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文化园
2023年6月11日下午3:30,我们离开了龙虎山七修养生酒店,目的地上饶市铅山县艺龙安悦酒店。全程108公里, 1小时15分钟后到达目的地。
2015年7月从桂林回来,在铅山县河口镇住了一晚,第二天上午游览完了河口古镇路过辛弃疾文化园,由于赶时间没能去瞻仰辛弃疾。这次路经铅山县是补2015年的缺。
2023年6月12日,吃完早餐便去了辛弃疾文化园。为纪念辛弃疾,铅山政府用上亿元在信江北岸建起“辛弃疾文化园”。三十多米高稼轩雕像直面北方,矗立在丹霞地貌岩石上。正如辛词所赋“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
辛弃疾文化园不收门票,也没有类似园的门。我们车在小山脚下找了个平地驻车,看到山上高大的辛弃疾雕像,就寻着一条上山的蜿蜒小道上山,几分钟后到了山顶。
望着辛弃疾高大的雕像,眼前浮现出“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沙场秋点兵。”戎马一生,英雄气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无比惆怅!
辛弃疾雕像周围搭起了脚手架,看样子是要修缮。据介绍32米高的辛弃疾雕像是国内最高的辛公雕像。
山上除了辛弃疾雕像,还有就是2座亭子。
在山上居高临下欣赏着河口镇全貌,信江风光,远处河口古镇的那座浮桥依然清晰可见。
瞻仰完辛弃疾,下山,沿半山腰上的栈道走了一圈,碰到一位女士在晨练,交流了片刻就下山了。回酒店整理、退房,出发至建德市的新安江大坝游览。
新安江水电站
2021年10月18日去景德镇,途径建德市住了一晚。了解到新安江大坝离酒店只有6、7公里的路程,但是行程没有考虑到去新安江大坝游览,所以只能等下次的机会了。所以第二天一早就出发去景德镇。而这次的行程安排了大坝的游览,也算是补上次的缺。
下午1:00我们到达新安江大坝。
新安江水电站其位于杭州建德市新安江镇以西6公里的铜官峡谷中,于1957年4月开始建造, 1959年9月,大坝比计划提前15个月封堵最后一个导流底孔,水库开始蓄水。1960年4月、5月,第一、二台机组提前20个月发电。同年9月,220千伏新安江--杭州--上海高压输电线路架通,华东大电网开始形成。1965年12月,电站工程竣工。
新安江水电站是建国后我国自行设计、自制设备、自主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水力发电站。
在水电站门口,遇见一位老者和一位年轻人,交流后才知这位老者是当年水电站的建设者,年轻人是他的晚辈,从外地来看望他,老者便带着晚辈来参观水电站,这也可以说是老者的骄傲。也可以说是我们的幸运。
我们4人一起先参观厂房,也就是安装水轮发电机组地方。厂房建在大坝的背后,泄洪口在厂房房顶上,厂房全长216.1米。(厂房不准拍照)
进入厂房,凉风瘦瘦,短袖、短裤感到很冷,因为厂房在水下。老者带着我们来到厂房的观光平台,为我们讲解水轮发电机组的构造、性能、安全性等等,以及当年建设时的状况。我们不时地提出一些感兴趣的问题,老者都耐心地回答。如果不是电梯操作员的催促和冷得有点吃不消了,或许还要呆些时间和问些问题。
乘电梯上到坝上,身体感觉舒服多了。老者又为我们讲解了坝上的一些设备。
溢洪道位于拦河坝中部和发电厂房顶部。共设溢洪孔9个,每孔净宽13米,高15米。堰顶高程为99米。
溢洪闸门高10.5米、宽14.47米重91.6吨,泄洪时由坝顶两台起吊能力160吨的门式起重机启闭。
溢流洪水经厂房顶矩行齿坎挑射至下游河床,水流最大射程距厂房约100米泄洪能力,按水库拦洪调节后干年一遇洪水流量9500立方米每秒设计,万年一遇洪水流量13200立方米每秒校核。
大坝的西面是闻名遐迩的新安江水库,又称干岛湖。1959年9月新安江截流、水库蓄水后形成面积580平方千米的人工湖泊,正常蓄水量为178亿立方米 (总蓄水量216亿立方米)。湖中镶嵌大小岛屿1078座,山坡植被茂盛,湖水清澈明净,现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呈现在眼前的湖面约为千岛湖全部水面积的二百分之一。从码头登上游艇,经东南湖区和中心湖区,可抵达黄山市深渡码头。
欣赏完千岛湖的风景后便乘电梯回到地面,参观新安江水电站展览馆。
展览馆始建于1999年10月1日,馆名由原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浙江省省长、电站首批运行值班员柴松岳题写。
