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法:美食,摄影,自驾,人文,自由行
发表于 2020-07-16 18:06
泉州的名气不可谓不大。曾经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世界第一大港口、马可波罗笔下的刺桐城、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现代的著名侨乡、经济总量全福建省第一、世界宗教博物馆。这些光环足以让泉州熠熠生辉,引世人瞩目,当然深深吸引着我。
北京到泉州的高铁约10个半小时,晚7点半到达泉州,入住鲤城大酒店。
酒店不远的南俊路上有家西街曹氏老记面线糊,是家老店。面线糊是泉州当地美食,好像跟粥差不多,就是把米换成了面线,面线其实就是特别细、特别短的面条,应该是用米做的。通常的吃法在面线糊里加腊肉、油条或者猪肝、腰子之类,还有各式小菜,第一次吃感觉还是蛮不错的,口感丰富,味美价廉。
早餐也是在一家泉州非常知名的东兴牛肉店,店面不大,也不讲究,更谈不上服务。点了一份牛肉粉,牛肉细嫩爽滑,味道饱满多汁,确是好吃。
开元寺
开元寺位于泉州西街,始创于唐初,初名莲花道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现存主要建筑系明、清两代修建。
开元寺布局规整,紫云屏、山门(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沿中轴线依次排列。东有檀越祠、泉州佛教博物馆(弘一法师纪念馆)、准提禅院;西有安养院、功德堂、水陆寺;大雄宝殿前拜亭的东、西两侧分置镇国塔、仁寿塔两石塔。泉州开元寺面积不大,奇景众多,有“八吉祥”之说,分别是:石柱牡丹、凡草不生、东西石塔、桑树白莲、紫云盖地、御赐佛像、甘露戒坛、白鸽听经。
自天王殿进入开元寺(现已免门票),东西双塔格外醒目。
开元寺双塔皆重建于南宋年间,是中国最高的一对石塔,历经地震及台风的考验,仍屹立不倒,现处于维护中。
西塔北侧有一照壁,照壁上的神兽步履飞动,面目传神,活灵活现,据说建于乾隆年间,属于泉州城隍庙的建筑,后来移到开元寺加以保护。
关于照壁上的这只神兽,一说是麒麟,龙首牛尾,麟身偶蹄,脚踏元宝、如意等吉祥物。一说是僋(同贪),一种独角兽,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心不足吞太阳,说的就是这家伙,一般起一种警示作用。
神兽两侧嵌有砖雕的大象、葫芦、鹤、鹿、灵芝、牡丹等,雕刻精美,栩栩如生,象征福禄寿喜、欣欣向荣。
麒麟壁后,一块“万山第一”石匾,不知为何人所书,感觉和清源山“第一山”石碑上的字体很相似。
往东既是桑莲古迹石碑。开元寺最早是个古桑园,传说泉州巨富黄守恭梦见桑树长出莲花,遂舍桑园建寺,至今古桑仍在。
开元寺中轴线最北是藏经阁,又称“百宝楼”,原为法堂,始建于元,明洪武三十一年重建。民国十四年改建为钢筋水泥仿木结构二层楼阁。楼下现为礼佛处,二楼藏经。
藏经阁往南依次是甘露戒坛、大雄宝殿、拜亭。大雄宝殿正中悬挂“桑莲法界”匾额,道出开寺之由来。
大雄宝殿至天王殿之间曰拜亭,是个巨大的院落,为古代郡府各级官员列队朝圣和信众祈拜之地。两侧连廊环绕,旁边古树参天,其中最大的一株古榕树树龄达八百余年。拜庭两侧还有两座造型极为少见的小石塔,称“宋二塔”,塔下有碑刻: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柳三娘捐建。从塔的造型和图案上可以明显看出,二塔具有明显异域风格,说明当时泉州与海外的交流比较密切。
开元寺的古塔、古树堪称一绝,建筑更是精美,那飞动的造型,和谐艳丽的色彩,诠释着美的定义。
中轴线以东,弘一法师纪念馆、泉州佛教博物馆都值得一看。
出开元寺沿西街往东,是曾经的老泉州中心,两侧的建筑依然保留着中西合璧的模样。与中山路交叉口处一座西式钟楼格外醒目,虽然现在看起来显得有些单薄,但与周围的建筑还是很协调的。钟楼建于民国年间(1934年),明显的西式风格建筑,是当时泉州的标志。
钟楼一带是老泉州的回忆,附近汇集了不少泉州当地美食。蓝氏钟楼肉粽总店就在这里,一只肉粽、一碟小菜、一碗牛肉羹,午餐很满足。
清净寺
位于涂门街的清净寺始建于北宋,建筑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形式,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庙之一,见证了我国与阿拉伯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
清净寺门楼用青、白两色花岗石精雕,三层穹形尖拱顶,层层缩进,顶盖采用中国传统的莲花图案,表示伊斯兰教崇尚圣洁清净。
