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0

2021年国庆假期游保定直隶总督府

编辑
天数:1 天 时间:10 月 人均:50 元 和谁:亲子
保定的地理位置与重要性

        在地理位置上,保定和北京、天津构成了等边三角形,京津保构成了所谓的“金三角”。保定同时又是石家庄和北京的中心点和整个河北的中心点,所以保定对河北乃至京津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保定在河北众多城市中,保定相对的政治地位一直在下降。不过,有一点大家是可以达成广泛共识的,保定的历史文化传统丰厚,其地位也确曾显赫一时。据说当年在评审历史名城时, 河北报来了邯郸、宣化、山海关 ,保定是后来补送的,结果经过多次评审,得到众多专家一致通过的只有保定。

《国家人文历史》,2014,第8期
保定的历史与文化

保定”的由来

        保定是传说中的尧帝故乡,春秋、战国时期燕、中山都在境内建都,已有三干多年的历史。据明弘治版《保定郡志》记载,燕昭王曾于今保定城东五里建广养城,俗称空城,为放牧战马之城,保定始有“燕南赵北”之称。可见,保定最初出现城镇,就是为保卫燕国安全所建立的。保定西依太行山脉,东为冀中平原,北控三关,南通九省,素有“天下通衢”、“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之称。由于其地理位置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宋辽之际,石敬塘割让燕云十六州。北宋建立后,太祖太宗一直把收复幽燕作为其战略目标,对河北军事防御十分重视。北宋政府在当时的清苑县置“保塞军”,意为保卫边塞。公元 981 年,升为保州,寓意永保安定。由此保州与雄州(今雄县)、霸州(今霸州市)形成一道由西南向东北的军事防线。宋朝常在此屯兵驻军,把保州作为北部边防要塞,著名将领呼延赞、杨嗣等都曾驻保州。

       金元定都北京,保定提升为顺天节度使,成为护卫京师的重镇。自此,保定“拱卫京畿七百载,掌控省府二百年”,号称“都南屏翰,冀北干城”。1275 年元朝改保州为保定路,寓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意,这就是“保定”之名的由来。

“直隶”的由来

        直隶,因其直接隶属京师而得名。"直隶"二字最早见于宋朝,宋朝以州领县,其直属京师者称直隶。到了明朝洪武初年,建都南京(称应天府)。所以,以应天府附近地区为直隶。燕王朱棣称帝后,改元永乐,迁都北京,又称北京附近的地区为北直隶。包括今北京、天津两市,河北省全部及河南、山东的小部分地区。原直隶南京的地区称南直隶,包括今江苏、安徽、上海等省市。清朝入关后,把全国划分为18个省。(清末为23个省)和内外蒙古-青海-西藏等特别行政区。因此,将南直隶改为江南省,北直隶因在京师北京附近,故改为直隶省,其辖区依旧。直隶建省后,清政府为维护和巩固其政权的统治,在直隶北部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首先,为整饬清军武备,团结蒙古诸部, 巩固北部边防,建立了”木兰围场“和”避暑山庄“,使承德成为清朝第二个政治中心;其次,为加强对喀尔喀蒙古的管理,在口北多伦诺尔举行了会盟,并鼓励农民到口外垦荒,发展牧业,开展集市贸易,沟通了内外蒙古的经济联系。雍正、乾隆以后辖区日扩,成为畿辅重省。随着直隶省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地位 日益提高,疆域不断扩大,至光绪末年已成为拥有12个府、7个直隶州、3个直隶厅、146个县的大省。直隶的疆界,北至内蒙古阿巴葛右翼旗界,东至奉天宁远州界,南至河南兰封县界,西至山西广宁县界,东西宽1230里,南北长2630里。据宣统三年的统 计,全省共4995495户,人23613171口,1928年2月18日(民国17年),直隶省改为河北省。

直隶总督的重要性

        “总督”一词最早见于《汉书》,为“总管督理”之意,定为官名入衔,则始于明代。明代总督具有临时性,因事而设,不为定制。清沿明制,最初设总督亦属专派,渐次多省均一设,遂成定员。

