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9日,昨晚我们通过携程网报名参加了宏村、西递的一日游。所以,今天一大早,我们就离开酒店,前往集合地点,乘坐旅游大巴前往今天的第一个旅游景点宏村。宏村古称“弘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距今约有900年的历史,据《汪氏族谱》记载,当时因“扩而成太乙象,故而美曰弘村”。到了清乾隆年间,为了避讳乾隆皇帝的“爱新觉罗·弘历”之名,于是更名为宏村,后来也有人解读为取宏广发达之意,不过这只是一种牵强附会的自我解嘲罢了。宏村位于安徽省黄山西南麓,距黟县县城11千米,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山明水秀,有“中国画里的乡村”的美誉。宏村其基址以及村落规划相传由海阳县(今休宁)的风水先生何可达制定。全镇完好保存明清民居140余幢,著名景点还有:南湖春晓,书院诵读,月沼风荷,牛肠水圳,双溪映碧,亭前古树,雷岗夕照等。树人堂、桃园居、敬修堂、承志堂、敬德堂等一大批独具匠心、精雕细作的明清古民居至今保存完美。
春天的徽州,静谧而有诗意。宏村更是如此,粉墙黛瓦,青山绿水,如诗如画,美不胜收。错落有致的马头墙,山头斜阳映衬的炊烟,沉睡在悠久历史中的祠堂,阳光悉数跌落的天井。其朦胧绿意,引人遐思。春意包围了皖南古老村落,热烈绽放的桃花和梨花散落其中,碧绿的新安江水悠悠流淌,形成了一幅春色画卷。宏村的美景与水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又不同于江南的水乡。宏村是一座经过严谨规划的古村落,村内外人工水系的规划设计相当精致巧妙,专家评价宏村是“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是世界上少有的古代有详细规划之村落”。被中外建筑专家称为“中国传统的一颗明珠”、“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史的活教材”。 宏村镇的建筑主要是住宅和私家园林,也有书院和祠堂等公共设施,建筑组群比较完整。各类建筑都注重雕饰,木雕、砖雕和石雕等细腻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村内街巷大都傍水而建,民居也都围绕着月沼布局。山因水青,水因山活,宏村枕雷岗面南湖,依山傍水而建。湖光山色与层楼叠院和谐共处,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交相辉映,四周山色与粉墙黛瓦倒映湖中,山、水、民居与人自然融为一体,也是宏村区别于其他民居建筑布局的最大特色,成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一大奇迹。
因为我们是参团来旅游的,所以,进了宏村之后,我们一路跟着导游游览,我们的游览路线应该是宏村最经典的路线了,进了宏村景区的大门,就是欣赏南湖,接着是从湖中小堤,跨过画桥,抵达南湖书院,在仔细听完导游的讲解后,来到了乐彼堂,我们一路逆水圳而上,参观完毕敬德堂,重点是月沼、汪氏宗祠、乐叙堂和承志堂,快速参观了敬修堂、树人堂、桃源居,最后到达村口古树,结束了在宏村的游览。
