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03-17 12:21
青城山是道教四大名山之一,向往名山的我一直梦想着问道青城山。恰逢雨季,天下幽的青城山成了湿漉漉的青城山。
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山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于2000年同都江堰共同作为一项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青城山又是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是全国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五洞天,又被誉为”天下第五名山“。
山下有道教学院。在游客中心换乘电瓶车往山门。
接近山门前的道旁有一树坊,题“西蜀第一名山”,
坊联:看三十六峰雨晴浓淡元章画,有百零八景行吟顾步少陵诗。(画家冯健吴书)
相传青城山区有36峰、8大洞、72小洞、共108景。“诗圣”杜甫来到青城山写下了“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的佳句。陆游赞叹青城说“坐观山水气幽清”,近人吴稚晖更是直接说:“青城在亦雄亦奇亦秀外,而其幽邃曲深,似剑阁、三峡、峨嵋皆无逊色。故以天下幽标明青城特点。”这就是常说的“青城天下幽”的来历。
1940年前后,当代国画大师张大千举家寓居青城山上清宫。他寻幽探胜,泼墨弄清彩,作品愈千幅,还篆刻图章一方,自号"青城客"。六十年代,张大千在远隔重洋的巴西圣保罗画巨幅《青城山全图》,供自己及家人卧游。晚年自云:“看山还故乡青”,“而今能画不能归”,终身对故乡青城仙山充满着眷恋之情。
山门右边有建福宫。门额”建福宫“三字为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所题。
门联:吹笛天寒玉华更控青鸾住,缘云路近杜老倩除白发来。(董寿平集句,)
樵语落红叶;经声留白云。一楼和气看山笑;半榻禅心印月明。
建福宫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原名丈人洞,此地传为王岳丈人宁封子修道处,宁封便是青城山的主治神仙。建福宫前建亭楼映衬,后有丹台翠林。宫内殿宇金碧辉煌,院落清新幽雅,配以假山,点缀亭台,宛如仙宫。前殿叫“长生殿”,正殿是宁封塑像。后殿三尊塑像,中间是太上老君,被尊为道教教主。
建福宫内还有394字的天下第三长联:李善济题后殿。
上联:【溯禹迹奠岷阜以还:南接衡湘、北连秦陇、西通藏卫、东峙夔巫,葱葱郁郁,纵横八百里舆图。试蹑屐登上清绝顶,看雪岭光腾,红吞沧海;锦江春涨,绿到瀛洲。历井扪参,须臾踏蜗牛两角,争奈路隔蚕丛,何处寻神仙帑库,丈人峰直墙堵耳。回思峨眉秋月,玉垒浮云,剑门细雨,尚依稀绕襟袖间。况乃夜朝群岳,圣灯光列宿紫天;泉喷六时,灵液疑真君唾地。读书台犹存芳躅,飞赴寺安敢跳梁。且逍遥陟詹卜冈,渡芙蓉岛,都露出庐山面目,难遽追攀,楼观瓦玲珑,今幸青崖径达。问当初,华渚姚墟,铜铸明皇应宛在。】
下联:【自轩坛拜宁封而后:汉标李意、晋著范贤、唐隐薛昌、宋征张愈,烈烈轰轰,上下四千年文物。漫借瓻考前代遗徽,记宫临内品,墨敕亲颁;曲和甘州,霓裳同咏。鸾章翠辇,不过留鸿爪一痕,可怜林深杜宇,几番唤望帝归魂,高士传岂欺予哉。莫道赵昱斩蛟,佐卿化鹤,平仲驰骡,悉缥缈若遐荒事。兼之花蕊宫词,巾帼共谯岩竞秀;貂蝉画像,侍中与太古齐名。携孤琴御史曾游,吹长笛放翁再往。休提说五柯丹鼎,谭峭靸鞋,那堪他沫水洪波,无端淘尽,英雄多寄寓,我亦碧落暂栖。待异日,龙吟虎啸,铁船贾郁定重来。】
山门。收八百景于目前,登卅六峰于顶上。
早岁文辞妨至道,中年忧患博虚名。(陆游《宿上清宫》诗句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诗句
落叶生新意,临池取诸家。
谁留清气一山幽,我爱阴符三百字。
山门中间壁上有张爱萍将军手书:青城山幽子规啼。
重檐式门楼,雕塑有各种传说中的神话人物
山门之后,“青城天下幽”,字为将军诗人魏传统所书。
门联:栽竹栽松,竹隐凤凰松隐鹤;培山培水,山藏虎豹水藏龙。
长满绿苔的雨亭”,楹联: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唐王维诗句)
上山走”椿仙行道“,民国初年,彭椿仙复兴青城山 ,访之者众。椿仙约法来访者:欲访椿仙者,需在山道旁植树一株。道中有”天然阁“,楹联:烟霞怀旧侣,山月盼游人。又有引胜亭,亭联:云瞪纡回,倏到危岭忽开爽;迷离烟树,旋步绝顶拔荆榛。
过步云廊,楹联:小驻片时生妙想,清歌一曲动高寒。
至月城湖,湖由丈人泉筑坝而成,小小的湖却有游船摆渡,10元/人,也有不少人坐。
湖前有清心阁,楹联:两千年巨堰功垂世界,八百里青城道贯乾坤。
过湖即上山索道站,右侧有上山步道,我选择了步行登山,也快,过林风亭、半山亭,至四望观,差不多半小时就到了上索道站,和等缆车的时间差不多,只是雾蒙蒙,步道也看不到风景,练脚力。
