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7

燕赵九日 — 冀南篇

天数:9 天 时间:4 月 人均:5000 元 和谁:夫妻

         河北省古为冀州故简称冀,中国古代地理名著《禹贡》分天下为九州,冀州处九州之中央,故称“中国”,“中国”一词由此而来。春秋时期河北省北部属于燕国,建都于蓟城(今北京市),南部属于赵国,先后定都邯郸和邢台,燕、赵两国均为战国七雄之一,西汉、西晋时河北属幽州、冀州,唐代时属河北道,北宋时河北南部属河北东、西路,北部属于辽国,明清时属直隶省,1928年改名为河北省,这里的“河”字指的是黄河。河北省位于黄河以北,地处华北平原,东临渤海、内环京津,西为太行,北为燕山,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类型齐全,是中国地貌形态最多样的省份。2020年5月和2021年9月我们曾两进河北,游览了赵州桥、苍岩山、嶂石岩和白石山。今年4月春暖花开,我们再赴燕赵,坐高铁沿太行山东麓一路北上,纵贯河北长达1300里,重点探访沿线的历史古迹,此行天公作美,一路晴好,“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旅游宣传口号随处可见。

河北省旅游宣传口号

                                                                        邯郸:响堂山石窟

        邯郸是河北最南端的地级市,吸引我们到此的是响堂山石窟,景区位于邯郸以西49公里,是河北省境内最大的石窟,与云冈、龙门、莫高窟同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国第五大石窟,四大石窟早已闻名遐迩,但响堂山却不为人所知。响堂山原名鼓山,为太行山脉伸向华北平原的一支余脉,响堂山一名的由来至今没有定论,有的说这里是北齐献武皇帝的陵寝,我国古代把墓葬的祭祀供奉场所称为享堂,后人们口口相传把享堂叫成了响堂;也有的说因石窟幽深,人们在洞里击掌甩袖均能发出回声,故称响堂;还有的说明朝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山上有座石窟响堂寺,所以将此山称为响堂山。上午8点我们从邯郸高铁站旁出发,坐今年2月刚开通的周末直通车,1个小时后到达鼓山西麓的北响堂,网友说景交车有两段,第一段只到山下常乐寺,实际上没必要坐,但登山台阶多达800级,爬上去要半小时,可坐第二段景交车上山,实际情况也是如此,但现在景区将两段车捆绑

北响堂石窟大门
“文保”牌

价格高达40元。响堂山石窟始凿于中国南北朝的东魏晚期,主体工程完成于北齐时期(公元550—577年),与创立云冈石窟的北魏一样,北齐也是一个由鲜卑族建立起来的王朝,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政权分裂,晋州刺史高欢推立孝静帝为傀儡,并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这就是历史上的东魏,高欢成为北齐王朝的奠基人,自居晋阳遥控,专擅东魏朝政16年。东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高欢次子高洋废掉孝静帝,建立了北齐政权,其政治中心有两个,一是国都邺,一是别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地扼太行山东西交通要隘的鼓山,是来往两都必经之地,这里山清水秀,风景美丽,且石质优良,东魏也将佛教奉为国教,举全国三分之一的财力,选定此处开凿皇家石窟,作为他来往于两都之间的避暑、游玩和礼佛之地,此后隋、唐、宋、明各代均有增凿,其中隋龛近50个,最早为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唐龛约300个,以武周时期居多,但规模都不大,雕刻装饰也比较简单。

北响堂石窟

我们首先来到山下的常乐寺遗址,此寺与山上石窟同期建造,初名石窟寺,唐代称为鼓山寺,宋代改名常乐寺,占地7千平方米,号称“河朔第一古刹”,但寺院建筑已成废墟,石佛像均无头部,尚存一座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建于宋皇祐六年(公元1054年),屹立至今已近千年, 其中奇数层为仿木斗拱式,偶数层为莲瓣承托式,最上两层已毁,残高33.24米。我国石窟艺术发展史上,北齐石窟是大同云冈向洛阳龙门过渡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响堂山则承前启后,是北齐石窟最主要的代表,短短27年的王朝能留下这样的精品令人惊叹,其上承北魏豪放之风,下启隋唐飘逸浪漫之气,风格由清矍消瘦、衣袍裹身的“秀骨清像”,转为丰圆饱满、衣薄贴身的“曹衣带水”,大小佛像面目丰满,体型健壮,衣纹轻薄,质感极强,辅以云纹、飞天、覆莲、火焰等装饰,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隋唐造像,无不受到响堂山北齐模式的影响。

