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无事翻看地图,发现成都周边居然还有摩崖石刻。稍作了解,才知道邛崃市是成都地区现存摩崖造像最集中、规模最大的石刻分布地区。其佛教石刻艺术体现了唐代中、晚期的不同风格,可谓承载着唐代佛像艺术灵魂。
邛崃石刻是是邛崃摩崖造像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包括大同乡石笋山摩崖造像、临邛镇磐陀寺摩崖造像、竹溪湖花置寺摩崖造像三处。它们布局严谨,反映故事情节生动,是摩崖造像中罕见的精品。
说走就走,坐动车到邛崃,开始一天的寻古之旅。
磐陀寺
磐陀寺位于成都邛崃市区西5公里之磐陀村,竹溪湖东侧三公里处。因有大石如磐,故得名。自唐至清,为佛教著名胜地。
磐陀寺始建于公元820年(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原名开元寺,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重建,改为磐陀寺。寺庙倚山而立,坐西向东,占地20多亩,据说,自唐至清,这里都是佛教著名胜地。岁月沧桑,人事兴衰,解放后,寺院已荡弱荒墟,僧侣绝迹。文革后,磐陀寺仅残存明代大殿一座、殿中三尊大佛塑像、五十三参壁画和殿周几龛摩崖造像。
关键词:明代大殿,唐代石刻
除石刻外,磐陀寺还有一明代大雄宝殿。现存之大雄宝殿系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重建,明正统二年(1437年)培修。其形制为单檐歇山式,而阔四柱三开间,进深亦然;平面呈正方形,边长9.95米。檐下铺作斗拱,殿内正中,有泥塑“西方三圣”(即佛家所称“弥陀三圣”);中为阿弥陀,左为观音,右地大势至。三像皆跏趺坐于莲台,高约2米。
殿内四壁有明代壁画(工笔重彩面),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内容是描绘“善才童子五十三参”的佛教故事。壁画中的各个故事,都以山水、树木、流云、屋宇、楼亭相间隔,使之上下衔接而又互相独立成章。其笔力遒劲流畅,色彩绚丽,画面结构严整,人物刻画细致,类似一部珍贵的古典连环画。
磐陀寺摩崖造像现存六龛,共计1091尊,均为唐代石刻,除“大佛龛”外,在明代大殿后方,还有五龛,其中保存较好的有三龛,一龛称为千佛龛、一龛是西方净土变、一龛为密宗造像。
花置寺
离开磐陀寺,回到大路,西行两公里就是竹溪湖。一路竹影婆娑,溪水呢喃,一副世外桃源的幽静景象。
花置寺摩崖造像就位于竹溪湖景区的西岸的花石山,始凿于唐朝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由原长安御赐敕授上京章敬寺僧马采创刻。该处造像原规模颇大,现有造像13龛。总长度为32.8米。佛像衣饰简朴,线条轻快流畅;布局严谨,刀法遒劲圆熟,充分体现出该处造像上承北魏、盛唐的传统造像风格。
关键词:竹溪湖、唐代石刻
到达竹溪湖,乘船一分钟便可抵达对岸。沿山路向花置寺方向上行,不久就可以看到摩崖石刻了。看完石刻继续前行,密林最深处便是花置寺。
花置寺兴建于唐代,历经一千二百多年的沧桑巨变,有幸留存下来。花置寺造像碑铭文为唐贞元十四年朝议郎前殿御使马宇所撰,记载了此间造像为长安章敬寺僧采所塑。
鹤鸣寺
回到邛崃市区,决定去不远处的白鹤山转转。白鹤山可以说是邛崃人民的后花园,山上古木参天,古寺深藏,是一处登山散心的佳处。
白鹤山上有一鹤林寺,始建于隋,唐、宋时极盛。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进行大规模的修缮和扩建,并更名为鹤林禅院。明、清又几经修建,现存大雄宝殿系明天顺六年(1462年)寺僧重建。建国后,现存寺庙又修葺一新,是邛崃市佛教活动场所。除鹤林寺外,山上还有西塔、摩崖石刻、漏米洞等古迹,可以说是深藏不露了。
结语
邛崃石窟,虽然被列入了国保单位,可还是少有人知。与城市的花花世界比起来,这些石刻似乎确实是无聊了一些,很少有人为了它们专程跑一趟。不过也正因如此,行走其中,才避免了和别处一样的拥挤与嘈杂吧。
“小伙子,你来这里干嘛呢?”每到一处古迹,总有孤独的守护人会问这样的问题。
我来这里看什么?我来看一千多年前的石刻,来听已成绝响的梵音。
游记目录
相关游记
- 成都丨我在“宇宙中心”的一天 109244
- 成都在做,幸福在右,人间烟火,理想生活 | 2020成都最新版游记 158691
- 六天五晚,从成都浪到重庆,巴适逛逛走走吃吃 93207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