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1

安徽歙县徽州古城游记

天数:1 天 时间:4 月 和谁:夫妻

2021年4月10日,下午,我们离开渔梁坝,乘坐旅游大巴到达徽州古城。昨天我在游览西递古村的时候买了一本书,昨晚我在酒店房间通过读书来了解徽州的人文,今天又出现在徽州古城来找寻书中的实景,读书和行路从来都是我最喜欢的事情,两者相辅相成,更能收获满满。我们在导游的引领下,在徽州古城景区内走马观花地快速游览了有着东方凯旋门之称的许国石坊,代表徽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群徽州府衙,徽剧馆,徽园陶行知纪念馆,南谯楼、阳和门以及斗山街等府城街巷,是展示和体现徽州文化的重要实物建筑,集中体现了明清时期的汉族文化特色。

 

安徽的徽州古城与四川的阆中古城、山西的平遥古城和云南的丽江古城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古城,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的中心位置,是千年徽州府治所在地,是徽州文化及国粹京剧的发源地,也是徽商的主要发源地,是文房四宝之徽墨、歙砚的主要产地,歙县位于黄山市东部,古城五峰拱秀,六水迴澜,山明水秀、风光旖丽,楚楚动人。徽州古城分内城、外廓,有东西南北4个门。此外还保留着瓮城、城门、古街、古巷等。景区内古民居群布局典雅,古桥、古塔、古街、古巷、古坝、古牌坊交织着古朴的风采,犹如一座气势恢宏的历史博物馆。

 

徽州,又名歙州,古称新安郡。徽州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府治今歙县,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明清时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余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徽州古城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的"徽学"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

 

许国牌坊,又名大学士坊,俗称“八脚牌楼”。位于古城内阳和门东侧,跨街而立。许国牌坊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作为辅臣的许国因为云南平逆“决策有功”,被赞为“协忠运筹,茂著劳绩”,受到了“加恩眷酬”,晋少保,封武英殿大学士,成了仅次于首辅的次辅,乃建坊。许国牌坊是许氏衣锦还乡时在家乡歙县立此坊。许国牌坊不是通常的四柱而是八柱,形成四面围合,中国仅此一例牌坊是封建社会为旌表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是最能诠释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载体。被誉为“东方的凯旋门”。许国牌坊四面八柱,平面是口字形,东、西二面作四柱三楼冲天柱式,南、北二面作二柱三楼冲天柱式,南北长11.54米,东西宽6.77米,全高为11.4米。面积78.13平方米。整个牌坊由前后两座三间四柱三楼和左右两侧单间双柱(前后两坊合用)三楼的石牌坊组合而成。石料全部采用质地坚硬的青色茶园石,用料特别粗壮厚实。八根柱子各为50公分见方、七米多高,梁枋、拦板、斗拱、雀替也都采用大块石料。这些大石料每块重达四、五吨。

 

许国牌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内外侧都有精美的图饰,梁枋两端浅镌如意头,缠枝、锦地开光。南面雕的是“巨龙腾飞”,象征皇帝南面而王,表示许国对朝廷的忠诚。内侧雕“英(鹰)姿(雉)焕(獾)发”,颂扬皇上年轻有为。东面雕“鱼跃龙门”表示许国是科班出身。内侧雕“三报(豹)喜(喜鹊)”,喻许国在万历年间的三次升迁。两面雕“威凤祥麟”,“凤”和“麟”乃文风鼎盛,德政昌隆的太平盛世才会有的,这幅图称颂了当时的社会。内侧雕“龙庭舞鹰”,“舞鹰”谐音“武英”,暗示许国身居武英殿大学士的地位。北面为“瑞鹤翔云”,寓意天下太平,又象征许国的品格高尚脱俗。内侧为“鹿鸣图”借《诗经.鹿鸣》都是象征许国的品格高尚脱俗,及当时的社会吉祥安乐,国泰民安,表示许国身为礼部尚书,常会嘉宾学子,鼓瑟吹笙,生活儒雅。中部菱形框内还有“麟戏彩球”、“凤穿牡丹”等深浮雕。直柱中段为散点团花式锦纹,上段为云纹,缀以姿态各异的翔鹤。柱基外侧的台基上,雕置蹲驻与奔赴等各种动作的大狮子12只,有的大狮还抱弄小狮,形态生动活泼。台基左右侧皆镌各式獬豸图案。

