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6

燕赵九日 — 冀西、北篇

编辑
天数:9 天 时间:4 月 人均:5000 元 和谁:夫妻

                                                                            易县:紫荆关

        我们从石家庄乘高铁继续北上,35分钟到达保定东站,坐806路公交进城至客运中心,再坐快车走高速102公里到达冀西的易县。河北省四面环抱北京,历来是首都的地理屏障,其东、北、西部均筑有长城,是长城途经距离最长、保存最完好、建筑风格最具代表性的省份,境内长城遗存达2000多公里,位于县城西北45公里的紫荆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座,其东临万仞山,西接犀牛山,南连黄土岭,北临拒马河,依山傍水,地势险要。此关始设于公元前的战国时期,为“天下九塞”之一,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是长城千百座雄关险隘中最古老的几座千年古关之一,秦以前为上谷关,东汉时称五阮关,宋代名金坡关,元、明时因山上多紫荆树易名紫荆关。

紫荆关主城北门
紫荆关主城北门匾额

紫荆关扼守“太行八陉”第七陉的蒲阴陉,与居庸关、倒马关并称长城内三关,是华北平原的重要门户之一,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在古代战争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北方草原的骑兵南下大同,经此可直逼河北内地,至今仍是华北通往山西、内蒙古的交通要冲。居庸关虽然是捍卫北京的北大门,抵御北方异族入侵的重要屏障,但历史证明紫荆关处于居庸关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明代名臣于谦曾说:“险有轻重,则守有缓急,居庸、紫荆并为畿辅咽喉,论者尝先居庸、而后紫荆,不知寇窥居庸其得入者十之三,寇窥紫荆其得入者十之七。”清代思想家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得更明白:“居庸则吾之背也,紫荆则吾之喉也,猝有急则扼吾之喉而附吾之背。”

“太行八陉”示意图

历史上在紫荆关曾发生过130多次战争,大都是直接为了争占北京,最为著名的例子是金贞祐元年(公元1213年),成吉思汗率兵攻打居庸关,因金兵凭险据守致其久攻不克,遂分兵紫荆关,在易县境内的五回岭大败金兵,再北上夹攻居庸关得手,紫荆关在捍卫京城上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由此可见一斑。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土木之变后,蒙古瓦剌部也曾取道紫荆关进逼北京,明嘉靖年间蒙古鞑靼部又率骑兵从大同南下,攻打紫荆关但为明军所败,清康熙皇帝曾两次驻跸紫荆关,在此题有“天子阅武”石碑。抗日战争时期,紫荆关一带也是我军抗击日寇的战场。1939年在阳和门外南面黄土岭上,八路军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所谓“名将之花”却凋谢在紫荆关下,成为在中国战场阵亡军衔最高的日军将领。

紫荆关长城
紫荆关长城
紫荆关长城
紫荆关长城

紫荆关汉朝时为土石夯筑,到明初已破旧不堪,洪武初年改用石条作基础,以砖砌面封顶,并用石灰碎石灌注,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加强对蒙古的防备,更是在依山傍水、两峰对峙的盆地内大兴土木,拆除旧关城,重筑新关城,此后历经正统、景泰、弘治、嘉靖、万历、崇祯年间,各代均进行大规模改筑和扩建,增设城堡、隘口,开凿盘山道等,最终形成大城套小城的一整套完备军事防御体系,城池高深,形势雄固,层层设防,戒备森严,为长城关隘建筑所罕见,关墙总长1.8公里,设城门9座、水门4座、战台19处,其中南北要道设3道门,第一道关门位于今坡下村的峡谷中,门额上嵌石匾一方,横书“紫荆关”3字,边墙自关门向西两翼伸展,直达两山峰顶。