展览馆以图文、实物等方式向人们展示了水电站的前世今生。再现水电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建设历程。在老者的讲解下,使我们对水电站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并能对刚刚看到的一一对应。
库区移民
1954年8月,开始新安江水库移民的调查和方案编制,之后浙江、安徽相继成立移民安置委员会。水库淹没县城两座( 淳安县贺城、遂安县狮城),乡镇60个,自然村1510余个。至1976年,先后安置移民27万多人,就地后靠2万余人。国家多次拨大额专款,以不同形式进行补偿,解决移民问题。
我们在新安江水电站参观、学习了2个多小时,感慨万分。深刻体会到当时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中国建设者靠自己的智慧,不畏困难,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住草棚、点油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新安江水电站工程才得以顺利完成。
严州古城
下个目的地是离新安江水电站约35公里的严州古城。我们选了一个名为“建德欢庭她宿”的民宿,离严州古城约5公里。这个看似很前卫、很时髦而又很小资的民宿,住的都是退休的老头老太,或许他们的想法与我们一样。
办完入住手续,时间已是傍晚了,严州古城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
严州古城,现称梅城古镇,最早称梅花城。位于新安江、富春江、兰江交汇处,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
到古城太阳将要落山,城里的居民已三三两两来到江边的广场散步、跳广场舞等,一派悠闲、和谐的景象。
诸葛亮后裔旧居,建筑位于城南西路3号,清末宅第民居,为二层传统木结构。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68.3平方米,由门楼、主楼及2个厢房组成。诸葛亮第四十九代后裔曾居住于此并以医济民,创办的“永生堂”为原建德最大的药号之一,旧居反映了清末商人家庭的居住情况。
天渐渐地暗了,只有商铺还灯火通明。在逛街时发现城内还有几个停车场,对游客来说一般都是导航到目的地停车场,基本都是外围,我们也不例外。明天再来时就直接开进城内停车场,可以少走好多路。
2023年6月13日早上,在“她宿”吃完早餐,就驱车前往古城,在昨晚侦查好的停车场停了车。早晨的游客比较多,大家都赶早。
之前去过的古城、古镇、古村等也有牌坊,但严州古城的牌坊感觉很多,与山东的青州古城有的一拼。
据介绍“清朝耳目坊”是严州古城石牌坊中,唯一一座几乎全部采用2018年考古发掘出来的清朝耳目坊的原构件修复,只有很小一部分残件无法修补,用其他古牌坊残件予以替换的古牌坊。整座牌坊高低宽窄的尺寸都没有变动,绝大部分破损的文字修辞题字,都经过反复考证,基本上体现了原牌坊的风格和历史事实。
清朝耳目坊,高约12米,宽约11米,整座牌坊为四柱三间五楼的歇山顶建筑。牌坊正面明间的额枋坊眼匾额题有“清朝耳目”四个大字,全部为残件修复。
“清朝耳目”中的清朝,并非朝代的清朝,指的是清晨,明代《白发》诗中有“清朝揽明镜,元首有华丝”。耳目,一为耳朵和眼睛,另一层意思指的是审察和了解。清朝耳目,实际意思为官员在清晨的时候要多听多审视,古有“清朝耳目,肱股之臣”的说法。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立浙江大学师生在竺可桢校长率领下,怀着“教育救国,科学兴邦”的信念,西迁辗转办学,于炮火声中弦歌不辍,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文化精英,为保存、延续和发展中华民族科技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谱写了一部伟大的“文军长征”史。建德梅城作为浙江大学本部西迁的首站,标志着浙江大学文军长征迈出了艰难第一步。苏步青、谈家桢等多位知名教授、科学家,曾跟随浙大在此生活、授课。虽然浙江大学在梅城只有短短1个多月的停留,但为建德留下了百年名校的精神传承。
1937年10月为延续文脉,浙江大学决定举校西迁、异地办学。本址原为国立浙江大学教员孙沟祖宅。建德办学时期,竺可桢校长及其家人曾居住于此间。梅城是浙大西迁的第一站,虽仅停留43天,但影响深远。2019年,经浙大校史馆协助,将此修建为浙江大学西迁文化展馆。
明代宣德年间严州城内人多并少,特别是干旱之年,城内百姓备受缺水之苦。为解决百姓饮水问题,当时富户马景福出钱雇人挖井,上面开六眼,可供六个人同时汲水,解决了百姓取水难题。