       清代总督分为两种:一是专管某种重要事务之总督,如河道总督、槽运总督;二是统管地方军政之总督。清代中期以后,全国先后设地方总督九员,即直隶总督(辖直隶一省,驻保定府),两江总督(辖江苏、江西、安徽三省,驻江宁),闽浙总督(辖浙江、福建、台湾三省,驻福州),湖广总督(辖湖北、湖南二省,驻武昌),陕甘总督(辖陕西、甘肃、新疆三省,驻兰州),四川总督(辖四川一省,驻成都),两广总督(辖广东、广西二省,驻广州),云贵总督(辖云南、贵州二省,驻云南)。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又增设东三省总督,辖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随时分驻三省行台 。

       总督与巡抚同是地方最高长官,若总督与巡抚同城者,则巡抚受总督节制 。两者的职责也有区别,总督重军务,巡抚重民事 。但后来,督抚兼衔不断增加,有的省如直隶、四川等省出现了总督兼巡抚事,还有不少省如山西省、山东省等不设总督只设巡抚, 所以督抚的职责就很难分清 。到清中晚期,总督权力不断扩大 。总督职掌,据《清朝通典》记:”掌治军民,统辖文武,考核官吏,修饬封疆 。” 可知总督对所辖省分之一切军民政务无不综理 。

        总督为正二品官员,凡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按雍正朝颁定之制,凡总督加授兵部尚书衔者,例如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加兵部尚书衔是为了节制地方部队,加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是为了监察地方之官吏。总督平时敬称部院大人,即以此两兼衔而来。除此总督还称 “ 制台 ” 、 “ 大帅 ” 、 “ 制军 ” 等 。总督最初因是中央部院临时派出的官员 , 其编制非祖宗朝额所定 , 故处理公务行文印单用长条印 , 名曰 “ 关防 ” , 而不用方印 。总督关防 , 为 银质 , 长3寸2分 , 宽2寸 , 俱满汉文上方大篆 。总督出巡坐八人绿呢大轿 。

        直隶总督全称为 “总督直隶等处地方 , 提督军务 、粮晌 , 管理河道兼巡抚事 ” , 咸丰以后 , 随兼衔增加 , 其名 称相应增加 , 定制一人 。清初 , 直隶是督抚并存 , 各有辖区 , 并无隶属关系 , 后屡裁屡设 , 督抚交替 , 辖区不定 , 直至雍正二年 ( 1724年 ) 才形成定制 , 在保定专设直隶总督 , 由李维钧任之 。雍正七年 ( 1729年) , 清廷特谕在保定建立总督衙署 。乾隆十四年 (1749年 ) , 清廷令直隶总督兼管河道总督事 。 乾隆二十八年 , 清廷诏裁直隶巡抚 , 由总督兼理巡抚事 。事实上 , 自雍正二年以后 , 清廷再未任命直隶巡抚 。咸丰十年 ( 1860年 ) , 直隶总督又兼管 长芦盐政 。 当时直隶沿海北起山海关 , 南至黄骅盐场被称为长芦盐区 , 盐运司原驻沧州 ( 长芦 ) , 后移驻天津 。 同治九年 ( 1870年 ), 清政府改三口通商大臣为北洋大臣 , 其所管的洋务 , 海防事宜统归直隶总督经理 , 自是直隶 总督又兼任北洋大臣 。因原三口通商大臣驻天津 , 故清政府规定:“ 将通商大臣衙署,改为直隶总督行馆,每年 于海口春融开冻后 , 移驻天津 , 至冬令封河再回省城保定 , 如天津遇有要事 , 亦不要拘定封河回省之制 。 ”

       直隶因拱卫京师 , 地理位置重要 , 其总督一职非重臣莫属 。特别到清代晚期,直隶总督另兼北洋通商大臣 , 权 势很大 。 如李鸿章任直隶总督达25年之久 , 他曾代表清廷政府先后与法国签了《中法新约》 , 与英国签了《烟台条约 》, 与日本签了《马关条约》, 与俄国签了《中俄密约 》, 乃至最后与多国签了《辛丑条约》等 。可以说李鸿章任直督后已达到他权力的顶峰,权倾朝野,在当时国际上也成了一位风云人物 。所以该直隶总督在清代有全国 总督之首 、疆臣领袖之称 。