 

许国牌坊四面有“大学士”、“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先学后臣”、“上台元老”等擘窠大字出自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手笔。“先学后臣',就是读书做官,它告诉人们许国是科班出身,是凭借才智而成为国家重臣的。“上台元老”中“上台”(即上台、中台、下台之一),“三台”本来是星象的名称,而古人常用以象征“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元老”指许国历任三朝,是朝廷的重臣。许国石坊是难得一见的双重古牌坊,它历经明清约500年的风风雨雨岿然屹立,承载着的历史沧桑是如此厚重许国石坊是徽州石牌坊中最杰出的代表,综合体现了石坊建造技艺的最高水平。由于许国石坊采用的两种冲天柱式,石坊结构牢固,造型丰满,加上许国本人当时在政治上的煊赫地位,使之成为当地四柱三楼冲天柱式石坊的模式,垂明清数百年,在石坊发展史上作出了特殊贡献。作为全国少见的明代大型石牌坊和中国现存在的唯一的一座八角牌楼,已成为徽州古城的象征之一。

 

关于这座牌坊的建造,还有一段饶有兴味的传说,云南边乱平息一月之后,万历重赏群臣,许国被赞为“协忠运筹,芪著劳绩”受到加恩,特赐许国四个月假期回家造牌坊光宗耀祖。据说一般臣民只能建四脚牌坊,只有皇室家族才能建八角牌坊,否则就是犯上。而当时徽州达官显贵、乡绅臣贾众多,四脚牌坊林立。许国是徽州的骄傲,如果只造一座四脚牌坊,就无法体现他的官重威显。怎样才能造一座与众不同的牌坊呢?但要建造一座八脚牌坊又恐犯欺君之罪。许国灵机一动,想了一个“先斩后奏”的点子。许国建这座牌坊前后共拖了七、八个月才回朝复命,由于超假,许国上朝时跪在大殿上久默不语,皇上疑惑,责备说:“阁老,朕给你四个月假期回家造牌坊,为何延为八个月?依朕看,不要说是四脚,就是八脚牌坊也要造好了”。许国听了,顿时高呼万岁,奏道:“谢皇上恩准,臣建的正是八脚牌坊。”皇帝听了哭笑不得,皇帝金口玉言,不得反悔,就这样,许国所建的石坊也就“合法化”了。

 

牌坊主人许国(1527——1596),字维祯,是歙县人,嘉靖乙丑(1565年)进士,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重臣。万历十一年(1583),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成为内阁成员,后又加封太子太保,授文渊阁大学士。万历十二年九月,因平定云南边境叛乱决策有功,晋升为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封武英殿大学士。从《许文穆公集》上可以看出,此时,许国曾连上两疏,一再恳辞“殊常恩命”,皇帝不允,下旨“毋得固辞”。这样,许阁老也就上沐皇恩,回到老家,催动府县,兴师动众,鸠集工匠,建造牌坊。卒赠太保,谥文穆。

 

徽州府衙,建于元末明初。隋义宁年间(617-618年),越国公汪华即迁于此。宋绍熙年间(1191-1194),州衙毁于大火,随后重建。明初,卫国公邓愈改为行枢密院,洪武三年(1370年)复为府治。之后,正统、崇祯曾两次大修。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清道光末年大修。2009年,按照明弘治年间一轴、五门格局,采用“原工艺、原材料、原规制”的模式在原地址对徽州府衙进行了修复。徽州府衙总占地面积2.4公顷,建筑面积9800平方米。府衙三重院落和东西两路与仪门、公堂、二堂、知府廨、南谯楼及古城墙组群,整体建筑气势雄伟,规模庞大,体现了徽派建筑的精髓,成为徽州古城最具特色,最具代表性,最具震撼力的古建筑群。