明宣德八年(1483),严州知府万观为表彰马景福,在六眼井旁立石,上刻“德沛甘泉”四个字。此井占地约10平万米,井深7.7米,上有六个井圈,井圈分前后两排。2003年被列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主要用于居民生活用水。
太平桥,唐宋时称伏龙桥。在牌坊下方是古太平桥的遗址。太平桥初名为伏龙桥,宋代称龙津桥。古城老人们流传下来一个故事: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长毛”进入梅城的城南烧杀抢掠,却不进城北祸乱,所以百姓纷纷从这座桥进入城北得以太平,顾得名太平桥。这只是个传说。其实桥名为李文忠1361年重建严州古城所定下来的名字。
太平桥长约7米,桥下穿过的玉带河宽不到5米。按照历史学家的说法,每隔一百年,城市就要“长高”20厘米,由于古城不断“长高”,太平桥面已提高约1.2米。由于玉带河水位也跟随着城市的“长高”而不断抬升,现在的水位已经无法满足船只从太平桥下经过,本着“既要保护桥,又要复原干年古河道场景”的宗旨。经过十几轮的精细论证,决定保持太平桥现状,同时从太平桥北开辟一条新的河道,让玉带河绕行回江家塘,同时在这个绕行的河道上加盖遮盖板,河道上方仍然恢复为交通干道。如今玉带河疏通工程接近尾声,小船将可从这条地下隧洞穿行,如此做到开发与保护的双赢。
上午10:30,我们结束了严州古城的游览,回民宿,退房。前往下个目的地湖州的荻港鱼庄。
行程中途径湖州市德清县的“赵孟頫管道昇艺术馆”和湖州市南浔区的“赵孟頫纪念馆”。在长深高速的富阳服务器稍作休息,于下午14:00到达赵孟頫管道升艺术馆。
提到赵孟頫与管道昇,不得不提一首诗《我侬词》: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捏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起打破,用水调和,再捏一个你,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相传赵孟頫友人劝其纳妾,管道昇写《我侬词》,赵孟頫看后有“如此知己再也难求”之感,于是取消纳妾念头,传为佳话。
赵孟頫管道昇艺术馆位于浙江省德清县洛舍镇东衡村,这里也是赵孟頫管道昇二人合葬墓所在之地。管道昇是浙江省德清县茅山村人,去世后葬回家乡,后赵孟頫去世追随夫人,合葬于德清县北东衡里 (明万历《湖州府治》记载,现德清县洛舍镇东衡村戏台山南)。
赵孟頫管道昇艺术馆主要以图文形式展示赵孟頫管道昇的艺术生平、作品、事迹等。
作品名称:《杜甫秋兴八首》 作者:赵孟頫 作品尺寸:24X262cm 作品材质:纸本 (原作藏于上海博物馆)
作品名称:《鹊华秋色图》 作者:赵孟頫 作品尺寸:28X510cm 作品材质:纸本 (原作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品名称:《一门三世人马图》 作者:赵氏三代人(元) 作品尺寸:30.2X178.1cm 作品材质:纸本设色手卷 (原作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一门三世人马图》,由赵氏三代人(赵孟頫、赵雍、赵麟)各画一幅《人马图》拼接而成,每段画作的左侧均自题款识。
作品名称:《墨竹图》 作者:管道昇 作品尺寸:28X380cm 作品材质:绢本
作品名称:《太白山图》 作者:王蒙(元) 作品尺寸:27X238cm 作品材质:纸本设色 (原作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王蒙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并称“元四家”。他的外祖父是元初画坛领袖赵孟頫。王蒙起初只做过刑部理问这种审查官司案件的小官,40岁左右辞官,隐居临平(今浙江余杭临平镇)黄鹤山。在此时期,他和黄公望、倪瓒等人常有来往,创作了不少好画。一次他到宁波城外的天童寺做客,在那里住了好些日子,画了一卷《太白山图》,送给天童寺住持方丈,以作纪念。
离开赵孟頫管道昇艺术馆,去了南浔区的赵孟頫纪念馆。
赵孟頫纪念馆在菱湖镇下昂村,到了下昂村停好车,来到赵孟頫纪念馆,发现门紧锁着。看看时间,离闭馆还有半个多小时,想打听也没有人问。心里想着这次白来了,在门口看了看,打算走了。心不甘,于是去村委会问问,村委会的人马上打电话联系负责纪念馆的人,说她马上就来,想想还好去问,不然真的白来了。果然不一会,负责纪念馆的人来了为我们开了门。