南湖位于宏村南首,宏村村落经永乐年间到万历年间,楼舍连栋,高低错落,人口繁衍,光靠月塘蓄水已不够用,又在万历年丁末年 (1607年) 将村南百亩良田,凿深数丈,周围四旁砌石立岸,仿西湖平湖秋月式样,建成南湖。湖成大弓形,湖堤分上下层,上层宽4米,石板铺地,下层沿湖栽柳植杨,古树参天,苍翠欲滴,躯干青藤盘绕,禽鸟鸣唱,还有垂柳,枝叶婀娜,象临镜梳妆的少女,把秀发洒向湖面水中。湖面绿荷摇曳,鸭群戏水,另有一番景致。整个湖面倒影浮光,水天一色,远峰近宅,跌落湖中,加之树荫水深和日光的相互作用,明暗协调,动静相宜,显得幽深、雅静、清新、明丽。一湖碧水,半湖绿荷,湖畔柳枝婀娜,湖中画桥,横跨南北,将湖水分隔东西,湖周进出鳞次栉比的古民居及远处的群山倒映水中,雅致、清新。古今许多诗人画家游南湖后作了不少诗篇、图画,清代诗人汪彤雯曾写道:“无边细雨湿春泥,隔雾时闻水鸟啼,杨柳含颦桃带笑,一边吟过画桥西。”随着诗篇的传颂,更增添了南湖风光情景交融的氛围。
南湖书院位于南湖北畔。明末,宏村人在南湖北畔修建了六所私塾,又称“依湖六院”。清嘉庆年间(1814年),宏村名绅汪以文、汪授甲出资在南湖北畔,花了四年的时间,将六院合并重建为一所规模极大的私塾,供孩子们上学启蒙。族人以首倡者汪以文之名,题曰“以文家塾”,又取以文会友之意,一语双关。“以文家塾” 的匾额是清朝翰林院侍讲、大书法家梁同书93岁时所书,因书院坐落在南湖边,也叫“南湖书院”。南湖书院是皖南保存最完整的宗族书院。
南湖书院是一座具有浓厚徽州建筑风格的古建筑,面积十余亩,外面与一湖碧水相邻,里面有玲珑的假山,场上有株百年圆柏松。书院由志道堂、文昌阁、启蒙阁、会文阁、望湖楼、祗园六部分组成。“志道堂”是先生讲学之场所;“文昌阁”奉设孔子文位,供学生瞻仰膜拜;“启蒙阁”乃启蒙读书之处;会文阁供文人阅鉴四书五经、吟诗作赋;“望湖楼”为教学闲暇观景休息之地;祗园则为内苑。书院前临一湖碧水,后依连栋楼舍,粉墙黛瓦、碧水蓝天、交相辉映。书院大厅巍峨壮观,门楼保存完好,西侧有“望湖阁”,卷棚式屋顶,楼窗面临南湖,上挂“湖光山色”横匾一幅,登高远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徽商十分注重在家乡对于教育的投资,他们把读书和做官、经商融为一体,"十户之村,不废育读","贾而好儒"是徽商的一大特色。因此,徽商把宏村风景最秀美的地方用来建造学校,坐北朝南,视野开阔,在建筑选材方面也是十分考究,用心程度不亚于建造家族中心祠堂,如梁柱精选白果、香樟树实木制成,因为有香气可驱除蚊虫,整所书院宽敞明亮,雄伟华丽。
徽州历史上人才辈出,清朝徽州一府六县科举之盛位居全国第二,仅一个休宁县历史上就先后出了13名状元。徽州各地流传有不少科第佳话,如"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父子宰相"等,以致徽州被称为"东南邹鲁"。他们教育孩子忠君爱民,请来清官良吏给一代代读书人现身说法,明清两朝,西递、宏村读书做官者高达296名,没有一个成为玷污祖宗的贪官污吏。值得一提的还有清光绪年间,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子,向光绪皇帝呈上"公车上书",反对丧权辱国中日"马关条约",在上书上签名的安徽举子只有八名,而西递、宏村就占了四名。
乐彼园占地面积3400多平方米。有乐彼堂、凝雪斋、片玉一枝廊、傍云楼、椿和堂、豫和堂等组成。院内有百年香樟和200年树龄的龙柏木各一株。清末,由于年久失修和战乱,乐彼园内的建筑几乎不存在,近年重新修建,园内建筑均按徽州清中、晚期的园林设计,其型制、结构、材料、工艺均保持传统,整体建筑结构为木质框架结构。
宏村的水圳绕过家家户户、长年清水不断,总长有1200多米,建于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3年),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被称为“牛肠”。宏村的祖先很会利用自然溪水来做文章,他们在宏村的上游浥溪河上拦河建石坝,用石块砌成的数米宽的人工水渠,利用地势落差,把一泓碧水引入村中。水圳九曲十弯,穿堂过屋,经月沼,最后注入南湖,出南湖,灌农田,浇果木,重新流入濉溪,滋润得满村清凉,使静谧的山村有了动感,创造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这人工水系,丰富了村落景观,和谐、多变、富有灵气,有多处功能。一是防火;二是调节局部气温,改善气温和湿度,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三是饮用;四是洗涤;五是灌溉。