常乐寺
常乐寺佛像
常乐寺佛像

响堂山石窟分为南北两个部分,相距约15公里,其中北响堂属皇家石窟,与云冈、龙门同为中国三大皇家石窟之一,著名石窟专家宿白曾赞誉:“中国石窟艺术的缩影就在响堂”,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一书中称:“北响堂大佛洞可与龙门、云冈等诸大窟媲美”,但在清末民初的动乱年代,“文物商人”卢芹斋将这里的佛首、浮雕大量盗卖国外,目前已知有102件响堂山石窟造像分别收藏在5个国家十几个博物馆中,包括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旧金山艺术博物馆、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等。近代最早发现响堂山石窟的则是两位日本人,他们小心翼翼地将文字画像拓了下来,回国后出版了《响堂山石窟》一书,迅速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关注,此后北京大学、社科院等专家学者纷踏而至,没落在杂草丛生的响堂石山窟再次引起世人瞩目,响堂山石窟现存16窟,其中北响堂9窟、南响堂7窟,摩崖造像450余龛,大小造像4300余尊。

常乐寺宋塔
常乐寺宋塔

石窟位于半山腰上,由常乐寺上山有两种方法,一是步行走登山步道,二是坐景交车,我们选择了后者。下车后还要走一段山路,左侧可见很多小窟,但是里面都已空空如也,造像不知去向,进入一个小门来到中心区域,平台上坐东朝西排列9个窟,以中心柱的塔庙窟和三壁三龛的佛殿窟为主,多具仿木结构窟廊,精华为南侧的刻经洞、中间的释伽洞和北侧的大佛洞,其中大佛洞开凿最早、规模最大、装饰最华丽,艺术价值也最高,是北齐石窟造像的巅峰之作,据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凿刻时间在东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之前,后因坍塌无法进入所以免于被盗,所以现在此窟基本保存较好。

北响堂示意图
北响堂位于半山
路边小窟
北响堂文艺表演

         大佛洞位于北段,故又称北洞,我们首先看到的是莲花藻井和忍冬缠枝纹、火珠纹装饰的券门,此洞进深13.3米、宽13米、高11.4米,采用脱胎于中国石窟寺的开山模式—凉州模式的中心方柱结构,中心柱3面各凿一大龛,每龛内均有一坐佛,其中正面的主佛为释迦牟尼像,通高5米,是响堂石窟中最大的造像,眼睛半阖眼尾上扬,嘴角微抿轻轻含笑,线条圆润优美,造型庄严典雅,其背光浮雕为火焰、忍冬纹,7条火龙穿插其间,雕刻精巧,十分罕见,响堂山有些洞窟仍保留着鲜艳的颜色,大佛洞主佛身后的蓝色佛光和其中的火焰宝珠依然色彩艳丽。主佛的两侧为站立的菩萨,佛教中把这样的佛像组合叫做“三世佛”,

大佛洞外
大佛洞中心塔柱
大佛洞
大佛洞

也就是过去佛、现在佛和未来佛。塔柱上部与窟壁有16个华丽列龛,但造像都是民国时补刻的,均翘着一腿,而真品早已被盗走,窟前壁左右凿洞采光,可见壁上的浮雕非常精美,这种装饰为响堂山独有的,由宝珠、相轮和莲花组成,考古界将其命名为宝相花。和中国其他石窟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响堂山首创佛教石窟艺术与帝王陵寝相结合,这在中国古代石窟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据说北响堂石窟的北洞、中洞、南洞分别对应着神武帝高欢、长子文襄帝高澄及次子文宣帝高洋,《资治通鉴》对此就有记载:“虚葬齐献武王于漳水之西,潜凿成安鼓山石窟佛顶之旁为穴,纳其柩而塞之”,而“漳水之西”的义平陵实际是高氏的衣冠冢。

列龛造像
列龛造像
宝相花
宝相花
宝相花

释伽洞位于中段,故又称中洞,窟深7.1米、宽7.8米,高6米,窟外立面为四柱三开间,前壁正中为窟门,此洞的看点是甬道的两尊菩萨、窟门和门柱,窟门的雕刻极具华丽,变形为装饰图案的龙体从门两侧盘旋上升,至门顶端龙首昂扬、二龙相望,甬道的壁面上雕刻缠枝忍冬纹与联珠纹,左右两侧还雕刻有近2米多高的胁侍菩萨像,头部均遭盗凿,但其余部分完整,腰腹纤细,腿部微屈,微微斜肩,姿态优美,身体曲线明显,已有盛唐时期菩萨三折腰样式的早期体态,此像被视为菩萨造像女性化的开端,直接影响了中国隋唐以后的造像风格,是整个佛造像发展史中的标志性作品。早期中国的佛教雕刻在人体结构的表现上不太成熟,

