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7

永州---柳宗元文化旅游区

编辑

    永州市是湖南省辖地级市,简称“永”,别称“零陵”或“潇湘”。位于湖南南部,潇、湘二水汇合处,地势三面环山、地貌复杂多样。

    柳宗元文化旅游区含柳子庙、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遗址、柳宗元纪念馆、零陵古城。

柳子庙
柳子庙

   柳子庙,位于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柳子街86号,地处潇水西岸、愚溪之滨,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柳子庙,始建于北宋仁宗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是纪念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柳宗元而修建的古代建筑群。

    柳子庙系砖木结构,庙宇前后三栋进深,前殿为戏台,重檐歇山顶、飞檐翘角、气势非帆、戗脊翘角上饰有彩凤、麒麟、鳌鱼等装饰,正脊泥塑云龙正吻塑鳌鱼,脊中塑瓷葫芦。

柳子庙

    柳子庙规模宏大,气势恢宏,风格独特,文物遗存丰富。有“国宝”之誉的“三绝碑”、“严嵩碑”等珍贵碑刻,另有大量雕刻、彩绘、牌匾均出自于全国名家之手,是价值极高的艺术珍品。

   柳宗元居永州十年,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江雪》、《捕蛇者说》等近五百篇诗文,他笔下的《永州八记》遗址更是驰名天下,令人神往。

柳子庙
戏台

    戏台,建于清同治年间,至今有100多年的历史。整座戏台全为木制结构,系三层重檐歇山顶式建筑,上塑龙、凤、鳌鱼等吉祥物。檐眉下挂有“山水绿”匾额,为清末大书法家何绍基所书,“山水绿”三个字则出自柳宗元的诗歌《渔翁》中的“欸乃一声山水绿”。

山水绿

《渔翁》唐代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戏台
戏台
戏台
戏台
戏台
柳子庙
柳子庙
柳宗元塑像

    塑像为汉白玉雕刻,系中央工艺美院教授、著名石雕艺术家李葆年先生于1992年精心设计而成。

柳子庙
苏轼荔子碑

    苏轼荔子碑,为唐韩愈作,宋苏轼(东坡)书,加上柳宗元之“德政”,世称“三绝碑”。此碑首句为荔子丹兮焦黄,故又名荔子碑。碑作长方形,共四块。每块宽0.78米,高1.15米,厚0.21米,宋时刻于柳州罗池,明时刻于零陵柳子庙中,后被焚毁,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永州知府魏绍芳重刻,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三绝碑
三绝碑
三绝碑
三绝碑
怀素书艺碑
怀素书艺碑

    此二碑刻均为高僧怀素晚年作品,分别是“圣母贴”和“秋兴八首”。碑作长方形,纵153厘米,横68厘米,真迹在陕西西安碑林。“草圣”怀素乃湖南永州零陵人,以狂草著称,与张旭齐名,有“癫张狂素”之称。

寻愚溪谒柳子庙碑

    寻愚溪谒柳子庙碑,该碑系明嘉靖宰相严嵩于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出使桂林,回朝时特地转道永州所作,该碑为其真迹。严嵩真迹现存世仅三块,北京和其家乡江西分宜各存一块,但风化严重。目前柳子庙内是至今保存最完整的,具有较高的历史、收藏价值。

何须大树碑拓

   何须大树,作 者: 文样,字桂丞;刻石時間:民国五年(1916);拓製年代:近代;刻立地點:朝阳岩上洞内壁;尺寸:70cmx280cm。

    藏品说明:丙辰伏日,天久不雨。流金烁石,忧心如焚,避暑朝阳岩,凉风飒然不成,其踞长松下矣,题此志慨,彝陵望云亭。榜书在朝阳岩上洞内壁。有题记及署款,七行,行书。望云亭,本名文样,字桂示。湖北宜昌人。少以驾船为业,后人行伍。随左宗棠人新疆,因功升守备,中日甲午之役赴朝鲜作战,以功补游击,授镇远军副将。民国初,任内蒙古伊克昭盟宣抚使。自民国四年至六年(1915-1917),任零陵镇守使,护国运动中,率先独立,自任湘南护国军总司令。

