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然风光雄奇壮美,人文资源丰富多彩,虽然文博体系建设起步较晚,目前仅有国家一级博物馆1座、二级博物馆1座,但随着西藏博物馆新馆以及山南、日喀则、昌都、阿里等市级博物馆陆续建成开放,众多民族特点鲜明、宗教色彩浓郁、艺术风格独特的文化瑰宝,在雪域高原上绽放风采、熠熠生辉。
2024年3月上旬,结束了新疆、青海两地博物馆之旅后,第三次来到世界屋脊西藏,前后花费三天时间,在中国最年轻的省级博物馆西藏博物馆、西藏历史上第一家博物馆山南市博物馆观展寻宝。一件件文物、一个个故事、一段段历史……令人沉浸、引人入胜、催人思考,领略了藏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实证了西藏地方与历代中央政府之间始终如一的隶属关系以及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
为什么这两个博物馆放在一起参观?因为山南在西藏的地位,相当于河南的安阳、陕西的咸阳,是藏民族和藏文化的发祥地,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山南市博物馆的文物数量居全区市级博物馆之首,很多珍贵文物如前吐蕃时期的金器这里能看到原件,西藏博物馆展陈的只是复制件。而西藏博物馆所藏佛像、唐卡、印玺、金册、诏书,种类之齐全、保存之完好、工艺之精美,让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此行还顺便打卡西藏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第一座佛殿昌珠寺,见识了由两万余颗珍珠和宝石绣成的珍珠唐卡、相传文成公主亲手绘制的释迦牟尼缂丝唐卡。
要认识西藏,先了解山南。想读懂山南,从博物馆开始。
山南市博物馆位于乃东区昌珠镇,前身为山南雅砻历史博物馆,建成于1995年,是西藏第一家国立博物馆。新馆是一座具有藏族风情的现代化建筑,占地面积30亩,2015年落成,2020年9月开馆。
碉堡建筑形式、深赭片石外墙、红白两色相间、仿铜朱漆大门、赤德松赞记功碑……藏式元素扑面而来。
展厅面积5700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一层为雅砻风云——山南历史陈列展,二层为雅砻荟萃——山南文档陈列展、西藏珍宝——西藏传统艺术展、情满雅砻——山南民俗民风展。馆藏文物4000余件,包括考古出土的金银器、陶器、石器,古籍文献档案、传统造像艺术及民俗用品、墓葬随葬品,其中珍贵文物120余件,特色亮点是金器、贝叶经、民居等。还看到了罕见的双面唐卡、骨雕“十三殊胜”、粪砖。
进入展厅首先看到的是“镇馆之宝”——双系尖底彩陶罐。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物,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2007年出土于乃东区温墓地,是山南地区唯一出土的彩陶。陶器上的几何纹路,与中原地区彩陶纹饰一脉相承。
器型规整,表面光滑,兼具美观和实用功能。颈部有两组横向刻划纹,腹部饰有两组相对的几何纹,两侧有耳,可穿绳随身携带。
彩陶罐的具体尺寸、用途等信息,馆方没有介绍,搜遍全网也没能找到。
陶罐后面的油画,描绘的是山南地区各个历史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如吐蕃王朝起家、绛曲坚赞在乃东设宗等。
对面的铜版壁画,反映的是山南历史上的多个“第一”: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第一块农田(索当)、第一座铁索桥(娘果佳桑)、第一个庄园(朗赛林庄园)、第一代国王(聂赤赞普)、第一部经书(邦共恰如)、第一座藏王墓(历代赞普墓)、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第一个村庄(雅砻索卡)、第一座佛堂(昌珠寺)……
“雅砻风云——山南历史陈列展”为主体展厅。背景墙是雅鲁藏布江的河流走势,地面是山南行政区域图。展厅以历史时期为脉络,按照原始社会到吐蕃王朝、再到近代西藏与民主改革之后的新西藏,分五个单元讲述山南地区的悠久历史和璀璨文明。
第一单元 吉祥泽当 文明初兴(距今4000年——公元六世纪)
山南河流纵横,土地肥沃,生存条件相对优越,从而孕育了较为繁荣的史前文化。早在旧石器时代,雅砻一带就有藏族先民繁衍生息。他们在鸟兽群集、果木丛生的雅砻河谷,过着以树叶为衣、野果为食的穴居生活(藏民先祖起源“泽当”即来源于此,意为猴子玩耍的坝子)。经过漫长的岁月,人们学会了制作弓箭、使用石器、伐木垦荒、种田营牧,在史前西藏社会创造了繁荣的石器文化。
约在公元前2世纪初叶,居住在雅砻一带的人们逐渐形成部落,早期悉补野部落的第一代首领聂赤赞普统一了雅砻诸部,兴建雍布拉康,建立了联盟政权。公元六世纪,雅砻流域进入了奴隶制社会,通过不断的扩张与兼并,雅砻部落成为西藏当时最强大的部落,为吐蕃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玉斧(距今3500—3000年)。斧为长条形,表面呈青灰色,并有较多的自然纹理。
↗穿孔石(距今3500—3000年)。穿孔石属于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的器物,是探索农业起源的重要实物材料。其功能最初可能用于掘取植物根茎,后期可能用作点种工具。
↗石祖(距今3500—3000年)。生殖崇拜的图腾物。
↗青稞碳化颗粒(距今3500—3000年)。迄今为止青藏高原最古老的青稞碳化粒,1995年6月发掘出土于山南市贡嘎县昌果乡,将青藏高原的青稞栽培史由传说中的吐蕃时期提前了近十五个世纪。
↗齿状器(距今3500—3000年)
↗玉锛(距今3500—3000年)
↗浪卡子岩画(史前时期)。左边是马,右边是鹿。有没有联想到成语“指鹿为马”~~
↗单耳水波纹圆底釜(距今3000年)
↗直颈单耳圆底罐(距今3000年)
↑↓嵌绿松石金饰(6—7世纪)。2006年7月发掘于浪卡子县浪卡子镇翁果村。藏族是我国使用绿松石最多的民族,几乎每个藏民都有一件绿松石饰品。
↗红珊瑚(6—7世纪)。发掘于浪卡子镇翁果村。
↗萨珊银币(6—7世纪)。发掘于浪卡子镇翁果村。正面为国王侧脸朝右胸像,头戴球髻新月双翅齿冠,珠圈外有3个星月纹;背面为祭司祭火坛两侧,珠圈外有4个星月纹;正反两面都有巴列维文(波斯萨珊王朝官方语言)。
↑↓酒神鎏金银盘(6—7世纪)。发掘于浪卡子镇翁果村。盘内饰有一名男子和两名女子,女子身穿希腊风格的服装,据推断表现的是希腊酒神狄俄尼索斯饮酒的场景。
鎏金银盘、红珊瑚、萨珊银币等文物的发掘,印证了古代青藏高原经由唐蕃古道(丝绸之路南段)与中原地区及西方各国较为频繁的交流交往。
↗管流圆底罐、鸭嘴圆底罐(距今1800—2000年)。雅砻河谷出土。
↗圆底双连罐(距今1800—2000年)。雅砻河谷出土。朱砂素面,腹部相连。
↗银质镶宝石戒指、银质花纹戒指(6—7世纪)。年代相当于中原地区楚国时期。
↗金质盘羊形牌饰(6—7世纪)
↗金质马形牌饰(6—7世纪)
↗鱼状耳坠(6—7世纪)
↗金质圆形珍珠纹头饰(6—7世纪)。这些文物都是原件,建议好好看一看,西藏博物馆与此相关的就不一定是真迹了。
↗金质筒束发饰(6—7世纪)
出土时金器饰件摆放示意图。这些前吐蕃时期的金佩饰数量和器型较为丰富,从中可看出作为西藏文明发祥地的山南,早期金属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第二单元 吐蕃兴亡 故地沉浮(七世纪——十三世纪中叶)
