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9

贵阳阳明祠游记

编辑
天数:1 天 时间:9 月 和谁:夫妻

2021年9月21日,下午,我们离开泉湖公园后,乘坐地铁来到了贵阳阳明祠附近,然后是步行前往目的地,没有走多远,就可以看到马路上有一座巨大的石木牌坊,上面写有“棲霞胜境”四个金色大字,我们穿过牌坊,转个弯就到了阳明祠。阳明祠最早建在白云庵,是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由时任巡抚都御史的王杏所建。明隆庆五年(1571年),巡抚阮文中将阳明祠迁建于城东。城东阳明祠在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为贵山书院。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始建扶风山麓阳明祠,左为扶风寺,右为尹道真祠,形成“两祠一寺”的格局,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完工,清光绪五年(1879年)重修阳明祠。之后年久失修,特别是在文革中遭遇空前的大劫,屋宇残破,所有碑刻损毁。1993年,贵阳市政府拨款全面修复阳明祠,一百多年的名迹,又焕发新颜,成为贵阳崇尚文化的象征。

 

我们站在阳明祠的大门前,看着这处藏匿于繁华贵阳市区之中的僻静一隅,修葺一新的大门檐角飞翘,两个石狮子如同门神般守护着王阳明的精神家园。阳明祠是后人为了纪念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心学的创始人王守仁而建立的祠堂,祠内殿廊相接,林木葱茏,根雕、盆景千姿百态,清幽宜人,桂树浓香四溢,诗文碑刻甚多,文物荟萃,引人注目。阳明祠建在贵阳城东的扶风山麓上,依山就势形成了台阶的格局,总面积约64亩,建筑面积约30余亩。阳明祠是三组古建筑群的总称,它包括了一寺两祠,即阳明祠、尹道真祠、扶风寺三部分,这三组古建筑共同组成了环境清幽、风格独特,古色古香,景色秀丽的扶风山风景区,扶风山亦名芙峰山,清代西南巨儒郑珍曾赞之为“插天一朵青芙蓉”。

 

我们走进阳明祠的大门,站在景区门口,仰视景区内部,太阳照耀着远处的扶风山,又在脚下投下斑驳的树影,秋天的扶风山麓依然是绿色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山不高,但这里的历史底蕴深厚,正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因为思想的崇高而伟大。我们沿着台阶往上走,视野一下就被打开了,眼前一片古朴的古建筑,伴以青翠的树木,立时感觉清幽。“扶风”指的正是这座山的扶风寺,寺庙左侧是尹道真祠,尹道真是西南文明开化的“带路人”;寺庙右侧,则是纪念明代哲学家、思想家王守仁的阳明祠。步上台阶,迎面台阶的尽头是一道白色照壁,上书“扶风”二字,越过照壁脊顶所见的是一座小山的尖峰和山巅的亭子,石阶上诺大的扶风照壁,默默注视着每一位来来往往的游人。

 

登上台阶向右,就能看到一座相当古老的牌坊,牌坊上写着的“礼门”二字,只不过经过时间的洗礼,已变得模糊不清,走进仔细看,浮现一丝沧桑之感。礼门的右下方有一座小石狮,棱角已经风化。曾经的威武模样虽已不在,但它仍保持着一副昂首挺胸的姿态,就像它所在的那个时代虽已成为过去,但对于我们而言仍是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看了置于右旁的介绍才知道,原来这是一个重量级的外来户,是由已经拆除的贵阳县文庙迁入阳明祠的,这个县文庙的前身是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贵州宣慰使司时期的司学,明末被拆,清康熙年间原址重建了文庙。文庙拆除后,“礼门”就被搬到了这里阳明祠得以保存,这些石构件是原文庙泮池前“阑凡十四”的石雕宫墙和礼门残件。穿过礼门,继续往里走,越往里走越是寂静,鸟鸣声声声入耳,花香味满园清香。游人寥寥无几,行走于石板路间,感受这无穷的古朴与温美。都说最美不过是秋天,色彩斑斓的野花在脚边绽放,清翠的树叶在阳光下自由伸展开来,斑驳的光影若影若现,寻一处石凳坐下,闭上双眼,便可尽情享受这惬意的时光。

 