紫荆关防御体系示意图

关门内是通向关城的十八盘,全程10公里,纵深2.5公里余,均系羊肠路,盘道顶端为南天门,南天门西侧,有从内城通向黄土岭的关门一座,面南额题“阳和门”。第二道门的门券上嵌着“畿辅第一雄关”的石匾,点明紫荆关在捍卫京城上的战略地位。进南天门是二重门,两侧有八字墙向左右伸展,再内是三重门,又称南门,最北部的主城分东西两部分,东城设文武衙门,西城为屯兵之所关城被设计成奇特的梅花形,由巨形条石砌成城墙,城东西南三侧外有墙,设关门4座,以南北两门为交通通道,而北城门、北城墙均以大块料石垒砌。此外在拒马河北岸还有4座小城,环抱于主城外,分别是小金城、小盘石城、奇峰口城、官座岭城和南岸的关城。

紫荆关已被公路分割
紫荆关已被公路分割

紫荆关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仅存一个关门和附近山上残余长城,属于半修缮半野生状态,其余5座小城大部分都不存在了。易县每天经过紫荆关的客车多达十几班,交通较为便利,我们坐上午8点这班,最后一段路就是上黄土岭,两边山岭挟住陉道,公路须走“之”字形上太行,50分钟后到达紫荆关镇的三岔路口,右拐向前不远就是紫荆关,但长城已被公路分割。紫荆关主城北门位于公路北侧,紧临拒马河,沿河南岸城墙长800多米,城门及大部分城墙保存较好,门额两层,上层为“河山带砺”4字,下层为“紫荆关”3字,皆明万历年书刻,但字迹已难以辨识,这里没有商业开发,也不收费,眼下又围起来进行维修,使我们无法入内近观,只能登上关城游览。

“文保”碑
正在施工的紫荆关北门
紫荆关主城北门
紫荆关主城城墙

我们从主关城上下来后跨过公路进村,很快看到另一座东西向的三重门,门上嵌有的“紫塞金城”4字较为清晰,上款题“万历十七年岁次乙丑孟秋吉量立”,下款为“钦差分守紫荆关参将韩光”。我们一直向南走到了二重门,在其西侧还有一座较小的水门,不是人行通道,主要作用是雨季过水,可以看出这里的长城以前曾进行过维修,但并未

紫荆关三重门
三重门匾额
三重门通道
二重门
水门

修旧如旧,有些地段长城改砖为石,不少墙内顶部修成坡道(见上图4左侧),似乎也非原状,这种陡坡古人如何行走?不过周围山景不错,此时正值阳春三月,岭上杏花如雪,漫山遍野。虽然号称为长城九大名关之一,历史地位极为重要,但这里除当地人登城健身外,几乎见不到一个外地游客,直我们准备离开时才来了3辆自驾车。

满山杏花如雪
满山杏花如雪
满山杏花如雪
满山杏花如雪
满山杏花如雪

回到易县城区时间尚早,我们便去城郊西南2公里的荆轲公园转转,实际上这里的古迹只有一座荆柯塔,周围有荆轲像和石碑。荆轲为战国时卫国人,为燕太子丹行刺秦王未遂身亡,留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千古绝唱,燕太子丹知其有去无回,便收其衣冠造衣冠冢。荆轲塔又名圣塔院塔,始建于辽乾统三年(公元1103年),此塔原为寺内建筑,屹立在昔日的荆轲衣冠冢上,不久寺与塔俱毁,后历代皆有重建修葺,均保留辽代风格,

荆轲公园
荆轲碑
荆轲像

现塔为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重建,塔高26米,须弥座八角13层,实心密檐砖石结构,看上去古韵十足,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塔的西南脚有一石碑,正面书有“古义士荆轲里”5个大字,但我们绕塔转了一圈,却未见任何文字介绍。实际上易县的景点不少,完全可以搞一个全域旅游,但相关的旅游配套似乎跟不上,作为城市窗口的汽车站低矮破旧,停车场内尘土飞扬,公厕里无水洗手,而附近的公交站既无站牌也无路线图。