直隶总督署

      有官便有署。随着直隶总督的定制,总督衙署也应时而建。直隶总督前身可上溯到元朝,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顺天路(后改保定路)总管府治中周孟勘修建了 “ 宣化堂 ” ,这便是直隶总督署的最早前身。在明代,原宣化堂曾为保定府衙署、大宁都都司署,清初为参将署。雍正七年,选定此址为直隶总督衙署。尔后,由署理总督杨鲲 “ 庀(pǐ)材鸠工 , 并发公帑(tǎng) ” (庀材鸠工:招集工匠,准备材料;公帑:公款),进行了一次较大的增建,一年后完工。改建后的署府,“ 周垣崇闳(hóng),庭阶轩敞 ” , 厅堂居室、府厩斋厨具全。自后,直到清朝灭亡,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帝180余年历史,始终为直隶省的军政枢纽机关 。 驻此的直隶总督共59人66任,著名的李卫、方观承、刘庸、那彦成、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人都任过直隶总督。该署曾多次镇压过农民起义,如 乾隆朝镇压过磁州农民起义,嘉庆朝镇压过天理教,咸丰朝镇压过太平天国北伐军,同治朝镇压过西捻军,光绪朝镇压过义和团运动,以及宣统时期镇压过辛亥革命运动等。除此,也有不少兴农治水、察吏安民平冤狱的事例,历史内涵非常丰富,有 “ 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 ” 之称。

       清朝逊位后,省会迁津。1916年以原直隶总督署为直隶督军署。1920年8月改为直鲁豫巡阅使署,这里变成 直系军阀曹馄的大本营,直皖战争和第一次直奉战争亦策划于此。1933年初,改为保定行营。1935年6月,省会 由津返保,河北省政府仍驻此。1939年,日伪河北省政府由津迁保亦驻此。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第十一战区长 官司令部、国民党河北省政府、国民党保定警备司令部均曾先后在这里办公。解放后,此署曾为河北省人民政府 保定专署、中共保定市委机关驻地。1988年1月由国务院核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11月,市委机关迁出,辟出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

位置与交通

直隶总督署,位于现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裕华路。

在保定市区,乘1路、4路、6路、8路、12路、26路、35路、39路公交车古莲花池站下车可到。

门票

成人票:30元/人次

未成年人(18周岁以下)免票

总督府整体布局

        直隶总督署坐北朝南直隶总督署坐北朝南,为小式硬山建筑,具有典型的北方衙署建筑风格。其格局是严格按照清朝关于省级衙署的规制修建的建的。整座建筑群东西广约130米,南北深约220米,总面积近 3 万平方米,以两条南北更道相隔,分为东、中、西三个组成部分,称之为东路、中路和西路,各路均为多进四合院格局。其主体建筑位于城市中轴线之上,正门之外有辕门、旗杆等建筑。正门之内建筑依次为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等,东西两庑分设钱谷、刑名幕府,是师爷的居所,此外还有班房、花厅、胥吏房、办事厅等建筑,院落西北角有后花园。这种建筑形式,与北京的紫禁城有很密切的联系,明显是受到了故宫建筑布局的影响。

一、大旗杆

  

     保定府有三宝:大旗杆、莲花池、大悲阁。莲花池是指清朝四大书院之一的莲池书院 。大悲阁是指真觉禅寺,亦称大慈阁。大旗杆则是指座落在原清朝直隶总督署门前的这两根水泥大旗杆。从外地到保定的人在老远最先看到的就是这大旗杆尖。一看到大旗杆尖就会说:“保定府到 了。” 凡到过保定的外地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大旗 杆, 大旗杆成了保定的象征。 

       据光绪年间《保定府志 》的《保定城图》记载,直隶总督署门前的两根旗杆为保定所有衙署门前的旗杆最高。当时的旗杆为木质,高六丈,旗杆刷红油漆。

        旗杆,是衙署的重要标志,它是权威的象征。民国五年 ( 1916年)9月,曹锟任直隶督军,进驻保定的原直隶总督署。1919年12月直系军阀首领冯国璋病死,曹锟成了直系军阀首领,1920 年4月,曹锟在保定召开直、苏、赣、鄂、豫、奉、黑、吉八省代表会议,组成反对当时掌握北京政府的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的联盟。7月14日,曹锟在督军府召开军事会议,曹锟自任总司令,吴佩孚任前敌总司令,决定对皖军作战 。 经在高碑店涿州、松林店、良乡、固安等地激战,直军大获全胜。曹馄从此基本上控制了北京的中央政府,保定成了直系军阀的大本营。曹锟为了显示他的权势,决定在他的衙署门前建造两根更高大的旗杆。曹锟为使大旗杆壮观,显示他的权高势重,名声煊赫,决定拉倒原先的两根大旗杆,建造新的水泥旗杆。当时水泥尚不多见,只得从天津运来,据说是第一批德国进口泥。原先的木旗杆拉倒后,截一截锯断后运走,新的旗杆,用钢筋水泥一截一截衔接浇注,整体筑好,外面用水泥再抹一遍。这两根水泥旗杆,每根高十丈零五尺,压过高九丈九尺的天安门。底座有一间房大小,为八角形,旗斗为正方形,位于旗杆的五分之三处。留有二尺见方的洞口,以便插旗人进出。旗斗与旗杆座之间的旗杆为六梭形,大约有两人合抱粗。旗斗上面的杆顶部分为圆锥形,杆顶有避雷针。

