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9

嘉兴行纪

编辑
天数:1 天 和谁:一个人

浙江嘉兴我去过多次,但每次只是到南湖登烟雨楼,嘉兴城内其他地方则未加逗留。端午过后的周六,2024年6月15日,我前往嘉兴,除了登烟雨楼之外,还想看看嘉兴城内其他景点,算是对嘉兴城有个较深入的直观了解。

上午从上海虹桥乘坐高铁到嘉兴南站,出站见有嘉兴71路公交车可抵南湖,遂等了会儿乘公交车到了南湖景区会景园,那里是南湖南门。入园前行前往渡船码头,排队等待渡湖的队伍里有不少胸佩党徽的人群,一问的嘉兴当地一些单位利用周六安排参观“一大”纪念的党团活动。人流如织渡湖前往湖心岛,好在渡船不少,倒也没有等候多长时间。

眼前的南湖为浙江四大名湖之一,南湖因地处嘉兴城南而得名,与西南湖合称鸳鸯湖,素来以“轻烟拂渚,微风欲来”的烟雨风光著称于世。嘉兴南湖与南京玄武湖和杭州西湖并称江南三大名湖,水面开阔,波光粼粼,碧水绿树相映成画。霪雨霏霏时,湖面薄雾如纱,富有诗意。

南湖的湖心岛是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8年),疏浚嘉兴市河,所挖河泥填入湖中而成,名“钓鳌矶”。

湖心岛绿树掩映,岛上的名胜就是以烟雨楼为主体的古园林建筑群。

上得湖心岛,前往入口处清晖堂,堂门外北侧墙上嵌有“烟雨楼”石碑。

进入清晖堂,堂后有御碑亭,亭内有一通清乾隆烟雨楼题诗碑。这样的御碑亭在烟雨楼正楼东南侧还有一座。

清晖堂两侧还有菱香水榭、菰云簃等古色古香的建筑,不过并未引起我注意。

来到近在迟尺的烟雨楼。

烟雨楼始建于五代后晋年间(公元936-947年),吴越王第四子中吴节度史、广陵郡王钱元镣“台筑鸳湖之畔,以馆宾客”,建于南湖之滨,为游观登眺之所,后毁。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嘉兴知府赵瀛疏浚市河,所挖河泥填入湖中成湖心小岛后,翌年仿“烟雨楼”旧貌,建楼于岛上,后经过扩建、重建,逐渐成为具有显著园林特色的江南名楼。后来烟雨楼几经兴废,民国7年(公元1918年)嘉兴知事张昌庆“会绅募捐款重建”烟雨楼。

烟雨楼高约20米,面积640平方米,重檐飞翼,朱柱明窗,典雅古朴,气势非凡。楼前檐悬董必武所书“烟雨楼”匾额。

走进烟雨楼,一层厅堂悬“分烟话雨”匾额。“分烟话雨”匾额两旁有董必武所书楹联:“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着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

烟雨楼取名于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据说嘉兴南湖登烟雨楼而望,春天细雨霏霏,湖面上下烟雨朦胧,景色全在烟雾之中,以“微雨欲来,轻烟满湖,登楼远眺,苍茫迷蒙”的景色著称于世。

来到厅后,从烟雨楼后登楼,来到二层,楼上厅室悬“湖天一览”匾额。

凭栏远眺,南湖景象万千,虽是近午时分晴热天气,湖面仍有些许烟朦之感,称烟雨楼委实确切。登烟雨楼,我想到了宋代王禹偁《点绛唇˙感兴》词:“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此时烟雨楼唯有烟雨,宋代唐天麟《烟雨楼》诗倒更为贴切:“百尺楼高尺赏心,我来犹记旧登临。四时天色有晴雨,一片湖光无古今。”

嘉兴南湖烟雨楼是清乾隆最为徜徉流连的地方,乾隆六下江南,八次登烟雨楼,并先后题诗二十余首盛赞烟雨楼。不仅如此,还在承德避暑山庄仿建了烟雨楼。

这些年我走过大江南北,也到过不少亭台楼阁,而在我心中留下诗意的楼阁就有嘉兴南湖的烟雨楼。

走下烟雨楼,楼旁还有来许亭等附属建筑,收藏陈列了相传南宋岳珂洗鹤用的石缸、一段血柏化石和一组四块苏轼马券石刻。

烟雨楼后,假山巧峙,花木扶疏。

假山西北,亭阁错落排列,回廊曲径相连,玲珑精致,碑刻精美、各具情趣。

宝梅亭内有元代书画家吴镇的竹画刻石和清代名将彭玉麟画的梅花碑两块。

离开烟雨楼古建筑群,下至湖心岛长堤回望,见烟雨楼古建筑群四周短墙曲栏围绕,四面长堤回环,可谓湖中有池,岛中有堤,堤上有桥,景中有画,画中有诗,堪为精品,体现了中国独有的造园艺术风格。