释伽洞外
华丽的释伽洞窟门
释伽洞窟门
释伽洞门柱
释伽洞门柱

其他立身菩萨造像基本都是笔直站立的形象,只有大佛洞门口的胁侍菩萨造像是这种妩媚的站姿,这尊菩萨的出现打破了北魏云冈、龙门等石窟中传统的造像风格,使菩萨具有女性化的特征和亲和力,故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将其称为“东方的维纳斯”。此窟平面方形、平顶,也为中心方柱形式,但已将云冈石窟每面3至5层龛改为一龛的简洁柱式,体现北齐中心柱窟由繁到简的发展,柱后壁上部与山体相连,下部形成低矮甬道,供礼佛时通行,窟内四壁凿佛龛,正中大龛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但与门口的胁侍菩萨像比略显刻板僵硬,凸显北齐造像中早期风格,两侧大龛内为手持法器的天王像,内前壁也各开一明窗用于采光。

东方维纳斯
刻板僵硬的菩萨像
刻板僵硬的菩萨像

位于南端的是刻经洞,开凿的时间在北齐天统年间(公元565年左右),分前廊后室两部分,门框和洞顶装饰华丽,色彩缤纷,但洞中的佛像均已无头,从外面望似乎平淡无奇,走近一看却别有玄机,石壁上竟密密麻麻全是字:此洞的看点是摩崖刻经,为北齐时期最重要的刻经地之一,外拱门左右两侧石壁上都刻满经文,其中最珍贵是晋昌郡宰相唐邕《维摩诘经》4部隶书碑文,笔锋犀利,刚劲挺拔,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向来为中外文物、史学研究者所重,是研究佛教和书法艺术不可多得的珍品,

刻经洞
刻经洞门饰
刻经洞顶莲花
摩崖刻经
摩崖刻经
摩崖刻经

根据洞北侧《唐邕写经碑》记载,刻经时间“起天统四年(公元568年)……尽武平三年(公元572年)”,历时长达4年。在石窟中镌刻佛经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独创,但最早始于北响堂山石窟,被刻经研究专家罗昭誉为“中国第一刻经”,唐邕亦成为中国刻经第一人,开创了中国在石壁上大规模镌刻佛经的历史,后流传各地形成中国的刻经文化体系,其艺术和历史价值上可与王羲之《兰亭序》齐名。北响堂山顶还有东天宫、西天宫、宋金时期的经幢以及碑刻等文物,但均破败不全,缺乏维护。

摩崖刻经
摩崖刻经
摩崖刻经
摩崖刻经
摩崖刻经

南响堂位于鼓山南麓,距“太行八陉”之一的滏口陉不远,据说为贵族将军开凿,规模和开凿水平和北响堂有明显差距,艺术成就高低一目了然,其沿革不见于文献记载,上世纪80年代维修加固时,在第2窟入口处发现一隋代石碑,上有“天统元年乙酉之岁,斩此石山……开此石窟”字样,天统是北齐后主高纬(公元557—577年)的年号,据此推断南响堂为北齐石窟,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但南响堂紧邻乡镇村庄,对很多人来说这些只是些废弃而阴暗的洞穴,上世纪90年代洞里曾用于养鸡,还做过部队油料仓库,因此南响堂的毁坏情况比北响堂更严重,佛头均不翼而飞,仅余华严洞的大半个,现存石窟7座,分上下两层,上层5座,下层2座,其中下层的华严洞最大,高4.9米,宽和深各6.3米,内刻《大方广佛华严经》,故称华严洞,

南响堂石窟大门
南响堂石窟
南响堂石窟
南响堂石窟
佛头大多被盗
华严洞的大半个佛头像

但最引人入胜的是上层左侧的千佛洞,在各洞窟中也最为精美,窟门两侧为力士像(见下图2),窟内有大小造像1028尊,故名千佛洞,左、右、后三壁上雕满小佛像,场面令人震撼、印象深刻,但主要佛像头部俱毁,而窟顶的飞天喧宾夺主,成为南响堂最拿得出手的宝贝,顶部中央为莲花装饰,

千佛洞口
力士像
千佛洞
千佛洞
千佛洞
千佛洞
千佛洞
千佛洞
千佛洞

其看点是莲花四周环顾的8尊伎乐飞天,画面基本保存良好,颜色也非常鲜艳,飞天两两相对,姿态各异,轻歌曼舞,动感十足,或手弹琵琶,或吹奏笙管,裙带飘动,楚楚动人,构成一幅宁静祥和的神仙极乐世界场景。