 

徽州府衙坐北向南,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主堂,两侧辅助。从照壁至知府廨,各院落之间距离、比例,好比缩小的故宫,所以古建专家说“府衙是缩小的故宫,故宫是放大的府衙”。府衙三路数进,巷道纵横,布置整肃,分区明确,是比较典型的官式做法。整个府衙是一个廊院式布局,南北向,前临街衢。仪门内为左、中、右三路建筑,中路分二部,前部两进主庭院。

 

第一进庭院北为正厅,是举行典礼、发布政令和审理案件之处。厅前甬道中立戒石亭,亭中设戒石,刻警戒地方官的铭语和“公生明”三字。两庑设六房属吏的办事处,东列吏、户、礼三房,西列兵、刑、工三房。第二进为后堂和厢房,以东西连廊与正厅连接。后部两进庭院,是知府廨,即官邸。左、右两路各建3个庭院,中部为经历司、照磨所,前部置司吏宅,后部是属官住宅,即同知廨、通判廨、推官廨、经历廨、照磨廨、知事廨、检校廨等,分别列于知府廨东、西,并以巷道与中部相隔。仪门南是谯楼,是徽州府的大门,楼南建承宣坊,府前街上东为申明亭、西为旌善亭,分别为公布处罚、判决和表彰善行之所。谯楼与仪门之间两侧是理刑厅、督粮厅等建筑。

 

徽州府衙虽然是新修建的,却依稀可见当年之景。大堂威严,‘回避’‘肃静’标牌醒目,各种兵器插立双侧。大堂每天还有升堂办案的表演,人气颇高,非常值得一看。在大门上对联写着“少造一冤一枉乃为官正道,多索一分一厘是祸国殃民”,劝诫自己要为官清廉。墙正中是徽州一府六县地图。最后面是府衙的后花园了,假山亭台楼阁,一幅典型的江南园林图景。

 

我们从府衙出来,到斗山街匆匆忙忙逛了一下。据说斗山街之名得于所依之山,因七丘相连,状如北斗七星排列,称为斗山。斗山街是古城内保存最完好的一条古街,也是一处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斗山街街长300多米,曲径通幽,一色的青石板路面。两边是鹅卵石镶嵌的图案,这些都是当年留下的,没人动过。从这些细碎之处就可以想象,徽商对生活的安排和打理是多么精致。斗山街建于明清时期,街内的徽派建筑的主要以许、汪、杨、王四大家宅为主要代表,典型的徽州民宅汪氏家宅,官府人家杨家大院、古私塾许家厅、世代商家潘家大院、千年“蛤蟆”古井、罕见的木盾牌坊一“叶氏贞节坊”等等,犹如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娓娓讲述着古老而又凄美的故事,青石板铺成的路面狭长,悠远,宛如再现戴望舒笔下的“雨巷”。

 

斗山街象所有的古巷一样,歙县的斗山街巷道隐藏着太多的幽暗凄迷,临街都是侧面山墙,墙上马头高低错落,是标准的徽派建筑,然而古街巷终究难以避免岁月的侵蚀啊,有的豪门富宅已成陋室空堂,但长街幽巷,依然深藏着古井回廊。一代徽商远去了,留下了这段璀璨的古巷,让有机会前来的人,了解这段苦涩又辉煌的历史。我站在古巷的尽头,突然心生落寞。去的时候没赶上下雨,而这样的古巷是适合下雨天来感受的,在绵绵不断的细雨中,独自撑伞走过,然后驻足倾听,宛如有细碎的脚步声逐渐走近,又远去,一定会让人泛起无边的向往。好像徽商发黄的照片,在眼前飘来飘去。

