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玩法:美食,摄影,人文,自由行,火车,徒步,小资
发表于 2021-06-05 21:48
{接上一篇}
泉州,是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地方
第八天(22日)
泉州对我来讲一直是个很陌生的地方。我周围的亲朋好友似乎也没人去过泉州,甚至很少提及泉州。日常我们也很少看到或听到关于泉州的新闻或故事。所以在出行之前更多的是从网上查看关于泉州的方方面面。泉州似乎一直不是大红大热的旅游城市,不知怪大家太忽视它,还是它自己太过低调。但从网上看,去过的人对泉州的印象还都还不错:“安静”、“文艺”、“传统”等等,网传“白岩松名言”—— “泉州,是你一生有机会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好像很多人信了,这好像增加了一些泉州的热度。于是我也信了。但无论别人如何介绍泉州和评价泉州,乃至赞美泉州,毕竟都不是自己所见,所以它于我来说依然是陌生的。这次出行,之所以选择了泉州,很大程度上也是由这种陌生感而引发的好奇和向往。当然,也还因为泉州离我这次出行的中心目的地——厦门相隔不远,这是理由之二。无论怎样,我真的来到了泉州。
从厦门火车站出发,16:45的动车去泉州。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泉州站。这是一个晴朗的傍晚,泉州站依青山而建,于是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清爽、干净、明朗的泉州,这好像正是我从前脑海中泉州应有的样子。
本来从地图上看预定酒店离火车站只有一公里多点,但可能因为修路原因,手机导航的线路要绕好远,所以还是打了个出租车,结果也只有二点几公里,出租司机一顿牢骚,嫌距离太近,我也好无奈。办好入住后到周围转转,熟悉地形环境,这才发现,这个酒店,离火车站直线距离确实很近,只是需要横穿一次大马路,不到1公里就到。它处在火车站某方向比较僻静的一个角落,附近也没大有商店,周围好像正要开发成一个艺术街区——风尚燎原艺术街区。
附近吃饭也只有一家沙县小吃,好吧,打了一份扁食粉(馄饨和米粉),回到酒店凑合吃了。给家人打了电话。然后边休息边开始做后面几天的各种预定,包括火车票、住宿、游览票等等,按照事先的游览计划,查各种游览线路。然后是洗澡洗衣服。这个地方好热呀!临睡前发现空调打不开,也懒得再去找前台了,凑合了,但确实热的没太睡好。
第九天(23日)
清晨出来,天气十分晴朗,这也让我一下就体会到了泉州的阳光实在是毒辣。刚刚4月下旬,感觉就像北方七八月的天气了。难怪我们以前看到的惠安女图片都是头戴斗笠并用花头巾把脑袋捂得严严实实来遮挡阳光。
泉州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慢慢的,路边不时看到围桌而坐着闲聊的人们,脸上都是那么从容淡定,街道上行人的脚步也不像都市里人们行走起来那样急促,像我这种长期生活在快节奏的都市中的人应该都很容易感觉到这一点的。
于是我也尽量放慢脚步。先沿着西街慢慢走走吧。西街位于泉州市中心,据介绍是泉州最早开发的街道和区域,在宋朝就已经相当繁荣了,是泉州市现存最完整的古街区,保留着大量具有考古价值的古建筑以及附于其间的名贤逸事、民间传说。现在这西街看起来是一条很市井、很接地气的小街道,两边的房子大多都很旧了,也许这正是其价值所在。只有很少几家装修精致的小酒吧或咖啡厅,大多是旧房子里看似不景气的一些小店铺(想想这些店主如果仅靠这份生意来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生活应该不会太容易,——也或许不像我想想的那么差)。除了这些店铺间插有几座小型的寺庙,小小的庙宇个个都是香烟缭绕,静谧中透出神圣,其建筑也比较精致,大都是十分典型的闽南风格。这些小寺庙都紧邻街道,没有高台阶山门,也没有宽敞的寺院,所以也就格外显得“接地气”,更像是周边当地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沿着西街走了不多远就到了开元寺。据介绍开元寺始创于唐初(公元686年),初名为莲花道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为开元寺,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