湖心岛东南岸,停泊着一艘中型游舫,按当年中共“一大”开会的游舫重建。这艘仿建的“红色”游舫的象征意义自不待言,不少人会在船前留影。

乘渡湖游船回返,在南湖渡口上岸,见有一座仿上海石库门风格的建筑较有特色,走近一看为“鸳湖旅社”,入内才知是近年新建建筑。

沿湖北行,见到南湖另一座小岛“小瀛洲”。小瀛洲离湖岸较近,以九曲桥相连。上得岛来,岛上有座纪念仓颉的小庙宇,人称“小烟雨楼”。

岛上还有一尊假山石,名为舞蛟石,据说“舞蛟”两字为宋末元初书画家赵孟頫所题。

伫立小瀛洲,远眺湖心岛,看游船轻驶,烟波淼淼。

打的前往位于嘉兴市老城区北部的月河历史文化街区。

月河历史文化街区是嘉兴运河水系经过保存下来较完整街区,京杭大运河沿月河历史街区南侧而过,历史上嘉兴城外沿运河一侧曾经灯火万家,官舫贾船,穿梭不绝,呈现一片人口密集、繁华商业景象,成为市井生活最繁华的浙北集聚地。而今这里经过修缮改造,成为乌镇西栅式旅游休闲景点。

走过横跨京杭大运河的荷月桥来到运河北岸的月河历史街区,这片区域不大,占地9万平方米,因其水道弯曲、抱城如月而得名。街区以平行的“三河三街”为基本格局,京杭大运河、外月河、里月河“三河”和中基路、坛弄、秀水兜街“三街”纵横交错,凸显了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是嘉兴城内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最能反映江南水乡城市居住特色和文化特色的历史街区。

街区内传统民居依水造势,古街深巷迂回曲折、纵横交错,小河、古桥、狭弄等原格局保存比较完整。这一带里弄多达六七十条,大多依据商业集市、作坊、姓氏而取地名。

2009年经过改造后的月河街区,原住民似乎都已迁出,留下的房舍经过修缮,引入商业和休闲旅游设施,据说引进了170多家老字号、特色商家,成为嘉兴传统老字号和特色商贸、民俗风情馆的集中地,我看到还有陆稿荐这样的苏州老字号。

不过风景虽美,看得出这里人气似乎不足,有些地段店铺空置,街景有些寥落凄清,看来没有原住民生活其间的街衢是没有活力的。

离开月河街区,前往嘉兴子城遗址。途经少年路,那里有一尊铜官塔,始建于宋,清初重修。此塔为铜铸七层仿楼阁式砖塔,是嘉兴历史上“七塔八寺”之一。

来到紫阳街,街西侧是嘉兴天主堂。这座天主堂为圣母显灵堂,俗称圣母堂、天主堂,始建于20世纪初叶,是天主教加尔默洛会(圣衣会)在嘉兴的总部,当时号称“中国第一、远东第三”大教堂。1917年由意大利神父韩日禄神甫主持兴建,花费8万银元,历时13年,到1930年才全部完工。

整座哥特式大教堂占地3.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20平方米。从现存的天主堂主体建筑看,其精致的建筑艺术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建筑技术和造型风格堪称同时代、同类型建筑中的上乘之作。

嘉兴天主教堂吸引我的是教堂前部那两座拔地而起高达57米的钟楼,据说建成后曾经长期是嘉兴最高建筑。嘉兴天主堂基本上保持了西方建筑的原汁原味,没受到多少中国本土建筑的影响,只是在平面入口及建筑朝向上,没有按西方教堂圣坛在东门朝西的传统,而是遵照中国坐北朝南为尊的习惯布置。

教堂大门紧闭,未能走进教堂参详其内部风采。从网上资料看,嘉兴天主堂前些年修缮过但似乎手法有点粗糙,少了点历史建筑原有的沧桑感。

教堂东侧的“神父楼”是嘉兴天主堂建筑群中的建筑,挂了嘉兴天主堂的牌子,是一幢仿罗马建筑风格的三层四坡顶建筑,看上去更有年代感和沧桑感。

走进紫阳街东侧的子城遗址。

嘉兴,别称“禾城”,建制始于秦,东吴赤乌五年(公元242年)改称嘉兴,有两千多年人文历史,自古为繁华富庶之地,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美誉,是一座具有典型江南水乡风情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嘉兴子城是嘉兴最早的城垣,始建于三国吴黄龙三年(公元231年)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唐朝末年因在子城外兴建罗城,故将原内城改称为子城。城内历来为嘉兴县、府、军、路、府的衙署,从三国至清代,子城均为嘉兴(秀州)府衙或军治所在地(太平天国时期为听王府)。