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政治中心开始向拉萨地区转移。100年后的赤松德赞(公元742-797年)将王朝推向巅峰。最强盛时占据西起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与大食(兴起于西南亚地区的阿拉伯帝国)接壤,东至今甘肃陇山、四川盆地西缘,北起天山山脉以南、居延海,南至青藏高原南麓与印度次大陆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与天竺(今南亚次大陆)接壤,面积达400多万平方公里的区域。特别是唐朝“安史之乱”期间,吐蕃趁唐军平定内乱边防空虚,入据长安十三日。
吐蕃王朝期间,山南为“五茹”(五个军政区)的“约茹”管辖。但作为王朝的奠基之地,山南在吐蕃社会中仍保持着特殊的地位。赞普与大臣经常回到雅砻祭祖、省亲、盟誓,不少王室成员和贵胄豪酋依然居留山南,而且出于对王朝故都的眷念,松赞干布之后的历代赞普仍将陵墓建在琼结河谷的原野上。
吐蕃王朝也难以避免历史的螺旋。政权后期,由于连年征战和横征暴敛,广大奴隶、平民备受苦难。公元869年,今山南乃东、琼结、扎囊一带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并迅速席卷吐蕃腹地,摧毁了吐蕃政权。随后,形成了众多割据势力,西藏进入近400年的分治时期。
↗吐蕃王朝最强盛时面积达400多万平方公里(图片来自网络)
↗吐蕃王朝期间山南地区隶属“约茹”管辖
↗禄东赞。聂雄人(今山南市隆子县境内),吐蕃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松赞干布即位之初,受命担任大伦(丞相),辅佐朝政,开拓疆土,在建立政治、经济制度方面多有建树。贞观十四年(640),受松赞干布派遣,出使唐朝,成功促成文成公主入蕃和亲。
↗底乌琼摩崖石刻、门塘摩崖石刻(赤德松赞执政时期·公元804—815年)。位于山南市洛扎县吉堆墓群附近,均为印刻藏文,石刻内容相近,记述了吐蕃赞普与底乌琼家族(洛朗家族)之间的盟誓,赞扬底乌琼忠于赞普和吐蕃王朝并屡建功勋,以及底乌琼死后,吐蕃为其举行隆重葬礼等内容,对于研究吐蕃王朝历史、洛扎地方史和吐蕃丧葬制度具有重要价值。
↗金汁、银汁藏文经书(18—19世纪)。据了解,金汁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先将金子碾成金箔,剪成碎屑,加水银捣碎,再用保密工序将水银和金屑分开,反复手磨,剔除杂质,形成金粉后,加入骨胶和水,最终制成金汁。
↗吞米·桑布扎。生于公元618年,卒年不详。藏族社会早期的语言文字家和翻译家,现行藏文创造者。松赞干布时期七贤臣之一,官至御前大臣。
↑↓魔女仰卧图。图画来自藏民基于对文成公主的崇敬之情,在结合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衍生的美好传说:文成公主入藏后发现,吐蕃当时的地形犹如仰卧的罗刹魔女,拉萨卧塘湖处于魔女的心脏位置,玛波日山(布达拉宫所在的红山)、甲波日山(药王山)、帕玛日山(磨盘山)三山之间为魔女的心窍脉络。根据文成公主的推算,应当在魔女的心脏及十二关节处建寺镇服,护佑藏地安宁,于是绘制了这幅图画。
画作构思巧妙,线条细密,色彩丰富,既描绘了高山、河流和谷地,又清晰地呈现出魔女的身躯、五官及十二镇魔寺,成为广大藏族信众乐见的佳作。
↗“金城公主照镜”壁画。金城公主(?—739年),唐中宗李显养女,生父为邠王李守礼。景龙四年(710年)嫁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在吐蕃三十年,致力于唐蕃和好,巩固了文成公主进藏后的唐蕃“舅甥之盟”,为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做出了贡献。该壁画描绘的是公主思念双亲,取出随身宝镜,在镜中看到了家人身影。也有人提出其他解释。
↗“拉隆·白吉多杰刺杀朗达玛”微雕。吐蕃政权后期内斗激烈,佛苯之争加剧。公元842年,吐蕃邬东赞普(朗达玛)开始灭佛运动,引起社会动荡。山南洛扎拉隆寺僧人白吉多杰因憎恨朗达玛的行为而发起刺杀行为。此微雕再现了朗达玛路过大昭寺时,白吉多杰突然冲出,射箭刺杀的场景。
↗“吐蕃末期青朴奴隶平民大起义”油画。公元869年,在四川藏区的甘孜、德格和西藏昌都一带,爆发了一场席卷全藏的平民奴隶大起义,史称“邦金洛”,意即“随军奴隶反上”。藏史《续藏史鉴》记载:这次起义“初发难于康,寝而及于全藏,喻如一鸟凌空,百鸟为从。四方骚然,天下大乱”。在这次起义影响下,今林芝工布、山南青朴等地也陆续爆发起义,最终摧毁了一度威震高原的吐蕃政权。
吐蕃时期山南地区寺庙众多:雍布拉康、昌珠寺、桑耶寺、吉如拉康、巴廊曲果……
↗桑耶寺模型。桑耶寺位于山南市扎囊县桑耶镇境内,始建于公元8世纪吐蕃王朝时期,是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中心主殿乌孜大殿坐西朝东,高似五层,实际三层,面积6000多平方米,式样别致,壮丽大方,兼具藏族、汉族、印度三种风格,也被称为三样寺。
↗桑顶寺及西藏唯一女活佛多吉帕姆。桑顶寺位于山南市浪卡子县羊卓雍错湖畔西南一座山坡上,属藏传佛教噶举派,寺院住持桑顶·多吉帕姆·德庆曲珍,生于1942年,5岁时被认定为第十二世桑顶活佛,是西藏唯一的女活佛。
↑↓粪砖(驴或马、骡子等)。“发粪涂墙”,第一次见到。就地取材,循环使用,驴或马、骡子的粪便晒干作为建筑材料,既环保又经济。
↗铁索桥构件(15—16世纪)。西藏山高水险,自古交通不便,相传第一座铁索桥佳桑曲沃日桥(曲水铁索桥),由噶举派高僧、桥梁建筑大师唐东杰布修建于明宣德五年(1430年)。他一生主持修建了上百座铁桥、木桥和码头渡口,被尊称为“铁桥活佛”。
↗扎塘寺兽面纹琉璃瓦当、桑耶寺滴漏瓦当(18—19世纪)。可以看出,桑耶寺瓦当具有中原风格。
第三单元 万户争雄 乃东称王(十三世纪中叶——十七世纪中叶)
公元1247年,随着著名的“凉州会晤”顺利举行,西藏地方归附蒙古汗国,成为元朝中央政府直接治理下的一个行政区域,从而结束了长达四百多年的分裂局面,西藏进入了萨迦地方政权时期。位于山南的帕竹、亚桑、羊卓、甲域等万户均从属于萨迦政权治理下。
元朝末年,山南地方日益强大的帕竹万户推翻了萨迦地方政权,取得了卫藏大部分地方的统治权,并在山南乃东扩建王城,万户长绛曲坚赞被称为“乃东王”,山南再一次称为西藏的政治中心。15世纪中叶开始,帕竹政权式微,最终于17世纪被第悉藏巴政权所取代。
↗泥质狮子构件(17—18世纪)
↗藏语铭文镀金马鞍(17—18世纪)。镂空錾刻云龙纹、卷草纹、火焰宝瓶纹,饰有绿松石,上刻藏语“艾拉加里马鞍”铭文,表明这是拉加里王宫使用过的马鞍。
在萨迦地方政权时期,由于元朝中央政府采取“独尊一派”的政策,萨迦派得到极大发展,呈现一派独大的宗教格局。到了明朝,采用“多封众建、尚用僧徒”的治藏方针,平等对待各宗教教派,藏传佛教各派系都得到较大发展。作为帕竹政权的腹地,山南地方的各教派也得到较快发展,僧团经济实力日益雄厚,影响力也与日俱增,由此推动了寺庙建筑艺术、佛教造像艺术、壁画艺术的发展和繁荣。
佛教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为便于理解,这里对藏传佛教有关情况作一概述(根据网上资料整理,不一定准确)。佛教在我国分为汉语系佛教(公元前2年传入)、藏语系佛教(公元7世纪传入)、巴利语系佛教(公元13世纪传入)三大支。藏传佛教在11世纪左右,相继出现宁玛、噶当、萨迦、噶举、希解、觉宇、觉囊、郭扎、夏鲁等教派,后5个教派由于无政治势力作靠山,先后融于其它教派或被迫改宗其它教派。影响较大的是以下4个教派。
1.宁玛派。由莲花生创立于1055年,是藏区最早的教派,在西藏佛教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因为戴红帽,又称红教。代表人物有顶果钦哲仁波切。
2.噶当派(格鲁派)。由阿底峡创立于1056年,后演化出格鲁派(1409年宗喀巴创立)。僧人戴黄帽,又称黄教。明清时期占统治地位。达*赖*和班*禅*都是格鲁派的代表。
3.萨迦派。由昆•贡却杰布创立于1073年。因房屋有红白蓝三色,又称花教。元朝时占统治地位,元末逐渐衰落。代表人物有参加凉州会谈的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以及萨迦政权创始者、元朝帝师八思巴。