水圳沿途建有无数个小渠踏石,人们浣衣洗涤、浇花灌园都极为方便,是古代村落的"自来水",当年村民饮用、浣洗都在"牛肠"里,汪氏祖先曾立下规矩,每天早上8点之前,"牛肠"里的水为饮用之水,过了8点之后,村民才能在这里洗涤。更为奇妙的是,这牛肠的水位,无论天晴下雨,总保持在一定的高度,即水位总是低于小桥以下一点,不多不少,十分奇特。宏村的水系建立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天人合一。
敬德堂,整幢建筑装饰简朴,屋柱为方形,是宏村明末清初民居的代表作,可以了解普通商人的生活情况和徽州明、清建筑的格局。它位于宏村牛肠水圳下游转弯处,建于清初顺治年间(1646年)。为三进院落,前有庭院,厅堂背向排列,前后厅均有天井,采光性能好,两侧为厢房,南侧为前院,北侧为厨房,厨房里还有一个小天井,东侧还有一座面西朝东的小偏厅和大花园,整幢建筑装饰简朴,屋柱为方形,是宏村明末清初民居的代表作,可以了解普通商人的生活情况和徽州明、清建筑的格局。“敬德堂”的“敬”与积累的“积”读音相近,正反映主人希望自己的后人能积德行善。
大门之上的门楼,砖雕精美,楼角处有鳌鱼,龙头鱼尾,主人希望自己的子孙能独占鳌头。鳌鱼的下方是梅兰竹菊四喜图,梅兰竹菊四君子代表着坚忍不拔的意志和高洁的品质,四只喜鹊则为喜庆吉祥。下面又是一幅喜鹊登梅,取喜上眉梢之意。再往下看,就可以看到东鹿、西马图,“鹿”是福寿禄“禄”的谐音,主人希望后人能够丰衣足食,生活充裕,“马”则反映能在事业上飞黄腾达之意。紧接着是吉祥水兽图,门楼的最下层左右两下角,雕刻着滚滚的波涛之中,两只鲫鱼在艰难的跃出水面,鲫鱼跳龙门,主人希望能在官场上有一席之地。屋内正厅东西两侧各有六扇莲花门,中间拦板上雕刻有蝙蝠,而且都是五只,称之为“五蝠奉寿、万福万行”之意。东西厢房是主人休息的卧房,厢房窗子上楼空雕刻铜钱图案,窗下栏板上雕刻的万字图案,意为多财多福。
月沼,又称月塘,就是所谓“牛胃”,老百姓称“牛小肚”。位于宏村中心部位,建于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1424年),当时宏村76世祖汪思齐发现村中有一处天然泉水,冬夏泉涌不息,汪思齐三次聘请海阳县(今休宁)的风水先生何可达及族内高辈能人,“遍阅山川,详审脉络”,制订出扩大宏村基址及进行村落全面规划的牛形水系蓝图;凿引西溪水,牛肠水圳九曲十弯,把水引入村中心天然井泉处,建池塘,以水供防火、饮用、洗涤等。其后裔汪升平等人投资万余金,继续挖掘修建半月形池塘,完成了前人未完成的“月沼”,月沼为半月形,取“花开则落,月圆则亏”之意,据介绍,汪氏先祖认为月为纯洁之物,所以月沼设计为月型;“长盈必亏、半亏有盈”,半月方为最佳。月沼的水常年碧绿,塘面水平如镜,塘沼四周青石铺展,粉墙青瓦整齐有序分列四旁,蓝天白云跌落水中。塘中鹅舞红掌,鸭戏清波,空中炊烟氤氲,微风柔波。