 

徽园是歙县在原徽州府衙一带修建的仿古旅游区,是集牌坊、古民居、祠堂“徽州”三绝”,融砖雕、木雕、石雕“徽州三雕”精髓,素有"徽州文化大观园"之称。徽园位于古城闹区,南连中和街,北接徽州路,占地2公顷,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并仿照老街"前店后坊"、"底层店面,楼层住房"等式样来构筑店铺街面。主体建筑有:仁和楼、得月楼、茶楼、惠风石坊、徽园第一楼、得意楼、春风楼、 过街楼、古戏楼、莲池玉带桥、万金灵龟、九龙九凤壁,以及镶嵌其间的古色古香 商品住宅楼房百余间。传徽州文化之神韵,创徽派建筑之新秀,再现了徽州城明清时期的风貌。徽园气势宏大,古朴典雅,曲径通幽,粉墙黛瓦,错落有致,雕刻精美,脉传徽州文化之神韵,新创徽派建筑、雕刻之精华。"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走进徽园,就如走进了婉约的江南,走进了古朴典雅的徽州古城。

 

徽商大宅院,又名“西园”,是将散落在歙县范围内濒临坍塌的26座明末、清代及民国时期具有徽派特色的建筑进行拆迁和修缮,按照“复原”的原则,整体搬进了西园。大宅院内的古徽州“三雕”(石雕、木雕、砖雕)多达14000多处。整座古建筑群集牌坊、戏台、亭阁、花园、水榭等于一体,为组合式的宅第群体,有宅第26座、房屋数百间、天井36个、柱子1580根。徽商大宅院内建多座反映徽文化的博物馆,如徽派建筑历史博物馆、徽州雕刻精品馆、徽州民俗馆、徽州历代名人馆等。

 

那里徽商住宅成群连片,是一派明清的幽静。漫步其间,仿佛穿越历史的古道,同徽商进行心灵对话。在这些幽深的巷道两边,就是徽商留下的老房子。老房子以天井为中心,内向封闭组合。那么多高大的马头墙摩肩接踵,挤得很近,却互相错落,互不压制。当地人说,这样的老房子是为了防盗,还有暗室生财的迷信。细细想想,可能跟徽商经常出外有关,高墙深庭,少了一份担忧。 徽商常年外出,同家人聚少离多。可以想象,每一次徽商外出,身后的妇孺都会是泪眼滂沱。徽商用辛苦赚来的银子构筑高高的马头墙,给留守的妇孺一点踏实的安慰。其实也是给自己一个“重利轻别离”的理由。

 

南谯楼,始建于隋末,为歙州(今徽州)人汪华吴王府外子城的正门门楼。南谯楼是古代夜间向人们报时的地方,打更的鼓声就是从谯楼传向四面八方的。南谯楼三重三开间,高约20米,宽约15米,进深约10米。砖木结构,悬山顶,重檐高脊,紫墙青瓦。下为门厥,门阙宽4.5米,左右各有木柱13根。每根柱围1米余,每柱均呈10度左右斜倚墙壁,用以支撑大梁。1997年,国家文物局拨款重建,并基本保持了木构清代风格,门阙为宋代风格。南谯楼位于徽州古城十字街,原建于隋朝,现在是1997年新建的。 南谯楼是古代夜间向人们报时的地方,打更的鼓声就是从南谯楼传向四面八方的。 南谯楼下为门厥,门阙宽4.5米,左右各有木柱13根。每根柱围1米,每柱均呈10度左右斜倚墙壁,用以支撑大梁。

 

徽州街巷内有斗山街、大北街、打箍井街、中山巷等古街巷。街首处“旌表江莱甫妻叶氏贞节之门”木牌坊,为明太祖朱元璋感恩赐建。大北街为府城商业区。该街朱家巷口有“豸绣重光”坊,蕴含明末朝廷斗争故实。打箍井街以打箍井得名,井圈凿箍。井边方士载宅为明大学士许国府邸部分遗构,已辟为许国生平展览馆。中山巷为阶梯型古巷,基本保持清末风貌,巷内有两柱世科石坊和皖南事变后叶挺将军囚禁处。