荆柯塔
荆柯塔
荆柯塔

                                                                             易县:清西陵

        清朝有东、西两座皇家陵园,其中东陵位于河北遵化,西陵则位于易县西北部的永宁山下,距县城15公里,是清朝最后一处帝王陵墓群,也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虽然没有东陵著名,这里也拥有雍正泰陵、嘉庆昌陵等重要皇陵。清西陵始建于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完工于1915年,建设历经186年,共有皇家陵寝14座,其中皇帝陵4座,皇后陵3座,埋葬着4个皇帝、9个皇后,还有56个妃嫔及王公、公主、阿哥等共80人,每座陵寝严格遵循清代皇室建陵制度,帝陵、后陵、王爷陵均采用黄色琉璃瓦盖顶,妃嫔、公主、阿哥

园寝则为绿色琉璃瓦盖顶,末代皇帝溥仪1967年去世时葬在北京八宝山,1995年也迁葬到清西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清西陵占地面积83平方公里,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宫殿1000多间,石雕刻和石建筑100多座,为我国保存最好、建筑类型最全的古代帝王陵园,其综合服务区路口的这座石碑和里面的停车场也真够大了。雍正皇帝的泰陵为清西陵的首陵,其陵址本来是选在清东陵九凤朝阳山,但他认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因而将原址废掉,派人另选陵址,而易县太平峪为“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

清西陵大石碑

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大学士和九卿也认为“易州及遵化州地界与京师密迎,同居畿辅,并列神州,其地实未遥远”,于是雍正决定在此建陵,因“循理安舒曰泰,临政无慢曰泰”故称泰陵,此后乾隆定下“父东子西,父西子东”的规制,开清代皇帝间隔分葬于遵化、易县之先河,形成现在东、西两大陵区的格局。清西陵开放游览的有泰陵、崇陵、昌西陵、慕陵和永福寺,景区摆渡车免费每15分钟一趟,其中1号线为综合服务区—泰陵—崇陵—永福寺,2号线为泰陵—昌西陵—慕陵,均在泰陵服务区换乘。泰陵为清西陵的主陵,不仅位居陵园正中,是清西陵的核心,而且建设最早、规模最大,其余各陵均分布在其东西两侧,规制与清东陵基本相同。

清西陵导游图

雍正的泰陵建设历时长达8年,整个陵寝分前后两部分,前段是门、坊、碑、亭,后段主要是殿宇和地宫,以宽十余米、长达2.5公里的神道为中轴线,从南至北贯穿陵区全境,沿线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单体建筑74座,我们首先经过一座长87米、宽11米的五孔桥,迎面是左、中、右3座青白石牌坊,大小相等,结构相同,并呈品字型布局,均高11.5米、宽32.2米,被视为清西陵建筑中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石牌坊,巍峨高大,雕工精美。石牌坊后的大红门为单檐庑殿顶,有3个门洞,面阔34.5米,进深11.4米,高14.3米,并与前面的石牌坊构成一个宽敞的四合院格局,门前两侧有石麒麟和下马牌。大红门是清西陵的总门户,陵区21公里的风水墙自此门向左右伸展,将整个清西陵包围起来。

五孔桥
五孔桥
石牌坊
石牌坊局部
3座石牌坊呈品字型布局
3座石牌坊呈品字型布局
大红门
石麒麟

进大红门可见补建于乾隆年间的圣德神功碑楼,俗称大碑楼,高26米,重檐歇山顶,内置的石碑上记载了雍正一生功德,但此楼门缝很小,无法拍到内景,碑楼四周立有4座12米高的华表。继续向北是清西陵最长的七孔石拱桥,宽9米,长107米,两侧为24节气望柱,过桥就是神道石像生,为乾隆年间补建,共有5对,其中石象最大。现在人们常说“康乾盛世”,其实雍正作为康熙之子、乾隆之父,是我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之一,其在位期间勇于革新,整顿吏治,严明法纪,严惩贪污,进行国家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政治稳定,国库充盈,并首创确定秘密立储之制,为后来的乾隆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谓政绩显著,所以其陵寝用“泰”字命名是恰当的,但雍正生性多疑,大兴文字狱,镇压措施十分严厉等问题也为后世诟病。