阳明祠景区内路径逶迤,林木葱茏,古雅的明清建筑群与参天古柏、百年银杏、丹桂、翠竹互相衬托,幽雅古朴,相辉成趣,桂树浓香四溢。在游廊及庭院中,有各种名贵的花卉、根雕及千姿百态的盆景,周围辟有花圃、绿地、内设有石桌石凳,专供游人休闲娱乐,古朴的建筑,优雅的环境犹如一幅恬静的风景画,休头之余让人品味,令人遐思,意境格外悠长。我们偶遇两个乘凉的亭子,亭子在一个小水池之上,水池是一个放生池,池塘里有许多身着“彩霞衣”的金鱼在水里自由穿行。绕过亭子往上走,绿意葱茏,曲径通幽,瞥见墙角搁置着一些朱红色陶罐,在墨绿色的野草从中,就像一幅生机勃勃的水彩画。

 

我们走上台阶再穿过一个长长的走廊,便来到了阳明祠的主体建筑,王阳明先生祠,这里门有六扇,每扇门下方浮雕花草图案,看起来格外雅致。王阳明(1472年-1529年),名守仁,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封新建伯,谥文成,因曾筑室讲学于浙江会稽阳明洞,自号阳明子,故人称“阳明先生”,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绍兴府余姚县人,是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和军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侯爵。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1528 年阳明先生逝世后,贵阳人为纪念他而修建阳明祠。“王阳明先生祠堂”的匾额,由黔籍著名书法家萧娴女士题写。

 

明正德元年(1506年),王阳明任南京兵部主事,因开罪宦官刘谨,触怒皇帝,惹下大祸,被廷杖四十,发配贵州。正德三年春,王阳明被贬谪为贵州龙场(今贵阳市修文县)驿丞,于逆境中不忘初心,苦苦追问“圣人处此,更有何道”。通过默坐澄心,终于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正式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的心学体系,为阳明心学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龙场悟道”之后,在贵州的三年中,王阳明随即在贵州开始传道,于修文龙冈书院、贵阳文明书院授徒讲学,治学成名,门人众多,影响甚大,改变了贵州的学风、民风,对贵州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贵州成就了王阳明,王阳明也影响了贵州。

 

王阳明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的时候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一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二是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阳明心学的三个基本观点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他认为心就是理,理就是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世界是由心主宰的,否认心外有事、有理、有物,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旨在反对宋儒如程颐等的“知先后行”,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他认为知是天赋的,知寒知暖,知善知恶,而且感到冷就要添衣服,见到长辈就要尽孝道,故知行是合一的;“致”就是至,为了良知,就要不断去追求,去实现,“为善去恶”,“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使之存天理、灭私欲,成就圣人之境。

 

阳明祠是一座四合院,依山就势而建,坐东朝西,由享堂大殿、正气亭、桂花厅、碑廊组成,古朴、静穆而典雅。东是享堂,占地势的最高一级,其对面是正气亭,南北两翼沿墙建廊。享堂是阳明祠的主体建筑,单檐硬山顶架梁结构,五楹。门六扇,每扇上方为四套环格棂,下方浮雕花草图案;窗格饰透雕花草图案。主体建筑享堂大殿前的正气亭和桂花厅与两侧游廊相通,碑刻甚多,曲径回廊,清幽宜人。建祠以来,文人墨客吟唱题赞,佳作不乏。祠内树木葱茏,清幽宜人,古老的桂花树散发出浓郁的桂花香。

 

进入享堂,堂中置龛台,台上塑阳明先生汉白玉燕服坐像,庄严、肃穆。燕服,即今所谓休闲服。燕,通“宴”,安闲、安逸之义。先生神情安详,微微前倾,似在家中与生徒闲谈,线条简洁灵动,颇具艺术价值。龛台两边悬阳明草书自撰联:“壮思风飞冲情云上,和光春霭爽气秋高。”字是据阳明墨迹摹刻。龛台两侧还有明隆庆二年(1568)追赠新建侯的敕文碑,碑文楷书。享堂墙壁还嵌有王阳明先生的《训士四条》和《论语四条》木刻,楷书,均署“嘉庆己卯年(1819)闰四月吉日阖省众后学等敬刊”,说明是祠堂初建时,贵州学政以全省士子的名义刊立的。岁月的腐蚀有些刻字已然凋零剥落,幽幽的背景灯营造出更加黯淡的场景,让人不禁追思那些历史遗留的痕迹。龛台左侧还有日本东宫侍讲、文学博士三岛毅诗碑,诗云:“忆昔阳明讲学堂,震天动地活机藏。龙冈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碑下是龟形基座,立碑时间是光绪三十年(1904)八月,日本明治三十七年九月。阳明学于明代中叶传到日本,很快成为显学。朱子学也几乎同时传至日本,被执政的德川幕府奉为官学。随着幕府统治的日益腐败,异端思想有了发展,阳明学即作为与官学相对立的异端而崛起。日本人认为,阳明自身的人格是进步,他不墨守过去的儒说,不盲从社会的风潮,只以他的心为本,琢磨日新的工夫,以日新之志自勉,所以他的学风是活泼向上的、进步的,完全没有拘泥、墨守、因循等倾向,是变革的思想。后来的明治维新运动,受到了阳明学的一定影响。日本人甚至说中国只把阳明学当成一种学理,日本才是阳明学的理想国。