 

徽剧,原名“徽调”、“二黄调”,为中国安徽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一种重要的汉族地方戏曲,也是中国戏曲的一个重要剧种,不仅京剧是在它的基础上演变形成,中国南方的许多地方戏曲剧种,也都与它有着历史渊源关系,其影响几乎遍及全国。徽剧传统剧目有1404个,保存档案有753个。其内容从列国纷争、宫迁大事、神仙鬼怪到民间生活故事。徽剧的音乐、唱腔优美、完整。主要分青阳腔、四平腔、徽昆、吹腔、拨子、二黄、西皮、花腔小调共九类。而以吹腔、拨子、皮簧为主要声腔。吹腔轻柔委婉,拨子高亢激昂,皮簧则比较通俗流畅,徽剧的表演艺术丰富多彩,技艺精湛。文戏以载歌载舞、委婉细腻其特点,武戏以粗犷、炽热、功夫精深、善于高台跌扑而震惊观众。生活小戏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风趣、诙谐和语言吸引着观众。舞台画面多采多姿,具有雕塑造型美。

 

明嘉靖年间,昆曲也在徽州一带流传。昆腔剧本文词艰深,温文尔雅,以丝竹等乐器托腔伴唱,悠扬动听,颇受文人欣赏。当徽州腔在徽州本地流行之时,一些流寓在外的徽商却喜欢附庸风雅,以听昆腔为时尚,甚至专门蓄养家班唱昆调。这些演唱昆腔的徽商家班,随着主人回到徽州演出,也把昆腔带到徽州。徽州腔同昆腔的交流,使徽调又有了新的创造,一变为四平调。四平调又名二黄平板,也是后来四大徽班进京时所唱的主要唱腔。

 

清康熙、乾隆时期,徽州腔凭借徽商的推动和提倡,进入全面繁荣时期,仅扬州一地就有江春的德音班、春台班,徐尚志的老徐班,黄德、汪启源、程谦德的家班。这一时期,徽州腔更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先后吸纳秦腔、吹腔、高拔子、梆子腔、罗罗腔等声腔艺术和剧本优点,形成以徽调为主,融合众长,唱、念、做、打并重的剧种——徽剧。徽剧进京不久,汉剧也进京,徽剧又从汉剧中吸收了西皮,进一步丰富,发展了自己的声腔。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徽班名艺人高朗亭率三庆班入京演出,轰动京师。之后,在乾隆、嘉庆年间进京的还有四庆徽、五庆徽、四喜、春台、和春、三和等徽班。其中,以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最为有名,人称“四大徽班”。

 

陶行知纪念馆位于城内中和街,东眺问政山,南瞰长庆塔,西邻许国石坊,北附崇一学堂,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徽派建筑粉墙黛瓦、高脊飞檐式。为陶行知幼年就读之所,内陈有陶行知遗物和遗联“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纪念馆设东西两侧大门,东西两大门的馆名分别由胡耀邦、胡厥文题写。纪念馆大门用青灰色水磨砖砌。门厅正中设2.6米高的陶行知全身汉白玉坐像,展现了这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高大形象,他气质超凡,和光满面;他博爱存心,立德建业;他倾情教育,手不释卷;他为国为民,勇往直前。汉白玉的质地,象征着他洁白无瑕的高尚人格。形如磐石的像座,标志着他不惧不屈的坚强性格。青松翠柏,隐示着其言、其德、其业万古长青。二楼为展厅,陈列陶行知生平介绍和有关文献、实物,厅后为崇一学堂旧址。 一进大门,宏伟典雅,风格独特的瞻仰厅展现在眼前。迎面大屏风上是陶行知亲笔题写的“爱满天下”四个大字。屏风背面是江泽民同志的题词:“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教育改革”。厅堂上枋是宋庆龄亲笔题写的“万世师表”匾额,正面为毛泽东题写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金色大字,潇洒飘逸,刚劲有力,是一代领袖毛泽东同志对陶行知先生的誉称。