嘉兴衙署已成遗迹,经考古挖掘,地面裸露出明清时期的青砖铺路、础石等遗迹。据说在之下还叠压着五代时的建筑构件。

嘉兴衙署大堂曾名“端本堂”,而今嘉兴在原址上盖了一座同名的仿古厅堂建筑,厅堂内是古代嘉兴衙署大堂的遗址挖掘现场。

来到嘉兴城垣遗址,眼前的嘉兴府城门为拱券门,高5.4米,跨经4.5米,拱券用砖联锁平砌,城门上建一用以瞭望的城楼,城楼悬“嘉兴府”匾额。

据光绪《嘉兴府志》称,元代在子城正门上建一楼,名“丽谯”。宋时城上建天王殿、箭楼等建筑。谯楼,明代两次重建。现存子城谯楼及东西两侧城墙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为砖木结构三楹楼房,重檐歇山顶,花式屋脊,回廊飞檐,具有我国古代楼台特点,是浙江省现存城墙上唯一的古城楼。城楼西墙嵌有《重修嘉兴府治碑记》。城东有箭垛,至今仍保存完好。

不过,现存的嘉兴子城及谯楼1990年又重修过,长约百米。垣墙为砖石结构,城上设有垛口。

城门口的两尊石狮有些破损,却是原物。

城门内还有一块民国时期的刻石,说明子城这片区域当时曾经作过军营。

走上城墙,登城远眺。唐代陆蒙老《披云阁》诗云:“城角巍栏见海涯,春风帘幕暖飘花。云烟断处沧江阔,一簇楼台十万家”。不过今天站在城楼远眺,已看不到南湖景色,只能看到远处嘉兴城内鳞次栉比的楼宇。

在谯楼内茶室小歇一会儿,不觉已至下午3时半,遂决定抓紧时间打的赶往梅花洲。

梅花洲位于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这里的地形因大小河流穿梭潆洄将陆地分割成五块如同五瓣梅花状,其间草木葱郁、曲径通幽,故谓梅花洲。至今梅花洲地块河道肌理依旧保存完好,堪称奇迹。

梅花洲已成为景区,沿河留存和修缮一些老建筑,也增建新修了一些仿古建筑,布局上形成西街、南街、北街三条临水仿古街。

进入景区前行就是西街,过横跨王庙塘的仪贤桥,左转过一座名为“香花桥”的单孔石拱桥,南行就是石佛寺。

梅花洲人文历史悠久,值得一看的古迹古物就包括这座石佛寺。据说石佛寺前身肇始于南朝宋永初三年(公元422年),距今有1600多年历史。又据《嘉兴府˙县志》记载,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此因平治土地,掘出四尊笑面相对的石佛,因此而建寺,名“石佛院”。宋代时为“保圣院”。明洪武时改称“石佛教院”,曾是江南名刹,清代以后香火逐渐冷清,大部分殿宇毁于太平天国,2007年重建,千年古寺终于重现荣光。

走进石佛寺,大殿里供奉的佛像即为石佛,寺院里其他几尊佛像也然,这些佛像想必已非古物,应是2007年石佛寺重建时新雕琢的。

离开石佛寺,沿南街前行不远就是三步两爿桥。两座石拱桥垂直相接,形成双桥景观。

两座石桥皆藤蔓满布,为1250多年历史的三步两爿桥更添沧桑。

看景区路牌显示,梅花洲还有两株千年古银杏,便一路找寻,结果发现两株千年古银杏中一株就是石佛寺西侧王庙塘河畔。

来到古银杏前,此树为雄性银杏,高29米左右,高大粗壮,枝繁叶茂,2002年时测定树龄为1240多年,如此看来今年已是1260多年树龄了。

一河相隔,隔河相望,河对岸还有一株同龄的雌性古银杏。

过河我找到那株古银杏,此树高也为29米左右。这两株古银杏相传皆为石佛寺僧所植,看来石佛寺原先为跨河布局。

离开两株千年古银杏,来到西街附近的冯氏老宅建筑群。石佛寺、三步两爿桥、千年古银杏、冯氏建筑群等都是梅花洲历史文化遗存。冯氏建筑群有的已是有300多年历史的明清老建筑,这些老宅原先的主人早已人去楼空,而今成为景区的旅游设施建筑。

据说梅花洲景区以“灵动水乡,写意江南”为核心思想,通过观光、休闲、禅修、会议、住宿和生态等项目植入,打造集禅意体验、心灵度假与隐逸栖居为一体的江南文化一站式体验区,呈现一副精致的江南风情画卷。但正如嘉兴月河街区相似,没有了原住民生活其间,景区布置得再精致,总少了一点烟火气息,人气不足,景象有些寥落。

漫步梅花洲,夕阳西下,千年的古寺、古银杏、古石桥在夕照中似乎默默诉说着梅花洲的过往烟云。信步来到梅花洲景区一处偏静处,小河里、河湾内荷花初绽,在夕阳的映衬下分外明媚。世事沧桑,岁月更替,荷花枯荣自如,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嘉兴行纪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