没什么大事。突然有一天,张宝忠回来了,带回的是邓小平逝世的消息,老人的头发一下白到发根,2001年2月20日,夏伯根老人在北京谢世,终年103岁。
邓小平和卓琳都称赞夏母是邓家的“大功臣”。
邓小平的夫人卓琳是云南省宣威人,其父亲浦在廷是当时的宣威火腿大王,曾为蔡锷护国运动筹集军粮,1921年任滇军粤滇军军需总局少将局长。卓琳是北大的才女,她和邓小平1945年在延安成婚。
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展示邓小平一生的革命历程,包括走出广安、戎马生涯、艰辛探索、非常岁月、开创伟业等几部分内容。
邓小平文如其人、朴实简洁,他的风格是开短会、开小会,不开无准备之会,会上讲短话,话不离题。他自己对问题的表述也十分简洁,通常两三个字就回答了问题。如:
问:长征时做了什么?邓小平回答:“跟着走。”
问:在太行山做了什么?邓小平回答:“吃苦。”
问:如何评价刘邓大军?邓小平回答:“合格。”
问:在江西做了什么?邓小平回答:“等待。”
问:“三起三落”重返政坛的秘诀?邓小平回答:“忍耐。”
问:什么是“小康”?邓小平回答:“日子好过。”
多数参观者是先参观邓小平故居,因此刚进园时,邓小平故居的参观者人满为患,则我们先参观了邓小平缅怀馆和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准备前往邓小平铜像广场与老人家合影,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邓小平铜像广场正在装修,不能参观。
邓小平故居是一座普通的川东农家三合院,当地百姓称之为“邓家老院子”。邓小平在此度过了15载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邓小平15岁走出广安后,再没有回到过家乡。
错峰参观邓小平故居。故居邓小平父母的卧室,墙上悬挂的是邓小平父母的画像。
邓小平故居景区有各大单位、中央领导种植的林木,因此景区的风景很好,清水塘、红枫树,点缀着伟人的故里。
出邓小平故居左转不远是翰林院子。翰林院子位于邓小平干部学院校园内。
翰林院子门票20元,60~69岁老年人半价,70岁以上老年人免票。
翰林院子是一座具有川东北风格的建筑。建于清乾隆年间,是邓小平先祖邓时敏的旧宅,后改为学馆,5岁的邓小平在此读私塾。
邓小平的始祖是明代从江西吉安移居四川广安的。明洪武四年(1371年),时任兵部员外郎的邓鹤轩带兵入川参与平定四川的战争。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奉旨携家眷从江西吉安移居四川广安姚坪里,子孙相传至明末共九代。
明末,邓氏家族八世祖崇祯进士邓士廉任吏部尚书、晋大学士。后随桂王朱由榔入滇缅,为护主殉难于缅甸。
邓士廉之子九世祖邓昉携妻与两个儿子从广安赴广东寻父,途中遭遇海盗,夫妻二人被害,两个儿子得以幸存,客居广东。邓氏家族十世孙邓嗣祖是幸存的两个儿子之一。
清康熙年间,客居广东的十世孙邓嗣祖携家眷重回广安。邓氏家族历经明清两朝,两度入川,定居广安,繁衍至今。
邓嗣祖成为清代邓氏家族的一代祖,至邓小平这一代共传十代。
从明代第一代始祖邓鹤轩到邓小平这一代,历经500多年,相传十九代。清乾隆时期邓氏家族三代祖、翰林邓时敏是邓氏家族的杰出人物。邓时敏于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升任大理寺正卿(司法机构正三品官员)。邓时敏为官忠耿,刚果持正,政绩斐然。年老后乞休,返乡卒于家,诰授“通奉大夫”。
清乾隆39年(1774年)邓时敏告病还乡,次年卒于家中,终年66岁。邓时敏晚年育有一子,但在他去世后不久,其子亦卒。邓氏该房竟成绝嗣。邓时敏与其子去世后,族中公议,将翰林院子辟为学馆。
“廷尉”为官名,执掌司法,秦朝初设置,汉景帝刘启改为大理。清乾隆年间,已任大理寺卿的邓时敏在老广安城长街主持修建邓家宗祠。邓时敏功绩卓著,经乾隆皇帝御批,特颁封邓时敏“大廷尉”称号。邓时敏将“大廷尉”牌匾悬挂于邓氏宗祠,以示家族的荣耀。
翰林院子侧院有邓小平幼时读书的地方、改名的地方。
邓小平原名“邓先圣”,入私塾时,私塾先生认为。孔子方称圣人,小小孩童怎可称“先圣”,遂为之改名“希贤”。
从翰林院子出来,驾车前往道台院子。
道台院子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成规模于乾隆年间,距今有200年历史,是川东北地区少见的清中期穿斗式木结构建筑群。
道台院子是清嘉庆年间曾任山西河东(运城)兵备道道台的郑人庆(1741-1806)的故宅,因此被俗称为“道台院子”。道台院子现为私人建立的川东民俗博物馆,票价当地人10元,外地人20元,没有任何优惠。在门口观看了一下,没有进去。
郑人庆为官勤谨谋事,谦虚为人,深受上司赏识及百姓爱戴,颇有政声。归里后病故于故居,朝廷为表彰其功绩立神道碑于其老宅右侧。
神道碑后面是一个巨大的用石子铺成的铜钱图案。
离开道台院子前往广安市博物馆,博物馆像一个库房,并且没有开门,估计是周末休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