月沼水波不惊,水面如镜。四周的古徽民居映在水中,斑驳乏灰的粉壁,高高的马头墙,在月沼里微微荡漾,教人思想幽幽。月沼不是一般的水域,是聚居于此的汪姓家族600多年前所建造的宏村水系的关键所在。在月沼边,我一边走,一边思想。脑海里想着的是一个女人,一个名叫胡重娘的古徽州女人。这个1379年出生于距离宏村不远的另一名村西递的女子,天姿秀貌,自幼聪慧,而且有非凡的胆识和才干。以前人们讲到古徽州女人,都是勤劳、贤惠、持家、教子,忠贞、守节、善良、艰苦。因为古徽州男子多是十三四岁就外出经商、闯荡创业,妻子长年在家苦度岁月、伺长教幼。如果丈夫卒于外,妻子则守寡终生。古徽州大地上众多的贞节牌坊,似乎就是古徽州女人的形象写照。胡重不仅仅是这样的女人。与其他古徽州女人一样,她勤劳、贤惠、持家、教子,知书达理,不一样的是,她还懂得琴棋书画、懂得风水之道,并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管理才能。她代在外为官的丈夫主持村中族中事务,深得村人信赖,这在女子地位低下的古徽州已经非常难得,更加难得的是,她还主持修建了被后世著名建筑学家高度评价、至今仍造福村民的宏村水系。胡重这个奇女子,与宏村一起,美名扬天下。
月沼的北面正中的位置便是村中的祠堂,因为村子都是汪氏先民的后代,祠堂便称作“汪氏宗祠”。祠堂的正门像一座石牌坊,门上面三层飞檐,檐角处有鳌鱼,龙头鱼尾,下方明间字板上上书“世德发祥”四个隶体大字。进了门是一宽敞的正堂,正中位置挂着“乐叙堂”匾,下方是汪氏的三位祖先像,左边墙上还有一女子画像,其名为“胡重娘”,是她当年从西递村嫁到这里,设计了整个村庄的水系,这才有了宏村的香火不绝,代代相传。大堂横梁,立柱,斗拱,环廊等都是木质结构,卯榫契合,浑然天成。更有特点的是,大堂四面无窗,中央有一天井,光线便透过天井照进室内。天井呈“口”字型,四面檐角向堂内倾斜,一旦下雨,雨水会落入堂中,取名“四水归堂”,有聚财之意。
相传鲁成公次子名汪,“封颖川侯,生而有文在手,曰汪,故名”,被视为汪氏始祖。汪氏第31代的文和南渡之后,定居于“歙州遂安”,汪氏第36代的道献移居于“徽州府歙邑”,其后第41代的叔举又移居“绩溪邑登源”,汪氏第44世孙汪华值隋末因保障乡里有功,于唐初被封为越国公,管辖歙、宣、杭、睦、婺、饶六州,食邑三干户,汪华即为新安汪氏始祖。汪氏家族现存的族谱有二类。其一是统宗谱,这从传说中的始祖开始:依序对主要是由移居而形成的汪氏家族的各个支系作整体的记述。编纂于乾隆年间的《汪氏通宗世谱》就属此类。其二是分支族谱,以移居于某地的一个汪姓家族新支系列的形成为线索,并追溯其远祖。
“乐叙堂”,为汪氏宗祠。座落于村中“月沼”北侧最突出位置,建于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祠堂由门楼厅、前院、议事厅、享堂等组成。乐叙堂门楼厅保存完整,建筑风格仍保留明代特点,月梁上的莲花托、雕刻线条朴素大方。中门高大,显示出家族的显赫地位。进入前院,可见四柱三间五分贴墙门楼(又称五凤楼),气势恢宏,门楼正中写有“恩荣”二字,有家庭繁荣之意,四周都是精美砖雕,有双龙戏珠,独占鳌头,狮子戏球等吉祥图案。乐叙堂整个建筑平面呈“凸”字形,面阔24.40米,进深32.70米,脊高10.20米。正厅七开间,中有天井,前有围廊,门旁有抱鼓石。全饲布柱70根,属“满堂柱”建造。正厅四根前檐柱粗大厚实,呈棱形。明间金柱也为梭形。前檐柱及廊柱均有“柱斗科”,柱头科之间有"平身科",均为二跳斗拱。前檐斗拱比廊檐斗拱粗大,柱头科16朵,平身科18朵,转角铺作"小拱头"。曲梁与柱子衔接处均有丁头拱承托,拱眼如单幅云。斗拱、梁架、梭柱等镂刻精细。
进门宽大的就是议事厅,是宗族举行重大活动和议事之所。门口屏风写有《思齐公乐叙堂记略》,记录了宏村76世祖汪思齐邀好友县尹黄彪为汪氏宗祠取名的全过程。“乐叙堂”,有秩叙敦伦、承履和乐之意。屏风两侧木雕刻划出宏村一年中最热闹的节庆民俗活动,有斗鸟、击鼓卖货、天官迎福、打食桃、祭祖、凤舞等等。议事厅正前方供奉着汪氏家族的始祖(宋始迁雷岗弘村66世祖彦济公),远祖(一世祖周鲁颖川汪侯),显祖(44世祖,越国公汪华)。祠堂最为罕见的是正厅上首竟然挂着一位女性的画像,她就是宏村水系设计施工的总筹划——胡重娘。她是宏村76世祖,汪氏宗族族长汪辛的妻子,汪氏后人一代一代感受到胡重娘为他们带来的福址,于是将胡重的画像与“巾帼丈夫”的匾额一同悬挂在祠堂中。让宗族后人永远不忘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