    榜书作于丙辰伏日,为民国五年(1916)夏历六月间。公元1916年7月至8月,其时望云亭宣布独立不久,桂军进入湖南,汤芗铭宣布湖南独立,袁世凯因病身亡,局势大定。“何须大树”题写于朝阳岩上洞石窟内,寓能遮蔽酷暑,有取代树荫之意。此语典故,取自“大树将军”。据《后汉书》,东汉冯异,为偏将军,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冯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日“大树将军”。望云亭榜书亦以古之大树将军自拟,可谓一语双关。

元结撰、瞿令问书《阳华岩铭有序》碑拓

    元结撰、瞿令问书《阳华岩铭有序》,作者:元结撰,瞿令问书;刻石时间:唐永泰二年(766);拓制年代:近拓;

刻立地点:江华·阳华岩;尺寸:289.5cmx81cm。

    藏品说明: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叟、聱叟、漫郎,河南鲁山人,后魏常山王遵十五代孙。唐代宗广德元年(763)任道州刺史,大历元年(766)再任。元结在永州前后跨越十年,计所游历,有三溪、三岩、二崖、一谷。所著文章及石刻,计有十九铭一颂。

    瞿令问,今山东博陵人,江华县令,工于篆书、八分书。《阳华岩铭》是阳华岩石刻的开山之作,元结在永州、道州诸刻,其保存为最佳。石刻模仿曹魏正始《石经》体例,每一字都以先大篆、次小篆、再隶书的方式书刻,铭文共24句,二句一韵,四句换韵,文风洗练,是元结复古观念的具体体现。

卫樵“嵌岩洞谷到曾多”二首诗刻碑拓

    卫樵“嵌岩洞谷到曾多”二首诗刻  作 者:卫樵;刻石时间:宋绍定六年(1233);拓制年代: 近拓;刻立地点:零陵·澹岩;尺寸:114.5cmx81cm

    藏品说明:卫樵,字山甫,吴人,一作昆山人,卫泾之子。宋乾道年间任溧阳县丞,见嘉庆《溧阳县志》、乾隆《镇江府志》。绍定五年(1232)任永州知州。嘉熙三年(1239)任常州知州。卫樵另有万石山题名、浯溪诗刻。

忘机处碑拓

    忘机处:作者:唐九龄,号仙农;刻石时间:清同治元年(1862);拓制年代:近拓;刻立地点:零陵·拙岩;尺寸:76cmx145cm;释文:同治庚午。

    温飞卿《利州南渡》诗,有“五湖烟水独忘机”句,仙农意不在钓,暇以钓为寄,自题其处曰“忘机”,近乎道矣!周崇傅跋。

    “忘机处”三字,大字榜书,篆体。首尾款为行书。唐九龄书写,跋为楷书,周崇傅书写。

元结撰、颜真卿书《大唐中兴颂有序》碑拓

    元结撰、颜真卿书《大唐中兴颂有序》:作 者:元结撰,颜真卿书;刻石时间:唐大历六年(771);拓制年代:近拓;刻立地点:祁阳·浯溪碑林;尺寸:310cmx320cm

    藏品说明:《大唐中兴颂》,世称“摩崖碑”,唐上元二年(761),元结任荆南节度判官时撰,赞颂肃宗中兴、即位灵武、收复两京、上皇还京等事。十年后,大历六年(771),由颜真卿书写,在浯溪上石。左行直书,21行,满行20字,共332字,字径四寸五分,是颜书大字中最著名者。

    元结(719-772),天宝十三载(754)进士及第。乾元二年(759),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代宗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约大历七年(约772)入朝,后卒于长安。

    颜真卿(709-784),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开元二十二年(734),颜真卿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率义军对抗叛军。后至凤翔,被授为宪部尚书。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兴元元年(784),被叛将李希烈缢杀,追赠司徒,谥号“文忠”。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

