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6

紫阳故里纪游

编辑
天数:2 天 时间:1 月

浙江临海是座千年古城,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起在临海设县,历史上是台州府城所在地。

古城不大,但古韵悠悠,仙人留踪,城东南隅的巾山令人有身处小城中而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况味。

2023年1月24日傍晚,游览完临海古城东南隅的巾山,徜徉一会儿日暮下的临江段台州府城墙后,我走下台州府城朝天门城墙。

经西门街前往紫阳古街,领略千年古城的韵味。

朝天门外有座不大的财神庙,财神庙建在城门口不知是何用意?大概是意喻“八方进宝入城来”吧。

朝天门内的西门街是一条呈“L”形走向的古街,街道两侧保存着不少老建筑。暮色中的西门街行人稀疏,古街显得宁静。

经过状元第,也许是春节期间大门紧闭没有开放。临海状元第为明代状元秦鸣雷的别居,数百年来,数次毁圮,现在的状元第是近年修复的。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了551个文状元,秦鸣雷是其中之一。秦鸣雷(公元1518-1593年)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状元及第,授修撰,历官左谕德侍读学士、南京国子监祭酒、太常寺卿、礼部右侍郎、南京礼部右侍郎等职,总校《永乐大典》,官终南京礼部尚书,著有《倚云楼稿》、《谈资》及传奇《清风亭》等。

临海素有“小邹鲁”和“文化之邦”的美誉,自唐广文博士郑虔到台州开办学馆、启蒙教化之后,民重耕读,人文荟萃。据说在历代科举中出过3位状元、1位榜眼、1位武探花,进士357人,其中最盛的宋代达217人,或许这也是巾山山巅大小文峰塔引来的文气。

西门街上的过街鼓楼很有特色,此楼名“古寿台楼”,建于民国三十三年(1945年)。

西门街最有韵味还是古风留存的坊里建筑。西有迎春坊、顺政坊,东有广文坊,分处于南北向紫阳古街的东西两侧。

“坊”是街中间的一堵有门洞的“防火墙”,既是人行道,通马车,又是防火墙,还代替地名的多重作用。“坊”是临海台州古城街衢一大特色,是古代街区形式的延续。从这个意义上说,临海台州府古城古韵绵远幽深。

来到南北向的紫阳古街,这里“坊”更多些,几乎步行一二百米就是一坊。

紫阳古街现存有悟真坊、奉仙坊、迎仙坊、清河坊、永靖坊5座坊。

紫阳古街因道教南宗始祖紫阳真人张伯端而得名,临海也因此而为紫阳故里。张伯端为北宋时期临海人,字平叔,号紫阳,人称“悟真先生”、“紫玄真人”、“紫阳真人”。初为刀笔小吏,后悟而修道,生平穷研内丹,创立了道教南宗,著《悟真篇》被后世奉为“丹法正宗祖经”、“修丹之金科,养生之玉律”。道教奉张伯端为南宗五祖之一,因其号“紫阳”,故南宗也称为“紫阳派”,与全真道并列金丹南北宗。清雍正特发帑敕建紫阳道观于临海城内,并封张伯端为“大慈圆通禅仙紫阳真人”。紫阳古街上的悟真、奉仙、迎仙等坊名,似乎与纪念紫阳真人不无关系。

紫阳古街全长1080米,宽4至5米,为南北走向,贯穿古城区,是目前国内最长、保存较为完整的一条历史古街区,沿街两侧商铺林立,有些据说已是百年老店。

紫阳街百年古屋的布局有着严格规定,二层木结构,青砖黑瓦,临街走廊、门窗上雕刻着各种花纹,拱梁雕刻非常精细,多从“福”、“运”、“平安”方面考虑尽多,房柱雕梁画栋,“狮子”、“鹿”等和“花鸟”“龙凤”;柱头、门上有“木雕、灰雕、石雕”三雕结合,形象逼真。