      在这大旗杆下发生了很多历史事件。1922年10月,曹锟贿选。以每张选票5千元,还有1万元以至1万元以上的特殊票。拉得选票480票,再加上其 它贿选费用,共花费1356万余元,贿选为民国大总统。10月9日,就在这大旗杆下,搭起华美的典礼台。曹锟在 台上接受众议院议长吴景濂呈上的大总统当选证书,而后乘专列赴北京上任。 

      大 旗杆还有很多动人的传闻轶事。传说民国大侠客燕子李三白天住在大旗杆的旗斗中,夜间下来活动。保定当时有一民谣:”保定府,大旗杆,双双刺破九重天。墩子底,枪头尖,燕赵壮士藏上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后,原直隶总督署成了河北省人民政府驻地。国庆节,大旗杆上飘起鲜艳的五星红旗,大旗杆下,搭起观礼台。大旗杆的东西两边搭起五彩牌楼,插上彩旗,保定各界 人民穿起节日盛装,在大旗杆下游行欢庆节日。这里成了人们聚会活动的中心。每当节日的夜晚,一串串挂到旗杆顶上的彩灯,好象紧连着天上的星星,甚是壮观。“文化大革命”中,大旗杆下成了“四大”的场地。大字报在大旗杆底座上贴了一层又一 层,辩论的人群围了一圈又一圈……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两根对古城保定具有象征意义的大旗杆笼罩上一层悲壮的色彩。1971年,矗立在保 定500余年的大旗杆被拉倒了。先在旗杆与底座部位钻孔,再将绳索绑旗杆、用推土机将旗杆顺势拉倒。旗杆底 座用炸药爆破。当时的有识之士,摄影家崔颖在大旗杆被毁前夕,抓住大旗杆矗立的最后时刻,抢拍了一张大旗 杆的照片,用摄影家的眼睛记取了历史瞬间消失的遗迹 。 

       花开花落,日出日没。23个春秋过去了,保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保定人民仍然时时想起大旗杆巍峨的身影,改革的春风荡漾在保定的大街小巷,保定市被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直隶总督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 。复建大旗杆,为民意所向,专家关切,政府支持。保定市政府经多次论证,据有关专家和广大市民的意愿,决定在大旗杆原位置上,以1920年建造的钢筋水泥大旗杆为原型复建。眼下,大旗杆又重新以它巍峨壮观的 身姿矗立在了古城保定。

二、大门

       大门外,原来还有一组建筑,即东西班房、东西辕门、照壁、旗杆、石狮和钟鼓楼,它们构成了一重封闭的院落。东西辕门为两柱单顶木质结构,东辕门上书 “ 都南屏翰 ” , 西辕门上书 “ 冀北千城 ” 。 辕门平日由军卒守卫 , 一般人不准随意入内。东西辕门南侧与八字照壁相连,砖砌的高大照壁北面正对大门雕有一幅海水江崖 、旭日东 升图案,图案正中雕有一饕餮(tāo tiè)图形。这一怪兽在古代神话中被称为贪婪之兽,据说能吞下金银财宝,永不满足,还时时想吃掉太阳,可谓贪多不厌。旧时官署中均以此画告诫官员们不要贪脏卖法。照壁内侧的东西两端各有大旗杆一根。在大门前面东西两侧并建有钟楼鼓楼及石狮子一对,钟楼、鼓楼在民国初年因废弃不用而被拆掉。此外,辕门外西南侧原来建有炮台,与大门平行的东侧建有武成王庙。现在这些建筑大多不复存在了,我也是看了总督府的相关资料才知道的,这里也就通过文字感受一下吧。

       