 

享堂内现存有王阳明先生朝服线刻大像,先生身着蟒袍、头戴七梁笼巾冠,冠上饰以貂蝉。面目清癯,略带笑意,须髯过肩,左手摸赤带,右手托玉笏。阳明在世时封新建伯,明隆庆年间追封为新建侯,故此像所着为侯服。“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史称龙场悟道。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圣人之道是什么,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断事情对错是非,标准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王阳明后来对这次略带传奇色彩的悟道叙述说:守仁早岁业举,溺志词章之习,既乃稍知从事正学,而苦于众说之纷扰疲苶,茫无可入,因求诸老、释,欣然有会于心,以为圣人之学在此矣!然于孔子之教,间相出入,而措之日用,往往缺漏无归;依违往返,且信且疑。其后谪官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之余,恍若有悟,体验探求,再更寒暑,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然后叹圣人之道坦如大路。

 

与享堂同在一个四合院的还有桂花厅,门前有两珠五百多年的桂花树,现在正值花开时节,金银争香、花香满园,别致的文化意蕴,带给游人以幽静、清新的意境。庭院之中还有王阳明手书的七绝:“画舫西湖载酒行,藕花风渡管弦声;余情未尽归亦晚,杨柳池台月又生。”诗碑。王阳明先生在贵州三年的时间,在艰苦的环境中悟“格物致知”的主旨,创立“知行合一”的学说。阳明祠桂花厅里收录了许多关于王阳明先生“心学”的研究资料,展示了王阳明一生功绩的展示,引导后人学习与瞻仰。阳明祠内的展览,以阳明先生的出生、求学、被贬、平叛、讲学的顺序来安排。王阳明先生对后世产生的最大影响,就是提出了阳明心学,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三个核心要点,其中最重要的是“致良知”。

 

王阳明先生于54岁时,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并在天泉桥留心学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嘉靖六年(1527 年),他身为明朝二十四臣之一,任总督两广兼巡抚,平定叛乱。平乱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还乡,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时(1529年1月9日8时)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舟中,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丧过江西境内,军民都穿着麻衣哭送。王阳明的墓,位于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兰亭镇的仙暇山庄。墓坐北朝南,背依山岗,顺依山势,逐级升高。墓地近 2000 平方米的山麓地带,数十棵合抱古松环侍左右,营建了庄严肃穆的环境氛围。王阳明生后,评价如潮,张岱评价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严复评价曰:“夫阳明之学,主致良知。而以知行合一、必有事焉,为其功夫之节目。”蔡元培评价曰:“明之中叶王阳明出,中兴陆学,而思想界之气象又一新焉。”曾国藩?蒋介石都是其学术追随者,至今在日本等东南亚国家仍有深远影响。

 

如今的扶风寺,底层用作茶室,上层辟为书画室,其东南面紧靠阳明祠享堂的关圣殿,更名为“阳明书院”,院内陈列着傩面具和古建筑部件。书院门前花开灿烂,绿叶正在舒展,鸟儿正在自由的欢唱。大门不开,只能在门外停留,静静地感受这里不一样的人文气息,风清气和,浅浅相语。王阳明谪贬贵州三年,在龙场驿一年多,在贵阳城内断断续续住了将近一年,除去治病,主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在龙场和贵阳期间,他创立的心学体系形成,提出知行合一学说,同时培养了许多贵州弟子。故有“悟道于龙场,传道于贵阳”之说。王阳明在贵阳期间,还浏览了贵阳城内外的一些名胜古迹。其间,也吟诗对和,反映了他谪居的复杂内心,以及忧愁感受。

 