4.噶举派。创立者先后有琼布朗觉、玛尔巴,时间为11世纪中叶。因僧人效仿印度穿白衣,又称白教。后分为香巴噶举和塔波噶举(1211年成立)两大支派。15世纪后衰落。代表人物有西藏著名密教修行者米拉日巴,以及前面提到的“铁桥活佛”唐东杰布、西藏唯一女活佛多吉帕姆。
↑↓“大明永乐年施”款胜乐金刚唐卡(明)。通高526厘米,宽319厘米,画心高286厘米,宽208厘米。以藏青色丝绸为底,金色丝线织造图纹。画幅中心为呈站立姿势的胜乐金刚与多吉帕姆双身,身下有莲花座,背后饰有桃形火焰纹。右上角绣有金色汉文楷书“大明永乐年施”,表明系永乐皇帝赏赐。
这幅唐卡有别于传统胜乐金刚眉头紧锁、怒目圆睁的形象,表现出眉如水波、眉眼带笑的神情,符合内地审美习惯。
↗藏戏。一种集神话、传说、民歌、舞蹈、说唱、杂技等多种民间文学艺术与宗教仪式乐舞为一体的戏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第四单元 噶厦当政 风雨洛喀(十七世纪中叶——1951年)
明朝末年,在蒙古固始汗势力的支持下,五世达*赖*喇*嘛领导的格鲁派推翻了短暂执政西藏地方的第悉藏巴政权,建立了“甘丹颇章”政权,西藏进入格鲁派当政时期。在这一长达300年之久的历史时期,拉萨再次成为西藏地方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山南在西藏的历史地位不再显赫,但作为噶厦政府的直接管辖区域,山南的社会形态、经济模式和文化面貌仍然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是这一时期西藏历史发展进程的缩影。20世纪来临之际,在西藏地方面临剧烈变革的历史关头,地处西藏腹地的山南也饱经风雨冲击和洗礼。
↗刺绣观世音及十八罗汉天蓬(清)
↗藏纸币(清)。西藏纸币始印于1913年,为手工刻板印制的单色纸币。后加以改进,图文有黄黑红蓝4色,并盖有八角形达*赖红色印玺及银行黑印。
↗银币(清乾隆)
↗牛头系人物纹开片瓷花瓶(清)。釉面开片,似为仿哥窑器,上绘兵卒挥旗图案。
↗宣德款青花藏文卷草龙纹僧帽壶(民国仿明代)。表面以龙纹、卷草纹及藏文吉祥语为饰。壶口形似僧侣之帽,前低后高,犹如阶梯逐级而上。
山南是西藏绘画艺术的发源地,先后孕育了齐乌岗、勉唐、钦则、噶玛噶赤四大西藏本土画派。透过现存的壁画和唐卡,可以看出中原绘画与西藏绘画艺术的交流交融。
↗“八仙过海”瓷屏风。拉加里征集。
↗宣德款青花藏文“永平安颂”高足碗(明)。外壁中间以青花藏文书写“平安颂”经文一周。
↗弓箭配匣、镶宝石错金刀鞘(明)
↗江孜抗英之卡若拉阻击战油画。近代以来,随着帝国主义侵华的逐渐加剧与清政府的日趋衰朽,西藏地区也遭到英帝国的武装侵略。1888年和1903—1904年期间,英国侵略者先后两次大规模入侵西藏。持续约100天的江孜保卫战从1904年4月开始到7月结束,是西藏近代史上抗击外国侵略者规模最大、最为惨烈悲壮的战斗,展现了西藏民众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第五单元 伟大变革 山南新生(1951年——至今)
西藏和平解放后,山南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旧制度,建立了新政权,取得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辉煌成就,山南人民欢乐祥和、幸福安康。
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1952年,解放军陆续进驻山南乃东、隆子等地。
1959年3月,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发动武装叛乱,山南一度成为流窜入藏的康青甘叛乱分子的重要巢穴。4月4日解放军11师开赴山南平叛,经过10多天战斗,歼灭了盘踞山南各地的叛乱武装。1962年3月,在西藏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西藏平叛全部结束。
一楼参观结束,来到二楼。
“雅砻荟萃——山南文档陈列展”,通过文书档案、佛教典籍、近现代文学作品三个部分,记录藏文化历史足迹,反映藏文明发展脉络,展示山南人丰富的精神世界。
↗扎其桑堆手册 土地划分协议 柏粗体(19—20世纪初)
↗致逃税人员返乡公告 柏粗体(19—20世纪初)
↗桑耶大坐骑不得外借的公告 柏粗体(19—20世纪初)
↑↓噶伦颇罗鼐诰令 柏粗体 39行(18世纪)。颇罗鼐是清朝西藏贵族,雍正元年(1723)任噶伦(地方行政官员),管理后藏事务。该诰令共39行,写在黄布上,并钤有印章。
↑↓贝叶经 梵文大乘佛教《八千颂》(11—12世纪)。贝叶经是刻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佛教经书,多为佛教经典,素有“佛教熊猫”之称,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贝多罗树是一种棕榈类木本植物,叶子宽大、坚韧、光滑,适合刻写、保存。贝叶经的制作过程大体为:先将贝叶裁剪整齐、晾干压平,以铁笔或小刀在上面刻写经文,再涂上植物果油与碳粉的混合物,经清理等工序处理后装订成册。目前世界上现存贝叶经总量不过千部,其中西藏占六至八成,所藏梵文、藏文、巴利文等贝叶经古写本,有不少是孤本、善本、珍本。
↗米拉日巴传(16世纪)。亚堆香布刻板。米拉日巴(1040—1123),藏传佛教噶举派第二代祖师、密宗修行大师。一生历经坎坷,在修道过程中经受种种考验,最终成就佛果。其经历和行为多被后世效仿,在佛教界影响较大。后面在西藏博物馆将看到米拉日巴像。
↑↓寺庙僧尼酬劳记录本 草体 124行(17—18世纪初)。看,盖满了印章。
↗印章(18—19世纪)
↗小五明学之星象学目录 柏粗体 缝绘装(17世纪晚期)。藏族天文历算又称星象学或算学明,属于藏族传统“十明学”中的“小五明”。十明文化是藏族文化的基石,内容林林总总、包罗万象,相当于百科全书,小五明包括星象学、修饰学、辞藻学、韵律学和戏剧学等。
↗天文历算写本文献(17—18世纪初)
↗瑜伽诵谱表《恒河长流》(17—18世纪)
↗治马医文献 缝绘装(17—18世纪)
↗金刚宝幔 梵夹装(17—18世纪)
↗经幡刻板(17—18世纪)
↗精美雕刻护经板(17—18世纪)。也称封经板,用于固定经书。传统经书是写在条形藏纸上再用黄布包裹的散页,为使之固定成册,遂采用上下两块护板夹护。其中一块雕刻或绘制佛教题材、吉祥图纹,置于经书封面,另一块放在底部,然后捆扎加以固定,起到保护和装饰作用,也便于携带和传播。
↗《禅定经》汉地朱印刻本(17—18世纪)。中间内容是藏文,左右两侧有汉文说明。
↗蓝靛金、银汁写本《金刚经》(17—18世纪)
↗苯教典籍写本(17—18世纪)
↗《莲花生大师传》写本 乌金体(18—19世纪)。莲花生是藏传佛教的主要奠基者、宁玛派祖师。为普度众生,大师具有八种变相,又称莲师八相、莲花生八号。后面将看到大师的雕像和唐卡。
↗《般若波罗蜜多八千颂》首页(18—19世纪)
↗蓝靛银汁写本《般若波罗蜜多十万颂》(18—19世纪)
↗大悲观音灌顶仪轨等四章(12—13世纪写本)
↗阿底峡传规金刚瑜伽母等写本 柏粗体(12—13世纪)。阿底峡(982—1054),古印度佛教大成就者,藏传佛教后弘期第一传人,噶当派祖师。金刚瑜伽母(金刚亥母)是藏传佛教密宗本尊神。
↗12世纪写本文献(附有注释文)、梵文体写本(12世纪)
↗桦树皮文献 柏粗体(12世纪)。桦树皮曾在印度西北部、阿富汗、俄罗斯、蒙古等地作为书写载体。用桦树皮书写的经文,同贝叶经一样,纤薄轻盈,可以保存很长时间。
↗山南日报·汉文版
↗山南日报·藏文版
↗山南文艺
“西藏珍宝——西藏传统艺术”,展示金器、陶器、雕刻、唐卡、绘画、造像艺术等文物,反映雅砻藏源文化的深厚底蕴。
↑↓骨质微雕“十三殊胜”(16—17世纪)。洛扎德强巴林寺佛塔所藏的不动佛、观世音、金刚空行母、胜乐金刚、握拳石等骨质微雕。