敬修堂是宏村典型的清代民居,坐落在月沼北侧西首,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占地面积286平方米,建筑面积452平方米,屋基高出“月沼”近1米,整个房子坐北朝南,正厅前为庭院。与其它民居不同是院门外留有10平方米的空地,俗称厅坦,是夏日纳凉、冬天晒太阳及小憩聚会之处。院内西侧有二株百年牡丹。正厅为前后二单元、三间二楼结构,厅内两侧莲花门雕饰端庄别致,左右对称,雕刻的有“福在眼前”、“平安富贵”、“福寿双全”、“草龙托寿”等图案。整个厅堂基本保持原貌,从八仙桌、八仙椅、茶几以及楹联、字画等摆设中可看出主人的文化素质和经济实力。厅堂摆设有花梨木古桌,坚硬沉重,乌黑明亮,造型独特,保存完好,实属民间罕见。整个厅堂处处雕有寓意很深的吉祥图案,厅堂挂彩灯的灯钩木托上面镂空雕刻着“双龙戏珠”、“福禄寿喜”。天井的四周是用锡雕刻出来的图版,正中央还雕刻一块“寿”字图版,寓意高寿齐天。此外,天井的水枧原来都是用锡铸成的。左右两边保存着用锡雕刻成的两只花篮。
承志堂是宏村乃至徽州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完全就是由财富堆积起来的,位于宏村上水圳中段,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是清末宏村大盐商汪定贵的住宅,整幢建筑精雕细刻、朱柱金梁,有“民间故宫”之称。整栋建筑的工艺非常考究,甚至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为木结构,内部砖、石、木雕装饰富丽堂皇,总占地面积约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是一幢保存完整的大型民居建筑。在承志堂可以见到徽州有名的“商字门”。商字门的上部横梁雕刻得像一个倒挂的元宝,连同两侧立柱看恰好构成一个缺“口”的“商”字,而当人从门中经过,则填补了“口”字空缺,正好构成完整的“商字门”。
承志堂的建筑特色是整体结构非常协调,三雕精美,“尊卑位序”特征明显,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承志堂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有136根柱,60道门,60扇窗,寓意六六大顺。承志堂有9个天井,7座楼阁,前后两进,占地面积2100㎡,建筑面积3000多㎡,整幢大院不走雨路可四通八达,据说建房共用去黄金100两,白银60万两,光是堂屋里的描金对联就用去金粉5斤,全屋木雕由20个工匠雕刻了4年。承志堂以中门、前后正厅堂为中轴线,南北纵深一进庭院,二进厅堂,东西两侧对称布局。正厅西侧从前至后设有鱼塘偏厅、庭院厢房、小天井、水井、小偏厅、厨房附属建筑,正厅东侧有书房、东前天井、东偏厅、吞云轩、东后天井、排山阁等。整栋建筑饮水有井、养鱼有塘、薪火有厨房,娱乐有内房、储粮有粮仓,养花有花园,读书有书房,招待宾客有厅堂,雨天行路有长廊。
承志堂的前堂也称大堂、前厅,是“承志堂”的精华部分,无论是厅堂摆设、悬挂的楹联、字画都非常讲究,整个厅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显示出当时房主的豪华和气魄。承志堂木雕精美绝伦,以密集型劳动为代价的徽州木雕艺术精湛,展现了新安画派和徽州版画深厚的艺术根基,也展示了徽商在当时中国无与伦比的财力和物力。