冬夜虽寒,但街上行人不少,有许多是游客。一些网红的临街小吃店铺前还排起了长队,购买蛋清羊尾、麦虾、海苔饼等临海名小吃。

我本想在清河坊旁的白塔桥饭店用晚餐,结果顾客太多只好放弃,改在附近一家顾客稍少些的小吃店吃了一碗扁食权作晚餐。

紫阳街上有一处老建筑曾作过中国人民银行台州支行办公地,此座老宅原先就是一家银行和钱庄。

当年朱自清到过临海曾在那座老宅住过,因而老宅的其中一所房子现辟为朱自清纪念馆。

紫阳街两旁有水井,这是古街应有的配置。临海紫阳古街最有名的古井就是名为千佛井的双眼井。

此井井壁用千尊阴纹佛像砖砌成,造井者有劝世“饮水思源”不忘佛祖的意思。相传在巾山建成龙兴寺千佛塔后,为了阴阳相对,在相距百余米外的紫阳街上又建了千佛井。千佛塔佛像砖的佛像阳刻,而千佛井佛像砖的佛像阴刻,一阳一阴,遥相对应,阴阳相对相合,遂成完美。

夜晚的紫阳街人流不息,不远处的巾山上亮起了灯火,美轮美奂。站在紫阳古街永靖坊南的一处巷口,一眼看到巾山千佛塔和大小文峰塔三塔辉映的夜景。

来到紫阳街南口,登上兴善门一带城台,眺望临海古城夜景,璀璨一片。

回到崇和门附近馆驿,崇和门光影绰绰,流光溢彩。

1月25日午后,游览台州府城墙,近距离看完台州府城墙“马面”后,由镇宁门入城,欲看看白昼的紫阳故里。

沿城墙根的小街前往紫阳街南口,途径三抚一宅一处老宅,古色古香的门头和山墙令我驻足。

来到紫阳街口,这里临近兴善门和巾山山麓龙兴寺,很是热闹。

走进紫阳古街,我本想细细看看白昼的紫阳古街,而摩肩接踵的人流使我难以停留,只能快速挤行。

匆匆再看了一眼千佛井、中国人民银行台州支行旧址,就离开了紫阳古街,转入回浦路。

来到回浦路上的台州府文庙。

台州府文庙始建于北宋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庙学一体,是台州最大的文庙府学。

门前的“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提示,显示了古代对儒学和文化的尊崇。

台州府文庙大成殿系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台州知府张联元修建,历时六年落成。大成殿平面呈正方形,五开间,重檐歇山顶,据说是临海及台州保存最为完好也是最高大的古建筑物。

离开文庙,北行来到西门街,再次见到“古寿台楼”。

我注意到楼台东壁有“临海县党部临海县政府合办社会服务处”字样,民国时期的文字在临海不经意间显眼地留存下来。

西门街沿街房屋墙面和门面板壁留有时代的印迹不仅止于鼓楼一处,这座临街住户的木门板上的字迹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写上去的毛主席语录,时间似乎在临海台州古城流逝得还不算太快。

在鼓楼附近一家饭铺用罢午餐后,沿街西行。经过状元第,无意中发现街对面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是当年的台州酒坊。

走完西门街,

回到朝天门,再登城墙一路沿台州府城墙北行。

沿着山峦上台州古城北段城墙蜿蜒东行,经烟霞阁、白云楼、揽胜门,下城墙,入东湖。

东湖以紧临台州古城墙东侧而得名,自宋以来,东湖历代有维修,成为台州园林之首。

可惜现在东湖西侧台州古城墙已不存,否则湖面与古城墙相映衬,画面应该很美。好在湖北岸可见山巅一带古城墙及揽胜门顾景楼、白云楼,产生借景美感效应,山水相依,构成临海台州古城独特的风韵。

东湖浣月洲有纪念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的骆临海祠。骆宾王唐调露二年(公元680年)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堂正中骆宾王铜像后面板壁上悬挂“亘古一檄”匾额,并镌刻有骆宾王《讨武瞾檄》全文。

沿着湖上九曲桥蜿蜒南行,来到依水山庄。

山庄因杜甫诗句“名园依绿水”而得名,最值得一看的是“荣兴堂”,也称“一行第”。

这座建筑始建于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是纪念钱暄和吴越钱氏家族的建筑。

荣兴堂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一层单檐,中间天井,有四合院建筑风貌。

堂内悬“忠孝之家”匾额,梁枋柱檐等古建筑木构件令我驻足。

出东湖,在崇和门附近乘车前往临海站,结束两天的临海之旅。在临海两天,最高气温仅二、三摄氏度,但行走千年烟霞处,不觉寒。

 

评论

0/1000
请输入评论内容!

确定要删除评论吗?

确定取消
紫阳故里纪游 编辑

发表评论

引用 作者名 的照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个字符

取消 提交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

+更多

热门旅游目的地推荐移动入口:

      热门旅游攻略

      +更多

      热门旅游攻略移动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