米芾《过浯溪》诗刻碑拓

   米芾《过浯溪》诗刻:作者:米芾;刻石时间:宋熙宁八年(1075);拓制年代:近拓;刻立地点:祁阳·浯溪碑林;尺寸:25cmx45cm

    藏品说明:“胡羯”指安禄山;“干”谓干犯;“纪”谓纲维、政统。长沙掾即长沙县主簿。

    米芾(1051-1107),字符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芈,后更名米芾。吴人,又称襄县人。因其母侍宣仁后,补含光尉,历知雍邱县、涟水军、太常博士、知无为军,召为书画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出知淮扬军,卒。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他生性诙谐古怪,好石成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其好友张大亨写诗评价曰:“衣冠唐制度,人物晋风流。”

刘用行“禄儿岂解倾唐祚”诗刻碑拓

    刘用行“禄儿岂解倾唐祚”诗刻:作者:刘用行;刻石时间:宋嘉定八年(1215);拓制年代:近拓;刻立地点:祁阳·浯溪碑林;尺寸:130cmx100cm

    藏品说明:无题。每行末一字残。

    刘用行,字圣与,福建泉州晋江人,一作莆田人。泉州唐为清源郡,故诗刻自称清源人。嘉定元年(1208)进士及第,嘉定八年(1215)任零陵知县,绍定五年(1232)任道州通判。淳祐九年(1249),知赣州,卒于官,年八十二。用行貌修伟,遇事有执。诗文典丽,有《北山漫游集》十卷,《杂稿》二十卷。

柳子庙

    柳宗元在享年四十七岁的生涯中,文学创作取得了辉煌成就。他的山水记、诗歌、论说、辞赋、书信、寓言等作品,为中国文学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作品传播海外,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一席。

    柳宗元从繁华的京城,跌落到偏远的永州,遭遇人生突变,但却没有被挫折所压倒。他居永州十年,“独好为文章”,尤自刻苦,研读学习,“闷即出游”,在法华寺(高山寺)、愚溪、黄溪、万石山、石角山、华严岩、朝阳岩等很多地方留下遗迹,“以文墨自慰”辛勤创作,获得了卓越成就。

    柳宗元的游记散文,是永州最直接的文旅资源。

    出了柳子庙,来到柳子街,沿着愚溪,寻觅柳宗元那个年代的遗迹。

柳子街
柳子街
柳子街
愚溪
愚溪
孤舟蓑笠翁

    在柳子庙前的愚溪里,摆了个“孤舟蓑笠翁”的景,出自柳宗元于永州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愚溪
愚溪
愚溪
柳子街

   西小丘,小丘,因位于钴姆潭西边,故称之为“西小丘”,为柳宗元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第三篇《钴姆潭西小丘记》所作之地。文章记述柳宗元买小丘、修小丘的经过及游小丘的喜悦心情,突现出小丘之环境优美、景物别致。与此同时,借小丘长久被弃之命运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久贬不迁的感慨。

《钴姆潭西小丘记》遗址

    

《钴姆潭西小丘记》遗址碑

钴姆潭西小丘记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姆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灣灣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柳宗元认为小丘奇特的地理风貌理应受到重视,而事实却相反。柳宗元由物及已,产生了与小丘同病相怜的情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久贬不迁的感慨。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遗址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的第四记。全文仅有一百九十三个字,却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的幽美和静穆,景物的清幽美与作者压抑心情形成了强烈的比衬,体现出作者对于回到故土长安,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的渴望。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遗址碑

    小石潭,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而闻名。小石潭中,溪水碧绿,溪底为白石,形状各异。此地是柳宗元所著《永州八记》中最美之处,文中描述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侧面体现出他想回到故土长安,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愚溪
愚溪
愚溪
愚溪

    柳子庙对面就是零陵古城,亦称永州古城,始建于公元前124年,有2000多年的历史。自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始,这里便作为泉陵侯国的都城,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古城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孕育了众多历史名人,如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东汉末年名将黄盖、草书大家怀素等,他们的足迹为古城增添了无尽的文化魅力。