天井下檐四根支柱,雕有“渔樵耕读图”;前厅中门之上,有一长幅图案“百子闹元宵图”,雕刻着100个小孩全是男孩,雕刻千姿百态,惟妙惟肖,把徽州民间闹元宵的喜庆画面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东边上图为“董卓进京”、下图为“三英战吕布”;西边上图是“战长沙”、下图是“战宛城”,横梁上雕的是“甘露寺”、“长坂坡”、“定军山”等三国演义战争图,画面栩栩和生。额枋上的木雕图案——“唐肃宗宴百官图”。在长约2米,高0.33米的木雕图案上,四张八仙桌一字摆开,众官员围着正在弹琴、下棋、看书、作画。30多个官员坐、站、行、止姿态各异,各得其乐。图上东角有一佣人正在烧茶,茶壶冒着热气,火炉边一佣人正在扇火,西角有一理发匠,正在为一官员理发挖耳朵,整个画面线条清晰,构图巧妙,形态极逼真,5、6厘米厚的额枋上雕出7、8个层次,极富有立体感。
前堂左右是卧室,外有过厢,卧室厢房是双扇莲花门,门上雕有万事如意图案,图案有两对鱼,意思是吉庆有余。格扇门上有四个图案,两边共八块,雕的是铁拐李、吕洞宾、张果老等八仙人物,每个仙人旁有一道童,共16人;中间裙板雕有渔樵耕读图案;下端还雕有福、禄、寿、禧四星高照图。前厅楼上是闺房,房顶上有大窗,采光性能好,便于小姐绣花描红。楼上四周是绣楼,可以走路,还有花栏轩。花栏轩设有了望窗,小姐从这里可以窥望楼下大厅。后厅为长辈老者居住的地方,结构和前厅基本相同,木雕内容与前厅明显不同。后厅描写的是高龄高寿,多福多寿多禄,世代发达,寓意深刻。柱石上均雕有寿字,额枋雕的是“郭子仪上寿图”,正中雕的是郭子仪夫妇,两边是来贺寿的文武百官,跪着拜寿的是儿、媳下辈;下枋雕的是“九族共荣图”(或“九世同堂图”);两边支柱上南寿星老、北寿星老,上枋八个小支柱上雕的是仙鹤长寿等图案。天井四周有锡制“百天受禄”四个大字,即世世代代有人在朝里做官受禄,永远富贵的意思。
正屋左侧往东过中门,是一个天井,天井上首一厢房名叫“排山阁”,这是专门搓麻将的房间,名字取自搓起麻将的哗哗声,有“排山倒海”的气势。下首厢房名叫“吞云轩”,是专门供吞云吐雾吸鸦片的地方,天花板上彩绘的有云雾,还有精美花卉,据说这是罂粟花。承志堂西边的一小块三角形余地,建了座非楼非阁非亭的建筑,一般叫它“鱼塘厅”。据传当时建筑承志堂大院楼房时,靠水圳多了这块三角形空地,工匠就对这个空间精心设计:小天井下有一汪鱼池,圳水从外潺潺流进,又通过石栏缓缓流去,池畔上设“美人靠”,可凭栏观鱼,多余数十平方米,建成小客厅和小居室,墙上设石雕漏窗,雕的是喜鹊登梅图案,四只喜鹊有飞的、睡的、叫的、跳的,姿态各异,又称“四喜图”,是徽州石雕精品。鱼塘厅空间利用非常巧妙,整体设置使人有一种雅致清幽的感觉。
树人堂为清刺授奉政大夫诰赠朝仪大夫汪星聚于同治元年(1862年)所建。树人堂也称民艺收藏馆,是房主汪升九十五代孙汪森强的私人收藏馆,为弘扬徽州的历史文化,主人多年来从民间及博物馆收集了明清民间时期老作坊机械,石制器具、徽州版画、民俗用品、徽商书信用具、宏村族谱等,再现了当年徽州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树人堂全屋宅基呈六边形,取六合大顺之意。正厅偏厅背靠水圳,坐北朝南。天花彩绘,飞金走彩。厅堂东边利用有限空地,建一小水塘,活水长流。外门为八字门楼内置悬坊栏板。
树人堂的整幢建筑式样,中规中矩,高朗明快,尽显徽州宦官人家的气派。大门八字门楼朝东南,悬房结构的内门楼。里外呼应,厅堂高大,天花粉绘,兰花彩蝶,是古徽州传统民居中隐隐透出的时代新意。当然,门窗栏板的精美木雕,亦是出自当年雕匠高手。大厅门、窗主图案为宝鼎、宝瓶,两边窗户上方各有松鼠和葡萄,象征着勤劳致富、硕果累累。下方窗栏板上雕刻着典故:“尧帝让贤”和“周文王访贤”图。雕刻十分精细,而且层次比较多,人物形象生动逼真。两侧厢房莲花门中间栏板雕刻着大片的蝙蝠、寿桃、铜钱,意为“福禄寿”之意。腰板雕刻木雕精细繁多,有八仙手执之法器,如:铁拐李的拐杖、吕洞宾的宝剑、汉钟离的扇、张果老的鱼壶、韩湘子的萧、曹国舅的黄金笏 、蓝采和的花篮、何仙姑的荷花。