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玩法:美食,购物,摄影,自驾,人文,自由行
发表于 2023-03-29 17:24
潮汕之旅的第三站是拜谒潮州著名的名胜古迹之一的韩文公祠。2023年2月7日13:10,潮州首顿美味佳肴肠粉的午餐用后,导游王秋权驱车带记者一行顺着秀美的韩江之畔的公路前往韩文公祠。
穿越韩江大桥(摄影:冯赣勇)
途中,王秋权提出我先带你们到韩江之畔,看一个我们潮州的著名古迹凤凰塔。反正距离也不太远,观赏过这个景点之后,咱们再去韩文公祠。于是,我们的车子抵达了韩江的岸边。
流淌的韩江(摄影:冯赣勇)
记者一行下车后漫步来到江边,在此,既可以观赏平静流淌的秀美的韩江景色,又可以眺望这座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清乾隆三十年(1765)重修的古塔。因为该塔遥对凤凰山,又与隔江的凤凰台相望,故此得名凤凰塔。凤凰塔右的韩江支流北溪旱时溪水常涸,俗名“涸溪”,故此塔又称涸溪塔。
眺望凤凰塔(摄影:冯赣勇)
凤凰塔高45.8米,基围46.6米,墙厚2米多,7层八面,石砖结构,工程浩大。塔之第一、二层为石砌,第三层以上为砖砌,塔身中空,夹壁中有螺旋形台阶可登顶层。凭栏眺望,潮州古城景色皆入眼帘。由于该塔正在修缮中,故此未能登塔一观。
翻书造型青石景观(摄影:冯赣勇)
当日13:30,离开凤凰塔驱车不远即来到了坐落于潮州城区东面的韩江东岸、笔架山中峰“双旌石”下的韩文公祠。笔架山或称东山,又因韩愈而称韩山。如今,这里是中国现存最早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祠庙。
韩文公祠牌坊(摄影:冯赣勇)
记者一行来到景区前最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本翻开书的青石造型,上书“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几个大字,这幅著名的韩愈名言的石刻景观异常醒目。顺着分布于这幅石刻景观两边的石阶步梯甬道登上去,就来到了韩文公祠景区。景区前是一座“韩文公祠”的石牌坊,刚好位于韩祠正门石甬道起端,为四柱三间式白石坊。
走进韩文公祠景区(摄影:冯赣勇)
石牌坊文的“韩文公祠”四个大字,系曾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的手书。站在石牌坊前放眼望去,韩祠的青绿色藏于青山绿叶之间,给人清淡端肃的感觉,而屋脊高峻,居高临下却又让人感到雄伟巍峨。
南天碑胜长廊(摄影:冯赣勇)
走进景区能仰望到这座位于山坡之上的“韩文公之祠”,其主体建筑分前后二进,古朴典雅,肃穆端庄。祠内梁间遍挂名家题写匾额,沿壁则环列历代碑刻40面,其中不乏书法珍品和研究专访文史的珍贵资料。
韩文公祠堂门首(摄影:冯赣勇)
追溯历史,韩文公祠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建在城南7里。苏轼曾撰写了著名的《潮州韩文公庙碑》。韩祠在元、明两代屡经修营,不下20次。祠宇据地高旷,构造古雅。内分前后二进,并带两廊。后进筑在比前进高出几米的台基上,内供韩愈塑像。
韩文祠堂内(摄影:冯赣勇)
堂上有对联:“辟佛累千言,雪冷蓝关,从此儒风开岭娇;到官才八月,潮平鳄诸,于今香火遍瀛洲。”祠内有历代碑刻36块,其年代最早者即苏轼的《潮州韩文公庙碑》,从城南移此,置正堂南墙下。祠内前后二进梁柱,还分悬今人为重修韩文公祠所题写的匾额。韩祠倚山临水,肃穆端庄。
仰望侍郎阁(摄影:冯赣勇)
从韩文公祠出来,继续顺着石阶往上攀登,就来到于上世纪1988年,在原侍郎亭旧址又新建的“侍郎阁”(韩愈曾任刑部侍郎,人称“韩侍郎”),占地328平方米,系双层垂檐建筑。其下层为展览厅,上层辟为“韩愈纪念馆”,阁前石砌平台正中有2米多高的韩愈平身石像1尊。
韩愈塑像前留影(摄影:王秋权)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层门口的石刻韩愈半身雕像,与正座塑像不同的是石像给人一种坚毅、挺拔的感觉:一络胡须随风飘起,两道剑眉直挑发鬓,眼光深邃傲视长空。
允元亭(摄影:冯赣勇)
看到网上评论说,仔细观赏这尊像很长时间,总觉得石像更能体现韩愈爱民的形象,换言之,侍郎阁的石像更能刻画韩愈在潮时风尘仆仆的亲民性。所以,也可以这么说,正座的韩愈是属于整个中华的韩愈,而侍郎阁的则是属于潮汕自己的韩愈。
俯瞰韩文公祠庭园(摄影:冯赣勇)
在韩文公祠景区内周围的庭院之内亭台楼阁之间,还分布着天南碑胜、天水园、橡木园、允元亭、尧佐亭等景观。其中天南碑胜的长廊里,精选三百幅国家领导人和海内外知名书法家墨宝,勒石雕刻而成,全长89米,有石碑刻39块,与古祠交相辉映,文气斐然。
潮州韩愈纪念馆(摄影:冯赣勇)
潮州韩文公祠是为纪念唐代文学家、思想家韩愈而建。这里依山傍水,除了祠内记载着韩祠的历史和韩愈治潮业绩以及颂扬韩祠的诗文。登上侍郎阁俯瞰潮州美景尽收眼底。韩愈在潮州刺史任上不到八个月,在这期间驱恶除弊,扶持农桑,赎放奴婢,兴办教育,为潮州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也赢得了潮州人的敬仰与缅怀。瞻仰拜谒韩文公祠,可谓获益匪浅。