在我看到的总督府相关的资料中记述的大门匾额上写的是“直隶总督部院”,不知道为什么这里会变成了“直隶总督署”

     

这是我看到的资料里的图片,匾额确实换了。这是2011年的图片。

       总督署的大门为黑色三开间大门,座北朝南,位于3尺多高的台基上。大门正中上悬一匾额,上书 “ 直隶总 督署 ”(在我查阅的资料中,记述和展示的是“直隶总督部院”),白底黑字,显得庄严肃穆。两侧挂有一副黑底金字的抱柱联。上联是:北吞大漠,南亘黄河,中更九水合流,五州称雄,西岳东瀛一屏障;下联是:内修吏治,外肄戎兵,旁兼三口通商,一代名臣,曾前李后两师生。这联勾划出了当年直隶署所管辖的北至蒙古大漠、南达九曲黄河的宽广疆域和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还把直隶总督集内政外交、治吏统兵重权于一身的八面威风无遮无掩地宣示于世人。

三、大门院内

        步入总督署大门 , 地势较开阔 , 东西各有一 过墙门通往东西两院 , 从大门沿甫道往北即是仪门。

       在这里有李鸿章亲撰的仪门联,上联:昔为畿辅,今控岩疆,观政得馀闲,一壑一丘亲布置; 下联:近接太行,远临渤海,豪情留胜概,亦趋亦步许追随。

       上联头两个分句写直隶省的重要地位,往昔(鸦片战争以前),直隶省是环绕国都的京畿重地,今天(鸦片战争以后)直隶省却作为险要的边防地带被控制着。接下来的两个分句是写自己来直隶省之后在军事上的作为。同治九年五月(1870年6月),直隶省发生天津教案,天津群众出于义愤,殴毙法国领事丰大业,火烧了望海楼教堂。法、英等七国军舰齐集天津海口和山东烟台。直隶总督曾国藩处理此案”畏葸辱国,声名重挫“。在此严重时刻,李鸿章接到“带各军克日起程赴近畿一带相机驻扎”的密谕,从西安来到直隶,然后又受命担任直隶总督。对于自己肩上的担子,他是十分清楚它的分量的。他在《调任直隶谢恩折》中明白地向清廷表示:“兹蒙简命,调任畿疆,值海防吃紧之秋,正臣职难宽之日。惟畿辅要区,为皇都拱卫。根本大计,纲纪攸关,稍存瞻顾之心,即昧 公忠之义”。基于对国防形势的这种认识,他把所带来的淮军部署于各海口,同时整饬驻扎本省的练军,让他们改守内地要冲“。这就是联中所说的”一壑一丘亲布置“。”观政“,谓察知政情,说那些军事部署是在”观政得馀闲“时候作出的,这是在故作轻松,不过也多少透露出他的几分自信心。

       下联头两个分句写直隶省的形胜。西接太行,东临渤海,是直隶省的地形特点。第三个分句写的是前一任直隶总督曾国藩,他带着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而取得胜利的”豪情“来到直隶,做了清理狱讼、整顿吏治、整饬营伍、治理河道、赈济灾荒、整顿盐务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事情,留下了”胜概“。第四个分句是写李鸿章自己,表示要紧步曾国藩的后尘,萧规曹随地接着干。

       仪门正上方有匾额,文为:威抚畿疆。 匾文的意思是:以声威来镇抚国都附近的疆土。

四、仪门

       仪门是主人迎送宾客的处所,在封建时代不同品位的官员相见,有其繁杂的礼仪程式。一般品位相当的文武官员来署,宾客从仪门而入,共进大堂。品秩低下的官员来署,只能走仪门两侧的便门。    

       进入仪门后,首先映人眼帘的是两行粗大的桧柏,苍劲挺拔,古木参天,距今已有460多年的历史,它是活的历 史见证。每逢冬季,数百只猫头鹰栖息在柏树叶丛中,古树苍鹰成为署中一景观。

五、戒石坊

       在仪门往北沿着甬道不远处,有一座木质的四柱三顶戒石牌坊。牌坊南侧刻有宋代黄庭坚手书“公生明”3个大字,北面正对大堂刻有“尔奉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16个字。“公生明”作为官场箴规,意思是公正方能明察事体之本末。总督坐堂理事,即可看到这个牌坊,用来儆诫自己谦恭尽职、公正廉明。