零陵古城牌坊

     经过三年疫情,古城萧条至极,很多商铺都已关闭,没几家店在苦苦撑着,而且游客稀少,能不能复兴要看时运了。

零陵古城
零陵古城
零陵古城
零陵古城
零陵古城牌坊

    古城东面紧靠潇水,愚溪向东汇入潇水。柳子街向东至底有一“霞客渡”。

潇水
霞客渡

    霞客渡,是永州古城五大古渡之一,是来往于湘桂古道,出入零陵郡城的商贾、迁客必经渡口,堪称千年古渡。《永州府志》载:“南津渡、百家渡、保安渡、黄叶渡、湘口渡”,以上五处渡船。洪武辛酉知府曹恭到任,重新打造大船,募请艄人撑驾,日夜不息,民甚畅焉。

    在元代以前,过此渡口沟通潇水两岸,主要依靠摆渡,东、西岸傍各开埠头停靠渡船。元建“济川”浮桥,后易名“平政”,“取君子平其政之义”。后废,乃设舟以渡。万历辛酉五月,复架舟为桥,名曰浮桥,桥有《记》,勒石于正西门左。”后人因徐霞客游记楚南,曾经此渡,而更其名曰“霞客渡”。

霞客渡
霞客渡

    游览完柳宗元文化旅游区,在零陵古城吃了午饭。午饭后按计划去了永州博物馆,到了博物馆大门关着,看了门口的开放时间表,下午2:00才开门,于是在车内等着。

永州博物馆
永州博物馆

    永州博物馆最吸引我的是“江永女书”。江永女书是世界仅存的妇女专用文字-一女书(女字),俗称“蚊形字”,也称“绣字”。它曾被作为清末农民政权太平天国的国币(天国圣宝)文字之一,推广使用。现存女书主要流传在永州市江永县上江圩镇、消江镇一带妇女之中,有 2000 多个字符,与其他中国古文字相比,有五大独特之处:一是女用男不用,只在妇女当中传承使用;二是传女不传男,老传少,母传女,世代相袭;三是记录当地方言土语,并用当地土语读唱;四是字形有甲骨文、篆文的风格,但又迥然相异;五是人死书焚,陪葬送终。女书作品多为七言体韵文,一般手抄在自制的纸本、扇面、布帕上,颂读它们的活动分别称作读纸、读扇、读帕。其作用为自娱自乐、歌堂对歌、书信往来、宗教祭祀、结拜姊妹、诉写苦情、传记纪事等。

    权威研究表明,女书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植根于永州原始稻作农业文化,是比甲骨文和金文还早的。它是永州远古稻作农业文明与江永土著文化及瑶族文化多元融通交流的结晶,雄辩地证明了永州在中华文明中的显赫地位。

江永女书
女书绣帕
高银仙传女书竹简
高银仙传“三朝书”清朝末年
纪事女书
自传女书
通信女书
敬神女书
唱词女书
高银仙、义年华、唐宝珍的生前合影

    女书流传地江永县、道县的女性喜欢结拜姊妹,又称结老庚、结老同。其中,高银仙、胡池珠、卢月英、卢书玉、高金义、义年华、唐宝珍先后结交成名闻中外的“女书七姊妹”。这张照片是其中三姊妹(自右至左)高银仙、义年华、唐宝珍的生前合影。

高银仙传女书

    永州瑶族服饰,制作精细,颇为讲究,无一不“好五色衣”,讲究绣花织锦装饰。“斑衫花领常时着”。

    永州瑶族的服饰,主要分为宁远九嶷山、宁远棉花坪、蓝山江华岭东、江华两岔河、江华平地瑶、新田门楼下等六大类。袖口、裤脚、胸襟、护肩、头帕、围裙都绣花织锦。

江华两岔河型瑶服(女)
江华岭东型瑶服(女)
平底瑶大装衣(女)
蓝山型瑶服(男)
九嶷山型瑶服(女)
门楼下型瑶服.铜铃帕(女)
清嘉庆七年江华务江乡高山瑶彩色法事神祀画
清松树禽兽玉雕摆件

    4:00,离开了永州博物馆,结束了永州市的游览,回酒店休息,等待第二天的出发。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永州---柳宗元文化旅游区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