全馆共分五个展厅,第一个展厅在楼下,二、三展厅在楼上。三个展厅分7个时期展示陶行知光辉的一生:出生于农村清寒家庭;留美归来后站在五四运动前列;任《新教育》杂志主编和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推进平民教育;最早注意乡村教育;创立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小先生制”和以教育改善人民生活为核心的教育理论,成为新教育运动的旗手;积极支持新安小学组成“新安旅行团”走遍全国进行抗日教育的宣传;积极投人反内战反饥饿争民主的运动。还有一个特殊展厅,那就是第四展厅,是陶行知在崇一学堂读书时的宿舍。当年陶行知就是在那间宿舍的墙壁上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的豪言壮语,这个展厅保持着当年的风貌。第五展厅为书画厅,陈设了陶行知的大量书籍、文稿和书画作品等。陶行知于1891年出生在歙县黄潭源村,是当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卓越的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郭沫若曾赞道:“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陶行知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早年留学美国,师从杜威。回国后大力推行平民教育,特别是乡村教育,先后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等学校。他认为当时流行的教育方法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因而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的茅屋礼堂,取名叫“犁宫”,两边对联是“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梁菽麦黍稷下功夫”,另一副是“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他身体力行,自己着布衣,穿草鞋,同大家一起劳动、教学,这在当时,对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著名学者来说,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他的著作大多是教育方面的,主要有《陶行知全集》。陶行知一生的思想一直随着时代的演变而不断进步。他原名陶文浚,后来由于赞成“行知合一”的学说,改名陶知行;在实践中,他又觉得行应在知之先,又改名陶行知。“一二·九”运动后,在党的帮助和影响下,他积极参加抗日民主活动,认识到教育应该为民族、民主革命服务,先后创办了育才学校和和社会大学,培养出不少革命人才,李鹏、张劲夫等都是他的学生。周恩来同志曾给予他很高的评价,说他是“一个毫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陶行知一生艰苦朴素,为民众鞠躬尽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他自勉的两句话,更他一生的光辉写照。他在55岁时,终因操劳过度,不幸去世。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是汤显祖给了徽州人间桃源般的描述,让人对这个地方魂牵梦萦。今天我们走进了徽州,一睹了这个让汤显祖魂牵梦绕的地方。徽州古城是一个对人文历史感兴趣的人的好去处,古城墙,徽园,许国石坊,斗山街,陶之行纪念馆等处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古城人文魅力的独特之美。错综复杂的小巷,精致细腻的石雕,翻修又不失历史气息的古城,都是徽州古城特色的代表,值得去欣赏和了解。徽州古城,也被称为“一座‘活着’的古徽州千年府城”,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了四大古城之一的徽州古城的重要。徽州古城的名气远远低于四大古城当中的其他三座,徽州古城,就像一块被青苔包裹着的璞玉,他藏在青山绿水当中,不显山不露水,把富贵繁华埋在自己的心中,向外界展现出他的沧桑,古朴以及庄严。徽州古城给人的感觉虽说是一种迟暮老人的气息,但却不会因此而让人多出几分距离感,接口小贩的叫卖声,邻里街坊的互相寒暄,古井边洗衣服的姑娘,都迎面带给人一种浓浓的生活气息,古城当中生活的人,每天都是伴随着这样的烟火气息开启新的一天的,所以徽州古城,也没有他表面上的那么高不可攀。徽州古城是一个有历史,有故事的古镇,很美,即使是随便走走也很舒服,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只是这一次是跟团旅游,时间太过匆忙,没有仔细看看,实在是美中不足,下次再找个时间,自己过来慢慢看,细细品。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安徽歙县徽州古城游记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