暗指: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除此之外房主还在腰板上方刻有两枚象棋子“卒”、“仕”。此意暗指:房主心念百姓,事事要以百姓为重。此宅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正厅东侧利用全幢六角形宅基的一个角,引进水圳活水,掘一小池塘,小小庭院间,高墙斑驳,花坛里南天竹红果灼灼,青石栏杆,长条石花台,盆景错落其间,塘南小玻璃厅一间,名曰“鉴园”,过去是家塾,延师教子孙的地方,斑驳的高墙之下有一塘活水,气宇轩昂的厅堂之侧另藏一方秀气。粉彩画、玻璃厅,西洋之风悄悄的融入了徽州古宅,精木雕、秀花园,树人堂实属徽州古园另有一番古韵。
桃园居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因房东曾于院内植一稀有品种的桃树而得名。门楼上的砖雕刻得精细,而且层次比较多,清狮白象等动物形象生动,尤为独特的是门楼上部用水磨砖砌一弧形门额,类似室内厅堂上方前部的冬瓜梁,门额中间镶嵌一块大形弧形砖雕,这是一般古民居所少见的。室内木雕花样繁多,技法多变,内容丰富,寓意深刻,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大厅房门及窗户和书厅雕花门上。大厅门、窗主图案为宝鼎、宝瓶,窗户开口为挂络式,两边窗户上方各有两个守窗“童子”,窗栏板上的四只喜鹊、六只麒麟犹如活的一般,寓为“四喜六顺”,房门上部为“藤结花”,每扇门上的“花心板”上的人物均为历史典故,其中东房门里扇 “花心板”上为“四爱图”——王羲之戏鹅、陶渊明赏菊、李太白醉酒、欧阳修放鹤。另外两厢的葡萄挂络,双狮雀替均属珍品,挂络中的飞马寓“飞黄腾达”之意。桃园居四扇门的上半部从上而下为“蝙蝠奉寿”、“八骏马”和“人间仙境”(或称“世外桃源”)雕板,大片雕花为“松鼠葡萄”,四扇门的腰板上分别雕有“岳飞刺字”、“王祥求鲤”(又称“卧冰求鱼”)、“季子挂剑”和“孔融让梨”四个历史典故,这四个典故又因此表现“忠、孝、节、义”四种意义。
宏村村口,可以看到两棵有500年树龄的古树。这两棵大树,一棵叫枫杨树,当地叫红杨树;一棵叫银杏树,当地叫白果树。北侧的红杨树高19米,围6米,需4、5个人才能合抱,树冠形状像一把巨伞,把这村口数亩地笼罩在绿荫之中。南侧的白果树高20米,形如利剑,直刺天空,因为银杏是世界上稀有的树种,而这棵银杏又有500岁,所以大家把这棵银杏称为村口“瑰宝”。这两棵大树是这牛形村的“牛角”,宏村的“风水树”,也是一种吉祥的象征。按照这里过去的风俗,村中老百姓办喜事,新娘的花轿要绕着红杨树转个大圈,这预示着新人百年好合,红福齐天;高寿老翁辞世办丧事,要抬着寿棺绕着白果树转个大圈,寓示着子孙满堂,高福高寿。
有些地方,上帝造就了它们,它们却遗漏在世人的眼里。但是,总有一些人惦记着它们,在寻幽访古的情愫下,我们游走在深宅古巷中,把时光酿成酒,任由岁月的洗礼,光阴流淌。曾经听过“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从此,古徽州的黑瓦白墙,便在心底扎下了根。走进宏村,偌大的徽商家园沿水而息,半月形的青色拱桥,风吹不动的南湖水,水边黑瓦白墙,参差错落。宏村把自己从世俗中超脱了出来,觅了一处安静之所,闲适地躺下了。在去过的全国大小不一的古村落中,宏村是我见过原生态与商业化结合得非常好的。风景清澈,处处似画,民居安宁,生活恬淡。老祖宗的文化没有失传,在一波波游人到达时被不断诉说着。虽保留着原始的村落样貌,但又并不自封,夜晚热闹,年轻人依旧可以以他们喜爱的方式在这里生活。宏村的每一刻每一景都似一幅水墨画,光影不同,笔墨相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