与门楼相连的大殿称奉天坛,是穆斯林礼拜的地方,门楣部分雕刻有阿拉伯文《古兰经》。奉天坛屋顶原为巨大的圆顶,不幸的是圆顶在明万历年间地震中坍塌,徒留大殿四壁和窗户,殿内的柱基、柱础大部分留在原地,算是一个纪念吧。
明善堂的墙上有一张中国十大寺庙列表,泉州清净寺位列首位,据说是九十年代国内一份报刊上登载的,这个评选的依据和权威性值得商榷,但泉州清净寺在国内伊斯兰教寺庙的地位是无可争议的。
新建的礼拜堂位于清净寺东侧,由阿曼苏丹卡布斯捐资,形制模仿奉天坛,相信不久的将来清净寺会重回从前的辉煌。
通淮关岳庙
同在涂门街,位于清净寺东约200米的通淮关岳庙香火很旺。
通淮关岳庙俗称涂门街关帝庙,从名字可以看出此庙祀关羽和岳飞。正殿称"武成殿",祀三国关羽和南宋岳飞。右为"三义庙"祀三国时桃园三结义的刘备、关羽、张飞,旁祀诸葛亮。左为"崇先殿",奉祀关公三代先祖。
关帝庙始建于宋,当时服侍水神,明初改做关帝庙。民国十六年重修,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又经全面修整才成为今天的模样。
整个建筑雕梁画栋、器宇轩昂,精美的木雕、石雕和泥塑是最大的亮点,屋脊的剪瓷龙雕,造型生动夸张、色彩艳丽,其间配有花鸟走兽,把闽南古建筑的艺术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泉州关帝信仰的盛行始于明清,一方面道教的流行,关羽的地位不断提升并得到统治阶层认可;另一方面关帝最贴近普通民众,老百姓把关帝视作财神、武神、正义之神,渐渐的关帝变成了无所不能的万能之神。泉州人的经商意识、诚信观念更进一步促成这种关帝信仰根深蒂固,盛行至今。所以通淮关岳庙终日香火缭绕,祭拜者络绎不绝就不难理解了。
清源山
清源山位于泉州市区以北,距市中心约10公里,海拔498米。传说当年铁拐李云游至此时,见景色如此的美丽,便大呼:妙哉!妙哉!没想到用力过猛,铁拐深入地层数丈,突然就冒出一股清泉,因此,就把此山命名为“泉山”,泉州之名也因此而来。
进山门,沿幽静的林荫石径向前,如宝座般的山间平台上,一尊石塑雕像泰然端坐。这就是被称为“老子天下第一”的老君造像。
老君造像刻于宋代,是我国现存最大,雕技最绝,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据说老君造像是由一整块天然岩石略经雕凿,原先曾有一座高大的道观围护,后来道观被焚毁,老君岩便露天屹立,与大自然浑为一体。
老君造像神态和蔼可亲,形象逼真传神,目光深邃,满面笑容,透着一种睿智、豁达、道骨仙风,又表现出道教追求天人合一的意境,令人叹为观止。
清源山郁郁葱葱、水秀山青,除了景色秀美、风光怡人外,宗教寺庙宫观、石雕、石刻、文人墨迹等人文景观遍布各个角落。
清源山虽不高,但可尽览泉州市区。
弘一大师舍利塔建于1952年,塔内安放着大师的舍利子。塔前的“悲欣交集”是其生前最后遗墨。
转过山弯,在三条山径交汇处一小亭兀立,匾额曰“振衣亭”,两侧楹联“长留王谢堂前燕,来筑泉南郭外巢”。至此,稍作停歇,然后下山。
至千手岩旁,有“第一山”石碑,落款为米芾,这个字不假,但此“第一山”并不是指清源山。
据考证,米芾就任涟水知县入淮时,忽见清奇丽秀的南山,写了一首诗《第一山怀古》:京洛风尘千里还,船头出汴翠屏间。莫论横霍撞星斗,且是东南第一山。并书“第一山”三个大字。这里的第一山——南山,在江苏淮安盱眙县。
绍兴年间,尚书李邴酷爱书画,保存了这一墨迹。后来,李邴落职隐居泉州清源山,便把“第一山”刻于碑上立在妙觉岩下。明末战乱,江苏南山上的“第一山”被毁,直到清代,泉州人氏郭某为盱眙县令,便把清源山上的“第一山”拓纸带回盱胎,刻石立碑于原处。所以如今所见的“第一山”,字确为米芾所书,山却不是指清源山。
千手岩又名观音寺,因供奉观音像而得名,是清源山仅存的四座古寺庙之一,大殿供有宋代石雕释迦牟尼和千手千眼观音佛像。
泉州少林寺
泉州少林寺在清源山东麓,自清源山打车约半小时车程。
提到少林寺,最先想到的肯定是河南登封的北少林寺,其实福建省的莆田、福清、泉州还有三个南少林寺,尤以泉州东禅少林寺最具代表性。虽然这三个少林寺都是后来在原址重修的,哪一个是真正的南少林颇具争议,但从规模、文献记载、文物佐证等方面看泉州东禅少林寺更被普遍认可。
进山门有一碑刻,记载了南少林的禅修与古今:内持一心静,外着两衣单。三餐靠佛祖,四季传南拳。自古虽数毁,如今犹复还。香客常如织,少林定泉山。
大雄宝殿前,两棵巨大的榕树枝丫伸展,遮天蔽日,整个禅寺笼罩在浓浓树荫下。
泉州少林寺依山势而建,自南向北步步升高,大雄宝殿后,沿高高的石阶而上,是三层建筑的观音阁,阁内的巨型观音菩萨像由珍贵红木雕刻而成。
观音阁下,一株百年菩提枝繁叶茂,傲然耸立。
泉州东禅少林寺还建有藏经阁、文殊阁、普贤阁等建筑。落日余晖映照下,一片暖暖的色彩,可惜没能看到习武者的身影,有些遗憾。
第二天,由于要去的地方相距较远,所以租了辆车。先后去了洛阳桥、崇武古城、蔡氏古民居、安平桥。
洛阳桥