开元寺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有:紫云屏、山门(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紫云大殿)、戒坛、藏经阁。两侧还建有弘一法师纪念馆、古船博物馆等。大雄宝殿前是一方开阔的花岗石铺地的平坦庭院,即拜庭。听旁边带团的导游讲这是僧人们习武的地方,庭中八棵参天大榕树,还有10座石刻的舍利塔,东、西两侧耸立着镇国塔和仁寿塔两石塔,俗称东西塔。整个寺院大气磅礴,井然有致,呈现出庄严神圣的气氛。
庭院正中的紫云大殿,即大雄宝殿,门前牌匾上写有“桑莲法界”。殿内供奉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祗。其两旁依次为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是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成就佛,合称五方佛。这五尊大佛金光闪烁,神容慈祥,法相庄严。从寺院内其他几处匾额,仍看得出曾经“莲花道场”的存留的痕迹。
大雄宝殿两侧长廊建造精美,走在廊内可观可感,只是长廊两侧的石沿高度有些尴尬,比一般座椅高出一截,不像别处的长廊里可以随处坐歇,也许特意做成不便坐歇,以表对佛的崇敬。
东西双塔——仁寿塔和镇国塔高耸入云,非常的醒目,几乎在寺院的每个角度都能看到其一。乍一看两个塔几乎是一样的。在我观望双塔时,碰巧有一位当地建委退休的八十多岁老专家正在此处做研究工作,我好奇地搭讪了几句,老先生热情回应,听了老先生的讲解,我才知道这两座石塔高度是不同的,这对普通游客来讲是很难看出其区别的。然后我坐下来从网上细查了一下双塔数据:东塔“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起初是建成五层木塔,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改七级砖塔,今石塔为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至淳佑十年(1250年)间重建,高48.24米。镇国塔于1997年入选中国四大名塔邮票,可称得上石塔之王。西塔“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初为七级木塔,称“无量寿塔”。北政和四年(1114年)奏请赐名“仁寿塔”,前后经毁坏与重修多次,至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年)由自证法师易砖为石,先于东塔十年建成。今石塔为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至嘉熙元年(1237年)重建,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其规模和形态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
在仁寿塔旁边有一面彩色石刻的麒麟壁,麒麟两侧刻有牡丹、灵芝、莲、鹿、鹤等寓意福、禄、寿的吉祥物,工艺十分精美。过去很多地方只见过九龙壁,这么精美的麒麟壁还是难得见到的。
寺院里还有一个古船博物馆,主要展出了一些从海底出土的古船及其他海底出土文物,还有一些介绍古时候船舱、船体的历史资料等。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必然积淀了丰厚的航海历史和文化,此博物馆仅仅可见一斑。
古船博物馆旁边就是弘一法师纪念馆,介绍了李叔同从幼年读书学习、修炼才艺,到成年后多才多艺的职业生涯,再到皈依佛门、潜心修禅和最终留下“悲欣交集”四字而告别凡世的传奇一生。弘一法师李叔同的故事远远不是一首“长亭外,古道边。。。”所能够讲述清楚的,他的才华横溢实在是让人一言难尽,绝对是难得的风华才子、艺术大师和佛法大师!
从开元寺出来,本来想去清净寺,但坐公交车一下车,就看到花里胡哨的一座寺庙,细看才知道叫通淮关岳庙,也就是供奉关公关云长和岳飞的庙。这座寺庙建筑房檐上的闽南特色花琉璃瓦简直太夸张了,密密麻麻地布满房檐和屋脊,显得过于杂乱甚至艳俗。但细看每一局部花瓷雕,倒也都是十分精美。
不远处就是清净寺。刚看过香烟缭绕、花里胡哨的关岳庙,来到清净寺,立刻感觉神清心静了许多。据介绍,这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清真寺,始建于1009年,多年来几经受损几经修建,如今寺院内最为宏伟的礼拜堂是2008年由阿曼苏丹国王捐资新建的,作为中阿友谊的象征。礼拜堂门开着,堂内静谧、宽敞,有几位阿拉伯模样的信徒正在席地盘坐,静静地、虔诚地念经,不便打扰,匆匆离开。