出索道站上行即为慈云阁,左侧为“镇山王”,右侧为“土地祠”,广场有塔式香炉。山门上悬挂三匾,中间是“慈云阁”,两旁分别是“普度众生”及“国泰民安”,山路穿门而过,门联:观大面丽如彩凤,望上清秀若云龙。
上清宫门为石砌券洞,上有门楼,“上清宫”三个榜书大字为蒋介石所书。两旁联文为:于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待圣人。(于右任书),
上德无为行不言之教,大成若缺天得一以清。(冯玉祥撰书)
左侧为“瑶台阙”。玄风肇自太古,大道藏之名山。
右侧为“玄圃门”,大道望生生万物,真人续法法自然。
石阶两旁各有一株高大的千年银杏树。
上清宫门之后,月到风来诗意静;水澄云在道心闲。(梁肇鼎题)
山门正对老君殿,殿内供奉太上老君。这里有青龙殿,有白虎殿,有三清大殿。
青龙殿,供奉青龙护法神君,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组成龙形,方位属木,其色青,故曰青龙,为东方护法神君。
对联: 法力通天善兴云布雨,神功盖地专除恶镇妖。
白虎殿,供奉白虎护法神君,二十八宿中西方七宿组成虎形,方位属金,其色白,故曰白虎,为西方护法神君。
对联: 守山护道岂是凡间百兽王,唤雨呼风原本天界七宿星。
三清
道统万天
钟敲月上,磬歇云归,非仙岛莫非仙岛;
鸟送春来,风吹花去,是人间不是人间。(高忠元题)
三清祖师,三清大殿供奉三清神像和三清弟子十二金仙。
楹联:自由自在云霞永护全真道,无生无灭日月长辉碧洞宗。
道统诸天功起三皇五帝 教传世界普渡亿万众生 。
雄殿廻凌云,看簾卷南山,窗含北岫,干气象以峥嵘,梯险步虚,几人长啸千巌响;
远郊明古塔,眺岷岭西矗,江清东下,势廻环而喷薄,晴岚雾雨,一幅画图万井烟 ;.
殿的右侧南楼前有两井并列,称为鸳鸯八封井。两井—方一圆,其泉源相通,但一浑一清,一浅一深,井旁刻有国画大师张大千手书鸳鸯井”三字。
文武大殿,河声岳色精神在,虎仆龙宾左右偕。(何道生黄爵庄诗名,张伯英书)
供奉文圣孔子与武圣关羽。内有张大千绘王母、麻姑、三丰祖师及花蕊夫人像。天花板上有墨龙、二十四孝图和三国故事题材画。
文武殿右下为麻姑池,传为麻姑浴丹处,形如半月,深广数尺,水色碧绿,长年不竭不溢。
上清宫侧殿有小路直上高台山的峰顶。
碧海倚深
大道无极
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在邛崃山系的鹤鸣山(今大邑县境)修道的张陵,来到青城山赤城崖创立道教。因张陵被其弟子尊为天师”,所创道教也叫天师道”。青城山所传属于南天师道的正一教派。
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来青城山,天师道传统乃与上清道结合。杜光庭后前蜀皇帝王建手下做官,官至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封上柱国蔡国公,晚年居青城山近30年,著书立说,对道教的发展影响很大。杜光庭有诗怀李白 “山中犹有读书台,风扫清岚画障开。华月冰壶依旧在,青莲居士几时来”的句子。他还在此写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本武侠小说《虬髯客传》,开后世之先河。
南宋时,青城山道士李少微等人创清微派,以行雷法为能事,将内丹术与符咒术相结合,称可以驱邪,可以治病,可以达帝,可以啸命风雷,可以斡旋造化。元朝封他为“雷渊广福真人”
明代,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
清康熙八年,武当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主持教务,康熙皇帝的钦赐御书丹台碧洞”,并封他为碧洞真人”,青城山道系属于全真道龙门派丹台碧洞宗。
1957年,中国道教协会”成立,青城山道士易心莹被选为副会长兼副秘书长。其后,傅元天道长也被选为中国道协副会长,1992年当选为会长,并兼任中国道教学院院长。
大赤天宫,道教的第三十三重天阙。古语有云:三十三天,离恨天最高。四百四病,相思病最苦。
门联:大道千年,百派由来尊老子;高台万仞,诸峰罗列似儿孙。
放眼众峰低,张袖平妆岷岭雪;举头双阙近,剪云散作锦江烟。
主殿为东华殿,老君炼丹处,门联:
乾坤丹顶内 炼成功满三千德满三千,性命虚无中 造成形存万仞神存万仞。
老君阁又称彭祖峰顶,或称高台山、老霄顶、宝顶,海拔高1260米。
阁基宽四百平方米,共六层。下方上圆.寓意天圆地方;层有八角,以示八卦;外观呈塔形,顶接三圆宝,以昭天地人三才之意。三层楼的罩式高阁里面供奉着道教教主李老君骑青牛的巨大铜像。
额匾:老君阁。联:传道结茅丹心蕤蕤暗六合, 深幽涵碧玄阁巍巍聚三才。(王培伟题)
匾:大道无私。
联:天一阁,天一水,一阁通水,一水通天;望江楼,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全真演化,楹联:瑞凝碧洞,云拥丹台,玄道又来新禹甸;
光耀金书,香飘玉箓,青城重见老君堂。(钱来忠撰)
老君阁外白玉护栏,栏上雕八卦及释义。
阁后这株古柏值得记录下。
因天气原因,既看不到山景,也不方便拍照,更因为时间原因,下山时蹭了索道,还有一半道观未游,期待下一次补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