↗羌姆艺术。也称跳神舞、面具舞,是西藏寺院的一种宗教舞蹈。
↗合金绿度母(13—14世纪)
↗合金五方佛之宝生佛(15世纪)。宝生佛为密宗崇奉的五方佛之一,能赐予信众财富。因显教经典对此佛记载甚少,所以汉地寺庙供奉也极少。后面西藏博物馆还会看到宝生佛坐像。
↗合金印释迦牟尼坐像(12—13世纪)
↗合金释迦牟尼(13—14世纪)、合金大日如来佛(14—15世纪)
↗合金说法印释迦牟尼(16—17世纪)
↗合金释迦牟尼佛头(13—14世纪)
↗合金贡巴·次成宁布(14—15世纪)。贡巴·次成宁布为山南市加查县岗布寺住持,藏传佛教达波噶举的主要继承者。
丹萨梯寺位于山南市桑日县,始建于1159年,是帕竹噶举派最早的寺庙。在14—15世纪期间,丹萨梯寺几乎是西藏地方的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丹萨梯寺造像融合了尼泊尔与我国西藏地区造像艺术风格,制作工艺精湛,装饰手法繁复,人物形象饱满,细节刻画精致,多镶嵌各种宝石,对于研究藏传佛像艺术风格的演变,特别是外来艺术向西藏本土风格的转化具有重要意义。可惜于1960年代特殊时期被毁。
↗合金四瓣莲花金刚亥母(11—12世纪)
↗合金莲花手观音菩萨立像(12—13世纪)
↗合金不动明王立像(12—13世纪)。不动明王是密宗所有佛陀的化身,其显现愤怒像,是让侵扰众生的邪魔因畏惧而远离,使信徒在修行路上不致动摇善念菩提心。
↗镀金铜宗喀巴大师坐像(15—16世纪)。宗喀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
↗彩绘莲花生八名号之莲花生唐卡(18—19世纪)。前面提到,莲花生大师又称莲花生八名号,有八种变化之身,分别为海生金刚、忿怒金刚、释迦狮子、爱慧莲师、莲花生(班玛托创匝)、莲花王、日光莲师、狮吼莲师。
↗彩绘莲花生八名号之爱慧唐卡(18—19世纪)
↗彩绘莲花生八名号之狮吼莲师(18—19世纪)
↗绘制唐卡使用的颜料
↗文殊佛立像唐卡(11—12世纪)
↑↓菩萨双面唐卡(11—12世纪)。双面唐卡较为罕见,而且是11—12世纪的文物,很珍贵。该唐卡一面是菩萨,另一面是童子(一说供养人),具有早期吐蕃时期绘画风格。
↗石刻释迦牟尼坐像(15—16世纪)
↗石刻巴勒波贝纳巴(pelnyapa)坐像(16—17世纪)。佛教流派分支众多,高僧也多,梵文、藏文转译汉文容易造成读音接近、写法不同,为避免歧义,同时标注英文比较好。
↗石刻月称(candrakirti)坐像(16—17世纪)
↗石刻毗吾巴坐(virupa)像(16—17世纪)
↗石刻释迦牟尼坐像(15—16世纪)
↗石雕佛陀头像(8—9世纪)。又一件珍贵文物。
↗石刻噶玛巴(karmapa)坐像(16—17世纪)。噶玛巴活佛是藏传佛教历史上年代最悠久、转世次数最多的一大活佛系统,至今已转世至第十七世。“活佛”更准确的说法是“转世尊者”,藏语中有多种不同的尊称,最为常用的是“珠古”、“喇*嘛”、“阿拉”、“仁波切”等。
↗石刻纳格(niguma)五尊坐像(15—16世纪)
“情满雅砻——山南民俗民风展”,通过图片、模型等展示山南地区的民俗文化、民俗风情和生产生活方式。
山南是藏民族的摇篮,也是西藏民俗文化的滥觞之地。
山南北部,雅鲁藏布江横贯而出,形成了富饶的谷地与平原,滋养了山南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孕育了盛极一时的吐蕃政权,由此将雅砻文明在青藏高原上广泛传播和辐射,成为千百年来西藏民族文化的精髓与灵魂。
山南南部,不少区域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地势与海拔陡然降低,迥异于西藏绝大部分地区的高原性干旱气候,生活着门巴、珞巴等较少民族,有着别样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
在这片土地上,各族群众共生共存,形成了各有特点又相互融合的生产生活方式,是西藏多姿多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南民居多采用土、木、石等天然传统材料建造,耐用坚固,适合生产生活。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不同,各地在材料选择、朝向空间、房间陈设、外观装饰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纯木结构与半木构主要位于山南东南部、南部和西南部的加查县、隆子县、错那市和洛扎县等低海拔林区,土、木和石混合结构位于大部分农区。基本布局以太阳走向为基准,主体建筑以朝南为主,封闭院落包围,大多为一宅一院。主体建筑由居室、客厅、厨房和经堂组成,附属建筑由牲畜棚圈、杂物储室和传统旱厕等组成。房间陈设主次分明,重点方位安排主居室、客厅和经堂,其余部分则相对简洁。主居室内排满各式传统家具,柱头、门及门楣结构和窗户等装饰繁缛华丽。
↗浪卡子县民居建筑。浪卡子县是山南海拔最高的县。因气候严寒,保温成为浪卡子民居建筑的重点。多采用大厚度的毛石墙和夯土墙,一般外墙厚度在0.4~0.7m之间,底层地垄墙厚度达1m左右。建筑布局采用朝阳避风方式,居住空间较为矮小。厨房是日常活动的重点区域,空内中心使用火塘,保持温度适宜,周围布置床和其他家具。贮藏间等紧密围绕厨房(客厅)布置。紧凑、缩量的布局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控制了房屋面积,为减少与室外环境的冷热交换创造了有利条件。
↗洛扎县民居建筑。洛扎县地处山南南部,南与不丹接壤。民居建筑因地势的高低,建造方式也有所不同。海拔相对高的民居是以土石砌筑的平顶建筑,海拔相对低的民居是以片石砌墙、实木封顶,坡顶状且不易积水。建筑顶部用木板叠加小石子压实并涂上自制的防腐漆,顶层修建矮小的防雨间,平常还可以存放饲草,也可用来风干牛肉等。院内一周建有牲畜圈。
↗门巴族民居建筑。山南境内门巴族生活在错那市勒乡、麻麻乡等地。门巴建筑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多为木顶、竹顶或草顶的四五层阁楼,内有木梯通往顶层。上层放草和秸秆,下层关牲畜,中层则是居所。每层墙体开三角式窗口,内宽外窄。
↗隆子县民居建筑。主要以土石平顶建筑为主。通常多为独院式:居室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建筑高2~3米,构件地取材,大多采用木构架结构,墙体材料使用碎石、片石和卵石等,屋顶规则密铺木椽,上画压以石块稳定。建筑内层常利用外廊设置敞开式起居空间,无论是居室、厨房、储藏、庭院的设计,还是牛棚、猪圈、厕所的布置,功能关系都较合理。室内以炉灶为中心,周围布置床和其他家具。
↗曲松县民居建筑加沃扎西康桑。曲松县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南岸,民居建筑多为土石平顶式,采用石块和土坯砌墙,内部石木混合结构,坚固实用,冬暖夏凉。加沃扎西康桑是典型的曲松民居,局部建筑已有近两百年历史。原主楼高三层,1986年拆毁三层并对二层前部分建筑屋面进行了维修,其余仍保留原样。建筑底层为半地下多开间地垄式库房,一层有主人住所、厨房、经堂、厕所等布局。
↗珠冠。一种头冠装饰。
↑↓农牧业生产
↗“邦典”(毛织围裙)技艺
↗藏刀
↗望果节。“望果”是藏语音译,意为“绕着地头转圈”。望果节是藏区农民欢庆丰收的传统节日,在每年藏历7—8月举行。
↗婚庆活动
二楼走廊以展板形式展示山南“名片”
玻璃橱窗内陈列着具有民族特色的生产生活用具,如铜壶、银壶、马鞍等。
前后两个半小时,山南市博物馆参观完毕。一个只有20多名工作人员的地级市博物馆,能在文物收藏、研究、保护、展示、传播方面做到这样,非常不简单。2022年7月被评为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也是实至名归,值得肯定和鼓励。
昌珠寺就在附近,相距730米,步行15分钟到达。不要以为时长写错了,这里海拔3600米,要考虑高原反应哪!