之前坐车的时候路过看到了文庙,与往常一样,总要去拜拜孔老夫子,这几乎成了我的信仰。每次站在孔子像前,仰视他智慧的容颜之后自然而然地低头敬拜,祈求孔老夫子保佑我身边每个认真读书的孩子们都能如愿以偿。这里的文庙建筑风格与以往我见到的文庙夫子庙等风格大不一样,跟其他建筑一样这也是很闽南味道的。院内也没有以往总能看到的典型的礼教姿态的孔子雕像,只在大成殿里有些孔子壁画,而大成殿外正中上方的“大成殿”这三个字也小得过于低调。
拜完了文庙,本来想找地方去吃饭,从网上搜来搜去,结果找不着吃饭的地方,都要到四点半之后才营业(我中饭没吃),我又不想太凑合,所以就边溜达边等饭点儿。路过了一个基督教福音堂,看起来宏伟,但里面正在整修不能进入。
随便走走,看看泉州的街景:街道宽敞、干净整洁,居民大多以电动自行车(摩托车)出行,路边的普通民房住宅楼也都有很明显的泉州特色。
之前从网上看到有网友推荐中山街,但我却走到了中山路,这应该也是泉州的一条比较重要的街道吧。这一路两侧建筑十分整齐,也很泉州味,像是一气建成的,奇怪的是几乎都是在卖衣服的,人气比较差。
后来遛到了泉州书城公园,看名字很文艺的感觉。进去看了才知道原来叫中山公园,里面还立有孙中山先生塑像。公园很普通,就是一般的市民公园。坐下来,有一搭无一搭地看着在公园里休闲的男女老少。
然后继续溜达,忽然看到前面雄伟的城门,再走近一点,哦,是朝天门,它矗立在路口环岛中央。城门青砖在绿植和青苔的覆盖下透出历经沧桑的姿态,似乎昭示路人它已在此矗立百年、千年。但红色的大横幅实在太太太醒目了,煞风景。
终于到了饭点,转了大半天早就饥肠辘辘了。去了**DP上评分不错的老阿伯餐厅。外面很不起眼,里面环境还不错,最好一点是菜量小,适合我一个人多吃几样。当地特色菜炸醋肉,海蛎煎,还有卤豆腐汤,大概因为我饿了,感觉都还不错。
吃完饭大概5点来钟吧。觉得直接回酒店也没啥事儿干,顺路半道下车去了泉州的西湖公园。正好是看日落的时间。湖面比较开阔,傍晚沐浴着湖面上吹来的凉爽的小风,感觉十分舒服。这小西湖公园,既有一个像玉带桥的拱桥,又有一个像佛香阁的刺桐阁(刺桐是泉州的别称),还有一座17孔桥,所以它让我想到的不是杭州西湖,而是去过无数次的北京颐和园,感觉蛮亲切的。在刺桐阁附近坐了会儿。给妈拨通视频,分享这里小西湖刺桐阁美丽的日落景色。
第十天(24日) 今天下午两点多钟的火车就要离开泉州了,所以还有半天时间。据一些旅游攻略介绍,除了我已经走过的几个景点外,泉州的洛阳桥,崇武古城,南少林寺,清源山也都是非常值得一游的景点,但我时间只有半天了,只能选择其一。清源山景区离我很近,名气似乎也最大,从网上图片看那里的老君岩形象生动,神情不凡,可谓鬼斧神工之作,但想想爬山实在有点困难,时间也紧张,便罢。大名鼎鼎的洛阳桥也早有耳闻。从地图上看确实有点远,本来怕交通不是很方便,但想来想去还是去了洛阳桥,实际上交通还算方便,基本上公交直达就到,而且中途很少上下客,所以很快。只一小段路程打了出租车。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位于洛阳江入海口处,桥梁全长834米。这座桥的建造十分讲究,工艺不凡。桥头矗立着洛阳桥建造总指挥宋代名臣蔡襄的全身石像,高大伟岸,两座桥头矗立着多座石塔、多尊石刻将军像,桥南头竖立着很多历代石碑、摩崖石刻,记录了洛阳桥的历史以及这里往来过的文人和官客的轶事,这一切不仅让洛阳桥更显壮美,而且彰显了其承载的千年历史和文化的沉淀。宽阔的洛江上波光粼粼,再加上远远的江面上覆盖着的茂盛的厚厚的绿色植被与桥头的红花绿树交相呼应,为洛阳桥增添了怡人的浪漫色彩。
今天是个蓝天白云、气温宜人的好天气,用脚步丈量着千年石桥,桥面上的每块石板都可能已经经历了几百年或上千年的风雨沧桑,每块石板上的磨损或许正是古人的脚印,边走边想,很快就到了桥头。
洛阳桥横跨惠安与晋江两县,在大桥中间设有界碑,于是拍下了一脚跨两县的照片:
从这边桥头走到了那边桥头,感觉像是在时光隧道里与石桥一起穿越了千年。
我很庆幸来看了洛阳桥。
洛阳桥,万安桥,不愧为历史名桥!
看完洛阳桥溜达着从桥南头往公交站走去,边走边看路边的村子,民居也都是很有泉州特色的红砖花檐房屋,村子里都少不了寺庙:
路过一家本地小吃面线馆吃了一碗面线,就是很细很细的面条吧,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口味添加配料菜,如鸭血、猪肝、猪手、鸡脚、鸡心等等,其实就是当地很普通的一种小吃。
我在泉州的行程已经接近尾声了,回到酒店休息了一会,带上行李,告别了泉州,实现了“一生该去一次泉州”的愿望,这话真的没错!我也会这样告诉我身边的亲朋好友。
从这里出发,我又将开启我的新的旅程。
【未完待续】
评论