广济桥景区门首(摄影:冯赣勇)
当日14:10,结束韩文公祠的瞻仰,过了一条依韩江之畔的马路斜对面步行不远,就来到了潮州另一个著名的名胜古迹:广济桥。
壮观的广济桥(摄影:冯赣勇)
说来真是令人汗颜,没有来广东潮州广济桥之前,我一直想当然的以为广济桥是一座跟河北的赵州桥差不多的古桥,谁承想,到此一观却被其壮观的规模而震撼。原来这是一座连接了十几个桥亭为一体的石桥。
广济桥桥头(摄影:冯赣勇)
这座广济桥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是我国古桥的孤例,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与河北的赵州桥、福建的洛阳桥、北京的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特别是每当夜色降临时分,潮州广济桥美轮美奂的灯光秀,更吸引着八方来客到此观赏。
走上广济桥(摄影:冯赣勇)
潮州广济桥还有着多种称谓,古称康济桥、丁侯桥、济川桥,俗称湘子桥,又称潮州湘子桥,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为古代广东通向闽浙交通要津,是潮州八景之一,是潮汕地区著名文物旅游胜地。
古石桥梁(摄影:冯赣勇)
走上广济桥,来到桥头的一侧还能看到当年石桥替换下来的古石梁。而且在此观赏广济桥尤为壮观。一座座桥亭连接着的整座石桥景观,真是让人惊叹。
广济桥亭(摄影:冯赣勇)
追溯历史,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解放前残破不堪;1958年进行加固维修,并拆除了十八梭船,改建为三孔钢架及两处高桩承台式桥梁;2003年10月开始进行全面维修,总体按明代风格为修复依据,功能定位为旅游观光步行桥;2007年竣工。
从桥上看韩江(摄影:冯赣勇)
广济桥为浮梁结合结构,由东西二段石梁桥和中间一段浮桥组合而成,梁桥由桥墩、石梁和桥亭三部分组成。广济桥全长518米,东边梁桥长283.35米,有桥墩12个和桥台一座,桥孔12个;西边梁桥长137.3米,有桥墩8个,桥孔7个,石梁宽5米。中间浮桥长97.3米,由十八只木船连接而成
广济桥浮桥景观(摄影:冯赣勇)
浮梁结合是广济桥最大的特点之一。广济桥是韩江最重要的桥梁。韩江流域汛期长水量丰,所有支流同时进入汛期,汛期水量非常大,大桥墩可以应对强大径流。初创期的100多年里,广济桥的桥梁是木质的,在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才改为石梁。
浮桥上留影(摄影:冯赣勇)
而受架梁材料性质的限制,广济桥桥墩非常密集,两墩之间最大的距离是13.45米,最小的只有5.9米,又大又密的桥墩使广济桥的排洪能力受到严重影响。浮梁结合的结构可以减少中间部分的桥墩,极大地减少对径流的阻力,遇到洪迅,打开浮桥还能迅速排洪,可以提高大桥的排洪能力,使大桥的安全性得到很大提高。
赏雨亭(摄影:冯赣勇)
此外,独特设计的广济桥的桥墩有两种墩型,船型墩和半船型墩。船型墩为六边形,上下做成尖形,像船。半船型墩为五边形,上游尖下游平。所有的桥墩上游部分全部做成尖形,可以有效地降低径流对大桥的冲击。上下都尖的船型墩是为了能同时缓冲来自上下游的冲击力。
走出奇观桥头(摄影:冯赣勇)
南宋时期,韩江三角洲还没冲积形成,广济桥下游陆地还处在形成之中,大桥受到海潮的冲击时,船型墩能降低海潮对大桥的冲击。广济桥的船型墩数量超过总墩数的一半。由于韩江汛期的水量太大,广济桥建成之后多次有桥墩被损,修理时期不同,又没有严格按原来的墩型修复,所以后来随着下游陆地的冲积形成,海潮离桥渐远,后期修复的桥墩就改成半船型墩。
走过广济桥头留影(摄影:王秋权)
再有,广济桥上的桥屋即桥亭,可以为桥梁和过往行人提供遮护,使桥身和过往行人少受日晒雨淋。桥屋同时能增加桥身重量,增强桥身的稳定性,提高桥身的抗风御潮功能,延长大桥寿命。广济桥的桥屋跟西南的廊桥有很大的不同。西南的廊桥是走廊式,整座桥的桥屋连成一条走廊,比较封闭。广济桥的桥屋只建在桥墩上,互不相连。
广济桥灯光秀(摄影:冯赣勇)
如今作为潮州著名的名胜古迹和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每天来自海内外数不胜数的游客纷至沓来地前来观赏。特别是每天晚上八点钟开始的8分钟广济桥灯光秀表演,美轮美奂动人景象更是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图文:冯赣勇)
(来源:中华新闻网)
推荐相关游记更多
更多相关问答
- 2023-01-26 7回答
-
广东的仔仔准备自驾去贵州,想去贵阳,镇远古城,肇兴侗寨,荔波小七孔,梵净山,要怎么安排路线比较合理呢
2024-03-24 5回答 - 2023-09-19 1回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