昌珠寺是西藏第一座佛堂,始建于公元7世纪,由吐蕃第三十三代赞普松赞干布主持修建,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据史料记载,文成公主在西藏生活四十年,昌珠寺是她和松赞干布的冬宫,其后半生的很长一段时间在此度过。
喜见佛光
↑↓珍珠唐卡。镇寺之宝。位于二楼主殿措钦大殿。长2米,宽1.2米。这幅“白度母菩萨憩息图”,由元末明初西藏帕竹“乃东王”绛曲坚赞之妃出资,采用珍珠串线并镶嵌宝石绣制而成。共镶嵌珍珠2.9万颗(26两)、宝石185粒(钻石一颗、蓝宝石一颗、红宝石二颗、紫宝石0.55两、绿松石0.91两)、珊瑚1997颗(4.1两)、黄金15.5克。
↑↓释迦牟尼缂丝唐卡。相传由文成公主亲手绣制。高2.92米,宽1.72米。释迦牟尼着红色袈裟,袒右肩,结跏趺坐于覆莲座上。像左为太阳,右为月亮,中间为三足金乌,上端有两行梵文。
昌珠寺对面广场上的文成公主雕像
乘坐公共汽车从昌珠镇前往泽当镇,参观西藏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
雍布拉康始建于公元前二世纪,形似雕堡,高耸在海拔3700米的山顶上。“雍布”意为“母鹿”,因山体形似母鹿而得名,“拉康”意为“神殿”。
本想登山参观,考虑到上山要20分钟,海拔太高、天气太热,加上奔波大半天人太累,担心吃不消,就在山下远观,拍照打卡后离开。
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山南市乃东区克松社区(原克松庄园)
山南之旅顺利结束,前往拉萨市。
西藏博物馆位于拉萨市城关区民族南路(罗布林卡对面),目前西藏自治区唯一的国家一级博物馆。1999年10月落成开馆,2022年7月改扩建工程竣工。新馆是一座“外观传统、内部现代”的三层建筑,占地面积6.5万平方米。设有基本陈列《雪域长歌——西藏历史文化展》(2楼)、《离太阳最近的人——西藏民俗文化展》(1楼)。藏品6万余件(套),其中珍贵文物4万余件(套),特色藏品有史前文化遗物,多种质地和造型的佛教造像,历代中央政府颁赐给西藏地方的印信、封诰,蘸金粉、银粉书写的藏文古籍,五彩纷呈的唐卡等。
藏博还加挂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牌子,是全国唯一以农奴解放为主题的国家级纪念馆,布展面积3500平方米,通过新旧西藏对比,展示党领导西藏各族人民砸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枷锁、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恢宏画卷。
展馆大楼富有民族特色:外立面墙体由花岗石砌就,上端为藏式女儿墙,屋顶覆琉璃瓦。内部的柱头及顶棚采用用柱面幡、布艺、香布装饰,陈列柜镶紫铜八宝吉祥图案,营造出浓厚的藏族艺术氛围。
先到二楼参观《雪域长歌——西藏历史文化展》
位于二楼回廊的大型唐卡《高原明珠》。长10.08米,高3.2米。2023年创作完成。以布面重彩融合传统唐卡艺术手法,从远至近依次描绘了高原生态地貌、人文古建和现代建筑、历史人物以及民俗文化等场景。
《雪域长歌——西藏历史与文化展》分为“史前时期”、“唐宋时期”、“元明时期”、“清代民国时期”、“西藏新篇”五个部分,系统阐释了西藏地区的悠久历史和璀璨文明,阐释了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主权行使以及西藏各民族与国内各兄弟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与文化互鉴,阐释了西藏各族人民在推动中华民族统一、国家发展以及缔造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伟大贡献,揭示了西藏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客观史实,展现了西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取得的伟大成就。
展厅入口处的壁画《西藏历史画卷》
第一部分 史前时期(距今约5万年—公元7世纪初)
西藏在距今5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活动,距今1万年前后进入新石器时代,距今3000年前后进入早期金属时代。大量考古资料显示,早在史前时期,西藏高原与祖国其他地区的先民就有明显的血缘、经济和文化联系。
↗尼阿底遗址。位于那曲市申扎县,海拔4600米,是迄今西藏发现年代最早、海拔最高的唯一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有明确地层堆积,石制品分布密集,石器技术特色鲜明,证实古人在距今约4~3万年前已踏足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
↗石锛(卡若遗址出土)。卡若遗址位于西藏昌都市卡若区,距今约5000—4000年。
↗有孔石刀(卡若遗址出土)
↑↓双体陶罐(卡若遗址出土)。镇馆之宝。初步认为是庆典和祭祀活动中使用的礼器。外形像两只小兽相向而立,颈部和肩部有一对带孔钮,既巧妙地表现出动物的耳与尾,又方便携带作穿绳之用。无论从器形还是纹饰,都与同时期出土的陶器与众不同,体现了卡若先民高超的器物造型能力,是新石器时代西藏陶器的代表和点睛之作。
↗小口垂腹罐(卡若遗址出土)。圆底,短颈,腹最大径接近器底,故称垂腹罐。
↗陶盆(卡若遗址出土)
↗石项链(卡若遗址出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装饰用品开始不断出现。这种由珠、管组合而成的项饰,结构较为复杂,质地和形制体现出变化与统一,代表了当时高原先民的最高工艺水准,也表现了审美意识的觉醒和不断提高。
↗骨锥、骨针(卡若遗址出土)
↗双肩石铲(曲贡遗址出土)。曲贡遗址位于拉萨市北郊娘热山沟曲贡村,距今约4000年。这件双肩石铲是一件农用具,内地很多新石器遗址中也有出土,说明史前时期藏区与内地已经产生文化交流。
↗石杵(曲贡遗址出土)
↗陶塑猴面贴饰(曲贡遗址出土)。高4.5厘米,宽4厘米。采用泥条堆塑纹饰又呈附加堆纹,是一个陶器上的装饰附件残片,可能是西藏先民猕猴崇拜的产物,让人联想起西藏广泛流传的“猕猴变人”创世神话。
↗灯塔形骨坠(曲贡遗址出土)
↗涂红石器(曲贡遗址出土)。曲贡遗址出土了上万件遗物,大多数是打制石器,其中涂抹红色的石器占全部石器的五分之一以上,同时出土了数十件研色盘和盛储红色颜料的陶瓶,体现了古人的“尚红”意识。后来吐蕃时期流行的“赭面”习俗,不知是否与此有关联。
↗研色盘、研色石(曲贡遗址出土)
↗青稞碳化粒(昌果沟遗址出土)。山南市博物馆也见过。昌果沟遗址位于山南市贡嘎县,距今3500—3000年,大致属于曲贡文化类型。
↗带流罐(羊八井萨桑墓地出土)
↗双耳罐(当雄县等地墓葬出土)
↑↓岩画。西藏岩画主要分布在那曲和阿里地区,技法有凿刻和涂绘,题材为生产、生活和原始崇拜。
↑↓铁柄铜镜(曲贡遗址出土)。镜面为铜质,饰有两鸟相向而立、卷草纹图案;柄为铁质,已锈蚀。这是西藏诸多遗址中唯一的一件出土铜镜,有学者认为不是本土产物。镜背下方似有牦牛图案,表明西藏与北方草原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
金饰品,浪卡子墓葬出土,前吐蕃时期的文物。看到没——山南市博物馆藏。所以先到山南的决定,很正确!
第二部分 唐宋时期(公元7世纪—13世纪)
唐朝初期,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高原,建立了奴隶制的吐蕃地方政权,西藏与祖国其他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得到全方位拓展。
唐朝晚期,吐蕃地方政权覆灭,西藏进入长达近四个世纪的分治状态,开始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农牧制社会过渡。这一时期,吐蕃旧部与宋朝和西夏等仍然保持着密切联系。
这个部分包括“吐蕃政权”、“吐蕃社会”、“和同一家”、“佛教传播”四个单元,展示了雪域文明的深厚底蕴、西藏与祖国内地的历史渊源。
7世纪初,雅砻悉补野部落首领囊日伦赞率兵北上,主宰了整个拉萨河流域,并将大本营安扎在墨竹工卡的甲玛岗山沟,成为雅砻部落的政治中心。其子松赞干布继位后,考虑到逻些(今拉萨)良好的自然环境和重要的战略位置,将都城迁至拉萨,建立了吐蕃地方政权。
↗敦煌文献《650—670年间吐蕃大事纪年》(7—8世纪)。法国巴黎图书馆藏。复制件。《吐蕃大事纪年》原本是一个完整的写卷,因种种原因被分成了几段。20世纪初,先后被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伯希和(Paul Pelliot)窃取,现分别收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英国国家图书馆。从拼接的内容来看,《吐蕃大事纪年》除了首段为松赞干布纪年的汇总之外,有明确纪年的段落起自唐高宗永徽元年(650),终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记载了吐蕃一百余年的历史,包括早期宰相制度变化、宰相承袭的世系、以赞普外甥为“坌”衔宰相等内容,为研究唐代吐蕃宰相制度、唐蕃关系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关键史料。
↗松赞干布镀金铜像(18世纪)
↗《松赞干布全集》(清)。相传松赞干布撰。
↗“克吾”印章(吐蕃时期)。林芝市朗县烈山墓地出土。由立马图像和阴刻藏文组成,藏文意为“克吾相叟”,似为人名,应是吐蕃名门琛氏家族成员持有。
↗敦煌文献《吐蕃均需调拨文书》(9世纪)。法国国家图书馆藏。又是复制件,可惜!可叹!
