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州府城墙纪游
浙江临海是座千年古城,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起在临海设县,东晋时太守辛景筑城,历史上是台州府城所在地。台州府城墙始建于东晋,扩建于唐,定型于宋,完善于明清,构成了“青山入城,江水环郭”的独特景观,兼具军事和防洪双重功能,距今有1500多年历史。2023年1月25日晨8时许,我从临海崇和门出发开启台州府城墙之旅。
眼前的崇和门及城楼惠风楼是1984年在台州府城东门崇和门遗址上重建的。
崇和门东侧就是东湖,清末文人俞樾有语云:“杭州有西湖,台州有东湖,东湖之胜,小西湖也。”东湖开凿于北宋年间,原为水军泊船屯兵之所。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台州郡守钱暄疏滩拓建成湖,并辟为园林。东湖以紧临台州古城墙东侧而得名,自宋以来,东湖历代有维修,成为台州园林之首。可惜东湖西侧崇和门南北端的1615米台州府东段城墙1956年拆除,否则湖面与古城墙相映衬,画面应该很美。好在湖北岸可见龙顾山巅一带古城墙及揽胜门顾景楼、白云楼,产生借景美感效应,东湖与古长城城楼遥相呼应,山水相依,构成临海台州古城独特的风韵。
东湖分前湖和后湖,湖中有洲渚,洲上多亭阁水榭。
枕云亭前的梅花已含苞待放,初春的气息已来到临海。
湖山胜色,出东湖北门就是位于不远处山巅上的台州府城的揽胜门。
登揽胜门广场后的石阶前往揽胜门,开始游览台州府古城墙。陡峭的198级石阶上已有不少勉力登攀的游客,也许是因为临海春节期间景区免票的缘故,游古城墙的团队游客纷至沓来,镜头前人流熙熙攘攘。
台州府城墙又称“江南长城”,平面呈方形,城墙内芯为宋代原构,宋代以后历代加修层面。台州府城墙周长6287米,现存4730米,东起揽胜门,依山就势,沿龙顾山、北固山山脊逶迤至烟霞阁,于山岩陡峭间直抵灵江东岸,一直延伸至巾山西麓,现存瓮城4座、敌台(墩台)数十个。
来到揽胜门,这是台州府城现存7座城门中所处位置最高的一座,从揽胜门广场到揽胜门之间的198级台阶称为“好汉坡”。
登上揽胜门,城门上的城楼为顾景楼,凭栏可俯瞰东湖一带湖山和临海城衢风格。
沿城楼东侧城墙北上,边走边看,从揽胜门到烟霞阁之间台州府北段城墙长2300米系20世纪90年代在原墙基上重修的。来到8号敌台,这种双层空心敌台是由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所创修,兼具士兵瞭望和储备修整等功能,在台州府城墙现存8座。明嘉靖年间戚继光驻守台州府期间改善和增强了城墙的防御能力,不仅御敌还可抵御洪水,创下了九战九捷的辉煌战绩。后来戚继光又将双层空心敌台这一城墙防御建筑设施应用到北方明长城,开启了北方明长城大规模修筑敌台的先河,台州府城墙因此被誉为北方明长城的“师范”和“蓝本”。
离开8号敌台继续前行,远处最高处山巅是白云楼,那里也是台州府城墙最高处。这段城墙名为“百步峻”,是台州府城墙最陡峭的路段。传说唐朝大将尉迟恭奉命修筑城墙,修到此处由于地势过于陡峭而数次被毁。某日清晨见有梅花鹿沿山脊奔跑留下脚印,于是下令沿梅花鹿留下的脚印成功修建了城墙。据说临海小吃中的糕点“羊脚蹄”也因此而来,人们用面食拓印梅花鹿留下的脚印,结果发现得来现状不似鹿蹄而更似羊蹄,遂有名为“羊脚蹄”的小吃,而临海“鹿城”的别称大概也因此而来。
登上白云楼,一览众山小。
离开白云楼沿城墙西行,一路基本上都是下坡路。尽管还是冬季,但城墙两侧树木仍较茂密,想必夏季更为浓荫密布。这一景观在北方长城是没有的,相必明代台州府城墙整修时,城墙两侧也不会有树木,不然敌人很容易隐藏潜入,而今此景说明临海地处南方树木生长旺盛,绿树夹道的城墙也是临海台州府城墙独特的景致。