大碑楼
华表
七孔石拱桥
24节气望柱
神道石像生

前面是泰陵服务区,也是景区摆渡车的中转站,经过三路三孔桥我们便进入宫殿区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神道碑亭,俗称小碑楼,但此亭门缝较宽,可见内置一座巨大的石碑,用满、汉、蒙3种文字刻着雍正的庙号、徽号和谥号,碑座为龙九子之一的赑屃。广场北端是隆恩门,进深两间,面阔五间,居中有君、神、臣三门,左右朝房相对,形成一个宽敞的四合院布局,右侧远处还有一座环以围墙的神厨库,是专为祭祀时制作、存放供品的地方,清代只有帝后陵设置神厨库,妃园寝不设。

泰陵导览图
三孔桥
左侧为小碑楼
小碑楼
赑屃碑座
神道碑
宫殿区广场
宫殿区广场
神厨库

隆恩门为宫殿区的门户,是陵寝群引导建筑的结束,也是主体建筑的开始,进入隆恩门便是隆恩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是每年五大祭祀的主要场所,殿前月台上设铜香炉等,但正中的铜器不知何用,左右两侧各有一座焚帛炉,通身用黄色琉璃装饰,精美华丽,小巧玲珑。

隆恩门
隆恩殿
隆恩殿一角
铜器
焚帛炉

殿后为陵寝门,中大两小,单檐歇山顶,将陵寝分为朝通和后寝两部分。进门后又有一座二柱门,木石结构,出头冲天式牌坊,其后的石祭台是皇家女眷祭祀的地方,上有香炉、花瓶、蜡台等5件供品,均为石制,故名“石五供”,其后的砖阶上便是明楼—整个陵寝中地势最高的建筑,重檐歇山顶,

陵寝门
二柱门
石祭台

楼下方形城墙绕墓一周为方城,楼上也有一座巨大石碑,上刻满、汉、蒙3种文字“世宗宪皇帝之陵”,方城后的宝城中间隆起巨大的圆形土丘为宝顶,占地达3600多平方米,在清西陵诸宝顶中面积最大。宝顶下就是雍正地宫,因宝城琉璃影壁旧有盗洞一个,此地宫一直被认为早就被盗,1980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地宫进行发掘,但沿着盗洞口下挖2米后发现下面是原封土,泰陵并未被盗,中国现代考古学奠基人夏鼐马上向国家文物局汇报,要求立即停止发掘,文物局下令将琉璃影壁下的盗洞砌死,泰陵地宫的发掘即告终止。

明楼
明楼回望
登上明楼方城
明楼俯看
方城石碑

        泰陵东面为雍正21个妃嫔的泰妃园寝,西侧则是嘉庆皇帝的昌陵,据说其豪华不亚于泰陵,虽然未对外开放,但从路边可以拍到昌陵的建筑外观,而不远处的昌西陵为嘉庆第二任皇后孝和睿的陵园,也是清西陵唯一对外开放的后陵,孝和睿是清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后,而且具有政治智慧,当年嘉庆驾崩事出突然,继承人选未及明示,孝和睿发出500里加急通知,要求在外地的前任皇后孝淑睿儿子旻宁即位,应该说其胸怀博大,

昌陵外景
昌陵外景
昌西陵导览图
三孔石拱桥
宫殿区广场
隆恩门
隆恩门
隆恩殿

没有借机让自己的亲生儿子上位,这一点很多人都做不到,此举为旻宁即道光皇帝所敬服,此后二人关系融洽,孝和睿在道光一朝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因此她的陵墓也建得很好,虽然隆恩殿不大,陵寝门仅有一间,但围绕圆台式宝顶却有一巨大的弧形回音壁,为中国古代陵寝建筑的孤例,宝顶神道的第7块条石为回音石,在此发声可以听到大数十倍的回音,虽然回音壁东西相距76米远,一方仍能听到对方的轻声细语。