殿堂外碑廊左右两边墙壁上镶嵌有阳明先生手迹碑刻,有王阳明手书《矫亭记》行书;阳明先生家书文稿及燕服画像,此外,还有唐寅《十二景文》,行书,分刻于十二石;《至罗整庵书》,行书,后有罗文彬作跋;《西湖诗》,行书;正德七年《家书》,行书,后有清人赵怀玉、翁方纲、阮元、苏潭作跋。其下是阳明门人王畿、邹守益、钱德洪,侄子王正思,后世文人学者张岱、袁枚、秦瀛、唐仲冕、贺长龄、郑珍等十余人的像赞、题咏。清代学者成亲王、莫友芝、何绍基等人游览祠堂题咏的诗文及捐资修建人员名册石刻,这些碑刻由罗文彬精选墨本,贵州著名金石、书画家李锡龄双钩上石,文忠彦刻石,写刻俱佳,是阳明祠最珍贵的藏品,也是贵阳市现存的碑刻精华,也是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物。同时这里还饱藏历代名人的诗作、书法以及一些珍贵的楹联、碑刻、书画等史料,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闻名而至。

 

游览完阳明祠,往扶风广场的左边走,能看到门楣上镶嵌着石刻“尹道真先生祠”,这里便是“西南文化拓荒人”尹道真的祠堂。门首石匾“尹道真先生祠”六字行书,苍劲浑厚,系南海康有为字。原匾为楷书,是康氏亲题,十年浩劫中被毁。今匾为行书,是当代书法家戴明贤先生从康氏墨迹中集出,康氏拙于楷书,原匾字体生硬,不及今匾。尹道真先生祠是为纪念东汉学者尹道真先生而建,尹珍,字道真,东汉牂牁郡毋敛(今正安县)人,经学家,是先驱者中从事教育的一员。他是有文字记录的贵州走出大山、叩问中原文化的第一人。同时,他还是贵州文化教育的鼻祖,是汉文化的传播人,数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据记载,公元99年(和帝永元年11 年)尹珍20岁时,自感家乡荒僻、文化落后,立志奋发自强,前往京师洛阳拜著名儒学大师许慎为师,成为经师大儒,学识渊博,先后担任承郎、荆州刺史。并于公元107年回到故里建草堂三楹,开馆教学,开南域文化之先河。在今绥阳、南川均设馆教学,教学影响深远,“凡属牂牁旧县,无地不称先师”。

 

我们穿过拱门,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四合院,尹道真先生祠建于民国5年(1916年),其体制大致仿阳明祠,东为享堂,西为戏楼,院内地势呈三级,有享堂、游廊、厢室、戏楼,构成一座完整的四合院,最高的位置是尹道真的享堂,享堂背后是扶风山,青山如黛,古老庄严。享堂是单檐硬山架梁式结构,带前廊,廊柱悬抱柱联:“北学游中国;南天破大荒。”是清代贵州巡抚曾燠题写,门首“德兼教养”篆字木匾,出自清代中叶著名学者、文学家、清乾隆贵州学政洪亮吉的手笔。洪氏于乾隆末年来任贵州提督学政,奖励后学,识拔人才,贡献非小。他在任期间,走遍了贵州的山山水水,留下了数百首诗文。还撰写了考证贵州河流的专著《贵州水道考》。享堂的联语、匾额及庭中石碑,均建祠时从贵山书院内尹公祠移来安置,可知扶风山建祠之前,最晚在清代乾隆年间,贵阳已建有尹珍祠堂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道真祠破坏严重,文物全毁,庭中二株数百年柏树亦遭砍伐。

 

走进享堂内,正中为尹珍汉白玉坐像,像前置竹简几卷。两旁石碑两通,其上有当代贵州书家王萼华、谢孝思书录的《后汉书》、《华阳国志》中载的尹珍史料。享堂两厢墙壁上布有尹珍的生平石刻和贵州二十四名人展,其中有明代进士田秋、理学家李渭李同野、明代四大理学家之一孙应鳌、画中九友之一杨文骢,清初杰出诗人周起渭、天挺奇才黔中三奇男之一李世杰、丁宝桢、“西南巨儒”郑珍和莫友芝、道同时期学者藏书家黄彭年、晚清名士丁宝桢,近现代姚华、谢六逸、丁道衡、乐森璕等。其中郑珍是晚清大诗人、经学家。遵义沙滩人。他字子尹,自称小尹,是要以尹珍为榜样,为贵州的文化教育献身。他也的确是这样做的。他以举人得教职,在省内各地做训导,培养了许多学生。他一生著述宏富。他是经师,在《清史稿》中被列入儒林传;与挚友莫友芝共撰《遵义府志》,被誉为“天下府志第一”;他的《巢经巢诗》被誉为清诗冠冕,紧逼李、杜、苏、黄。与他共撰《遵义府志》的莫友芝,字子偲,独山人。是著名的版本目录学家、藏书家、诗人,与郑珍并称“西南巨儒”。