“尔奉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六、展厅       

        大堂前面有用砖砌成约13 米见方的露台。露台是官员们举行礼仪活动的地方。

       露台两侧东西各有九间科房:东侧科房是吏科、户科、礼科房, 西侧科房是兵科、刑科、工科房。六科房是 就中央吏 、户、礼、兵、刑、工六部相对应的办事机构。东科房南侧相连的是架阁库。架阁库是存放署内办公案 卷的处所;西科房南侧相连的是承发司房,承发司房的任务是收转外地来文及发署内文告等诸事宜 。这里现在设有展厅,是展示一些和直隶总督府相关的史实和背景资料,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游览。

七、正堂

       直隶总督署的中心建筑是大堂,又称公堂,是举行典礼、承接谕旨、颁布政令等重要政务活动的场所,是直隶总督行使权力的核心地点。大堂的主体建筑置于高0.4米的月台之上,面阔 22 米,5 开间,进深 9 米,九架梁,起脊单檐硬山顶,前有卷棚顶抱厦三间。整个建筑青砖灰砌,不用斗拱,檐下阑额施青绿彩画,风格质朴端庄。

       大堂正门内屏风之上悬挂一面“恪恭首牧”匾,是雍正皇帝亲笔御书,赐与直隶总督唐执玉的,是对他勤于政务的奖赏。匾的四边云龙浮雕,中间青底金字,显得庄重威严。相传在雍正皇帝授匾不久,唐执玉被晋升为兵部尚书。“恪恭首牧”匾,是清官廉吏唐执玉一生的写照,其重要的官德警示作用不言而喻,清政府每年给他的养廉银他只用十之三四,其余均交布政使司银库。他平常布衣粗食,避免奢华,且教育其子女勤俭持家,不贪图钱财。唐执玉病逝后,协办总督顾琮及其下属入祭并整理其遗物时,发现竟“箧无一物”无法成殓,便与其他官员捐资将其入殓并返京埋葬。此后,历届总督都把此匾悬挂在大堂正中,而唐执玉的为官之道也正是对“恪恭首牧”的最佳诠释与印证。

恪恭:就是谨慎而恭敬;首牧:就是最好的地方官。过去常把老百姓比成羊群,地方官吏也就自然成了牧羊人。

       大堂以黑色油饰为基调布置得森严肃穆。内有屏风一座,屏风中间绘有一只丹顶鹤面对海潮和初升的太阳,象征当朝一品,只有总督一品官位的职衔才有资格配此类图案。屏风前面有一方形木质地坪,约 1 尺高 。 地坪上摆放有太师椅和公案桌。公案桌右侧,放一木质诰(gào)封架 , 上面摆放皇帝诰封圣旨和用黄绸布包的关防大印盒,象征着权力的所在(圣旨和打印没摆出来)。公案桌上摆放有令箭架、签筒、笔架等办案工具。

        大堂内两侧摆放有回避、肃静牌及职衔牌等。回避、肃静牌上雕有虎头图案,一般衙署大堂内都摆放此牌。“回避” 二字表示公堂办案或处理公务时一切涉嫌人员或其官吏亲属等非传莫到,不许在公堂上干扰公务。“ 肃静 ” 二字告诫人们公堂内时刻要保持严肃安静不许大声喧哗。职衔牌又称云牌弯架,数量不等,视每任总督兼衔(包括荣誉衔、多少而定。衔牌为红底黑字,每衔一牌,总督出巡时打在轿前,以显贺扬名,平时放在大堂内两侧。

       直隶总督署大堂是以同治末年李鸿章任直督时为背景复原的,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后,兼衔较多,己达到他权力的顶峰,是晚清时的风云人物。他的职衔算起来有18种之多,号称十八块云牌鸳驾,其职衔是:钦定,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直隶军务粮晌、兼管直隶巡抚事、奉旨管理河道、管理长芦盐政、钦差北洋通商大臣、文华殿大学士;敕封,太子太傅、武英殿总裁、头品顶戴、一等肃毅伯、赏戴三眼花翎、赏穿方龙补服、紫禁城骑马、赏用紫缰。 衔牌的两侧还各放有一把万民伞,是同治十三年李鸿章为治理白洋淀及大清河道时,附近 州县绅士及富户人家联名为李鸿章赠送的。伞呈圆筒形,用丝绸做成,上书赠款人的名字,并写有万民载德等歌功颂德的言词 。