千佛洞
顶部伎乐飞天
顶部伎乐飞天
顶部伎乐飞天
顶部伎乐飞天

南响堂也有一座宋塔,高约30多米,为七层八角楼阁式砖塔,各层出单檐,檐下仿木斗拱,基座为五层莲瓣。此塔建造年代不详,据清嘉庆年间重修碑文记载,其始建于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比石窟开掘年代略晚,但其造型显然具有宋塔特点,主流说法一般称其为宋塔,但破损比北响堂宋塔严重,斗拱、塔沿风化严重,塔刹部分已失。响堂山石窟允许游客拍照,我们在北响堂游览3小时、南响堂1小时,下午3点半踏上归途,景区最大的问题是所有洞窟既未编号也无窟名,不见任何文字介绍,我是通过询问保洁工才得知刻经洞的具体位置。

南响堂宋塔
南响堂宋塔
南响堂宋塔

                                                                               邢台:开元古寺

          从邯郸坐高铁北上,16分钟就到邢台东站,来此地本是为游览邢台大峡谷,网上说具有狭长、陡峻、深幽、赤红、集群五大特点,峡谷群岩石大多为红色,但在酒店前台办理住宿登记时,方知邢台大峡谷未开放,上携程一查景区果然于上个月14日闭园了,只得临时上网另寻他处。从邢台的历史看,其不仅是华北历史上第一座城市,而且是中国最古老的10大城市之一,上古时期黄帝与蚩尤曾九战于邢台大陆泽,邢台成为华夏族融合的重要地域。邢字古通“井”,黄帝还曾在邢台一带耕作,教民开发利用井水,筑邑而居,史称“黄帝凿井,聚民为邑”,后世为了纪念黄帝的凿井筑邑之德,乃合井、邑二字为一字,即为“邢”,此为“邢”得名由来,而积土四方高丈曰台,这里最早的台为邢侯所筑,赵成侯二十年(公元前355年)在此建檀台、信宫,并立为信都,《史记 · 赵世家》

 邢台开元公园

对此有记载:“二十年,魏献荣椽,因以为檀台。”《太平寰宇记》记载:“赵成侯造檀台,有信宫,为赵别都,以朝诸侯,故曰信都“。赵武灵王二十年(公元前307年)在邢台信宫力排众议,发布“胡服骑射”的国策,采取胡人的短衣长裤服式,学习胡人的骑马射箭武艺,不但打败了过去经常侵扰赵国的中山国,而且还向北方开辟了上千里的疆域,成为当时的战国七雄之一,如今“胡服骑射”已成汉语成语,是改革开放的同义词。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始皇赢政第五次巡游,病逝于邢台沙丘宫,李斯和赵高秘不发丧,最终让次子胡亥继位。邢台历史积淀如此深厚,一定有不少文物古迹,经过反复对比研究,我最后选择位于市区的开元古寺。次日在开元北路下车,路西为长条状的开元公园,紧邻的大开元寺门面富丽堂皇,但进去逛了一圈发现建筑很新,毫无古韵,

开元新寺

出门时我问了一位僧人,才知真正的古寺位于其西侧,而且对公众开放。据寺内碑刻考证,西晋建兴元年(公元313年)此地已建有佛教寺院,距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前身是高僧佛图澄的弘化中心—襄国中寺,佛图澄是佛教中国化过程中一位里程碑式的高僧,后赵时期佛图澄以邢台为中心建立了893所寺院,其中此地为邢台规模最大、香火最盛的佛教寺院,初建时就名声大噪,有住僧数千,良田数顷,信徒更是不可胜数,每当住持法师抟授教义,前来听讲的“僧众数千”,“僧人唪经、撞钟之声远闻十里之外”,为有实证记载的第一个鼎盛期,这里还是汉语系佛化初地,从那时起才有汉人出家修道。历史上此寺曾经数易其名,隋文帝时名泛爱寺,唐玄宗更名为开元寺,武则天敕封为大云寺,隋、唐、宋、元时此寺均为皇家寺院,是中国北方佛教中心之一,

开元古寺

唐代先后两次在此立六祖大师碑,标志着开元寺为南宗顿悟法门北传之重镇。元代开元寺进入第二个鼎盛期,元世祖忽必烈曾两次驾临,赐名大开元寺,寺院规模亦达到空前,占地300余亩,为我国北方香火最为鼎盛之处。元末明初此寺毁于战火,明代中期开始重建,寺内现存8座殿堂即为明代建筑。八仙之一的汉钟离到过此寺,曾留下两首诗题写在寺内壁上,为这座千年古刹增添了神秘的色彩。民国时此寺为“邢台八景”之一,俗称东大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存大量古代碑刻、造像、经幢等珍贵文物。走进古寺山门,建筑依次为弥勒殿、毗卢殿