洛阳桥又称万安桥,位于市区东北的洛阳江上,是我国这第一座跨海的大石桥,始建于1053年,整整花了六年时间才建成。在中国桥梁史上有"南洛阳,北赵州"之说,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之为"中国古代桥梁的状元"。
桥头有一塑像,为北宋名臣、大书法家蔡襄,洛阳桥就是时任泉州郡守的蔡襄倡导修建的。千百年来,蔡襄因倡导修建洛阳桥而备受赞颂,而实际上真正主持修建洛阳桥的是蔡襄的舅舅——芦锡。
古渡万安,在泉州城北的洛阳江,乃官绅商旅南来北去之必经之路。因洛阳江水流湍急、波涛汹涌,建桥修路成为迫切任务。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四月,蔡襄、卢锡等人带头捐资、集资筹建,耗时六年建成洛阳桥。
洛阳桥建桥时采用多种伟大创新,如在江底沿着桥梁中线抛置石块,并向两侧展开一定的宽度,形成一条横跨江底的矮石堤以作为桥墩基址,称“筏形基础”;桥墩用石块砌成,临海一面砌成尖劈状,似船形以分开水势,减弱海潮的冲击力;在桥墩种牡蛎以固其基;将所采石梁预先放在木排上或船上,趁涨潮时驶入二石墩之间,待潮落木排或船随水下降,石梁便架于墩上。
洛阳桥的建成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为我国石桥建筑提供了宝贵经验,泽被后世、流芳千古,不愧“海内第一桥”之称。
洛阳桥不光是座桥,还是件艺术珍品,桥上的石亭、石人、石塔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现在,静卧千年的洛阳桥已完成了作为桥的使命,更像一座纪念碑,记录着先人的智慧和伟绩丰功,见证着这座刺桐古城的从古至今。
崇武古城
崇武古城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泉州湾和湄州湾之间、惠安县崇武半岛南端,濒临台湾海峡,乃为抗击倭寇而生的一座石头城。
进入景区,首先看到的是一座石雕园。惠安石雕作为一项地方传统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惠安女是这一地域的代表,象征了一种勤奋精神,也是对美的颂扬。
水浒人物栩栩如生。
大肚弥勒佛神态可掬。
黑猫、白猫生动可爱。
穿过石雕园,海滨风光跃然眼前。
崇武古城南临大海,海岸上耸立着一座为纪念崇武建城600年而建的海门亭。
古城南门外,一尊高大的戚继光塑像面朝大海,左手执长刀,右手缕长髯,目光炯炯,神态从容自若,似乎这位昔日的民族英雄至今仍在保卫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
南城门依旧保存完好,门外一照壁上书威镇海门四个大字,照壁前,一尊威猛的关公像傲然伫立。
进入城内,正对城门是一座关帝庙。登上城墙,古城风貌尽收眼底。虽称古城,实际上城内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现代建筑。
只有城墙、古炮台依稀留存着古城的痕迹。
古城外的海滩倒是出奇的干净,虽沙滩不宽也不很长,但沙质细腻柔软,浪静风平,是一处难得的幽静海湾。
蔡氏古民居
蔡氏古民居,位于福建省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主要由侨居菲律宾的富商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同治年间至宣统三年(1862——1911年)兴建。
建筑大部分为穿斗式结构,硬山或卷棚屋顶。单体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轴线取南偏西5度,夏季南面日晒不入室内,冬季北风被后墙挡住,为闽南地区民居的最佳朝向。
古民居不仅建筑精美,布局严谨,处处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更是一处建筑艺术大观园。
各种匾额、木雕、石雕、砖雕、泥塑技艺精湛、内容丰富,令人不禁赞叹。
安平桥
安平桥又称五里桥,地处晋江市安海镇与南安市水头镇交界的海湾上,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是中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也是继洛阳桥之后,泉州又一桥梁建筑杰作,被载入史册。
800多年来,由于山洪、潮水、台风、地震等自然力的侵袭以及人为的破坏,安平桥频繁修缮。从明永乐二年(1404年)至今,有文献与石碑记载的,共有20次重修。现在看到的安平桥是2008年加固修缮后的样子。
夕阳西下,安平桥被染上一层金色,水映长桥,长桥悠悠,天下长桥无此桥。
(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