↗藏文简牍(7—8世纪)。复制件。原件藏新疆博物馆。前几天刚见过(参见上篇《观展寻宝系列游记之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苯教藏医集》(吐蕃时期)。噶当蚌巴齐出土。国家珍贵古籍之一。目前藏博共有57部馆藏文献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第一批至第六批)。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是由国务院批准公布的我国现存珍贵古籍目录。目前已公布六批,共有485家机构/个人收藏的13026部古籍入选。囊括了先秦两汉至明清时期的汉文古籍、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和其他文字古籍,其中汉文文献11855部,含甲骨4种,简帛187种,敦煌遗书405件,碑帖拓本219件,古地图149件,汉文古籍10891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1133部;其他文字古籍38部。
↗敦煌文献《火灸疗法》(9—10世纪)。法国国家图书馆藏。复制件。
↗敦煌文献《穴位图》(9—10世纪)。法国国家图书馆藏。复制件。
↗铁锄(10—17世纪)。阿里地区古格故城遗址出土。古格王国是公元十世纪前后,由吐蕃王朝末代赞普朗达玛的重孙吉德尼玛衮在吐蕃崩溃后,率领亲随逃往阿里所建立的地方政权,有过七百年文明史,曾留下金银制造、冶炼、制陶、纺织和木工、缝制、印板、雕塑等十三样瑰宝。1630年代神秘消逝,原因至今仍是一个谜。
↗石刻围棋(吐蕃时期)。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出土。
↗棋子(吐蕃时期)。拉萨市当雄县当曲卡墓地出土。
“赭面”习俗是吐蕃时期流行的一种不分性别与等级身份的涂红抹彩面部妆饰。随着吐蕃地方政权的扩张,这一标志性特征也出现在青海和其他地区,并一度对唐朝长安(今西安)、相州(今安阳)等地产生影响。前有曲贡遗址出土的涂红石器,后有当曲卡墓地的“赭面”彩陶,表明“尚红”这一传统习俗绵延不绝、经久不衰。
↗银质镀金波斯双面人头像(吐蕃时期)。青海海西州都兰县热土墓群出土。青海省博物馆藏。复制件。奇了怪了,前几天在青博也没看到原件啊。上网一查,原来参加2024年1月至2025年2月在日本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丝绸之路”巡回展了。
↗郭里木棺板画(吐蕃时期)。青海海西州德令哈市郭里木乡吐蕃墓出土。中原地区自古把棺材视为“升官发财”,吐蕃王朝同样如此。画面表现的是古代吐蕃社会生活面貌,有狩猎、比剑、赛马、宴饮、歌舞乐伎等诸多场景。
↑↓步辇图(唐)。阎立本绘。复制件。原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画作以唐太宗李世民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王松赞干布这一重大事件为背景,表现了贞观十五年(641)吐蕃使者禄东赞来唐迎亲并受到唐太宗召见的场面。
画卷有北宋米芾等22位名人及收藏家的题跋:“襄阳米黻。元丰三年八月廿八日,长沙静胜斋观。”……
↗青海日月山。日月山唐代称赤岭,为唐蕃交界之处。相传文成公主站在山上回望故土,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忍不住拿出宫廷所赠“日月宝镜”观看,却不小心摔成两半,分别落在两个山包上,日月山由此得名。
↗《婚嫁图》(唐/吐蕃时期)。该壁画见于甘肃酒泉榆林窟第25窟,描绘了唐蕃民众的婚嫁场景,是吐蕃控制瓜州初期各民族和睦相处、交流融合的反映。画中帐内设山水屏风,宾客对座,婚桌上摆着餐具和食物,头戴头额罗幞头的主宾可能是唐朝的一位官员或新郎的岳父。着吐蕃装者为藏族新郎,下跪行礼。新娘与伴娘为汉人,着汉装立于一旁,中间为新娘,新娘左右两边为伴娘。这幅难得的唐蕃联姻图,真实地再现了我国北方以“青幔为屋”,行礼时男跪女不拜的习俗。
↗敦煌文献《尚书》译本(吐蕃时期)。法国巴黎图书馆藏。复制件。
↗敦煌文献《藏文九九乘法表》(吐蕃时期)。法国巴黎图书馆藏。复制件。
↗西域根恰琴、龙头三弦琴(唐)
↗西域箜篌、琵琶(唐)
↗文成公主监造大昭寺图(罗布林卡壁画)。前后贯通了,建造大昭寺、小昭寺等寺庙,呼应“魔女仰卧图”。
↗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十二岁等身像。分别由赤尊公主、文成公主带入吐蕃。
↗仁达摩崖石刻造像(唐)。位于昌都市察雅县香堆镇仁达村,刻于唐贞元二十年(804)。表现的是大日如来和八大菩萨等,另有汉、藏文题记,记录唐蕃工匠姓名,说明是共同完成,反映了佛教文化交流。
↗桑耶寺铜钟(唐)。半圆形钮,钮下为覆莲纹,口呈钮齿形。器表有三组由七个梵文和三个图形组成的图案,记述赤德松赞王妃甲茂赞母子二人为供十方三宝而铸造此钟。铸有少数民族文字的青铜器较少,此钟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铜镀金释迦牟尼立像(8世纪)、铜镀金释迦牟尼坐像(9—10世纪),铜镀金观世音坐像(8—9世纪)、合金观世音菩萨立像(9世纪)。释迦牟尼坐像的底座刻有供养人像及汉文铭款。
↗合金释迦牟尼坐像(9—10世纪)。神态宁静安详,身着袒右肩水波纹式袈裟,结金刚跏趺坐于方形双狮、力士宝座及一层敦垫上。宝座上沿装饰串珠,下层前沿阴刻梵文。
↗《旁唐目录》(嘎哇·白泽等14世纪写本)。国家珍贵古籍之一。编著于9世纪的《旁唐目录》是当今藏文大藏经的形成基础,也是研究佛教初传吐蕃的重要依据。
↑↓桦树皮经书(吐蕃时期)。在山南市博物馆见过,与贝叶经一样,都是珍贵文物。
↗桦树皮经书残页(吐蕃时期)
↑↓《贝叶经八千颂》(8世纪)。亲教师释迦塞纳等译。“亲教师”即亲从受教之师,俗称“和尚”。经文以墨书彩绘,配以彩图,字迹工整,保存完好。
在山南市博物也见到贝叶经八千颂,年代是公元11—12世纪,这件是8世纪的,时间更久远,但品相更好,平整如新,色彩艳丽,因而更加珍贵。
↗《贝叶经十万颂》(9—10世纪)
↗《般若经》写本(9世纪)
↗普兰观音碑(10—12世纪)。复制品。原件位于阿里地区普兰县西德村。正面通高1.85米,浮雕一尊身高1.68米的莲花手观音菩萨等身立像。这是迄今所知阿里地区境内年代最早的一通石碑,也是西藏最古老的等身造像碑。
↗米拉日巴像(18—18世纪)。米拉日巴是西藏佛教噶举派第二代祖师,以坚韧不拔的修行和广泛的影响力著称。前面在山南市博物馆见过《米拉热巴传》(16世纪亚堆香布刻板)。
↗米拉日巴道歌集(18—19世纪)。国家珍贵古籍之一。道歌内容涉及广泛,主要分为三类:通俗地阐述佛教的内容;表达人情世故及人们对世俗和教法的看法;揭露和鞭笞上层社会欺压百姓和少数僧人以传佛名义为非作歹等社会丑恶现象。语言朴素、生动、形象,是藏族白话文学的杰出代表。
↗除盖障菩萨唐卡(12—13世纪)
↗忿怒天王唐卡(12—13世纪)
↗金刚亥母唐卡(12—13世纪)
↗释迦牟尼唐卡(12—13世纪)
↗《佛说法图》壁画(12—13世纪)。壁画绘于山南市扎囊县扎塘寺,主尊释迦牟尼身边围绕着众菩萨和弟子,画面上还有一些供养人的形象。
↗合金文殊菩萨坐像(12—13世纪)、合金无量寿佛坐像(11—12世纪)
↗合金四瓣大日如来像(10—11世纪)
↗合金弥勒佛立像(11—12世纪)
↗脱模泥塑天降塔“擦擦”(12—13世纪)。“擦擦”是藏语对梵语的译音,意为“真相”或“复制”,是一种用凹型模具捺入软泥,压制成形后脱模而出的小型泥佛或泥塔。
↗艾旺寺泥塑像(11—12世纪)。艾旺寺位于日喀则地区康马县萨玛达乡,始建于唐代。寺内泥塑独具特色,汇集了祖国内地、于阗和天竺的不同艺术风格。这组复原的释迦牟尼及其六弟子塑像,与云冈、龙门石窟中北魏至唐代佛教造像风格类似,秀骨清像,表情温和,宽袍大袖,潇洒飘逸。
↗艾旺寺泥塑菩萨头像(11—12世纪)。神态祥和,文雅清秀,慈眉善目,面带微笑。
第三部分 元明时期(公元13—17世纪)
公元13世纪中叶,“凉州会谈”顺利进行,西藏地方成为元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域。1368年,明朝建立后,通过遣使招抚和缴换印信的方式,延续了元朝对西藏地方的管辖。
这一时期,元、明中央政府始终对西藏地方有效行使主权和实施管辖,萨迦地方政权和帕木竹巴地方政权相继建立,西藏地方社会相对稳定,生产力发展水平得到提升,文化艺术成就斐然,与祖国其他地区的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广泛深入。
凉州会谈又称凉州会盟,是由蒙古皇子孛儿只斤·阔端与西藏宗教界领袖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于1247年在凉州(今甘肃武威)举行的会谈,议定了西藏归顺的条件,包括呈献图册、交纳贡物、接受派官设治等。协议条款确定后,萨迦班撰写了一封致西藏各地领主的公开信《具吉祥萨迦班智达致乌思藏纳里速各地诸善知识大德及诸主书》(简称《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规劝西藏地方僧俗领主归顺蒙古势力,为元代中央政府顺利实现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辖和治理奠定了基础。