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曾寓居于此。因村在下三府( 就秦湖 ),明初乡人为纪念他,改名为下昂,又名松雪。沿用至今。下昂村,古名松溪。
纪念馆很小,一楼一间,用于图文介绍赵孟頫及管道昇生平、作品、事迹。二楼与纪念馆无关,像是村委会的会议室。
荻港古村
参观完赵孟頫纪念馆,前往下个目的地----荻港鱼庄。20分钟后到达鱼庄,办理完入住手续后已是晚饭时间了,品尝了鱼庄的河鲜。荻港鱼庄拥有“千年鱼文化,百年陈家菜”的美誉,据介绍获港陈家菜是国民党元老陈果夫的私房菜,不仅是远近闻名的鱼汤饭的必备菜,也是湖州著名“百鱼宴”的雏形。陈家菜将千年鱼文化融入于传统鱼汤饭,更将江南水乡原汁原味鱼汤饭的风俗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天(2023年6月14日),早餐厅在鱼庄的荷花池旁,可以边享受美食边欣赏荷花,真是惬意。
早餐后,我们游览了此行程的最后一站荻港古村。村子离鱼庄很近,步行不多时就到达。
“荻港古村,位于浙江湖州南浔区和孚镇。因“倚港结村落,荻苇满溪生”得名。历史可追溯到南宋时期,是一个典型的千年江南水乡古镇。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天堂中央,渔乡荻港。
进村后,我们首先去看了老街,及老街上的 “一元茶馆”,慕名而至。
一元茶馆,顾名思义就是花一元钱可以喝上一杯茶,这是真的。据介绍一元茶馆的前身是“聚华园”茶馆,始创于清代,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现在的掌柜自接手一元茶馆以来,已有大几十年的历史,始终维持一元一杯茶的良心经营,他靠自己的理发手艺来弥补茶馆的不足。
老年时装队在拍视频
1947年的春天,国民党元老陈果夫携夫人(朱五楼长女)朱明珠,回乡探亲在此码头上岸。
演教寺初名“兴福院”,始建于唐晚五代十国(公元955元),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重建,治平两年(公元1065年)定名“演教寺”。建有山门(问津亭)、天王殿、大雄宝殿。原大雄宝殿匾额系严嵩亲笔。大殿上塑立“八仙”神像,是宋代全国独有的“佛道一家”的创举。门前屹立“明崇祯、清康熙”二块治安禁示碑。
总管堂系荻港吴氏望族首富吴元菊重资重建于嘉庆年间。大殿内塑立三个神像是宋代押粮官赈皇粮救灾民的善举。受帝王加封都天安乐王的三个王爷。堂前屹立一对宋代石狮,凝聚着千年历史。
千年石狮有个故事:宋朝荻港市聚上堡,屹立在都天安乐王府前的一对石狮在夜里去上堡偷吃面条,有一次回来时,天已亮了,被演教寺主持碰见,一巩言,那石狮就默默地回坐在门前,东面那贪吃的雄狮来不及将面条吃进去,永远的留在了嘴边。
仔细看看两石狮的嘴,是不一样。
长春桥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古时曾有“烧香念佛长春桥”之说。
南苕胜境创建于乾隆年间(1769年--1778年),里人朱熹后裔朱春阳,章氏望族集资建造。南苕胜境有嘉庆御笔“玉清赞化”御碑亭,太子少保朱珪的“积川书塾记”碑亭,御书额恭记碑。积川书塾内设讲堂时还书屋等,培养出了状元、进士、贡生、举人、太学生200多名。祖师祠(俗称祖师堂)为道教福地,历史上曾有嘉庆礼部行文:令地方官、士民自行供奉外,每年春秋二祭。
南苕胜境多次遭毁损,现原貌修复,乾隆年间建造的八卦池、五孔石桥梁,全国少有:五孔长桥走一走,人寿超过九十九。
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建立御碑亭。御碑亭上“玉清赞化”是嘉庆皇帝御笔,碑高3.38米,宽0.85米,厚0.29米,太湖石石质,碑额上方刻篆书,“御笔”方框印篆书“嘉庆御笔之宝”。“赞化者,赞天地之化,即以赞也。德以成人开万物祖,诚能立极作百世师,即以化也。”皇帝御笔的“玉清赞化”御碑亭的建立,南苕胜境更是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
乾隆五十四年五月(公元1789年)吏部右侍郎太子少保朱珪闻其荻港积川书熟地兼高郎,清幽之胜,受里人章岑所请,湖州善庆毕归杭途径荻港,游历南苕胜境。在积川书塾讲说:“积土不如积川之喻更道切也,今夫川源通入,万古不竭,成异无窮乎。”喟然赞曰:“於斯而治学讲学,可以抱山川之秀”。游南苕胜境朱珪撰写了“积川书塾碑记”,勒石立碑。与御碑遥相呼应,南茗胜境更显得古意盎然。
11:00游览完荻港古村回到鱼庄,购买些鱼庄的特色糕点,退房。结束了为期8天的旅行,经过近2小时的行程,约下午2:00到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