陵寝门
回音壁环绕宝顶
回音壁
宝顶

其他几座帝陵虽然规制基本相同,实际上又各具特色,清西陵最西边为道光的慕陵,附葬3位皇后,是埋葬人数最多、建筑规模却最小的帝陵,过五孔石拱桥就是龙凤门,三门六柱四壁三楼,壁上各嵌琉璃盘龙一条,这种建筑形式与其他陵墓不同,再过单路三孔桥、隆恩门后就是隆恩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

五孔石拱桥
五孔石拱桥
龙凤门
龙凤门北侧
隆恩门
单路三孔桥
单路三孔桥

所有木架结构均不施彩绘,看上去似乎很普通、很简陋,规模也不算大,但此殿包括东、西配殿全部采用珍贵的金丝楠木,天花等处雕刻1318条云龙、游龙和蟠龙,姿势生动,各不相同,仅这一点就压倒其他帝陵,真是典型的外简内奢。隆恩殿后为三间四柱石牌坊,最末端是巨大的圆台式宝顶。

全楠木的隆恩殿
全楠木的隆恩殿
全楠木的隆恩殿
全楠木的隆恩殿
天花龙雕
东配殿也是全楠木
石牌坊
石祭台
宝顶

中国最后一座帝陵是光绪的崇陵,也是清西陵中唯一开放地宫的陵寝,位于清西陵的最东边,距综合服务区路口也最远,过五孔石拱桥后就是木石结构牌坊,五门六柱五楼式,宽27.5米,高10.5米,宫殿区广场比泰陵小多了,后面照例是神道碑亭、三路三孔桥、隆恩门、隆恩殿、陵寝门、明楼和宝顶,但其地宫1938年被盗,从此揭开其神秘面纱,所以现在对外开放,游人可以入内一睹其真面目。

崇陵导览图
五孔石拱桥
牌楼门
神道碑亭
神道碑亭
宫殿区广场
隆恩门
隆恩殿
隆恩殿基座转角龙头
隆恩殿丹陛石
隆恩殿内景
明楼
明楼俯看
明楼俯看

地宫为石结构建筑,墓道长63米,设四门九券,8扇巨大的石门雕有8大菩萨立像,宝床上为光绪帝、后二人的棺椁,一般帝后是分葬的,但光绪死时陵墓尚未建好,待完工时皇后也已去世,故能享受夫妻同葬的待遇,这在清西陵也是特例。光绪的孝定景皇后为慈禧亲侄女,这桩婚姻也是慈禧一手安排的,但慈禧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位皇后签发了大清皇帝退位诏书,结束了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统治。

地宫甬道
地宫石门
崇陵地宫

除了帝后陵寝建筑外,清西陵还有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古松林,从建陵开始朝廷就在这里栽植了数以万计的松树,现在陵区有古松1.5万株、青松幼柏20余万株,山翠水秀,环境清幽。2021年我们去涞源白石山游览,原计划返程时游紫荆关、清西陵,后因下雨取消,此憾今日得以弥补。