↗八思巴肖像唐卡(元)。八思巴(1235—1280),萨迦五祖之一。原名罗古罗思监藏,吐蕃萨斯迦(今萨迦)人。“八思巴”是尊称,意为“圣者”。1244年随叔父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赴凉州;1253年首次传授忽必烈藏传佛教密教灌顶,被授以“萨”字玉印;1260年其次传授密法灌顶,被封为国师、授“国师”玉印;1268年创制蒙古新字(即八思巴文);1270年再次传授密法灌顶,被封为帝师、授“帝师”玉印。此图长270厘米,宽148厘米。八思巴神态庄严肃穆,国字形脸,平头黑发,细眉大眼,双目凝重。右臂袒露,右手当胸结“说法印”,左手结“禅定印”,赤足安坐于莲花月亮宝座上。
↗八思巴“萨”字玉印(元)
↑↓白兰王印(元)。1264年,恰那多吉随同萨班·贡嘎坚赞到凉州与阔端会见之后留在内地,忽必烈将公主嫁给他并封他为白兰王(驸马的尊号)、赐金印(铜镀金)。此后,“白兰王”成为元朝敕封西藏地方萨迦首领的世袭王爵之一。
↗元帝室赏赐给萨迦地方政权首领头盔(元)。萨迦寺藏。
↗元帝室赏赐给萨迦地方政权首领宝剑(元)。萨迦寺藏。
↗元帝室赏赐给萨迦地方政权首领铠甲(元)。萨迦寺藏。
↗国师之印(元)
↗大元国师之印(元)。上下两方玉印的外观看起来差不多,不同的估计就是印文。
↑↓大元国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元)。这方印章与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统领释教大元国师之印龙钮玉印”,说明文字差不多,外形上也是龙钮,不知道是不是同一件。
这些印钮上都有穿孔,可以系绳。绳子可视作“法度”,意味着不管职位多高,印章多大,都脱离不了皇帝的管辖。
↗大朝国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元)。木质,如意头钮。这方“大朝国师”印,与上面“大元国师”印的印文仅相差一个字,形制与其他玉印也有所不同,原因何在?有学者研究认为,此印是经当时中央政府认可、代替真印使用的复制品(相当于二号公章)。由于西藏地广人稀,路途险阻,历代中央王朝赐给西藏地方的玉印、金印,因价值昂贵不便携带和保管,故当地往往复制一些木印或木钮铁以随时钤用。
↗桑杰贝帝师之印(元)。元代共有帝师十四人,桑杰贝是第七任帝师。这件玉印比较大,通高8厘米,边长8.7厘米,重量940克。而第一任帝师八思巴帝师印章,通高9.5厘米,边长6厘米,重量732克。
↗贡噶罗追坚赞贝桑布封益西贡噶为“本”官衔的铁券文书(元)。复制品。原件藏西藏自治区档案馆。文物的说明文字较长,试着断句:贡噶罗追坚赞贝桑布(人名)—封(册封)—益西贡噶(人名)—为——“本”(官衔)的铁券文书。元代铁券文书是地方政府为其管辖的官员和寺庙下发的一种公文。“本”是一种官职,八思巴创设的萨迦地方政权中有索本(司膳)、森本(司寝)、却本(祝寿)、骑本(管车)以及乌思藏本钦(西藏最高行政官员)等职位,这里的“本”到底是哪一种,要看得懂藏文才行,可惜这方面我们都是“文盲”。
↗贡噶坚赞贝桑布颁夏鲁寺法旨(1336年)。贡噶坚赞贝桑布(人名)颁发给夏鲁寺的法旨(命令)。
↗枢密院行院之印(元)。铜质。枢密院为元代最高军事机构。行院相当于分院,为临时性机构。
↗亦思麻尔甘军民万户府印(元)。铁质。“亦思麻尔甘”(Smarkham)是“芒康”的藏文发音,即今西藏昌都地区芒康县、察雅县一带。“万户”是官名,金初设置,为世袭军职。
↗“萨”字象牙印(元)。元代萨迦官员的印章,上方三个圆圈象征佛教三宝,下面帐篷样纹饰内为藏文“萨”字,周边火焰、莲瓣等图案具有宗教意识。
↗中统元宝交钞、至元通行宝钞(元)。在青海省博物馆见过。元朝纸钞经历了中统钞、至元钞、至正钞三个阶段。其中中统钞使用时间最长,在元代始终通用。上面两张分别是中统壹贯交钞、至元贰贯宝钞,都是用桑树皮纸制造,雕版黑墨印刷,盖有中书省、尚书省朱印。
↑↓忽必烈颁拉杰僧格贝圣旨(元)。元世祖忽必烈给地方首领拉杰僧格贝颁布的诏令。藏族人名中常用“僧格”,意为狮子。
↑↓洪武皇帝封授加麻万户长圣旨(明·1379年)。明朝封授端竹监藏(今译顿珠坚赞)为加麻万户长的敕书。加麻管辖范围大致在今拉萨东南墨竹工卡至山南市乃东区一带。全文以楷体汉字书写,终于看得懂了,抄写如下:“皇帝制曰:朕君天下,凡四方慕义之士皆授以官,且俾世袭其职焉。惟尔端竹监藏,昔尔祖父世守西土,尔能闻朕声教,悉心效顺,朕甚嘉焉。今授尔信武将军加麻万户府万户,俾尔子孙世袭。尔其招徕远人,绥靖边疆,永为捍御之臣,保成功于不怠,尔惟懋哉。洪武十二年二月二十六日。考到端竹监藏年五十一岁,乌思加麻人,元朝加麻万户府世袭万户。”
↗朵甘卫都指挥使司印(明·1407年)。银质。明朝承袭元朝中央对西藏的管辖权后,将西藏划分为朵甘都司、乌斯藏都司、俄力思军民元帅府等三个隶属于西安行都指挥使司的军政机构。“朵甘卫”管辖范围大致在今西藏昌都、青海玉树和四川甘孜等地。
↗乌斯藏俺不罗卫行都指挥使司印(明)。铜/铁质。俺不罗为藏语音译,今译羊卓,在山南浪卡子境。
↗灌顶国师阐化王印(明·1563年)。象牙质。明朝中央政府分别册封藏传佛教三大教派首领为大宝法王、大乘法王和大慈法王,还册封了阐化王、护教王、赞善王、阐教王和辅教王“五个教王”。
↗阐教王印(明·1413年)。银镀金。
↗“大禅佛宗”玉印(明永乐)
↗普度明太祖长卷图(明)。又名《噶玛巴为明太祖荐福图》、《普度大斋连环长卷》,目前西藏地区保存最大、最完整、最珍贵的绘画作品。此为电子版局部图。原件长4968厘米,宽66厘米,共绘图49幅,附有22段文字说明,分别为汉文、察合台文、回鹘文、藏文、蒙古文五种文字,每段文字分别解读1—8幅图不等。描绘了五世噶玛巴得银协巴(本名却贝桑波de bzhin gshegs pa)在南京灵谷寺与五台山设普度大斋,为去世的明太祖朱元璋夫妇荐福超度的景象。
↗绛曲坚赞(1302—1364),西藏地方杰出的政治家和务实的改革家,吐蕃时代朗色林家族后裔,藏传佛教帕竹噶举派代表人物。元至治二年(1322)被册封为帕竹万户长。元至正九年(1349)推翻萨迦派统治,建立帕竹地方政权,得到元朝中央政府认可,被封为大司徒。在实行“政教合一”治理期间,对西藏地方的政治、经济、律法和人事制度等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为帕竹政权200多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帕竹地方政权为噶玛地方政权取代。
↗朗色林庄园。位于山南市扎囊县朗色林乡,与桑耶寺隔江相望。前面山南市博物馆提到过,这是西藏历史上第一座庄园。建于14—15世纪(明朝帕竹地方政权时期),主楼高达7层,是西藏现存最高的庄园建筑之一。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执壶(明洪武)
↗五彩龙凤纹盘一对(明万历)
↗景泰蓝莲纹僧帽壶及壶套(明景泰)
元明中央政府延续唐宋时期形成的茶马互市,进一步密切了西藏与祖国其他地区的联系,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铜鎏金文殊菩萨坐像(明)
↗铜鎏金弥勒菩萨(明)
↑↓铜鎏金烟墨天女像(明永乐)。烟墨天女也称班丹拉姆(藏文)、吉祥天母(汉文),是藏传佛教最重要的女性护法之一,主生死、吉凶、善恶,有预言占卜法力。此像一面四臂,两主臂在前,左手持索,右手持颅碗;另两臂上举,右手持剑,左手持戟。三目圆睁,红发上竖。骑坐在一只黄骡上,骡前有一尊摩羯首空行母,手持缰绳,回望烟墨天女。骡子左臀有一眼,可监看二十四方。
↗合金铜九股金刚铃、杵(明宣德)
↗青花庭院仕女梵文高足碗(明万历)
↗《青史》、《红史》、《萨迦世系史》、《贤者喜宴》。元明时期西藏地方大兴著书立传之风,相继出现了很多历史、文学方面的巨著。《青史》(管·宣奴贝著),成书于1476年,记述了佛教的传播历史,包括藏族各个时期的历史和藏传佛教各个教派、教法的传承情况。《红史》(蔡巴司徙·贡噶多杰著)成书于1363年,记述了印度古代王统和我国西藏释迦世系、汉地历代皇帝的事迹以及蒙古王统和西夏史迹。《萨迦世系史》(萨班·阿旺贡噶索南著)成书于1629年,记载了西藏萨迦家族的族系、政教势力在萨迦地区的形成以及依靠蒙古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史实。《贤者喜宴》(巴卧·祖拉陈瓦著)成书于1564年,是一部关于西藏地区的历史文献,包括政治、经济、历史、宗教、文化、法律、天文、地理、自然、医学、音乐、歌舞、绘画、建筑等方面内容,还涉及汉地、突厥、苏毗、吐谷浑、于阗、南诏、西夏、蒙古等周边政权的历史,是研究西藏地方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史籍。
↗《时轮经》(明)。全称《时轮摄略经》,藏传佛教密宗经典文献,包括世间部(外时轮)、有生部(内时轮)、灌顶部、修法部、智慧部五个部分,为藏族认识自然、探索物质世界客观规律发挥了重要作用。
↑↓铜鎏金不空成就佛(14—15世纪)。“不空成就”藏文意为“诸行圆满”,金刚界五佛之一。佛像头戴五叶冠,束发高髻。右手当胸结说法印,左手置于脐前结禅定印。手足部饰有多圈钏镯,全身镶嵌各种宝石。底托雕饰繁复,饰有一周涡旋状缠枝莲花。整体造型优美别致,工艺精美绝伦,富有丹萨梯寺造像风格。
↗红铜鎏金宝生佛(16世纪)。复习一下,宝生佛是密宗五方佛之一,寺庙供奉较少。
↗释迦牟尼唐卡(14—15世纪)
↗多吉丹佛塔唐卡(14—15世纪)。多吉丹佛塔位于印度伽耶,被认为是释迦牟尼涅槃的地方,因而成为佛教徒向往的朝拜圣地。此画中央有一尊释迦牟尼像,其上有一主塔,四周小塔林立,内有众多佛龛及佛像。
↗藏戏表演服饰
↗藏戏面具。黄色面具象征朴实敦厚,红色面具象征权力威严,绿色面具象征贤良智慧,半黑半白象征两面三刀。