 

尹道真先生是一位大家,善于求知,勤于讲学的人,注重实践得来的真知。烈日下的庭院更显幽深,斯人已逝,精神永存。享堂左右与对面是冂形二层廊楼,环抱着一个小院,院中有两株梧桐,浓阴满地。我们站在梧桐树下,古朴的书香气扑面而来,抬头看见“思齐”二字,意在提醒世人,严格要求自己,向德才兼备的人看齐,如果人人都能坚守“见贤思齐”的做法,社会风气必定更加和谐。阁楼的浮雕设计精美,两条遒劲有力的龙相向,中间抽象写法的应该是“思齐”二字,仰望古代先贤思想家,贤者不在天边,就在眼前,普通人可以保持努力的状态,贵就在坚持。

 

尹道真先生祠院子里有环形阁楼,一层墙上挂有损坏的古建筑木板,雕花细腻,有的贴上编号标签的木梁,可能是之前尹道真祠堂的残存木料。贵州著名学者尹道真于汉章帝和汉恒帝在位之际到中原学习进步文化,带之予西南,是开创贵州先进文化之第一人。贵州乃至川黔滇的文化教育,绕不开这位“文化拓荒者”尹道真。对这位最先见于文字、东汉年间就有记载的黔地名人,贵州人的纪念千百年来不曾停歇。为了纪念尹珍,不只是在阳明祠景区里有一个尹道真祠,以前贵阳有一条路叫做尹珍路,还有遵义有一个县,也是他的名字命名的,那便是“道真县”。民国33年(1944年),贵州省政府据《贵州名贤传·尹珍传》,认定尹珍为正安人,为纪念这位先贤,特呈准中央政府,将正安县划出部分土地,另建一新县治,定名道真县,解放后仍保留此名,今属遵义地区。

 

我们从尹道真先生祠的四合院出来,重新回到扶风寺一排建筑,扶风寺是构成阳明祠景区的三组建筑中最早修建的,始建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当时贵筑知县王湛恩偕郡人何泌、翟翔时,在何鹤川清淑阁的基础上扩建,增建字冢,字冢之上构瓦屋数椽,称惜字院,提督学政洪亮吉为题额,同时还新建了仓圣楼、昙云精舍、训翠亭、假山、水池等,历时四年才竣工。当时修建寺院的目的并不是供佛,而是修筑文字崇拜的场所,所以计划修筑惜字院和修字冢,当时王湛恩还作《字冢记》、《惜字歌》,何泌作《惜字规条》,均刻石立于院中。因为其地原有寺,新建殿宇也托寺僧代管,故人们沿称为寺,所谓约定俗成也,可见虽名为寺,世人并不以佛寺视之。

 

嘉庆十九年(1914年),满洲镶黄旗人庆保,字蕉园,任贵州巡抚,政事之馀携僚属登山览景,认为处是省龙发脉之所,不应该有缺陷,于是捐资增修殿堂五楹、山亭一区。这五楹殿堂,即是现在扶风寺最高一排房舍的前身,山亭即半山亭。随着朝代的变迁,战火不断,至民国年间,惜字院已塌,训翠亭已无,池已干涸,惟环翠亭尚存。至上世纪中叶,环翠亭也被拆除。九十年代,市政府依原貌重修扶风寺,最上一排房屋是重檐硬山顶架梁式,五楹二层,砖墙,用来陈列贵州傩戏面具、木雕。昙云精舍是重檐歇山顶,三层,更名为松巅阁,改作茶室、棋苑、琴室、画廊,开展贵阳著名书画展、贵州奇石展、千姿百态的木雕展等多项文化展览,让游客在休闲中丰富对贵州古文化的了解与学习。由此,扶风寺这个名为寺院其实文人骚客吟咏风月,谈政论策之场所,早已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了。

 

王阳明的学说精髓就是:知行合一,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而未行,其实未知。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很多人究其一生也不得要领,王阳明认为?“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阳明祠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我们漫步于其中,行走在阳明祠内,这里没有人高声喧哗,谈笑风声,就连脚步声都好像是可以放缓慢了一样,生怕一点点声响就会惊醒了这难得的寂静之地。朗朗乾坤,苍穹似盖,蓝盈莹的天空蓝得透亮。阳明祠大隐隐于世,虽处于闹市之中,却是一个能让人心静下来的地方,走进这里,身外浮躁尘世便犹如过眼云烟,一散而过。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贵阳阳明祠游记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