        清朝,每逢京内外文武大员六旬以上整寿,皇帝往往会给予赏赐,称为“赐寿”,一般为文绮、珍玩、御书福寿字、匾额、对联等物。 

        直隶总督府的大堂前有抱厦三间,四根平行楹柱上悬挂有醒目的楹联。大堂两柱间的横梁上嵌有匾托,上悬有对总督歌功颂德的匾额。        

大堂明柱上悬挂两幅抱柱联,是清晚期直隶总督李鸿章 70 大寿时光绪皇帝与慈禧皇太后所赐的联匾,光绪帝所赐为“圭卣恩荣方召望,鼎钟勋勚富文年”,横批“钧衡笃祜”,慈禧太后所赐题字是“栋梁华夏资良辅,带砺山河锡大年”,横批“调鼎凝厘”。

“旗镇冀门”是乾隆皇帝的赐予第23任直隶总督方观承的御笔。

道光五年,道光皇帝赐直隶总督蒋攸铦60打手,并御书:“宣勤笃祜”匾额,表彰他忠诚廉能、勤于政事。

       清晚期直隶总督李鸿章 70 大寿时光绪皇帝所赐的联匾,“圭卣恩荣方召望,鼎钟勋勚富文年”,横批“钧衡笃祜”。横批的意思是:相国添福;上联的大意是:你享有皇帝赐圭瓒,赏鬯酒那样的恩宠之荣,你的名望可以同周代的召虎相匹敌;下联的大意是:你建立了刻铭文于钟鼎那样的卓著功勋,你将富有未来的极美好的年华。

       嘉庆元年(1796),梁肯堂八十寿辰,嘉庆帝特赐御书“耆寿宣勤”匾额和“封圻著绩征嘉瑞,节铖升猷引大年”的对联,体现了新君对于这位直隶老臣关切和期望。

         李鸿章 70 大寿时慈禧皇太后所赐的联匾,慈禧太后所赐题字是“栋梁华夏资良辅,带砺山河锡大年”,横批“调鼎凝厘”。横批的意思也是:相国添福的意思。上联大意是:你作为栋梁支撑着华夏的江山,是上苍送给朝廷的贤良弼臣;下联大意是:你沐浴着永世的皇恩,老天也会赐你长寿。

       大堂的梁柱之间采用隼卯结构,很少使用铁钉。

八、二堂

       由大堂东西两侧绕便门北进即二堂院,二堂院布局严谨,四周庞廊相通。托檩(lǐn)、廊沿、门媚一手江南做法,雕工精细,是光绪初年李鸿章任直督时在保定修建淮军公所,从安徽调来能工巧匠一并修制的,如今保存完好。东西厢房各三间,屋门前有抱鼓石,开设有后门,均为穿堂屋,可通往东西更道和东西花厅、二堂正屋面 阔五间,长 22 米,进深 10 米,为一明两暗 ( 东西两侧各一暗间 )布局 。该堂屋是由元代 “ 宣化堂 ” 演变而来,台明宽绰,至今木架还保留不少宋元古 风。二堂有 “ 退思堂 ”,“ 琴治堂 ” 或 “ 思补堂 ” 之称。有遇事深思熟虑,助其不足之意,是地方长官处理公务或议事的地方。总督署二堂则是总督接见外地官员或复审案件的地 方。一般处理公务每五天 ( 逢五排十 ) 会审一次,名曰 “ 衙门期 ” 。 二堂正中竖一三扇屏风,中间雕有麒麟图案,代表武职 一品官员。屏风前摆有公案桌、太师椅及文房四宝办案工具等。公案桌两侧各摆放三把坐椅,以供藩臬(niè)二司及府道长官会审时坐用。二堂东侧是议事厅,是总督上堂前休息、更衣或与幕僚议事的地方。西侧室是启事厅,是署内胥吏为总督整理或查找案件的处所。

        作为处理日常政务所用之二堂,内悬“政肃风清”匾,内容亦出自雍正题字:“畿甸首善之区,必政肃风清,乃可使四方规化,非刚正廉明者,曷克胜任!”这是雍正帝为顺天府所提之训词,用于此处,既体现了对皇帝的尊奉,也表明了直隶地区的重要政治意义