第四部分 清代民国时期(公元17世纪—1949年)
清朝中央政府建立后,对西藏地方的政治、外事、军事、经济、宗教等事务进行全面管辖和治理。清末民国时期,中央政府在艰难时局下,始终坚持对西藏地方行使主权,西藏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同帝国主义的入侵及图谋“西藏*du立”的分裂势力进行了不懈斗争,有力维护了祖国统一。
这一时期,西藏地方与祖国其他地区的关系进一步密切,西藏的经济、文化、科技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随着政教合一体制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的日趋僵化和腐朽,西藏社会生产力受到严重束缚,社会阶层极度分化并尖锐对立,社会发展逐步停滞不前。
↗五世达*赖*喇*嘛觐见顺治帝壁画(布达拉宫壁画)。清顺治九年(1652年)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应召率三千人到达京城朝觐顺治皇帝,受赐金册金印,被封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由此确立了达*赖*喇*嘛的西藏佛教领袖地位。有清一代共有两位达*赖*、一位班*禅进京朝觐皇帝,另外两次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六世班*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三世达*赖*,会面时间恰好处于清朝早中晚三个历史阶段。达*赖*喇*嘛和班*禅都是对佛教高僧的尊称。达*赖*,蒙古语译为“大海”;喇*嘛,藏语为“上师”之意。班是梵语“班智达”,意为学者;禅是藏语“钦波”,意为“大”。
↑↓雍正皇帝颁赐七世达*赖*喇*嘛之印(1723年)。长11.35厘米,宽11.35厘米,高10.3厘米。纯金铸造。云头纹钮。印文为汉、藏、满、蒙古4种文字,刻有“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拉呾喇达*赖*喇*嘛之印”字样。清廷曾先后封授五世、七世、八世达*赖*喇*嘛金印,但目前仅有这枚金印存世,弥足珍贵,是中央政府封授达*赖*系统、有效行使主权的代表性物证。
↗慈禧太后加封十三世*达*赖*喇*嘛的捷报(清)
↗慈禧太后赐十三世*达*赖*喇*嘛之御笔《观音图》(清)
↗慈禧太后赐十三世*达*赖*喇*嘛之御笔“福寿”(清)
↗宣统皇帝赐十三世*达*赖*喇*嘛镀金银质多穆壶(1908)
↗乾隆皇帝颁八世*达*赖*喇*嘛玉册(1783)
↗康熙皇帝敕封五世班*禅金印(1713)。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康熙册封第五世班*禅*罗桑意希为“班*禅*额尔德尼”并赐金册金印,由此确立了班*禅在格鲁派中的地位。
↗道光皇帝册封七世班*禅*额尔德尼金册(1845)
除了达*赖和班*禅活佛系统外,西藏地方还存在其他众多活佛系统,他们在西藏地方事务中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同样为密切西藏地方与祖国其他地区的关系做出了重要贡献,清朝中央政府均予以封授和赏赐。
↗“朵森格”驻藏大臣衙门石狮(清)。“朵森格”意为石狮。清政府从雍正五年(1727)起设驻藏大臣,其职能历经协理、监管、统管藏事的发展历史,地位不断提升,职权日益扩大,确保了清朝中央政府治藏政策的有效实施。
↗磨盘山关帝庙铜钟(清)。复制品。原件藏拉萨磨盘山关帝庙。该关帝庙由大将军福康安等清朝驻藏官兵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建造,次年竣工后立“关帝庙落成碑”,并铸铜钟一口。碑文记载了清军打败廓尔喀人的经过和建庙缘由。1792年,尼泊尔入侵我国西藏,乾隆派福康安出征,仅用30天就收复了失地。将士们认为是武圣关帝显灵,便在拉萨建造了这座关帝庙。关帝庙铜钟见证了汉藏人民共同抗击侵略、保卫祖国领土的历史。
↗流入我国西藏的英属印度发行的金砖(近代)
↗非法的“西姆拉草约”英文版复印件。1913年至1914年间英国殖民者炮制的干涉中国内政、策划西*藏*独*立,在印度西姆拉召开的阴谋会议上,西藏地方政府代表背着中国中央政府秘密签订非法的“西姆拉草约”,接受了所谓“麦克马洪线”。这些非法条约和文牍由于没有中国中央政府代表的签字,中国历届政府都不承认。
↗国*民*政府追封十三世*达*赖*喇*嘛玉印、玉册(民*国)
↗刘公亭。为纪念原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驻拉萨办事处处长刘朴忱在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关系中做出的重要贡献,1935年在拉萨修建了“刘公亭”,碑文为汉藏两种文字。
第五部分 西藏新篇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开启了西藏走向繁荣进步的光明前程。70多年来,经过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发展,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
前后2个半小时,二楼参观结束。前往一楼参观《离太阳最近的人——西藏民俗文化展》。
《离太阳最近的人——西藏民俗文化展》分为生活习俗、生产习俗、节庆文化、时代之光四个部分,通过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庆礼仪、民族工艺等角度,直观展示了高原人民的民情民俗、文化性格、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反映了西藏民俗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互融性、时代性,从而更深地领悟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
在山的顶点,水的源头,山绵延、水长流,生命旺盛生长,相互依存,彼此尊重……
藏民主食以糌粑和乳制品为主,饮品以酥油茶和青稞酒为主。
↗木质红底描金人物花卉纹糌粑盒(20世纪)
↗银质铜箍糌粑盒(18—19世纪)
西藏各地服饰的用料、形制、装饰等,与生存环境、气候条件、经济条件、生产方式和文化交流有密切联系,一般是长袖、右衽、大襟、束腰,共同点是周身施饰。
↗林芝米林珞巴族服饰
↗嘎乌。藏文意为“护身符盒”。以铜镀金银制成,上满嵌珠石,盒内装有小佛像、高僧舍利、经文等,随身携带作为护身、减小业障和增长修行之用。
↗银质嵌绿松石十字腰链、金质嵌绿松石首饰盒
↗银质嵌绿松石海螺形头饰、铜质嵌绿松石戒指
西藏传统民居的外墙普遍为白色,门窗外围及墙檐为黑色。萨迦县境内的民居外墙则是竖条的红、黑、白三色,这与其古老的宗教信仰有关。
地域辽阔、山川密布的地形特点,使得就地取材的舟船、依托畜力的牦牛驼队等交通工具,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牛皮筏
↗马头木舟。青藏高原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船,以木雕马头为标志,马头后部插有标志性的风马旗杆,船身四周外壁镶嵌铁皮装饰图案。
农业、牧业、手工业是西藏传统三大产业。农业、牧业为人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料。以陶器烧制、金属加工、毛绒纺织为代表的手工技艺及其产品,不仅提高了生活质量,也是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银镀金八宝纹茶壶(20世纪)、银镀金龙纹盘(19—20世纪)、铁质镂雕嵌宝石剑(18—19世纪)
↗卡垫。藏语意为“盖在上面的毯子”,是一种藏式风格的坐垫,多以纯羊毛手工编织而成,厚实柔软,防潮保暖,色彩艳丽。日喀则江孜是传统产区,卡垫质量上乘,素有“蕃人精品”之称。元代八思巴觐见忽必烈,所赠贡品中就有江孜卡垫。
西藏传统民族节日是以藏历为基础,依据生产生活节奏和历史文化传统而形成的特定节日,如雪顿节、望果节、赛马节、藏历新年等。
↗彩绘格萨尔赛马称王唐卡。根据古代藏族英雄格萨尔《赛马称王》故事绘制而成,讲述其经过一场跌宕起伏的赛马战胜群雄,成为岭国之王的历史。
↗雪顿节场景
↗藏历新年。藏历新年是以西藏的天文历算为主要依据,逐渐形成的一种岁时节日。因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及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西藏各地的年节时间和习俗有所差异。
时间关系,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没有进去参观。
有人说西藏是一种瘾,一来就忘不了。我觉得有道理,五年来了三次。虽然高原反应明显,但每次都收获满满,依然期待下一次。感兴趣的话,请移步携程游记《冬游西藏:蓝天绿水,日照金山,还有风景在路上》《八月,再次进藏,体验青藏铁路,游览拉萨、日喀则、格尔木、西宁》。
再见,雪域高原
平安到家
感谢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