菩萨殿
毗卢殿

菩萨殿、释迦殿,其中毗卢是梵语佛光普照的意思,也是大日如来佛名的毗卢舍那简称,可能近几年进行过修缮,这些建筑看上去均较新,只有菩萨殿前的石柱古韵十足,这4根石柱高达4.5米,柱上皆为游龙石雕,龙体龙首突出石柱之外20至35公分,姿态矫健,巧夺天工,除我国孔庙石柱外几乎无与其匹,此龙柱在“文革”中被人以泥土覆面,故得以保存至今,但最重要的“镇寺之宝”深藏在后面的大院里,

菩萨殿龙柱
菩萨殿龙柱
菩萨殿龙柱

在最北端的围墙内侧,我们看到两座亭子,其中西侧亭子里为一口大铁钟,铸造于金大定甲辰年(公元1184年),高3.2米,下沿周长7.5米,重约9.1吨,钟壁铸有日、月、人、兽、牛、鱼等12种图案,与黄道十二宫相对应,另有八卦图案和数百文字,记载铸钟监制人、资助人及工匠姓名、籍贯、身份等,并有“皇帝万岁,重臣千秋”字样,因铸造技术高超绝伦,铁质火候纯精,虽历经800余年仍清晰如初,看上去不见氧化痕迹,棕红色的钟体四周仍然荤荤发亮,“文革”中曾遭捣砸却未钟破损,由此足见古代冶炼铸造技术水平之高超,此钟原在开元寺东侧钟楼内,用以作课报时,每当以巨木击撞时,钟声粗犷沉鸣,声震远近。

金代铁钟
金代铁钟

东侧的亭子里则是一座石制经幢,幢顶残缺,现存两层,高5米,下为八角形须弥座,其中第一层高1.9米,每面宽0.35米,南面刻“大佛顶随求尊胜陀罗尼之幢”,其余各面刻字多已剥蚀,仅最后一行仍可辨“大梁乾化”4字,说明此经幢建于五代的第一个朝代—后梁(公元907年—923年),距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此幢第一层之上复宝盖,浮雕文殊、普贤等像8幅,第二层幢身各面雕像有两层,下层为结跏坐佛、观音等,上层浮雕鸽状鸟。经幢是一种佛教小型石刻建筑,唐代中期佛教密宗传入中土,开始是将佛经书写在丝织的幢幡上,为保持经久不毁改为刻在石柱上,最常见的内容以《陀罗尼经》为多,故称经幢。

后梁石经幢
后梁石经幢
后梁石经幢

唐宋以来建幢之风盛行,一般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有二、三、四、六层之分,幢身刻陀罗尼经文,基座和幢顶则雕饰花卉、云纹以及佛、菩萨像,多呈四角、六角或八角形,其中以八角形为最多,五代、北宋经幢发展达到高峰,数量更多,形制更繁,元代以后经幢建造渐趋没落。看过两亭文物后,我仍未见中国现存唯一一座十六面经幢,现场临时上网一查,方知此幢位于毗卢殿西南侧,走过去一看果然发现其位于西围墙边,此幢高3.73米,直径0.94米,由基座、幢身和幢顶组成,幢身为独有的棱形十六面体,顶部覆以顶檐与宝盖结合而成的八角形宝盖,宝盖底下是全幢雕刻的精华所在,仰望可见浮雕缠枝花纹,飞仙狮兽腾舞其间,

十六面经幢
十六面经幢
八角形宝盖

但宝盖底的雕刻有些模糊不清,幢顶八角也有残缺,并用铁架简单支撑,看上去很不协调,幢身原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但文字现已剥蚀殆尽,《金石分域编》一书曾著录:“节度副使李夆书,年号缺,存‘戌二月戊辰朔十日丁丑建”,此幢的具体年代已不可考,但从幢的结构和雕刻题材、风格看,应为晚唐以前遗物,网上有人说为唐大历五年或建中三年(公元770或 782年)。我们走出开元古寺,发现山门外西侧还有一座十六面经幢的现代复制品,与古代那座为1:1等比例,幢身的经文没有恢复,但宝盖底的雕刻图案非常清晰,可以让喜爱十六面经幢的人一睹原貌的风采,算是对寺里古幢的补充吧。

十六面经幢复制品
八角形宝盖
八角形宝盖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燕赵九日 — 冀南篇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