议事厅,是总督上堂前休息、更衣或与幕僚议事的地方
启事厅,是署内胥吏为总督整理或查找案件的处所

九、三堂

      穿过二堂向里,是一开阔的小院,两侧各有一门东西更道相通。再往北有砖墙相隔,中有垂花门与内宅相通。垂花门平时有总督的心腹人员把守。这看门人权势很大,俗称门二爷,一般来客,首先送钱 ( 俗称门敬 )给他,经 他同意后,方可进内。过垂花门即到内宅院,有官邸和上房两进院落,均为正房五间,左右耳房各两间,左右厢房各三间,并以廊房相连。石榴、丁香、海棠、藤萝满院,小院幽径,花木扶疏,生活气氛浓厚,与前堂院相比截然犹如两个天地。官邸正堂中间为一过堂屋,东侧室是 “ 内签押房 ”,为总督平时批阅来文及处理公务的地方;西侧室是书房,是总督习经写字修身养性之所,总督居住都要给书房送一雅号,如雍正九年唐执玉任总督时称作 “ 灌(zhuó)漱斋 ” 等。

十、四堂

       由二堂到官邸有直廊相通。通过官邸最后到达上房堂院,称作“四堂”,这是总督眷属居住活动的地方,平时外人是不能随意进里的 。   

十一、办公楼

十二、东西花厅

         在总督署的东西两路还建有“ 花厅 ” ,名曰 “ 东花厅 ”,“ 西花厅 ”,是总督邀其幕友叙旧论政或举行大型宴请活动的地方;东西两路还建有一进或两进院落,大都是幕友办公和居住的地方,名曰 “ 幕府 ” ,如刑名幕,钱谷幕等。这些建筑规制虽次于中路,但廊庑、形画俱备、仍不失其体面。

十三、石碑

十四、御题棉花图

       在衙署大堂后身的两侧,分别是《御题棉花图》和《兵技指掌图说》。《御题棉花图》促进了当地农业发展,为百姓谋了福祉;《兵技指掌图说》翔实地描绘了清朝绿营兵的操练情况。说到《御题棉花图》,就不得不提“乾隆五督臣”之一的方观承。据了解,方观承担任直隶总督近20年,任职年限仅次于李鸿章。在任上,他兴农治水,赈济灾民,处理狱讼,每项事情都办得井井有条,起到了拱卫京畿的作用。

        方观承的经历颇为坎坷,原本书香门第出身的他,小时候家道中落,亲人遭流放,他也因此备受磨砺,意志更加坚强。据记载,方观承每年都要徒步到黑龙江探望被流放的祖父和父亲,在探视中学习诗词文章,了解天下的民生疾苦。每年寒来暑往,虽备尝艰辛但也磨炼了他的心志。32岁时,方观承才走上仕途。乾隆初年,直隶省大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成千上万的百姓四处逃荒,流离失所。方观承在迁任浙江巡抚后仍未忘记这里百姓的疾苦,他派人从浙江购买薯种运回,并雇20余人来直隶指导种植。后方观承任直隶总督,继续大力推广甘薯种植,这缓解了当地百姓因灾情导致的困苦。“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谚语大抵由此而来,也因为他勤政爱民广种甘薯,当时畿辅百姓把甘薯称之为“方薯”。

       除此之外,方观承在任期间大力推广棉花种植技术,造福一方百姓。他认为种棉“功同菽粟”,只有使农民种棉纺织,才能使“衣被周乎天下”。乾隆三十年,乾隆皇帝南巡,方观承迎驾并带他视察了当地棉行,得到乾隆高度赞赏。后来,方观承根据自己长期积累的推广棉花种植的经验,绘成了16幅《棉花图》,图内详尽展示了我国北方地区从种棉花到染织成布的全过程,每图后都附有文字说明。随后,方观承将此图献给了朝廷,乾隆看到后非常重视,在每一幅图画后题诗一首,《御题棉花图》应运而生。同年,方观承主持将此图刻在十二块端石上。《御题棉花图》清楚明了,全文为阴文线刻,图画中的房舍和百姓刻画得十分鲜活。“即使是不识字的老百姓,也可以通过这套图册,明白棉花的具体种植过程。《御题棉花图》的现实意义是其他农业书籍很难达到的。

       历经沧桑的直隶总督署,承载了历任总督的功过是非,积淀了丰富的历史内涵,成为清王朝政治、经济、军 事、文化的缩影,可谓“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

       这里写了很多,通过写作,自己也学到了很多。不了解这些知识和背景,光是走一趟总督府,也就没什么意思了。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2021年国庆假期游保定直隶总督府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