清西陵古松
清西陵古松
清西陵古松

                                                                        张家口:大境门

        张家口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地处太行山、燕山和阴山山脉交汇处,是华北平原与蒙古高原交界之地,也是连接蒙古高原地区与中原的唯一要塞,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座边境城市的经济、军事、文化地位。张家口距北京193公里,古时为拱卫京畿、屏蔽中原的重要门户,其北部历来是匈奴、突厥的世居地,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也在此交汇、踫撞、融合,历史上此地曾先后发生过50多场战役,留下200多处古战场、古要塞、古城堡和军府遗址,从实现中华民族第一次大统一的黄帝、炎帝阪泉之战,到成吉思汗大败金兵的野狐岭之战,再到明英宗被俘的土木之变,最后是平津战役的新保安之战,解放军全歼敌守军,堵死华北守敌西逃的退路,为平津战役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张家口北部为张北坝上草原,水草丰美,碧野万里,是全国草原旅游中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景区之一,景区内的安固里湖水域面积10万亩,为华北最大的高原内陆湖,著名的“草原天路”全长近324公里,是中国大陆10大最美丽的公路之一,沿线蜿蜒曲折,沟壑纵深,景观奇特,但我们来此只游长城大境门。

大境门外
大境门内

张家口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长城最多、时代跨度最大的地区,历代王朝都注重在这里修建长城,战国、秦、北魏、北齐、金、明等均有遗存,各代长城长达1476公里,烽火台1千多个,是全国保存长城最多的地级市,故有“长城博物馆”的美称。战国时张家口为赵国之地,其南部的蔚县现存2300多年前的赵长城,长约150里。秦统一中国后将燕、赵长城相连接,长约250里,当地群众俗称“二道边”。金代时为防蒙族侵扰,从其初年到承安二年修筑了长1500公里界壕,张家口段落属于金界壕的南线,当地群众俗称“三道边”,但现在这些长城大多散迹于荒野无法游览。明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在张家口所看到的长城多为明代修筑,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大将徐达在北魏长城的基础上修建城墙,在张家口始设关口,

大境门
大境门长城

与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并称为万里长城4大关口之一。明永乐至成化年间(公元1403-1487年)建起长城约501公里,其烽台多筑在视野开阔的山上,重要关口有马市口、永合口、新河口、独石口等,内侧还修建了许多边塞城堡以屯兵驻守,其中独石口堡是明代宣府镇长城最北端的关口,也是外长城由西北向东南转向的转折点。明成长城在张家口的桥西区境内长度为3.7公里,皆沿山势而建,地势十分险要。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为方便蒙汉的交通和贸易,在此扒了一道口子建起大境门,长城的关隘大都以“关”、“口”称谓,此地是唯一一个被称做“门”的关口,这里成为蒙汉两族人民交通和贸易边口,张家口也转变为边贸集市和重要的商业往来通道,是我国北方各民族互市的主要交易点。

大境门长城
大境门长城

北京至张家口坐高铁仅1个小时,但出站后至大境门也要1个小时,大境门虽然是张家口最知名的地标名片,但因高铁站位于城南,而大境门位于城北,二者之间相距11.3公里,无直达公交不太方便。大境门景区不大,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城下观看可免费,登上城楼则需购买门票,门外为广场,门内的明德口现已辟为商业街。大境门长城位于明德口外,东、西太平山巍然对峙,地势险要,大境门是一座条石基础的砖筑拱门,进深13米、高12米、宽9米,创下长城关门之最,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门”,门额上方匾额有“大好河山”4个颜体大字,为1927年时任察哈尔省都统高维岳所书,下方的“大境门”3个小字,为清顺治皇帝6岁时所题。

“大好河山”匾额
顺治皇帝6岁时所题的“大境门”

2007年文物部门发现大境门东边百米处还有小门,门上文字为“西境门”,也称小境门,时间比大境门早73年,但仅高2.6米、宽1.6米,不及后者十分之一,仅容一人通过,据说是当年北方进出张家口的唯一人员通道。大境门两侧长城均为砖砌,但从西侧山上看,烽火台为土筑,网上说此地有“内外一统”楷书4字摩崖石刻,下有满、汉、蒙、藏、梵等6种语言文字,为张家口副将张自成挥笔所书,但游客中心问讯处称此刻字位于西山石壁上,距山下还有一段距离,我们没有上去。

西境门

   .

大境门

                 (全文完)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燕赵九日 — 冀西、北篇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