过了5号敌台,城墙内侧一处建筑群是台州府城隍庙。台州府城隍庙始建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供奉的是台州城隍屈坦。屈坦为三国时东吴尚书仆射屈晃之子,为临海第一任郡守。
台州府城隍庙最有价值的应该是这株隋樟,此树树龄已有1400多年,曾遭雷击劈去大半,仍生机不灭。
来到4号敌台,附近城墙内侧有一处名为望天台的古迹。
这是元末农民起义首领方国珍在临海祭天称王的天坛。三层九循坏的建筑形式,汉白玉扇形台板、台阶、栏杆等都是九和九的倍数,这是帝王的规制。
继续在城墙上西行,台州府城墙西北段最为险峻,依山就势,逶迤曲折,宛如巨龙飞舞,人称“江南八达岭”,尤其是从2号敌台处北望效果最佳。
前方就是烟霞阁,从烟霞阁下行到1号敌台就是“江南八达岭”的精华景观段了,这一段城墙一步一景,令人徜徉。
2号敌台一带城墙内侧山坡上一片梅林,名为梅园。
梅花渐次初绽,红白各胜,梅花与古老城墙相映,这是难得的胜景。
走近2号敌台前望,台州府城墙朝天门及其瓮城近在眼前。
朝天门为台州府城西门,门外就是灵江。朝天门原有名为“兴公楼”的城楼,可惜已不存。
朝天门的瓮城值得一看,瓮城为古代城市的主要防御设施之一,属于城墙的一部分,其形状大都为半圆形。台州府城现存4座瓮城,分别在朝天门、镇宁门、兴善门、靖越门四处,都是在台州府城墙的西段即临灵江段,是清康熙年间时任台州知府张联元加筑修建的。
沿城墙南行,这段从1号敌台直至巾山西麓的台州府城墙西段我在1月24日傍晚走过,日暮时间景象另具色彩。
从朝天门南行,不远处的城门及城楼是望江门平海楼。
望江门没有瓮城,此门处于台州府城墙西段的中部,是1984年新辟的。此处倒是望江揽胜之地,登临其上凭栏顾盼,远处的浙东南第一高山括苍山山色和近处的灵江景色让人心旷神怡。
城
墙上的多座敌台(墩台)放置了当年郑成功缴获的荷兰铁炮名为“大将军”的复制品。
这尊铸刻有铸炮年份的古炮据说在郑成功攻打台州临海城时船翻沉海,后被清军打捞上岸使用,原炮一直留着临海,不知台州博物馆有无此炮。
过望江门继续前行,城墙随灵江走向渐转向东南,来到台州府城的镇宁门及其瓮城。
镇
宁门是台州府城南门,“镇宁”镇定而宁静,涵义是让老百姓的生活有一个宁静安定的家园。镇宁门原有城楼神秀楼,今已不存。
出镇宁门来到城墙外看台州府城墙的“马面”。
“马面”是指城墙突出部分的城台,又称墩台、墙台、敌台,可供士兵三面御敌,台州府城墙特色的城台建筑“马面”集中在镇宁门至朝天门一段。台州府城墙有三分之一的长度是沿着灵江修筑,台州府城位于灵江入海近处,江水与潮水相碰,水位升高,时常漫上城来,城墙除了御敌功能之外,体现堤坝般的防洪功能也不可缺。
台州府城墙的城门瓮城弧形修筑设计和敌台“马面”的一半弧形一半方形修筑设计也是考虑到抗洪的需要。把“马面”迎水面设计成半圆弧形可以减缓灵江洪水的冲击力,这种设计在国内古城墙中尚属孤例。
正是由于台州府城墙的抗洪价值,元朝灭掉南宋时后曾下令拆毁江南所有古城墙,以利蒙古铁骑长驱直入,而临海台州府城墙却因其无法替代的防洪功能得到了特旨免拆。
台州府城墙西段从朝天门、望江门、镇宁门,直到兴善门都是平路,从兴善门到靖越门段城墙沿巾山山麓而建,随着山势起伏而有所坡度。
过镇宁门,继续南行来到兴善门。
在兴善门城墙南望,巾山塔群清晰可见。
登上城墙巾山西麓段,回望兴善门瓮城一带景色宜人。
从兴善门回返,重走台州府城墙。经镇宁门、朝天门、烟霞阁、白云楼、揽胜门,结束台州府城墙之旅。如此我徜徉了台州府城墙一个多来回。
走下揽胜门,又穿过东湖,结束了台州府城墙之旅。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特别五一行-浙江走起(台州,宁波) 50502
- 十月初秋,来台州府城感受这里不一样的新旧文化 66577
- 临海古城低调了千年,人少景美藏不住了 1842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